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2024-07-03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1

化学是当今社会一门重要的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作为化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提高全民环保素质的教育任务,从学生抓起,不失时机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对此,我谈以下几点:

一、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把化学知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空气本来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但近几百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染改变了空气的组成成份,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在讲煤时,我让学生了解煤的组成,煤燃烧时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其中一氧化碳是剧毒物质,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使雨水变酸,形成酸雨。在讲授水与氢时,让学生在认识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有限性的基础上,知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以致给人类造成灾难。学习水的净化等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硬水对人体健康、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学会处理硬水。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煤气中毒、吸烟危害健康与一氧化碳毒性的关系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在介绍氮、磷、钾等化肥时,既介绍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积极作用,又要介绍其对农产品、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环保的现实意义。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惟恐现象不明显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按要求取用药品;有的学生为了图快省略了必要的气密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气体泄露,致使实验室毒气弥漫。对此,教师应不失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亲身体验污染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逐渐树立“定量”意识和按实验要求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实验结束后,对废液、废渣的处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有回收价值的,教师应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回收,既可消除污染,又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二则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无回收价值或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不能回收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指定处倾倒,然后统一处理。严禁随意乱扔废渣,乱倒废液,造成污染。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等,可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三、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外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难免纸上谈兵。因此,在课外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威胁与危害,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更为直观地让学生接受。可安排时间,带领部分同学进行环境调查。到工厂区(冶炼厂最佳),观察企业排烟孔,就会看到褐色的浓烟从粗大的烟筒中喷涌而出,附近树木枝叶枯黄,公路、房屋顶到处是黑色尘粒……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危害。结合课本知识,设想对尾气二氧化硫的处理意见和废渣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一方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以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了人类和环境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

四、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相应开展环境教育。1.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结合课堂知识,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化工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车间的生产流程,并提醒学生留意工厂对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过程。2.举办环保科技知识专题讲座。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可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如“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利用课余时间,可指导学生阅读与环境知识有关的报纸、杂志和科普读物,搜集整理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资料,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室、手抄报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营造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人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4.组织环保知识竞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定期组织环保科技知识小论文竞赛,使学生通过竞赛增长学识。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很多都与化学有关。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许多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或宣传日,如每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发动学生收集或剪贴报刊杂志上的相关照片或短文,开展“我与环保同行”等形式的主题征文和演讲活动。抓住时机对学生进环保教育,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或环保局的具体工作,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作为学校,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等角度引导学生,使其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并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去关心他人、关心生命、关心自然,最终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2

一、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 时时渗透环保教育

在义务教育七~九学段中, 化学学科和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话题最多。我们化学教师应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 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如在学习“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内容时,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中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 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所以中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但可悲的是, 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学生还不知道“水”也是一种资源, 更不知道“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他们认为“水”到处都是, 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所以他们也没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笔者教育学生:“水”不仅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而且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 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同时, 由于我国工业“三废”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已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 使我国的水资源显得更加匮乏。有的地区, 污水排放量相当大, 已有一部分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进入本世纪以来, 加大了对污水处理的力度, 关停并转了一些长江等河流沿岸的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农药厂等重污染企业, 同时对一些排放污水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要求限期整治。但是, 有的化工企业的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并且还有越来越重的趋势。最近几年来, 高污染化工企业呈现这样的态势:发达国家和地区把高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 (如中国) 转移;在中国, 东部个别较发达地区把个别高污染企业向西部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而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 由于一些原因, 可能把个别高污染企业引进来。甚至有的地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先发展, 后治理”。这种理念, 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污染一片地区 (如水域) 只需几年甚至更短时间, 但对其治理则需要几倍的时间和金钱代价 (有的则是时间和金钱难以还原的) 。

