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

2024-06-22

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共11篇)

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 篇1

摘要:自从多媒体教学走入语文教学起,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视听盛宴。尤其是在比较难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贫乏,诗歌中的朗诵把握,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都不够全面。通篇的古文反而让学生对古诗词感觉到难度很大。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而且怎样做,才能走得更远呢?

关键词:意境 音乐

佳词

想象力

一、积极营造诗境,深度感知古诗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博大的,在以往的讲读里我们常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而今借助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让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 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运用画面展示意境 诗是抒发诗人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忆江南》这首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画面感十足。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火红热烈的太阳,春天的江水绿得如同翡翠,杭州的山寺,寻觅月中飘落的桂子,在白天躺在郡亭内卧听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几个鲜活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的声音,潮水声,风声,树叶摇曳的声音。又为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的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这意境是多美啊﹗ 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为古词《望江南》、《渔家傲》、《雨霖铃》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创意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让音乐走入课堂,视觉,听觉完美结合。

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论天说地、谈古道今、写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对此,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

在以往的古典诗词教学里,我们只能将某一个感觉器官调动起来,而不能将视,听,完美结合,也就不能完整的把握诗歌教学的主旨。

多媒体技术克服了传统古典诗词教学的局限,将文字、声音、动、静态图像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使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要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技术,配乐、配画面、配朗诵,设置一个与诗词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常言道音乐是启开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容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老友握手话别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与诗人的无比豁达。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诗中意境,把古诗歌中的色彩美,节奏美,语言美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最终创造美。在音乐中反复吟诵,在画面中真实感知。三 借助多媒体,体会文字妙处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克服因教师滔滔不绝而致使诗歌教学变味的桎梏。运用多媒体,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文字的秒处。如古诗《江城子 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岗”中的“卷”字就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可恰当地运用录象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卷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走”而用“卷”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画面上:壮志凌云,太守出猎,诸多随从,平岗之上,千骑过后,只见烟尘滚滚。录象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卷”字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散去而“走”字却含有“跑的意思。没有卷字的声势浩大,没妙不可言。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四、启发想象力,培养美的表达力。

古代诗歌不仅语言精炼含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巧妙地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有形的和无形的美。例如我在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制作了一些有关月亮和苏轼人物形象的动画,并配上王菲演唱的歌曲。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时,利用flash放映有音乐的动画,创设优美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在此基础上打出创作的背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喝得大醉,又想起多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就写了这篇作品,既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又抒发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学内容顺利解决。并且用一个按钮控制动画的播放,适当的时候停下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或让同学们之间进行讨论。在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讨论时也很激烈,这样就无形之中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图片动态化,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教学效果尤佳。所以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头脑中有明晰的思路,选择那些除用课件外其他教学手段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做成课件。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事一而功三的效果,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总的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有非常多的好处:

1、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创设古典诗词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变传统的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

2、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3、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整合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把多媒体技术、资源、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 篇2

一、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受韵律美

敏感、强烈的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文言文语言更是难以理解。所以,只有将繁琐、拗口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才有可能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在教学《咏雪》一文时,在讲课前,我先播放“咏絮才女”的动画视频,把谢道韫这一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加之动画的效果,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我问:“你想了解发生在这位才女小时候的故事吗?”带着这一问题再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语言就显得容易多了。另外,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涉及到了“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重点句子,对此,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播放课文录音,调动学生的听觉,当学生再次感知文本就显得轻松了。

文言文阅读更应从感受其语言入手,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并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产生共鸣,最终真正理解其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难度也较大,在课文朗读时,我一边出示相对应的图片,一边播放轻音乐,这样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到课文的朗读之中。反复朗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在感知图片的同时,加深对文章所蕴含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的充分感知。

二、直观感受,启发想象———感受形象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的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能将枯燥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化的画面,能以绘声绘色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样,我们可以让教师充当“导游”,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异地的课文里的风光通过形、声、色再现为真真切切的画面,让学生既在视听器官方面得到愉悦,又品味出了文章的内涵美。

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先出示三峡的风景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描绘的是哪的风景,它们美吗?”“如果让你用文字来形容能描绘出如此的美景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去领略那优美的异地风光,好吗?”这样,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能激发学生带着对三峡美丽风光的无限憧憬之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去。

