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2024-06-11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通用12篇)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1

我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接着我采用先让学生找找与父母间的不同、与同学间的不同,统计班级同学的`特征差异,当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足够的感性事实信息后,我就在相应的环节穿插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量事实信息的交流、碰撞,让学生信服地概括出:人与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同一物种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也是如此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

当学生研讨综合,概括出具体感念后,我则对学生刚刚形成的具体概念进行分析小结,帮助学生尽快地把事实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这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2

我校生物组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寻找办法, 在时间上合理安排, 完成了课本上的很多实验, 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关于“渗透现象”的实验是比较典型的演示实验, 本文以该实验为例, 细述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如何选择合理的材料或替代品

我们做渗透装置时, 在材料选择上课本所要求的是玻璃纸, 但在实验室中并没有配备。我们先改用了鸡蛋膜, 结果在长颈漏斗上密封鸡蛋膜时, 发现它十分容易破裂, 难以成功, 而且由于捆扎时不能十分用力, 实验现象不明显。最后选择了大鱼鱼泡膜, 事实证明鱼泡的韧性更好, 面积更大, 在实验中现象也十分明显。

学生往往以为课本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最合理的。其实实验材料应该以“简便易取, 现象明显”为原则。比如, 做质壁分离实验, 取材时课本要求选洋葱表皮, 但在一年不同的时间段, 洋葱的质量不一样, 表皮也不一定好撕取, 可以考虑换其他材料。有些教师建议用紫鸭跖草, 它的茎、叶都是紫色, 表皮易撕取, 细胞也大, 质壁分离之间反差比较大, 区别更明显, 所以比洋葱表皮要好用。

我们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用具。比如, 做细菌接种时, 没有接种环, 学生用很细的铁丝圈成顶端带小圈的结构, 形成自制的接种环, 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二、如何处理好实验时间

我们准备“渗透现象”实验时发现, 从开始实验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明显上升, 约需要15到20分钟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前将实验装置各部分做好, 上课导入时只将漏斗放入烧杯中, 记下漏斗内的起始液面刻度, 在等待的时间内讲解该装置并学习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等现象出来后一起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课本导入部分的问题中, 提出将半透膜换成纱布会怎样, 漏斗内外浓度一样会怎样。我们最后决定同时做四组实验, 一组选择鱼泡膜密封漏斗口, 一组为纱布, 一组为塑料布, 还有一组漏斗内外为等浓度蔗糖溶液。四组实验同时进行, 结果出来后一分析, 渗透作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迎刃而解。

教材上的实验时间有时候和课堂不能完全吻合, 需要做调整和事先的计划。有一些实验延时非常长, 所以开学前就要做好实验的时间规划, 提前做一些准备。

比如, 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实验很简单, 但历时需要一个月。我们上生态学第四章内容时开始做该实验, 到上生态学结构时正好可以拿来观察。再比如, 制作生态缸,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以提前让生物兴趣小组来准备。我校新教学楼后面有一小块荒地, 可以开辟成小的园艺地供学生进行生态和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地, 这当然也需要适合的季节进行及时的准备工作, 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展示细节时可以充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

准备好渗透实验装置后我们预上了一节课, 出现一些问题:整个实验装置比较小, 学生无法看清漏斗内液面的变化, 而且装置不易挪动, 也无法拿下讲台让学生观看。教师自己描述现象, 这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我们先让一名学生代表大家用记号笔记下实验的起始刻度, 过一段时间后再请他记下最终刻度, 以此来证明实验结果。这个方法还不能使其他学生真正关注到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实验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实验装置的状态, 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以便全班同学观察。

在经过了教学的探索过程和几度修改后, 最终我们将该课堂的实验教学过程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总之, 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及对科学的热爱。例如, 在学习“探索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 学生在前一天就开始处理班级植物, 完成了实验。因为时值元旦, 学生利用该实验原理, 用不同形状的黑纸给叶片遮光, 叶片上喷碘液后出现不同的显色形状, 再将叶片压膜, 做成了漂亮的元旦贺卡,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变异  教学构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6-02

在新的课标中主要是对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对重组基因的意义的举例,以及对染色体以及数目变异方面的描述,是属于课标中的了解层次的内容,而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是属于需要理解的层次。对具体的内容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设计匹配。新课标的标准中关于实践的建议目标主要有,知识以及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及方面。

一、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对生物变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举例说明;对重组基因以及意义的距离说明;对基因突变方面的特征举例说明;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以及单倍体方面的基本概念进行描述;以及生物变异在进行育种的应有方面的实例,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对单倍体以及多倍体的育种方面的概念进行描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利用低温对染色体的数目的变化进行诱导,观察这期间染色体的数目发生的变化;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对遗传以及变异的原理的利用解决实际的问题,对学生理解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对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上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对判断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有独立的对信息的获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方面的价值观

