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2024-06-06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通用7篇)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早上起来做操,

面向初升的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伸伸臂,弯弯腰,

天天做操身体好。

《做操》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东、西、南、北方位。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东、西、南、北方位。制作太阳形状的生字课件,生字组词开花课件,指南针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谜语导入

1、猜谜语导入新课。

谜语:“有位老公公,满脸红彤彤,天天早早起,按时来上班。”学生猜谜(谜底:太阳)。(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太阳。)

2、老师提问:孩子们知道太阳有什么作用吗?想知道太阳怎么帮助我们识别方向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做操”于已画的“太阳”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用手指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指得最准确。

2、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请会读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读。

3、齐读课文。

三、自主合作,识记生字

1、圈字游戏:

(1)课件出示本课8个生字的太阳状卡片。

(2)听到大家的读书声,课文中的字宝宝高兴地跑出来了,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快用笔在课文中圈住它们吧!

2、小组合作,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齐读生字,去掉音节读,开火车再读生字。

4、交流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你最喜欢记哪个字?怎样记住它的样子的?

5、生字开花游戏。

课件出示—空花盆,问:想让花盆开满鲜花吗?那就给生字找伙伴(找到一个花盆就会开出一朵漂亮的鲜花,并送你掌声)。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这些字不但要求小朋友们会读,而且要求小朋友们会写。(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一个字。

3、学生交流一个字,教师就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口头说出笔顺。

4、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需要给小朋友提个醒。

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描描写写。学生写字之前,先背诵正确写字姿势儿歌: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长。并注意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6、学生自主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写的生字。

五、读中感悟,指导背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边读边做动作,感知方位;可对读……

3、师生赛读:师读—生评—齐读。

4、表演朗读,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图中指出东、西、南、北方位,相互交流,说说理由。(相机板书方位词)

2、做方位游戏:师喊口令,让学生先练习向左(右、后)转,再说说自己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向后转再看看自己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

3、想一想:傍晚时,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

4、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吗?(出示指南针实物,让学生观察了解指南针的作用。)

5、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辨认方向的其他方法。(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问别人、看书、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等途径收集资料)

教学反思

教完这篇课文我想主要谈两点感受:

一是检测生字、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时要注意“跳读”。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儿歌较为短小,生字较少,孩子的机械记忆力又特别强,到后来他们完全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把生字或者词语背诵下来。把生字从课文中单拿出来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不认识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识字,做到真正地认识,而非机械地记忆。使他们既能单独认识,回到文中、句中也认识。

二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朗读的训练,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反复朗读之后,在那哇哇背诵,以为越是大声表明读得越好。这时就要让孩子知道,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但不是喊不是叫,也不是声音低得听不见。在这一阶段,应当避免孩子容易出现的“顿读和唱读”现象,由于课文是儿歌的形式,可以适当训练学生朗读的节奏。这就需要发挥范读的功效了。例如在老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准读音,学会停顿,注意语速。在老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拿书的姿势,让他们明白书怎么拿,要求他们把书放直,离眼睛一尺的距离,或把书放平,用手指随老师范读指读。培养学生拿书及指读等良好习惯。朗读时要注意发挥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以及评价机制。教师的评价则以激励、鼓励为主。

又比如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除了老师说的话,对于同伴的回答和说话也应当认真、安静地倾听,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获得更多知识的好渠道。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2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课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__,真的像__说的,那么__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3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旨在发挥主流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四年半时间,经过十多次评审,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省市中小学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新选课文,增加古诗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部編本”语文教材有了许多新变化,体现了很多新理念。从2014年起,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桐庐县等部分学校已经先行试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两年的试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我们特地选编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编排,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字和口语交际贯穿在这三个板块之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中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课文的编写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課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备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

,真的像说的,那么

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

马说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

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

骈()

一石()

食马者()

邪()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

一食()食马者()

食不饱()策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2)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

不常有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

常有

人才

食马者 不知马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1个新笔画,2个新部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生字“皮”的笔顺,课文用分段的形式写。

教学准备:卡片、录音、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4’

1、卡片读生字:女、子、大、上、你、的、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 bu yao ke le chan dai qiu shui xiao jiao

二、揭示课题:5’

今天我们学习:5 我们上课了

1、学生拼读音节后齐读课题

2、说说上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出示生字“课、了”

4、自己分析字形,认识横折提、言字旁

5、齐读课题

6、导入:我们上课了是这么做的,那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三、看图说话:5’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上课专心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连起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四、拼拼读读:6’

1、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生字拼一拼,想想用什么方法记?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读正确,组词读。

3、齐读:正音

4、老师范读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上课时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五、学习第一段12’

1、看图说话:

1)、仔细看图,说说上课时,飞来了什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请你听一听,(播放鸟叫),说说小朋友这时候想对小鸟说什么呢?

