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

2024-07-06

初中物理教材(通用8篇)

初中物理教材 篇1

人教顺九年义务教育被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二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甚至我省1996年初中毕业(开学)会考命题时,物理学科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题不是太容易就是超纳这说明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累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为教法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设人才奠定基矗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于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厂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众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时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在高・级学校深造的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前有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啬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厂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含义,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初中物理教材 篇2

1 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次序

1. 1 内容次序调整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编排通常都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连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次序的调整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教材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连接性。

1. 2 教材内容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是了解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实验所需工具,针对这点,可以在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的讲解,也能集中解释。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一册中某章节关于基本量的讲解分成四节: ( 1) 质量; ( 2) 密度; ( 3) 宇宙和微观世界; ( 4) 测量物质世界。这些属于比较常用的基本量,关于基本量的讲解放在主要知识内容之前较好,所以,以上几点的基本量编排在九年级一册不如调整到八年级上册。

1. 3 热学知识

热学知识第四章的内容中有讲述到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物态的变化,第五章到第十章介绍的是电磁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物理量,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力学部分,而第十六章的内容才是热学部分,第十六章和第四章的知识内容是具有连贯性的,应该放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对热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1. 4 教学顺序调整

本教材分为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关于热学部分和力学部分都被编排在九年级教材中,且力学被分在最后板块。但是力学和热学是磁和电的学习基础。例如,第八章中有介绍到电功率,电功率会设计到热能和机械能的知识概念,但是在这之前的教材板块中,并没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这章节之前能编排热学和力学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电功率和电能的学习。在实际编排中,八年级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热和力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热能和机械能,老师对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会比较吃力,学生也很难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1. 5 分子动理论知识

在第十一章节中,介绍到物质的微观模型,该理论体系会设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等物理知识,但是在该板块之前并没有介绍到相关内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被安排到第十六章中,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1. 6 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这对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当前不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其经费有限,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要求。所以,编排实验探究环节时尽量少而精。

1. 7 编排顺序

在物理学中,力学是最早研究出来的理论,是后来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为了使学习内容间保持连贯性和承接性,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将力学和热学编排在电磁学板块的前面。整体顺序按照物理学研究发展史来编排,以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2 加强人文教育内容

2. 1 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在教材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应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教室中的危机》中提到: “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而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人文教育指的正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性教育。因此,在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时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性、自由性和向善性。教材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情感目的。

2. 2 教材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史,在每一个新理论、大发现中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最适用的教材。很多的物理学家身上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精神,例如,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困难和艰苦的精神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史能有效激励他们学习。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另外再附带一本关于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册子,或者直接在相关章节做出介绍。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强调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正是由于他对问题的专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则背景故事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做一下实验。这样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感悟 篇3

一、教学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知识和技能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大家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过严格地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二)方法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却不应该“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就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人看作一个容器,好像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往这个容器里面装。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我们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物理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加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物理学和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通过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例如,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物理课程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要是把上面提到的内容具体化,变成便于操作的东西。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破不立,用上面所谈观点审视今天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主要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忽视了物理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是目前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对知识的过分强调,表现之一就是不恰当地要求概念、规律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义务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通俗地说是扫除“科盲”。一种说法是,对于严密性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需要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人,而在各种不同的能力中,数理思维的能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这是我们认识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今后物理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方面,也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 “理解××”这样终结性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 “通过××学习××”这样过程性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的话,可以不去理会。课程的设计人员、教研人员应该对科学探究活动作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应该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应该研究学校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

三、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认识与实践 篇4

浦东新区教科所教研室 吴耀忠

目前,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已经进入对新教材进行试验的阶段。对于新教材的试验,我认为主要解决三大问题。其一是怎样通过教材来实现二期课改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目标。其二是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新教材的结构,选材,例题,习题等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合学生需求,提出对教材修改的意见。其三是为推广作好准备。为了要解决好这三大问题,达到新教材试验的目的,采用合理的实施方略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实施新教材的效果和层次,我们以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来指导新教材的试验工作。

