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

2024-09-12

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通用8篇)

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 篇1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可以用“受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收获。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前也经常提“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不知道怎样去做。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准备把这些方法逐步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去。

其次,是对我自己学习方法的促进。我们经常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是我们教师自己真的就会自主学习吗?说实话,我们教师从小也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也习惯了主要靠老师讲解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常常不会自主学习。通过这次网络培训,我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养成了定时登陆平台进行学习的习惯。我想,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任务也就完成大半了。

通过通识网络研修班的学习,使我感受到网络教育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等。使我认识到网络研修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参与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研究和进修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的研修活动。

网络管理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众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以灵活性,随机性、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直观、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展现给师生,很好地激发了师生的教和学的兴趣,使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达到既定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在广阔空间获取学习信息的条件,通过网络阅读,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师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 篇2

当前, 各地教师研修网的建成, 更为拓展研修领域、深化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如何以研修网为平台, 有效开展网络教研, 成为大家关注的新课题。现以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网为例, 谈谈如何利用网络教研, 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

培训引领, 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网络教研毕竟是新事物。不少教师年纪大, 电脑操作不熟练, 还有部分教师信息加工能力不强、打字速度慢, 对网络普遍存在“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等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消除教师们的心理障碍, 就成为网络教研起步阶段的重要工作。为此, 我们组建培训梯队, 对研修网系统管理员、研修中心部室骨干、全体教研员、基层校主管校长和网管员等, 进行分层、分批培训, 从而“培养一层, 带动一批;层层递进, 激活一片”。我们还通过研修网社区公告对全区教师进行相关使用培训, 如“研修网登录注册方法说明”、“教师研修网使用说明书”等。

经过培训, 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能上网浏览网页, 下载资源;9 5%以上的专任教师能注册成功, 熟练上传资源、撰写日志、互动交流;8 0%的教研员能制作课件并组织网上教学研讨。

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反馈情况, 对研修网的相应栏目进行重新规划与完善, 使其成为动态资源的生成库、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撰写博客, 抒发感悟的精神家园

研修网构建了一个新课程环境下, 以资源为中心开展网上教研活动的平台。工作室则是研修网平

/刘士东

台上的个人网络空间。它具有教育博客、资源管理、网摘、站内邮件、即时通讯、留言板等网络服务功能, 可以实现“自修+反思”模式的网络教研。

新课程提倡教师争当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在反思中成长。个人博客, 在工作室中又称日志, 成为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的有力工具。在博客上, 教师可以记叙生活感想, 解读人生价值, 书写教学随笔, 抒发教学感悟, 等等。其他教师针对教师记叙的经验、问题和思考随时点击浏览和进行评论,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在授课、听课、听讲座、读书后, 及时把相关体会和想法拿到工作室中与大家交流切磋。这对其他教师来说, 又何尝不是一种促进呢?如有教师在听课后, 写下了《听课, 听什么》、《教师板书后的1 5秒》和《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有教师在与同行交流后, 解读了“踢猫效应”、“北风现象”、“破窗理论”;有教师在博览群书后归纳了“解密教师推理”、“细节预示成功”、“为思想而生”……精彩的博客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通过阅读同行的博客, 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高手如林, 激发起了不断学习的愿望。博客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源。在这里, 教师们可以找到良师、找到良策、找到灵感。如一位基层教师看到教研员写的一篇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 深受其中讲的“语文讲三实——真实、扎实、朴实;语文课上三件事——阅读、写字、写文章;语文课堂三件宝——兴趣、方法、习惯好”等启发, 结合提示的要点, 进行了两个课时之间教学任务分配与衔接的专题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研修效果。

可以说, 个人博客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心灵沟通、智慧共享, 并因网络结缘, 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

专题研讨, 构建互助的学术论坛

协作组是研修网平台上以多个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结成的圈子, 可以实现网络协同教学和协同教研。它以特定的教学、教研目标为主题, 可以不受时空局限, 在组内成员间进行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开展网上研讨活动。在协作组中, 专题讨论区是一个教师们进行深度教研的场所。它分为即时在线研讨和随时交流等待两种方式。在论坛上, 教师可以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等, 提出问题, 实现同伴互助, 也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 获得专家引领与指导。

