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024-09-05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共5篇)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1

修1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多媒体课件显示资料)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湖月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闻妻言,如被冰雪

出处

《促织》

释义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万事如意 成语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空空如也 成语 ③意

例句 出处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④举

例句 出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举贤任能 成语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举世无双 成语 ⑤谢

例句 出处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比、及 到、往、去 顺、随 如果、假如 好象 或、或者 至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释义

意图、意愿 意思

意态、神情 意料

怀疑、猜疑

释义

举起、抬起 提出、举出 发起、发动 攻下、占领 推荐 科举考试 全、尽 全部、整个

释义

道歉

推辞、谢绝 辞别 感谢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2

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2、全班齐读《垓下歌》《大风歌》。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经无限风光,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此时面对滔滔吴江水却是“奈若何”,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从容自刎,何等的壮烈!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为最。反复咏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三大精华之一——鸿门宴。

二、介绍历史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1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通读全文,第一遍画出不懂语句,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结合资料字典,把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选下面几个片段,通过对项羽、刘邦二人的不同表现,体会二人的不同性格。

资料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资料二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资料三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资料四: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说:面对失败,项羽英雄气短,刘邦自我控制、积极乐观。资料五:

“古往今来看项羽”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政由羽出,近古者未尝有也,赞之!王侯叛之,难矣!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我站在烈烈风中/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毫情天纵/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难点:注意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四.学法导引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2.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3.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特殊句式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五.学习时数:三学时 【资料链接】

1、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 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 98 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 3000 年的历史,分本纪(12 篇)、世家(30 篇)、列传(72 篇)、书(18 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 130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背景知识:《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 206 年)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 207 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 40 万,而刘邦只有 10 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败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强,先预习,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的内容。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几个部分?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2。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本文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3、故事的核心是什么?(用不到10个字总结出来)故事的核心是杀不杀刘邦。

三.布置作业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我的收获:我的问题:

第二学时

一.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先由学生解答,再由教师更正。二.重、难点理解【文言基础知识】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 切肉用的砧板)B..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C.一词多义辨析: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 :告别,辞谢(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辞 :(1)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推辞(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故 :(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2)故听之:因此

且 :(1)年且九十:将(2)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3)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况且

之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2)为之奈何?:代词,这(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5)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意义

去:(1)相去四十里:距离(2)脱身独去:离去,离开:.于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对(2)长于臣:比(3)复得见将军子此:在。

因 :(1)不如因善遇之:趁着(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

为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3)军中无以为乐:作为(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6)使子婴为相:任,做

幸:(1)妇女无所幸:宠幸,亲近(2)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D.古今异义字: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省名。)(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省名。)

E.解释加点的字,并指出是何种用法。

1、沛公军霸上 驻扎,名词作动词

2、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名词作动词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名词作动词

4、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神示意,名词作动词

5、不可不语 告诉,名词作动词

6、刑人如恐不胜 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7、道芷阳 取道,名词作动词

8、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抄小道,名词作状语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10、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名词作状语

11、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

12、此亡秦之续耳 后继者 动词作名词

13、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存活,使动用法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使……跟从,使动用法

15、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形容词作动词 1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危急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F. 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何种句式。

1、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尽有之。” 介词结构后置

2、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3、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4、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5、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判断句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8、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9、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10、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句

11、加彘肩(于其)上。省略句 G.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后指某人不值得和其商量事情。三。我的收获:我的问题:

第三学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把握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1.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体现出什么性格?

明确:⑴要项伯,以兄事之。⑵约为婚姻。⑶慷慨激昂说假话。⑷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⑻ 立诛杀曹无伤 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出身于亭长,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中“虚心下问,多谋机诈”。在危急时刻,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他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他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以“兄事之”,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2.从哪些地方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4.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以刘邦,项羽为例,说说本文怎样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6.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2)、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如:①项羽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増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在沛公逃席后依然受璧);刘邦遇事果断(如临危不惧,从善如流,亲往谢罪,立诛曹无伤)。②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脱口供出曹无伤,闻樊哙“谯语”而“无有以应”);刘邦则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对项羽谦词卑礼,宴会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处之)。③项羽不善用人(关键时刻不听范増);而刘邦则对张良,甚至樊哙言听计从,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足见刘邦是多么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二.课外探究: 1.关于对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A.各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文字中司马迁与刘邦的观点。B.四首诗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

