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05-11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4篇)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任教四(1)班和四(2)班数学教学工作。四(1)班现有26人,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个左右的学生上课非常积极,会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四(2)班现有26人,只有几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大约十几个学生对学习不够积极,作业拖拉,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教学进度安排: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2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与植树棵

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小纸条、小树、短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

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

[设计意图]因为每年一度的开放日,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事,是每个学生都很关注的,本节课就利用课件显示出学校南门的环境,使学生感觉很熟悉,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在这张长20厘米的纸条上设计植树方案。注意:20厘米的纸条代表20米长的小路。)

2、学生动手在卡纸上设计植树方案。(播放轻松的音乐)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

A、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5棵。

B、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4棵。

C、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3棵。

4、师:你们所设计的植树方案真棒,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课件创设了美丽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所设计出的不同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为学习例题奠定基础。而老师一两句的环保教育,也适时地教育了学生,使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但为什么同一个要求,会有不同的棵数呢?)学生说出原因。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1。学生读题,审题。(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117页,自由读、全班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里你觉得要注意的?它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因为这是学生开始刚接触的数学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会在题目掌握信息,分析题意,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现在,请小组合作,利用这些小树、纸条等种一种,看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完成活动后,请讨论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示)

(1)在学生汇报把100米长的小路平均分成20份时,适时导入间隔。(其实,你们所说的段数或(份数)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间隔。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张开你们的小手,看看5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4个间隔)你还能发现哪里有这样的间隔存在?(学生汇报)

(2)动手操作:(拿一根绳子找结,发现间隔数与打的结有什么关系?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并板书:

总长度÷每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

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

(4)指名生板书解答方法,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解答。

(5)结合这里的信息,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次,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联系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像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发现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学生汇报)

师:黄老师也找到一些,让大家欣赏欣赏。(课件示图片)

3、解决数学问题。

(1)工人叔叔要在一条长300米长的公路一边上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

2、P119的做一做:第1题

3、在一条全长 300米长的道路两旁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

4、做游戏比赛:各选6名同学进行比赛。教室这里的宽是5米,每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是1米,(两端都要站)一共能站多少位同学?

5、同学们到操场做广播体操,每隔1米站一位同学,一行共站了25位同学.从第1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远?

6、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5

学情分析:

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教学内容:新教材第八册P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3、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4、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商不变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商不变性质抽象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起立—坐下);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

问:在这个游戏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用这样的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新授:

(一)揭题提问

板书:8÷4=2

你能举例商等于2的算式吗?(学生说)

在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这些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可为什么商都是2不变呢?

这里边到底隐藏着什么数学规律?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一个问题。

(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会变呢?

先让学生独立猜想。

指名学生说。(教师注意倾听、激励评价,并板书重点意思的词)

如:

……同时加上……

……同时减去……

……同时乘以……

大家说得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先每个同学独立举例验证,可以用黑板上的算式,也可以自己举例。验证后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究竟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会变呢?

2、验证猜想。

学生小组间共同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配合发言,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并适当的发表见解。(老师在这里也适当参与反驳,并控制时间)

同时加上,同时减去,都有反例,说明没有规律。

同时乘以: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怎么办呢?(用“……”表示写不完。)

大家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从验证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说明了什么?(商不变。)

商不变,什么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在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师板书“商不变”。

同时除以:商又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现在谁能把商不变的两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师板书完整)(学生说。)“或者”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谁还想再说一遍?

3、尝试练习: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

90÷15=(90○□)÷(15÷3)

300÷25=(300×2)÷(25○□)

240÷60=(240○□)÷(60○□)

1)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

讨论:第③题有不同的填法吗?