另外,在教学到具体的段落时,播放猿猴的叫声,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又能感受到空谷回荡的悠长旋律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感受意境美

心理学理论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推动着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古诗文总是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先介绍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随后,播放配有课文朗读的动画视频,这样就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四、再现情境,彰显个性———感受构图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创设多媒体情境入手,以动画、电影、幻灯片、音乐等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一个接近课文内容的场景,就可以引导学生入境生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产生认知冲突,继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有关的语言文字,进入古诗文教学的新境界。

在《两小儿辩日》这一文章的教学中,我运用动画显示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情况,之后提问:“如果两小儿辩日时,你在现场,会给出他们怎样的解释呢?”这样安排即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激起他们对宇宙的探究欲望,又能给学生一个口语表达的机会,还能加深对本文德育渗透点的感知。即: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应结合时代的特点及具体的情况,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结合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它纷繁复杂却也丰富多彩,但它却无法重现,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便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把不能重演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而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电影、录像、电视、投影、录音、幻灯等现代电教媒体综合、有效地引入课堂,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下面笔者就将在几年的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探索,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学习必然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历史科教师上好课的关键。由此可以依据课本内容制作一些小动画课件,把学生们拉到情境中来。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特长再现历史情境,可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在多媒体中的歌曲、图画、影视片段,都能引起学生兴趣。而如何使用得当,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新,把学生引导进来。

如在讲《成吉思汗》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小课件,先以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序,把学生们带入了广阔无垠、蓝天白云的大草原,把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上来。然后导入课文,并出现一幅幅草原图片,及本课历史人物图片——铁木真,事先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马上就指出来,“成吉思汗”、“铁木真”……这样,学生们在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然后便是更多的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片段。一节课下来,不但可以使学习方式多样化,还可以使学生们在一节课内愉快地从视觉、听觉中学到了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深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要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与教学相适应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加深内心体验,自觉地接受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教育。

三、利用多媒体可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抽象性比较强,使学生感到非常陌生,而教师在讲述时也觉得无话可说,但这些内容却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地图、动画等把历史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富化,可为学生提供直观画面,加深其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这样,不但引起学生兴趣,还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抽象就变得形象起来。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感受历史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素材,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讲古代希腊、罗马一课时,可以展示《雅典卫城》图,在讲《火烧圆明园》时,可以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和当今圆明园残景。

这些失落的美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更多,体会更多,并从中学会审美,学会发现美。而这些是仅仅靠教材得不出来的。

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完美结合 篇4

大丰市第二小学 季 华

作为年轻教师,近几年来作为班级的CEO(班主任),管理全班八十几号人,着实觉得班主任这个头衔可不是徒有虚名的!最近又刚刚荣任一年级的班主任,那可真叫人头痛!开学第一天就有一个小朋友走错教室,还有一个弄丢,那份紧张,至今还记忆犹新,从来没有如此无助过;还有那唧唧咂咂的报告声,不绝于耳„„教了几个月的一年级数学,感受就一个字“烦”。一年级的工作不比其它年级少,甚至还要更细化,想别人所想不到的,直到把他们“说”懂为止,整天像个唠叨不够的老奶奶!

带着十二份的热情,一大早打扫好教室,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战斗”生活。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生成性的问题都考虑到位了,带着“一桶水”走进那神圣的课堂。可总是事与愿违,精心设计的环节,以为会有“百家争鸣”的氛围,哪知“无人问津”。

但教师本来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头疼也要改良那想了就麻烦的氛围,否则哪配得上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呀!

记得冰心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善于艺术性的去教育孩子,是我努力做好工作,磨练自己的准则。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数学练习题都可以用一幅图或一个小故事把它表示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数学知识对低年级儿童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老师在上面讲有个别学生在下面乱画不注意听,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画画。由此可见,学生对画画显然是非常有兴趣的。新编数学教材在更新内容的同时,也适当地配加了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课改实验新教材,感觉就像是翻看一本本儿童故事画册,一幅幅图画"眨着眼睛",而知识就躲在图画里,召唤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图画相比简笔画更贴近学生生活,简笔画风格和色彩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利用简笔画,不仅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还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联想性、简单方便易行的特点。因此,在这里粗浅的谈几点低年级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相结合的体会。