二、改进化学实验, 形成绿色化学理念, 强化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 做实验是少不了的。上世纪90年代, 化学家提出了“绿色化学”的观念。这种“绿色化学”的观念追求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做化学实验时, 要想方设法改进、完善化学实验, 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学生“绿色化学”的意识。如在做氯气、浓硫酸的反应等实验时, 常常会有毒物泄漏, 污染实验室 (或教室) 、学校及周边环境, 影响师生以及学校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如果我们改进、完善实验, 就能减少污染甚至杜绝污染。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 其印象将会非常深刻。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既符合《课标》的要求,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环保意识, 真可谓一箭多雕。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指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少, 但在物质转化的过程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是含量越高就越好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并且提供二氧化碳、玻璃瓶、胶塞、温度计, 让他们去做实验。通过实验和探讨, 同学们懂得了全球气温上升, 大量冰川溶化的真正原因。再如在讲述水污染时, 我没有直接描述水污染的危害, 而是借鉴别人的实验:拿出三个玻璃瓶, 第一个玻璃瓶装洁净的水;第二个玻璃瓶装洁净的水, 但同时放入一节废旧的电池;第三瓶装同等量污染过的水。然后, 在这三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一条同等大小的金鱼, 让学生观察现象, 结果第二个和第三个玻璃瓶里的金鱼都死了, 只有第一个玻璃瓶的金鱼活了下来。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有兴趣, 印象也很深刻, 深刻体会到水污染的危害。课后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 你把空洞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 还使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使我们受到了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除了实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上世纪70年代, 那时的环境污染还不是很厉害。到了冬天, 麦田里, 大雁、乌鸦到处都是, 只要它们飞起来, 真可谓铺天盖地、遮天蔽日, 蔚为壮观;到了夏天, 只要下雨, 有沟渠的地方就会有水,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鱼虾, 而且还会“蛙声不断”。可是目前, 有的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使得有的地区冬天见不到大雁、乌鸦了, 夏天见不到鱼虾和青蛙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 有的连生活用水也成了问题:地表水不能用, 地下水也不能用了, 只好“深挖道, 广开渠”, 引用湖泊里的水。比如我们新沂市城镇居民, 引用骆马湖里的水。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现实。这样长此以往, 人类恐怕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最近几年, 由于汽车的飞速发展, 给一些大城市带来雾霾天气, 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所以, 我们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生存的环境, 做到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在化学课程中开展环保教育 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变化。人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面对世界环境的恶化,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生存状态,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了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1.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体的制取或性质实验。在课上实验时,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期间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溢或者液体泄漏,以保护环境。尤其对有害尾气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于行动中渗透环保教育。同时课本还讲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这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更多。实验中的环保知识更多,更实际。如废液的任意倾倒直接污染水,气体的溢出会污染大气,所以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化学课本中,首先从生活出发介绍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氧气、二氧化碳、水,学生再熟悉不过了,所有生物每天呼吸,呼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人们生活的就是一个水球而生物离开了水的滋润可以说是片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在讲“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节时,特别强调,碳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生成一氧化碳(即煤气)。煤气中毒是冬季取暖须注意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应注意通风,使碳充分燃烧。但二氧化碳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形成因素有:含碳燃料燃烧,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这些古来有之,只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有些加剧。而导演悲剧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即光合作用,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从而引发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热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如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同时,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不久的将来一些沿海边缘和三角洲将被淹没,土地减少。人类所能做的是种下绿色植物使大气循环达到平衡,节约能源,减少碳的燃烧,控制废气的任意排放。在讲“氧气”时,没有强调呼吸作用,特殊提到氧气的姐妹臭氧,臭氧和氧气不同,它在生物周围是有害的,但它主要存在于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的臭氧层中。这里含臭氧90%左右,当大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近些年的破坏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症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对臭氧层的保护,学生可以做到宣传并选择使用无氟冰箱,等等。水的污染己经波及南北极冰川地带,可以做到的有控制农药的使用,减少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使用无磷洗涤液等等。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浣’、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馁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自由组合分别对雨水、土壤、自来水、废旧电池进行调查,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发宣传并行動起来。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学有所用。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如何开展幼儿期的环保教育 篇4

如何开展幼儿期的环保教育

伍丽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中心幼儿园(518111)

【摘要】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保护好地球,是人类造福千万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保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它还是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环境意识是一种生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从点滴中爱护环境的习惯,有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便会渐渐地树立起环保意识。

【关键词】幼儿;环保;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又由于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致使工业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日益严重,生态被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滥伐森林,野蛮开垦,乱捕禽兽,塑料制品乱扔、垃圾乱倒,造成水土污染大气和“地球村”――我们的家园,威胁着全社会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幼儿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

从幼儿开始,从小启蒙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能使幼儿获得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保护环境,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为提高幼儿绿色环保意识,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教学活动,将环保教育全面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现归纳一些本人在环保教育当中的几点实践经验。