提示: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2.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学生发言,各抒己见)三.我的收获:我的问题:

四.课外阅读: 文学评论: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刘邦、项羽形象比较

项羽与刘邦同为秦末农民战争的将领,但二人的出身、性格颇为不同,因此对农民起义的策略、目的的认识也就有很大差异,而导致各不相同的结局。

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国恨家仇刻骨铭心的报仇使者,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诸侯。刘邦出身农家,却不事稼穑,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有人称之为“白手起家的恶棍”,但他却是雄心勃勃,以王天下为目标。《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率真无忌,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所学的《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差别也表现得相当清楚。项羽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气概不可一世;面对自己的政治对手,他却不加思索地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秘密。在整场斗争中,项羽由优势变为劣势,又攻势转为守势,是必然的趋势。刘邦的表现与项羽大相径庭,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危险当头,他虚心听取张良的意见,还忙里偷“闲”,了解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年龄的少长,然后与项伯“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当项羽说出曹无伤后,他不动声色,一俟回营则立即诛杀。

项羽因粗率而显忠厚诚信,而刘邦则正相反。拿楚汉订立的鸿沟协定来说,订约后项羽认真了,安心当他的霸王去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了协定东进攻楚。就争夺天下来说,刘邦此举堪称精明,但其为人未免过分狡诈了;项羽虽然诚实,但也太缺乏帝王的政治头脑了。在用人问题上,项羽骄傲自大,不肯听取不同意见,而刘邦则深谙用人之道,手下人才济济。项羽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凭一己之力便可横扫天下,致使韩信、陈平等人都离他而投了刘邦。只有范增谋略过人,而且对他忠心耿耿,然而却不得重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举玉向他示意,他都“默然不应”,而错过了杀刘邦的好机会。刘邦则与之相反,鸿门宴前他那样认真地听取张良的见解,而且对手下的人真是用得其所。他在建立汉朝后,一次与大臣的讨论中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襄,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余,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所擒也。”尽管刘邦虚伪奸诈的性格为我们所不取,但其用人得法,却的确令人敬佩。

项羽因迷信武力而难免残暴,如坑秦卒、屠咸阳、烧秦宫等使他大失人心。而刘邦非常精于收买人心,他虽没有说出民与君和水与舟的话来但他是深解这个道理的,他的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为其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4

预习提示

本课学习柳永词两首。柳永(约985-1059),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望海潮》这首词写于1053年,柳永来到杭州,传说是他拜访当时杭州知府孙沔时写成的。词描写了北宋时杭州的景象。上片从“形胜”“都会”“繁华”三方面,赞美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以西湖为中心,从景及人,从平民百姓及达官贵人,展示了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这虽是一首投赠之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安定的社会现实。

《雨霖铃》是柳永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因柳永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这首词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设想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学习这两首词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1)重视诵读。柳永词,音乐感很强,当时可以和乐而歌,现在朗诵也依然悦耳动听。因此,要反复朗读,体会其语言特色。

(2)揣摩意象。柳永这两首词,都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抒写情感。学习时要仔细揣摩这些意象,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把握特征。这两首词在表现技巧上的突出特征就是点染手法的运用。通过对这一手法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匠心。

课文解读

望海潮

①②③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钱塘是东南形势显要、湖山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它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①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②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③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当时属吴郡。)[起句是总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形胜”状其自然景观,“都会”赞其人文景观。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词开篇三句就这样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对杭州给以概括交代,下面如数家珍,依次进行具体铺叙,①②③④形象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烟似雾的柳树、彩绘如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的房屋,约有十万户人家。①烟柳画桥:这句写美丽的景色。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②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这句写富贵人家门窗的陈设。③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④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确数。)[这是上承“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画。纵目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卧波,胜景似画。这里人烟阜盛,楼阁参差,勾心斗角,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微风过处,风帘轻摆,翠幕荡漾。真是人间仙境、地上天堂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大树笼罩着沙堤,奔腾的江流翻滚着巨浪,溅起雪白的浪花,一条大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绵延无边。①云树:树木茂密如云。②怒涛卷霜雪: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③天堑无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天堑,险要的江河。堑,qiàn。涯,yá,边际。)[这是对“东南形胜”做铺展的描写。诗人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海涛像发怒一样奔腾呼啸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卷起千堆雪”,钱塘江无际无涯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一“绕”字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状狂涛汹涌、波浪