2)、想象:看到小朋友这样专心,小鸟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2、看看课文中是第几节,指名读第一段,评议

3、自由读,想想,再说说:

1)、这一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的、不、要”学生分析字形认识白字旁,并书空

4、朗读这两句话

1)、说说这里怎样称呼小鸟,说说“吵”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鸟的叫声是很吵的呢?

2)、用“请”,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丁丁真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我们在读时用怎样的语气?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六、复习巩固4’

1、卡片认读字、词。

2、认读“白字旁,言字旁”并说说它们在哪个字中?

七、书写指导4’

1、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

2、试写一个,评议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二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5’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卡片。

2、指名读第一段,说说有几句话,说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12’

1、自由读一读,想想这节有几句话?读后回答。

2、说说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生字:里:说说用什么办法记?“皮”说说笔顺,组词

3、齐读3、4句话,后出示课件,看图,想一想:

1)、皮球会睡觉吗?这是什么意思?

2)、“请你好好睡一觉”中的“你”是谁?怎样才能使皮球整节课都睡觉呢?

3)、这句话里有个请说明了什么?你能不能像丁丁那样,用“请”说一句话呢?

4、丁丁为什么要请皮球好好睡一觉呢?

5、指导朗读,“好好”慢些,轻一些。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全文,练习说话:12’

1、自己读全文,想想:为什么3、4句话不和一二两句话接在一起呢?

2、告诉学生:因为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就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既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

3、练习说话:

1)、看图,说说上课时,谁也来了,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不能照前面两节的样子说话呢?

出示句式:()的(),请你()。我们()。

自由准备,后指名说一说。

4、这些小朋友上课真专心,我们再一起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11’

1、指名板书“里、皮”笔顺,齐书空,说说笔画名称。

2、抄写生字:里、皮。

五、自己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行为指导,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0’

1、看拼音写词

pi yi

kou dai li

shang ke le

bu yao

()()()()

2、口头组词,完成作业本4。

3、朗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自由读。齐读。

二、总结课文,指导行为10’

1、读了课文,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要向丁丁学习什么呢?

2、完成课后作业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逐条评定后,同桌互评。

3)小结

三、指导看图用“我们”说一句话10’

1、读题,说说题目要求

2、自由练说后指名说,齐评议。

3、扩展练习

下课了,我们()。

放学后,我们()。

我们都是()。

我们一起()。

四、自由朗读课文,试背诵。3’

五、指导作业:7’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形近字区别比较:子()小()里()

了()水()果()

完成作业本题1。

3、完成作业本题2、3。

4、看拼音写词语。

板书:

我们上课了

小鸟

不要吵

我们上课了

皮球

睡一觉 拍皮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下课要和大家一起玩,和同学友好相处。

2、学会本课7个生字,“拍、冬、有、个、叫、家、起”,新偏旁“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掌握“下课、大家、一起”等词,能用“有”说一句完整的话。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7个生字,3个偏旁,1个句式。难点理解:“大家玩得真快乐”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看图说话,朗读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二两句话的意思。

2、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

1、卡片认读生字和偏旁:白、走、口、手、月和宀、扌、口。

2、指名读音节词。皮球 有 一个 叫 一起 真快乐 玩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操场上,小朋友们在一起拍皮球。)

2、指名完整得说说图的意思。

3、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这么多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板书:6 拍皮球)

4、指导学习生字“拍”,说说怎么记?拍手因为要用手来拍所以要用提手旁。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准带有拼音的生字。想一想,他们玩的皮球是谁的?他们玩得怎么样?是怎么样玩的?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读字,重点正音?(冬、叫、家、玩、真、快)

3、自己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四、学习课文

1、这个皮球上谁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

2、指名读课文第一句:冬冬有个大皮球。

3、学习生字:冬、有、个,指名读一读,齐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边书空边说笔画

4、用“有”说一句话

(1)读句子,说说冬冬有什么?有个就是有一个的意思。

(2)那么你能说说你有什么?你家有什么?