○里填相同的运算符号就可以了吗?(只能同时乘或除以,不能同时加或减。)

□里填相同的任何数都可以吗?为什么?(不能填。0做除数没有意义。)

4、补充完整的性质。

这个规律怎样写才完整?(零除外)再一起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字母式:

×

×

a

÷

b

(a

c)÷(b

c)

(c≠0)

÷

÷

5、出示课题。

谁能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规律起个名字?(商不变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写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48×4)÷(6○□)=8

2)(48○□)÷(6×12)=8

3)(48○□)÷(6○□)=8

第3题同时除以8可以吗?(用计算器验证)得出:只要同时除以零除外的数,商肯定不变。

2、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6÷2=()÷4=36÷()=60÷()

()÷170=119÷17=11900÷()=238÷()

3、选择题:

1)(8100÷9)÷(900○9)=9,○里填()

A.×

B.÷

C.—

D.+

2)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

乘以8,那么商是()。

A.16

B.160

C.20

D.200

3)

126÷21=6,下列算式中结果也等于6的有()

A.(126×7)÷(21÷7)

B.(126×0)÷(21×0)

C.(126÷5)÷(21×5)

D.(126÷13)÷(21÷13)

4、判断:

1)800÷25=(800×4)÷(25×4)………………()

2)48÷24=(48÷4)÷(24÷2)………………

()

3)48÷12=(48―8)÷(12―8)………………

()

4)48÷12=(48÷12)÷(12÷12)………………()

5)30×4=(30÷2)×(4÷2)……………………()

6)因为ɑ÷b=5,所以(ɑ×c)÷(b×c)=5……

()

四、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独立练习:

1、写出与下面商相等的除法算法:

3600÷200=360÷()=()÷2=()÷()

2、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6,商是()。

4800……0÷800……0=()

100个0

100个0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除数

同时乘

一个相同的数

它的商不变

或除以

÷

(8×3)

÷(4×3)

=2

÷

(80÷10)÷(40÷10)=2

÷

÷

÷

×

×

a

÷

b

(a

c)÷(b

c)

(c≠0)

÷

÷

课堂实效检测:

检测时间:

检测题目:

1、写出与下面商相等的除法算法:

3600÷200=360÷()=()÷2=()÷()

2、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6,商是()。

4800……0÷800……0=()

100个0

100个0

检测反馈情况统计:

班级

总道数

正确道数

正确率

练习课需关注名单

存在问题及措施:

问题:

措施:

检测当日回家作业:

A级:(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掌握)

1、直接写出得数

32÷4=

450000÷9000=

320÷40=

45000÷900=

3200÷400=

4500÷90=

32000÷4000=

450÷9=

B级:(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

判断:

1)36000÷600=36÷6=6

2)3640÷5=7280÷10=728

3)8400÷900=84÷9=9……3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6

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P42~43

班级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城市小学,学生大都来源于知识分子家庭,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较强,多数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会有一些难度,因此,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凝,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和观察的能力。

3、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师: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引导探索

继续演示课件:

--1--

生1: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街心广场长 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砖长0.3米、宽0.2米.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

生1: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 3×2=6(米2)

师: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 / 10。

--2--

生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 /100。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 2 = 6

生: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 / 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0.2”的积都是0.06。

(三)感知规律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3=(2)13×2=

4×0.3= 0.13×2=

0.4×0.3= 0.13×0.2=

师:“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和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4×0.3= 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0.13×0.2与比13×2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0.13×0.2的积是0.026。

2.课本44页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3--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四)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 0.2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

师: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

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

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完成P44第2题。

(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况。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计算了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五.教学反思

课堂练习

--4--

看看你学的怎样?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学生能说清“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作业安排

淘气也学了今天的知识,可他使用计算器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帮他。书43页练一练2(说依据——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7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8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篇9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进入四年级下学期的学习,语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写作指导。 第一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教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堂无论如何还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朗读、思考,多给学生机会说说自己地体悟。 2这组课文语句优美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背,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文段并学以致用。 3名家名篇总是很好的写作学习范例,《桂林山水》以总分总的结构大量运用排比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排比的修辞可以清楚地表现所写之景之物之情;《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都是按照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其中前者的描写十分细致,广泛运用各种修辞以及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七月的天山》语句十分优美,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把七月天山的没描绘的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写作良好素材,在教学时我不断提醒学生把这些技巧迁移到习作中。 4口语交际是“走,我们去春游”,我以小组计划自由出行的方案让学生自主安排。我想孩子们要自己思考自己活动起来了。我给了他们一张春游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春游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工作、活动分工、注意事项、希望有何收获。在强调安全的基础上,要求每组一定要有家长带领并让他们做好记录、留好照片等,找时间开展一场春游游玩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0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3.肌肉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篇11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2

