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学

2024-09-07

爱国主义教学(精选8篇)

爱国主义教学 篇1

苏美晃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中华民族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献身祖国,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老一辈的物理学家,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长期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曾有不少重大发明和创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方面可以介绍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实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一节时,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指出其中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罗盘)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面貌,没有什么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的”(弗兰西斯 培根语),在讲“音调”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人对音调的研究成果。如《管子 地员篇》中载有定律调音的三分损益法——将基准音的弦长或管长分为三份,去其一分或增加一份来确定5度音程的各个音。告诉学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声学定律,在讲“杠杆的应用”一节时,介绍我国在3000年前的舂来捣谷,用桔槔来吸水等。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在物理学方面对人类做出了辉煌、卓越的贡献,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教材中蕴藏着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因此有可能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从多个层次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和杰出科学家的发明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从战国到秦汉数百年,中国科技的许多门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经汉唐千余年发展,到宋元(10~14世纪)达到了高峰。物理学方面也有辉煌成就,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萌芽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99年,约二千多年)形成时期(公元1500年~1939年,约450年);发展时期(公元1940年至今)。在萌芽时期,中国在物理学的许多方面曾经作出过杰出贡献,处于领先地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力学方面主要有:1.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比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前212年)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多年,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已有浮力的记载,而6岁的曹冲称大象;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就是现代热气球的原理,比欧洲人发现早得多。2.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墨经》一书中不仅有两处专门记载杠杆原理,而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说得很全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在《庄子》一书中有桔(杠杆)提水用力小而效果大的记载;三国时曹操用“发石车”破袁军,就是利用杠杆的原理。3.在水流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1900多年前我国已发明了简单的水力发电机,用来汲水、磨粉、春米等;1700多年前,已经利用风车做功。4.在反冲运动的应用方面,利用火药爆发的反冲运动发射火箭,在1千年前的宋代战争中已经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在光学方面,《墨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光学著作,内有关于光的直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记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仑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早600年。在电磁学方面,1.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已记载有“顿牟掇芥”(即摩擦过的摇用能吸引轻小物体),王充还解释了雷电现象,认为是“一声一气”(“气”即放电)。2.在磁方面,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磁针的方向“常偏东,不全南”的记载,说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地磁倾角的科学家,比西方传说哥伦布发现地磁倾角(1492)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声的共鸣、弦的共振等等,只要结合教学适当选用和生动的介绍,无疑能促进青年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形成。坚信中国人民是勤劳、聪明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过去我们就曾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通过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远景、本地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规划,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新中国成立40年来,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巨大成就,国庆四十周年,报纸电台报道了大量这方面的材料,为物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资料。课本的彩图、插图、课文和习题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例如,教水流能的利用,教能量转化与守恒时,可以介绍葛洲坝、龙羊峡水电站的宏伟建设。此外,还可以介绍我国煤炭、石油、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例如,解放前我国原煤最高年产量是6188万吨;石油是32万吨;发电量是6o亿度。而1988年产量;原煤9.8亿吨,增长率16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13705万吨,增长率428倍,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发电量5452亿度,增长率91倍,居世界第四位。教电阻定律时,可以介绍超导体和我国科学家在超导技术研究方面的辉煌成就──我国曾两度居领先地位,现在,中国与美、日并居排头。教人造地球卫星时,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已发射人造卫星25颗,其中11颗回收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掌握的“一箭多星”技术,世界上也只有美、苏、法、中四个国家掌握。教原子物理时,介绍我国从1964年以来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及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诱人前景。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学生喜欢听,容易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能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信中华民族不仅过去而且将来也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地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规划,与学生关系密切,介绍起来更直观、具体、生动,也是爱国、爱乡教育的好教材,也应当结合教学选用。

(三)通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使学生更加坚信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配合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造船厂、电厂等,既让学生亲眼看到开发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又使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

(四)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历史,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立志为祖国献身。

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有许多是爱国者,他们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勇于攀登,献身祖国和科学的精神,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介绍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奉献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把他们的激情引向行动,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立志向科学高峰攀登。例如,教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时,着重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业绩。邓稼先解放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外国严密封锁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用创造加奋战的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由于放射性物质的侵入,他得了不治之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领导和参加过32次试验,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诗章。想起这些,我们的青年一代,还不该奋发学习吗?教超导体时。介绍我国中年科学家陈立泉、赵忠贤,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忘我工作,终于使我国在超导竞赛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外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为了纪念当时被灭亡的祖国──波兰,而把自己研究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卜”。玻尔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谢绝英国的邀请留在研究条件较差的丹麦,终于形成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

三、多种形式、多种渠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形式应力求生动、形象、多样,例如在课内,结合上绪言课,介绍物理学的应用和我国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兴趣;结合上新课介绍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结合讲授物理知识的应用,介绍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在课外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编写习题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作题材,让学生在解团中受到教育。举两个题目为例:

(一)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吴树德,在第五届全运会创造的56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是182公斤(即千克力)。如果他抓起杠铃的时间是1.1秒,举起的高度是1.7米,那么他举重一次对杠铃做了多少功?发挥的功率是多少马力?

