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2024-06-30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精选8篇)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1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2

良好生态环境, 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 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 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 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 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 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绿色发展, 真抓实干才能见效。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 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 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 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抓住绿色转型机遇, 推进能源革命,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 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3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 两个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4-001

省委,省政府改善“两个环境”建设,住宅产业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能耗最大的行业,其自身能耗加上使用能耗占到全国各行业总能耗的47%,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能耗问题。

一、现有住宅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国住宅产业呈现出“四低两高”的特点,即工业化水平低,住宅部件的系列化产品率目前只有20%;成套技术集成度低,科技进步对住宅建设的贡献率仅为30%;劳动生产率低,从业人员人均年建设住宅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建筑业增加值更是只有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住宅综合质量低,大部分住宅建设还是现场手工操作为主;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普遍规模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耗能高,造成的污染程度更高。

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改善“两个环境”的重要抓手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就是运用現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达到建筑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提高质量、效率和寿命,降低成本和能耗。就社会效益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备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改善生态环境。工业化制造住宅部品节煤省地,而且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现场则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绿色施工。

其次是明显节约能耗。据研究机构测算,采取工业化集中生产的方式,预制率可达到90%以上,降低了建筑主材的消耗,装配化施工的方式也减少了辅材的损耗。其中,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钢材节约2%,混凝土节约7%,抹灰工程量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

第三是经济效益明显。以产业化实施住宅建设,钢模板可节省65%的材料费、90%的人工费;抹灰可节省90%的人工费、95%的材料费;苯板、外墙装饰面可节省95%的人工费;钢支撑可节省80%的材料费;脚手架可节省70%的人工费和材料费;管理费用可节省50%,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第四是保证住宅品质。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生产部品,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由公分级向毫米级转变,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住宅室内空间舒适度、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更加优良。

相比传统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提升构件产量。由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建筑构配件在工厂里可以批次的重复制造,也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所以能够迅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的建筑。二是缩短建设周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在工厂里由产业工人生产完成,现场只是以组装和安装作业为主,特别是用机械代替人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可以大大缩短工期。以一般民用住宅为例,高层建筑的施工可以缩短1/3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由于预制程度较高,现场工期可以缩短50%以上。三是降低事故几率。大部分建筑构件在厂房生产,很大程度提高了住宅的综合质量。施工现场采用机械化装配式建房,减少现场作业人员,降低了施工过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三、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的建议

推行住宅产业化,要把握“四化”,即标准化、通用化、规模化和系列化,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在政策上要积极鼓励。推进住宅产业化,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省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出台可操作性很强的刚性文件予以保障。住宅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不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各地市级层面,都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组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地市还可以打造住宅产业化基地。财税部门可以制定对住宅产业化的部品体系、建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财政补贴、税务减免政策,也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进行奖励。规划、建设部门可以通过奖励容积率、减免城市配套费的办法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项目。

2.在标准上要先行一步。标准化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的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等链条环节,尽快建立住宅体系及部品、构配件的模数协调制度,编制技术导则,部品图集等,形成标准规范体系和产业技术保障体系,进而为实现住宅部品的系列化、规模化、通用化创造条件。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心得体会 篇4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形成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我局召开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工作动员大会,会议认真学习了《无极县教育局关于印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努力树立机关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新形象;明确了整顿工作的目标是纠正学风不正、消除被动应付、严惩执法不严、克服享乐主义,从而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法治型、廉政型机关;我签定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工作责任书。下面我就本人工作的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开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道德建设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保证。而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效能型、廉政型、法制型机关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整顿工作。按照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内容要求,认真查摆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和思想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制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整改。

二、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教育,认真作好团结的文章、发展的文章

在方法上,通过四个结合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与争创一流业绩、做人民满意公仆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和检查教育相结合;与组织收入、强化基础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全面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三、按照要求,深刻查找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要求,我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和梳理,发现自己在思想作风上存在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在工作作风上存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瞎指挥的问题;在组织纪律方面存在执行制度不严,对违章的人和事处理不到位,怕丢选票,怕得罪人的问题。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接受请吃问题。

