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作文

2024-05-26

论旅游作文(精选8篇)

论旅游作文 篇1

摘要: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叙述了旅游文化的特征,阐述了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概念解析

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旅游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和以旅游介体为媒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旅游业则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二、关系阐述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研究就只有在为旅游业服务过程中才会生机无限,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细致来说,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弘扬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孕育了旅游,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文化得以丰富发展和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外出旅游的动机在于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文化还是旅游产品的根本特性,是旅游者最根本的追求与向往,换言之,旅游业生产销售的核心产品必须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因此,旅游开发景区要注重文化内涵,强调文化品味,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文化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有助于积累或形成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即“美好的回忆”,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三、旅游文化对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关系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综合性、地域性、承袭性、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和服务性。

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转换,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积淀深厚,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审美趋势、民族性格。旅游文化具有保存、交流、认知、规范、经济、审美、愉悦 启智、凝聚和教化的功能。

旅游业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有助于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注重文化的传承,加强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对我国国际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挑战,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善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能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和民族特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旅游意识,为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善,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项指标(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核心目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旅游学科的建设,正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并且促进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论旅游作文 篇2

所谓和谐旅游, 是指构成旅游活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利用或相互协调状态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首先, 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这是和谐旅游的社会学内涵;其次, 由于旅游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现和谐的一种途径, 人是旅游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主体, 因此, 和谐旅游必然包含了以人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和谐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按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至少包括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态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以及心态和谐 (人的身心和谐) 。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 这就是和谐旅游的伦理学的内涵。

当前, 我国和谐旅游的构建, 不仅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促进旅游价值观从单一的经济价值观向社会价值观、和谐价值观的转变, 还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旅游者权益保护

所谓旅游者权益, 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惯常居住地到异地进行旅行的人享有依照我国法律法规能够实现的权利及获取的利益。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实质就是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某种需求而精选组合起来的一组要素, 这些要素包括交通、住宿、景点和其他设施 (如餐饮和娱乐设施等) 以及相应的服务。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既包括有形的旅游资源、旅游设备及各类设施, 也包括无形的旅游服务、旅游线路和日程安排与设计等。所以旅游者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旅游者消费有形旅游产品的权利。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有偿的消费, 虽然不能拥有有形旅游产品的所有权, 也不能长期的拥有其使用权, 但是在旅游者拥有其使用权的这段时间里, 旅游者享有公平交易, 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各种旅游设备的权利, 任何个人或者是企业都不能损害旅游者购买的有形旅游产品的质量, 否则就是损害了旅游者的权利。

其次, 旅游者消费无形旅游产品的权利。旅游者享有自主选择无形旅游产品, 并且对无形旅游产品的真实情况有知悉权。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旅游线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日程安排等。旅游者在购买这些服务时, 有权利知道了解这些服务的真实情况, 任何旅游企业和个人不能提供虚假的情况和信息。旅游者也享有公平交易, 获得质价相符的无形旅游产品的权利。例如, 旅游者住在四星级饭店, 同住三星级饭店享受的服务就不同, 这是由于四星级饭店的价格高于三星级饭店的价格, 差价反映了饭店环境、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准的差距。旅游者有权利对购买的无形旅游产品要求有质量保障, 同时也要求价格合理、公平;对经营者的某些强制交易的行为有权予以拒绝。

再次,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旅游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 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和享有投诉权和诉讼权等。

三、旅游者权益保护与和谐旅游的关系

(一) 旅游者权益保护与和谐旅游的内在耦合关系

首先, 旅游者权益保护内容之一是对旅游者消费有形旅游产品权益的保护, 而有形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设备等, 旅游企业和个人或者是旅游者, 不爱护相应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 使得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质量有所下降, 也就是损害了其他一些旅游者的权益, 影响了人与旅游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这就是和谐旅游中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生态和谐。

其次, 旅游者权益保护的内容之二是对旅游者消费无形旅游产品权益的保护, 无形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不可视的旅游服务, 而这些旅游服务是由相关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给被服务者的, 要是旅游者未能得到相应的服务, 就是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 影响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和谐, 这就是和谐旅游中所谓的人与人的和谐, 即人态和谐。

再次, 旅游者权益还包括旅游者拥有人身安全、获得赔偿、诉讼权等等, 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质就是涉及到了和谐旅游中的人态和谐。