一、对二期课改和新教材的初步认识

要实施好新教材,使教师能正确把握工作的方向,我们认为要从四个层面抓好学习工作,以便使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二期课改方案和新教材。第一层面,抓好二期课改总方案的学习,这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如果教师不清楚改革的总方向,总要求,总目标,那么教师的行为将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课改也将不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为此我们利用各种培训、教研活动等机会,通过听报告,看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改革的要点,二期课改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等改革内容,使老师们逐步明确了将“构建以国际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二期课改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课程观念。 第二层面是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的学习。通过对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的学习,首先可以使我们明确物理学科的学习只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服从于整个自然科学教学的安排,改变有些老师只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只强调本学科教学重要性的思想。其次通过学习,使教师了解了二期课改方案中对于中小学自然科学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整体安排,这样既有利于各学科间的整合,又有利于教师在各年级教学中把握教学的切入口,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征,能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上课的教师有一个整体感,更加便于教师把握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要求,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衔接工作。第三,使教师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课程要求的分类及界定。如“认知”要求的分类界 定,“实验”要求以分类界定,“方法”要求的分类界定等,这对教师在教学设计,判断教学达成度,评课交流等诸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层面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训练,教师命题,教学评价乃至各类考试及命题的依据,因此对整个教学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定了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它包含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明确了每一年级的课时安排,构建了“基础型知识”,“拓展型知识”和“研究型知识”的内容框架及基本要求;提出了实施教学的一些建议,如教学建议,评价意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以及教材编写的建议。此外课程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和训练的示例。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老师进一步理解了二期课改的理念,改革的要点及突破口,并能更加自觉的按照二期课改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及具体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尽管在新教材试验初期,课程标准还未正式出版,但是我们还是利用教材组、市教研室下发的有关学习材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使教师基本上了解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为开展试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个层面是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材作为体现课程思想的载体,对于能否落实课程的思想、要求等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此教师了解教材的结构,编写意图,特色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充分利用假期培训,各种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使老师对教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为试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研究,使老师们明确了初中物理教材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为了更好的体现二期课改方案的思想和要求,二期课改的初中物理教材在结构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教材采用目前国际初中理科教学中较普遍的“教科书”+“学习活动卡片”相结合的教材结构,教科书主要供学生阅读和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辅导讲解,学习活动卡片主要供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我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以往老教材普遍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即如果便于学生阅读,就缺乏探究,而如果注重探究,教材的阅读性就差的问题。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了采用这种教材结构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①适应上海初中教学小班化发展的趋势,与国际初中理科教学模式逐步接轨。②较大力度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实验和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有利于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③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要求。④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弹 2 性和选择性。

 第二,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基础与拓展要求合在一套教材中,不分成二套,即某一知识点分基础、拓展二部分,适应知识的递进关系和学习的选择性,方便实际教学需要,学生在拓展课时中若选修物理可继续使用同一教材。 第三,教材以图文并茂的行文作为广而浅知识的载体,强调可读性,培养学生读、写科学文字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同时教材还非常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学生感悟科学之美。

 第四,学习活动卡作为一种程序式的个案,为学生提供一种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它将学生与其它课堂教学的因素如演示、学生实验、活动、讨论、阅读相链接,让学生经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学习活动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

 同时,通过学习,还明确了用新教材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是在相同教学时数内处理好相对较少的教学内容;二是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正确使用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片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与课堂教学进程调控的关系;五是处理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关系。

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学习研究,使老师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几方面了解了二期课改的要求,中学物理教改的方向,为搞好新教材的试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精心安排,抓好实施

 抓好二期课改方案、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等的学习,只是实施新教材的第一步。要把课改的理念,课程的要求,教材的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关键的是抓好对新教材的实施。我们认为二期课改成败的关键就在实施这一阶段。

 为了使新教材的试验工作取得成效,我们对实施这一环节作了精心的安排。根据实施新教材的三大目的和任务,我们从试验工作的策略,教研活动的安排,专题研究的展开三个方面进行工作,使新教材的试验工作有序而稳步的开展。

