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新韵古诗

2024-05-20

平仄新韵古诗(通用3篇)

平仄新韵古诗 篇1

1、七绝·夹剑

君王冶铁铸青锋,白刃寒光照碧空。

孔甲平生贪酒色,凶残暴戾自成风。

2、七绝·启剑

为争王权干戈动,前事英明后事空。

当日谁能评夏启,一生从政半生功。

3、七绝·腾空剑

吾帝高阳守四方,龙吟虎啸剑声扬。

青锋所向谁能敌,利锷腾空镇万邦。

4、七绝·寒星剑

冷冷寒光生杀气,青龙舞爪自东西。

平沙雁落无声去,壮士腔中碧血飞。

85、七绝·雌雄剑

双栖双宿似鸳鸯,陷阵冲锋在战场。

壮士手中频起舞,千秋万代美名扬。

6、五绝·金雕

赤羽扇长空,金翎映日红。

翱翔原上去,最爱戏青松。

7、五绝·鹰雕

久有凌云志,晴空可赋诗。

青林如猛虎,原上胜雄狮。

8、五绝·大鵟

林中一计鸣,蛇兔胆心惊。

盘旋长空去,银翎扇月星。

9、五绝·雀鹰

长林啼啸去,翎羽一身轻。

平仄新韵古诗 篇2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平仄美。平仄是汉语的特色。汉语有平仄, 英语有轻重。

1. 平仄与四声

汉语是音调语言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汉字声调的这种分法分四声始于魏晋时代。

平仄就是“平声和仄声的合称”[4]。它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对汉语声调的一种分类。一般来讲, “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5]例如, 按现代汉语来讲, “徘徊”属平平式, “零乱”属于平仄式;“巴山楚水凄凉地”其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因为汉语是声调语言, 如果一句或一首诗中平仄没有多大变化, 就会让读者感到单调无味, 就不会产生此起彼伏的声音美。

2. 平仄的“粘”和“对”

平仄的“粘”是指在全诗中, 诗的第三句的第二个字要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一样;第四句的第二个字要和第五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一样, 以此类推。例如: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凄凄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首联第二句第二字“岁”与颔联的第一句第二字“火”分别为四声和三声, 都属于仄声字, 二者属于仄粘;颔联第二句第二个字“风”和颈链第一句第二个字“芳”都属于一声, 都是平声字, 属于平粘;颈链第二句第二个字“翠”和尾联的第一句第二个字“送”都是四声, 都属于仄声, 属于仄粘。

所谓的“对”是指一联之中, 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对。例如:一联之中, 上句平仄格式若是:平平仄仄平, 下句则是:仄仄平平仄。以此类推。

3. 平仄和对仗美

对仗指的是“写律诗、骈文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6]由此可以看出, 对仗与平仄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仗有宽对和工对。与宽对相比, 工对较严格。它包括三个条件: (1) 有相同的节奏, 相对的平仄。 (2) 诗行中字词相同的语法结构, 相对/相反的字义。 (3) 一致的词性。本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第一个条件。即出句和对句的停顿必须一致, 也就是节奏一致;平仄必须一致, 例如:

(l)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联中, 上下句节奏一致, 格式为212式。上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 下联为:平平仄仄平。“海内” (两仄) 对“天涯” (两平) ;“存” (平) 对“若” (仄) ;上下联平仄相对, 音调抑扬顿挫, 错落有致。

因为工对的对仗要求比较严格, 所以古诗中工对的对仗数量较少。

一首诗中, 诗行内平仄交替出现, 错落有致;诗行之间, 平仄相对相粘, 环环相扣, 这样就把全诗的音调美连成一体, 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声音美。

4. 古诗“平仄”与英诗的“抑扬”

4.1 英语诗歌的抑扬格律

古诗在被译成英语时, 诗行中的平仄通常被译者处理成了英语诗歌中的抑扬格。

英语诗歌是由若干个诗节 (stanza) 构成的, 而每个诗节又有若干行 (lines) 组成, 每行又是有若干个音步 (foot) 构成。每个音步是由重音节 (stressed syllable) 和非重音节 (unstressed syllable) 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重音节又称“扬” (用“/”表示) , 非重音节又称“抑” (用“ˬ”表示) 。按照重音节和轻音节的排列规律, 英语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律。

抑扬格 (iambic foot) :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后面跟着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one unaccented followed by an accented syllable”[7]) 。例如:“away”和“delight”。抑扬格是英语诗歌中最基本、最常使用的节奏。

扬抑格 (trochaic foot) :正好与抑扬格相反。它是由一个重音节后面跟着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an accented followed by an unaccented syllable.”[8]) 。例如:“only”和“measure”。

抑抑扬格 (anapestic foot) :两个非重读音节后面跟着一个重读音节 (“two unaccented syllables followed by an accented syllable”[9]) 。例如:“intervene”和“to the end”.