协作组组长主要由研修中心的相关教研员担任, 负责管理有关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网上教研活动、发起教学专题研讨、管理留言等。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 教研员要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让他们了解网络教研的方式和作用, 并引领他们加入自己的协作组。组员多时还可由中心组部分成员组成协作组的管理小组, 担任副组长及各板块版主, 负责确定和管理研讨主题。其次, 根据不同的专题研讨内容开设各类专题板块讨论区,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题讨论。在组织专题讨论时, 教研员要提前把研讨方案发布在研修网主页的“网络发信”或协作组小组公告中, 并随时将准备、实施过程中的资料或成果上传到小组资源中, 形成教研资源库。每次网上教研活动, 可安排不同的组长发起话题, 组织大家研讨。

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协作组有成员4 7人, 成立了1 0人的管理组, 在专题讨论区开设了硬件交流区、软件交流区、集体备课区、教学目标交流区、教学反思交流区、研究课后研讨区等9个专题板块, 共发起话题3 0条, 拥有小组资源1 3 6条, 总浏览量达1 3, 7 8 6人次。最吸引人的专题讨论一般是研究课后的研讨活动。例如, 在区级研究课常规的听、评课后, 负责人把研讨交流的主题放在讨论区中, 定好网上活动的时间、方式, 教师们就开始通过发帖、跟帖, 踊跃进行网上交流研讨。由于改变了交流方式, 传统研讨活动中那些缺乏自信、不善言辞, 或者碍于情面、不敢主动参与问题讨论的教师都能畅所欲言, 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区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里, 没有太多现实的压力, 人人平等, 人人有话语权, 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心声。在这里, 可以自由地结成精神同伴, 通过平等对话、自由交流, 拓宽教师的思路, 更新教师的观念。在这里, 有共识、有顿悟, 更有思维碰撞出的火花。

多种方式, 实现有效的网络交流

依托教师研修网, 研修方式可以多样化, 如案例式网络教研、引领式网络教研、远程协助式网络教研, 还有主题资源征集、多媒体培训讲座、网上视频会议、网上直播等,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多种渠道。

除了工作室和协作组, 还可以采取其他辅助工具开展研修活动。如, 利用研修网T Q (教师聊聊) 将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的优势整合起来, 为教师间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Q Q作为普遍使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之一, 也能成为教师网络研修的独特补充。它具有在线聊天、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Q Q邮箱、远程协助等多种功能。如配备了耳麦和摄像头, 还可以进行视频电话, 犹如面对面开展教研, 令教师备感亲切。利用Q Q, 还可实现论坛难以实现的“双向互动, 多方交互”的功能。在Q Q群里, 谁有困惑、反思、经验等, 都能即时地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分享。其他辅助工具还有飞鸽传书、飞信等。

网络教研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过实名参与, 它把网上和网下、虚拟和现实的教研活动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与常规教研相比, 网络教研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实现了同伴互助;打破了身份的界限, 实现了平等对话;冲出了地域的界限, 实现了资源共享。它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受到了教师群体的欢迎和认可。

当然, 网络教研作为教研形式的一种新尝试, 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想提高教研实效, 还应从研修网建设、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教研员的引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 让教师产生参与的内驱力, 以早日形成常规教研网络化, 并逐渐过渡到网络教研常规化, 真正形成区域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B/OL].[2009-05-07].http://www.edu.cn/20010829/209326.shtml.

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 篇3

学校占地70余亩,投资2000多万元,建有完备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容纳千余人的报告厅、300米标准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及其他完善的体育设施。实验楼装备有多个计算机专用教室,还有音乐教室、舞蹈训练厅、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电脑机器人工作室和大型多媒体专用教室。40多个教室全部装有高配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含正投影、升降屏幕、数字展示台、电脑及音响系统,并与校园网及互联网相联通)。这一切,使它具备了如今很多城市小学也不具备的“硬件”设施。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团结向上、生机勃勃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和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又使这个学校具备了一般农村小学所没有的“软件”。因而,就连周围小区的“城市人”,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

如何尽快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丰庆路小学的校本网络研修,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小的侧面。

——编者

丰庆路小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网上教师校本研修,走出了一条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开拓创新,科学管理,引领、指导全体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条件优势,根据新课程推进中教师校本研修的实际需要,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带头的网络校本研修课题组,用以指导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规划、协调和实施。课题组依据制度和规范实施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引领教师明晓网络校本研修的重要意义和新课程推进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性,从而积极参加网络校本研修的各项活动。

1.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

规范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课题组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结合本校网络研修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这包括:网络研修论坛的栏目设置,网络研修参与制度,网络研修论坛管理员职责,网络研修论坛计分办法,网络研修奖励制度,办公电脑管理使用制度,栏目管理员制度,论坛注册用户管理制度,等等,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行事,使网络校本研究工作得以不断推进并取得应有成效。