(二)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目前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发电能力(功率)可达270万千瓦。那么它每年的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可供几座像福州市这样的城市用电(已知福州年用电量13亿度)?拟考题时也可适当考查相关的内容,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例如:()国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进倾角的科学家(答案:中、沈括)。还可以通过黑板报、物理园地、物理讲座、组织课外阅读等形式,介绍《美国科学界的中国人》,例如,美国著名大学中有1/3的系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阿波罗登月工程中2/3上的高级工程师、美国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垄断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中的55%是中国人或华裔。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分获诺贝尔物理奖,吴健雄(女)为美国物理学会主席,这些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无疑是有效的。还可以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开设科普讲座。

爱国主义教学 篇2

案例讲述:绿海金瓯红色感动

建瓯, 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竹子之乡, 建瓯是绿色的, 青松翠竹, 春意盎然;作为闽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所在地, 建瓯又是红色的, 建 (瓯) 松 (溪) 政 (和) 革命政权,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回到故乡这片热土, 我特意探访了闽北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闽北临时委员会 (简称“闽北临委”) 旧址。

提到“闽北临委”, 得从刘葆彝烈士说起。

刘葆彝, 1903年出生于建瓯。他有着一颗滚烫的赤子心。1926年春节刚过, 其弟即将成婚, 刘葆彝却要赴京参加李大钊领导的抗议段祺瑞卖国行径的斗争。其父刘德枢 (前清秀才) 支持道:“你放心去吧, 你弟婚事我们会料理。”刘葆彝说:“家事小, 国事大, 国之将亡, 何以家为?”

舍小家顾国家的刘葆彝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在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 与刘和珍等仁人志士一同英勇殉难。

位于建瓯城关序五里 (原名五通巷, 1929年以刘葆彝之号“序五”改称) 7号的那座典雅双层小洋楼, 便是刘葆彝烈士的故居。

刘葆彝的恩师潘谷公 (北京工业大学教师, 福建民国日报总编) 和同窗衷至纯 (福建民国日报副总编, 共产党员) 都是革命同路人。1927年, 他俩因声讨国民党的反共罪行, 遭通缉追捕, 辗转到建瓯, 隐蔽在刘葆彝烈士家中。刘葆彝的家人给予了热情接待。刘葆彝之父刘德枢对外声称, 潘谷公是他家聘请的家庭教师“王先生”。其时, 潘谷公患了严重的伤寒病, 刘老先生不怕疾病传染, 为其精心治疗、护理, 使潘得以康复。

白色恐怖笼罩之时, 刘葆彝烈士全家人的关照就像冬日的阳光、寒夜的火炉, 温暖地保护着这两位革命者, 真是感人至深。

1927年8月, 在中共中央任秘书的陈昭礼受党组织派遣, 与未婚妻潘超人 (共产党员) 抵达建瓯, 栖身于堂弟陈昭涌 (共产党员) 在建瓯办的木行。

无巧不成书, 陈昭涌的房东正是刘葆彝之父;潘超人正是潘谷公之女。就这样, 潘谷公和陈昭礼翁婿一家人在建瓯不期而遇, 惊喜重逢于刘葆彝烈士家中。

陈昭礼很快与中共建瓯交通站的负责人方文治 (刘葆彝的中学同学) 取得了联系。通过方文治, 陈昭礼迅速联络到建瓯的一些党团员。陈昭礼等共产党员常常在刘葆彝烈士家里开会。刘家老少积极配合, 做好保密工作。陈昭礼见刘家符合建立党的秘密机关的要求, 便于分散撤离, 因此将中共闽北临委机关设在了这里。

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 刘家人冒着举家灭门的危险, 全力支持共产党的工作, 其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陈昭礼等人不辞辛劳, 日夜奔走于福州、建瓯、崇安 (今武夷山) 各地的村村镇镇, 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将南平、邵武等地被打散的党、团组织重新发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 纷纷集中到建瓯、崇安两地。一度沉寂的闽北工农运动, 又呈现出蓬勃生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由燎原之势渐成熊熊烈火。