在对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分析以后,形成对事物的本质以及现象方面的认识,对不同的育种方式以及其技术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传统以及现代的生物技术方面可以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对生物变异方面的多种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对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所了解;对运用转基因技术的生物以及食品的安全性有所关注,意识到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两面性。通过对遗传育种方面的技术发展的历程的了解,对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之间相互的作用有所了解。

二、教学策略

通过对遗传的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对“表现型是在环境条件以及基因型共同协作的情况下的作用结果”这一命题有所了解,同时掌握生物变异的实际意义是生物体在表现形式上发生的改变。对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对下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辅助,最初就要让学生明白,生物变异主要分为可以遗传以及不可以遗传两种变异形式。教师需要对产生遗传变异的来源,即基因重组以及基因突变还有染色体的变异进行阐明。让学生对这三方面的知识以及概念有所了解。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对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教学

基因重组的理念是指,在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时候,对不同性质的基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时期重组的作用。通过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出多种样式的基因组合方面的子代,提供了一定的原材料在生物进化的选择方面。对其的教学概念主要是对基因重组概念的由来以及其内涵还有外延三个方面。

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方面由来的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借鉴孟德尔进行的杂交实验的启发,让学生对基因重组的概念有所了解。

对其概念的外延就是对其适用的范围有所研究,在对基因重组的概念进行分析以后,引领学生对在遗传学中学习的染色体的基础进行回忆,对基因的重组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同学生强调,在受精的过程中,是对基因组合的应用而不是基因重组,让学生自主的对基因重组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对低温进行对使染色体加倍方面的实验教学

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自然诱因引发染色体的数量的增加,主要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学,基本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着对多倍体引起变异的来源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可以独立的对学过知识以及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再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方案的验证假设,可以通过对相应的教材中已有方案进行参考,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然后将最终得出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对,使学生对多倍体的变异的来源有所了解。

(三)关于育种中生物变异的应用的教学

在育种的过程中,对生物变异的应用主要有杂交育种以及诱变育种还有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云中五个方面,是遗传学在實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科学原理的也能应用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在科学以及技术还有社会方面都有所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育种的原理以及技术及方面都有所涉及以及分析。

(四)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方面的教学

对转基因食品以及生物的安全性的关注,是引起学生对现代的生物科技的关注,认识到当代的生物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两面性,对学生的科学观以及价值观进行教育。对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际的亲身感受来实现的,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准备充分的相关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阅读后,可以在意识里自己形成一定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在现有的资料的基础上,再对课外的资料进行收集,加深自己的认识。

结语:

在新课标中对生物变异这一单元的整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目标的规划。是属于遗传与进化这一部分的,本文就对生物学的新课标改革中,对生物变异这一部分的教学构思进行探讨。生物的变异主要阐明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并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生物变异这一模块主要涉及遗传的变异,以及基因方面的多种知识点,在新课程的标准教学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做了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米雪.高中生物选修3《生态工程》专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静. 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晓辉.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构思[J]. 生物学通报,2011.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篇4

但是在实验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出现偷吃花生的现象,并且这种偷吃我没有看到,直到实验结束才发现。虽然我考虑到这一点,谎称花生上打了药,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八年级一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一班学生是最安分,也是最听话的。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篇5

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一是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了解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二是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应该不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是比较紧扣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还算是比较突出,内容环环相扣,承接比较自然,思路比较清晰。但因为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比较参差,对于知识的拓展不是很充分,不敢拓展得太宽,怕影响本节的教学任务,束缚了教学。另外,语言不够生动,如果在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上课的话,效果减半。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同学讨论说不到点上,语言表达不够清晰,而且很多同学不敢表达,需要老师提示才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针对以上问题,平时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教师多提示学生如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上知识点要讲得更加透彻、生动和幽默。课前深刻了解体会本节知识点后组织教学,备教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建议:初中是爱玩的年纪,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如:准备黑白围棋子,分别代表含X染色体的卵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选黑子40粒,代表卵细胞,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另选20粒黑子和20粒白子,代表精子,也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在学生明确材料的含义后组织活动,2人一组模拟随机受精过程,记录受精卵内性染色体的组成及性别;全班统计男女比例,得出结论。这样会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容易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说教。