1帮助教师、幼儿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环保知识,进行全员培训,使教师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全园教师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方式的学习,形成了共识。希望今年能建成市级绿色学校,真正让每个幼儿生活在“绿色”的环境里,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组织家长和孩子观看有关环保的录像,开展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不定时的发放环保问卷调查等方式的学习,有目的性的帮助家长和孩子形成环保意识。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双方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四周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重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

2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区域活动一直是我们的特色,在丰富区域的同时,我们时时不忘废物利用。我们班就结合教材――有趣的贝壳,开展出许多区域活动。

如:在手工区,将洗净的螃蟹壳制作成各种动物形象;在棋室,将象棋中的“马”、“车”、“炮”等字写在蛤蜊贝壳上做为棋子;在创意区,投放许多的不同形状的海螺和贝壳,让幼儿发挥创意,制作许多贝壳工艺品;在数学区,可以让幼儿对贝壳进行配对、排列和比大小等等游戏;在自然角里,把大海螺壳作为花盆,种植一些小小的花草树木。在各个区域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

在环保纪念日,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围绕环保纪念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我班开展了“理解绿色真缔、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和砍伐树木的严重后果;在4月22日地球日,通过欣赏图片、看录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然后开展如:“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环境的小主人”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用绘画、游戏、布置墙面等形式表达自己作为地球上的小主人。

例如:我在布置墙饰“葫芦娃娃和它的朋友们”时,请幼儿用自己的彩笔绘出蓝天、白云,用灵巧的小手剪出可爱的动物、植物共同装饰墙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是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的美。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幼儿知道环保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幼儿通过接触、管理自然角,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并使自身的多种感官发挥作用。

例如:春天来到时,老师在自然角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又好奇又兴奋,经常围在鱼缸边逗弄它们,玩得不亦乐乎,当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孩子们兴奋不已,都高兴地叫喊着:“小蝌蚪长成大青蛙了,长成大青蛙了!”这时候,我借机对幼儿进行保护青蛙、保护益虫的环保教育,收到了极大的效果。为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3注重实效,结合生活习惯进行教育

行为习惯最容易养成,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如:要求幼儿收集易拉罐、可乐瓶等饮料包装罐,不要随便当作垃圾扔掉,而要设法再利用,既节约原料,也可减少污染,还可以带到幼儿园作为手工材料,布置教育环境。例如:我利用幼儿带来的“品客”薯片罐子做成了一个个笔筒,用可乐瓶做成花瓶装饰“花店”。这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收集这些废旧物品的兴趣,同时,我还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看到别人丢弃的瓜皮果壳时,要捡起来放入果壳箱;在外出春游、秋游、散步时,看到他人有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时,及时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错在哪里,提高幼儿对不良行为的认识。

4带领幼儿亲身体验,强化幼儿的环保意识,积极进行环保教育

可以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和感受幼儿园附近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如青山绿水的优美自然环境和垃圾遍地、浓烟滚滚的受污染环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进行一些小实验,如:准备两条同样的金鱼,分别养在两个装有清水和污水的鱼缸里,用简单的词语或图案记录金鱼的生长情况,从实验中唤起幼儿的环保意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的.游戏进行环保教育。

如“呼吸的大树”,在游戏中用椅子代替树木,只有在“树”下才能呼吸,随着“树”的减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让幼儿通过这个游戏明白植树造林和保护树木资源的重要性,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于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具有无意识、自发性的特点。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的模仿者,在家庭中,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也同样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且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家长还可通过各种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幼儿的环保行动持续下去。

“环境教育,教育为本”。在21世纪的今天,唤起幼小心灵的环境意识,是我们的责任。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为保护人类共存的唯一的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爱地球》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5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有责任参与其中,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增强环保意识,对环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环保内容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臭氧层的破坏、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等等.涉及到这些学习内容我们怎样进行环保知识的教学?

物理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做到既适时又适当,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过程中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进行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教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能产生粉尘和CO,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致缺氧而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二万五千人死亡,五万人双目失明.这虽然是久而远的事件,但足以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我还特别列举了2006年2月,吉林6个市发生CO中毒事件!学生当时情绪很激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体会到CO污染的严重性!