①②③滔滔之势,动静相映,气象万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堆积着绫罗绸缎,人人互相攀比,竞争奢华。①市列珠玑: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玑,jī,珠子。②户盈罗绮: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绮,qǐ,彩色的丝绸。③竞豪奢:攀比豪华,赌注阔气。)[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诗人款步街头,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互相攀比,竞相斗艳。诗人用市场上的珠宝,泛指商品的丰富;用百姓的衣着,泛写生活的富裕,最后以“竞奢华”

①三字归结。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形象地表现了杭州经济繁荣,生活富庶。]

重湖叠②③④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相映相衬,清秀美丽,更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香飘云外。①重湖:西湖白堤两侧的里湖和外湖。重,chónɡ。②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巘,yǎn。③嘉:美丽。④三秋桂子:秋天的桂花。三秋,阴历九月。)[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而更美的还是山中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香飘万里,陶然心醉。诗人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了西湖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重重叠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桂子”照应“叠巘”二字,“荷花”照应“重湖”二字。“三秋”形容时间之长,“十里”突出空间之广。这几句诗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抛向人间的“绣球”。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香飘万里,让人联想起杨万里的著名诗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晴空中飘荡着欢乐的羌笛声,采菱的姑娘一边划船一边放开嘹亮的歌喉: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一个个嬉笑颜开。①羌管弄晴: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羌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地出产的。羌,qiānɡ,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弄,吹奏。②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歌声一片。泛,漂浮。③嬉嬉钓叟莲娃:形容人们都游玩得很快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因此词由景及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见义,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泛舟湖中自由地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①

③①

③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

①闹嬉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②。(知府大人由庞大的仪仗队簇拥着出巡,乘着酒兴听着吹箫击鼓,观看欢歌燕舞,一边吟诗一边观赏美丽风光。①千骑拥高牙:形容孙沔与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千骑,大批的马队。骑,jì。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②吟赏烟霞:一面赏景,一面吟诗。烟霞,指代美丽的自然风景。)[权贵出行气派威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呼百应,声势暄赫。公务闲暇,携酒游湖,品酒赏音,①②吟诗作画,啸傲山水,儒雅风流。]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①图将好景:把杭州美景描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②凤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日后把这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足可以向同僚夸耀。至此,诗人彰显本意,“归去凤池”是对孙沔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足以向朝廷“夸”的“好景”,显然是赞美孙沔治杭的政绩。这首词为赠献之作,故以恭维、夸张之语作结。]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北宋的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诗人以西湖为中心,由景及人,由平民百姓及达官贵人,多侧面,多角度,层层铺展,落笔“好景”二字。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趣闻。传说金主完颜亮拜听此曲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也想到江南“吟赏烟霞”,享受人生。于是宋朝上下把金兵入侵的这场兵祸怪罪于柳永,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写这么好的词。谢处厚竟写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但是,罗大经却不赞成,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三》云:“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也。”罗大经认为“万里愁”一语是统治者推卸责任的伪装。妖娆江山秀丽风物本无关情与恨,士大夫们自己歌舞欢声疏于国事,以致忘记身上的职责而亡家亡国,干柳耆卿之词何干?所以罗大经紧接着又和谢处厚诗一首:“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一片依然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抛开历史是非之辩,此词影响之深远,于是可见一斑。

雨霖铃

①②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时分,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一对有情之人恋恋不舍在长亭面对面窃窃叙情,但是阵雨已经停歇,游子将要出行,这痛苦哪能够忍受!①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蜩,tiáo。②长亭:古时在大道旁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人们多在长亭送行。③骤雨:阵雨。)[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秋天的时令,为全词定下悲哀的情调。“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晚”点明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本来天公作美,下来一场暴雨,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就要行路了。诗开头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渲染出