四、整改工作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我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反复对照作风纪律整顿的要求,在思想上找原因,从工作中找教训,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工作立说力行,坚持了边查边整边改。对能马上纠正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纠正的,我要承诺限时整改到位。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组织解释。前一个阶段我采取的整改措施主要有:

1、认真自学了十八大精神,增强了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而克服自己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

2、反复学习张庆黎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握重点,掌握实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宁静的心性。克服自己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

3、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决不姑息迁就,本着狠和准的原则,处理到位,执行到位。

4、认真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五官端正”即眼不斜,不该看的不看;耳不聋,不该听的不听;手不伸,不该拿的不拿;嘴不谗,不该吃的不吃;心不歪,不该想的不想,站稳立场,从而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

镇着力改善农村妇女生存发展环境 篇5

自2001年按照《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相关要求开展妇女、儿童工作以来,以中央各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镇党委的工作布置,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团结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带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四个行动和调整产业结构走科学致富的道路。

我镇辖9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9 个,总人口36594人,其中妇女19260人,占总人口的49.8 %,儿童3968人,占总人数的14.9%,到2010年10 月底,农民人民纯收入6540元,同比增长8.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余元,同比增长20%。与此同时,全镇妇女儿童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十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着力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能力,引导妇女致富奔小康,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妇女儿童工作的开展。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 镇党委、政府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将妇女儿童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一是健全组织、加大投入。全镇构建了镇、村、社三级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组织,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个事业单位和9个企业单位都建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或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为妇女儿童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今年我们对镇妇儿工委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使妇女儿童工作力量进一步增强。二是完善机制,规范运作。近年来,我镇先后制定了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履行职责制度、督查制度以及监测评估制度,将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的所有支持性目标细化、量化,编制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分解表”,把指标分解到各村、各单位、各部门为推进妇女儿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我们狠抓监测评估环节,2006、2009年对各村、各职能部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情况进行了中期监测评估检查,对实施不力的,及时通报情况,限期整改。推动妇女儿童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三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镇党委、镇政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妇儿工委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具体要求,认真确定实施规划的目标、措施和步聚,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有效地促进了两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大维权力度扩大影响,大力营造妇女儿童工作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我们在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上,采取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保障妇女公平参与经济决策,消除男女在经济领域参与决策的差异;保障妇女在土地、技术、信息、信贷等领域与男子具有平等的占有资源的权利;保障农村妇女享有与居住地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分配权、土地补偿费、股份分红等权利。

为加大维权力度,2008年我镇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站”及“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做好了反家庭暴力、新《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妇女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配合镇派出所做好了“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推动打击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雇用女童工、家庭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

在宣传过程中,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妇女儿童,把宣传妇女儿童规划同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相结合,同宣传有关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相结合。镇妇儿工委在各村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两纲知识的培训考核工作,并广泛征集各村各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对两钢实施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三、加大各类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多渠道开辟增收致富门路 党委政府采取了措施,实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同时,通过正确的就业导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从2001年到2010年,镇党委政府创新机制,结合农村妇女特点,举办了家政、美容、酒店管理、厨师、种植、养殖等多批次职业技能培训班,使农村妇女不花钱,不出村就能掌握新技术。至2010年止,全镇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 42 期,累计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 800余人,转移妇女劳动力4000余人,260余人领取了就业合格证书。

各类培训工程在我镇妇女中掀起了一股学知识、学技能的热潮。目前,我们正筹备的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班,首批就吸引了35名农村妇女报名。许多经培训的妇女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她们在增加自身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更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培训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民工”由“劳动型”向“技能型”、“智力型”的转变,也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提高自己经济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狠抓项目落实,突出工作重点

项目实施是妇女儿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了项目实施工作。

一是依托农村“一池三改”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在我镇实施了农村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项目工程。改水受益率达到97%,改厕受益率达到95%以上。