二、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教材,学生到实验室按要求得到结果以验证所学的内容,学生多数是教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对于器材的来源从不过问,多数学生都认为器材是学校花钱买来的,没什么问题,即使损坏了,也只是让教师去调换.记得有一次做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如果我不提供实验器材,你们有办法去完成这个实验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终大部分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成实验器材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有一个学生用报废的干电池,这个实验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中燃烧的蜡烛与镜后未燃烧蜡烛不完全等大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原实验蜡烛燃烧的时间限制问题,并且避免了众多蜡烛一起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完成了任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废旧物品是可以利用的.同时,物理教学中的不少实验都可以自制器材去完成.如在制作天平的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废弃不用大小的电池来作为天平的砝码,横梁也可以用木棒来代替.像这类制作还有很多,而这些器材的用品来源完全可以用被人们扔掉的废物,如旧电池、易拉罐、木板、玻璃、塑料等来替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周围都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垃圾所占去,我们的空气会怎样,环境有会怎样?我们利用了废品,既减轻了垃圾处理量,降低了处理费用,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物资资源和能源,减轻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又如做碘升华、凝华实验时,课本要求将碘放在敞口的烧杯里进行,由于碘蒸汽有毒,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将碘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里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外溢,以免污染环境,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三、利用生活中问题进行环保教育

物理教学有一个优于其它学科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物理关注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而生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应当考虑到每一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我们周围,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活常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为什么现在人们买冰箱时,售货员会介绍无氟冰箱呢?原来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杀菌速度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点.臭氧层在天空中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而电冰箱的氟利昂如果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已经研制出了氟利昂的代用品,淘汰了这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于是就有了无氟电冰箱.又如前一段时间太湖水污染导致无锡等地用水紧张,水价暴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水质受到污染.更有其它的许多地方河流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都出现了危机,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生活中,水资源的危机很可能取代能源危机而成为人类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和其它许多自然资源一样,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煤炭没有了,可以用核能、太阳能来代替;钢铁不够用了,可以用铝、铜甚至用塑料来替代.可是水呢,水却没有替代品,任何别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在自然界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四、利用课题研究渗透环保教育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6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社会的宣传教育,我们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都需要使用到化学,对于我们化学教师来说,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环保课题是我们化学课程一个重要组成,其意义远比教会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来的重要!当然学习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实践,没有好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我们化学教育要在基础知识教育中把环保概念融入进去,把理论教学、环保实践结合一起。

关键词:环保意识;化学;教育教学;渗透;策略;探析

一、现状

环境保护教育非常重要。如何科学的保护环境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环保化学教育,了解其原理才能补救和保护。我们要在化学的课堂里、活动课里和实践课中不断研究如何使用化学知识以保护好环境,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能力与意识[1]。

二、具体措施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我们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土壤沙漠化这些问题与化学都息息相关,从污染物成分来看百分之九十其实都是化学物质,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必然要采用化学手段[2]。那么我们化学课程设置里就应该把环保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重视化学对于环保的重要

经济、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过多,出现酸雨,酸雨又让土壤酸化,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面积减少,二氧化碳不能及时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分解,这又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温上升,又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失调等,一个环境因素被破坏往往会导致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人类、动物、植物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学好化学才能正确的保护环境。

(三)利用环保知识在高考中及平时教学中的习题进行教育

教师应该利用好平时的教学习题,将环保知识与考试和作业联系起来,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让学生能关注环保、关注自然。教师鼓励学生去了解环保常识、知识,把理论与环保实践结合起来。

(四)多开展环保课外活动

比如说在一些环保日,像植树节,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森林里知识,顺便讲解植物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随后可以讲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知识,让学生明白这些化学知识也能理解植物在人类生态环境中有多重要,引导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五)结合当地区污染实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城市污染很严重,几乎每一座城市会有工厂,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染地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环境污染有多可怕,才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环保问题,并讲解污染原理,与学生讨论,制定环保策略,进行深入的环教育,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想要保护好环境,就好有强大知识储备,让学生能更用心的学习化学。

三、结语

虽然我们化学教学的.环保内容与考试的联系不大,但是保护环境,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不是一场考试可以决定的,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保护教育力度必修加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让世界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晶.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247-248.

[2]郭艳涛.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121-122.