最后, 旅游者权益保护的直接目的是使得旅游者获得良好的旅游经历, 取得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促进旅游者的心态和谐。这刚好与和谐旅游伦理学内涵中的心态和谐相吻合。

(二) 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内涵的实践体现

1、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社会学内涵的重要体现。和谐旅游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和旅游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和谐旅游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在旅游开发、旅游发展、旅游活动中都要坚持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上。旅游者作为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个体, 和谐旅游倡导的“以人为本”狭义上讲就是“以旅游者为本”, 把旅游者放在旅游各项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切实保护好旅游者主体的利益, 保障旅游者的主体地位,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进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可以说, “以人为本”为旅游者权益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依据。

2、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伦理学内涵的重要体现。和谐旅游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生态和谐”。生态和谐是实现和谐旅游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和谐旅游的基础。只有生态和谐了, 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才能保证旅游者能够欣赏和体会到原滋原味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和环境, 这样就保证了旅游者所消费的有形旅游资源的权益不受到侵犯。“人态和谐”, 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包括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 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 旅游区域之间和谐共同发展, 是实现和谐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和谐是构成“人态和谐”的重要部分, 要实现和谐旅游, 就要高度重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和谐, 这就保障了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提供的无形旅游产品的质量, 切实维护了旅游者消费无形旅游产品的利益。“心态和谐”是和谐旅游的一个重要直接的目标, 也是和谐旅游实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为旅游者权益保护提供了目标依据, 旅游者权益保护直接目标也就是实现旅游者的“心态和谐”。

(三) 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

和谐旅游建设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主题。而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的转型期, 切实保护旅游者权益也是我国旅游业有更进一步新发展的需要, 是旅游价值观转变的要求, 也是旅游各要素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它所能吸引的旅游者的数量。作为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目的是要得到良好的旅游经历,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若是在旅游活动中, 一些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的利益, 不注重保护旅游者的权益, 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者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 还会激化旅游部门、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 会使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行业失去信心, 阻碍旅游者再次积极地投入到旅游活动中, 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对和谐旅游的发展更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 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的形势下, 必须要有效地保护好旅游者的权益, 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旅游。

(四) 旅游者权益保护是和谐旅游建设的动力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 对于整个旅游行业来说, 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 在整个旅游活动中, 切实的保护好旅游者的权益, 是其永恒的主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要求旅游的开发部门从旅游者的切实利益出发, 开发出优质的旅游资源, 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求旅游经营部门从旅游者的需求和利益出发, 以诚实信用为基本原则, 根据双方的约定, 满足其愿望和要求, 赢得旅游者的信任和光顾, 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旅游的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良好的监管, 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好旅游者的权益, 从而保证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分析表明, 保护好旅游者的权益有助于旅游行业的有关部门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管理上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 旅游者权益的保护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 而且是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五) 构建和谐旅游是旅游者权益保护的最终目标

加强旅游者权益的保护, 首先, 可以直接地切实地保护好旅游者的利益, 使旅游者的合法合理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其次, 有助于维护稳定的旅游环境, 通过维护旅游者的权益, 规范旅游的经营部门和开发部门的行为, 规范其与旅游者的交易行为, 即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对稳定旅游市场, 维护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旅游者权益的最终目标, 实质就是通过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和维护旅游市场的稳定, 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就是促进旅游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旅游,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地维护旅游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谢清溪.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旅游的构建及其实现[J].人文地理, 2006 (4) .

[2]、韩玲, 王能武.关于和谐旅游的伦理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6 (3) .

[3]、孙玉仁.论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 .

[4]、 (英) Victor·Middleton著;向萍等译.旅游营销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论旅游文化 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再建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016-011

2012年初,谢彦君发表《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一文,批判地评述了国内35部“旅游文化学”教材或著作的内容结构,指出学术界苦心经营的“旅游文化”学科到头来仍在“文化旅游资源”领域里徘徊[1]。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的旅游文化学是建构在教材和论文之上的,几乎每年都有新著或新论问世。例如2012年有两部新版本的旅游文化学教材面世:其一是沈祖祥的《旅游文化学》,主张将旅游文化视为一种独立的、已经形成的文化现象来分析,虽然跨学科地借鉴了组织学、发生学和历史学理论,但其内容偏重历史,结构依然是“三体说”的旧套[2];其二是谢春山的《旅游文化学》,创辟地从旅游文化的主体观、环境观、时间观、区域观、效应观、实践观来组织全书,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旅游文化的不同面相,但该书架构的一大缺陷在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模糊化[3]。谢彦君认为,教科书的知识是来自足够数量的专著的积累,而专著的积累又离不开更多数量的探索性学术论文的积累[4]。探索性研究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概念的更替、观点的创新、理论的建构或方法的引介等。就旅游文化研究来看,若无跨学科视野的襄助,单从旅游学的角度窥探旅游文化现象,难免误读旅游文化,奢谈探索性研究。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研究为旨趣的学科,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有相当成熟的理论积淀和案例研究,对旅游文化研究有参照和启示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回溯国内外既往旅游文化研究之基础上,建构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文化观,并大致勾勒旅游文化的外延。

