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4-08-18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通用9篇)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江苏省宿迁中学 陆永春

利用网络资源和电脑音像等多媒体工具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人们常称之为网络作文教学。这种教学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现代作文教学增加了大量“营养”,深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那么,网络为什么能为我们作文教学带来丰富的“营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

第一、全球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网络作文教学“营养”来源的重要前提,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是网络作文教学营养来源的重要通道和基础。信息资源网络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教育也是如此。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网络教育教学中的得到广泛运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将会带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因此,我们要探索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立让学生自主的、创造的学习环境,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机械灌输的痼疾,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网络作文教学中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需要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来诠释和丰富。新语文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我们就必须将作文训练置于语言交际的活动中,才不会扭曲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紧接着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作文训练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呢?网络作文教学应时而出,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而许多教师开始探索网络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希望能从这条路上获取更多“营养”。

第三、网络作文教学的系统开放性和环境多样性,有利于开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作文教学的环境来看,这种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既有能吸纳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有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先进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性,具有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具有教学系统开放的交互性,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可以马上找到赞同或反对的声音,这些都激发了他们对话交流的渴望。作文教学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学会如何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分析和整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无形中也丰富了自身的“营养”。学生的作品能在网上发表,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能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共同探讨。

一、立足情景创设,增强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带有一定情感专注于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智能。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引擎的作用。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学生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学生始终要对学习活动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网络资源创设合理而丰富的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多媒体软件特有的生动的图、文、声、像一定会拨动众多学生的心弦,令学生融情于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如教学一篇想象作文,内容是你对叶子有何感想?虽然学生平时了解到一些有关叶子的知识,可是并不详细。于是我在上课一开始便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叶子,接着又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叶子艺术品,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学生对叶子的兴致越来越高,这就让学生的心灵靠近了自然、靠近了叶子,为学生下面思考和感悟叶子做好铺垫。接着我又让学生在GOOGLE的图片搜索引擎里寻找自己喜欢的叶子图片,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寻找自己的美和思想。其实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已经对叶子进行渐渐深入地思考了,而这一过程是在情景中进行的,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也随之大大加强。当学生在网络中互聊对叶子的感想时,当学生下笔写下那些宝贵的感想时,他们那洋溢着微笑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对写作充满兴趣了。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网络来创设问题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启发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学生 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不要让所有学生都按照教师的意图上好网络作文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弥补观察不足,丰富生活感受。

因为实践时间不足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有限,许多学生平时观察生活往往是走马观花,粗浅浮躁,所以要他们说清看到的事物有哪些特点,往往不知从何说起。写作是对生活中的人或物或事的反映和加工,没有细致的观察,写作就不会具体、真实和深刻。网络作文教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需要的资料,也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感受自己经历过但感受不深的画面,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细致观察,唤起其形象记忆的目的。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我和鸟》的命题作文时,就安排学生上网搜寻有关鸟的资料,如鸟的图片、种类、习性、名言名句,范文等等内容。学生上网搜寻后对鸟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观察不足的缺陷,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感受,这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在网络作文教学中必须把教师角色和网络作用合理地整合起来,把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引导学生习作结合起来。不能机械地让学生看屏幕、操作鼠标,频繁变换画面;或者教师机械地组织一两个学生代表介绍其所在组的资料搜集情况及心得体会,然后再对他们表扬赞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落实作文评改,扩大合作交流。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已经是作家们的共识。然而很多学生对文章修改往往不够重视,所以网络作文教学同样不能忽视或淡化文章修改环节。传统意义的作文评改一直都是一个高耗低效的工作,其实质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阻碍了合作交流渠道的畅通。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落实网络作文评改活动,扩大网络合作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辅助作文评改。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的作文,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浏览,学生就各篇文章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教师再适时地对各种意见进行点评。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网页、邮箱 或博客等方式辅助作文评改。每次作文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传到班级的网页或博客上,然后让大家在其上发帖点评。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是就全篇的,也可以是就某一段、某一句话的。另外,教师、家长,网友们也可以参与作文评改活动,这对学生习作也是很有好处的。坚持这样做我相信一定会达到培养学生修改文章能力的目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能够发现文章中的优点和缺点,便于在以后的习作中扬长去短,集思广议,切实提高修改水平和写作水平。这种教学也使作文评改具有实效性。网络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在原文上进行些简单的操作,再综合老师、同学、家长、网友等各方面的意见,直至修改到满意为止,这样做既减轻学生负担,也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让作文修改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最终表现出明显的实效性。

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教师注意:

1、网络作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不要过多地注重媒体工具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浏览而忽视了学生的练笔。其实,对作文的交流与评价都是为写作本身服务的,习作才是网络作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网络的辅助作用和意义,而决不能把写作课变成教师不停地点鼠标的演示课或电子阅览课。

