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2024-05-04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精选7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售价-成本价。

(2)列函数式:引导同学从平时坐出租车中了解,引导学生得到:车费=起价+超过的价钱。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函数的教学;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网络教学:

如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等。

4、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如讲菱形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制菱形纸片,让同学通过实物找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都具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自己得出结论,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经营好一个课堂,做一道既营养价值高又口味好使学生们都爱吃的“菜”,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就得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有兴趣起来,这样你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2

一、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假如老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例如,教师一般会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鼓励,一般有: 教师肯定的眼神、赞赏的话语,等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这样学生就会有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兴趣。正如“马太效应”中, , 学生在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同时,会更加朝向优秀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优秀持续。同时,在高效率课堂上教师一般对学生采取积极鼓励,对学生的错误也能理性看待,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时,教师更注重对评判方法的把握,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学生和强调学生的过错。这样的教育方法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同样,在这样的积极状态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发挥。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教师一味的学术灌输,只能做到“授之以鱼”,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所以,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力的不断培养,同时,对实效性的强调还有利于学生保持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方法教学

这里的“方法教学”强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让学生求得题目,不能是“为做题而做题”的目的。而是要教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远远比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在实效性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中更好的实现自己,我们知道学习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性思维,真正的“会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独立发展逻辑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独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抓住机会联系现实生活案例,并渗透数学知识在教学知识中的发生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强调。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及时向学生分析目前和数学思想融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只有注意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程,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数学教学的规律, 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把握。

2.丰富教学模式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要建设实现性数学课堂,就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丰富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科规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初中生由于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其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数学课堂中,老师仅仅采用单调的板书教学模式, 那么学生则会在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出现思维停顿或者是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在实效性数学课堂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亲自制作立体模型,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把握空间图像的抽象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归纳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确保其学习的高效性。

3.新教学工具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成功也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参与教学,有利于将平面固定的模式转化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线条感等一系列感官活动有效把握的生动画面。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视觉展示中,使学生更加有利的对问题进行把握,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当教学中出现难题时,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其重点和突破点,最终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得到了优化,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改革进程不断推动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们必须明确高效率的数学课堂不仅仅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创新中,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效性课堂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对提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要求越来越被大多数人重视。对课堂来讲,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着必须牢牢抓住这条主线。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成为当前数学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我们这里强调的实效性是指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效益的提高。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后,学生必须自己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满足。这里强调的实效性是对学生获得满意程度的衡量,同时,对结果的强调也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3

1.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听不到很可惜”的感觉。其次,要加强听的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别人的讲话。课堂上不论教师讲,还是学生发言,都要适时地问:“他说的什么?你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说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吗?”第二,别人发言时,要学会注视对方。第三,教师的讲话不重复、不啰唆,用教师的好习惯感染学生,养成“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

2.强化学生在作业后反思。每当做完作业,要求学生重新浏览一遍,总结本次作业有何收获?有什么不足?有没有创新,像检查考卷一样对每一道题负责,做到心中有数。如初一代数先化简,再求值的题,尽管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先化简原式,使原式变得简单,再代入数据求值,但仍有学生直接代入数据,导致计算量增大,错误几率提高。所以教会学生进行作业反思,就是选择最优、最佳的做题方案,使自己的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提升,错误率降到最低。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不容易。因此,要使学生从课前、课中、课后步步反思非常困难。于是,我首先和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向前迈出一步难不难?回答:不难;我们再向前迈出一步难不难?不难。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按照这“一步路原则”一步步从不难中走出来的。所以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效果肯定会越来越显著。

3.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数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数学概念正是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因此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的“数怎么不够用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冰箱中中冷藏室的可调温度在一4℃~6℃之间,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入负数的概念。在讲数轴这个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有何特点,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温度计上有表示0℃的刻度,有表示0℃以上温度的刻度,还有表示0℃以下温度的刻度。这样学生在理解数轴这个概念时,就能更牢固地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即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4.以游戏方式为导入切点。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动力。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玩“24点”游戏。游戏规则:每组四人,一副扑克牌,先由组长抽出四张,谁先列式算出得数为24即为胜者,记5分并取得抽牌权,以此类推,得分最高者获得组内出线权,然后由各组的第一名进行PK,评出班级第一名,并将各组总积分进行比较评出最佳小组.这样在游戏中每一名学生的精神都高度集中,既想让自己取得好成绩,又想为小组取得好荣誉,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对于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有了更深的掌握,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充分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前提。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一题多解。备教材时,既要认真钻研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又要注意研究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钻研教材知识与考纲的关系,与中考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授课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备学生,就是要备学生的实际,备学生的差异,同时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宏观上理清教学思路,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就微观而言,要对于本节课要讲解的例题提前预设多种不同的解法,不能临时抱佛脚,不能完全临场发挥。