(一)新教材试验工作的策略

 为了顺利开展新教材的试验工作,我们拟定了新教材试验的工作策略,这就是:先磨合,再提高;先基础,再拓展;先课内,再课外;先补课,再教课。

1.先磨合,再提高的策略。如前所述,二期课改的初中物理新教材,采用目前国际初中理科教学中较普遍的“教科书”+“学习活动卡片”相结合的教材结构,这种教材结构在中国大陆是首次出现,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很 3 陌生的,是第一次碰到。这就带来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教科书”与“学习活动卡片”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影响试验工作的顺利展开。要使教师和学生都熟悉在课堂教学中协调使用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片,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期,过了这段磨合期,就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在试验的初期,我们提出“先磨合,再提高”的试验要求,是较合理的,也是稳妥的。在这期间,我们组织了一次区级和一次市级教学研究课,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片的配合使用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加上老师自己的不断实践的,使老师逐步熟悉了这种教材结构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对学习活动卡片的内容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2.先基础,再拓展的策略。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基础与拓展要求合在一套教材中,是本套新教材的又一个特点,以适应知识的递进关系和学习的选择性,适应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基础知识是供八、九年级全体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拓展知识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供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了“先基础,后拓展”的教学策略,要求各试点学校,首先要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学一些拓展的内容,对部分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讲深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也体现了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

 3.先课内,再课外的教学策略。二期课改非常强调研究性学习,增设了研究型的课程,突出了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以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试验中,我们主张先在课堂内对基础内容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再选择部分拓展内容作为延伸,扩展到课外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这里先课内再课外有二层含义,一是知识内容,二是学习的时空。对于内容来讲,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向外延伸,即从课本内延伸到课本外,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声音中的噪声,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等内容,都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学的时空看,由于规定的课时数的限制,很多研究性的学习,如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就只能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进行。当然,这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程度,则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来决定。

 4.先补后教的教学策略。按照二期课改的方案,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自然科学进行总体的考察和安排。因此八年级物理是以六、七年级的科学知识作 4 为起点,而我区目前在试验的六所学校中,学过新综合科学的学校只有2所,其余四所都没有学过,这样就造成八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时有一个断层,因此我们提出对于没有学过新综合科学的学校和学生采取先补后教的教学策略。为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列出了该补的知识内容,学生实验及实验器材,使新教材的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二)抓好教研活动

 新教材的试验工作,是一项更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各试点学校间的经常交流和研讨,以便及时了解试点情况,探讨出现的问题,解决出现的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提供互相交流和研讨的场所,对搞好新教材试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根据新教材的试验计划,排出了详细的教研活动时间表及活动主题。为了有序的搞好试验工作,新教材教研活动按照下列层面展开。

 第一层面是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设为主。其中教材分析由教材组负责讲课,教学建设以上课教师为主进行讲课,通过这一层面的教研活动,使上课教师了解教材的特点,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种方案,为上好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 第二层面是举行听课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评课和研讨。通过评课研讨,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求每位开课教师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以提高研究课的效果。开课的主题有:怎样有效使用学习活动卡(建平实验廖宝民老师),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上好较抽象的内容(如原子核模型)(金扬 中学薛霞老师),怎样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华夏西校杨燕娟老师),对全区初二物理教师的新教材的展示(建平实验庄东红老师),物理与生活相结合(金苹果学校许绪根老师)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层面是专题研究,如召开了听取对教材意见和建设的座谈会,召开了各校交流教学经验的座谈会,举行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讨会,怎样做好对学生期中和期末进行评价的经验交流,实验教学的专题交流等。通过这些专题研讨和交流,使教师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教学的改革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提高了教师做好试验工作的信心。