[3]许元明,韦友欢.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2013,04:49+51.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7

1 素质和素质教育

1.1 素质

素质的原本定义, 是指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 特别是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点。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如有缺陷则会造成能力发展的障碍。

除了以上的含义外, 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和内在涵养。如一个人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和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在科学文化、专业知识、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 以及在求学、处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干等。通常说到的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均属素质概念的范围。

1.2 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 是指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通常意义的素质教育, 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的素质教育。这是指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素质教育就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开展素质教育, 要切实地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就在于使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既具有阶段性特征, 又能连续提升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 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以及评价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2 开展素质教育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既艰苦又有意义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应重点关注如下若干问题。

2.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教学中, 应结合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审美观的教育,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它是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反映, 它既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制约, 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教学中, 可介绍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激励学生为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

2.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对学生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 还要具备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习化学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 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 并运用数学作为推理工具, 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概念, 建立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基本规律,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素质教育,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会学习的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的人, 一个不会学习的人, 将来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在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楚这些概念、规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概念、规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 从而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上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螺旋式长进。这对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 除了重视智力因素外, 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主要包括, 如兴趣与爱好、对事业的热情、愉快的情绪、对挫折的忍受力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等方面。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能力, 以及在遇到困难时, 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意志。

2.4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要重视化学实验课, 对学生观察、动手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 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全面考虑和处理问题。从化学实验中获得的技能, 不但能提高学生动作的灵敏、准确、和谐, 而且掌握这些技能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揭示大自然、生产技术与化学的联系, 通过对化学实验的熟练操作来展开的劳动技能教育。从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出发,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在生活、生产和医学实践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劳动技能。

2.5 建立教与学的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有关现象、解答化学习题、解决实际问题。并从教学评估中找出差距, 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评估意见, 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改进学习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到主导作用。化学教学的效果如何, 也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和谐。能否及时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种教与学的和谐氛围, 这是保证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3 开展素质教育的几个环节

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能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要讲落实、看行动、求实效, 要注意避免素质教育演变成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种空话。

3.1 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 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的科学思想和社会经验。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系统化, 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学教学方案的制定, 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完成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要开放 (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 ;二是要交流 (包括启发和相互讨论等) , 三是要思考 (包括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化学教学的本质, 就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化学世界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和社会经验, 来构建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

3.2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基础, 是靠学生主体与化学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突出以学生主体, 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 (化学世界) ,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 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四点。 (1) 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客体就是指化学世界或说化学环境。要使学生在化学环境中学习化学, 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 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化学世界。 (2) 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的建立, 只有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来完成。 (3) 强调实现两个飞跃, 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教学要以化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 采取有效措施, 创设必要条件, 自觉地促进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和发展。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保证学生完成有序构建知识的重要条件。

3.3 加强启发式教学

教师设计教案、选择例题等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和题目, 其内容应能充分反映化学概念、规律的关键和本质, 反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来考虑。教学中, 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 把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还要切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教材中要求的习题应放在课内完成, 学生可以少交或免交作业, 要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采用互查法。提倡和建议而不是强迫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采用适当措施,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练习和复习。

在化学教学中,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教法设计上要博采众长, 综合运用, 合理组织。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启发式、互动式。让化学课堂始终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 让学生从课堂上既能获得知识, 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举个例子, 一个启发式教学的片段。

已知某病人血液的氢离子浓度为4.82×10-8mol/L, 试计算其酸碱度的pH, 并判断其血液是否正常 (人体血液pH的正常值是7.35~7.45) 。

【师】关于pH的计算, 一般难度不大。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计算一下这个题目。

【生】解:由pH=-1g[H+],

得pH=-1g (4.82×10-8) =8-1g4.82=7.32<7.35

答:人体血液pH的正常值是7.35~7.45, 可知此人为酸中毒。

(注:教师巡视了解到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解答此题)

【师】为什么要用对数形式的pH来表示弱酸弱碱溶液的酸碱度呢?