1927年12月, 陈昭礼负责的闽北临委与陈明主持的闽南临委, 在漳州开会, 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陈昭礼当选为临时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留任省委工作, 闽北党的重心逐渐向福州转移, 闽北临委遂结束历史使命。

闽北临委存在的时间虽然只要短短的四个月, 但它是福建第一个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机构, 是组建福建省委的基础, 在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葆彝烈士的家人对革命者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1928年秋, 刘葆彝之弟刘葆康专程护送潘谷公经福州, 前往上海、杭州。刘家对革命朋友的感情, 恰似金瓯里的美酒那般醇厚。1940年陈昭礼被国民党暗杀, 亦是刘葆康为其埋葬。崇高的革命情谊胜似亲情。

几十年来, 闽北临委旧址受到刘葆彝烈士的亲属完好保护。1984年, 一贯支持革命的刘葆康和女儿刘永贞、刘葆彝烈士的女儿刘静贞、刘淑贞, 出于爱党的情怀, 四人自愿将房屋无偿捐赠给建瓯县人民政府。

1985年, 刘葆彝烈士故居被辟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建瓯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馆内设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介绍了中共福建省委的前身———闽北临委成立的背景及历史功绩。第二展厅:建瓯革命史。以大量的照片、资料, 展现了建瓯波澜壮阔的革命史。1993年闽北临委旧址被定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被授予首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学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 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一、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认识

作为小学教学中的课程之一,小学品社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也在于其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小学品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品社课程德育教学的作用,尤其是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

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指的是,公民对于自己祖国深厚和由衷的热爱之情,这个情感的养成,是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基础上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品社教师要立足于小学品社课程,做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认识到重要性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意识领域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核心之一,在小学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品社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道德意识的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提升理论水平,建议一线小学品社教师在教学、备课之余多多阅读理论方面的著作,紧跟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国家重要的时政热点,让学生感受到最及时的国事,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三、重视校园环境熏陶,建立浓厚的爱国氛围

在小学品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

首先,通过教师的黑板报、学校走廊橱窗等,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虽然,有些内容并不是思品课程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可以与班主任的工作以及学校工作相结合,在学校走廊橱窗内容选择上,以及班级黑板报的建设上与思品教学的一些内容相结合,这样多管齐下,既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

其次,多开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小活动。思品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國庆节、党的生日以及建军节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小范围的歌咏比赛,朗读比赛和小作文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第三,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给学生起了榜样的力量,如果教师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意义更加明显。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从自身进行要求,让学生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把爱国贯彻到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四、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现在的一些孩子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而且有些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这样的孩子大多都比较自我,想问题和做事情都要从自身出发。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贯彻上,这是一个障碍。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条件,虽然,个人利益看似和自身的幸福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作为保障,个人的利益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品社教师不能仅仅给学生贯彻一些空洞的理论,更应该在给学生在说明道理的同时,给学生讲解一些言之有物的实例。比如在讲解国家、个人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新中国的成立,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通过亲身爱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空洞的理论,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疲劳,也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

第一,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每个节日的由来典故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在讲解“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贯彻爱国主义情怀,讲有关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包粽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引导学生多参加送爱心、送关怀的活动,我们身边有一些爱国的老军人,他们曾经在抗日战场或者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由于各种原因,可能这些老人晚年过着比较孤独和清苦的生活。思品教师可以利用思品课程的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思品课程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给这些老人们送爱心,送关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三,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总理年轻时曾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虽然我们不一定让学生树立如此远大的理想,但是也应该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并且教育学生,为祖国奋斗并不一定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而是要认识到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如果能够做好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也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因此,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做好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做准备。

总之,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措施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思品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认识到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程庆红.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0(15).

