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如何选材

2024-08-23

谈谈作文如何选材(共8篇)

谈谈作文如何选材 篇1

写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是常见的弊病,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我就如何选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开拓思路,再现生活

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使他们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是学生群体上取材雷同的主要原因。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为小学生作文的“写什么”提供了依据,即写真实的生活。尽管学生的生活面不怎么广,生活内容不怎么丰富,但毕竟还是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历的。作文时之所以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及时把它记下来的习惯,只是到了作文课,老师布置写几次就是几次。因此,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就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原已感知过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这时就觉得脑中空荡。其二,课堂上,老师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作文时,其取材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作文题中的“例举材料”和所指范围具有优先选取的心理。如:“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事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如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等。”多数学生都只选取“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来写。这三项被别人选取后,许多学生将陷入困境。这说明,例举材料能给学生指示取材方向,也能使之陷入此中不易开脱。二是前一个学生的取材会引起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的注意并作好“我也写什么”的心理准备。这对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来说具有提醒和开导作用,但也使这些学生大多只能沿着先前学生的取材思路选取类似的材料。这两点可以说是定势思维的作用。

二、选材新颖,体现时代风貌

学生作文取材的陈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陈旧,如《我的妈妈》这种题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比如我生病了,妈妈如何连夜把我送到医院,如何照顾我之类,没有新意。二是思维方法上的陈旧,对于具体题目的取材,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写猫总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免不了拾金不昧,或者冒雨帮助某生病的老人买药;写爸爸妈妈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等等,假话连篇,漏洞百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生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取材上的独立,要指导学生学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人弃我取,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大胆求异求新,选取真实生活中比较有新意的东西。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目:《一次考试》。有个学生通过记叙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儿童心理测试取得成功的事例,反映我国儿童一代新的思想风貌,选材新颖别致,记叙生动具体,立意深刻而有意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这样一个新颖的材料是怎样选择出来的呢?这位同学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进行了一番审题,然后把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像是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遍,回想起一次次的语文考试、数学考试、体育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经过分析比较,觉得这些考试太平常,太一般了,于是他想起一位美国专家曾到某小学做过的一次心理测试。专家设计了一个矿井,里面放着三个小球,小球用三条线分别系着,代表三名矿工。有三位同学被叫到前面做试验。专家说:“我喊一、二、三,看谁能最先将小球拉出井外。”意思是说,当矿井充水的时候,看谁能最先逃出矿井而脱离危险。井口通道很窄,如果三个人争先恐后,势必卡住通道。其中一个机灵的同学在听到命令的一刹那间,迅速地将两个小伙伴抱在一起,悄声说:“你一他二我三。”“呗儿!呗儿!呗儿!”三个小球顺利地被拉出境外。“试验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成功,今天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的孩子真了不起!”这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吗?在“你与我”“生与死”面前,中国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小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新颖材料作为写作题材,创作出一片优秀的作文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取材的方法。对于具体作文题目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之自能依法取材才是作文取材指导的目的。如:(1)弃虚取实。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以“心爱的红领巾”为题作文,不少学生都选取其历史意义和作用等自己不理解的大理论来写,写起来干干巴巴的。有的学生则不这样取材,如有个学生写他刚进一年级时,见别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很好看,回家后便要妈妈去买一条。没想到戴着它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连老师也劝他不要戴,并和他讲清原因。他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心中暗暗发誓:这条红领巾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从此他就向老师要求的条件去努力,终于符合条件重新戴上它了,所以他特别珍惜这条经历曲折的红领巾。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2)以点代面。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点”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如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习惯上都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这就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有个学生的取材就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他写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去商店,要售货员给她挑一条最好最贵的毛毯,售货员以为她是买给女儿结婚用的,就为她选两条红色的。没想到居然判断错了,老大娘说是买给自己用的,还说家里没有人缺这个。对此售货员发出感慨说:自己以前总能根据顾客的年龄、身份判断出对方能买什么,为什么而买,顾客很满意,现在不行了。这样取材新颖,收到“窥一斑知全豹”之效。此外还有以小衬大、以反托正、同文异取、同取并用等。