一、数学教学与简笔画的结合,可以美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起上数学课对一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枯燥的,而教师在上课前,在黑板角上随意用粉笔,画一些色彩鲜艳的简笔画:"☆○„„"并说谁表现好就把谁名字写在里面,学生便会讯速坐好,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同时也起到了装饰黑板作用。再如,数学板书通常都是非常单一的习题式,学生看着没兴趣。如果给板书配一个简笔画,不仅可以美化数学板书,给学生以视觉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么枯燥。

二、利用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语文识字与数学教学往往不能同步。学生在做一些应用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题意。如:讲一个皮球5元,买了3个多少元?教师随手用粉笔画一个○使学生把5元和皮球迅速联系到一起,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效果。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还可以起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利用简笔画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使用新教材时,学习9加几时,倡导让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要让学生交流多种算法,这时往往有个别学生不愿听,或是不愿意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说:"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填在星星、圆„„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注意力也由简笔画集中到口算方法上。

再如:学生学习数100以内数时,个别学生数数不专心如数到78、79、80、81„„这些关键地方往往易错,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学生数一个数师画一笔,如果数不对就不画给他们看,学生便会专心数,准确性也提高了许多。

四、利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学生做数学计算题时往往不太有兴趣,可以采用给学生画简笔画作为奖励,如做对了画一面红旗或红花,比总是教师口头表扬效果好。简笔画与数学习题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准确率。再如,让学生给数学作业配一个简笔画作为插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还可以达到发挥学生想象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做题氛围的效果。课后让学生画个带数学问题的简笔画,让学生用数学画描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由此可见,画简笔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及简笔画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简笔画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用心爱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就会不断找到灵感,不断从学生身上寻觅到新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只想说:我们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终究会还给我们什么教育!教育是一门技术,勤奋敬业的人才能掌握它;教育是一门艺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才能驾驭它;教育是一门科学,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认识它。

多媒体让古诗教学焕发光彩1 篇5

凉州区和平镇中学 田应成

摘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把口授难以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正确、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初中古诗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教学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古诗教学

前言: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它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给初中古诗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崭新的天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难点, 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学时间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慢慢消耗掉了,大多数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被悄悄而“合理”地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 1 艺术魅力,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形象直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成片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往往不佳。而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废劳和紧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计算机可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媒体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然后让学生凝神听一段由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放上一段春意盎然的视频: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筝曲和充满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见闻。古诗中的意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初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初中古诗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2 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备氛围,激发学习情感,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和艺术特色。

如学习《山行》一课时,视频文件上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学生领悟了深秋的美丽景色,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流连其中,课堂上高潮迭起。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技术引进初中古诗的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育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课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 3 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优美的文字、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理解、朗读和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 篇6

责任编辑:崔新升作者:来自网络 2008-08-05

“现场最怕的事,就是停工待料”,梁工长大着嗓门,满脸焦急的样子,“这下可好!车间里已经停了一条生产线,再这么下去,麻烦可大了!”

梁工长说的是K产品的五条生产线,现在因为有两种配件短缺,其中一条线已经停工2天了。

市场“感冒”

K产品的物料清单(BOM)显示,这种产品由总计1020种零部件组成,其中有45种零部件来自外地的5家不同的供应商。

按照主生产计划(MPS),K产品的生产提前期是16天,采购提前期是5天,总装提前期是25天。“从数量上说,这些外部采购的零配件并不是多”,梁工长指着前段时间打印出来的主生产计划说。

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生产波动,根据经验,梁工长一般会设置一定的安全库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梁工长听到供应商无法按时提供零部件供应的时候,他急得直跳脚。“生产是按ERP系统进行排产的,库存准备只能维持3个工班的正常生产”,更让梁工长心烦的是,直到36小时之后,他才看到供应商对“可能恢复供货”的承诺——要命的是“可能”。

“有了这个ERP系统”,梁先生换了个话题,“感觉计划准确了,库存没必要像原来那样盲目囤积了,但生产波动问题并没有消除。”

梁工长的意思是说,ERP系统在正常工况下,的确“是个好东西”,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库存计划一目了然。“尤其是在制品(WIP)库存的控制,非常有用”,梁工长说。