爱国主义教学 篇4

一、结合政治课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课内容从高一到高三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为了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结合各年级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教育。

高一重点进行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思想。重点进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从本质上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高二侧重进行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教育,重点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青年一代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高一到高三政治课学习,既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的意义,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思想。

二、结合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实际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国际形势实际和市场经济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祖国,正确看待祖国的现状和认清自己的职责。

2、结合国际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是结合比较重大的国际形势进行教育。如伊朗核问题和原苏联一些国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引导、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热爱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

3、结合市场经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使学生为将来参与市场竞争打好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三、结合各种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节日活动进行教育。我们结合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活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团队活动进行教育。介绍雷锋、赖宁及烈士们的事迹,讴歌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以革命英雄为榜样.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举行专题报告进行教育。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党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专题报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熟悉情况,进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4、“走出去、请进来”接受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更好效果,于是我们请校外人士作形势报告,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城乡建设及农业生产,作系列社会调查,加强爱国、爱家乡思想。

5、进行比赛。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笔试竞赛、知识抢答比赛,内容有党的知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内外重大时事等。通过比赛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激发他们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爱国主义课文的编选与教学 篇5

近年来,一些人热衷对爱国主义题材进行解构,对英雄人物形象进行颠覆,如说董存瑞炸碉堡是被班长所欺骗,邱少云被火烧谁也没看见,狼牙山作战其实为6人,其中5人跳崖,还有1人是投敌被杀。这种解构和颠覆不时引发争议。争议最大的是爱国主义题材的代表《狼牙山五壮士》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遭落选和在课堂教学中被曲解。2005年3月,上海、湖南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将其删除。2007年9月,人教版将其从《语文》教科书调整到自读课本,引发了爱国主义题材是否适合作为小学语文课文的争论。2005年12月,一位小学教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时,将教学重点从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他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上来,并认为杀敌的场面过于暴力血腥,添加了日寇感动于五人的壮举而低头致礼的情节,引发爱国主义题材如何教学的争论。今天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还需要不需要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怎样教学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

20世纪20年代,我国处于山河已碎、民族将亡的危机境地,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出教育宗旨中应含有“国家主义”。著名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曾刊出“国家主义”、“小学爱国教材”专号,呼吁在中小学各科施行“国家主义教育”,以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他们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科书中是否需要爱国主义的题材,如何教学爱国主义的题材的课文很有启发,也可以借此来看《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教学时该不该曲解。

一.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

(一)需不需要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的国力已衰弱到极点,“外人对我,视若犬豕,侵凌不已”,所以觉醒的教育家们主张实行“国家主义”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其目的在谋国家之安全,人群之幸福;或预防将来之被征服;或矫正其现在之被蹂躏,且抵抗其他一切民族之蚕食鲸吞”。那么,各科“课程标准及训育目标,合于爱国者取,不合于爱国者去”,甚至主张教师要像宣传宗教那样宣传爱国。他们不仅大力宣传,而且对与此相关的当时颇流行的三种论调提出了批评:

1.教育独立派。教育与政治关系到底怎样,教育能否独立于政治?针对当时一些人主张“教育独立”以与政治脱离的论调,陈启天认为“此言似是而实非”,似乎误解了“教育独立”的涵义,“教育独立之涵义,如指教育应超脱教会、党派及政潮三者之关系,则为教育上应守之信条”。实际上教育不仅不可能超越政治,而且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职能或国家事业”,是用来“训练国民,发扬国性,创造国运”的工具。

2.国际主义派。一些人认为,“爱国心为偏见之源,为战争之母,为国际同情之障碍”,而提倡“国际同情”,认为这才是“世界和平之根核,人道主义之保障”;力避“国家情操”,认为既然有所爱,就有所不爱,于是“差别生,厚薄分,隔阂起,而战争不可避免矣”。余家菊认为这种貌似“兼爱”的思想,其实是“舍己为人”、“舍近求远”的“国际奴情”,于情于理都不合。“若爱我之国以及人之国,保我之国以保人之国,其事甚顺,于义甚贯,爱国教育又何尝必须仇视他国哉?”况且别国先对我们实施侵略,我们的反抗也是正当防卫,义所当然。“平情之论,必当责其侵略而不当责我之仇视也。”这种“国际奴情”主义的教育,在1925年“五卅惨案”中英国人血腥屠我同胞时被彻底击破。

3.自由生长派。一些人认为,“儿童之理性未发达,不能了解爱国之必要;儿童之社会意识暧昧,不明国家与个己之关系,爱国情操未曾发生”,况且“教育的要义在使儿童自由发育,不可将成人的意见硬行灌输,只宜教以思辨考察以求能力之发育,精神之长进。”余家菊认为,教育当然要注意儿童的经验,但是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一无凭借的,脱离实际内容的纯粹形式陶冶的教育,只存在于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之中。儿童有能力、有兴趣了解社会事实、成人之见,如果一些人“国家观念不强,意识淡薄,就需要适当的教材”,“使其深悉国家与个己关系之密切,以及个己不尽责时国家所遭受之祸害,与夫国家昌明后个己可享之福利”,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