 第四层面是积累试验的资料,主要为以后的试验工作和推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专题研究,提高试验成效  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几个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从而更好的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新教材的思想,力求使新教材的试验工作符合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以后的推广工作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此我们主要对下列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1.加强实验专题研究。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加大了实验的力度,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活动用的学习活动卡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学习活动卡的活动绝大部分与教科书知识相匹配,其中还有一部分打“* ”号项目供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使用,这些打“*”号项目,可要求学生课后选做,并及时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组织交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物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增加教育的选择性,让所有学生都受到必需的,有区别的物理教育的理念,落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科学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最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 为此我们在试验过程中,要求各试点学校,要以物理实验作为抓手,通过实验组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讲”物理的局面,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劲,学得主动。我们对学习活动卡中的每一个实验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的作用。针对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列出了需要试点学校添置的实验器材,(如打点计时器,示波器,压电陶瓷等),对有些效果不太好的实验,提出了代用的实验。通过这些研究,试点学校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而且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要求,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实验,对学习活动卡片上的实验,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设,供教材编写组参考,得到了编写组老师的肯定和好评。

 目前,各试点学校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实验,尽管有些实验器材还没有配套,但老师们还是千方百计自己制作,或去借,或去买,以满足教学需要。很多老师还创造性的开发或改进了很多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组织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几乎都成了各校交流和展示实验成果的场所。

2.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二期课改的要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公认的事实。关键是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以转变教师 6 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题,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也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始先选择我们熟悉的,又适合理科教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归纳教学模示,示范实践教学模式,启发掌握教学模式等等。到了后一阶段,我们逐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半开放性探究教学模式,完全开放性探究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如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研究》这一问题,建平实验的庄东红老师就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第一种方案属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第二种方案属半开放性探究教学模式,第三种方案属开放性探究教学模式,并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比较,为以后的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试验工作的展开,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更深入进行,以后还将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如课堂教学中体现课程适应学生的项目设计教学模式,这将引起课堂教学革命性的转变,从而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的局面,使学生具有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满足和发展。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题研究。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正在使物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拓宽渠道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拟订了初中物理新教材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计划,各校围绕这个计划,作了有益的尝试,很多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从教学实践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很多内容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根本无法上课,或效果会很差。如第一章《从原子到星系》,第二章《声》等内容,非常抽象,学生看不到摸不着,只能通过信息技术摸拟和再现,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使学生学得生动,有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现在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首先考虑二个问题,一是实验,二是制作课件,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占有主导地位。

 从课件或素材的来源看,目前大概有四条途径:一是自己制作,二是从购买的光盘上,三是从网络上下载,四是其他老师处拷贝。目前我区建平实验,金扬和金苹果等中学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课件和资料,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从区的层面看,我们为了有所突破,我们集中精力对光这一章进行了重点研究,我们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及知识点的学习性质,制作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或素材,这样的课件或素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作用 7 较大,有利于建立资源库或素材库,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4.加强评价的专题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逐渐确立,公正客观的学习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鉴定等能,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改变目前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倾向,我们提出了期中和期末考试的结果中,除了考虑笔试试卷的成绩外,还要考虑平时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的表现,即还要考虑过程评价。我们提出过程评价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对学习活动卡片的抽查,每学期抽查次数不少于三次,二是对教科书每节课后作业练习的平时积累记录,三是不少于500字的课外探究实验或调研、读书报告。因此最后给学生的期中或期末总成绩分为四部分组成,我们提出的比例为:期中(或期末)笔试考试成绩占70%,活动卡记录是15%,作业是10%,探究实验或调研,读数报告占5%,作为第一步,我们觉得这个评价方案是较合理的,也是符合课改方向的,也是可以操作的。通过这一学期的尝试,这对促进学生重视实验,积极探究有一定的作用,三、问题与反思

 通过一年的试验,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果,如锻炼了一支队伍,熟悉了适合教材风格的一些教学模式,积累了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制作了一些具有一定效果的课件,自制和改进了一批实验器材,编制了一些适应新教材的练习题,对学习活动卡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尝试了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使新教材的试验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教材组的好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试验的时间较短,许多研究工作还刚刚开始,还需要在以后的试验工作中不断继续探索,才能有所突破。在试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教学方面看,主要有一个担心,就是学校、家长,包括教师有对新教材不放心的现象,认为新教材知识要求浅,习题少,能否应付以后的中考;二个不适应,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此外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特别是实验的准备工作量很大),负担重;实验器材不配套,需靠教师自己解决;缺少多媒体设备,影响教学效果;班级人数多,影响学生的有效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各校之间的差距较大,等等。从教材本身看,存在一个配套的问题,如器材不配套,资料不配套,有些学校没有学过新综合科学,在学习内容上也有不配套之处(即内容衔接不配套),课时数与教学内容不配套。此外,新教材还略显粗糙。但我们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我们觉得,要把试验工作搞得即扎实又深入,又有成效,更主要的是要抓好专题研究,通过对试验工作的反思,我们认为除了继续加强对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等的研究外,下面几个问题要在今后的试验工作中重点加以研究。