但是,一旦供货商那边出了问题,无法按计划供货的时候,由于计划排得比较“紧”,梁工长这边立刻就有“后果”出现。用梁工长的话说,叫“市场一‘感冒’,我就‘发烧’。”

一体化抗击“感冒”

供货商的计划不周、反应迟钝和信息不灵,让梁工长这样的生产一线指挥员叫苦不迭。在经受了几次类似的“紧急叫停”事件之后,公司与几个关键供货商达成了完善信息通道的共识。说白了,就是上一套SCM系统。

梁工长管这个叫做“连环锁”。公司的总装生产计划,会同时按照供货合同,转化为供应商的供货计划,这个计划是供货商组织生产的基本前提。同时,供货商自己也有一个简单的计划排产系统,通过这个排产系统,可以很容易了解零部件的生产状况。

“不怕有问题,就怕不知道有问题”,梁工长的话里包含这样的意思。“早一点知道供应商的生产有波动,我们就可以早一点采取预防措施”。这种“连环锁”,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处于这个“链条”上的生产线实现“联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上下游紧密协作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抗击市场的波动,提高生产线的效率。

“看样子,供应链一体化的确是个好东西”,梁工长对此事赞许有加。

不过,没过多久,另一件“生产延误”事件,让梁工长“长了见识”。

致命的“死区”

有一次,SCM“连环锁”的运作一切正常,但还是出现了梁工长深恶痛绝的“停工待料”事件。

K产品的零配件厂商这次出的问题是“缺陷返工”。由于前段时间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某个供应商的生产线出现了“工艺参数漂移”现象。这种问题如果有实时在线的统计分析,是完全可以发现和控制的。

但是,这个问题显然被忽视了。生产线连续运转3天后,梁工长才发现有关工艺控制参数出现了异常的“正向偏差”,残次品率一下子猛增了5个百分点,不得不用1天的时间进行返工修复。

虽然这次“返工”事件只造成局部的影响,但他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我赶紧检查我的其他有关控制参数,几乎同样的‘症状’正在露头!”

K产品的生产线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线上,都有若干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作业中心。但是,这些复杂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控制系统(PLC),与ERP系统好象“不搭界”,没有直接的数据交换。

“过程控制系统管工艺过程的稳定、优化,并按照需要调整工艺参数;而ERP系统则关心的是技术经济指标,如产量、质量、成本、生产率等”,梁先生似乎领悟到了什么,“这两套系统之间好象应该有某种联系„„”

梁工长的直觉触及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工艺过程与ERP系统之间没有有效的整合,使得为现场服务的主生产计划,仅仅给出了过程控制的经济指标;但过程控制系统的工艺参数变化,没有反馈到ERP系统中来,所以ERP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变化”,存在一个致命的“反应死区”。

“自动化孤岛”与MES

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界有两个概念在传播,一个是Gartner集团提出的ERP,另一个是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AMR)提出的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ERP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广为人知,但MES的概念却很少为人们所了解。

AMR的研究表明,在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FA)方面,过去强调的多是“物流自动化(Material Flow Automation)”,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检测仪器、自动化物流搬运储存设备等等。这些设备和系统确实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某些生产问题;但是,同时因为这些系统的相对复杂性,不同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配合关系,并没有达到及时、顺畅的地步。这种现象叫做“自动化孤岛(Islands of Automation)”。

这些“自动化孤岛”不但导致每个自动化单元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过程控制为核心、侧重工艺参数优化的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远没有与以流程管理为核心、侧重资源配置优化的ERP整合起来。在制造企业中,这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鸿沟”。1992年,AMR提出了一个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MES是处于计划层和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之间的执行层,主要负责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通过控制包括物料、设备、人员、流程指令和设施在内的所有工厂资源来提高制造竞争力,提供了一种系统地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质量控制、文档管理、生产调度等功能的方式,从而实现企业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

多媒体教学让古诗词重放异彩 篇7

●●把好“读诗”关, 名家“读法”进课堂

诗歌本来就是用于歌唱的。屈原的《离骚》是鸣不平的, 《乐府诗集》就是一部吟唱古人生活的民歌集。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但是读诗要讲究方法。教师的指导示范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即使方法讲得清楚, 也未必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时引入名师的朗诵示范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 找到了央视主播康辉的诵读视频, 他精神饱满、气神合一, 读出的节奏和语调既有感情又有韵味, 那一刻似乎李白就在眼前。同学们被这种诵读所震撼, 并痴迷于这种投入。于是大气磅礴的朗读就在教室里生根、发芽。