旅游文化研究述评

国内研究述评

在CNKI输入主题词“旅游文化”得到的搜索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2013年4月9日止,共有相关论文2313篇,其中,1986~1989年17篇;1990~1999年277篇;2000~2009年1261篇;2010~2012年751篇;2013年7篇。撇开2013年不计,仅从数量上看,1986~2012年的26年间,旅游文化研究呈飞速递增之势。这种状态令人困惑胜于可喜,因为我们不清楚到底是缘自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还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低门槛。为此,本文从中挑选出与旅游文化直接相关的文章约250篇,逐一阅读,以摸索其研究的规律或特征。

20世纪80年代是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蒙阶段,文章17篇,其中还有几篇是报刊文章或著作节选。多数文章以界定或框限旅游文化为旨归,例如俞慈韵(1986)、晏亚仙(1987)、陈辽(1987)、魏小安(1987)、喻学才(1987)、窦石(1988)等,但最早对旅游文化下定义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1984)。今天看来,这些旅游文化定义的外延太过宽泛,与其他文化类型存在广面的叠合,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续研究埋下暗礁,导致研究者与旅游文化本质一再失之交臂。20世纪80年代亦见证了国内一种新研究取向的兴起,即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987年10月,首届“全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在安徽九华山召开,会议收到专著5部,论文37篇,主要探讨中国山水旅游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5]。其中,喻学才的《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旅游文化的重人传统》是典型的对旅游文化历史的追溯[6]。会议无疑激发了旅游学界对中国历史上旅游文化的集体热情,此后在故纸堆里翻寻古人旅游态度、价值观、旅游行为、旅游文学、旅游名人等的研究虽谈不上洋洋大观,但亦绵延不息。

试论发展乡村旅游 篇4

乡村旅游作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优越乡村旅游资源的上犹县应当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上犹是全国县级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县之一,被列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示范县和省级旅游开发重点县,境内地貌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水域辽阔。上犹文化底蕴深厚,“九狮拜象”、“客家门楣”等客家文化资源以及众多革命遗址遗物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目前,全县乡镇有农业观光园、科技园25个,休闲山庄150个,休闲农舍(含垂钓园)10个,市级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个。今年1至6月接待游客数近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

重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要按照新农村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着力营造区域特色,培植乡村旅游品牌。规范景区(点)周边乡村旅游经营点的布局和经营活动。控制休闲农舍、休闲山庄扎堆经营,通过规划,合理布局,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发展“公司+农庄”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实现春游梅岭茶场、夏尝麻田蔗林、秋赏油石橙园、冬观鹅形雪景,构筑起乡村旅游特色。拓展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项目多元化、趣味化,突出“农”字、体现“绿”字、收获“乐”字。

抓重点,营造乡村旅游品牌。要实现上犹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抓住重点培植一批具有上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具有旅游特色资源的村,按“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村庄”的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

一。重点将双溪大石门村、梅水园村、五指峰黄沙村等培植成乡村旅游的专业村,成为上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结合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园区,培植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水岩乡湖面水产基地、梅水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山镇花卉苗木生态长廊等。注重挖掘客家文化和生态保护内涵,找准客家风情与秀山丽水的结合点,将森林小火车、山水、美食、客家文化整合起来,开发富有“章江源”诗意、“茶乡情”韵味、“大自然”情调的景点,如茶园采摘、高山捕猎、水上宿营等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湖区垂钓、野营、漂流等等,逐步推出“东山寺—陡水湖—瀑布”、“盘古寺—五指峰漂流—农夫温泉”精品线路。

扬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乡村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农业要借助旅游的平台,宣传特色农产品,相互促进,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调整农业结构,变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商品;挖掘传统手工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发掘传统农家乐美食,发展特色农家餐饮,重点开发石鱼、茶叶、根雕、竹雕等地方特色产品,培育旅游小商品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举办体现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农事会(节),宣传特色农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