2、决不能把网络作文教学又带回到“满堂灌”的时代,教师各种形式的说讲包办了课堂,看似流畅,其实低效,甚至淡化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3、不要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的修改、指导,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的时候被教师点评,因为那样会打乱他们的思路,甚至使学生失去写作的自信。

四、增设交流平台,鼓励发表作品。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教育部在2007年7月颁布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1]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英语网络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学习帮助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艺术专业院校, 2012年开设了艺术设计英语这一课程。艺术设计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网络课程平台借助于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的学习形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及Krashen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对本次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乔纳森, 2002) , 强调学习者对外语知识的自主体验与认知、探索, 并在探索过程中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2]。其强调情景与环境对于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 突出学习环境和多模态学习资源的构建和利用。在网络平台课程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特定的学习及借助于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学习。学习者碰到问题时会使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趋势解决, 这是一种社会性、相互性的合作学习 (Skehan 1999) [3]。建构主义强调要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何克抗, 1997) [4]。

根据Krashen“i+l”语言输入及输出理论 (Krashen, 1982) , 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实际教学中, 教师所选取的材料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 即 (i十1) 的语言输入, 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积极效果[5]。网络平台课程中, 海量的学习资源库 (文字、音频、视频资料、课件及多种教学链接) 及新型的教学软件, 弥补了传统课堂语言及信息知识量输入的不足, 为学习者提供了广袤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

二、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及由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理论建立的艺术专业英语网络平台课程, 并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教学, 验证网络平台课程的引入能否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 研究方法和实验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笔者所在学校的装饰艺术系2013级两个新生平行班级。为了保证本次研究的公平、公正、合理性, 笔者对两个新生班级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进行了T值检验, 确认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接近, 两个班级的英语基础没有显著性差异。笔者将一个班级设定成控制班 (CC班) , 另外一个班级设定成实验班 (EC班) 。

(二) 实验过程

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教学任务由同一个老师承担, 在总课时相同的情况下, 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 不刻意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实验班采取课堂面授与一周两课时的网络平台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后, 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参加了专项测试, 将测试结果输入SPSS14进行分析, 以检验其学习效果。

三、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 实验结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 在学期末时, 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板做了测试, 实验结果如下。

(二)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

其中Q2, Q3和Q4表明通过一年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 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记忆度和对所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Q5, Q6和Q8则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有了显著提升。在第二部分的建议中, 笔者将学生的反馈意见总结如下: (1) 学生希望网络平台能多提供一些资料翔实尤其是涉及专业的英文资料。 (2) 希望网络平台增加自动检索功能, 以便于查找资料。 (3) 网络平台课程能根据上课内容适当更新, 作为上课内容的有效补充。

结语

根据本次实验数据研究结果, 基于网络平台的艺术设计英语课程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欢迎与认可。研究结果也表明, 网络平台课程的引入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专业工作场景,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同时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束缚, 弥补了传统课堂授课时间短、课堂资源不足、师生互动较少等不足。通过网络平台和传统课程的结合, 能提高学生自信心、求知欲、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由于笔者自身能力不足, 很多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仍然有待于解决。例如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加强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监控, “如果没有教师的经常性指导和帮助, 那么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很可能功亏一篑, 后果不堪设想” (郑树棠, 2008) [6]。同时, 如何让广大英语教师与学生熟练运用并了解网络平台课程运作机制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立项课题《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探讨》, 课题编号:ky201309, 主持人:杨昊。

摘要:本研究论证了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相比, 以建构主义理论及Krashen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艺术专业英语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更为显著。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 多数学习者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持认可态度, 认为网络平台学习方式会提高其自信心、求知欲、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英语,网络平台教学,实验对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Merill, M.D.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A].In T.M.Duffy&D.H.Jonassen. (Eds.)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 Conversation[C].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1.

[3]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35-43.

[5]乔纳森, D.H.等编.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教育 初中英语 综合英语能力

迎来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然而,过多滥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呢?笔者就此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而不因使用多媒体了,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 “枝叶”繁杂。结果只能是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 “几何级”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一)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例如:英语课堂上开始时的 “Free Talk”、值日生的 “Daily Report”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同时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饋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二)注意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度。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比如:有些教师用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于是他在revision环节上用,在presentation环节上也用,practice,drill和consolidat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跑上跑下,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 “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 “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presentation)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 “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 “海洋”中学会 “游泳”。

三、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 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确实,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二) 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4