有关古诗词的读法, 许多大师名家多有探索, 教师需要平时多关注多收集。记得曾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共同欣赏特级教师宋遂良唱读古诗, 那气定神清、吐纳自如、铿锵有力的演绎, 让师生真切感受到读好诗歌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修养。至于配乐诗朗诵、配画面诗朗诵、也应该是课堂诵读常用的方法。

●●借古诗之“美”, 行移花接木之巧

经典古诗词拥有雅致的语言, 精巧的构思, 深邃的意境。其景美、情美、理真, 不仅给人以艺术陶醉, 还是读者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媒介。

但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美点赏析时, 学生经常会因为没参与过某种生活而难与句中情境产生共鸣。教师要及时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有所感触。例如, 在学习《相见欢》时, 我下载了一段《红楼梦》中黛玉深夜难眠起身作诗的一个场景:弯弯的月、静静的庭院、婆娑的树影, 再加上瘦削的身影, 学生面对“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一句, 写道:一弯残月散发着凄清幽冷的光, 洒在诗人瘦削的背影上, 此刻他无人共语, 孤寂无欢, 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江山还有他曾经的人生啊!庭院中寂寞的哪里是梧桐, 分明是这个纵有万千愁绪也无人可以吐露的李后主呀!学生精巧的表达, 不仅源于他对词的理解感悟, 还得益于视频中场景的再现。

白居易的《观刈麦》再现了古代农民五月麦收的农忙情景。学生们大都居住于城市, 因此难以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劳苦, 所以对诗人的忧民自谴不能理解。我借助搜集的名师课件再现了古人艰难刈麦的场面, 那汗流浃背, 那躬耕劳作, 那份诗人的情怀都印入了学生心底。有了多媒体这种多角度有创意的辅助学习, 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关注经典与现实的联系, 为课堂注入新鲜元素

古诗的生命力很强, 在许多文化领域内都散发着清香。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古典诗歌诵读大赛。文化名人借助媒体向国民精心阐释唐诗宋词。政府要员在演说或者文章著作中也有大量对古诗词的恰当引用。诗意人生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时尚。尤其让学生感兴趣的是, 诗歌对当今歌曲创作影响很大, 例如风靡一时的《青花瓷》、《千里之外》、《菊花台》等。教师把这些知识经过整合用多媒体引入课堂, 学生会明白现实生活离不开经典文化, 传统精华才是民族的灵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 我播放了王菲演唱的这首歌, 富有磁性的嗓音, 优美的旋律, 极好地演绎出了这首旷世之作的主题。学生陶醉在词的魅力之中, 播放完歌曲, 这首词也会背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在水一方》、《满江红》、《相见欢》等。学生情绪高涨, 读、背、赏等学习活动一蹴而就。

古诗句含义深远、用语精炼, 经常被用作为题目。我通过网络就收集有《风正一帆悬》、《人间正道是沧桑》为题的通讯数篇和《润物细无声》、《满架蔷薇一院香》等散文数十篇。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这类文章作为拓展资料展示给学生, 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多角度理解了诗意, 还帮助学生渐渐养成了运用诗歌的习惯。

让多媒体教学与古诗词教学完美结合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 网络多媒体 结合

一、浅析网络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在谈及联系之前,先来分析一下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大家都知道,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在那个阶层的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不是很好,基础差。所以在英语教学上,若是一味的按照中学的教法,只会让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的排斥英语的学习,难以取得教学成果。针对这一现状,通过教师之间的不断探索,提出了用网络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施行新的教学方案。我们知道,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的关键在于文字、阅读、写作和表达,只有做好这四个方面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一门语言。然而,如今网络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极快,把网络多媒体运用在英语教学上,不仅能够提供图文、声音、视频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模拟英语学习环境,将学生投掷于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中,这正是学习一门外语种最有利的方式。正因为英语教学的需求和网络多媒体的功能,讲二者结合意义重大。