(3)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我们祖国有什么?

5、学第二句

(1)看图说话:冬冬有个大皮球,你看,下课时,冬冬在干什么?

(2)读课文中的句子。

(3)学习生字叫、家、起指名读一读,学生跟读,说说你是怎么记的?认识三个新偏旁。

(4)谁能学着冬冬的样子来叫一叫?教师拿出一个皮球,请学生演示。小朋友们真友好,下课了在一起拍皮球,他们是怎么拍的?玩的怎么样?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读课文。

六、书写指导

1、自己看请“拍、冬、有、个“的书写位置,指名说说。

2、教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3、抄写生字。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词,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应和同学友爱相处,一起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认读偏旁扌、口、走、宀

3、朗读课文前两句。说说冬冬有个大皮球,她是怎么做的?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想象说话:小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是怎么拍的?

2、他们一边拍一边念儿歌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念的儿歌是怎么样的?读课文第三句话。

3、谁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拍皮球呢?指名表演。同桌先练一练。

4、说话:谁来说说你们玩得怎么样?冬冬和小朋友玩得怎么样呢?“快乐”是什么意思?“真快乐”呢?

5、你一个人玩,有这样快乐吗?为什么?小结:当你和大家一起玩,才觉得特别快乐。

三、朗读全文。

自由读课文,要读出轻松快乐的语气。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说话训练

1、冬冬有个大皮球,她叫小朋友们一起玩皮球,大家边拍皮球边念儿歌,玩得真快乐呀。

2、看课件说话:丁丁有几本故事书,我们来看丁丁是怎么做的?

3、大家是怎么看的?你能编几句儿歌。大家看得怎么样?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仿照课文说一段话.五、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用卡片认读生字。用“一起”进行口头说话。

二、朗读全文

1、放录音课文,学生轻轻跟着读。

2、指名读,集体读。

3、完成课后第二题我们半哪些同学象冬冬?

4、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做操,这样大家才有快乐。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巩固复习,帮助学生进行行为判断,知道该怎么做。

三、课堂作业指导

1、看图用“有”说一句话。

2、把两句话合长一句话。

3、说话:

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支钢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花儿

教学目标:

1、学会“花、开、可、捉、摘”5个生字;认识偏旁草字头“”;理解“鸟儿”、“花儿”、“可爱”等词语;会用“多可爱”口头说话。

2、背诵课文。

3、知道要爱鸟爱花,不捉鸟,不摘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花”及草字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指名认读熟字:马、草、升、足、多、不;偏旁部首:“”(提手旁)。

2、用卡片“开火车”读音节:niao zhuo zhai kai hua

揭示课题。要求学生读正确,特别是三拼音hua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自学字词。

1、指导学生边看大幅挂图,边听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

3、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特别是:zhuo(捉)zhai(摘)

4、同桌互读课文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相互督促、纠正。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四、书写指导。

花:借助拼音学习草字头“”。上下结构,右下要先写撇。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课文,教育学生要爱鸟、爱花,不捉鸟、摘花。

2、继续学习生字“开、可、捉、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用卡片认读生字词。

2、指名口述“花”的笔画、笔顺,教师板写。

二、看图、朗读、理解课文。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

2、指名读课文,想想有几句话?

3、指导学习第一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看图,再联系生活说说,理解“多可爱”。

你看到过哪些鸟?当你看到鸟儿叫着、飞着,觉得怎么样?你还看到过什么花?你喜欢吗?

所以我们说“鸟儿花儿多可爱”。

③指导朗读,要用非常喜欢鸟儿花儿的语气读。

鸟儿/叫,花儿/开,鸟儿/花儿/多/可爱。

特别是“多”字更应充满感情读得重些,突出非常可爱的意思。

④出示“鸟儿多可爱。”“花儿多可爱。”并与“鸟儿花儿多可爱。”进行比较。告诉学生这样意思相近的两个句子,可合并成一个句子。

4、指导学习第2句。

①指名读。

②看图想象,理解为什么不能捉鸟,摘花。

远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鸟儿真可爱。它们还会吃害虫。我们要保护鸟儿,不能捉鸟。)

近处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说?(花儿真可爱。它们是给大家看的,我们不能摘。)

③你能说说为什么不能捉鸟,不能摘花的道理吗?