6.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引参与方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双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有效操作,它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具有检测调节和监督评价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必须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6.1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提问内容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形式灵活多变,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问:“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有哪些?”学生就可以积极思考,认真参与,回答可涉及角、平行四边形、中位线、比例线段及圆等许多章节的内容。

6.2设计的问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设计提问,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增强学习目的性,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笔者在讲授“比例线段”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不过河量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更容易促使学生愿意参与积极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4

南康市赞贤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内化为学生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树,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了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习近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两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代表点头称是,但不慌不忙的也拿起一张圆形纸,两手随意一撕,圆形纸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份:“你们看,这里的那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辩论,双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用分数表示。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然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怎样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谈几点简单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等。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将如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结合《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课具体谈谈如何来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对教材分析的有效性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数学书往往呈现一些法则、定律、定理以及现象和事实内容枯燥无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那么教师在了解这节课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在组织教学材料时教材中哪些内容要深讲,详细讲,哪些内容要少讲或不讲,作出果断的取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还要从其它数学资料中筛选或自己编写补充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方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内容出现在苏教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2.5.2,它是新教材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函数零点”以后的后续内容,是研究方程解的问题的新方法。利用函数零点求解方程的根是函数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二分法正是寻找函数零点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二分法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而且通过对二分法的步骤的掌握加深对程序框图的理解,“有步骤、程序化”是算法思想的重要特征,为数学必修3中学习算法内容作铺垫。方程的近似解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有些方程求精确解较难,其实,实际问题对解的需求并不是严格的精确,只要满足一定的精确度就行,所以人们更关心的是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二分法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近似计算的方法。指导学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逼近、极限、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二、提高对学情分析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根据调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坚持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兼顾,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加以分析与诠释,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有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而不能仅仅把部分优等生当做是教师自己的“宠儿”、课堂的主人,占据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及空间;而把大部分学生则当成是学习的“配角”、课堂的“观众”;部分学生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同一堂课上,使某种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绝不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初衷!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组织教学工作。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了解和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这为函数作图,确定方程解的大概范围打下基础。而学生对二分法的原理——逐步“逼近”认识还很肤浅,很难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于求方程的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感受逼近思想,以此作为突破口。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参差不齐,会给本节课的数值计算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实物投影操作计算器进行演示,提高计算效率。而尽管使用了计算器,求一个方程的解也是很费事的,学生容易急躁和出错,故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事。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为此在教学中要顾大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那些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前迅速进入“愤”、“悱”的状态。那些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有紧密联系的情境为基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有“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在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李咏主持的《幸运52》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其中有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为大家所熟知。在某期节目中主持人李咏展示了一款手机,商品价格在[2000,2500]之间,每次报价后,告知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由报价者再次报价,在限定次数内猜中(精确到整数)者为胜利。你若是竞猜的一名观众,你能否很快的报出商品的价格?在学生每次报价后画一个价格示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观确定商品价格的方法。教师说明今天研究的课题就与这种方法有关。(板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还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提出课题。2008年汶川发生5.12大地震,绵阳和成都间的电缆有12个接口,现在某接口发生故障,须修理,如何尽快判断故障发生点。提出以学生熟知的电视栏目中的游戏,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奔“二分法”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通过课堂的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保持整个课堂处于“动”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处理好课堂提问,教学中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教师要用和谐的、爱护的、富有情趣、生动的语气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坚决杜绝无效提问和无目的的随意提问,切忌用提问来惩罚学生,有意找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只能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爱好,造成呆板、死气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举例题:能否求方的解?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求根公式来解。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一元二次方程有现成的求根公式,那么如何求方程的解呢?不解方程,也不允许用求根公式,如何求方程的一个正的近似解?(精确到0.1)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引出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可得出根所在区间为(2,3)。引发学生思考,能否类比猜手机价格游戏中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进一步有效缩小根所在区间的“长度”。引导学生探究出通过不断平分区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用图例演示根所在区间的“长度”不断被缩短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上述方法的理解。

五、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与“权威”的教师是平等的关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许多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力求课堂上有50%以上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