2.带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业务组的教师带领大家通过在论坛上发帖、读帖、交流、互助、研讨、共享、反思、碰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课例研究”为例:先由业务组主持老师在网上对具体的一节课拿出初步思路;经过大家讨论,博采众长后再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依据这个初步的教学设计,展开进一步讨论,主持教师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再试讲,课后讨论;最后,做网上反思总结。其中的“试讲”和“课后讨论”,根据实际需要可多次反复。如四年级语文《小镇的早晨》一课的“课例研究”,主持老师首先把教学设计方案在网上发布出来请大家点评;学校教师积极关注、广泛参与,提出各种建议;主持老师每天将网上老师们的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这些建议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在网上发布第一次授课的消息;课后,授课教师发表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其他参与听课的老师随即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听课的感言。结合每位老师的建议,主持老师又组织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随后在网上发表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学校老师坦率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主持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次修改教学设计,上第二次“研究课”;之后,在网上组织开展评课……就这样,按照“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调节设计”的序列,我们前后共进行了四次研讨课,而每一次,都会有新问题产生。如: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如何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怎样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评价?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课题)步步深入,怎样去解决它们呢?凭借网络的便利,我们把原来只是在教研组范围内进行的课例研究,放在全校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来做,主持教师、教研组的收效因而更大。

3.在研究过程中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每周话题”是我校网络论坛的一个传统栏目,在课题组指导下由各教研组轮流主持。每周由主持教研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一个切近教育教学实际的话题,然后引导老师们通过网络讨论交流。由于贴近老师们的实际需要,几年来,“每周话题”期期呈现出火暴的局面。如2005年第23期话题“作业革命”,一周时间内就被点击496次,回复105帖。我们先后讨论过的话题还有:如何营造“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我们离孩子有多远?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说→听。奖励的利与弊。如何设计导入语?板书的艺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如何正确看待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如何培养学生爱他人的情感?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课?“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的动力?如何让融洽的师生关系充满在各科教学中?如何让插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看待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的现象?新学期如何收心向学?如何给学生下合适的评语?如何使复习更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结课的艺术、关于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口算能力的培养。等等。

4.评价与激励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热情,课题组在校本研修平台上实行积分管理制度。一方面注重对参与数量的评价,发帖、回帖都会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另一方面更注重对参与质量的评价,对“精华帖”或“最佳回复”给予更多的积分奖励,鼓励教师在网络校本研修中出精品。我们每周都进行网络论坛排行公布,同时还设一个最快进步奖,奖励当周排行进步最快的用户。从论坛排行办法实施以后,老师参与量明显比以前多了,大部分回帖质量也较前有所提高。老师们参与论坛的积极性特别高,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论坛上的主题总数有3 606个,回帖数有45 452贴,每天的回帖量都在200以上。如孙小静老师做的《小镇的早晨》网络课例研究,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帖被点击970次,回复65帖,不仅全校大部分教师都参与进来,还吸引了部分外校教师和教研员。其中有主持教师的多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视频,还有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等。这样周期长,参与面广,资料呈现多样、直观的研修活动,没有网络平台支持,要实现是很困难的。

扎实、开拓性的工作使得网络研修这一全新的教研形式很快就被教师所接受,并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学习、工作、研究融为一体。王金萍老师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是在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还是头脑中一瞬间产生的火花,我都会利用课间10分钟或下班时间,赶紧坐在电脑前记录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一有时间就又会坐在电脑前,看别人的回复,这其中有褒也有贬,总会引发我不断地进行思考,然后再总结这些老师提供的方法,再回过头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参与网络研修,使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一改以往手懒而不常动笔的习惯,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当我在论坛上看到自己有感触的帖子时,也会积极回应,就这样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向老师们学到了很多。

网络研修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桂月老师年龄大了,学打字很困难,开始时只能一个键一个键地点着打字。但网络研修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她积极坚持参与,现在不但打字速度快了,并且还成为本校网络研修的积极分子,在校论坛排行中常常名列前茅。

由于积极推进,网络研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火热的网络校本教研受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的充分肯定:

当你进入丰庆路小学教师论坛,简单浏览,你就能感受到火热的校本教研气氛;细细品味,又能体会到教师富有理性的思考和具有耐性的坚守……

丰庆路小学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在校本教研中大有可为。校本教研在网络的支持下将更具生命力。