①②③一阵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心爱的人在长亭摆设宴席为我送别,哪有心思饮酒啊,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却不断传来船夫冷漠催行的吆喝声。①都门帐饮:在京都汴京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帐,蓬帐。②无绪:没有心思,无精打采。③兰舟:用木兰木做的船。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此处指船夫。)[饮酒饯别,纵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依依不舍的之时,却有人硬生生把有情人拆分。诗人用美酒反衬愁苦,用船夫无情反衬离人有情,表现不忍离别又不能不离别的苦恼。]执手相①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一刻千金之时,就要分别的人手拉手想再仔细瞧瞧,但各自泪眼模糊,想再讲几句话,喉咙竟然被堵塞,唯有无言相对。①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噎,yâ。)[这是正面描写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表现了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遗憾。]念去①②③④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怎敢想象别离后的情景,傍晚时分,一叶孤舟飘泊江波之上,浓重的雾气压在心头,千里之遥的南国哪里有我落宿的地方?①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②暮霭:傍晚的云气。霭,ǎi。③沉沉:深厚的样子。④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以“念”字领起,避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去一程,又去一程”,二字重叠,表示不忍离去又不能不离去,终于越去越远的凄楚。“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雾海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用无边之景衬无限之情,更深一层表

①现别离的凄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因离别伤怀,更何况我们别离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那别离之苦又怎么能忍受啊。①清秋节:凄冷的秋天。节,季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诗人把古人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结合提炼出来,融化为自己的诗句,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今夜喝了别离酒,酒入愁肠,浑浑噩噩,朦朦胧胧,酒醒后,船会行驶到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停在垂杨岸边,冷风吹面,唯有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别后的凄凉。岸柳,使人想起折柳赠别;晓风,寒;残月,冷,孤单单、冷清清。诗人把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叠加起来,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离情,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没有一个字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愁绪,就连词人的精神状①②态都披露眼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次一别,佳期难再,年复一年,相爱的人不在一起,良辰美景又有什么意义,就算有无数的相爱相思之情,又能向谁诉说?①经年:一年又一年。②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完的相爱、相思之情。)[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风情”是指男女相恋相爱的风流情事,现在已经离开了欢爱的人,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的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二句顺着上几句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对于这首词历来评家众多,评价很高: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特色鉴赏

《望海潮》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望海潮》词调始见《乐章集》,即为柳永自创新声,极尽杭州之富庶与秀美。从写作视角看,由宏观而微观,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从写作声势看,则由博大而细致,由雄浑而婉丽,由激越而清柔;从修辞格来看,明喻和暗喻交叉,借代和互文更替,夸张和对偶并举;从表达方式来看,叙述和描摹融通,实写和虚构兼美;从句法措词看,以点铺面,以关键字眼带动全句,乃至全篇,行文畅达淋漓。具体而言《望海潮》词中,至少“形胜”、“繁华”两词为点睛之笔,“绕”字下得准,下得简约,“泛”字从岸上移步至船上,“嬉嬉”写出人物怡然之态。总之,《望海潮》显示柳永词风的另一面,即雅的方面。

《雨霖铃》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先写离别之时的愁苦;次写别后羁旅途中之愁苦,再想象“此去经年”的愁苦。三个层次,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叹为观止。其次,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像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问题探究

对柳永其人其词,历来争议很大。

《望海潮》,有人认为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经过宋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投赠之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充满了阿谀奉承之词,一味粉饰当时的太平盛世,而对杭州“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的苦况,视而不见,它不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作。

《雨霖铃》,历来分歧也很大。对柳永其人,贬之者认为其人品低下,作品鄙俗,不登大雅之堂;褒之者则赞其词语清丽,声律谐美。《雨霖铃》一词,虽然艺术技巧达到很高成就,但词中“执手相看泪眼”“千种风情”等语,浅近俚俗,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对上述观点,我们都可以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今天我们要着意探讨的不在诗作的思想,而在诗作的艺术,在诗作的表现技巧。

这两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一个共同之点,都运用了点染之法。点染,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指点缀景物和敷彩着色。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中说:“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由此可见点染之妙。

诗画合壁。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各门艺术手法相互融会贯通,绘画中的点染,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创作。高明的诗人,也每爱于作品的紧要处,稍事点染,便意态自足,或为诗眼,或成佳句,或出妙境。

在诗歌创作中,“点”和“染”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所谓“点”,就是点明,或点明问题,或点明情思,或点明旨意;所谓“染”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使所点的对象更加突出,更鲜明,进而加强读者对“点”的印象。清代刘熙载评柳永词说: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艺概·词曲概》)