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篇5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浅论我国旅游市场营销 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 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 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本文主要从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含义、特点、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旅游市场营销的含义

传统旅游中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是“物”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旅游业则以营销、管理、知识、智力为主,根据市场状况和旅游消费需求进行策划、组织、创新、反馈、控制,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广高效运营,使游客满意,心情愉悦,使企业获利,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2.1 旅游营销理念的变革

随着市场营销从早期的生产观念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营销理念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2.2 营销职能的演变

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与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旅游营销的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3 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传统4Ps 策略已滞后于旅游营销功能及理念的演变,因此美国著名市场学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 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意义得以逐渐体现。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要去影响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而不应单纯地顺从和适应环境。营销组合还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 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

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四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五是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喜欢盲目从众跟风,一哄而上,投入产出水平低下。3.2 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还有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难以得到具体的旅游综合资讯服务和市场预测性信息,特别是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滞后,使旅游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到热点线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3 信息传递科技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

网络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欧美许多大旅游企业在八、九十年代就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还是利用电话、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

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 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营销队伍

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营销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建设的主要工作,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热爱旅游事业有开拓精神的人作为营销人员。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提高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层次;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4.3 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论旅游作文 篇7

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开发等项目,以实现其旅游的功能。其多侧重于以旅游发展为主体,以地产为延伸,在于发挥地产主体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旅游功能,从而扩展房地产行业的内容。根据现在旅游房地产业内型,大致可以分为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旅游住宅地产四类。

二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旅游房地产最早源于19世纪以前法国地中海沿岸,该地区处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枢纽地位,,经济、交通、贸易迅速发展和繁荣以及各大洲人们的交往频繁,因此出现了旅游地产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以别墅度假村的初级旅游房地产形式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兴起。随后,地中海沿岸地区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休闲度假中心;当前亚洲的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国家的旅游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大批国际地产开发商、投资管理机构抓住这一机遇,纷纷参与到旅游房地产业的开发和经营中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较早的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量建设房地产业,住房的数量供过于求,出现大量房屋空置现象,这为旅游地产的产生提供了需求基础;目前,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分别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两个热点行业,消费者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使旅游地产类型也从单一的酒店、主题公园转向游乐设施、度假别墅、疗养居所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了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沿海的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更是遥遥领先于内陆地区;其次,人们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增多,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黄金周外,《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颁布和具体实施、居民空闲时间的增多、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的合理与多样化以及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的基础和动因。

根据2013年中国主要城市春节期间楼市交易数据显示,2012年春节期间,研究生队重点监测的27个城市楼市成交面积较去年春节同期相比,其中有21个城市同比上涨,更有14个城市同比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一倍。根据贵阳筑房网预售备案数据统计显示,春节期间贵阳市共成交399套住房,相比去年同期交房量涨幅的30倍,成交面积同比涨幅也达到2675%,创下近4年一来新高;而重点监测的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武汉、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中国10大城市中,同比涨幅最大的为成都市,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上涨227.78%,其他城市都教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二)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正在从单一型逐步过渡到综合型、外向型、多样化的模式,由单一的旅游近地消费,逐步向以消费旅游、休闲度假、疗养娱乐等为目的并最终产生购买行为的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但是国内旅游房地产发展规模太过迅速,低水平开发的重复建设,以及旅游房地产行业相关的理论、规章制度、发展规划不够健全,制约了旅游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薄弱的社会综合配套体系与相对滞后的政府调控引导能力之间的矛盾;再次是缺少一流的管理人才,缺乏一流的服务队伍,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对国外成熟、流行、需求高的主题化、高端化旅游房地产产品认识开发不够。

三、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机遇和意义

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旅游法》的颁布以及一系列对旅游扶持政策的出,无形中为旅游地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旅游地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证。展望未来的旅游房地产业,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下,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旅游房地产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借鉴欧美和国内优秀的发展案例,不仅要在经营管理、营销运营方式、融资途径、主题规划设计等方面借鉴,还应从本土实际出发,不断开发具有主题型、体验化、休闲型的旅游产品,将旅游从传统的景区逐步转变为综合的主题公园、商业、休闲、旅居的复合型大型社区。