二是采取多方投资实现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和天然气使用,切实做到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同时,我们还在东禅寺、八金、黄电等搞试点,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创建“五十百千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农村妇女儿童、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妇女儿童生活质量。

三是认真做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等项目。近年来,加大了妇幼保健力度。十年来,全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农村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达到100%,农村消毒接生率达到96%以上;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2000年基础下降1/3;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9%,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农村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享有与户籍育龄妇女同等的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按期实现了“两纲”目标任务。

四是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和关注弱势群体等关爱活动。建立了“一对一,一帮一”关爱卡,让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参与到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来,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成为健康、快乐的群体,使儿童们真切感受到关爱的阳光,真情的雨露,健康的成长。

五、妇女儿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女童的入学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0.1%以下,杜绝女童失学;初中阶段教育女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残疾女童的入学率达到90%。努力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妇女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成人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8%,其中青壮年(15—50岁)妇女识字率提高到99%,按照儿童目标规定我镇的成人文盲率已经达到目标要求

六、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镇为改善妇女儿童生活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缩小与城市差距,使农村群众早日致富,镇党委政府经过努力,修建镇道0.35公里,修建村道水泥路面 11.2公里,形成了道路村村通;黄电、八金等村还建起了群众文化休闲广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黄电村、八金、寨子村等村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和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培训室;中心校还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这为农村妇女儿童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实了农村文化生活。

七、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改变的不仅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为她们送去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致富信息。在镇、村、社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帮助下,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种植特色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比如,黄电村、书摄村等90%以上种植茄子、豌豆尖、生菜、花菜、海椒,年产量达70000吨,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这让妇女们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镇广大妇女还以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村”创建和“美德在农家”、“双学双比”活动,创建了八金“巾帼文明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八、加大农村新合覆盖面,惠及农村妇女儿童

农村妇女儿童的看病问题一直是各级组织关心的问题。从2005年起,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我镇积极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儿童参保,全镇参合率达到 99%。由于新合医疗制度的启动,让参合妇女儿童真正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九、妇女参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妇女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镇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规划》目标要求,紧紧抓住班子换届选举契机,将那些年轻又德才兼备的女同志推上了领导岗位,使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镇截止2010年12月13日止,8个村1个居委会全都配备了女干部。她们分别进入了村支部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镇党委班子女干部的配备符合《纲要》要求比例,女干部,女党员人数日益增多。通过这些措施,着力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总之,落实“两纲”,推进妇女儿童事业的新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欢喜镇党委政府以及镇妇联,将继续努力,进一步贯彻“妇女发展,儿童优先”的原则,积极为农村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进一步地将欢喜镇妇女儿童工作抓紧抓好。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6

题交流研讨

赵 卫 清(2018年5月)

国力强盛,科技先行;科技进步,教育为本。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有赖于文化教育的高度发展。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通过这次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无论是从政治先进性的角度衡量,还是从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而言,实事求是地联系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与认识。

一、强化党员意识,优化服务质量。

继续解放思想,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法宝。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既是讲党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党员意识的重要表现。思想意识上的先进性,从能否真正解放思想、能否深入解放思想、能否将解放思想推进到一个客观的高度,并能否将它们联系与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是践行和检验继续解放思想实效的根本目标,是新一轮大讨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期,新阶段,党员能否在思想领域积极树立和强化这种意识、自觉地实践这种意识,是当下强化党员意识、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立足教育,优化教学服务质量的基本前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服务,为社会持续快速的进步文明服务,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教育教学的革新及方法、模式的选择要始终贯穿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团结和影响普通群众,积极带动周围的教师共同进步。

二、讲求奉献精神,摆正利益关系。

思想大解放,行动落实要跟上。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的重要之处就是讲求朴实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就是讲奉献。服务于民,就要乐于奉献,就要处理好诸多利益关系。党员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教师个体利益必须服从于学校的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有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必要时要舍弃个人利益,勇于维护集体利益。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师中的标杆作用,明确党员的目标与追求,为学生、为同仁、为学校甘于奉献,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