④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表示我们能这样做,一定会这样做。“爱”与“不”要读重音。

我们/爱鸟/不捉鸟,我们/爱花/不摘花。

5、男、女生分读这两句。

6、朗读全文。

三、指导自学,练习书写。

1、说说“捉”、“摘”应怎么写?要注意什么?

捉: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提手旁应写得长些。

摘: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共14笔。第8笔的竖应写在竖中线上。

2、学生书写。

注意“开”与“升”比较。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进行朗读、背诵课文训练。用“多可爱”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上黑板分解“花、摘”的笔画笔顺。

2、用卡片指名学生形近字组词。

马—鸟升—开丁—可足—捉

3、听写词语。

4、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各种形式练习朗读。

2、根据两个问题准备背诵。

鸟儿花儿可爱吗?

我们应该怎样爱鸟爱花?

3、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同桌互背。

4、齐背。可一边表演,一边背诵课文。

三、总结课文。

1、读了这一课,你有些什么想法?

2、教师总结:我们应爱鸟、爱花,不能捉鸟、摘花。

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爱鸟、爱花?

四、作业指导。

1、课后第2题:先读拼音,然后参考已写出的字词的意思在每个括号里写上一个字,最后连起来读一读。

2、课后第3题:用“多可爱”说话。

①课本上说什么东西多可爱?

②看图说说,什么多可爱?

③还有什么也非常可爱?(可说“布娃娃多可爱。”„„如有学生说“小狗小猫多可爱。”用两种事物说句,应给予表扬。)互相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画面的能力,并能用一二句话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2、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

3、懂得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题意。

1、揭题:互相帮助

2、谁知道“互相帮助”是什么意思?(我帮你,你帮我,就叫互相帮助。)

二、提出要求。

这节课要看图想想说说,说话声音要响亮,一句一句说完整,说清楚。

三、指导看第一幅图,学习说话。

1、图上画着谁和谁?

2、什么时候,丁丁要干什么?(写字的时候,丁丁向冬冬借橡皮。)

3、想想丁丁会怎么说?

丁丁说的话里面,哪些词表示有礼貌?(请、好吗)出示这些词。

丁丁说这句话的语气怎样?(请求、商量)

4、冬冬也是个懂道理的孩子,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很乐意地把自己的橡皮借给丁丁,会说:“你拿去用吧!”)

5、他们之间还会说些什么?会用哪些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

四、指导看第2幅图,学习说话。(教师可半扶半放进行指导)

1、看图,图上画着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2、看拼音,读图下的提示问题,帮助学生搞清题意,即:丁丁看见冬冬没有带伞,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回怎么说?

3、自由练说,可同桌讨论,互说。

五、综合练习。

1、选择一幅图进行表演说

2、调换说话事物,如借球、还铅笔等进行迁移训练。

六、总结谈话。

1、你觉得丁丁和冬冬是怎样的孩子?

2、我们班像丁丁和冬冬那样的孩子多着哩!说说都有谁?他们怎么做?表扬这些好人好事。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认识言字旁、虫字旁、折文旁3个新偏旁。2.学写汉字“天、四、是”。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叠词“尖尖”“圆圆”“弯弯”和人物语言,背诵课文。4.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四季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5.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趣话自然,走进四季 1.赏图激趣,认读四季。

创设情境,学生猜谜。大自然有四根神奇的“魔法棒”。她轻轻一点,花草漫山遍野;再一点,太阳成了大火球;再一点,各种香甜的水果挂满枝头;再一点,门外变成雪白一片。

学生按季节顺序上来摆放“春”“夏”“秋”“冬”的字卡,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冬、夏”的相同点,认识折文旁。

2.师生共写课题,走进四季。

教师范写课题,学生书空。师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

梯度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尝试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美丽的四季。2.同桌检查,相互激励: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奖励一个大拇指。3.师生趣读,读出节奏。

(1)师问生答,读好叠词和语言。

草芽什么样?——草芽尖尖。

荷叶什么样?——荷叶圆圆。他对谁说?——他对小鸟说。

他对谁说?——他对青蛙说。说什么?——“我是春天。”

说什么?——“我是夏天。”

谷穗什么样?——谷穗弯弯。

雪人什么样?——雪人大肚子一挺。他怎么说?——他鞠着躬说。

他怎么说?——他顽皮地说。说什么?——“我是秋天。”

说什么?——“我就是冬天。”