永昌六中

刘燕燕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教育正以其灵活、安全、方便的优势在教育领域掀起一股热潮,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虚拟课堂使网络教育资源最充分共享和更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习环境有效模拟现实,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实现师生双向交互和学习者协作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使教学在网络的媒介下,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探究性学习潜能得以自主发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已有多年,它的优势显而易见,英语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但同时它也对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更有效的整合,就必须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扬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长,避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短,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扬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长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嘴、手的积极性。人的大脑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左半球控制抽象思维,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形象动作结合起来,左右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巩固记忆,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事,其景,实现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学生不仅可以听到纯语言,还可以“察言观色”加强情感和心态理解,以促进对语言由表及里的深刻体会。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在上课时,给画面配以不同的动作、加入不同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变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应用Powerpoint课件等媒体方法,新课内容可随时调整,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和声像,并能较好地支持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才是一切。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在教学有关“课本剧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待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后为学生提供几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场景,让他们用英语进行描述。面对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会在各类角色中犹如身临其境,表演的有声有色。这些尝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对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培养交际能力的时候,又强化了记忆。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产生出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人机交互形式。而这一显著特点对英语课堂习题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变苦学为乐学。更重要的是新型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在此意义上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教师可根据各次不同的习题目的和内容安排引人入胜的多媒体激趣活动,例如听听力时,答对的学生放出鼓掌的声音;词汇练习时,从网上调出拼词等有关英文游戏;听一篇关于英国文化的短文时,播放爱耳兰音乐或者自己组合知识背景介绍画面;听对话时,播放动画片片段、文字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从各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有94%。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强得多。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习题中应用时,给学生一个广阔视觉的空间,刺激学生敏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观察细节,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理解力增强,有助课堂习题的教学展开。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漏洞,及时纠正。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西方社会观点,西方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利用我们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许多英语报刊上都附有网址,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网上资源,学生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动向等。

比如,教师在教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时,预先可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阅有关这些国家的情况,了解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出色的完成了收集的任务,在课堂上如数家珍,积极交流,大家在集体的讨论中放眼世界,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新鲜知识,开阔了视野,也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

二、避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之短 1.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体现了人机交互。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恰当的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无论什么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分散注意力,让学生学习时眼花缭乱,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2.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注意力偏离学生的思维,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导致多媒体的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电脑设计的思维,造成学生茫然失措。例如,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在教学plus and minus时,学生刚刚才学会读,要他们向纯英语进行练习时,思维进程就要慢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如果不注意,只知往下点击,弹出一道道例题。这样的进程使学生应接不暇,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3.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却难从丰富的语言中体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如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常常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体验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虽然有关教学内容和信息都提前输入到了电脑中,但人的情感是无法输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地分析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情感活动情况,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

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化学教学效 篇5

闫 锐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初级中学 ***)

[摘要]网络资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实了课堂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介绍利用网络化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化学 提高 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国际互联网渗入到政治、经济、教育及个人生活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科学领域更是如此。如何将国内外广泛的信息资源应用于化学教育教学中,已成为改进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化学学科,仅靠教材本身已难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完全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互联网提供了教学所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且无国界限制。特别是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课件、视频等网络资源,为化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果。通过近几年的化学教学,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一.利用网络视频短片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思考问题

创设教学情景是生活化文本知识,启动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在抽象的文本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构建跑道、铺砌台阶,帮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去与文本进行思想与感情的交流与对话。但过去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所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文字或图片,这种静态情境虽也能产生积极作用,但相对于动态,能将声音与图像有机结合的视频短片而言,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方面,其效果就要差得多。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学生而言,单纯用文字,数据或图片来创设情境,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思维不能有效启动。而利用网络视频短片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视频短片不仅能化静为动,有仰扬顿挫的声音与丰富表现力的图像,能

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而且其内容一般经过作者加工,有较好观赏性与艺术性,其选择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如《溶液配制》教学中,我利用音频创设学习情景,播出学校一则广告,化学实验室现在招聘小实验员,帮助化学实验室配制溶液,招聘要求(即本节课学习目标),为了帮助同学们应聘,本节课进行有关技能的培训。这样的情景与问题就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心和与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思维的启动,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利用网络搜集到的化学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化肥时,利用搜集到常见化肥的包装袋和部分使用说明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碳酸氢铵说明书猜测碳酸氢铵可能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测。通过此真实情景创设,使学生围绕情景展开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三.利用网络搜集到的化学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课题时,利用波义耳和拉瓦锡的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验图片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成败原因,再设计下列实验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铁和硫酸反应2.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3.白磷和氧气。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再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课题时,利用了大量学生身边视频资源创 2

设学习情景,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进而学生自然的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比教师用语言叙述的效果要好的多,多合理的运用网络素材资源,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网络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与STS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情景学习素材运用中要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我在讲《爱护水资源》课题时,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丰富存在及淡水资源的贫乏视频创设学习情景,用秦淮河水被污染的事实-污水和死去的鱼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身边的水污染,并谈谈新安县在治理涧河水污染工程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如我在讲金属材料这一课时,通过配音播放一段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的金属有哪些?„„再通过配音播放一段新型金属材料在各方面的应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的新型金属材料有哪些?„„通过上述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金属制品有一定的感知,并了解金属材料的广泛用途及其发展、应用的前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对金属的性质的探究。再如在《身边化学物质》教学时,充分利用“嫦娥一号”视频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火箭中使用的燃料燃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利用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的重要性。这些课的教学中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现象作为素材来创设真实的情景。如:“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吗?下雪天在城市的街道上喷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凉拌的紫白菜怎么变红了?通过大量的、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引导学生来感受、体会和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树立STS的观念。再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对本地的环境状况、空气污染状况、污水处理情况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关注,这种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为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有 3