一、自学例题与有效引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 能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姿态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对于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四则运算的顺序尽管是“规定性动作”, 学生一看就能接受, 但是这种规定有其必要性与相对的合理性, 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 本单元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发现、交流、分享、调适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教材利用“冰天雪地”的情境, 引出5个实际问题, 把四则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时, 我们可以先出示情境和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情境、分析问题, 自己列式解答。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阅读情境的经验, 加之情境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比如,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 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分析并列式解答。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 获得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零碎的。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并不是旁观者, 而应适时适度的引导,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首先,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列出算式, 找到了算法, 得到了答案, 这时学生既有交流的内容, 又有交流的需要。所以, 自主学习后, 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如, “周末, 妈妈爸爸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成人票价24元, 儿童半价) , 购门票要花多少钱?”交流中,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4+24÷2”,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24÷2”。在交流计算过程时, 通过“先算什么, 为什么?”让学生明确要先算出玲玲的票价, 再把三个人的票价加起来就是购门票要花的钱。或者, 先算爸、妈 (一共) 的票价和玲玲的票价, 再加起来就是三人的票价。学生正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解释与说明。也正是在这解释与说明中, 体会了计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 在对解法2的算法交流中, 有学生说, 先算24×2, 再算24÷2, 接着算和;有的说, 可以同时算24×2与24÷2, 再算和。这样通过交流, 学生学会修正 (或确认) 自己的想法, 分享同伴的思考, 从而得到最优的解题方法, 从失败中得到启示, 收获成功的经验。

其次, 引导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 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活动也相当重要。比如, 在学生经历了例1、例2的学习后, 教师提出: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类式题, 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分析算式结构, 总结运算顺序。

放手自学例题, 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通过组织交流与反思, 适时帮助学生有序地归纳、整理, 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 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概括化。

二、自主练习与有效引导

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需要一定量的练习, 而机械重复的训练, 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 在学生自主练习中, 教师的价值引领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数学思考。

1. 在比较中体验。

在本单元, 教材安排了多次对比练习, 而且都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比如例3后的“做一做”:运算顺序一样的画√, 不一样的画“×”。

这题主要是运算顺序的比较, 通过比较, 学生能体会到乘除混合运算与加减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联系;体会到乘减混合运算与乘除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区别。再比如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 比一比。

本题要求“先算后比”。1、2两题是运算符号的对比, 让学生提高对题目感知的准确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体会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2、3两题是算式没有括号与有括号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有对比就有鉴别, 这样类似题目的价值不只在于计算, 更在于体验。教学时, 教师要认真揣摩这些习题的编写意图,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既要在学生独立练习前引导他们先比一比再计算, 感知每组题的联系与区别, 也要在计算后再比一比, 再次体会数相同, 运算符号不同或括号的位置不同, 运算顺序与计算结果也就不同。通过计算、比较, 以对比促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比较练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式题都要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定, 而运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不同的运算结果。从而加深对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体会规则存在的价值。

2. 在改错中体验。

在四则运算中, 学生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用慧眼辨析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提升, 从中领悟计算要点, 提高计算水平。比如, 教学中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如下改错题:

这里有顺序掌握不牢的 (第 (1) 题) ;有因一步错, 而造成整个结果出错的 (第 (2) 题) ;有受思维定式影响, 认为先算的结果要写在前面 (第 (3) 题) ;有因计算时只注意了关键环节, 而漏写某个数的 (第 (4) 题) 。教学时, 除了让学生改错, 还要分析错在哪里, 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辨析交流与反思, 让学生得到警醒, 促进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地计算的良好习惯。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学生体会并深入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材结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安排了大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比如, 例1、例2后的“做一做” (两题) 在练习一的10道题中, 有7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练习二的14道题中有9道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题目。教学时, 要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交流各自是怎样想的, 关注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否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阐述与说明。以说“促”思, 以说“理”思, 在解题过程中既巩固了运算顺序, 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3

育翔小学

杨东燕

教学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大自然是一本多彩的书,蕴涵着无穷的知识。大自然更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讲述着多少发人深省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让我们亲近自然,重温故事,在故事中品味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警示。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随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好心办坏事

四、精读品味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生活在南太平洋上绿毛龟的图片,你们想看吗?(直观观察)你对绿龟有哪些了解,给大家介绍介绍。(了解生活习性)

——你们说的正是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你们课前会预习,会读书。真好!

教师过渡语:多可爱的小绿龟啊!它们在巢穴里呆的太久了,它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个小家伙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自由读第三段,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蔚蓝的大海 金色的沙滩 明媚的阳光 高大的椰子树 翻卷的海浪 顽皮的小龟探出巢穴踌躇不前 嘲鸫高空俯冲,猛啄小龟头 幼龟头流血了

2.教师引导:随着你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上,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谁愿意大声读一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3.理解“欲出又止”

①“欲出又止”是一个新词,知道它的意思吗? ②它的“出”是为了什么?它的“止”又是为什么?

③“想出来有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看。好一个聪明的小龟,它可不像螃蟹一样横冲直撞。这两个词语恰恰表现了小龟出洞时的情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龟?——谨慎 弱小 无助 可怜

④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完全是有道理的。道理在哪呢?

——只有安全了才能走出巢穴

经过漫长的沙滩有成为食肉鸟美食的危险

必须谨慎侦察不能大意

⑤小海龟不过三斤重,它哪里是嘲鸫的对手啊,有两个字足以见证海龟的危险,嘲鸫的凶猛,找找,读读。

4.再看幻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感受!——读的真好,我听出了小海龟的无助。我听出了食肉鸟的霸道。

我感受到这一幕的紧张

真有点《人与自然》这一栏目主持人赵忠祥叔叔的解说味道!5教师引导:

①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②我和同伴的态度是怎样的? ③那焦急地读读同伴说的话。④我们焦急万分,而向导呢?

出示向导的话:“叼就叼吧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⑤是啊,我们焦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用“若无其事”的语气读读向导说的话。⑥你觉得这是一个是怎样的向导?

⑦读到这儿,你对向导的话,有什么理解?(要点:不要管它,随它去吧

这是自然规律

生存之道)

⑧: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各自呼喊,指名呼喊„„

⑨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一幕发生,女生读同伴说的话,男生读向导说的话,一位同学读叙述者的话。⑨为什么我们会和向导产生这么大分歧?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

⑩在我们的哀求下,向导怎么做的?向导是心甘情愿的吗?是——,一个“极”字写出了向导什么情绪?——违背了意愿 6.教师引导:我们没有见死不救,我们没有袖手旁观,我们作的是好事吗?用书上的词语概括的说这是一件——改写板书:愚不可及

7.默读5段,想一想,我们震惊在哪?愚蠢在哪?

——我们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好心办了坏事。

向导没有说服大家,没有学会理性思考,没有坚持正确的,而是向情感妥协。

大家没有尊重客观规律,打破了海龟的生存之道。

8.教师引导:黄昏的海岛阳光明媚,金色的沙滩无遮无拦,小海龟们满怀着希望爬向大海,谁知厄运悄然降临,等待他们的是?