生物变异教学反思 篇6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杨富军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紧紧围绕“为什么有的子女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三胞胎之间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从学生身边入手---同校双胞胎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杨澜母女”“潘长江一家”“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举例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展开的,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制剂的性状上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就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和巩固新知,转基因技术通过一个短视频介绍,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并通过课前信息搜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学生自助进行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指定计划进行试验探究,鉴于时间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选择两个品种各三粒花生的样本数,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学生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组讨论结论。这样的目的是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变异现象有普遍性。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学和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过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探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是可以灌输,但是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事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生本课堂”理念所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活动。学生们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展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最大的缺点也在于此,因为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和结论的得出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如此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仅仅解决了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普遍性这个两个知识点。后面变异的类型意义以及变异的应用则时间略显仓促,虎头蛇尾。其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旦变大过多,不但学生容易思维疲惫,教师也上了一节“口水课”。课堂语言上,要注意,让学生自学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到课本的第几页第几段,同时应适当给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的精炼才能不让课堂变得重复和啰嗦,适当的抑扬顿挫能好好的唤起学生的随意后注意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是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其抽象意义,最终回到理性实践的应用之中,从生活中去,新课程理念中强化了生物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研究课的同时也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

1.如何定义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现象,包含有利于变异和不利变异。百度知道部分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生物变异的内容是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在此句话之前有叙述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部分老师任务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范围包括了亲代和子代间,以及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之间,针对探究实验表格设计上列出平均值和最大值来比较性状上的差异,2.时间分配的设计部合理,前面引入和探究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虎头蛇尾,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变异的类型和意义。

3.语言不够精炼,启发性和鼓励性欠缺。4.问题设计不能做到层层推进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和实践我的个人体会,反思的同时,我也发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能力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7

1. 中介语变异的普遍性

大量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语言层上,包括语音、形态、句法、甚至词汇等。

例如,在语音层上,Dickerson (1975)发现母语为日语的英语习得者对辅音字母组合中的/r/的发音准确度会随语言任务的不同而变化。受试者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语言测试项目:1)读单词;2)读一篇对话;3)自由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二语习得者在自由讨论这一任务中发音准确率最低,在读单词任务中发音准确率却很高。

Tarone (1985)则是从形态学角度进行的中介语变异研究。研究对象是母语为日语和阿拉伯语的一些英语习得者。Tarone也采用了三个不同的语言测试任务:1)多项选择语法测试;2)口头访谈;3)受试者自我陈述。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对第三人称单数-s这一词素使用的准确度在以上三个任务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异:他们在语法测试项目中对该目标语形态的使用准确率最高,在自我陈述时对该形态的使用准确率却很低。

Hyltensam (1977, 1978)研究了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在句法层上的变异。Hyltensam (1977)对瑞典语成年学习者的否定句习得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学习者对否定词的放置位置根据句子是从句还是主句,限定动词是助动词还是实义动词而呈系统变化。此外,Hyltensam (1978)还发现,瑞典语成年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主谓倒置情况也取决于语境。在“是—否问句”中,当限定动词是助动词时,倒置发生的几率比限定动词是实义动词时发生的几率大得多。

以上研究和其他无数类似实验都证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探索引起这种现象的各种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对中介语性质有更全面的认识。

2. 中介语变异的主要因素

Ellis (1985)认为,中介语可变性主要可分成两大类:情景可变性和语境可变性。情景可变性指的是学习者随一些非语言因素的改变而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形式,这些非语言因素又可分为两类:场面和人物。场面包括场景、活动类型和主题,而人物则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个体特征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语境可变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语言形式。

Tarone (1988:59)曾简明扼要地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中介语变异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四种:(1)语言环境;(2)心理过程(如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3)社会因素(如谈话对象、话题和社会规范等);(4)语言的功能。

Romaine (2003:411)则将变异划分为两种:内部变异和外部变异。内部变异指的是由一些语言因素如语音环境等引起的变异;而外部变异则是由一些外部因素,或者说是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包括讲话者的社会阶层、语体、年龄、种族等。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前者主要包括语言环境、语言功能和语言迁移,后者则主要包括场景、学习者个体特征(如: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种族等)、学习者心理过程(主要指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谈话对象、话题和社会规范等。

3. 对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启示

二语习得者对目标语的使用在不同的语言任务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准确率,这就要求语言测试者要将这一现象考虑在内,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测试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测试的合理性:

3.1 测试项目的设计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测试项目时,语言测试者应全面考虑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口语表达准确率、流利度和连贯性的种种因素,尽可能降低变异的几率,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一些语言因素如语境、语言功能及部分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心理过程、个体特征和社会规范等较难操控,但场景、谈话对象、话题则可以通过测试者的合理设计减少对学习者语言产出能力变异的影响。