效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在与学生已有经验密切联系、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主题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更提高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网络化学素材性资源,帮助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明确目标导向,规划完整的教学活动,选择有效的手段,由于教学理论的不同,所设计出的运用网络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与角色就不同。新课程倡导的主题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是化学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的首选。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主题,教师可以事先将这些有关的环境网络资源整理成适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资料,或利用网络上的资料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或参考网络上的资源展开学习活动,达到网络合作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配合章节教学内容需要,设计可以应用网络资源查询的学习活动,例如环境保护这个主题,让学生针对环境保护这个主题上网查询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例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体验性学习,学生上网获取有关环保的网络资源,通过直接的感受来了解自然环境现状从而达到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它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且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例如:生活在空气无污染地区的同学对污染的空气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影响没有感性的认识,而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从图像、声音和文字等讲解中认识了解污染的空气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从而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针对章节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自行上网查询资料的问题(主题式学习),让学生直接上网查找资料,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网查找补充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设计变化较多、较灵活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网络查找工作,不仅可以达到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也可以达到充分的互动,并能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特点等等

六.利用视频短片链接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知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推进“课程生活化”,它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生边的日常生活中筛选有价值的场景,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 4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为文本学习搭桥,同解同化文本知识。但过去我们推行“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其引入的方式主要是文叙字表,言说语述,这种方式不仅容易是表述的内容因生活的真实而流于平淡,缺少激情,还往往因教师不在现场,不能对情境予以真实记录而是教师的描述走样,失真,扭曲,变形,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而运用视频教学则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视频教学能充分利用色彩、动感、声音、对内容的选择、对图像的剪切对背景音乐的处理以及进行文字的说明等方式,是平淡的生活场景增添了一些艺术元素,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与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数码照相机和照相手机的普及,又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拍照,用声音和影像来记录生活,使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镜头能及时记录下来,使文本知识能通过动态的图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衔接,实现融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网络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来提高化学效果。[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2]论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杜惠蓉.学科教育,2004,(9)[3]切实做好远程教育教学光盘,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一个学校的网络资源的总和就是校园网,校园网是指在学校区域内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计算机网络引入校园,并将其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校园网络的功能

一般地说,一个校园网络有以下几方面的用途:

1、信息发布 在学校内建立校园网站,通过宽带通信线路与INTERNET相连,学生、家长、社会界各人事、国内外的友好城市、姊妹学校、兄弟单位等访问校园网站,实现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文件的方式做功课,作练习,预习课文等,教师可以在办公室计算机上批改学生通过网络传送给她的功课。

2、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直观地进行课堂讲授。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课外时间去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可以直接点播VOD(视频点播系统)上的多媒体视频节目。

3、信息查询 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全面、迅速地了解外界的教育信息、教育动态,与同行建立广泛的交流和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进入网校浏览丰富的信息,充实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4、资源共享 校园网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全校构建了一个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支持学校各种应用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全面实现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和办公、通讯自动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给教职工、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增强全校师生与信息社会接轨的意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我校校园网应用现状

我校于1999年建立起校园网,当时设计网络容量为60个节点,拔号上网。几经扩充后现已达到380节点,通过10M专线与Internet相连,初步形成办公、教学、家庭娱乐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校园网在我校已使用三年多来,收到以下几方面成绩。

1、教职工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自我校校园网络建成到现在,学校组织了计算机应用培训、计算机录入排版竞赛和计算机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基本内容有:计算机基础、常见软件的使用、硬件知识、Office办公系列、电子备课、课件制作软件 PowerPoint、FrontPage等以及局域网、互联网等网络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教职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上网查询、电子邮件、打字排版、网上备课成为大多数教职工运用自如的一项基本技能。

2、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在服务上摈弃了传统的手工借阅形式,开展计算机网络化图书借阅,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借阅速度。通过校园网还可以做到所有节点的实时登录、交互式查询(包括:馆藏图书期刊、资料的多渠道模糊检索、最新图书介绍、推荐图书书目浏览、读者借阅状况检索),同时购置了各类光盘学习软件供调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

我校一向重视多媒体网络教学工作,几年来建成使用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共有4个,教学专用投影机3个。家属区网络开通后,办公室和家属区通过网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备课和制作教学课件,在上课时可直接从网络上调用进行授课,也可以直接调用服务器上的多媒体素材库中的资源。