1.研究性学习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二个层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二是围绕专题开展研究型学习。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能够总结一些体现研究过程的可以操作的经验和方法,这对提升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问题。这也涉及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二期课改方案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学生的个体较独立的学习方式为主转到学生独立学习和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主,这就要探究在合作交流学习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具体做法及效果等,这对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项目设计的研究。按照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物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应保持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逐步向多元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需要。怎样实现这个理念,怎样把这个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寻找可行的做法。

初中物理教材 篇5

习题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又可以作为物理与社会链接的桥梁,促进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8年级2012版、9年级2013版(上海科技出版社)新教材与旧教材2001版物理8年级、9年级200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课后作业习题相比有明显的改动,且课后每节作业习题适量增加了,每章结束加设了本章作业习题.笔者就新旧教材中课后习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以供同行商榷.1新版教材习题数量的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每节课后作业习题量增加了,每章结束加设了本章作业习题,以《了解电路》这章为例,新旧版教材章节结构名称一样,共五节,内容及知识点大致相同,但新教材中每节课后作业由原来旧教材中的3到4个习题增加为平均5个习题,旧教材全章共18个习题,新教材全章却是24个习题加本章作业7个习题共31个习题,习题量明显增加,其它章节也如此.2新旧教材习题的选题内容对比

2.1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题型丰富,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尤其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并且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和验证物理规律.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作答,减少了主观文字简述的量.例如:旧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减小摩擦?这些部位各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比较新的球鞋,这是为什么?

(3)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器材:a.斜面;b.带钩的立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测力计;h.硬纸板.(1)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示):.(2)简述主要的实验步骤:.课后共3个题,1、2题为观察简述题,第3题为设计实验加上简述步骤,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要完整简述物理现象或规律难度过大,要求过高.新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以以及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表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浴室中,为了防止浴室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鞋底有凹凸花纹的拖鞋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光滑的塑料拖鞋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同学获得如表1所示的实验数据.(2)分析第2、3两次实验,可得结论是.4.你使用或看到的许多生活用品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设计者利用或避免摩擦的设计意图,请你至少各举一个实例,并加以说明.这4个题为填空、选择、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写结论、举例,题目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相比旧教材,习题量虽然增加了,但由于这样编制的习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初学者很适宜,学生完成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便于学生认识丰富的物理题型.“阿基米德原理”一章的课后作业题型也雷同.2.2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贴近生活,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新教材认识浮力课后作业:

1.在浴缸里洗澡时,你会发现,只要用手轻推缸底,整个身体很容易被抬起;如果在床上也想这样做,就非常难了.这是为什么?

2.如图9-6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的质量大于气球的质量

C.帽子的密度大干气球的密度

D.空气对帽子和气球有浮力作用

学生的经验背景是其理解新事物、吸纳新思想的基础,其主要来源于以往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就越能够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也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3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重视学生对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培养

例如,物体的浮与沉课后作业.3.如图9-23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其中(a)只有水;(b)水中漂浮着一只小鸭子;(c)水中漂浮着一只大鸭子.若把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可知它们的质量

A.(a)最大B.(b)最大

C.(c)最大D.一样大

分析讲解此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的相关知识.3用好新教材课后习题的教学建议

3.1认真钻研分析

教师要用心、用情、用智慧,认真钻研新教材课后作业,弄清各题选题意义,针对的知识点.分析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习题的切入点和具体教法.3.2注重改进讲法