要点:引导学生读出叠词的节奏感和语言的自豪感,巩固轻声“地:重音前落、轻音短快”的朗读技巧。

板块三

识字读文,了解四季 1.借助插图,认读生字。

(1)出示课文插图(草芽、青蛙、谷穗):图上画的你认识吗?认读生字“尖”“青”“蛙”“弯”,读准后鼻音“青”。

(2)观察比较这4个字,说说发现。

要点:学生建立图形和文字的联系。草芽上小下大,就是“尖”。认识虫字旁。“弯”可先观察插图中稻穗弯下腰的样子,再做做弯腰的动作。

(3)联系生活,理解字义。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还有什么是“弯弯”的?

要点:铅笔尖尖,针头尖尖,虎牙尖尖;月儿弯弯,眉毛弯弯,小船弯弯等。2.读中品悟,感受春天的美好。

(1)出示插图,学生练说眼中的春天。要点:小溪,小鸟,花儿,小草。

(2)学生表演体会:春天里,小溪叮咚,小鸟欢唱,躲在土里的小草芽也特别想钻出来。

要点:学生相继从座位上“钻出来”,教师简笔画“草芽”。

(3)教师指导朗读:刚出土的小草芽,用手去碰一下,什么感觉?他仰起小脑袋,最想对小鸟说什么呢?

要点:指导学生读出草芽柔柔嫩嫩的感觉,读出自豪的语气。(4)随文识字:“说”。指名读准翘舌音,认识言字旁。要点:言字旁是要学习的新偏旁,意思是说话。3.读中想象,感受夏天的欢畅。

(1)看图说话。出示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句诗? 要点:接天莲叶。学生上黑板简笔画“荷叶圆圆”。(2)想象说话。这圆圆的荷叶像什么?

要点:小青蛙的跳台,蜻蜓的停机坪,小金鱼的大伞等。(3)指导朗读。听,荷叶在说什么呢?

要点:指导朗读第2小节,读出夏天的欢畅。4.读中比较,感受秋冬的生趣。

(1)分别指名读秋天和冬天的诗句。

(2)质疑探究。读了诗句,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要点:结合图片理解“谷穗弯弯”。谷穗是农作物谷子的果实,刚抽出来的时候是朝天竖着的,成熟了才变得弯弯。“谷穗弯弯”象征秋天的丰收。

(3)关注修辞,品味生趣。

朗读发现表达的不同:第1、第2小节是谁对谁说,而第3、第4小节是谁怎样地说。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拟人的妙处:

师——他说:我是秋天;生(边做动作边读)——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师——他说:我是冬天;生(边做动作边读)——他大肚子一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你更喜欢哪种?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谷穗鞠着躬,在对农民伯伯说什么?雪人一点儿也不怕冷。他大肚子一挺,又在说什么呢?

要点:体会谷穗的彬彬有礼,雪人的大大咧咧。引导学生关注“就是”。你发现雪人和他们说的话都不一样吗?学用“就是”说一句话。要点:稍重读并略微停顿,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出雪人的顽皮与自豪。(4)指导朗读第3、第4小节。5.动作体验,玩转课间操。

我是草芽尖又尖,我是小鸟飞一飞,我是荷叶圆又圆,我是青蛙跳一跳,我是谷穗鞠个躬,我是雪人挺大肚。

6.借助头饰,练习背诵。

可以同桌练习背。四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背,男女生比赛背等。板块四

仿创图文,延伸四季 1.延展图片,学用叠词。

(1)指名读每小节首行诗句,体会叠词“尖尖”“圆圆“弯弯”表现的事物特征。(2)出示四季图,学生展开想象,学用叠词。

要点:如“桃花朵朵、泉水咚咚、燕子啾啾、彩蝶翩翩”。2.聚焦四季,仿创图文。

(1)出示仿说格式。同桌自选喜欢的季节,合作仿创诗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说:

他_________说: “我是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

(2)创作画配诗。为仿创的诗句配图,全班交流,生生互评。

板块五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字词,复习巩固。

出示:四季、尖尖、说、春天、青蛙、夏天、弯弯、我就是冬天。

学生小组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2.比较结构,学写生字。(1)学写“四”。引导学生和“田、西”进行比较,掌握全包围结构“先里面后封口”的书写规范,教师范写。