(二)语文教科书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与教学

1.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

当时人们认为,爱国主义须贯彻到各科,语文学科理应分担,“国文科为一国精华之所萃,学校教育之所需”,但是爱国题材太广泛,“决不能穷竭其所有,故仅可于表彰本国特色、激发爱国志气有关者,择要导学”。像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还有《荆轲列传》等,“皆能使顽夫兼懦夫立者”。有人专门从内容上作了强调,认为题材要有六方面的特点:(1)历史性,给读者以“真实”的、“模范”的观念;(2)具体性,不要纯粹鼓吹理念、宣传主义,应将其放在具体事例中;(3)暗示性,用客观的事实暗示,不用主观的话语灌输;(4)潜化性,在休闲式的教育中,陶冶性情,涵养美德;(5)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6)理想性,要含有未来的希望。有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爱国题材的选择标准,认为形式方面要注意四点:(1)要有普及性,不能用方言土语;(2)要有吸引性,要善于叙事、描写;(3)要有优美性,即文字要优美;(4)要无外化性,不要直译外文。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四点:(1)发扬国光,宣扬我国的文明成就;(2)要表彰国化,宣传我国对他国文明的影响;(3)要说明国势,认清当前形势;(4)要提醒国耻,认识遭受的耻辱。总之,要做到选文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文质兼美”。

2.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

(1)教学内容要注意“文”、“道”结合

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教学,最容易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一个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实质方面在使儿童知道爱国,和怎样爱国,并能养成儿童勇敢的精神。形式方面在使儿童知道记叙文的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不仅有内容的讨论,还有认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活动。

(2)解读方式要力避夸大和浪漫

吴俊升认为解读课文要防止民族夸大狂的暗示,不能过分夸大自己民族的优越。他说德国法西斯就是试图以武力侵略他国,把文化推行到世界,这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另外,也不能无中生有地添加一些不可能的情节,拿今天的说法叫“革命浪漫主义”。如在表演《一个爱国的学生》时,学生将课文第一段“从前某国有一个学生,他很爱国,并且很勇敢。他常说:‘凡是一个国民,不能够替国家做一点事,真是可耻的很!’他又说:‘贪生怕死的人皆是无用的人。’”改编成“这位爱国的学生,独自在书斋里看书,看见书上论及游民的害处,他便立起来道:‘一个国民,不能够替国家生利,反来分利,真是可耻得很!’说完,向壁上挂钟一望,见时间不早了,随即提了书包往学校里去”。将第三段“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他的朋友买了许多外国货,他很诚恳地对他朋友说‘我们应当买我们自己做的国货,不应购买外国货。为什么把自家的钱送给人家呢?这岂不是利权外溢麽?’”改编成“一天,他散学回家,途中遇见一友人,手中拿着许多外国货。他看见了,便忠告他的朋友,勿买外国货物,并且把利弊说出,那友人见他的态度很诚恳,理由也很充足,面孔上表现出一种惭愧的形状”。基于文本来添加情节,所以这种诠释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3)教学过程要注意“情”、“理”结合 爱国题材课文的教学,最容易让学生群情激愤,失去理智,往往达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人格的感化,教师自己要有爱国热情,然后启发诱导学生的爱国热情,不要空喊口号、灌输教条,因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违”。如一个老师讲《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文,先自己到学校所在地南京的玄武湖畔,查看外国人在我国的恶行。上课时他问学生,每天黄昏时外国人扛着枪来湖边,不顾行人,任意放枪,猎取湖中的野禽,问:“诸生以为如何?”学生答:“我们的湖地,外国人来此糟蹋,诚属可恶!”老师又问,假如有一座在我国建造的大观园,外国人都能游览,唯独中国人不得入内,“诸生又以为如何?”学生答“岂有此理?恐无其事”,纷纷要求老师讲解,老师让学生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学生看后议论纷纷:“外国人真可恶……我国人真无用……”“外国人对我们太不平等!”老师接着问:外国人不平等的事太多,此外还有哪些种种不平等的条约?老师先述大概,再让学生看参考书,自己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在情感与理智方面,与其诉诸儿童的情感,不如诉诸儿童的理智,因为诉诸情感“徒使儿童激于一时的愤慨,不知道爱国之所以然”,造成的结果是盲目的仇外,而非理智的爱国。

(4)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师生问答中启发诱导外,当时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一般会在深究课文内容之后,把课文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或者和学生一起把课文改变成剧本让学生表演。那位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在“阅览课文”“考查词句”“记录要项”“深究内容”之后安排了“设计表演”的环节,和学生讨论依次分成“求学““从军”“凯旋”三幕,确定25个同学演员,选择几种简单道具,然后实施表演,最后师生评议。