三、我校校园网存在问题分析

我校校园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网络设备容量不足

我校校园网建于1999年,当时设计容量低于100节点,计算机中心教学用机为第四机房共45个点。随着网络节点不断增加,现网络节点已突破350个,办公网络和家属区150个点,计算机中心四个机房200多个点。现在校园网机房和计算机中心机房网络资源相互补充,但只能勉强运行,很难再开发新的应用项目。

2、网络安全性不高

网络安全包括硬件安全和信息安全,我校校园网现在通过10M口与Internet直接相连,安全性无法保证,面临来自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和来自内部网上的攻击以及网络病毒的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性很低。可能造成的后果一是整个网络瘫痪,二是敏感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3、校园网的应用单一,缺少开发创新 目前,我校校园网应用中缺乏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高素质队伍,并且在校园网应用中,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校园网不能为现代教育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4、校园网的建设、应用没有和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网络应用是对传统教学和管理方法的挑战,要在教学和管理上全面应用网络技术,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的,必须从管理部门开始,依靠有效的政策、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而我校在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四、如何深化校园网应用,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校园网应用关系着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设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

拥有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是一切网络应用的基础,我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网(包括教学子网)设备进行扩充,以便开展校园网应用。

2、人员培训

人员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技能,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首先是组织机制,如学校内举办教师进修学校,由校长兼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教师定期活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及效果。

第二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分为物质层面的激励、精神层面的激励和信息层面的激励。第三是制约机制,用以解决方向问题。

第四是保障机制,除组织保障外,主要是物质保障、时间保障、师资保障。

第五是考核机制,可把培训人员分为四类:学校领导、系统维护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应用系统使用人员、信息资源提供者。

3、校园网站的建设

学校的主页要以内容吸引人,要能充分展示校园网的风采,在网上体现校园文化。校园网站上可介绍学校发展概况、学校专业设置与特色、展示学校图片资料;由学校各办公室、教研组及学校社团组织,设计制作自己的主页,将各组室的风采展现在网上;集成办公教学系统,突出教工、学生与班级管理;电子书库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技作品,提供各类的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等素材,便于教师备课;将各种计算机办公软件教材,放在网上供师生学习;网络BBS供师生发布信息,开设“教学论坛”,就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另外,校园网上还可以供师生上传个人主页,展示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还可以提供FTP文件上传服务、提供E-mail电子邮件服务及其他一些技术服务。

4、办公自动化

无纸化办公就是将当代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运用于办公室中各类办公人员的各种办公活动中,使之科学化、自动化。目的在于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降低办公费用,改善工作环境。

推行无纸化办公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包括硬件平台和管理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即通畅高速的网络线路及其交换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等。软件平台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教学系统:含教案管理、题库管理、试题系统、网上作业;二是管理系统:含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生活管理、内部管理;三是信息发布:含个人信息、部门信息、学校网络、教育信息,无纸化办公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我校在推行无纸化办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逐步进行,整个过程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建立起邮件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公文处理、信息发布、网络打印、学生档案和成绩管理的自动化,进行少纸化办公。第二阶段主要地构建一个多功能办公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系统管理、行政办公管理自动化,此阶段仍是少纸化办公。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校园网上信息源的建设和利用,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多媒体课件库建设、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过这三步后我校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

第一阶段的实现要做以下几件事:

1)加强校园网技术力量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硬件软件平台升级维护和网站建设、信息发布,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大小,至少需要1-2人进行网络线路、交换机、服务器硬件、工作站日常维护维修工作,需要1-2人进行信息收集、网站建设、邮件管理、信息发布工作。

2)升级改造现有网络软硬件设施 我校校园网初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发布,因此走第一步需要新设一台WWW服务器和相关设备及软件进行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一台邮件服务器进行全校电子邮件服务,一台高性能的媒体服务器提供课件点播和视频点播服务,两台开发用机和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进行信息采集处理、网页制作和网络日常维护。

3)无纸化办公实施 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站建设。

无纸化办公的实施任务非常艰巨,但难度最大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与新的办公方式的冲突。无纸化办公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各阶层人员,人员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学校领导、系统维护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应用系统使用人员、信息资源提供者共同努力,真正把无纸化办公当做一个大事来做,才有可能使无纸化办公在我校得到实现。

无纸化办公实现后,学校的通知、工作安排、校园新闻及文件精神等信息应及时在网上发布,让每一位老师时时关心校园网上的信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走进校园网。办公管理系统作为校园网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起到了服务于教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并对学校的信息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探索教与学的新环境 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机会。一个完善的校园网教学信息系统由网络多媒体课件子系统、课件点播子系统、网络教室子系统、电子阅览子系统和远程教学等子系统构成,是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点播演示、学习、作业、考试和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理想的网络信息环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随时利用网络探索世界,用网络连接世界。可以直接与教师、校长通电子邮件,对学校的工作和老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网上公共栏中自由地发布各种社团活动的信息、问题征解、进行最佳班级主页评比及个人主页评比;成立学生网络中心(虚拟网),下载各种信息;学生自制专题网站,组织网上专题讨论,以配合学校的各项专题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以上描述的功能,需要一个软件平台的支持----而我们目前缺少这样的软件平台。