三、材料典型,生动有趣。

谈谈作文如何选材 篇2

一、独有的自然景物

中国农村土地在全国占比将近95%,农村大世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皆可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新鲜素材。化用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农村初中生作文素材不是没有,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比如桂花树,城市中除了公园,或是主题街道,以家庭为单位栽种的很少。而在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情景。笔者所在的苏中小镇,很多家庭房前或是屋后都栽种着成排的桂花树。中秋过后,桂花树便到了开放的季节。此时围绕“桂花”,可以组织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作为农村初中学生们的作文素材储备。

1. 我手写我心。

要求学生们观察自己家中或学校中的桂花树,亲手摇摇桂花树,体会一下“桂花雨”是什么情景,并以片段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写作。彭杨笑同学在日记中记载道:

快步上前,只见嫩黄的花瓣在露水的润泽下显得别样的柔美,宛若那西施颦眉。侧身向前,想要嗅那香味,恍然发现那甜香已飘然远去。带着些许失落,走了一会儿,恍惚间又闻到那若有若无的清香……

2. 我心悟真情。

民以食为天,与“桂花”有关的食物很多,如: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酱、桂花栗子粥、桂花南瓜糕……。学生们平时生活中都吃过这些食物,就忽略掉它们与桂花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个专题研究,学生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班级镇晨同学的素材积累本上,有这样灵动的文字:

金秋十月,桂花绽开,又到制作桂花糕的日子了。洗,晾,腌,加进面粉,搓揉,奶奶和我分工又协作。蒸煮的过程是漫长而又折磨人,我小小的眼睛直盯着蒸笼,口水却被奶奶擦了一遍又一遍……

3. 我笔记所思。

以桂花为例,寻找生活中可以入文的自然景物。如农村中的苇叶、清蒿、菖蒲、桑枣树、扁豆、绿豆等。细细观察它们的外在形貌,记下它们的习性,并且与我们常见的食材联系起来。这样积累下来的文字,鲜活灵动,碰到情感类的作文题目,即可信手拈来。如:陈慧娴同学的《想起了菖蒲飘香的时节》:

梦中总是浮现这样的情景:青青河畔,风吹菖蒲。蒲叶如秀发般飘动着,纤韧而柔美。蒲叶间,又见那熟悉的蓝布围裙。猛然惊醒,才知道,我又梦见了阿婆和那飘香的菖蒲。

二、丰富的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的艺术结晶。它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1.历史古迹景观。2.古典园林景观。3.宗教文化景观。4.民俗风情景观。

笔者所在的苏中小镇,相传是唐代大将军薛仁贵东征到此———马蹄掘地成塘的地方,故称为马塘镇。镇西街上,有纪念薛将军东征的雕塑———一匹四蹄腾空飞跃的石马,威武地立着。这一段历史,给小镇增添了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学生们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几年来精品不断。如《怀想印迹》《走近唐朝的天空》《蹄印构筑了我的精神家园》等等,并多次在市县学生征文中获奖。

毗罗殿是一座寺庙,就座落在农田当中。说是寺庙,其实庙宇就只有一间,庙前是一个大铜炉,接受着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的香火。但就是这座,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寺庙,却也让我们这儿的农村学生们接触到了属于宗教范畴的祈愿。自然在学生们的作文素材本上留下了厚实的一页。

其它的如桐本桥、镇上的苏中抗日纪念馆等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均能够很好地丰富孩子们写作的素材。如果将视线再延伸一些,诸如如东附近的南通狼山、如皋定慧寺、水绘园、通州骑岸镇范仲淹塑像,掘港范公堤等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更拓展了我们当地农村学生的写作选材范围,从而为学生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卢佳同学的《狼山游记》:

我们爬上一层又一层石阶,转头回望,路上的行人小的又好似成群结队的蚂蚁在路上挪动着。一进狼山的大门,只见两个门神矗立在两边,形态各异,威风凛凛。又见唐僧端坐在洁白的马匹上,千手观音手捧着宝盆,关羽手持着青龙偃月刀,南海观音坐在粉红的莲花上。……终于来到了狼山的最顶峰,放眼远眺,只见一望无边的长江镶嵌着一艘艘小船,山间弯弯曲曲的道路像一条条白线……

从农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做好选材的私人订制,这样的“活水”定能为孩子们写好作文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选材 篇3

说到文章的选材,我想起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一个秀才在家写文章,想了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他的妻子嘲笑他,(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你怎么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呢?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肚里没有如何不难。