我们如果从点染手法的角度对这两首词再行赏析,可以获得新的艺术享受。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对两首词作些具体分析。

探究思路:

对于点染之法,关键在于明确什么是点,什么是染,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望海潮》“形胜”“繁华”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从“人家”之多铺叙“繁华”,这是染;“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通过对“天堑”的描写,铺叙“形胜”,这也是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上承“繁华”而来,铺叙集市奢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承“形胜”,描写西湖秀丽景色,这也是染。所以,这首词开篇点明主旨,接着交错地运用“染”的手法,具体铺排,前后是理与事的关系。

《雨霖铃》这首词也是多处用了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首先点明离别(“去去”),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加以“染”,烘托离情别绪,这就更添离别之苦。接下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点明“伤离别”的情感,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生离死别本就够伤人的了,又何况有那堪冷落凄清之景色的衬托呢?下面还是“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即用衰败低垂的杨柳、阵阵萧瑟的晓风,和一弯孤冷清淡的残月所构造的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前面“伤离别”的感情。作者这样点而染,染而点,点点染染,把个抒情主人公的离愁表现得极为哀婉深沉。点与染,前后是情与景的关系。

训练提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参差十万人家。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3)千骑拥高牙。

(4)竟无语凝噎。答:

2.对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地方是: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答:

3.根据指定要求背诵默写相关诗句:

(1)《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繁华”的诗句是

(2)《雨霖铃》的词眼所在的诗句是

。调动多种象征离愁的意象来想象别后之苦的诗句是。

(3)《雨霖铃》中与“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戏曲语)表意相同的诗句是

。与“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刘克庄《长相思》)表意相似的诗句是。

(4)《望海潮》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是

4.对下面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词以这几个句子开头的好处是: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形胜”二字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自古”强调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杭州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都会”“繁华”,为点睛之笔,振起全篇。)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几句诗在句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亦自悠扬。白天吹笛子,夜晚唱菱歌,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以写景起笔的原因是:作者择取的景有,送别的长亭、凄切的寒蝉,黄昏时分、骤雨刚停,这一切都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下面抒写情事打下感情的基础。所以起笔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个诗句的妙处首先在于“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改用长句,声调和谐,景色如绘。“烟波”,“暮霭”,“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千里”,“阔”,空间可谓广矣。诗人以浓重之色压在心上,衬托离愁之重,以空间之无际衬托离愁之无限。)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望海潮》中描写这一伟观的诗句是。

(2)上文和《望海潮》都着重表现了海潮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它们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

6.《雨霖铃》启动了许多表现愁的意象,请你对此加以具体分析: 答:

7.请把《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8.对对子,是近年高考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它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特征。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可以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极有利于把握母语的规律,提高驾驭母语的能力,还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味。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从《望海潮》《雨霖铃》中找出对偶的诗句。答:

(2)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对偶关系的成语:

固若金汤:。

雪中送炭:

。下海捞月:。

流芳百世:。

精雕细刻:

。伶牙俐齿:。

(3)给下列对联补出下联:(2001年春季高考试卷第26题)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答:。

(4)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05年高考全国卷三第20题)

答:

9.《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不过,同是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再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抄录下来,并就其中一首或几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本题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防止误读。答案:(1)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另解,“参差”这里是“大概、大约”的意思。(2)绮(qǐ),彩色的丝绸。防止误读qí。(3)骑(jì),表示一人一马,此处不念qí。(4)噎(yâ),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2.解析:词的朗读和诗歌一样,所不同的就是领字。所谓领字,就是在某些句子之前加上一个、两个、三个习用的字,用它来引领后面的句子,它在句子中虽然是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不断句),但它是该句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读时要稍作停顿。领字多为虚字,而且多为仄声字。领字有领起本句,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更那堪”;也有领起好几句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舒”的“念”。

答案:(1)“有”领字,要有停顿。(2)“对”领字,应读作“对/长亭晚”。(3)“竟”领字,应有停顿。(4)“便纵有”三字领。

3.解析:这是一道理解和背诵的综合考查题,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答案:(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留恋处兰舟催发。(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解析:赏读诗词就是赏析诗歌的语言,其关键在对不同的诗句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本题用选择题的形式,适当降低了难度。(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答案:(2)