三、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

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事业心强不强,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热爱与关注程度,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能充分展示为学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关注和关爱学生,富有爱心,富于热情,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不断加强和提高师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折射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学生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情操与修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

四、改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一轮解放思想的不断深入,其内涵、课程教学思维方法、培养人的模式、教育培养的对象等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必须因时而变。首先面临的改变仍然是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其次是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实践性、个体性的综合特征尤为突出,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比较特殊的要求。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一个性格活跃、个性迥异、人文素养相对缺乏的特殊群体。在审美文化多元、思维观念开放、追求个性与自我张扬的今天,不断探讨和适时改进教学理念,挖掘和创新适应上述特点的教学方法,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个性特点,探索行之有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等,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背景下,教师应建立全面、丰富的师道、师德,重视个人的为师修养,不断净化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积极创设新型和谐的教学关系。破旧立新的教育形势迫切,任重而而道远。

五、因应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努力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 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教育教学朝着更高更新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第一要务。它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因应现代教育持续发展的各种智能要求,赢得创新型的良好时效,每个教师都必须是经教育实践历练的教学能手。自觉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强化对文学、历史、地理、音乐等知识的关注,拓展本学科与关联学科的联系空间。不断提高所综合素质,增强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教学相长,特别是在实践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学创新的示范者。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不但有扎实、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娴熟、过硬的超人专业技能,还必须熟悉本学科的教育规律以及科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键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是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既善抓要领,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运用自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追求多元,审美意识、艺术表现,异彩纷呈,知识、技能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学科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地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和持续性学习,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篇7

认清形势, 明确目标, 扎实做好2011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俗话说“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2011年必定是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之年。大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天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天津市就业工作会议及滨海新区、工委有关会议精神,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按照“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的部署要求, 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 以“53233”工程为抓手, 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抓民生、促发展、保稳定, 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大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围绕一个中心, 抓住三个环节, 实现四大突破, 做好八项工作。

(一) 围绕一个中心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区”这一中心, 按照天津市委、滨海新区区委和工委关于“推动各项工作提升新水平、再上新台阶”的工作部署, 全面提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 确保人力社保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 抓住三个环节

一要抓住促进就业政策的新举措, 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以市级各项就业政策为依托,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加大就业服务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

二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遇, 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贯彻《社会保险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 确保城镇职工五大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6%。继续抓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 扩大学校社会保险覆盖面, 力争中小学生参保率达到92%。

三要抓住完善社会管理的新趋势,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 完善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实现劳动监察“网格化”,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

(三) 实现四大突破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实现新突破。年内建成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超过600平方米、近期开设10个专业、中长期开设20余个专业的大港就业训练实训基地, 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使其成为滨海新区首家“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训机构。

二是农村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重点开展大港地区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技能实训等工作, 力争到年末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000人, 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600人。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新突破。比照天津市现行对城镇失业人员的补贴政策, 按照合同期限给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含被征地农民) 的企业一次性保险补贴政策, 积极做好用人单位与大龄职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补贴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工作。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中当年新招用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对贷款金额不超过2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贷款利息, 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予以贴息。

四是帮扶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新突破。对辖区内有创业意愿并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服务, 并按经营期限给予自谋职业补助费;对申请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下并属微利、劳动密集型的项目, 给予2年贷款贴息, 2年以后仍需资金支持的可给予10万元循环贷款。

(四) 做好八项工作

1. 扩大就业规模, 提高就业质量

计划全年新增就业2.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重点在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增加就业总量。结合大港功能定位, 对新增重大项目、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不同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深入调研,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逐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 促进就业总量增加。

二是着力统筹城乡就业。依照管委会《关于印发大港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若干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 将帮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 积极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支持企业吸纳就业, 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三是着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机制, 为创业者提供有力支持。到2011年底, 形成1000万元担保贷款基金, 放贷资金总量达到5000万元。完成创业培训2500人以上, 创业成功800人以上, 带动就业4000人以上, 推介创业项目50个。