五、结束语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7

1. 缺乏兴趣, 作文语言贫乏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多种原因, 课外很少读书, 导致写作素材匮乏, 知识面也比较狭窄, 是“无源之水”。学生写作文经常是冥思苦想, 结果三言两语就写完了, 因而对写作不热心。学生贫乏的脑袋里装着贫乏的语言, 写起作文来当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2. 作文素材缺乏

初中生现在的生活, 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枯燥单调。学生又疏于观察, 懒于积累, 课业负担加重, 他们开始比较功利地注重分数, 一般只读语文课本上推荐的文章和书籍。他们认为读书多少对于获得好的考试成绩没有太大帮助, 所以读书的热情越来越低, 结果写起作文时无话可说。

3. 作文评改环节存在不足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在的作文课一般没有学生互相批改的环节, 即使有, 学生也很少能提出好的修改建议, 而且教师多采用总评的形式进行评价, 作文评改成了教师平时沉重的工作。

二、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

1. 创造硬件、软性条件服务于教学

我校是扬州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网络设施齐全, 据调查学生家中有电脑的占一半以上, 即使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也能通过学校的机房上网。现在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 也可以利用校园无线网络开展网络作文阅读和评改等活动。实践证明, 学生都会被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所吸引,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培养写作兴趣, 长此以往, 作文教学质量自然提高。如教学完《春》后, 准备写一篇习作, 我通过播放钢琴曲《春之歌》, 展示大量春天的图片, 同时让学生阅读著名作家写春天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章, 学生有感而发, 马上写了出来。在以后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移动到网络中, 变为师生共改,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作文评改。

2. 合理使用网络促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过程将贯穿在“在线选材→在线构思→在线表达→在线评改”四个环节中,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网络工具予以支持, 成为课堂作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 并不需要“行万里路”便能“读万卷书”。对于怎样发现素材和如何寻找素材的问题, 即“在线选材”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确定关键词, 这就要求学生先审题, 提取核心关键词, 关键词需要确定得当, 才能找到有用信息。另外, 教师可在课前将有关范文资源下载好后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中或做成专题网站, 也可为学生提供适当网站网址, 帮助学生选材。

构思是作文的核心。陆机有句名言“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 能之难也”, 道出了语言表达的难处。在网络条件支持下的作文教学中, 作文构思更集中于产生写作的观念、形成文章的框架。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强大的功能, 在线交流协作构思, 提高作文构思能力。

对于学生习作的点评, 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公开到全体学生面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要结合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 甚至网友的评价, 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可以校内校外随时随地在网上上传新作文稿件, 阅读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作文, 浏览教师、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语, 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需要解决的写作中的疑难问题, 可以用QQ、电子邮件等形式联系教师或同学, 也可以通过QQ群在线交流写作经验技巧等。在课堂讲评作文时, 学生可通过电子白板观看教师对作文的增、删、换、补、调, 听教师的分析评价。而传统的讲评方式, 除了事先印发该篇作文的工作比较麻烦, 尤其只能精选几篇文章, 很难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

还可设立专题栏目“习作优劣”, 学生按写作目标对同学作文的中心、选材、构思、语病等方面共同评析。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读后心得, 通过“教师问答”栏目解决疑难问题。师生都能看到评议习作的全过程, 教师示范批注修改, 学生集体评议修改, 学生自改互改, 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 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对作文进行集中阅读和添加评语, 也可以就任意一篇作文向教师请教。教师不仅可以借助校园论坛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 也可以利用校园QQ群对学生作文及某些问题进行评价, 将作文的课内讲评延伸到了课外。随着我校网络技术条件的具备, 学生拥有电脑、智能手机数量的提升, 网络技术的应用必将给传统的作文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语文教育教学 有效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命脉,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却存在着高消耗、低收益的问题。许多教师习惯性地坚持传统教学手段,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对初中语文教学是极其危险的。而语文教材是打开语文教学大门的钥匙,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发学生重视语文教材

长期养成的习惯,导致很多初中生不重视语文教材,哪怕是新书发放下来了也只是随便翻看一遍。同样情况也体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他们认为语文教材不需要预习,只要课堂上听教师讲一遍就好了。不像数学一样,需要认真预习,否则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就听不懂。甚至很多初中生认为语文不重要,不需要认真学习,只要随便看看就差不多了。学生不重视语文教材,怎么可能学好语文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自身对语文教材有足够的重视,明白教材是语文课堂的命脉;并且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投入相应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材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功底将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将教材中的知识顺利传输到学生的大脑中。众所周知,初中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喜欢凭个人的喜好做事。如果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喜欢语文教师,自然就会喜欢语文这一科目,包括语文教材。如何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积累知识,珍惜每一点提升自己的时间,抓住每一个提升自己的空间。毕竟时代在进步,教师也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停滞,甚至落后于学生。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仔细备课,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诙谐性和简明性,这样一定会让学生佩服和喜欢!