其实,秀才所说肚子里没有的东西,正是我们写文章的材料。

静下来去想,秀才的倒也有一些道理,女人怀胎十月,自然分娩,不算难事,写文章则不同,没内容可写,的确是难,纵观目前学生惧怕习作的原因,材料的选择,是个很关键的因素。

一、目前孩子习作选材的现状:

讨论,目前孩子作文选材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1、材料不真实。目前孩子们大部分惧怕习作,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去写,他们的材料或是从优秀作文选中搬来改头换面,或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有的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把自己写成孤儿,弄得他父母哭笑不得。在一次习作中,要求一件有趣的事,我看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写自己暑假去北京的舅舅的家,几个小朋友看到卷曲的方便面,想到了蓬松卷曲的发型,就用温水泡开,弄到头上,感觉非常有趣,开始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可后来发现了好几篇这样的文章,有的把北京改成了别的地方,有的把舅舅家改成了姑姑家,但内容都是一样,后来调查,原来孩子们从作文选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就把它改头换面的搬到了自己的作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明明生活在农村,却去写城市生活,明明生活在平原,却去写大海或者高山,我们不反对这样,但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孩子们真的熟悉这些地方吗,真的爱这些地方吗,如果是仅仅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哪就违背了习作的宗旨。

2、感情不真实。目前孩子习作中的选材,由于孩子对生活缺乏观察和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或是小题大做,或是无病呻吟,不该感动的地方大受感动,非常感人的事情却又麻木。

3、生拉硬扯,滥竽充数,由于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写作中就生拉硬扯,甚至为了延长文章篇幅,找来些不相关材料滥竽充数

4、不能根据文章的立意选材,写文章首先是立意,也就是确定主题,材料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孩子习作中,选材的主题无关的现象非常突出,甚至对立的也比比皆是。

5、不能根据主题确定重点材料,详略不当,二、小学语文习作目标的分析

讨论:新课标中对小学生作文选材方面有哪些要求?

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强调自己和日常生活)

2、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强调兴趣认识和感想)

3、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强调留心和乐于)

4、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让孩子广泛选材,自由习作)

5.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强调习作快乐)

6.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强调独特感受 积累素材)

三、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1、生活即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积累作文材料,作文素材源于我们生活,我们要鼓励孩子,从我们身边的事物着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积累、去交流。

我举几个例子,例子一: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为了让树木长得更好,将垂柳的梳头锯掉了,可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今天是星期一,我吃过早饭来到学校,发现校园内的几棵大柳树都锯掉了头,我很伤心,前几天那些在树上筑的鸟儿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失去了家。我为他们担心,也恨那些锯树的人。

其实那些锯树的人就是我们,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为自己申辩,表扬了他。例子二:

一次吃过午饭,我提前来到了学校,突然天阴了上来,还刮起了大风,我和一些同学躲在厦屋檐下,在我们办公室门前面摆着许多盆花,有的被风刮到了,忽然跑来一名大学一二年级的同学,跑到花盆前,把被刮到的花盆扶正,又匆匆跑去。我和学生一起看到了这一幕,无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去写。很多学生以这件事为材料写出了很不错的文章。

例子三:

一次我们学校搞活动,我和同学们在一起,我校王军涛老师家的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在一边。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边吃边玩,吃完后,他没有把剩下的果把扔在地上,而是把它放在了垃圾箱内,由于个子矮,还踮了踮脚。我又和学生共同观察了这一幕,学生们又一次为题材写成了一篇讲文明的文章。

例子四:

2002年,全国闹非典,形势非常紧张,让人倍感生命的脆弱,那时我校校园地面刚硬化不久,一次无去上班,不经意间发现在地面砖的缝隙间长出了一棵草,还挺旺,我忽然有了灵感,下课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孩子们从中受到启发,感受的了生命的顽强。例子五:

那年我与孩子去济南考试,是朋友开车和我们去的,由于朋友对济南不熟,我们迷了路,问了很多人,不是不理就是不知道,我们很着急,看到路边有一个加油站,加油机边站着一个很丑的姑娘,说真的,如果不是问路,我绝不会同她说话,我们过去问,她非常热情,说自己不知道,让我们等一等,跑到油站值班室去问,那是真正中午,她把正在午睡几个男人叫醒,招来了一阵臭骂,出来一个劲的更我们说对不起,还指点我们无问出租车司机,后来我们在一位好心司机哪儿问到了路。这件事过去多年,那位丑姑娘的形象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总觉得应该为她写些什么,一年后,我写成了一篇《姑娘,你不丑》的散文,还在全国首先杯征文中获奖。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做真人。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我敢以人格保证,我所写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如果是虚假的,再好的文字我又一个不写。这不是原话,大致是这个意思,这里的真的,不只是内容,更有感情,我们要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做真人。这里有一篇文章大家共同欣赏,讨论在选材方面有哪些感受

关于真实感情方面,我们还记得作家肖复兴的《荔枝吧》,作者选择了很多典型事例,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深情,令人感动,尤其是母亲知道儿子回来,舍不得卖荔枝,买了些有疤痕的沙果,亲手把疤一个个挖去,又一个个洗干净,给儿子吃,同学来访,母亲为了孩子的自尊,不经意间端走沙果,换上荔枝,还有母亲临死也舍不得吃荔枝,都给了馋嘴的孙孙,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3、文章在选材上都是些普通的事例,语言也都是朴实的,然而真是这些最普通的事例,朴实的语言,才是文章最真最美的素材,我们老师要重视这一点

4、指导学生正确立意,有正确的是非观这是正确选材的基础。

5、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6、指导学生学会筛选,要舍得放弃。以照相为例,如果照将个整身照片但如果要缩成一寸,还要看的清楚,就得舍弃一些,舍什么呢,腿固然重要,但多数要留上半身,舍去,还要舍,自然就是双臂,再舍,就是上半身,如果留到最后,就是头像,头像最重要的部位,我认为是眼睛,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昨天

四、分析何珊老师的报告。

听完何珊老师的报告,我首先想到的是脱颖而出,而后又考虑不妥,感觉这个评价不够准确,又想到了破茧而出,破茧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何珊老师磨课的过程是艰苦的,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于是又有一个词闪现在脑海,百炼成钢,对,破茧而出,百炼成钢,正是何珊老师成长的写照,对于成功者,我们往往只看到荣誉的光环,背后艰辛的付出,却鲜为人知,何珊老师报告的主题正是要告诉我们,机会人人均等,成功需要付出,付出是艰辛的,成功是快乐的,何珊老师在艰辛的磨课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很多感触很深的事情,但不能一一再现,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他选择了中午和张翠荣老师磨课,开车时将手机放到录音,随时记下自己的突发灵感,再家让家人做学生反复试讲,这一系列的突出的突出事例有力的突出了主题,这是我对何珊老师报告的粗浅评析,大家肯定会有更多感触,谁能从选材的角度,更深的分析,也希望何珊老师能对自己的思路做一下介绍。

几点建议:

个人感言:

1、生活像大海,到生活中去,采撷属于自己的最美的浪花,用心去雕琢,写成最美的文章。

2、最美的东西,就是生活中最真、最朴实的东西,经历了苦苦找寻才会发现,他就在我们身边,这个过程必须要有。

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面对作文题目望而兴,不知道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

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习作是小学生真情实感的反映。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后悔;自己不经意间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别自在,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一定会回味悠长。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因为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二、写自己的熟悉的动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三、写常吃的水果

水果和我们的联系十分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比如,跟着家长去体验摘果子—买果子—吃果子的乐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素材。对不同水果的外形、颜色、质地、口感等也很有写头。

四、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之后,试着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因为喜欢图画,也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还可以让学生把一幅漫画写成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成一篇文章。

五、可以续写一些经典课文

比如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学完了课文《小珊迪》之后,我让学生写《小珊迪的弟弟

长大了》。效果都很好。

六、写读、观后感

读书一直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经常的活动,但读完之后的感受,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当然,你的读后感可多可少。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感想一定很多,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习作。当然,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记住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你的习作素材就会越来越丰富。

七、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活动。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啦ok比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八、改写公益广告

谈谈作文如何选材 篇4

——登封市少林办初中 王莹

选材,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几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选材呢?

首先,学会搜集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正所谓:“厚积薄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心中装的作文材料多了,他们才能溢于言表。那么学生在写作文前应该占有哪些材料呢?