在海南进行的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工作会议”上,我校的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教育时报》《河南商报》《中小学电脑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其学校论坛成为《教育时报》等报刊采稿基地,“校本教研网”还专门在其论坛上开辟了我校论坛校外版。

在课题组的带领、指导下,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在案例分析中不断突破,在反思提炼中得到发展,在调查研究中达到改进,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提升,人人实现了专业发展,也造就了我校的学习型、研究性教师团队。

二、创新性的工作带来喜人的业绩

创新性的工作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继而创造出喜人的工作业绩——语文教师宋晓芳利用新课程理念大胆创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所讲授的《乌鸦喝水》一课被推荐为郑州市观摩课、河南省观摩课,最后作为全国观摩课讲到了山东青岛、聊城,讲到了广东珠海,并获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培训会观摩课一等奖。数学教师陈霞的课也堪称精品,《奖牌给哪组》一课被推荐代表河南到甘肃兰州全国的舞台上讲观摩课,并荣获全国第四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一等奖;青年教师张凡被推荐代表郑州市参加河南省英语教学技能竞赛荣获优质课一等奖。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校有7名教师被命名为省、市级骨干教师,6名教师被吸收为金水区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还有老师应邀参加了省义务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金水区网络教研现场会和郑州市校本教研推进会先后在我校召开,《人民教育》以《实现校本教研与网络的真正链接》为题,详细介绍和报道了丰庆路小学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情况和经验。学校先后获得郑州市标准化学校、郑州市文明学校、郑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郑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网络校本研修课题组长因主持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研究”,获郑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两次被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教科所授予郑州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几年来,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网络教师校本研修新路子,培育出一支生机勃勃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在新课程改革中创造出令人欣慰的工作业绩。我们相信:有了一流的教师团队,农村学校同样可以与城市学校比翼齐飞,实现真正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2017f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日志 篇4

通过这些天网上学习,我感悟颇深,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在这些天里的学习感悟。

这次学习,让我拥有机会能够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聆听教诲,看视频、听专家的讲座,与众多教育同行交流思想、一起成长,专家老师们高屋建瓴,指导教师诲人不倦,激发我探讨教育规律的热情。通过远程研修,专家讲座的内容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次学习,我还认识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师德为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喜爱孩子的心。其中包涵着尊重孩子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等。时刻注重为人师表、自尊自律、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入手,在活动中尊重每一名学生,要考虑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善于学习、反思、总结。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及时反思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后再次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使自身的教研能力不断的得以提升。

21世纪倡导的主旋律是“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学习,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学习,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书本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信息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教育教学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暑期教师网络信息教育培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 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通过认真聆听专题讲座,我进一步懂得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我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我在上课前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明确的过程来备课,同时加大学生预习的力度。课前由学生生成具体问题,然后和我的备课内容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实效、针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体现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学习,获取经验,我已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使我真正懂得了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更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教学。

网络培训研修成果 篇6

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远程教育培训。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体会颇深。经过一轮的培训,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便有如下点滴体会和思考。

一、教学方式初探

1、小组合作

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小组合作模式比较容易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们是互致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体现互助和竞赛。学生们学得愉快,学到的自然也就更多。

2、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地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有些平时在考试中并不出色的学生,就可以利用此活动大显身手,大大增强了其自信心。在角色表演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既“导”又“演”,一节课下来是“苦不堪言”,而学生好象“还不领情”。

3、讲故事比赛

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就可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一节时,可以开个春秋战国故事会。学生自愿选择讲故事类型,人物故事、成语故事任选,教师参与按历史时间给所讲的故事排序。

4、小教师活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改变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当一当“老师”,教师则做一做“学生”,这是多么有意思、有意义的角色转换。上课时,教师让出讲台,小组派“小教师”上台讲解。小教师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历史》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新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知识结构体系方面,仅有历史知识是绝对不可能把新课程教好的。对此,我不得不求助于网络,求教于其他学科教师,甚至要请学生帮帮忙(找资料);利用双休日积极开发一些校外资源(地方史),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平时看书、读报、看电视要都留心一些相关知识、时事新闻。古人云:名师出高徒,自己感觉到惟有经常地、终身地学习,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基于现有条件所限,学校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料很少,加上时间限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对已用传统教学手段教了几年书的我将是一次新的挑战。