三、全面细致地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一门艺术。然而,很多教师只是把备课当作编写教案。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编写教案是简单机械的劳动,毫无情趣可言;而备课却是全面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过程,能够体现教师教学态度的优劣及驾驭课堂水平的高低。想要利用好语文教材和课堂,必须认真而艺术地备课。备课主要备以下几个方面:1.课标,2.教材,3.学生,4.目标,5.难点,6.板书,7.作业。备课就必须从这七个方面入手,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比如要分析班级现有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然后根据分析数据制定目标及重点难点;最后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基础,适当分层布置作业。总之,教师的备课一定要仔细而全面地考虑教学细节,慎重而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将各种知识顺手拈来,处理问题才能更自信,一切教学方式手段才显得得心应手。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文学艺术的气息,知识的甘露才会洒向学生的心田。所以,想要全面利用教材,想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保证备课的有效性。

四、打造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课堂

再完美的备课也需要在课堂上顺利实施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懂得让语文课变成真正的“语文课”,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这个过程需要师生互动,也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的时候。语文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激发和语言鉴赏品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感,让学生陶醉于美丽的语文世界。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是一篇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文章。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为例,谈一谈如何打造充满文学气息的语文课堂。

(一)精设导入

这是一篇展现父爱伟大的精美散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就要以父爱为主题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我国传统的亲情故事或当代表现父爱的事件导入,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短暂而感人的亲情视频或者音乐导入。总之,要让课文的导入具有合理性与文化色彩。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音乐视频具有教材所没有的作用,与教材相互补充,同时也会让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二)创造课堂情境

课文中,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小事表现父爱,在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时候,作者看到父亲苍老笨拙的背影,顿时泪如雨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方向地设立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体会作者的感受和角色的心理变化。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语文课有了人文气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升。

(三)升华课堂主题

在开展情境教育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情境教育后,让学生结合本人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和对父爱的感受。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追想,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讲讲自己父亲平时对自己的关爱,谈谈自己对身边父爱的感受。在学生理解伟大的父爱的基础上,让有很深感触的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触,或者让学生回家给父亲一个拥抱等。如此的拓展延伸活动,势必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并最终起到让他们爱上语文课的效果。

五、注重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语文课堂正常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它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切不可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这对语文教学不利。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讲解问题时也要照顾学生的理解力。如果教师只是传达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那么这堂语文课就变得枯燥乏味。

六、总结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学是一定要以教材为准,一切立足于教材;我们平时还要注意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忘记学习;要牢记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这也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平时的备课,本着认真的原则,让备课成为一项艺术,让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气息。只有这样,用好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才能有效乃至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 .

[3]张彦灵,彭小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6).

利用网络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五常二中关艳华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五常二中关艳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仅从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谈点思考,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堂实施的一种文本型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选择和变更的。一是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善于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利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二是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多方条件、多维时空和多种途径。

一、用教材“教”要求教师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合理重组教材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为调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即合理的重组教材内容,合理的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探究的知识体系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尽信书不如无书”西方国家在教育学生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鸡蛋里挑骨头”,允许学生找茬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将教材奉为 “圣经”,对教材上的知识不折不扣“全盘接受”,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个性被湮灭了,创造力被抹杀了,学生变得只会求同而不会求异,只会随大流人云亦云。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材 “说不是”,而不要一味的迷信教材,被教材羁绊。

高中生活与政治教材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只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材只是说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并没有有效展开设置一些可探究性强的问题或材料。这就把本来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单一化、教条化,限制了学生各个鲜活个体的多种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不仅想知道党的性质宗旨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的党员干 部有那么多人腐败、贪污公款、住洋房、开豪车、打官腔、包二奶、对老百姓趾高气扬。学生感觉教材讲的道理与实际不相符合。还想弄清楚怎样才能有效治理这些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形象。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形成学生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全面科学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设置了可探究性强的问题,即(1)是什么?(2)为什么?(3)怎样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4)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和官僚作风?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少数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否认和回避这一问题,而是采取严厉措施惩治腐败现象,加强并改进党的建设,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中国共产党能承认错误、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态度,解除了学生的疑惑,又升华了学生对的中国共产党热爱,解决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启发了学生的心智,锻炼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经典文化本身是先哲们人生的感悟记录,又经过历史的积淀提炼而成。所以,经典文化是人生感悟的浓缩,是人生经验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读经典,利用经典文化资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遵循“常规常道”,而且还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文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哲学智慧,甚至本身也是哲学著作,如《论生活》雪莱,《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哲学开始于仰望苍穹》周国平等等,如何使学生对哲学概念理解更接近其本源?这里可以把作家赵鑫珊的《什么是哲学》。作者从文学的角度给哲学一个非常形象的定义: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这个定义给人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 3 学生感到哲学并不是远离现实,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学语文文本中还收录了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在内的许多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闪烁着中国本土哲学智慧。古代先哲们妙语连篇,让我们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原来哲学并非只有古希腊才有,中国古代也早已有之,而且许多思想与古代西方不谋而合。哲学课上原来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哲学道理,通过重温经典,借用中国本土语言表达,学生可以更轻便的吸取到人生智慧和力量。例如,我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讲矛盾同一性;我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来说明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带领学生诵读席慕容的“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来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诵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来证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讲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时,我用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风秋不尽,风雨助凄凉”的林黛玉,还有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潮”的心胸开阔的刘禹锡,通过两者不同境遇的比较,得出结论“个人的经验、地位、兴趣和情绪等不同,会使人们之间的反应表现出差异”。