(一)发展旅游房地产的意义

旅游房地产业是一种经济综合体,它覆盖了房地产、休闲度假、娱乐生活等多方面,旅游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规划开发中的新热点,是旅游开发和房地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旅游与地产之间是互补互助的关系。旅游投资商以旅游地产投资后的收益来补充旅游投资的长期性、稳定性,如大量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度假类房地产的建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度假人群进入,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转型;反过来,旅游地的知名度效应又构成了旅游地产的价值基础和潜在力量;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目的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前提硬件条件,也推动了旅游业从以低端游客为主向高端游客为主、由大众观光消费市场向中高档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转移。

(二)以海南省旅游房地产为例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的旅游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地区,拥有原生态的热带自然滨海、沙滩、热带雨林、黎苗民族风情构成的高质量的热带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次,由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海南“度假天堂”的地位凸显,对海南的经济和房地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来度假和置业,有效拉动了海南的旅游房地产开发建设,这些更是加速了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性旅游地产(酒店、度假村)和度假型居住地产(第二居所)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尤其是是养老地产市场份额急剧扩大,外地退休和养老人员群体成为主力军。

尤其是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亚,大量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等房地产的建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进入,据统计,三亚每年的旅游定点饭店接待中外游客均在35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40亿元,由此带动三亚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目前,三亚已拥有旅游饭店150多家,其中四星级以上的酒店有38余家,海南房地产的投资消费对象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正是由于国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投资者看好投资三亚楼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模式带动了海南房地产市场走向复苏与繁荣。

据资料统计,2010年1月份,海南省商品住房销售140.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0.2%,环比增长51.1%;销售金额103.62亿元,同比增长855.9%,环比增长51.6%;销售均价736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0.3%。2009年,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达到1002.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87.9万元,同比增长44.3%,其中,住宅投资261.8亿元,同比增长51.9%。

四、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策略

旅游房地产旅游地产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地产了,旅游房地产是依托周围的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并把该地区某种特色的资源作为主导力,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如果旅游房地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未来的旅游地产将步入“产业地产”的时代。

(一)做好产业整体规划

旅游房地产业作为在整个房地产业项目体系中的时代性角色,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布点,既要着眼当前形势,又立足长远战略方向,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与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要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避免同一地区在产业与项目结构上的雷同和重复,努力发挥房地产项目的优势,坚持精品化、国际化战略协调发展。

其次,在开发房地产项目时要合理配置用地规模,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坚决制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模式的开发建设,都要处理好开发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开发建设的理念。将土地、人口、民俗、文化、环境等因素,围绕功能和客户定位,整合到开发项目中去,倡导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大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再次,注重项目策划和创新,提升项目的品牌特色和魅力,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房地产企业加入到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和财富,可以为旅游地产发展增加附加值,旅游房地产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这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不论是发展房地产还是发展旅游业,都应当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提高旅游地产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和人们旅游观念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追求旅游过程中高质量的休闲和享受,渴望身心的放松。因此旅游房地产在开发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研究消费者需求,做好市场定位,通过发展景区住宅、分时酒店、民俗度假村等形式,优化产品结构,为旅游客户提供不同的旅游房地产产品。

(三)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市场营销作为当今规模化商业运作的中介,需要按照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形成独特的市场营销体系。营销运作模式要针对市场需求注重多样化、特色化、时尚化,通过不同的模式,提升旅游房地产的吸引力。

树立市场、质量意识和品牌文化意识,针对开发的产品和项目特性,确定客户群,探索合适的推广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销售方式,积极开展参与式营销、网络营销等手段,整合各种传统的、新兴的有效媒体资源,树立多样化、立体化的宣传策略,将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旅游房地产推向这些海外市场;在政府和企业协会的协调下,通过诚信、高效的服务以及真实、广泛的宣传,体现于旅游房地产企业的统一形象。

浅论我国乡村旅游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意像 旅游模式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和推崇,特别是在城市中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田园风光更使人留连忘返,耳目一新。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旅游发展速度过快,以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地域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加工,把观、赏、游、购等融为一体,使游客领略到都市所领略不到的大自然的意趣和现代新型农村的一种特殊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就是以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新鲜的空气为元素,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设计出有新意、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商品。

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它既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又能给人以物质方面的享受。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是现代都市人调节精神情绪的一种愿望。通过参与在乡村的观光度假、探亲访友、考察体验等。一可观赏田园景色、绿色农业;二可参与田园、牧场、渔场、林场的耕作,亲手采摘果实、采集中草药、剪毛、挤奶、放牧、捕鱼等活动;三可分享丰收果实,品尝农村独特风味的小吃;四可以较低价钱购买当地出产的;新鲜度高、污染少的土特产品;五可参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如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六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