2、适时调控课堂纪律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上课态度较过去平和多了,教学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了,学生自主的时间也多了。有时学生的兴奋情绪就收不住,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喧闹,一点小小的“乱”。对此,我认为这也是情感体验所必需的。同时,教师就应担起组织者的角色,及时调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不要着急,一个个说”,即保护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及时控制了课堂纪律。有时,只要学生不过分,教师一个小小的眼神,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必要的尊重,会回报一个甜甜的微笑。但孩子活泼的天性决定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这也是我今后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3、如何把握课堂45分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如何把阳光雨露播撒在每个孩子身上,这就需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但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个矛盾也将是必须克服的一个难关。

网络研修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7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拿起手机、平板电脑,轻轻一点就可连上全世界。信息技术正以超乎大家想象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广大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借助信息化环境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时时学、处处学,是我们每一位研训工作者积极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问题。为促进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我区探索了基于专家引领的网络研修、基于同行互助的网络教研、基于资源共享的团队成长等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基于专家引领的网络研修模式

网络研修是借助网络平台,引进优质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借助数字技术更自主地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研修的时空,给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机会,解决了因地域限制带来的困难,使培训时间灵活、内容多样,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的素养,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区与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福建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联合,利用海西教育网、福建教师网等平台组织了多场网络研修。从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培训、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到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再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受训的教师达5000人次,覆盖了我区所有的学校。网络研修在促进我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也缩小了区域间和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有利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网络研修内容的专家把关

要保证网络研修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优质的培训资源和平台。组织开展网络研修前,应先认真组织相关学科教研员研究、讨论,做好训前调研,再与培训机构达成共识,结合研修主题,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选择和安排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以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为目标设计学习内容,问题的选择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问题的起点和难度适合基层教师,课程内容以案例为载体,聚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与重点,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培训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网络研修中专家过程性指导

网络研修期间,教师借助网络,突破传统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培训模式,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学习。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复所学课程,把握教学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使培训与工作很好地协调起来。网络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多人平等互动。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学员之间,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交流。参训的班级有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均由教研员或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学习作业,都会得到指导教师的评改,得到学员的点赞或跟帖。每个专题的学习结束,参训教师的优秀作业和精彩互动都将编辑成课程简报在网站上发布,对于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还将被评为优秀学员,这些举措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保证了网络研修的实效。

(三)网络研修后专家的实践指导

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让学员在海西教育网远程培训平台完成专题讲座、案例研究、课堂观摩、问题讨论等学习任务,还专门安排课堂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让参训教师回到任教学校将所学到的理论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每一期骨干教师在网络研修之后,我们还为培训班每个学员安排一位实践导师,聘请福州市资深教师、教研员或特级教师担任。主要培训活动过程为:导师指导学员备课,学员设计教案,学员上第一次课(诊断课)、导师和同伴听课诊断—导师指导学员进行诊断性说课、评课—导师指导学员修改教案—学员上第二次课(提高课)、导师和同伴听课—导师指导学员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其中在指导学员备课环节,导师还常借助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与学员沟通,根据学员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管理能力。

这样的教师研修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网络上的引领,也有来自我们当地专家的网络与现场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我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基于同行互助的网络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教研模式,是传统教研方式或常规教研方式有益的补充。由于区域内不同学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不均等,有的薄弱校一个学科仅有1~2位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许多困难。基于同行互助的网络教研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教研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适时交流,使教师无论分布在哪所学校,都能有同行的互助、教研员的指导。基于同行互助的网络教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专题讨论

我们在鼓楼教育信息网上开辟了教师研训平台,全区教师实名注册个人账户,使研训平台成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网上家园。在开展区“新秀杯”比赛前夕,科教室组织全区教师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课”专题讨论,教师围绕这个话题畅所欲言,结合各学科特点,谈了好课的不同标准,为组织“新秀杯”的比赛提前预热。为寻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组织开展了“_________助我成长”专题研讨,教师相聚网络,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彼此的成长故事。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组织开展了“减负增效金点子”的大讨论,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到底什么是“减负”?“减负”减的是什么?作为教师,有哪些落实“减负”、实现高效优质教学的金点子?每次的交流都吸引了不少老师的参与,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分享经验,收获智慧。教研员还留心收集研讨素材,整理编辑后在我区的《鼓楼教育》刊物上发表,推广研讨成果。

(二)网络集备

集体备课是目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但现实教研中,集体备课往往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这对于名师资源相对缺乏的薄弱学校来说,很难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因此教研员根据教学进程,选择一些典型的教学课题,特别是新教材中的新课题,组织各校教师和一些名师分别备课或者撰写教学建议并发布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并各自进行教学尝试,再进行教学后反思与交流。