5.(1)解析;本题第一问是句子鉴赏,第二问是联想记忆。答案:这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也称眼句,下文围绕“伟观”二字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解析:这是一道写作技巧鉴赏题,关键在于要了解一些文章表现技巧的基本知识,例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的顺序;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效果等。

答案:共同特点在一个“伟”字,即都突出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上文先直接描写,后引用杨万里的诗间接描写。描写时由远而近,“如银线”,写远处,用比喻绘其色与形,状其小;“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用比喻绘其色与形,状其大;“大声如雷霆”,用比喻绘其声;“吞天沃日”,用夸张状其气势,总之文章从色、形、声、势等方面突出了海潮“势极雄豪”的特征。而《望海潮》则用动词“卷”状其势,用“霜雪”描其色,用“天堑”喻其阔,同时还以“云树、堤沙”的静反衬其“怒”。

6.解析:诗的主要特征是以形象说话,诗人不是把他的旨意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形象的描写来暗示给读者,所以鉴赏诗歌,主要是从意象分析入手,透过诗人描写的形象潜入诗人的心灵。本题旨在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这一特征。

答案:《雨霖铃》的主旨是写愁,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描写,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来抒写心中的愁绪。开头三句有长亭、蝉、黄昏。长亭,送别的地点。词中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柳和蝉有不解之缘,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一阵骤雨过后,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句子,所以动人,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意象。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这是三。词人深一层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当空,这情景多么难受。

7.解析;比较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鉴赏的方法。比较阅读的关键是选定比较点,本题的比较点可从内容、风格、技巧、语言(句式、用字、押韵)等方面进行。

答案:《雨霖铃》写的闺怨离愁,抒发了男女间缠绵绯恻的情感,属婉约派代表作;而《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在表现手法上,《雨霖铃》的突出特点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望海潮》则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杭州繁荣富庶,兴盛承平的景物,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在语言上,《雨霖铃》音韵优美,用入声韵,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望江潮》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8.(1)答案:《望海潮》中的对偶句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雨霖铃》中没有对偶的句子。

(2)答案:坚如磐石;雪中送炭;缘木求鱼或上山觅珠;遗臭万年;粗制滥造;笨口拙舌。(3)解析;对对子的关键先要把握原句的中心,再由此生发联想。例如题目给定了对联的出句,句子中心是“心”,由此很容易联想到脑、手、脚、眼、耳等,如果把句子的中心误以为是“遗忘”,思路就会梗塞。然后再斟酌句子的含义,这个句子落在写“心”的功能和作用(可从反面也可从正面),于是对句的思路也便清晰起来。

答案:金钱是眼的屏障,挡住了多少高远的瞩望。

记忆是脑的武器,攻克了多少遗忘的堡垒。

家乡是脚的羁绊,束缚了多少男儿的壮志。

机械是手的儿子,延续了多少创造的梦想。

(4)解析:这道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它不是给出上句对下句,或给出下句对上句,而是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并明确字数和结构的要求,然后各显其能。这比规定一联写另一联更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答案:今日,带着欢笑离别;明日,怀着回忆重逢 三年寒窗,今朝一别难;数载相交,临行情更浓 知己天涯别君去,友谊四海亦长存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鸿门宴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篇5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修姱(kuà)

鸷鸟(zhì)

..B.偭(miǎn)规矩

侘傺(chà)(chì)

...C.芰荷(qì)

蕙襄..D.謇朝谇(jiǎn suì)

溘死(hè)

...【答案】 B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掩涕 规矩 返顾 芳菲 B.浩荡

侘傺

杂揉

芰荷 C.峨眉

鸷鸟

陆离

嗑死

D.工巧

兰皋

芙蓉

太息

【解析】 A项,反顾;B项,杂糅;C项,蛾眉,溘死。【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忳郁邑余侘傺兮 C.佩缤纷其繁饰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解析】 A项中“错”通“措”;B项中“郁邑”通“郁悒”;D项中“离”通“罹”。【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忍尤而攘诟(忍受侮辱)..C.伏清白以死直兮(佩服).及行迷之未远(趁着).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解析】 伏:守、保持。【答案】 C