二、将英语教学与网络多媒体结合的方案

1.课堂上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英语课堂网络多媒体化。在多媒体化的英语课堂上,教学奖不仅限于书本上呆板的单词,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知识扩散;当然,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的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将眼睛、耳朵和大脑结合起来,是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的小休息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或者英语短片,在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的灌输英文知识。

2.运用多媒体模拟英语交流环境。科学家曾做过研究,讲一个人置身于一个语言完全不同的国家,他能够在一个月之内就掌握该国家的语言,做到交流无障碍。正常的交流和表达就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结合网络多媒体后的英语教学课堂将摆脱条件和环境的束缚。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各种环境下的英语对话,给学生模拟英语交流的环境,克服了对话资源不足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练习方式,多媒体模拟的交流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开口,充满积极性。在另外一方面,网上有很多英语交流网站和APP,比如FACEBOOK,YOUTEBE等等非常优秀的交流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后与世界各地的英语学习者交流,由于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学生也不会怕犯错,同时交流平台的同伴们也会耐心的帮忙修正,这都是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便利。将网络多媒体结合于学生英语学习的课上课下,时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这是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也是传统教学无法起到的作用。

3.运用网络多媒体给英语教学提供各方面的资源。在前面说到,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依靠于课本,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能吸收和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再加上很多学生的基础或许根本达不到书本要求的标准,种种的原因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本得不到提升。上述所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英语教学资源的问题。所以,针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将网络多媒体于英语教学资源的提供相结合。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要求不是仅停于课本层面,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完全为了实用化。所以,在资源选择方面,网络多媒体能提供一个强力的保障。在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网络多媒体,可以结合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在网络上搜查出对应的英语资料,类似于阅读材料,听力材料等等。当然,网络多媒体不仅能提供资料,同时还能保证资料的时效性,比如可以调用普特英语网站的每日热文等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材料,能够很具有针对性的去满足高职学生的 求学需求;将网络多媒体的这种特性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会大幅度的提升教学效率。然而,网络多媒体提供的不仅仅是课堂资源,还可以为学生准备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保持这样的结合方式,会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语言就是要听和说的。说到听,大家都知道,在国内基本是没有那样的环境给高职学生训练听力的机会的,最终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是“聋子英语”,无法真正的沟通。然而网络多媒体却可以提供无论是商务、学习、军事等等类型的丰富听力材料,帮助老师在课堂上專项训练,同时也能通过学校的广播,在全校园内分时段分类型的播放,二者结合,学生的听力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对高职英语因用怎样的方式,专家们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然而如今出现的将网络多媒体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的方式,确实是一种新的大胆的尝试,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清晰可见。本文针对这一方式,分析了究竟该如何结合网络多媒体与高职英语的教学,从课上课上两个方系统的面阐述结合方式,相信以这样的结合方式,高职英语的教学成果必将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出版社.1988:152.

让语文教学与书法有机的结合 篇9

秭归县一支笔中学向传新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沉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汉字是中国人的又一重要的身份表征,正如黄色的皮肤一样,是增强中华凝聚力的重要纽带。至于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的国粹。所以,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加强书法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让书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认为“字如其人”,他在《艺概;书概》中把写字提到了一个人的才志的高度。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对个人来说,写好文字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书面交流的工具,字迹工整漂亮,让人产生愉悦之情,增加阅读欲望;反之,写的近似“鬼画符”,需阅读者“破译”,不仅破坏阅读情绪,而且达不到与大家沟通的目的。细想,人们把写的字看作是人的“第二门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写的字不好,一个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会“丢分”。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的书写,明确写明:“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那就是汉字书写出现了危机,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语文教学中的书法教学,到了不容忽略的程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注重书法,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提倡语文教学应当与书法有机地结合,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借字载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学阶段的写字教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中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融汇写字教学,借字载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我们应当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外型最优美、内涵最丰富、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艺术美、最能给人以想象的的文字。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的文字,只有汉字的书写演变成为一门艺术,而且在国际艺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有人自豪地说汉字是我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而且,种种迹象显示,汉字继英文之后,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脑语言,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并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