1、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有三大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就在于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把目光放在生活中,用真诚、善良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不少细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例如:作文《师生之间》,小作者就是选取和老师相处之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真诚、朴实的文笔描述,内容感人,所选的材料也显得津津有味。

2、从阅读中找素材。可以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例如:河南09年中招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小作者巧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内容引入,使文章内容新鲜、充实。又如:佳作《面对挫折时》,妙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故事,新颖、深刻。除此,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名家名人的轶事以及报纸、杂志或者化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

3、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找素材。如:可以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去搜集,从时事中找素材。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议论文,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新颖、富有魅力。

其次,明确选材标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材料,有了材料后,还必须根据文章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以此能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

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尤其是不能影响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

2、要选择真实,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

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照搬进去,而是经过提炼,在生活基础上进行技巧性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从而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那

么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3、要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材料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

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可以采用“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如:学生作文《那一刻,让我感动》所选的就是小作者和同班某位同学上山游玩,这位同学平常和他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在走到一片荆棘地时,却能把荆棘拨开,让作者便于行走。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这一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境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要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人、新事、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

耳目一新。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凝神细想,自己要写的材料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个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新颖、独到。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别抱怨手中的牌》、《花瓶能装下春天》、《做一个“行者”》、《一滴泪水的体验》等佳作,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最后,灵活使用材料。这一环节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个材料在文中的安排,孰先孰后,还在于使用具体事例时的详与略等等。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手中的材料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针对这些我们可以采用:

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

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

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移花接木法。这就要求学生把材料与自己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可以在恰当的地方引用过后,加以精彩的点评,就像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还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但要注意题材与自身实际密切结合,不能变成空话、套话堆砌。如:一名考生处理的很好,他选择写“地震”,结尾写道:“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过‘80后’、‘90后’不行了的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请祖国放心的把未来交给我们‘80后’、‘90后’吧!我们一定不会让祖国失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化用,不着痕迹,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如“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就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创造。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5

提起作文,多年来大多教师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确,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无动于衷,课后仍然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习作,受学生生活经验少,识字量少,知识面窄等因素制约就更困难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认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而要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得让他们尝到写作文的甜头。因此,作文评改中的激励机制是最关键的。学生写完作文后,老师要及时进行评改,而且在评改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机制。即使是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你也要能以火眼金睛,找到他的优点之处,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如对一后进生,我这样点评:你书写比较认真,老师为你高兴。相信你能坚持下去,最终写好作文。我还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首先找出人家作文的优秀之处,写上激励的话;然后再去找文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之处,与他人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学生才会乐意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别人修改,同学之间也懂得了鼓励的重要性了。对于那些优秀作文,我让学生抄好或由我打印出来,贴于班级展览角中,让全班同学欣赏。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还将后进生写得好的片段、好的句子也贴上展览角。如此一来,后进生的作文也有可能得到展示,他们对作文也有兴趣啦。

二、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是小学生作文的第一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景物的观察,应该把景物置于特定的事物背景中,着重对其整体和局部、形状大小、差异对比进行有序观察,找出其独有的特点来;对人物的观察,应着重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其与众不同、充满闪光点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对某一静物的观察,应从其结构入手,把握其形状、动作,揭示其作用或用途。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点拨。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一只小鸟飞进了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哪还有心思上课呀?有的大声叫,有的伸手去抓,还有的胆子大些的男孩就惟恐天下不乱了,趁机吵闹,根本无法上课了。我没有大声呵斥学生,而是干脆让他们尽情尖叫吵闹,自己则想办法把小鸟赶出教室。一会儿同学们安静下来了,我想,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吗?于是我引导学生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说一说,再指导他们写下来。“刚才小鸟光临我们教室,谁能说说小鸟的样子?它来干什么?”有的说是小鸟来我们班做客了,希望它下次再次光临;有的说小鸟来听我们上课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就出现了,就连平时很不愿写作的同学也有话可说了。虽然那节课要讲的内容耽误了些时间,但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注重鼓励指导学生写身边人和事。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观察思考,鼓励指导学生写身边人和事。如一天中午,有个孩子因为恶作剧跟同学们闹了矛盾,我一进教室,同学们就纷纷汇报,我抓住机会让同学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件事情展开讨论,结果,既解决了学生的矛盾,使孩子们明辨了是非,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天上午下了第三节课,吴老师走进办公室兴致勃勃地对老师们说:“刚才的数学课举行了一场激烈的数学辩论赛,孩子们可开心了!”我一听,觉得这又是一个指导写作的好机会。于是我趁着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时刻,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辩论赛的激烈场面,一篇洋洋洒洒的作文又呈现在我的眼前。