扬抑抑格 (dactylic foot) :一个重音节后面跟着两个非重读音节 (“one accented syllable followed by two unaccented syllables”[10]) 。例如:“happily”和“merrily”。

以上四种格律在诗英语诗歌中是最常见使用最多的。除此之外, 英语诗歌中还有两种不经常使用的格律。它们就是:抑抑格和扬扬格。这两种诗歌的节奏形式经常被插入到其他的诗行中间去, 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或突出的作用。

4.2 古诗的平仄美在英译时的丢失

因为汉语诗歌注重的是“平仄律”, 英语诗歌注重的是“轻重律”, 二者巨大的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平仄美无法在英文中对等地实现。下面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英译文。

Grass on the Ancient Plain

——Farewell to a friend

Wild grasses spread o’ver ancient plain;

with spring and fall they come and go.

Wild fire can’t burn them up;again

They rise when vernal breezes blow.

Their fragrance overruns the way;

Their green invades the ruined town.

To see my friend go far away,

My sorrow grows like grass ov’er grown[12]

——Tr Xu Yuanchong

这首诗中, 韵律是abab, cdcd格式。在每一个音步中, 轻音在前, 重音在后抑扬结合。虽然原诗字里行间之间的“粘”和“对”, 以及对仗美等已经不复存在, 但完美的押韵和轻重音的有机结合仍然带给读者音美的享受。

从汉语诗歌的种种英译文可以看出, 虽然汉语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译的,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别, 汉语诗歌的音美, 尤其是平仄美, 虽然可以被英语不同种类的“抑扬”所代替, 但它们仍然是无法对等地在目的语中被实现。

参考文献

[1][5]刘再华, 贺惠宇.诗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4][6]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普及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7][8][9][10]沃伦 (Warren, R.P) .理解诗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

[11]孙大雨.英译唐诗选:汉英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古诗新韵 篇3

在教学中使用一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到古诗词离他们不远,让他们感觉到古诗词就在他们身边,对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对诗对词的兴趣,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种方法是以诗解诗。

李清照的《一剪梅》我们都很熟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篇词作,上阕暗含相思,下阕则直接抒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情,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受相同。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怎么办?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

这其中的韵味、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我们来看一首汪国真的小诗《剪不断的情愫》

“原想这一次远游,

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

就能剪断丝丝缕缕的情愫,

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

谁曾想,到头来,

山河依旧,爱也依旧,

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

这首诗不管是意境还是技巧,都能从李清照的词里找到影子。只要对文学稍有感悟,稍感性一些的人都能从这首小诗里体悟到一种美,一种韵味。学生读完这首诗再去领悟李清照的《一剪梅》就能很快入境,能体悟李清照词的意境了。

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上片充分利用“暮雨”“霜风”“关河”“残照”“江水”等意象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红衰翠减”的深秋景象,营造出浓重的苍茫冷落的气氛。下片分别从“我”和“佳人”两方面来描写,写出了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我”不忍登高遥望,怕更添思乡情切。“佳人”“妆楼顒望”,误识归舟。全诗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佳人的心情。但那位“妆楼顒望”的佳人,却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很多古诗词里见过她。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位佳人也独倚江楼,误识归舟。

这么一个人物形象的情韵被台湾现代诗人郑愁予传承了下来。我们来看他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篇幅虽然很短,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渗透着一种情韵。这首诗歌自问世 50 年来,曾创下了再版上百次的纪录,更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小诗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在第一诗节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没有把女子比成华贵的牡丹,也没有比成空谷幽兰,而是把女子比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非常符合诗人所创设的“三月的江南”这一广阔的时空背景,这本身并不特别,但“莲花的开落”则化腐朽为神奇,“开”暗示着女子容颜的美丽与芳洁:“落”则突出了女子等待的漫长,在等待中红颜褪去,容颜憔悴。另外,“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这两个比喻别致独特,突出了女子内心的孤寂落寞与封闭。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都会深深地体味到什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错误》就像诗中的“莲花”一样,散发着幽香,清新而隽永。

此诗和前面两首词简直就是跨越了时空的姊妹篇。古今诗对照阅读赏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兴趣。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歌解诗。

古代诗本来就能和音律而唱,可以说是诗和歌不分的。现代也有一些流行歌曲把古诗词的意韵诠释得很好,如上面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有李尤唱的《月满西楼》。现在在孩子们那里很流行的周杰伦的《东风破》、廖百威唱的《白云深处》都是借古诗词来谱曲而唱的,歌词就是对原来的诗句稍微改动,改为现代白话了。

唐代诗人崔涂的《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在高考复习题里经常碰到。

这首诗的意境也有首流行歌曲能够很好的诠释。就是香港已故歌手陈百强唱的《孤雁》:“骤响的枪声已经破沉静,长空里几声雁哀鸣,小小孤雁流泪哀鸣,只剩只影路难认,心里害怕芦苇的深处,再起杀禽声,不想多望人面太狰狞,收拾痛楚路重认,风里唤叫从此不可听,当初那些共鸣,瑟瑟秋风吹得更响,寒风冷而劲,振翅远飞快快上路,离开这儿的苦境,河边满地有伏兵……”

一些谱曲较好的流行歌曲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是有帮助的。

上一篇:店经理总职责要求下一篇:快乐的元旦节300字作文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