(三)网上答疑

在鼓楼教师研训平台上,我们开辟网上答疑窗口,教研员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名师资源,组建网络教研指导小组,在网上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教师及时回应和指导。为了更便于教师借助移动互联网,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上网学习与交流,许多教研员建立学科的QQ群或微信群,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在群里交流讨论,并能及时得到教研员和指定的几位名师的解答,问题的研讨与交流便捷化、常态化,借助移动终端教师可以随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四)主题研讨

借助区教师研训平台,学科教研员组建基于学科学习的研究团队,以鼓楼区域内的学科教师为基础,在区教研员的组织和引领下,建立了以学区为小组的主持人轮流负责制度,定期开展专题讨论。

如我区信息技术学科以学区为单位,要求每学期至少在论坛上发起一次的主题贴研讨活动,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布置并提交作业?”“信息技术课如何合理使用广播控制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处理好与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关系?”“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等,每次的活动一般持续两周时间,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在主题帖下回帖,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每个研讨的主题都源于一线教师的实践,在研讨中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研修团队的智慧,主持人和教研员通过引导和总结,帮助教师解决相关问题,达成共识,提升专业能力。

三、基于资源共享的个人成长模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每个人都是新信息、新资讯的创建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不仅是各类学习资源的应用者,也是各类学习资源的创建者。

(一)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

从2005年开始,我区依托“新思考网”,开辟鼓楼教师博客,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各位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教育教学中的见解、撰写个人日志,积累教研资料,其他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可以登录访问,并做出回复,在博客的群体得到了分享和交流。教研员及鼓楼区的名师也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中晒出自己的教研、教学日志,推荐最新的学习资料、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的素材等,丰富了老师们的学习资源。

鼓楼教师研训平台及各学科的QQ群建立后,教研员们有计划地让各学区将学区集备后的教案传至共享,同时将每一课的课件等丰富的教学数字资源与全区同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分享。我区的视频点播平台还上传了教师的课堂实录,可供教师观摩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各学科的微课视频资源的征集与评选,获奖的作品也将陆续上传至区视频点播平台,不断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师可以方便地获得自己之所需,随时充电成为一种常态。

(二)课题研究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要有序、规范地开展,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时相关课题的研究也需要相互的学习、交流。我区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辖区内有17所学校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讨,在鼓楼区教育信息网站上开辟了“中央电教馆‘十二五’立项专栏”的窗口,分享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成果。各校也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平台,课题组教师认真收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教育信息、名师讲座、课程培训、教学实录等进行相互分享。实验教师共同形成了包括教案、课例、反思、课件等多个资源,及时将这些获奖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论文,上传到总课题组网站,实现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利用这些网络资源,鼓励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比单调的学习读本要轻松、有趣,更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网络欣赏名师风采、品味专家讨论、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根据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建设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更有利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网络研修,专家引领,同行互助,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 篇8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56—06

一、研究背景

教师研修是面向教师实际工作实践的教师职后学习,是教(教学实践)、学(学习)、研(研究)紧密结合的非学历在职教育活动。而教师网络研修则是网络环境支持下开展的教师研修活动,具有非正式、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性、形式多元化和以网络交流互动为基础等特点。由于教师网络研修时空分离所带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教师同行的广泛交流、缓解工学矛盾和促进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各种規模和类型的支持教师网络研修的网站发展很快,有博客群、研修网、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低参与度,潜水者居多;其二,持续性差,缺少引起教师持续关注的研讨主题;其三,同行交流流于表面,研修质量和效率低。针对上述普遍问题,笔者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普遍缺乏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修内容以及促进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有效活动方式。这三个条件具体体现在:其一,作为非正式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研修的社会环境,参与者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和共同的研修目标与取向;其二,网络研修活动内容需要符合一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现实需求;其三,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方式要能够起到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作用。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环境,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使教师网络研修成为发展和共享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

教师实践性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陈向明,2003),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处理复杂教学情境下不确定性教学问题的个性化经验、处事方法和内化为教师个人品质的教学知识。它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情境性(situated knowledge)、经验性(experiential knowledge)、个性化(personal knowledge)和默会性(tacit knowledge)等特点。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默会(隐性)特征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难于外显化地表达,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察觉、被意会,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石中英,2001)。因此,传统的专家讲座、正式培训形式更适合于显性知识的传播,而难以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传递。佐藤学指出: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教师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往往来自日常的非正式的交流、观察和反思等活动(佐藤学,2004)。本研究将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探讨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