了解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下面再来看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二.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

(一)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

1.从学习需要看不应该删除

上海版主编针对《狼牙山五壮士》过去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指出:“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考虑的”,删除这篇文章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言外之意当初入选是出于政治需要,时过境迁,现代社会自然就不需要了,这是上文“教育独立派”观点的变相。新时代是需要新英雄,但并不是要以忘记老英雄为前提。体艺明星,为国争光,固然是“英雄”,他们的事迹入选《语文》教科书似也无可厚非;而革命先辈,为国捐躯,更是英雄,拿鲁迅的话来说,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是在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国魂”,他们的事迹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则令人惊诧。虽然“狼牙山五壮士”实有其人,但只要学习过《狼牙山五壮士》的人可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经验,那就是几乎已经不记得其中英雄的具体姓名,但没有谁忘记那气壮山河的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几个人几乎成了“无名英雄”,“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他们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想象共同体”,成了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某种载体。

有人发出学习这篇课文“种下的是爱国主义, 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的疑问,有人认为鼓励为国捐躯,是漠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其实是上文所说“国际主义派”和新增的虚无的“人道主义派”的观点。今天不必宣扬仇恨,以暴易暴,或者认为个体在国家、民族中的价值可忽略不计、无须尊重,因为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思维,或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这些都是对爱国主义题材学习目的的误解。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并不是鼓动学生盲目、狂热的爱国情绪,而主要是如上世纪20年代教育学者们所说的让学生懂得个体和国家的依存关系,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国力衰弱,遭人侵凌,国民被逼得无路可走、舍身跳崖,生命不保,哪来尊严?今天为什么有“可享之福利”,而过去只能有所“遭受之祸害”?

2.从文本特点看不应该删除

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如果是冰冷的事实陈述,或抽象理论阐发,是不宜作为《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的,可归入历史、政治教科书。如果依照《语文》教科书“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来看《狼牙山五壮士》,也是符合上文所规定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入选标准的。在内容方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文本结尾处写英雄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有加了一个“明亮的尾巴”的嫌疑;不过五壮士的身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士兵,把他们逼入绝境的是日本侵略者。他们为了不投降受辱,连生命都舍弃了,这两句话语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口号,在当时情境中可能却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呼号,所以写出来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况且作者这样写可能是让文本更具“理想性”。就形式来说,整篇文章情节叙述曲折、传奇,场面描写细致、生动,动作描写形象传神。有人认为文本场面描写不当,充满了“血腥”、“暴力”。如果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手法很高超,主要从我方着手,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并非从侧面详写敌人如何头破血流、皮开肉绽。我们之所以不把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看作是吃人,不把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看作暴力,不把《荆轲刺秦王》看作恐怖主义的暗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的艺术手法的高超。从形式方面来看,《狼牙山五壮士》具有上文所说的“传奇性”、“优美性”。

总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文本特点来看,将《狼牙山五壮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都不恰当。

(二)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曲解

1.还原历史避免曲解

上海版主编认为这样的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在那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也动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言外之意是其不符合现代儿童的经验,学生哪里能懂?既不利于儿童生长,也不便于现在的教学。这是上文“自由生长派”观点的局部翻版,我们不必重复当时人们对此的批驳。不过也提醒我们注意,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在当下教学中所遭遇的困境,确实随着时代不同,学生的经验、价值观也不同。今天的儿童不再处在国家被人“视若犬豕,侵凌不已”的时代,不像20世纪20、30年代儿童那样只要环视现实就能感同身受,也就是说现实与历史如出一辙,与此不同的是,今天的儿童对这样的作品容易产生隔膜,进而曲解。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正确地解读,教学也必须回归历史情境:

(1)只有回归历史情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这并不是主张学生在阅读文本前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因为以画面的观看代替文本的阅读,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感,而是主张在阅读前学生自己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了解1941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的历史和发生在葛振林等壮士身上的故事,只有这样,在阅读作品时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如临其境。