当时的调查表明, 有的学生能够明白这个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pH。

(这时, 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这个问题)

【生】如果直接用氢离子浓度指数来表示弱酸弱碱溶液的酸碱度, 一是其负幂指数计算非常繁琐, 二是其结果表示也不够直观明了。而采用对数形式的pH来表示, 则可将弱酸弱碱溶液的酸碱度简洁、直观地划定在0~14之间。

【师】对, 回答的很好。这里涉及到的是方法 (指数学方法) 教育问题。采用对数计算有很多优点, 它可以“化乘除为加减”, 从而简化计算;另外, 采用对数, 有时可以很方便地表示数据 (例如, pH的表示) 。这正是数学家采用对数的妙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要采用氢离子浓度常用对数的负值pH来表示弱酸弱碱溶液酸碱度的道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还会经常遇到需要用对数来处理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 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内容包括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开展素质教育的几个环节等。只要教师能够重视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就能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环保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54-01

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环保意识的强弱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国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对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于教材教学中渗透环保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可以和环保教育结合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应尽可能的把这些内容和环保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介绍笔者授课中常用的几种结合:

1.1将“臭氧层空洞”与“空气”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尽管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可以吸收大量的源于日光的紫外线,发挥整个地球生态体系“保护伞”的作用。但因当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致冷剂氟里昂以及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氮的氧化物使得臭氧层被破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的减少必定会影响其吸收太阳紫外线作用的发挥,从而使人类过多的遭受紫外线的辐射,引起白内障与皮肤癌病发率的大幅攀升,同时也不利于动植物的成长,使农作物产量降低,另外还威胁到海洋生物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生存问题,整个大气环境出现变异。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臭氧层的意义,认真学习“空气”方面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可以影响到家人减少或停止对氟里昂致冷剂的使用,尽量使用无污染的致冷剂,为保护臭氧层作贡献。

1.2将“温室效应”与“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伴随了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同时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的出现直接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逐年上升,气温变暖,两极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随之上升,有些地势较低的海岛、沿海地区就会被淹没,另外还会打乱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引起像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就此,教师在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后,普及绿化环境、减少生活和工业发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环保理念,尽量运用新能源。

1.3将“白色污染”与“有机合成材料”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

通常把塑料垃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叫“白色污染”,因大多数塑料无法在自然界中降解,日积月累对土壤乃至地下水都会造成污染,若是以焚烧方式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又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很强的氯化氢,导致大气污染。因此,在“有机合成材料”知识的讲授时除了介绍这一系列的污染,还应向学生渗透新型可降解的塑料用品使用的意识,例如,尽量多使用光降解、微生降解塑料;尽可能少地使用塑料制品,生活中以布袋取代塑料袋等。另外把国家颁布的限塑令即把超市中塑料袋的无偿使用转为有偿使用的目的普及给学生,使其可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环保的急迫性。

2. 于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科目的学习依托于实验的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要实验操作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化学实验中,尤其是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气这些气体时,这些实验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直接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利用导管和倒挂漏斗使其进入对应吸收液(如碱液吸收多余的氯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污染的危害与环保的重要性,确保环保教育的有效性。

3. 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

3.1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通过法律法规的了解认识到环保的意义,例如教师可通过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使学生加深我国对环保方面的相关规定,从而提高学生在环保领域的知识水平。

3.2通过社会实践课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安排这方面的课程,例如,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对当地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活动,就当地的一些化工厂、水泥厂周边的环境作一个调查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并小组讨论治理这些污染的对策建议,这样既对化学教材中常讲的一些污染现象得到了直观的了解,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促进学生投入环保的实践中。

4. 通过课外环保读物渗透环保教育

尽管初中化学课本提到了一部分环保的内容,但这些远远不足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环保方面相关的课外读物,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综上,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渗透环保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创造健康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韩秀丽.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2(12).

[2]李开廷.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考试周报,2014(38).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创造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清晰的判断力等。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唯一途径,这也是现代物理教育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传统的物理教学不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现代物理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真理,继承科学精神,不能只停留在记住了结论,而要领会科学真理的神韵。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人文知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同时,逐步总结出科学美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物理学家牛顿通过观察,引发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在帕多瓦大学任教期间,伽利略用自己发明制造的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证明了地球并不是一切天体运动环绕的中心,用事实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了日心说的热烈支持者。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 用。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思维空间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和创造的动力,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前,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测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然后再进行实验观察,在观察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思维冲突,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性观察的目的。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教材中介绍的伽利略斜面外推实验的思想,就是非常典型的创造思维能力地展现。在该实验中,伽利略通过斜面上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非常巧妙地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仍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该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后来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综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思维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应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上述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型能力的素材。如:做牛顿管实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为什么树叶比石头下落慢,让学生自己比较纸片和纸团同时同高下落时,落地先后情况。讲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原子结构 理论等规律时,突出介绍当时科学家是怎样找出这些规律的。楞次定律、变压器等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结论。讲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自己解释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事先课下查资料),并提出如果把电冰箱门打开,电冰箱是否起到空调的作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应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自主”和“创新”结合。