环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COP

一个支持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良好的教师网络研修环境不仅能够有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持环境,而且要营造一个平等、信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教师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为默会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产生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则满足上述物质和文化环境的需要。

实践共同体是由J.莱夫和E.温格首先提出来的自组织的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对事业有共同追求的人们组成,成员在持续地相互作用中深化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Wenger.,McDemott,.R.,&Synder W.M,2002)。实践共同体是能把人们联系起来,促进成员思想和经验交流的环境(Steve Dale,2009),它有利于培育成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因此,有利于成员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实现默会知识共享。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可界定为:由一群为了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的一线教师以及各类助学者组成,他们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网络支持环境中共同参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研修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不仅共享和发展了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因此使参与教师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对于教师终身学习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教师默会的和外显的实践性知识分享(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2006),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环境。为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研修活动体系的研究。

四、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

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研究

1. 学习型组织知识转化SECI模型

SECI知识转换模型是Nonaka和Takeuchi提出的,知识转换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使知识不断增值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该研究成果对于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促进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SECI模型提出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和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这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转换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创新过程,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SECI模型的四个转换过程如下:① 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过程。知识的社会化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使知识得以传递。如传统的师徒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②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知识外化的主要途径是把隐性知识通过比喻、比较、演绎、推理和深度会谈的方式表达成显性概念。③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或组织将外化了的显性知识碎片经过整理、归类、总结等途径转化为更系统的新的显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成员吸收和消化新的组合化后的显性知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发展。成员可以通过将显性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并在工作中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SECI模型表明:学习型组织上述四个知识转换阶段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不断外显化、传递、内化和创生,个人化的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促进成员和组织的知识水平不断上升。虽然SECI模型来源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但对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研修自身的特点,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知识内化、知识组合化角度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

nlc202309030700

2.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原则

(1)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特点

①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主体特点:研修主体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因为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走到一起,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又希望通过网络研修发展更多的教学经验性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形成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自组织的,一线教师主体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也是主动的,而非上级命令式的。

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非正式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由时空分离的教师及助学者组成的群体,支持以互动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远程交流活动,因此,尽管教师可能从未见面,但是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多种同步或异步交流途径实现协作和知识共享。

③课堂案例资源对网络研修活动具有特别作用:网上视频案例呈现课堂真实情境有利于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基于情境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默会性,使其不能脱离情境而独立存在,真实课堂情境隐含着更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网络实践共同体成员虽然很难有机会进行现场课堂观摩,但是网络技术可以将师傅、徒弟、同行的教学课堂视频信息以小容量、高清晰和多角度地呈现在網上,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基于真实情境的交流,因此成为以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解决教师实践问题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最重要的研修对象资源。

④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而不是为协同完成任务交付产品的临时性场所,也非阶段性的专家培训场所,因此要求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得到持续共享和螺旋式发展。

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空间的双重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空间有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空间与网上研修活动空间,使教师网络研修能够实现网上和网下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和创新。

依据上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特点,笔者提出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的原则。

(2)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原则

其一,重视课堂教学案例在研修活动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隐性特征,只有高度情境化,才能避免编码化对隐性知识造成的损耗和歪曲,因此活动设计应关注承载大量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各种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

其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充分利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不同形式的网络支持工具,以多种形式促进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与创新。第一类是观摩工具,使教师的视频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资源被成员观摩;第二类是交流工具,使个体实践性知识在交流中得到表达;第三类是可视化工具,使个人化的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较为系统地表达;第四类是解释和分析工具,促进情境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化;第五类是协同写作工具,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生成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被整理而得到系统化提升。

其三,充分利用在线和离线双重活动空间的有机整合。双重研修活动空间支持了教师在专家指导下的模拟和体验活动,为教师做中学、内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做中学活动主要的形式有:①网络实践共同体有很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获得一些实践性知识的碎片,如一个提问方法。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根据课堂情境对知识碎片进行改进式应用,实现对实践性知识的内化。②在教师网络研讨等活动中,经过协商总结形成的外显化和系统化实践性知识可为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并在新的课堂情境中对该知识进行探究,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和创新。

其四,强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螺旋式持续发展过程。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研讨反思-完善-再实践”过程是一个使知识不断深化的螺旋式深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情境化,其组合化和抽象化过程也不局限于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持续地系统化和抽象化。