首先,口语测试的场景应尽量接近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Tarone (1998)指出,口语测试项目中应尽量有一个真实的谈话对象,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交流。Shohamy (1994)也认为,口语测试中谈话对象存在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使用。事实上,在许多口语测试中,受试者都是在同一个想象中的谈话对象交流,或者“被迫式”地回答测试者的种种提问。因此,笔者建议,在口语测试中,可以采取两位或几位受试者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的方式,或者是测试者转变角色,以受试者朋友的身份同其进行轻松对话,为受试者营造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

其次,话题会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如Smith (1992)发现,许多国际助教(ITA)在参加SPEAK (Spoken Proficiency English Assessment Kit)测试时,其英语水平在发音、语法、流利程度及全面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会受到测试话题的影响。这些话题可分为普通话题和专业领域话题两种,即使其它因素都保持恒定,话题的改变也能决定这些ITA能否通过SPEAK。因此,测试者在设计口语测试话题时,应为所有的受试者采用类似的话题,并尽量避免专业性太强的话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3.2 测试结果的阐释

测试结果一般被直接用来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定位与评估。但是,中介语变异现象表明,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使用准确率、流利度等都会发生变化。而无论测试者怎样精心设计,语言测试环境都难以完全等同于真实的使用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口语测试结果只能是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近似体现,不能据此对其中介语发展水平进行绝对界定。同时,如果我们要对参加测试的不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比较,我们应该清楚,比较结果不可能是学生水平差异的决对反映,因为,对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在设计口语测试项目时不可能全面考虑并控制所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者目标语产出能力发生变化的因素。

此外,由于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运用情况会随语言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测试项目对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不同的影响,单靠某一项口语测试任务的结果很难判断学习者对目标语结构的习得情况。因此,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评判应该基于一系列口语测试任务进行。通过学习者在不同的测试任务中的目标语使用情况对学习者英语口语水平进行判断,将有助于我们得出更客观、更合理的结论。

4. 结语

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这也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对学习者目标语产出能力进行判断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可能会影响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各种因素,以取得令人信服的数据,也为我们正确评估学习者的二语运用能力提供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Dickerson, L.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s a system of variable rules[J].TESOL Quarterly, 1975, (9) :401-407.

[2]Ellis, 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6 (2) :118-131.

[3]Hyltenstam, K.Implicational patterns in interlanguage syntax vari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77, 27:383-411.

[4]Hyltenstam, K.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syntax[J].Phonetics Laboratory Working Papers, 1978, 18:1-79.

[5]Shohamy, E.The validity of direct versus semi-direct oral test[J].Language Testing, 1994, 11 (2) :99-124.

[6]Smith, J.Topic and variation in ITA oral pro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s.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2.

[7]Tarone, E.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use:A study of style-shifting in morphology and syntax[J].Language Learning, 1985, 35 (3) :373-404.

[8]Tarone, E.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988.

[9]Tarone, E.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variation: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sting[A].In Lyle F.Bachman&Andrew D.Cohen (eds.) , Interface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71-89.

大陆流行歌曲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篇8

关键词:大陆流行歌曲;歌词;语言变异;规范化

上古时期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与音乐相配合的歌词就需要配合音乐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因此,歌词的创作者注重韵律和节奏,甚至有的时候作者为了追求歌词独特的韵律,违背语法规则。清代张裕钊曾说:“文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臂之车然,意为之御,辞为之载,而气则所以行也”。可以看出,古人的“语法”概念,是和韵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韵律与语法相一致时,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当二者相违背时,韵律就常常突破语法的束缚。①为了使歌词节奏分明,韵律和谐,这时,语音上的押韵要求,就会推动语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在语法的变化上。

一、语言变异在语法中的表现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并自觉遵循的语法规范。歌词作为文艺语体具有描绘性、音乐性,因此它在格律方面有着严格地要求。歌词上下句押韵对字数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有时候会强制性的去掉某些字,从而造成句法成分省略。有时候为了押韵或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就强行改变词语的顺序,造成语序不当,使句子表达模糊,难以理解。词语的超常搭配是歌词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变异,有的超常搭配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含义,但是很多情况下词语的超常搭配能打破常规,起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一)句法成分省略

为了配合歌词文本的整体节奏,歌词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现象,使得上下句字数相同,节律一致,唱起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如李宇春《粉末》中:

也许我浅薄,可不是泡沫

只要为你活过,我就不是粉末

“也许我浅薄,可不是泡沫”为了字数对称,韵律和谐,省略了主语“我”。再如筷子兄弟《老男孩》中:

抬头仰望这漫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抬头仰望这漫天星河”应为“我抬头仰望这漫天星河”,缺少主语“我”。 这两个例子都是为了字数的严格押韵而省略了主语的语言变异现象。

(二)语序不当

汉语语言中,某个句子成分前提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或者渲染情感,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或者引起受众的注意。如张杰《这就是爱》:

