《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2024-05-08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通用8篇)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1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

答: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比重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增强,即使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减少,也不能影响公有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发挥质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其主体地位。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既要进入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意或难以进入的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部门,弥补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总量、上缴税收、利润总额逐年增加,国有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管理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数量不断增长。比如,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等行业和领域,资产总量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有3倍多的增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排头兵”,在实施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的社会保障,在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中坚力量。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2

一、主动建构性

1. 布置自主性作业

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建构性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使其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乐趣。

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擅长爱好给自己设计作业,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作业需求, 还可以使他们在探究中尝试不同的新方法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也可以小组群体出题, 设计专题研究, 让他们围绕某专题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 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共享学习成果, 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由此可见, 自主性作业如同自助餐,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还能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2. 布置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开展辩论赛、进行调查研究等。如学习了广告一节后, 可以让学生记录下精妙的广告语加以体会, 并尝试着创作广告语。学习了新闻类的文章后, 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 了解新闻的类别、特点、写法等。同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写作校园新闻, 分小组收集、整理、筛选信息, 绘制新闻报纸, 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兴趣十足。

二、社会互动性

传统的语文作业, 大多是学生个人操作完成, 缺少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分享合作, 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但是当学生遇到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内容无从下手时, 便会锲而舍之, 根本没有得到作业的一丝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 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以便学生能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 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分享。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必须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并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通过各组员的分工协作与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情境性

1. 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注重联系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B·特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是无边无际的, 生活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其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

首先, 作业内容应该注重与学校生活的联系。

作业举例:

年级:七年级

朋友像一根火柴, 光亮虽然微弱, 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 朋友是救生圈, 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候套在你的身上; 朋友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 朋友好比冬日里的阳光, 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光光。请你以“朋友”为话题, 写一写自己的切身体会。

其次, 语文作业内容应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作业举例:

年级:八年级

作业:班里组织了一次“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收民歌】民间有很多优美的民歌, 我收集到的最著名的两首民歌是 ( 写出歌名) __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民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我收集到的一个故事是 ( 写出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习俗】民间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我了解到的一种习俗是 ( 概述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与民间生活联系密切的语文实践性作业, 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增长见识;还使学生明白语文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 最重要通过生活实践体验, 激发其对语文学科和作业的浓厚兴趣。

最后, 语文作业的内容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作业举例:

年级:八年级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家乡富饶的土地上, 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 也一定会有许多让你欣赏的事物。下面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 向朋友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家乡特产, 并为它拟一条广告词, 让它走出家乡, 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文作业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传统作业内容的单一性很明显地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渗透、缺乏整合。就语文教材学习语文知识, 陷入了狭隘的“学科中心主义”。教师应该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在多元文化氛围影响下, 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布置能够使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作业。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教师应该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把该理论融入到语文作业设计中, 拓展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路。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融入并指导中学语文作业设计, 拓展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作业,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7.186.

[2]冉维维.中学语文作业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7.186.

建构主义下的初中英语作业布置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英语;作业布置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其学习能力的养成上。因此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学校需要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适合其发展的,并能够引导其养成良好学习能力的作业。这就要求我们总结并思考现有的作业形式,吸其精华,以合适的理论做支撑,探索出合适的作业布置道路。作者查阅了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后,认为该理论可以作为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启发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学习、思考和发展的过程。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建构起自己的对知识的认知。而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课后作业,我们又需要在布置作业时怎样运用建构主义呢?接下来我将就此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英语作业布置

1、情境创设。课堂上需要教学情境,作业布置也需要创设情境。合理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旧知识建构起对新知识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上学到的还并未充分理解的新知识。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境:

(1)贴近生活的情境。此类情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即学以致用。某初中英语教师给其班上的初中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他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用英语给他写一封电子邮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到他的电子邮箱。作业要求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调查学生家附近的超市或市场上自己感兴趣的食品的价格(不少于5种),并用英语把结果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无法使用电脑的同学可以提交纸质作业,但必须附上家长的签名。电子邮件的格式不要求,但须包含以下全部内容:这一作业运用到写电子邮件,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逐漸建构起了以“生活——所学知识——运用”为框架的“知识——能力”体系。另外,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该作业,既能够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起到潜在的督促作用,又能够使无生活经验的学生在有生活经验的父母的指导下,正确而高效地建构起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力”体系。