四、注重鼓励学生多读书。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知识就得“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只有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人,才能体会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乐趣。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也需要多读书。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课外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要通过对书中谋篇布局、段落条理、片段细节描写等的体会,借鉴其有用的成分,作为记忆的原料来丰富学生的作文宝库,为动笔准备好条件。如《桂林山水》,在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时,用了两个排比句,通过这些排比句,更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再如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对大峡谷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五、注重指导学生的写作顺序。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游览的顺序,抓住各处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课文的写作技巧以后,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或喜爱的景点。又比如学了《生命 生命》一文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虽然生命的话题比较深奥,但是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学到了一定的技巧。因此,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先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再列举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关于珍爱生命的事例,最后再针对事例谈自己的观点,总结出我们该怎么珍爱生命。学生有法可循,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起来自然就不觉得难了。

六、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整理、灵活运用的能力。观察后有见闻和感受,读书后有心得体会,这些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谚语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这些灵感不及时记下来,就会立即消失。因此,勤动笔是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关键环节。当然,这种动笔不光包括学生能独立作文,通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包括学生对所见所读较为精彩文章的摘录,还包括学生记日记,写观察笔记等。笔耕不辍,日积月累,不怕写不好作文。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作文材料也需要积累,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纷繁复杂的积累需要不断的整理,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在修改中获取新知识,在整理中积累草料宝库。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学生应该把收集的材料,按记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并做好编号,在自己遇到这类作文时,可以随手拿来并能加以改造利用。知识来源于读书学习,学得多,积累多,不见得作文就写得好,理论需要联系实际,积累的材料在于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实践表明,会写作文的学生通常有如下表现:作文里有某些精彩文章的“影子”,有片断描写的“骨架”,有细节描写的“血液”,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其实小学生平常接触得最多的,还是课本,要是能利用好这位默默谦逊的“老师”,边学边用,小学生的素质定会逐渐提高。

浅谈小戏小品创作如何选材 篇6

第一, 要选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迪的题材。小戏之“小”是指其艺术形式小, 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小。小戏有足够的力度表现重要尖锐的主题, 或者反映深邃的、有哲理性的思想或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像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话剧小品《救》《给我一个微笑》、锡剧小戏《丫丫考零分》等, 抓取的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很小的片断, 但剧中事件和一个时期的整个社会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题开掘得十分深刻, 对人性向善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反映了目前我们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不仅是深刻的有思想性的作品会受到百姓欢迎, 像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轻松、有情趣的作品也应该在小戏小品创作中得到反映。剧作家丁西林在谈到独幕剧创作时曾说:“有时, 一个独幕剧的艺术使命, 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 或是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某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群星奖获奖作品淮剧小戏《公鸡作媒》以主人公生动的唱腔、细腻丰富的想像、情绪的多变起伏, 表现了独身的中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传统戏中类似的名段还有很多, 如京剧《拾玉镯》、黄梅戏《夫妻观灯》、石家庄丝弦《小二姐作梦》等, 剧本中并不揭示生活中的重大矛盾, 也不追求思想认识的深刻, 但其生活气息浓郁, 富有诗情画意, 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愉悦感。

第二, 要选择作者真正熟悉并有独特感受的生活为题材。编剧者大多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个题材、一些人物在脑子里转了两三年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但突然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动而瞬间“灵感”爆发, 挥笔一蹴而得。“灵感”是偶然的, 但生活的积累是长期的, 没有长期生活积累就不会有“灵感”迸发。体验生活不够细致入微就很难有瞬间的灵感触动和情感迸发, 写出的作品也就难以打动人。

第三, 要选择当前百姓最关心、最欢迎的题材。戏剧历来是最群众化的艺术形式, 它最能迅速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现场观众是戏剧创造的参与者, 他们不单单是被动地观看, 往往会与舞台上的演员进行有益有效的互动。因此, 创作者必须要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 编剧过程中要重视观众心理与情感的需要。