哭了一晚的你的样子

从此都种在我的脑海

“哭了一晚的你的样子”读起来语义晦涩,难以通顺。我们不难发现,正常的语序应该为“你哭了一晚的样子”。作者为了强调伤心,便将“哭了一晚”提前,把主语置于谓语的后面,聆听者首先听到的就是“哭了一晚”,让听者深切的感受到主人公浓浓的伤感之情。

有的时候创作者为了押韵,也会调整主谓宾的顺序,使歌词产生回环复沓的韵律美。如李宇春《梨花香》:

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

事过境迁,故人难见

旧日黄昏,映照新颜

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

词中“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都将受事提前,成为受事主语,构成主谓谓语结构,从而使歌词句句押韵。句子通常的语序应该为“是谁在扮演人面桃花”“谁又敢直言相思之苦”。

(三)搭配不当

词语的超常搭配突破了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藩篱,实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化、艺术化效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奇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合适的语境中,词语的超常搭配是积极的修辞,它打破了思维的定式,给人以新奇,脱俗的感受,极富创造性。但是超常搭配要与语境相适应,脱离了合适的语境,一味地追求陌生化的效果,则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让人不知其所指,一头雾水,更是失去了语言的表达功能,毫无价值。如:李宇春《蜀绣》这首歌中:“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韶华”指的是青春年华,为抽象名词。“丝线”是具体名词,本用来缝织物等,作者却说“丝线缝韶华”,将与具体事物搭配的词语跟抽象事物搭配,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对年华的流逝切实可感,使人对极为宝贵的韶华更加珍视,起到了修辞的效果。此外,这样的名词搭配,使得语言成为诗一样的语言,意境隽美深刻。

二、歌词语言的规范化

我国的汉语普通话尚在推广阶段,汉语方言仍然有很大的差异,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不便。流行歌曲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对人们学习普通话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歌词语法进行严格的规范,有利于普通话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有利于我国的团结统一。

(一)歌词语言变异合理规范化的标准

普通话的规范就是指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确立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加以推广。但是,普通话的规范化并非制定一套严格的教条,而是以人们的交际需要出发,使语言更加健康的发展。

普通话语汇的规范要遵循明确性、普遍性和需要性原则。我们应该把词义明确的,人们普遍使用的,适应语言表达需要的词语吸收到普通话中;把意思晦涩难懂,不被人们交流使用的词语舍弃出去。至于那些生造的词汇,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它坚决排除在普通话系统之外,只吸收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词语。对于词汇误用现象,我们应予以纠正,使词汇正常搭配。但语法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它要反映语法的发展变化,如果某一说法由偶然使用变得常用起来,能够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也就认为它是合规范的。我们分析语法失误,要把语法失误与言语变异区别开来。

(二)歌词语言变异的规范化措施

首先,歌词创作者应该主动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规范化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追求艺术化效果,也遵循汉语普通话的语法规范。其次,传播媒体在语言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也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监管力度,发挥舆论监督的效果,避免出现轻视文化等急功近利的现象。再次,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法律法规,发挥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总而言之,歌词的语言变异既是对传统语言的继承,又是对传统语言的突破,同时也是语言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没有传统语言,就没有语言变异的根基。没有语言变异,语言就不能更好的跟随社会的脚步。因此,我们只有按照语言的规范来发展语言语言变异,才能既发挥语言的的生机与活力,又使语言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念颖.论诗歌语体中的超常搭配现象[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詹红霞.流行歌曲歌词中有关超常搭配的语言变异[D].新疆师范大学,2006.

《生物的变异现象》课程反思 篇9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授课人:张富银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主要安排了二个活动来讲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而要让学生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就要从生物性状开始学习。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利用一些活动来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教学,其次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来辨别遗传与变异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人、动物和植物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和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动手能力。(3)享受合作与交流获得知识的喜悦和快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教学策略:

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实物观察、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实物、图片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利用趣味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教学方法:

1、分组合作探究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生互动总结式教学法。

2、实验探究法:利用趣味性课件并结合活动,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种豆只能收获豆子,猫为什么就只能生下猫而不能生下老鼠呢?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开始导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既学到了知识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奥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从生物学角度理解,是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俗话又说:“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这又是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章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来解答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性状和相对性状

师:想一想,刚步入中学时,你认识的第一位同学是谁?他(她)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外表形态特征? 后来随着你们的相处和交流,你又发现了他(她)的哪些内在生理特性? 生:

师:你所了解的这些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什么呢? 生:性状

师:同学们在课本P97划出这一概念。人和生物体的形状表现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完成P98的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来了解。四个同学一组,先进行自我检查,然后派一位同学进行总结。生:分组讨论7min 老师抽几组回答。

(1)你们组员中总结一下有哪些性状出现(2)有几个人是相同的?