(2)探索求新的情境。探索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可以通过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也能从已知中探索出事物的规律。就英语作业而言,如果能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求新,那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拓展新知识大有裨益。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的词汇量不可谓巨大,而陌生的语法知识也定然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探索求新这一情境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它能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已知词汇,探索出更多相关的新词汇,从而增加词汇量,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从零散的英语语法中总结出便于理解和记忆的规律,从而提高语法学习的效率。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思考题:上面句子中的主语都是单数形式,如果把他们全部变成对应的复数形式,原句应该做怎样的变化?请参考给出的例子,完成该练习。

例如:I a ma boy.变成Weare boys.

该思考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人称、be动词、助动词、实义动词和名词的单复数有一定的了解,故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该类作业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探索求新的思考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整体的英语语法体系。

2、作业布置的原则。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法,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积累和运用中逐步掌握和完善。所以笔者认为,作业的布置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适量原则。完成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正相关,然而没有证据表明任何量的作业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Cooper,1989a)。而事实上国内外早就对作业的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温斯顿(Weston)(1999),奥斯古和凯斯(OsgoodandKeys)(1998)等研究发现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曲线相关,即当作业时间达到最佳时间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而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

那么怎样的作业才算适量呢?美国教育专家哈里斯·库帕曾对美国学生家庭作业量的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需有三至五项家庭作业,时间在225分钟到375分钟之间。

而我国的初中学生每周每个学科需有三至五项家庭作业,时间在4到6小时之间,再根据我国初中学生的课业安排,每天的英语作业时间应该在45分钟左右。笔者认为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可以布置阶段作业的形式来精简学生的作业,达到同样的巩固和提高的效果。以下是我关于阶段作业的一种设想:

(2)难度适宜原则。由于初中学生的英语知识毕竟有限,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意作业的难度,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得到收获。作业的难度通常需要具有层次,既要有难度较大的作业,又要有难度适中的作业。

(3)总结。作业作为课堂的外延,它的根本作用在于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达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布置初中英语作业时,要考虑到所布置的作业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以适量和难度适宜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力求自我思考和同伴协助相辅相成,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对新知识的认知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4

试卷总分:100测试时间:--

多选题 单选题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其中基本的依靠力量是()。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民营企业家

○E.外商

满分:2分

2.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满分:2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满分:2分

4.邓小平理论是()。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E.邓小平独自创立的理论

满分:2分

5.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满分:2分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A.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C.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D.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E.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满分:2分

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

○A.只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各种形式的开放

⊙C.对所有国家开放

○D.只开放经济领域

⊙E.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开放

满分:2分

8.“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B.实行“两种制度”

⊙C.在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E.50年后再改变“一国两制”的政策

满分:2分

9.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

⊙A.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优秀文化传统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满分:2分

10.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历程,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的特点是()。⊙A.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B.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C.实行了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D.只对外开放不对内开放

○E.只在经济领域开放,不在其他领域开放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 成 性 考 核 册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学号: ***81 姓名: 邸家林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A.路线、方针、政策

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A)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A.创造 B.创新 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界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 A.邓小平B.胡锦涛 C.习近平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界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即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做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指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民族区域自制的核心是(C)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文化 B.文明 C.经济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1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15.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体育 B.文化 C.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互利互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安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吧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是(ABCD)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管理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AB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以人为本 B.以学为本 C.以物为本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A.和平发展 B.改革开放 C.民主法制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基础建设

B.保障和改善民主 C.生产效率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A.社会 B.自然 C.人类

5.()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 B.全世界 C.发展中国家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 B.《马关条约》1895年 C.《二十一》1915年