第四, 选材要符合小戏小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的表达没有小说、电影、诗歌那样广阔的天地任其自由驰骋, 有的题材适合写成小戏小品, 有的题材可能更适合以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呈现。如跨越多个时间、多重空间、太多人物的题材都不适于小戏小品来表现, 即使勉强运用可能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 一个好的小戏题材还需注意:一是避免“大而全”, 事件忌大不忌小。小戏因为小, 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 创作者在选取生活片断时要从“小处着手”, 以小求深。赶一场会、观一次花、走一段路, 都可以成为编织一部小戏小品作品的好素材。二是力求新奇, 忌落窠臼。“有奇事, 方有奇文。”新颖奇特的故事易于抓住观众, 戏剧选择描写的生活内容要具有独特性, 平淡无奇的生活难以大放异彩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李渔曾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 因其事甚奇特, 未经人见而传之, 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艺术贵在创新, 人家写过的题材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写得新, 开掘过程中能否赋予它新的思想和内涵, 写出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摘要:小戏小品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现场演出形式之一, 因其具有创作周期短、演出人员少、资金投入低等优势, 是能够生动形象、与时俱进地反映现实生活, 引发大众思考和觉悟的一门戏剧艺术, 也成为各种主题性活动与专题晚会节目构成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小戏小品,选材

参考文献

[1]冯双明.浅议小戏创作[J].当代戏剧, 2011.05 (15) :26-27.

[2]郝荫柏.小戏创作的选材与结构[J].戏曲艺术, 2007.01.30.

[3]刘继鹏.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以安康小戏创作为例[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39-40.

[4]王一亮.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浅谈戏剧小品创作[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41-44.

如何写我和父母谈谈心作文 篇7

我首先举出了我的观点:玩,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数都喜欢玩、爱玩。可是家长们硬是用一些无理的要求以及恶意的行为去制止。比如,有些孩子被家长报的补习班挤满了业余时间,没有空玩;有些孩子则是被家长威逼强迫,只能勉强“固定”在椅子上,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作业,烦闷地玩弄着手中的笔……家长们也有过童年的时光,有过快乐的玩耍,可是家长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却想尽办法对自己孩子的“玩”进行“全面封杀”。我想不少孩子和我一样,也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不能玩呢?

妈妈的答复是:玩是会影响学习的。有些孩子因为贪玩,学习成绩差,连初中也考不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到玩和学习都能兼顾,假如都玩去了,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其次,玩也会对你们造成伤害。比如丢沙包时,稍不留心的话,可能会被沙包砸中;踢球时经常会因为碰撞而摔倒,就会跌伤……

我立刻打断了妈妈的话:“我们适当玩玩不行吗?”妈妈一时哑口无言,随后“恼羞成怒”喝斥道:“反正不准玩就是不准玩,没道理可讲!"

中考作文怎样选材:选材的方法 篇8

中考作文怎样选材:选材的方法

中考作文怎样选材:选材的方法

1、定点挖掘法

所谓的定点挖掘法,就是指在选定要写的主题后,深入生活和感情世界的深层去用整个身心去体察它、理解它,经过反复的实践调查得到好的材料。

定点挖掘法是我们选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这也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用心,而且要亲自去做。

具体来说分三个方面:

(1)调查访问。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轰动世界的名著《深渊中的人们》的作者为了完成他的创作,在写这部书时就深入贫民窟中,以流浪汉的身份同他们一起出入,一同聊天,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他获得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因而写成了这部令世界文坛为之震撼的文章。

(2)用心去体验。要深入挖掘一个主题的材料,不仅需要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而且还要用我们的身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就是他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祖国的自由、独立与解放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怎样来歌颂赞扬他们呢?茅盾先生用白杨树--这种生长在大西北的树木,来赞扬、歌颂根据地的战士们。因为白杨树的那种挺拔向上的特点正与革命战士们的伟大精神给作者的震撼是一致的。

(3)亲自实践。深入挖掘材料,利用可能的条件自己亲身去实践一番,有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你写一篇文章《我第一次洗碗》,如果你从别人那里知道,碗很好洗,用水一冲,用抹布一抹就洗好了,或者只是闭着眼睛想怎样刷碗,你写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不如亲自刷过碗的同学写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经历过的就显得很真实、生动。所以能够亲自实践的事情还是多实践一些为好。