课堂活动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师生换位,分组讨论等模式。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但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可以引导学生充当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书的内容、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分组讨论在试卷讲评课的时候可以用,试卷讲评课一直都是比较难上的课,一般的做法都是老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但一节课如果这样毫无起伏地进行下去,学生肯定会听得疲倦,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考虑到试卷上的每道题基本上不可能是全班都错,在同学中间总会有对的人,而且大家经过做题,对这道题总有自己的思考,没对的原因或是想法上存在一点偏差,或是差一步点拨,可以组织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就某几道题进行讨论。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不管开展哪种数学活动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对学生参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活动后还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评价,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问题情境提出后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举例题:能否求方的解?引出二分法的概念时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例题讲完后学生已经对二分法有了大致的认识,但让其具体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这里由教师介绍二分法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即可。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六、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等作出的评价。每个学生现阶段的点滴进步都是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当给予肯定,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教师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课堂评价语的有效发挥。有效的教师评价语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却存在着因“语言贫乏”,“马虎了事”,“机械重复”等造成的无效现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呢? 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正确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教师的表扬语言,我们的评价确实要以鼓励为主,但更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与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的火花。

七、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性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偏紧,而数学又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布置一定的作业是数学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业的种类可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作业的形式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关于数学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题目,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选做题是针对想在数学方面有进一步发展的同学布置的,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学生可选择性完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所要布置的作业,教师应先做一遍,了解作业的深度和广度,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脱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安排课内、课外作业,有时还可以布置阅读作业。作业题目要有代表性,必须在少而精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练习,而不能大搞提海战术,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学生,作业的书写要规范,上交作业要及时,杜绝抄袭现象。对于教师,作业布置要与课时比例一致,并且要全批全改。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课堂练习1:下列函数哪一个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________(1)(2)(3)(4)

让学生了解二分法可以求哪些方程的根,即近似零点附近的两边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 练习2:p 81练习2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6

1. 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师生关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 学生如果对老师有不喜欢或敌对情绪, 他就不会听你所说, 甚至还会与你作对.因此, 平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熟悉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教师不要让学生感觉你高高在上, 应该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 真诚地对待学生, 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明白你的真诚, 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以后, 那么你的教育观念, 你的教育方式, 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 反应迅速, 思维活跃, 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2.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 通过科学的设计, 间接的认知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的前后, 让学生更容易吸收.设计教案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的知识容量,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新课改特别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还是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 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 (逻辑思维) 的训练, 而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 从而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 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 企图强化思维定式, 其结果是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教师在这过程中要起好主导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除智力因素外, 还需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学还应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智商较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对这一类学生, 可以让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 练习拓展性强的习题, 促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智商稍低的学生, 让他们掌握好基础, 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习题.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优生的培养, 而且更应该关心中差生, 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 我们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总之,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但在改革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 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 结果学生该获得的数学基本素养没获得, 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 新课程是一次“改革”, 而不是一次“革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反思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更好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但在改革过程中, 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 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 结果学生该获得的数学基本素养没获得, 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反思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更好的发展.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归因

1.课堂导入低效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乐于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激情。然而有些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学习主题,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然后引出ab+ac=a(b+c)。如果不是老师自己讲出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因式分解上去的。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服务于教学的,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2.课堂提问无效化

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于提出的问题空泛、偏难,或所给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伊始便播放了一段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录像,然后提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姚明;我看到奥运会火炬……没完没了。老师只好继续引导:“姚明手中拿的是什么?”有学生立即回答:“国旗。”“国旗上面有什么呢?”“五角星!”学生齐答。听到这儿我才明白老师原来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录像中找到“五角星”这个轴对称图形。用9分钟的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唤出来”,实在没有必要,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3.探究学习形式化

探究学习似乎成了课改后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但对探究学习缺乏指导、操之过急、时间不充裕、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探究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量一量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成比例?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老师让学生去探究。于是,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可不到2分钟,老师马上让学生停下来,便用多媒体演示结果。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使探究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如“蜻蜓点水”——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选择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情境导入过分注重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而忽视了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虽有活泼的形式,却缺少数学本身的价值。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有效的课堂导入应是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和谐美、揭示数学的内在规律,体现数学的价值。初中数学阶段需要学习很多数学基本知识与规律,因此,要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设计问题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1)针对性提问

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2)层次性提问

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

(3)趣味性提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

3.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基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精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縱观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有效性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外企英文自我介绍中的常用句型下一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