自主和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创造潜能人人都有,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2)、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这样就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

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好去极端化教育 篇10

保卫科:张俊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现代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学校是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线,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重要阵地。学生的中职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谁争取到青年谁就掌握未来,大量事实证明,“三股势力”总是打着宗教旗号,以所谓“维护本民族及宗教利益”的名义,利用青少年单纯、轻信,正确民族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弱点,通过提供助学金、散发反动书籍、传播反动音像资料、设立非法地下讲经点等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毒害青少年,腐蚀学生思想信念,妄图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民族观和宗教观,逐步弱化青少年唯物主义思想信念,最终利用青少年与我们争夺教育阵地、争夺少数民族下一代,进而妄图争夺国家政权。

面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斗争形势,应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制定一些列规章制度,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目标,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领导层高度重视,专项安排。以常态工作机制 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利用形式多样的手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科学无神论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民族学生要相互尊重、互相欣赏、和睦相处。从学校大环境开始注重和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利用形势政策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大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分裂教育的覆盖面,做到人人发声、人人亮剑,筑牢反分裂斗争教育工作群众基础。

二、加强队伍建设。将班主任、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专门制定政工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把班主任、辅导员的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建设内容,初步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素质高、信得过的学生管理政工队伍。

如何在高中化学中开展环保教育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低碳环保教育;优势;研究性学习

所谓低碳环保教育是指有效降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及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实现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思想基础,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在逐步形成过程中,思想不稳定,对社会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需要对高中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进行有效提高社会群众的环保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低碳环保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树立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人生,使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的优势

生物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包括了生命的起源、功能、行为、种类等,涉及各个行业与领域当中,有效解决了生物面临的威胁、人口快速增长、能源危机、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主要有必修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各有三个模块。由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可以看出,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中包含了低碳环保教育的素材,对开展低碳环保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开展生态环保、节约能源、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生物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效将生物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

二、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低碳环保教育

1.挖掘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修课程低碳环保教育素材

必修课程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中有些模块是与低碳环保教育相关的,例如必修3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低碳环保教育的最好素材。高中生物教学的有些模块表面上与低碳环保教育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却与低碳环保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第一章的分子与细胞,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低碳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由于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有的能够直接看出与低碳环保教育的联系,有的则不能直接看出课程内容与低碳環保教育的联系,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生物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挖掘出生物教学内容与低碳环保教育的结合点,有效将低碳环保教育渗入课程当中,提高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重要意义时,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实现巨大的物质转变,并且能净化空气,使大气中的O2和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由此可以强调植物在低碳环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绿色植物,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挖掘高中生物教学中选修课程低碳环保教育素材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灵活性。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生态工程”专题与现代的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与环境保护事业相联系,进而有效引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题的内容,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例如以“垃圾的处理”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垃圾处理与低碳环保相关资料,并对课题内容进行设计、开展调查、小组讨论、论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调查生活中与低碳环保相关的问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

高中生物教学开展低碳环保教育,是一项重大与经常性的战略性工作,也是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将低碳环保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教育认识,有效提高学生低碳环保素养,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环保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美,胡玺丹,钟福仁.基于低碳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3,13(3):213-214.

[2]李峰,王海燕,张征华.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生物科技世界,2013,21(4):107-109.

[3]陶西文,徐国松,陈红梅.中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3(12):103-104.

[4]林小明,李美兰,陆凤娟.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111-112.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开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 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 在于学科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首先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并各具特长的发展,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形成数学能力, 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 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高中数学课堂上素质教育的实现

1.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 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 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整合课堂结构是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整个教学活动, 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重视教材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 使学生自己在研究教材时, 对所学的知识更深入一层, 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第二, 重视过程教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

第三, 重视知识系统的归纳。在素质教育下, 应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 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 在解决问题时, 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 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第四, 重视教学的灵活多变。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第一, 课程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素质教育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 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少数学生追求卓越,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 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课程的评价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 积极采用并推行学生自评, 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使学生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定, 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巨大动力。

第三, 课程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素质教育既是“全体发展”的教育, 又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既要普遍提高每位学生的素质, 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又要使每位学生各种素质, 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体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都能协调发展。

上一篇: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方案下一篇:银行个人业务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