——肆意的屠杀 疯狂的饱餐 密密麻麻的食肉鸟变成了杀手

9.看插图,群鸟食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下那血淋淋的场景。

——鸟儿嘶鸣 奋力扇动翅膀 尖嘴撕扯 半空俯冲 腾空拎起 尖嘴如钢刀 如利剑 龟客血肉模糊 10.指导朗读:“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五、升华理解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再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

六、拓展延伸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14

(共1题;

共1分)1.(1分)(2019·景县)口算:

37+96=       820-530=      16×60=       720÷60= 65-3.2=       6÷18=         5.03÷0.1=     48×50%= 8.33+6.67=       2.03-0.54=       1.25×0.4=       18.5÷5= 二、填空题。

(共5题;

共5分)2.(1分)2.5+0.3=________      2.5+1.2=________      4.5+0.25=________ 3.(1分)(2019·汉中)一段路长6米,已经修了,还剩________米,如果已经修了 米,还剩________米。

4.(1分)(2019三下·安溪期末)星期天,妈妈用3.2元买了一包饼干,用4.5元买了一袋薯片,妈妈一共花了________元,薯片比饼干贵________元。

5.(1分)(2019四下·嘉陵期中)小青在计算小数减法时,错把减数20.2看成了2.02,结果得到的差是32.6,正确的差是________。

6.(1分)(2018三上·九台期中)在横线上填上“>”、“<”或“=”. 6×9﹣4________6×(9﹣4)84÷2________99÷3 60÷2________90÷3          789﹣146﹣154________789﹣(146+154)三、选择题。

(共5题;

共5分)7.(1分)x+7.5=31.5 x=()A.2340     B.104     C.24     D.34     8.(1分)0.74+0.12+0.88=()A.10.2     B.5.4     C.1.74     D.0     9.(1分)4.25-0.83+0.75-1.17=()A.3     B.17.317     C.18.92     D.16.07     10.(1分)2.89+0.01=()A.0.6     B.2     C.2.9     D.3.6     11.(1分)(2019四下·东莞期中)下面各数中的8,是以百分之一为计数单位的是()。

A.800.53     B.0.85     C.0.683     D.15.028     四、计算题。

(共3题;

共9分)12.(4分)(2019四下·竹山期末)口算。

125×8=  1÷1000=    2.5-1.7=     90÷100= 33+67=  0.1×100=   3.16+5.4=    0.5×1000= 13.(4分)(2019五下·枣阳月考)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       3                         14.(1分)(2019·柳州)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相信你能行!(1)10.1×87(2)6.3+0.84+3.7+8.16(3)9.83×1.5+6.17×1.5(4)0.8×630×0.125 五、解决问题。

(共5题;

共6分)15.(1分)将一根长21.5米的彩带截成3段,已知第1段和第2段共长13.75米,第2段和第3段共长14.5米.求每段彩带的长度? 16.(1分)计算:1.91+0.68+0.32+0.09=  ▲,怎么样算得快? 17.(1分)(2018四上·福田期中)下面是兔博士文具店11月1日至7日每天的营业额。(单位:元)日期 1 2 3 4 5 6 7 营业额 396 407 382 405 417 395 403(1)估一估,这7天的总营业额约是多少元?(2)照这样,请推算这个文具店11月的总营业额大约是多少元?(3)估一估,这7天的总营业额约是多少元?(4)照这样,请推算这个文具店11月的总营业额大约是多少元? 18.(1分)小明和爸爸2人到超市买水果花了7.5元,买水果比买蔬菜多花27角,一共花了多少元? 19.(2分)(2019四下·峄城期末)一根绳子长6.72米,第一次用去1.43米,第二次用去2.34米,还剩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

共1分)1-1、二、填空题。

(共5题;

共5分)2-1、3-1、4-1、5-1、6-1、三、选择题。

(共5题;

共5分)7-1、8-1、9-1、10-1、11-1、四、计算题。

(共3题;

共9分)12-1、13-1、14-1、14-2、14-3、14-4、五、解决问题。

(共5题;

上一篇:写月夜的写景作文下一篇:东辛店镇华能希望小学深化师德建设三年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