师: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表现类型。例如,人的毛发有直发和卷发,玫瑰花有红色、粉红色,豌豆有圆粒、皱粒等。这些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 生:相对性状

师: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的组合中哪些是属于相对性状的?

⑴狗的黄毛和鹅的白毛;⑵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⑶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 ⑷狐的长尾和短尾;⑸穿山甲的爬行和天鹅的游泳。生;点名回答

2.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课本中P99的活动,欣赏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 欣赏和评价教材P99的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⑴《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⑵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生: 师: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在漫画《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就是表明遗传现象。存在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性状的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板书设计:

第1节 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遗传:亲代的性状传给子代的现象

4、变异: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课堂巩固知识与训练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有()

(1)同样是生长成熟的鱼,鲤鱼的个体较大,鲫鱼的个体较小。(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4)狐的长尾和短尾;

(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6)眼色的茶色、黑色和蓝色

2、一只波斯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其中一只和它一样长着一对蓝眼睛,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其他小猫的眼睛都是一只黄一只蓝,这属于_______。

3、生物的性状受到____________的控制,也受_________的影响。

4、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_______ __和_______ _的科学就是遗传学。

5、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的一些性状跟他们的父母相似

B、羊和小牛吃同种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 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D、种水稻得水稻,种玉米得玉米

6、子女与父母在外貌特征、皮肤颜色、个子高矮的不同是()、A、遗传 B、变异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7、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玫瑰的黄花和红花 B、狗的长毛和卷毛 C、玉米的高茎和豌豆的矮茎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8、关于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不可能是遗传的 B 《新鼻子》中鼻子的性状可能是遗传的 C《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断腿很可能是遗传的

D《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都不可能遗传的 布置作业:

1、见课本P100练习2

2、辨别下列谚语中的描述,哪些属于遗传现象,哪些属于变异现象?

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⑵猫生猫,鸭生鸭。⑶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⑸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和生活的的现象去总结生物学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把所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活动中互动,让每个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

生物遗传变异的专题复习 篇10

关键词:高三生物,遗传变异,发散思维

如何高效地完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教学任务?笔者以“遗传变异”专题复习为例, 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建立知识网络体系, 供同行斧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 在一轮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 以遗传变异为中心引导学生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角度考虑, 如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命调节、遗传进化、生态环境等认知领域建立联系。

一、与代谢的联系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受基因控制, 但是基因并不等于性状, 从基因型到表现型要经过一系列发育过程, 也就是说, 必须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而代谢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酶的催化, 所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从而控制生物个体性状表现的。

例:人类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都是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请根据图示讨论下列问题:

A.在基因水平上, 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____发生突变所致,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____发生突变所致。

B.已知控制酶2的基因和控制酶4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假设控制酶4的基因都是正常的) 。如果一对正常的夫妻, 生下白化、白痴的女儿, 那么这对夫妻再生一个小孩,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表现型完全正常的概率是____;表现型完全正常且不含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

C.蛋白质在细胞质内合成, 简要指出酶4在皮肤细胞内合成的主要步骤:__________。

D.由图可见:若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黑尿症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关系。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遗传、变异、代谢的综合题, 既从代谢角度讨论了白化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酶的异常导致代谢过程受阻, 影响了黑色素的合成。又从变异角度分析了白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酶蛋白合成的有关基因发生了突变。同时本题还从遗传规律的角度探讨了某些具体情况下白化病发生的概率。答案:A.4, 2;B.3/8, 9/16, 1/16;C.细胞核中的DNA转录形成信使RNA, 信使RNA从细胞核通过核孔出来后, 在核糖体上合成酶4;D.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二、与生物生殖的联系

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都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1. 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定律的关系

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基因的分离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染色体分离……伴性遗传

2. 遗传定律发挥作用的顺序

基因的分离定律 (减Ⅰ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减Ⅰ后期)

例: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 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已知21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假设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 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及实际可能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分别是 () 。

A.2/3, 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B.1/3, 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C.2/3, 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D.1/4, 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生殖、遗传变异的综合题。可以看成是三条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的减数分裂。精子有4种 (1+X、1+Y、2+X、2+Y) , 卵细胞有2种 (1+X、2+X) 。正常情况下组合有8种, 除去21四体2种 (胚胎不能成活) 还有6种组合, 其中患病女孩有2种故占1/3。异常精子活动能力弱, 失去与正常卵细胞结合的机会, 而卵细胞不需运动, 故受精机会与正常卵细胞大致相同。故答案:B。