(2)学写“天”和“是”。引导学生比较笔画上的异同点,教师范写。要点:“天”的撇、捺书写舒展平缓;“是”的短撇在左下,平捺穿过竖中线。(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写“

四、天、是”各一遍。要点:教师巡视时提醒写字姿势,为写得好的字画红圈圈。3.全班展示,互评修改。

教师挑选代表不同水平的作业全班展示,互评,修改。

一年级课文朗读指导方法浅谈 篇7

关键词:范读 问题 方法 朗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41

古人说的“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无不体现出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朗读中,学生接受有了意义的文字信息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丰富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识字量少,朗读课文很困难。面对一篇新课文,他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到生字的拼读上,难以读成通顺的话;即使是一遍遍地练习后,能做到把句子、课文读流利的学生也不多。多数学生习惯一词一词地“唱读”,难以完整理解词句的意义,造成了读书与理解脱离的现状。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正确地朗读,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拥有语文学习的有力工具。为此,我寻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在语文课堂内外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居然颇有收获。

一、示范,在模仿中学习朗读

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后,多数人能做到读音正确,但语气、语调、断句无法顾及,做不到流利,读而不知所云,不清楚课文讲什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各种形式的示范朗读,符合学生平日言语交流的表达习惯,学生在反复模仿中能够习得朗读的技巧,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一)教师教读,面对面地直观示范

学习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使用“拼音拐杖”独自朗读是必要的。一来在反复用拼音识读生字词的练习中,学生拼读能力会逐渐增强,提高拼读速度;二来在学生独立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在指导时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可是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在读书时学生会出现诸如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错误,若是自读遍数太多,这些错误在一遍遍重复中被强化,再改起来不容易。因此学生读两三遍后,教师就作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对应的内容,同时用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跟着学读。在学生自读时那些显得零散的字词,被教师的朗读串成了便于理解的句子,枯燥的文字有了颜色、味道、形状等可观可感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有意义存在,他们再独立读书时就容易多了。教师边范读,边留意学生的学读情况,对于读不流利的句子多次教读,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在刚刚萌芽状态就能被解决掉。

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所学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很多故事性的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进行表演,所以除了单一的朗读,教师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让学生看教师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他们会非常感兴趣,更乐于学着教师这样去读。当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后,教师就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看着教师,学着“表演读”,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朗读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就能熟练而自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读书了。这样不仅丰富了朗读的表现形式,声音、表情、肢体的参与,使学生积累文本语言速度更快,记得更牢。

(二)音频视频,最便利的模仿朗读

教师范读也存在着不足,如一些字词的发音受方言的影响不够准确,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教学中突发事件分占了时间影响到范读的时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可以用课文朗读的录音、视频等电子手段来解决。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这些电子资源的运用很是方便,晨读时、教学时、甚至课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或是认真跟着学读,或是边游戏边听边下意识地跟读,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而且这一做法还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模仿朗读状态或做一些必要的其他教学事务。

很多教师手头朗读资源充足,既有录音,也有视频,使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选择。课文录音在学生独立朗读后播放,让学生就当下所读课文中的生字正音,学习正确地断句。学生从初读文字到将其转化为信息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课文视频朗读则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想象,应该放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之后。学过的课文定期给学生反复播放,在一遍遍重复听与读中,学生能够轻松地实现背诵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同伴展示,近距离的追赶目标

学生存在着客观差异,朗读水平良莠不齐。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之后,选择朗读出色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再请其他同学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朗读方法。这些榜样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伙伴,比起教师和录音朗读追赶起来距离更近,因此把他们作为追赶对象会成为不少学生的努力目标。教师此时多加鼓励,对学生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朗读我能行”的信心,进而喜欢上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朗读方法的习得,将使一批朗读小能手迅速成长起来,而且数量会渐渐增加。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训练时,有了他们的示范和带动,身边的小伙伴儿们有意无意地就开始模仿,教师多表扬每个进步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朗读的环境就慢慢形成了。

二、指导,在引领下掌握方法

学生读课文,一怕遇到生字词出现多的句子,学生难以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也就难能读流畅;二怕长句子,学生读起来停顿处理不好,影响理解;三是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不知如何处理停顿与换气。教学时教师依托课文的词句从这几方面入手,搭建朗读的平台,进行方法指导,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点拨指导,帮助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