兰皋(gāo).谣诼(zhuó).揽茝chǎi 延伫(zhù).【解析】 A项,“姱”应为“kuā”;C项,“芰”应为“jì”;D项,“溘”应为“k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A项,“民生”句中指“百姓的生活”;B项,“流亡”句中指“遭受放逐或突然死去”;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答案】 D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项()A.长余佩之陆离

.C.哀民生之多艰

.用作动词;D项,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能力提升层次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粖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7.诗中“重华”是指古代贤君虞舜的名字。诗人为什么要与重华游仙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步余马于兰皋兮 .D.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A项,长: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步:名词用作动词;C项,哀:形容词

【解析】 屈原的理想、德行是不容于世的,而其追求又是执着的,故常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来寄托。

【答案】 与重华(古代贤君虞舜)游仙宫,寄托自己的心志,表明理想的远大及对“美政”的执着追求。

8.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C.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D.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解析】 A项,余幼/好此/奇服兮;C项,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D项,幽独/处乎/山中。

【答案】 B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叙写屈原从鄂渚(湖北)到溆浦(湖南)的一段行程。行程从渡江开始,故题名为涉江。

B.诗人自幼到老都好“奇服”,表明诗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品质,象征他的与众不同。

C.诗歌第四段列举古代贤士的种种不幸遭遇,抒发悲愤,表现不愿同流合污,将遵守正道,决不妥协的精神。

D.全诗叙事历历如见,抒情真挚深沉、激情澎湃,议论则合理警策,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眷恋国土的爱国情感。

【解析】 B项,“奇服”比喻不同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答案】 B 10.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涉江》是屈原晚年放逐江南时所作的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抒情诗,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答第二问时,要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运用对比和比喻,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年纪老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衰减。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之冠。披挂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戴着珍贵的美玉。社会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却正在大步驰骋义无反顾。用青龙驾车,两边配上白龙,我同重华一道去游玉树的园圃。登上昆仑山吃那玉树的花,我要跟天地一样长寿,跟日月一样光华。我为楚国没有人了解我而悲伤,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江。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在秋冬余下的寒风中叹息惆怅。让我的马走上山冈,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停放。我乘着篷窗船上溯沅水,船夫们一齐摇桨击水前行。船慢腾腾地不肯向前,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进。清晨从枉渚出发,晚上歇宿在辰阳。只要我心地正直,放逐在僻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不决,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去。深邃的树林幽远昏暗,这可是猿猴的住处;山岭高峻遮住了太阳,山下阴暗不明而且多雨;霰雪纷纷扬扬地无边无际,浓云密布,好像连接着屋宇。

可怜我一生毫无乐趣,寂寞孤独地居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心意去附和世俗,当然会忧愁痛苦终身不得意。接舆装疯剃去头发,桑扈走路时赤身露体。忠诚的人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不一定得到职位。伍子胥遭到灾殃,比干被剁成肉泥。整个前代都是这样,我对现在的人又何必埋怨责备?我将遵守正道而毫不犹豫,本来会终身一再陷入黑暗的境地。

乱曰:高尚的鸾鸟和凤凰,一天天地离得更远;渺小的燕雀和乌鹊,把巢筑在殿堂和庭院。芳香的露申和辛夷,死在草木丛杂的深林;腥的臊的一齐用上,芳香的不能靠近。阴和阳颠倒了位置,我生活的时代不合适。怀抱着忠信却这样失意惆怅,我将要飘然远走他乡。

[语言表达层次C ]11.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楚大夫沉吟泽畔,在叩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续写能力。答题时,一要注意句式特点,二要注意内容上的连贯。此外,前面例句中用了名句,续写时也要注意。

【答案】 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比其他软件,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解析】 空格处所填的答案必须是对后文内容的概括,作答时,要从语句中挑选出重要词语,然后加以整理组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语音发送便捷(或语音的快捷性)用户真实私密有用(或用户的真实性)功能更实用(或功能的实用性)13.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阐释加线句子所蕴含的道理。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的话,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就像一只蝴蝶,要想美丽如画,它的蛹就必须要经过地表下漆黑炼狱般的生活。如果不肯接受被压抑的痛苦,展翅欲飞之时,就是它的美丽终结之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例句前句打比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达,后一句用假设关系的形式来说明,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上一篇:期货套利下一篇:社区环境卫生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