教师讲解习题要有目的性,完成这道题要掌握或巩固什么知识内容及物理方法,讲解时讲细、讲清、讲明,并加以扩展延伸.首先,要分析问题情景,按照一定的逻辑线帮助学生回忆、应用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完成练习.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能养成解决物理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实现能解决一道习题就能解决一类题的效果.例如,讲解上述小鸭子所受浮力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观察大小两只鸭子在水中是什么情景?答:漂浮.提问:漂浮时,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的重力的关系?答:相等.再问:装满水的缸放进鸭子后溢出的水的重力跟小鸭子所受浮力的关系?答:相等.进而得出溢出的水重等于小鸭子的重力,故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它们的质量一样大.在讲解完习题之后注重延伸迁移,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其间的规律,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法择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3增进练习效果

教师对习题的练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讲得多不如学生练得多,学生只要进行足够多的练习,他们自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很多教师都会搜罗大量的习题,并且不经筛选就印发给学生做.结果由于题量大,学生只能匆忙完成作业,并没有认真做每一道题.而新教材各章节都增加了题量,题量适量,选题突出了本节、本章的知识点,并有一定的扩展,督促学生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习题已经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了,关键是让学生做题后要有感悟,练出自己的心得,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留足够时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时间.3.4灵活组织教学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 篇6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全 章 概 述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在科学探究素质培养方面,本章安排了六个实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在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是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浅谈使用初中物理新版教材的感受 篇7

一、新旧教材概况

第一套教材 (2001年3月第一版, 人教版) :知识结构合理, 顺序得当, 但内容过于细而繁, 不适应现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第二套教材 (2006年3月第3版, 人教版) :内容较简单, 不强调知识结构和顺序的严谨性, 如把电和磁排在力学前面, 在电与磁的教学中都用到与力有关的知识, 而力的基本知识却还没学, 这样就不利于教学。还有它的实验探究内容设计上有些地方不适合农村学生探究学习;第三套教材 (2012年6月第1版, 人教版) :集中了前面两套的优点, 教和学都感到轻松。

二、新教材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合理

新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再到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和能的基本知识, 这样的安排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 包括的知识点少, 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 初学者既有新鲜感, 又能轻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 形成结构,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生动活泼, 简明轻快, 图文并茂

新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 不过分追求严格, 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有的以图代文, 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如下顺序编排的, 即 (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节前带问号, 节后设“动手动脑学物理”; (3) 章后, 总结“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编排灵活, 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 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看, 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 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特别是“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内容设计上达到“精””、、“简”、“新”的效果;“精”, 注重题目类型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的效果;“简”, 每条题目不是很复杂, 讲究的是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强调的是课本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新”, 好多题目是近两三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新鲜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让学生会运用物理知识, 解答简单物理问题

新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 只要求“知其然”, 不一定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 难度也有所降低, 所要找的物理量不是很复杂, 好多题目都是直接运用规律公式就能解决了, 不像以前那样, 让人费解;增加了原子能知识, 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 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因此, 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 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6.注重简单实验的设计和开发