(一)识读词组

对低年级来说,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是识读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学习字词环节,我们常做的是让学生识读带生字的词语。但是,很多教师也发现这一个问题:学生认会了词语,再读课文,就会习惯性地把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语读出来,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三年级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处理这一环节很值得学习。在指导学生识读生字时,这位教师出示的是带有生字的词组。学生自由练习和指名学生朗读词组时,教师反复强调“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必要时给学生示范,领着学生读出应有的语调语速。词组把几个意思紧密地词连在了一起,读出来的自然紧凑,符合我们日常表达习惯,学生读起来通顺,理解课文内容也变得容易了,然后把这些词组带进句子里朗读。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学生读起来较之前明显进步。

我们一年级朗读时,借鉴这一做法,不仅在识读生字词环节,在朗读长句子时,也可以以词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断句,把长句子变成几个短一些的词组,长期练习,学生就能读好句子了。

(二)留心标点

在“百度百科”里这样定义“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课文是书面语言,面对不同的标点,要让学生知道读出来时如何停顿。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练习时,主要指导学生读到这些标点符号时如何停顿。为练习方便,把课文中不易朗读的段落出示出来,朗读时让学生关注标点符号。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无论什么标点,停顿时间都差不多。教师为此要求:见到句号、问号、感叹号说明一句话说完了,要换一口气,再接着读下面句子,并作示范,读到这些标点时用夸张的动作吸进一口气后再读。数次重复后,学生多数能够做到,这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换气要偷偷地,让别人看不出来,再作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偷偷换气。课堂上,学生自由练习时、指名朗读时,教师反复规范,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注意标点符号、正确断句的习惯。当然标点符号的停顿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情境中再指导学生具体对待,那应该是建立在他们已有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了。

三、评价,在改进中提高能力

教师和同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内外当学生的朗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会成为他们下次朗读的动力,使之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有着十足的劲头。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齐声朗读要有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每次评价不光能激励朗读者的朗读热情及时改进其中的不足,评价者也因为评价他人,需要思考某一具体内容该如何去朗读,朗读者和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收益。

(一)共性评价,表扬与建议兼顾

有些共性诸如正确、流利、响亮方面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在提出朗读要求后,学生准备朗读之前,教师让听的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倾听,朗读的同学有没有做到这三方面;朗读结束后,再让大家听教师是如何评价的:

“XX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XX读得正确、流利,但是声音不够响亮,我听起来有些吃力。‘将上堂,声必扬,在课堂上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响亮些大家才能听得清楚,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XX读书很正确,很响亮,我非常喜欢,如果在……这句话中,这样断句,就流利多了。”

小学生说话喜欢直接,发现别人朗读中的问题,评价时就会不客气地指出来,这样必定会打击朗读者的积极性。教师在示范时,要先说出优点再提出建议,朗读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下次再有朗读机会他们依然会快乐地争取。一节课里,这样的评价教师经常示范,让学生紧跟着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习评价,教师大力表扬评价到位、评价内容兼顾表扬与建议的学生。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就能把握正确、流利、响亮的尺度,评价起来也会慢慢得心应手。

(二)个性评价,理解与表达同步。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上述评价后,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更具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了。在带着学生精读课文环节,教师仍以示范引路。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结合学生的朗读这样评价:“听你读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切慈爱的兔妈妈,你真是个读书的高手!”“你的朗读,让我觉得小黑兔很骄傲。”接下来指名朗读后,也让学生们按照“听了XX的朗读,我看到了……的小黑兔(或小白兔)”“从你的朗读中,我还看不出小黑兔……,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朗读”的句式来评价。在后来学习的《骑牛比赛》《大松树和小松树》《奶奶的白发》等课文时,我多次提醒学生使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说说同学的朗读情况。为评价他人朗读,学生必然要认真揣摩对应的课文内容,理解文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朗读与评价也就成了学生们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评价范读,在揣摩当中提高

范读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无论是录音、视频还是教师、学生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范读中,哪些词句朗读得好,好在哪里。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彼此碰撞,发现范读妙处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继而学习其中的朗读技巧模仿读一读,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技巧。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们的朗读中得以彰显,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评价他们学习行为时飞扬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能非常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常常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是“棒棒糖”“朗读能手”,定期评选“朗读大王”,都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朗读热情。当每次读书成了学生期盼的事,他们在朗读上的进步和收获还会小吗?

上一篇:高三百日冲刺励志故事:尽力而为还不够下一篇:任务型交际建构法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