借助于简洁精辟的成语、俗语与名人名言来营造理性诗意的课堂。成语、俗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以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为鲜明特点,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又因富含哲理而为哲学教学提供一座有一座教学平台。比如,在讲联系的条件性时,我引用成语 “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讲联系的多样性时,体现间接联系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成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必然联系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此外,教学中应用一些精炼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言名句来阐明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哲学前言教学中就引入了许多这样的案例来使学生初步了解哲学这门“爱智慧”的学问,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告诉学生哲学 4 的反思是深沉的、甘于寂寞的;从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告诉学生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因其草木,所以孱弱,而唯有思考,令其强大。用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来告诉学生哲学反映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三、巧妙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实践中我们都知道,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课堂上的学生由于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有时甚至错误百出。珍视学生的错误,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的 “美丽”错误,挖掘并运用好这些 “错误资源”,将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原本尴尬的课堂变得灵动多彩,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有意地让学生暴露 “展示”错误,并加以因势利导,即突破教学难点,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而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大大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例如,我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其中一个学生说:“在我们学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是黑头发,这就是矛盾普遍性,而少数染发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另一位学生说:“我们整个学校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我们的班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显然这两位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一个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一位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抓住这一契机,发动全班学生对这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进而归纳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还利用错误资源,挖掘潜在价值,让学生在求异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那个前进的,由于学生思维方法、知识构成、生活阅历不同,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用哲学家罗素的话说,学生不同的观点只是一种 “智慧的分歧”。因此,课堂上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错”,要善于倾听捕捉,敏锐辨识错误原因,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我在讲适度消费时,安排学生阅读书中“两位老太太的对话”,然后思考“你觉得谁活得比较舒坦?为什么?” 绝大多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比较认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当学生都不在发言的时候,我问了一句:还有没有其他观点呢? 5 这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从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认为,这位美国老太太忽悠了一代中国人”,美国的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大批银行倒闭,借钱消费是提前透支消费,根本不是适度消费。我及时点拨所谓适度消费指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只要是不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稳定且对未来有较乐观的预期,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这样学生全面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增知益智中获取有益的思维品质,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丰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其中不乏大量对政治课教学有价值的视频资料,而且相当一部分即时性强,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同时又能以事实为依据,有极强的说服力;生动形象,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作精良,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的有效开发必将对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喜欢中央电视台的视频资源,它为我们提供的资料紧扣时代脉搏,最具权威性;多角度展现实践的发生发展;视频资料数量大,涵盖的范围广。我在讲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社会与外交政策”时,就大量的使用了央视的几个热点节目的视频资源,例如,《大国崛起》《跨国风云》《高端访问》《今日观察》等,针对其中同学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利比亚问题、中东问题、叙利亚问题、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之争等引入课堂,此外我还利用以下视频资源《新闻会客厅》《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消费主张》,结合教学内容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的理解,关注学生成长中形成的困惑和矛盾,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来由,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质疑,增进了解,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

五、让学生资源滋润课堂。

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经验、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问题与错误、个体差异、群体特征等方面,它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资源,也是教师亟待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少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有充满哲理的句子,这 6 些句子读来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其中有不少句子因为扣人心弦而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调侃闲谈的话题。抓住这一学生资源,让学生在文学氛围中接受哲学知识的熏陶。例如,在讲“内因、外因与事物发展关系时”,我和他们讨论一个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话题“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学生发言踊跃,其中不乏精彩发言。有人说“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也是树的不挽留!”有人说“叶子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不挽留!春天的新叶,狂风是吹不走的,而秋天的残叶,随几缕秋风飘走,又怎能埋怨树的不挽留。准确的说是叶子自己知道时候到了,该动身了!”在他们浪漫的描述中我们得出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外部条件。”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学生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和局外人,学生自然乐在其中,教学目标也得到有效的实施。

上一篇:“XX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下一篇:今天真好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