四是着力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围绕大港就业训练实训基地建设,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参与职业培训, 积极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作。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和单项职业能力考核。

五是着力稳定就业局势。对因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影响生产经营但通过调整工时、轮岗培训等办法不裁员的企业, 给予转岗培训补贴和3至6个月的岗位补贴;对单位开展内训所发生的培训教育费用, 据实给予最高不超过上年度单位失业保险缴费部分四分之一的补贴;对参保单位与职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给予一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要整顿劳务派遣市场, 严格落实同工同酬、同岗同险, 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

2. 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以贯彻《社会保险法》为契机,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

一要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落实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严格落实扩面目标责任制, 以第三产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劳务派遣组织和新建项目为扩面重点, 以农民工和新增就业人员为重点人群, 加大征缴力度, 实现应保尽保。力争年末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6.72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5.82万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达到0.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达到39.25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19.3万人, 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参保1.35万人,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18.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达到14.8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达到14.1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达到13万人。

二要着力提高保障待遇水平。一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一二级医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10%和5%, 门 (急) 诊医疗费用起付标准由800元降低为600元;二是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的特殊生活困难人员, 延长失业保险金发放期限;三是对进行失业登记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四是按照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提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伤残补助金标准。

三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以示范镇建设为契机, 抓好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工作, 为打造拥有“薪金”“股金”、“租金”和社会保障金的“四金”农民做出积极努力。

3. 千方百计促进职工增加收入

一是着力促进职工增加收入。全面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2011年增收计划, 实现城镇单位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5%, 促进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逐步提高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严格执行工资指导线, 引导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

二是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全面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加强工资协议履行情况监督检查, 促进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力争到年底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工资集体协商企业达到800户, 覆盖职工2.6万人。

4. 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是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完成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集体合同“彩虹计划”, 争取到年末建会企业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合同备案3.5万人。扎实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2户, 年末达到102户, 和谐园区达到2家。

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坚持“三步式”执法, 做好日常巡视检查, 扩大书面审查范围, 指导企业建章立制、依法用工。深入开展工资支付、保险扩面、合同签订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专项监察, 维护劳动者权益。对建筑工地、困难企业等违法易发敏感区域及行业, 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 做到早介入、早应对、早化解。

三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加强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 协同工会在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完善镇 (街)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按照“简单案件简易审、复杂案件合议审、集体案件优先审”的原则, 分类办案、提高效率, 法定时效内结案率达到100%。

5.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完善镇 (街) 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功能, 行政村建站年内实现全覆盖。建立大港地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 进一步推进行政业务网上经办。

6.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严格依法办事。真正做到为人正派, 堂堂正正做人;勤政为民, 兢兢业业做事;廉洁自律, 干干净净做官;落实问政, 规规矩矩行政。

7. 强化信访维稳工作

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 健全和完善信访应急处置机制, 加大群体性事件苗头和隐患的排除力度, 做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

8.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不断提高干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和推进事业发展的能力;重点加强对镇 (街) 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树立劳动保障队伍良好形象。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篇8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夯实民生之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人手,引进市场竞争体制,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45所,其中民办215所。民办教育实现跨市越省发展,在县外办学54所,其中省外16所,成为展示沭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发展职业教育机构131所,年培训能力6万人次。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在全省率先实施“六有”工程,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在乡镇办起寄宿制小学,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上学,解除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投资3亿多元建成万人办学规模的宿迁经贸学院,成为全省第4个拥有自己大学的县份。先后在新城区建设7所中小学,优化了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三是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公办中小学校长、城区公办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制,设立校长、副校长人才库,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实行教师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激发内部活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卫生改革,着力缓解民生之急。从体制改革人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做到病有所医、病有所防、病有所保。一是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按照“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思路,加快推进医疗事业改革。对40所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优质资源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城区有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7家。县人民医院改制后,年业务收入从4953万元增长到1.2亿元。卫生改制资金全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全省成立首家县级卫生监督所,实现执法监督与技术监测分离。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乡30个世代服务中心。健全完善i级防保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防保专项经费。三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提高补偿比例。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企业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制度。开展惠民医疗,为4.2万名低收入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特困家庭制定应急救助措施,确保群众全部实现“病有所医”。四是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医院考评体系,加强医疗市场管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以奖代投”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扶持力度。