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方针。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A.1997年12月1日和1999年7月2日 B.1997年2月1日和1999年7月12日 C.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1.2007年10月,党的()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13.现阶段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党的领导。A.改善 B.服从 C.统一

15.新形势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A.科学型 B.服务型 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吧()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A.改革开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回家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 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一直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1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

A.建设纯洁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6

(简答题有答案,论述题标页码)

五、简答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道路?8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我们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现实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说……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9页

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结合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其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理论体系。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方位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理论成果所包含的时代价值来看,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简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15页

答: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简单的说就是,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批判是建立在对其物质根源的分析上的,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因而能对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彻底的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实现了有空想到现实,有乌托邦变成科学。

所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4、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页

答: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42页

答:中国共产成立之前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是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

(1)从对外关系看,西方的、东方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求战中国领土,或者

通过不平等条约租借中国领土,搜刮中国资源和民财,把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奴

隶。

(2)从当时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发达的传统农业文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造就了绝大多数人相互隔绝和封闭的居住、生存方式,对土地的依赖和人身依附

把人们牢牢的锁在家庭、村庄、土地这些天然的共同体或直接环境中。

(3)从当时的思想文化来看,面对着处于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4页

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和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是农民战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7、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66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第二,必须真正了解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第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想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85页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注意;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9、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105页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10、如何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09页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从国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须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基本国情,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被超越阶级的论调所迷惑;坚定不移的从国情出发,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

(2)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增强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和创造性,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3)坚持实事求是,避免重犯超越阶段的历史性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科学 的合理的“度”,既不能“左”也不能“右”。

11、简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15页

答:⑴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⑵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必然性是什么?123页

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认识,新概括,它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1)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2)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应对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3)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13、简述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原因。138页

答: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顺应时代要求的自觉选择,有着深刻的理事和现实依据。它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曲折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主题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清醒认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所以当前阶段,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我国把推行开放政策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153页

答: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依据:

(1)历史依据: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挫折的原因也是因为被迫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2)时代依据: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离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世界潮流,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不可能成功。就会被边缘化。

(3)理论依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指出,“世界的发展不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主义要吸收人类

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

(4)现实依据:1978年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被动到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国家。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正确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在开放的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5、简述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163页

答: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党长期以来对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二: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为“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16、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8页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五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17、简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含义和特征。201页

答:所谓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 “好”,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效益好。二是社会效益好。三是环境效益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 “快”是指在效益好的基础上,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快”以“好”为前提,好中求快,“快”也是好的必然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均衡;二是结构优化;三是协调发展;四是资源节约;五是生态良好;六是民生改善。

18、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14页

答: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它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制度保证,更是实现民治政治规范化、程序化的保证;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和实现途径;程序化是实现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制度化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做保证才能实现;规范化则是用制度去对民主行为进行统一和规范,使民主主体能严格遵守民主制度及其程序;而程序化则要求将民主过程中要坚持的程序设计和方法步骤,尽可能地用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只有正确处理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稳定发展

19、简述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具体内容。246页

答 :有理想:是指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治纪律观念自觉的遵纪守法。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64页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

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的劳动机制和整合机制等多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所做出的精辟解释。

2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276-282页

答: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2、“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9页

答: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3、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15

胡锦涛回顾了两岸关系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重要意见:一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是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是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是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4、中国为什么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40页

答: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概括地讲,是通过对外开放并参与经济全球化来实现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要兼顺本国经济发发展对别国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协调发展。

(1)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谋求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理念和时代潮流。

(2)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结晶,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它的成功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必须实现于同世界其他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竞争之中。

(4)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25、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351页

答:现阶段中国的工人阶级的状况与 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队伍不断壮大。伴随着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人阶级的自身结构得到优化,自身先进性得到发展。第三,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知识化,工人阶级科技文化素质和其他素质也不断提高。

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现象。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我国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对生产材料的占有情况复杂化,除和其他社会

阶层一起共同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部分的生产材料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作的工人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也是不同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凭借自身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并且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从上层建筑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的领导阶级,而且其思想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基本知道思想。因此,工人阶级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从长远看,这些变化更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26、如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361-363页