三、与生物发育的联系

有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经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表现出不同性状及表现型, 从而反映出不同遗传定律的作用结果。由此可见, 遗传定律虽然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起作用, 但其遗传功效或遗传作用的结果却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从外形上看, 生物个体发育过程是生物性状逐渐形成和表现的过程, 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 因而个体发育过程实质上是体细胞基因中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 即基因——信使RNA——不同蛋白质——不同性状。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内含有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但是, 细胞内的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 生物体的不同部位表现不同的性状, 同一部位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同性状。

例:豌豆灰种皮 (G) 对白种皮 (g) 是显性, 黄子叶 (Y) 对绿子叶 (y) 是显性。现有GGYY和ggyy的豌豆杂交得F1, F1自交得F2。F2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依次为 ()

A.5∶3和5∶3 B.5∶3和3∶1

C.5∶3和3∶1 D.3∶1和5∶3

解析:本题涉及植物个体发育和遗传定律等知识点。因为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 其性状与母本一致, 而子叶是胚的组成部分之一,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其性状即为子代性状。所本题中F2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与F2相同, 子叶颜色与F3相同。故答案:D

四、与生物进化的联系

生物在生殖过程中, 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现代进化理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从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发展, 指出了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 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基因频率改变, 生物就进化, 只要生物进化, 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生物遗传、变异角度看进化过程如下:

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的变异被淘汰, 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如在一个海岛上, 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 (ww) 有的脚趾是分趾 (WW、Ww) , 连趾便于划水, 游泳能力强, 分趾的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 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 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 分趾的海龟则会因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 若干万年后, 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 w为0.8。请问:

A基因频率变化后, 从理论上计算, 海龟种群中连趾的海龟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分趾的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

B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C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 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解析: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 其实质是选择了相对应的基因。A连趾是隐性纯合子, 基因型为ww, 杂合子分趾海龟的基因型为Ww,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 ww%= (w%) 2=80%×80%=64%, Ww%=2×W%×w%=2×20%×80%=32%;B从题干信息看出, 海龟数量增加导致岛上食物减少, 分趾的海龟因不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饿死, 导致W的基因频率下降;连趾的海龟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而存活, 从而使w基因频率上升, 即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种的标准是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即实现基因交流。答案:A.64%, 32%;B.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C.没有产生新物种, 只是种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五、与环境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及种内所含的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 包括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可以看出: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 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 其多样性就可以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上, 使其变化多端, 进而反映出生物性状的多样性。生物性状的多样性还与变异有关。生物变异能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生物变异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 把那些微小、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 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又由于环境条件是多变的, 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这样, 由同一祖先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变化, 逐渐形成了适应水生和陆生等不同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别, 从而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例:根据分类学的记载, 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 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 就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 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A.从分子水平看, 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B.从遗传水平看, 生物新性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C.从进化角度看, 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A.蛋白质的多样性和DNA (基因) 的多样性;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不同的环境对生物的自然选择。

新课程高二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长汀一中

俞忠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1、反思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河田原名叫柳村,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某教育家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高二《生物学》“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反思

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注重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亲自体验科学思维方式、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学—学生设计实验—学生观察CAI演示的光合作用过程—伴CAI学生分步讨论具体过程—学生对比光、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辅之以CAI宏观地再现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动静结合地描述全过程,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记忆清晰、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

()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演示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的转变:设疑、分析、讲授—学生发现、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讲授式—自主型与探究型的结合 这五大转变努力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

4.学生阅读课文、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效果好。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生物的变异教案 篇12

1、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b:识记)

2、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知道)

3、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a:知道)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用具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性状为什么能够遗传以及性状遗传时遵循的规律。我们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性状的表现除了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当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不会一成不变,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表现有差异的现象。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生物的变异又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类型生物的变异有这样两种类型,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1、不遗传的变异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引起的(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

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下面我们以正常的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为例来看一下。1、基因突变的概念

(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红细胞是圆饼形状的,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其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呢?

(有影响,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呢?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课本p4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大家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

两者有什么区别?(正常的是谷氨酸,异常的是缬氨酸)

氨基酸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正常的dna与异常的dna,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一个碱基对的改变:ctt cat)

就是由于dna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基因是怎么来决定性状的。

(基因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就是要把特定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反映到具体的蛋自质结构上)

我们看到,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基因结构改变除了碱基对的替换,还会不会有其它可能呢?

dna分子中碱基对数目的改变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时,对性状的表现有没有影响。

现在大家来总结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哪些变化。(dna碱基对替换、增添和缺失)

总结:基因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顺序变了,遗传信息也变了,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可见,基因结构改变会使生物发生变异。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基因突变的概念。(2)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就叫基因突变。dna(正常基因)dna(正常基因)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改变