乡村旅游是向往绿色之旅的一种集观、尝、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与都市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具有其自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区差异、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参与体验、实惠的旅游消费等特点。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的天地,借农业经济的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的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联姻,相得益彰,开发乡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农业大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树立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广阔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旅游流加重了景区的负担,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向外分流,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区景区要向外散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这是分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最佳策略。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近郊多有这种新型旅游区,例如,大连西郊度假村、冰峪度假村、大连凌水农场等。乡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以疏散旅游热点城市的游客压力。乡村旅游能充分满足都市游客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都市生活压力。随着乡村旅游进一步开发,将会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三、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由初期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自我国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始,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及开发等误区。

1.认识误区

(1)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观光,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来开发。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资源只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只注重对农业旅游的开发,大肆兴建“观光农业园”是不够的,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观光更是片面的,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多样,既有能满足旅游者特殊需要的如修学旅游、购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类型,也有普遍意义上的观光型、度假型旅游产品。因此,乡村旅游已不再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而应该被视为一种与城市旅游等旅游形式相对存在的独立形态的旅游形式。

(2)把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地理解成由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而成。在乡村中,除了农业以外,还有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农业文可以为乡村旅游所利用,其他各行各业的文化也一样可以为它所用。而且实际上,在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早已渗透了工业文明和商业文的成分,如江苏华西村利用乡办工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江西井岗山农业观光园大力加工红米、竹笋等土特产向旅游者出售等等。因此,乡村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乡村各行各业的行业文化,是乡村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综合。

2.开发误区

(1)开发中偏重自然生态,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当前,部分乡村在开发旅游时,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倾向明显,努力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游乐园”,一味注重乡村自然生态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亲情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城市旅游者的精神的愉悦和净化作用。实际上,乡村旅游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把乡村建成旅游者的“精神乐园”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正确方向。

(2)开发具有盲目性,高品位项目匮乏。近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完全不问本地区旅游业是否成熟到了需要观光农业园区的时候,就盲目上马,全国各地的农业园、农艺园、瓜果园、饲养场等不断涌现,难以胜数。而且这些项目的开发大多停留在观光层面,对乡土文化挖掘较少,做得稍好一点的也就是向旅游者介绍一些农业知识,因此,这些项目的文化品位普遍不高。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nlc202309021120

乡村旅游最重要的需求是一种对乡村意像的梦想,是对乡村之美的追求,这种由乡村的意像给人们所带来的乡村之美,是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不衰竭的源泉。而乡村意像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乡村意像强调的是乡村的整体氛围,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客观上也必须以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任何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意像这个整体,这就要求重新认识乡村旅游。一方面不可开展与乡村意不相称的旅游项目,诸如在古村落中修建星级宾馆,把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整修成高楼大厦,在乡村民俗活动中加进现代化游乐项目等,这些必然会导致乡村意像的破坏直至消失,从而降低乡村旅游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具体手段维护这种乡村意像,增强乡村整体的凝聚力。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具体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的诱因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根据区位不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在不同地区均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的模式包括:

1.乡村田园风光模式

这是最为普通的乡村旅游模式。旅游者以某处城镇为基点,群体外出游览,骑自行车、徒步或乘三轮车穿梭于农田乡村之间,呼吸着混有泥土芳香的空气,感受锦绣般的乡村景致

2.旅游农业开发模式

主要通过创造农业观光特色,农村群落景观、科技农业景观等来吸引游客,在这些地方,客人可以参加各类采摘活动获得农事活动体验,通过采摘活动及参与农事活动,品尝亲自采集制作的食品,对都市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如桂林雁山的无公害园地、兴安县的橘园、葡萄园、草莓园等,一年一度的采摘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地域风情文化模式

这些地方将原始的自然生态、秀丽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生态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原始的乡情风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民居群和传统的民俗风情,从而可以开发出文化韵味甚浓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各种节庆活动、手工、烹饪等。

4.居民住宿旅游型

由于都市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加,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悠闲和恬静十分向往,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十分怀念。因此,到农村去小住几天,已经成为比较流行的一种休闲方式,在乡间,人们可以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如采摘、品尝、垂钓以及农家访问,传统庙会和考察生态农业等。来放松心情,洗净城市所带来的铅华。

上一篇:描写日月的成语下一篇:英语作文开头结尾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