(2)只有回归历史情境,才能让学生对人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以今天的某些标准,往往会对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作出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如一位教师在交代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宋学义因为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而幸存下来,经过群众帮助,最终回到了部队的后事。话音未落,马上有一个学生说:“他们两个运气真好,这下可以享福了。”还有一个学生说:“这下他们可以乘坐宝马车了,钱也用不完了。”这位老师只好讲现实中的葛振林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功勋卓越而没有居功自傲,进而以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来对付。还有学生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 如果连生命都可以放弃,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所以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这里无意对现在孩子的价值观和玄思臆想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这种对英雄献身精神的亵渎,以及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本身的价值提出批评。虽然这位老师展示的只是两个教学片段,我认为可能教师自己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讲解这段历史,或者大而化之地交代了一下背景,也没有让学生在课前自己了解这段历史。既然对历史无知,必然会作出不当的判断。

2.立足文本避免曲解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维面构成的“召唤结构”,其中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意象、意境、情节等存在的未定性和空白点星罗棋布,给读者预留了多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只有读者对文本中的“未定”进行确定、“空白”进行填补之后,才能称为作品。而在确定“未定”、填补“空白”时,因为读者在认知结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必然产生见仁见智、歧义百出的创造性阅读现象。创造性阅读又分两种:

(1)确定文本内的“未定”、填补文本内的“空白”,是立足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个文学文本,它的主题是未定的,可以作多种多元解读,说是揭露敌人的侵略行径可以,宣扬对敌人的仇恨可以,说是赞扬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也可以,说是赞扬反抗外侮、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可以,说是揭示个体与国家依存的道理也可以等等,总之,都是从文本生发的。那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以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只可从两方面理解,要么仇恨敌人,要么爱人民、爱民族。既然仇恨不可取,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启发诱导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到理解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上,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单一理解,这其实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解读。有人赞扬这位老师的解读“是一个可贵的转向”,他摒弃了“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其实这位老师恰恰心里含有“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认为课文只存在二元对立的主题,而没有看到主题的多元性。而且,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主题时,只顾情,不顾理。另外,《狼牙山五壮士》并非战争实录,情节连接之间有许多空缺,环境、人物描写方面有许多空白,真正的创造性阅读是要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填补文本空白,接受文本对我们的填补做出接受或否定,然后再填补,再接受或否定,交替前行。只有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阅读成果。

(2)在文本之外任意地确定“未定”、填补“空白”,是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或者叫“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一位中学教师在上《孔乙己》时有学生问: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这样,他为什么不去告状?这位老师启发学生争辩孔乙己如何去状告丁举人,结果还打赢了官司,并最终做了官。这其实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在上《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上一位学生指出:“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老师问“那么,当时五壮士还有比跳崖更好的选择吗?”学生答:“我认为还是有的,他们可以假装投降,然后找机会逃跑,找到部队,再去杀敌……”一位老师在讲述五壮士跳下悬崖后,当原本想来活捉五壮士的敌人“发觉五壮士的确是从万丈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他们没有放一枪,没有放一炮,而是集合部队,列队向五壮士跳崖处,低头,庄严地行了三个日本军礼”是因为“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彻底征服了疯狂的鬼子”,“他们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视死如归的军人;当鬼子听到悬崖边传来五壮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时,他们的心里一定在发抖,在发颤,他们一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宁死不屈的军人”。这在填补文本之外的空白的阅读,也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节的发展决定了决不可能发生假装投降、借机逃跑的情节;更不可能发生敌人对五壮士生敬意、敬军礼的情节。可能有人反驳说据有人回忆,敬礼一事,确实存在。我想这无非是“民族夸大狂”心理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作祟。

总之,解读时必须回归历史情境,立足文本自身,才能避免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曲解。(因版面有限,参考文献省略)

在美术教学中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篇6

2011-12-12 19:00:39

作者:秦锤炼

代写论文

[摘要]: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加强爱国教育,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而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课堂中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是广大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关键词]:美术教学 爱国主义 民族美术

一、让学生认识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爱国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对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加以珍惜、保护,同时还要懂得欣赏、借鉴,使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尽可能强化民族美术的教学,使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祖先和文化认识我们的民族,清除崇洋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从而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美术作品欣赏,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进行民族美术教育:

1.从民族美术源远流长的历史方面:我国许多艺术品都具备历史悠久的特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晚期的青铜器,是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的生活工具,可见他们富有审美情趣,我们的民族很早就具备着热爱艺术的天赋。同学们听了介绍,都惊叹不已,因而也对那原始淳朴的造型和简洁庄严的装饰都有了最初的了解和认识。

2.从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方面:我国民族美术,到处都体现着古老的东方艺术风格。如苏州的园林建筑,以它的雅致幽静而闻名于世。它的随意性的布局与中国的诗情画意结合在一起,使观者移步观景,妙不可言。