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遗传信息改变突变型基因(产生等位基因a a)(3)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是指单个基因内部结构上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常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基因突变的图片。

玉米高茎→矮茎、普通羊→短腿羊、正常人→白化病2、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课本p43)(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

3、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严格地复制自己,因而得以保持它在分子结构上的稳定性。但在具体的复制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差错,从而使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性状,这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我们怎样去认识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变异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5、基因突变的特点

先来看几个图片:正常棉花→短果枝;水稻高杆→矮杆;果蝇长翅→残翅;家鸽羽毛白色→灰红色;人正常色觉→色盲;正常人→白化病

这些图片中,有植物,动物,还有人的例子。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呢?

(1)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植物、动物和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这也说明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

(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期呢?哪些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呢?其实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我们以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为例。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经过分裂形成胚,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新个体,其间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大家特别注意看,叶芽和花芽部位突变以及引起突变性状的表现部位。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与突变性状的表现有什么关系?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如果突变发生在体细胞,该性状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不会,只有生殖细胞的突变才会遗传给后代)

既然任何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那是不是突变很容易发生、也会很多突变呢?(3)基因突变的低频性

基因突变率很低,高等生物中大约有十万个到一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低等生物,细菌、噬菌体突变频率更低,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基因突变率也不一样。(4)基因突变的多害少利性

基囱突变对生物体究竟好不好呢?

(有的不好。如白化病、色盲;有的好,如小麦矮杆能抗倒伏,微生物抗药性突变等)

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有利,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已经取得了高度协调。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因此基因突变对于生物往往有害,但少数是有利的。

我们能不能只让它进行有利的突变呢?(5)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看投影片),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ay),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a)。但是,每一个基因的突变,都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变能不能突变成毛的长短呢?不能,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围内,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有: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和⑤不定向性。板书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变异的类型1、不遗传的变异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正常基因)dna(正常基因)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改变

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遗传信息改变突变型基因(产生等位基因a a)(3)基因突变的结果

2、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3)生物因素

3、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严格地复制自己,因而得以保持它在分子结构上的稳定性。但在具体的复制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差错,从而使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4、基因突变的意义5、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自然突变、诱发突变(2)随机性(3)突变率低(4)多数有害(5)不定向性

第二课时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我们知道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为什么要人工诱发突变?这有什么用呢?那诱发突变的人为条件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6、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1)人工诱变的概念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物理方法包括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辐射育种);化学方法有秋水仙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化学诱变育种)。(2)人工诱变育种的优

优点:

可提高突变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地稳定,加速育种的进程,创造人类需要的突变新类型,从中选育出优良新品种。也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如黑龙江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大豆产量提高了16%。另外,太空椒就是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人工诱变不仅在农作物育种上起作用,在微生物育种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青霉素,最初产量为20单位/ml,后经人们多次用射线等综合处理,目前产量已是50000~60 000单位/ml了,可见人工诱变对生物育种起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基因突变确实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害的多,有利的极少。要选育出有价值的变异后代,就要做大量的工作,处理大量的供试材料。

其实生物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重组也会造成生物变异。那么基因重组造成的生物变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因重组。(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2、基因重组的原理(1)基因自由组合关于基因重组我们在前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时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先写一下,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作亲本杂交,产生后代的过程。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f2除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以外还有两种亲本所没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这两种性状与亲本相比是不是变异性状?

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

请大家把这个过程的染色体图画出来。可见,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基因交换

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一个遗传图,亲本是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子一代雌性个体测交,写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提示大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p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f1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

后代: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

在测交后代我们看到了有两种类型是亲本没有的,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这两种变异的性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不是,是基因交换的结果)

请大家把基因互换过程的染色体图写出来。从图上我们看到这种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互换,而造成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以上是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我们看到这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实现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当两者杂交时,基因重新组合,就使子代产生了变异,这就是基因重组造成的变异。基因重组的变异又有什么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本p45下段的内容。

3、基因重组的特点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变异非常丰富。为什么基因重组形成的变异丰富?

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

我们看书上给了一个数据,210=1024种是说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只考虑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在生物体内尤其是在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由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革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在自然界中也十分常见,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

第一,变异的两种类型——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遗传变异仅由外界条件引起,没有改变遗传物质,这种变异不能遗传。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它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变异的主要类型。生物具有变异才可以进化。

第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引起的变异的区别(本教案p49)

1、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改变,它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的过程发生在dna复制时,特点是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可形成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特点是非常丰富。

第三,了解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本教案p50)板书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6、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1)人工诱变的概念(2)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三)基因重组

上一篇:花卉保健与食疗名词解释下一篇:小学生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