答: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和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在增进团结、凝聚力量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统一战线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二,统一战线要广集民智、广求善策、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统一战线要尊重多数、照顾少数,畅通表达利益渠道;四,统一战线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7、为什么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375页

答: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讲法治,即强调法律在社会管理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法律调整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为:(一)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全国人民的意志。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把一切机关个人和组织都规束到法律直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对党的行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界限。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允许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

(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定型化、法律化,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党既然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就必须模范地遵守它,保证它的实施。

(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去活动,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危害。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能更好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39页

2、试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47-50页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78-79页

4、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100-101页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17-120页

6、试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45-147页

7、谈谈怎样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174-184页

8、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页

9、谈谈应当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0-222页

1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52-256页

11、如何理解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73页

12、如何正确理解“一果两制”理论和实践的世界意义?322-326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业 篇7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 马克思本人生前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 恩格斯也只是强调马克思这一生有过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谓, 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 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就曾广泛使用, 但内容和观点受到严重歪曲, 马克思多次针对这种歪曲指出,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 并于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作了说明:“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 看得远些, 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 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 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 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狭义论认为,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一般也称为原初马克思主义。中义论认为, 一般指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即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 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广义论认为,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又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 推进到新的阶段, 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伊始, 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曾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不深刻到深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第一, 党的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与思考。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恽代英、张太雷、陈独秀等曾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为了反对“左”倾和右倾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共产国际、苏联的经验, 毛泽东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于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 实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经过延安整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历史和经验都证明,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1961年1月, 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再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 一个普遍一个具体, 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加“中国化”, 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其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此, 超越争执, 建构“共识”, 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显得十分紧迫。目前,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逐渐形成共识, 它既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或时代化。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出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概念, 其出现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体现着一种递进和转折, 即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递进到把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中国式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过程。一般认为, 最早出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朱德在1942年7月1日《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文章中说“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正确的掌握了马列主义的理论, 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在中共领导高层中, 王稼祥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但他在1943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共产党二十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中解释“毛泽东思想”时用的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未用“中国化”概念。陈伯达在1943年7月21日发表的《评〈中国之命运〉》一文中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而刘少奇1945年5月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论述毛泽东思想时, 则是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相混用, 未加区分。

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列宁指出,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全新的科学理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是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事实表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成功的, 成功的标志在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形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遭受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一成果是指导当今中国攻克改革难关、实现社会转型和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 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与执政特点, 给人以新的期待, 给人以新的希望, 给人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90, 56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9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37.

浅析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15—02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意义深远,不但是一篇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而且处处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自身的需要,又是世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力探讨、全面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实现创新,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以实现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又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这体现了经典作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态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指出了“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中国人民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特点和历史趋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运用与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的最新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表述了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科学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同时,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承继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征。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当今世界局势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全新的课题。不仅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的问题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而且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强烈呼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既给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才能紧跟时代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才是在新时代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传统经验的有效借鉴。早在20世纪初期,以艾思奇、胡绳、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宣传家,就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运动。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路线,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四次理论成果既是历史的总结,又是承启未来的理论支柱,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换而言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就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易经》所讲的“通变”的思想。用这种思想作为总的遵循原则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使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具体来讲:

1.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实践便是马克思主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要时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精髓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最新的实践情况,在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把创新的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哺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是第一前提,发展是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世界联系中国:民族特色。马克思创新的民族性,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上的实事求是。它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并表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坚持立足中国国情,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其次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新鲜经验中汲取营养。同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具有最普遍、最广泛的指导意义。但每个民族和国家又有其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文化特质,使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内,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密切关注世界形势,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汲取不同国家、文明的先进、合理成分。

3.创新联系现实:时代特色。马克思创新的时代性,实质就是正确的理论加实事求是,从而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升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且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解释和回答。因此,我们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的广阔空间。只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681.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3]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美]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5]邓剑秋.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J].武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6]薛俊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7]梅荣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上一篇:董事长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关于晚安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