2、提炼法

即在运用材料时,从材料所蕴含的特点和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健康性、教育性、启迪性的思想内容和主题。

提炼方法不是固定的,它根据每个人所掌握素材的多少、写作经验是否丰富、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作者的理论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说,有下面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①要比别人有新意,要了解自己所写的文章和同类文章的差异,找出突破点,达到同类文章没有达到的高度。

如下面一篇文章《我的母亲》不像其它文章写母亲的优点,而是写缺点。小作者采用了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正是这篇文章独具一格之所在。

我的母亲

爱唠叨大概是做母亲的一种通病,我的母亲一样,也很爱唠叨。

小时候的我,心胜要强,每每做错了事,母亲总要数落我几句,我呢总是不服气地顶撞她,气得母亲越发唠叨起来。更可气的是每当来了亲戚朋友,母亲常把我的缺点、错误唠叨一遍又一遍,使我觉得脸没处搁。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远地的二姨和二姨夫来我家串门,话没说两句就听妈妈对他们说:“可别说小玲聪明,三岁多了,话还说不全,有一次,饿了”要干粮“我们还以为是”要看歌“呢!……

四、五岁了,连十个数还弄得糊里糊涂的呢,六岁长得还没有板凳高,就是现在,也不如你家小娟高……”二姨和二姨夫边听边笑,我则越听越恼,一气之下打断了母亲的话“"我笨死了!你别要我了,另找个聪明的女儿吧!”说完,我摔门而去。从那以后,我整整一个月没叫过一声“妈”。最后,好像是母亲给我买了一身新衣服,又加上父亲的巴掌,我才与母亲恢复了“外交关系”。从那以后,很有一段时间,母亲不唠叨了。时间一长,母亲仍忍不住“旧病复发”,当时我就想着,快长大,摆脱母亲的唠叨,摆脱家庭,远走高飞。

可是,当我考入了高中离开了家,不能经常回家了,便日渐萌生了一种想家的情绪。尤其思念母亲,甚至想念她的唠叨,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了妈妈的唠叨,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每次我回到家里,妈妈总是让我到屋里歇着,给我做好多好吃的,我只是对她笑笑,什么也不说,把脏衣服拿给妈妈,一边休息,一边静静地听她唠叨家里的“每周新闻”和对我的意见。渐渐地,我从中听出了母亲的爱意。

有一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母亲对父亲说:“玲儿长大了,懂事了。我今天不知不觉又唠叨了许多,要搁以前,她早就摔门去了。可她竟乐呵呵地听着,不气不恼,这孩……不行,我今后一定得改这毛病,孩子都这么大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猛然一震:年幼无知的我曾粗暴地回报过母亲的柔性,这在母亲的心上留下了一道多么深的印痕啊,可是母亲她……我哭了,哭得好伤心。

母亲的唠叨饱含了她的万千关怀,不尽的爱意。除了母亲,谁会有那么大的耐心将我的所有一切一一记住?除了母亲,会有谁那样津津有味地和我说话?我好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傻,我好恨我自己,当时怎么就不明白这一层意思呢?怎么没有想到会让妈妈那样的伤心,想想那时的我,真的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望着熄了灯的母亲的房间。我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重复着:妈,不用改,您永远也不要改,女儿愿这一生一世都生活在您的唠叨里,生活在你的爱里……。

②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好的材料与时代特点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我们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让中国人民完全看清了国民党政府是与日本强盗站在一起的,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卖国政策,使人民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同时起到了激励人民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例如习作《包子有肉也在褶上》针对国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一点论,指出内在与外在在现代社会中都同样重要这样一个道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固然要注重内在质量,但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形象的问题。

③探究材料的本质与特性。在所有的材料中进行详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从中提取一些重要的本质特点,除去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这样便会使主题显得更深刻、更新颖。

如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它抓住了女排的意志和作风,把主题定位在赞扬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在这里,作者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了女排的特性,因而主题深刻、新颖,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排列法

指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按材料的质地、品位、种类等在文章中按次序、轻重等加以合理的排列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哪个放在前面,哪个放在中间,哪个放在结尾都需要仔细推敲。因此,排列有许多技巧。

但在运用排列法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体不同,文章排列的方法就不同。

②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也影响着材料在文中的排序。

上一篇:在全镇第3届专职义务消防技能大比武上的讲话下一篇: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