3.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与发展过程经历SECI模型所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社会化、内化、外化和组合化阶段,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和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原则,笔者给出了符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特点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和创新的主要途径,它们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共享,因此,图2体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下面对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进行简述。

实践共同体中知识的社会化是从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化活动主要有:教师对教学案例等情境资源的观摩活动,如图2状态①。

内化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发展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系统化的显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探究体验活动。通过新的教学情境下的探究和体验实现集体的显性的实践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并创生出自身的基于新的教学情境的独特的隐性知识。如图2中状态④。② 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内化活动。教师将网络研修活动中交流的零碎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例如成员所提到的具体课堂类型的提问策略)被教师应用于新的实践情境中,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如2图中状态⑥。

隐性知识外显化过程,又称编码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在成员交流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语言形式的显性知识碎片,属于图2中②状态。② 对学科专家的访谈活动。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深入的、系统化访谈等活动,可使专家型教师对基于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并促进专家的隐性知识直接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如概念图、问题解决方案等。这种外化过程属于图2中状态⑤。

综合化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显性知识的加工,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的活动分为两类:① 共同体研讨总结活动。在总结研讨活动中将共同体成员交流中产生的显性知识碎片收集和整理,得到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属于图2中的状态③。② 协同完善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持续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例如,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在适用性、系统性等方面得到完善的研修活动要持续进行,实现从显性知识——系统知识——更加完善的系统知识的组合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知识组合化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且信息技术运用可以促进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这种循环完善的“组合化”活动如图2中状态⑦和③。

五、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在

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1. 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的内涵

远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对传统的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和拓展。徒弟和师傅(专家)组成远程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在专家的在线指导下,徒弟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对专家的工作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使徒弟参与量和实践技能逐渐增加,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徒弟在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这一参与过程,即是莱夫和温格所提出的实践共同体中从合法的边缘参与到核心参与过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一般步骤如表1所示。

nlc202309030700

2.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的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设计和实施

(1)活动设计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是教师自发组织的、由一线专家型教师为师傅、2-6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以及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过程特点,本研究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进行了设计,其目标是通过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实现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流程设计如图3所示。

图3表明,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结构是一个循环结构,每一轮循环中包括一个活动流序列,该活动序列即满足远程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流程,也经历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中的知识社会化、内化、外化、综合化等多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实现了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每一轮活动的一般过程为:①师傅提供解决问题的概念图等问题解决模型,实现知识外化活动。②师傅上传相关范例进行示范,徒弟们观摩师傅在教学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为,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③师傅提供新问题情境和支架(元认知支架、策略方法等),供徒弟研讨,并实现了师傅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④徒弟们共同研讨和模拟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促进徒弟知识外化。⑤集体反思,评价或修正各种问题解决过程,归纳总结,促进知识综合化。⑥徒弟聚焦新的教学情境问题,准备做中学,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⑦徒弟在新的教学情境中实践和探究所共享的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活动。在实现知识内化活动过程中,还生成了隐含新的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案例,供共同体成员观摩和研讨,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⑧由师傅主持的新的一輪认知学徒制活动开始。每轮活动的开展都是对上一轮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徒弟更加独立地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情境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实践性知识不断生成和积累,师傅提供的脚手架和指导逐渐退去。经过上述循环往复过程,徒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都得到了持续的提高。

(2)活动实施情况

本研究开发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网络支持环境,有135位来自四个地区九所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了实践共同体活动,其中有42%教师参与了为期半年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这些教师基于相近学科组成了多个远程认知学徒实践共同体,涉及物理、历史、数学、学生心理等多学科,研修活动在师傅的主持和指导下,助学者提供活动引导和支持服务,经过成员的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问卷对参与远程认知学徒制教师关于共享师傅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该结果表明,教师对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效果有较高的满意度。

六、结束语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是不断丰富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深入,将会使该活动体系的各类活动的具体设计形式更加丰富,活动体系中多种类型活动的组合更加谐调和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需要。

?眼参考文献?演

[1]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9.

[2]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日)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5 (3):12-19.

[5] 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Steve Dale, Steve.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urning Conversations into Collaboration [DB/OL]. http://www.slideshare.net/stephendale/ cop-conversations -to-collaboration -presentation.2009.

[7] Wenger,E., McDermott,R. and Snyder,W.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

收稿日期: 2011-10-30

作者简介:杨卉,教授,博士;王陆,教授,博导;张敏霞,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100048)。

责任编辑 三 川

上一篇: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防火安全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