新版教材的“想想做做”内容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 操作简单, 学生乐于动手, 紧扣课本知识点, 学生容易接受, 这样有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新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 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八年级才开, 周课时是三节, 九年级的周课时是四节, 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有60———80课时, 除去考试和活动因素减掉10课时, 也有50———60课时左右, 如果一学期上完六章内容, 每章平均用6~7课时, 按新课标上完规定内容不成问题, 且很轻松。如果按照旧版教材, 好多都是一节课的内容, 两节课来上, 按照正常课时教学内容很难完成, 而且教学效果不那么好。如2006年3月第3版教材在“密度与社会生活”这节课第一段就用300多个字介绍了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讲《密度与温度》时, 通过想想做做演示讲解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利用, 说明了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然后通过计算1kg水结成冰后, 它的体积怎样变化, 来解释了北方自来水管为什么被冻裂, 说明了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它是不遵循 “热胀冷缩”规律的。再到“密度与物质鉴别”, 通过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知识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然后通过例题:计算一个铅球的密度和铅的密度比较, 判断此球是不是纯铅做的。最后进一步用近500个字说明除了密度能鉴别物质以外, 还有其他科学方法可以鉴别。这样整节课内容非常细、繁、杂, 不太适合14、15 岁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特点。而2012年6月第1版新教材“密度与社会生活”直接通过“想想做做”演示点燃着的酒精灯上方的风车能转动起来, 说明“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接着用了300多个字介绍了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对于“密度与物质鉴别”, 则是通过简单计算铅球的密度和铅的密度比较, 判断此球是不是纯铅做的, 达到了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目的, 没有像前版那样要求有详细的解答过程。最后用了200多个字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这样编排的教材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感到初中物理有趣、易学。这是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类似这些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如“压强就是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比以前“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容易理解得多。又如:“功率就是功和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而老教材的“功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教师课堂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解释:什么是单位时间, 什么是单位面积, 学生听起来也挺费劲的。新版教材不需要教师费劲地解释, 学生自己就可以运用比列知识来解答。

四、巧用物理知识, 维持课堂纪律, 拉近了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新版教材对物理基本知识点的表达通俗易懂, 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不需要那么费劲地讲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物理现象。例如, 在教学《声现象》时, 有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讲话。教师可以说“阿A同学!老师讲课有哪地方不对吗?为何在下面说老师的坏话呀!你知道你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这里吗?”同学们笑着回答:“靠空气, 因为空气可以传声”。我又说“这个同学发出的声音是噪音还是乐音呀?”同学回答:“噪音”, 教师又问“为什么?”同学们回答:“因为那声音影响我们的课堂学习”。又如, 学习了《光现象》后, 当教师转身写黑板时, 有学生在课堂上偷偷走位或者搞小动作。教师可以说:“小三同学, 我们都学了光的知识了, 还有这样的动作呀!难道不知道宇宙中什么东西最快吗?”同学们回答:“光的速度最快。”老师说:“所以以后上课不要乱动, 教师会把你们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又如:在教学《力》的时候, 有两个同学在课堂相互逗乐, 教师问:“阿牛和小调同学, 你们在做什么实验?”旁边同学笑着回答:“在做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教师又问:“哪个赢呀?”同学们说:“没有,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如, 在演示串联电路的时候, 当拿掉其中一个灯, 另外一个灯也不能亮。教师问:“串联的这两个灯之间有什么样关系?”同学回答:“他们是一脉相通的, 你死了, 我也活不了。”演示并联电路的时候, 当拿掉其中一个灯, 另外一个灯也能正常工作。教师问:“并联的这两个灯之间有什么样关系?”同学回答:“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 各走各的路, 互不相关。”学生上课玩手机、下棋、睡觉、照镜子、看课外书等现象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发生, 只要教师用心去开发都能把物理知识融入其中。运用这些现象设问, 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是那么重要, 那么有趣, 随时随地能够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和现象,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这样我们的教和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近十多年来, 初中物理教材也作了次修改。文章结合作者对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进行分析对比。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篇8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②运动的世界;③声的世界;④多彩的光;⑤熟悉而陌生的力;⑥力与运动;⑦密度与浮力;⑧压强;⑨机械与人;⑩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①从水之旅谈起;②内能与热机;③了解电路;④探究电路;⑤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⑥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⑦电从哪里来;⑧走进信息时代;⑨材料世界;⑩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如:第四章多彩的光

(一)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要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视力的矫正等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有关光的传播、凸透镜成像等基本上都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光的反射、折射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实验,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将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不是该教材编写的全部目的。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需要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经过分析得出怎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又是怎样的等这一系列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了问题、确定了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制定针对探究目的的探究计划。计划应该科学、合理,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所以,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器材的方法和依据。要使学生在制定探究计划中了解加油站中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社区调查等活动,并注意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本章内容涉及的物理原理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的光学仪器都有所涉及,这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本章特别重视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科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到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同时,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规律。在学习完光的色散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具体内容,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一些新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上一篇:我们班的班主任小学作文下一篇:项目优秀管理人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