不断健全养老网络,着力做强民生之依。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是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保费征缴清欠力度,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达100%、98%和97%。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商业保险加快发展,全县保险密度为125.5元,保险深度为1.5%。二是积极开展“夕阳关爱工程”。先后建成57个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2103张。发展各类养老机构43所,其中民办老年公寓5所。三是认真落实各项助老政策。按时发放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对70周岁以上低保对象上浮低保金,年增长寿补贴和低保金额40.5万元。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在缴纳保费上给予优惠。县乡医院定期为老年人体检。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开展为老年人送医送药服务。四是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投资35万元。建设500平方米的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并安排专职护理人员值班。立足老年大学,积极举办书画、交谊舞等学习活动,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学。

努力完善救助体系,着力解决民生之困。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体系,做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贫困家庭子女解困助学基金,资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举办164个“春蕾班”,帮助7200名贫困女童重返校园。成立县慈善总会,积极开展助学活动。建立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等档案台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网络。二是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启动实施扶贫项目428个,发展特色产业40个,帮扶贫困户1863户。完善“双帮双扶”工作机制,实行126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126个经济薄弱村。建立节育手术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发放计生救济金186万元。三是竭力保障农民利益。率先建立农村居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推行农业保险,受益农户78.5万户。投入5.32亿元,先后新建农村公路1490公里,县乡公路总里程达1670公里,初步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保障民生之本。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到劳有所就、劳有所能、劳有所得。一是立足工业增加就业。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4.5平方公里。用工近6万人。规划建设3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其中木材加工业吸纳11.2万农民就业。二是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做大“三来一加”产业。帮助4.2万名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积极发展城市三产,吸纳就业2.3万人。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16.8万人。加大劳力培训力度,外输内转劳力53万人。三是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安排300万元设立全民创业发展资金,通过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全民创业。设立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等服务。认真开展再就业活动,减少“零就业”家庭。四是健全制度保障权益。探索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促使企业正常增长工人工资。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工资预留专户”制度、城乡企业欠薪预警制度。确保工人工资按时发放。

精心打造安居工程,着力满足民生之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始终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做到民有所住、住有所居、居有所值。一是坚持和谐拆迁。出台补偿、安置、特困户救助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先后规划建设140多万平方米安置小区。二是实施低房价战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法律等多种措施,使房价始终比周边县区低30%以上,走出了一条房价越低需求越旺、需求越旺开发越多、开发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的良性发展之路,成功经验被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推广。致力建“不拆迁的房子”,加快沭阳城市建设进入“高层时代”的步伐。三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大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控工作。持续实施“四清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

切实维护安定团结,着力强化民生之盾。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做到忧有所解、乱有所治、民有所安。一是真心倾听群众呼声。实行“信访快车”制度,开展“大走访”活动,从源头化解不稳定因素。坚持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群众来访,限时办结访诉问题。开通县长热线、县长信箱和经济110,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二是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将乡镇“两个中心”下岗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乡镇农具厂等达到退休年龄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未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等实行民政医疗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双保险”。全额兑付历史上政府拖欠的工程款。三是创新维稳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2007年调解矛盾纠纷2815件、化解2732件,成功率达97%。推行“七抓”维稳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信访总量一直处于宿迁市最低水平。连续20个月无到省集访。连续5年保持进京上访零登记。四是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全县万人警力比仅为3.26,处于全省最低,万人发案率低于全省5个万分点,群众治安满意率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被授予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称号。五是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树立“大安全、大防范、大治理”意识,先后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350个。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演练2.8万人次,开展食品、饮用水源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伤亡事故。

上一篇:it毕业设计下一篇:安全环保责任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