又如中国画的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将诗、书、画有机结合。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就体现了中国画大写意的特点,那种神韵和气度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是超于自然的独特表现手法。

3.从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方面:通过对我国的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从我国的民族美术屹立于世界之林以及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所在。如在向学生介绍故宫的角楼时,突出介绍了上面的木质斗拱结构,这种木质斗拱结构合理、造型美观,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所绝无仅有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以手工制作为手段,继承、发扬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民族美术习作。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国画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一下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的性能、表现特点和艺术魅力。还通过学生临摹、制作京剧脸谱,学习京剧脸谱的知识,感受民族艺术的形式美感。学生在这项教学活动中表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学生是能够并乐于接受这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民间工艺的习作也是重要的方面,我增加制作民间剪纸、挂签等课堂教学内容。还选用了牛头挂饰、布挂饰、泥娃娃等内容。学生对这类的学习内容,学习兴趣非常高,甚至把制作好的剪纸张贴在教室的玻璃上,回家还继续制作,张贴在家里,一连制作几个布挂饰还不肯罢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对民族美术教育中注意掌握几种关系 1.艺术和历史兼顾

在向学生介绍民族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兼顾介绍它们的历史,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敦煌石窟》,从清末开始,屡遭帝国主义分子的掠夺,当地人民与之做勇敢的斗争,阻止这些掠夺行为。又如爱国人士张伯驹先生,为抢救即将流失国外的文物,不惜典卖家产,用重金从商人手中买回了《王羲之书法》等珍贵文物,献给了我们的国家。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古与今兼顾

在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美术成就,既讲古代的绘画、建筑、工艺美术,也介绍现代著名的现代建筑、富有新意的工艺美术和现代画家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作品。如徐悲鸿的《奔马》、《愚公移山》表现民族精神的作品;罗公柳的《地道战》等歌颂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的作品等都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3.全面安排有关中华民族美术的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教学内容既要有建筑、雕塑、绘画,也应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一幅闻名的画卷和一座精良的古代建筑,都凝聚着作者的高深素养和技艺,是千百年多少智慧的结晶,这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同样一个色彩强烈的泥塑、一幅粗犷的剪纸和年画,也散发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显示着坚实、顽强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我们深厚民族文化的源泉,也都是向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教材。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成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美术的教育,美术教师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古代历史、艺术评论等学科知识,要关心民间的艺术活动,搜集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品和资料,不断加深对民族艺术的感情,使自己具备对学生进行民族美术教育的内因条件。我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正确,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做到爱我们的民族艺术,爱我们伟大的民族,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7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现代公民, 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 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充分展示中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不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且科学成就方面也令世人赞叹不已。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资料。然后, 组织历史兴趣小组成员对全班收集的资料予以编辑、整理, 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要求他们对中国古代取得的科学成就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进行比较, 使其深刻地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魅力。如, 在我国商朝时期, 有世界上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最早记录;在春秋时期, 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这比欧洲要早1700多年等。最后,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现当代科学成就的资料, 师生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如, 笔者曾鼓励学生在课余收集有关新中国航天重大事件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并对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加以培养, 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课件的制作形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一套反映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轨迹的课件———《新中国航天史》得以完成。这样做,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锻炼了他们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深入讲解中国近代史,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寓爱国主义于历史教学中 篇8

一、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设计好开课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或者新颖别致,或者诙谐幽默,或者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二)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学者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物和人物,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课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大浪淘沙,最后沉下来的是沙子。”学海无涯,学生终身受益的也就是学习方法了。作为历史老师在授课中要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1.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主要选择历史概念少、叙述性强的课文作为阅读训练教材。把课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列成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学生阅读找出答案,由学生列出提纲,再对照板书查漏补缺。

2.教会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

教学生记忆的方法,以便把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一些。如归类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让他们达到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时刻充满自信的学习

1.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误差、失误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实地活起来。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然后给他们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2.教师的严谨、博学也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

我们不仅要备好“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不断更新,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内涵对学生就是无形的学习楷模。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些都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爱上学习,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舍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博胸怀,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以及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誓言等,在这些誓言事例中获取爱国主义热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白寿彝先生说:“现在我们的历史教师面临最大的任务是通过历史教学进行爱国教育,这是关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措施。”可见中学历史教育肩负着双重责任——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而历史内容本身就具备这些特点,所以利用历史教学经常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深知自己的使命,为此不断地求知探索,从而达到爱学、好学的目的。

上一篇:常用环保法律法规目录下一篇:小学生观察植物日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