语文教学讲究审美,讲究情操的陶冶,而书法与之完美的结合,正好能实现这方面的目标。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我国汉字笔画安排巧妙,字形变化多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笔画有顾盼、对称、和谐、向背之美,字形有俊秀、洒脱、凝重之美等。练习写字可以感受点画美、字形美、墨色美和气韵美,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在书法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我国书法界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学书先学做人。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字虽写得不错,但人品不佳,人们厌其人,而恶其字,最终人书俱废。通过讲述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并结合书史的典型范例进行教育。由于这类熏陶的结果,加之书法艺术本身的引导作用,结果是受过书法教育的学生道德素质明显高于未上过书法课的学生。

第二、用字养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习惯是人们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惯常行为。它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差,我想与广大的学生家长和我们一部分老师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的书写能力已是无关紧要”的思想认识有关。殊不知一种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所应当也包括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

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而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智慧,更不是物质保证,而是顽强的毅力。写字很苦,不仅手累、身累、心更累,但要写好字,必须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练习;写字很枯燥,每一个汉字都是点、横、撇、捺、折等笔划的重复展现。但写字虽然枯燥、乏味,又不能就此不写,特别是在严冬酷暑的日子里,每写一回字,都可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了在学生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应当把汉字书写的基本姿势和要领如“头正、身直、足开、臂安”、“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等知识给学生作讲解,还应当要求学生:练字时不在乎数量的多少,也不在乎速度的快慢,一定要讲究质量。要求学生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它代表了自己的最高书写水平,而不是为应付老师的作业。为调动学生汉字书写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汉字书写责任感。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郭老的话肯定了写字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个性及道德情操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试想,语文教学最讲究教书以育人,若不提倡写字的“横平竖直”,又怎能鼓励做人的“堂堂正正”?以楷书为例,楷书字体端正,用笔讲法度。在写字过程中,很多学生怀有追求楷书的“正直”和认同楷书风格的心理,写好每一笔画和每一结构单位,把每个字写得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字愈精神人愈灵”,受楷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会具有楷书的品格。绝大多数写字好的学生品学兼优,是和写字影响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写字时,坚持正确的坐姿、执笔和运笔,始终保持桌面写字环境的整洁,并成为习惯,会对他们的精神面貌产生积极影响。汉字“以形写意”、“拼形表意”的特点,自古就有引发伦理教育的功能。教“诗”字,可讲“诗言志”,进行与志有关的教育;学习“信”字,可联系“人言为信”,进行人格和道德关系教育。

举两个学生为例:其中一个是认真刻苦的女生,做事一丝不苟,其写字也体现出来,写字的基本要求都能做到,但有一个小问题,带撇捺的字都写的角度过大,有些字如“全”等在上部的这样写可以,但比如“桌”字底下的撇捺则不能分的角度过大,否则会使字软趴趴的没力气。我们给她写了不同的几个字比较说明,再写就好多了,其实是她的性格上太柔弱,通过纠正写字这一小点问题,我们发现她渐渐的变刚强了,走路有力气了,坐在座位上时挺直胸膛,与人交往时不再怕,很有自信。这样一段时间后,其他字也写的好看了。事实表明聪明的她通过写字,真的在这些方面才提高了上来。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名男生,单亲家庭的孩子,其父脾气暴躁。他写字时所有的竖画向左斜,横画朝右上戳,整个字倒是挺结实。我们就耐心的调理,向他说明,要按田字格中心的竖线方向写好所有的竖画,横线方向写好横画,鼓励他矫正,有点进步就表扬。半年多下来,他写的字竖画基本上垂直了,他的脾气性子也不那么狂躁了。

第三、正面引导,让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有关专家认为,学生不重视书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反思。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一些教师已经很少在黑板上写板书,而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很难想象他们教的这些学生中,日后有人走上教师岗位,还会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地写板书。当然,另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来自于某些新闻媒体的炒作,并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同,那就是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电脑、网络时代,办公、写作等将全由电脑完成,毛笔字甚至钢笔字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实用基础,老年人练字消遣消遣还可以,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习字没有必要,根本不需要用笔写字,写好写坏无所谓。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市场,也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书写,不肯在写字上下苦功。更有人宣称:字写得再好也不如用电脑打印出来的端正清秀。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写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从社会交际角度看,近几年电脑、网络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我们国家无论使用人数还是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今社会还有90%的工作需要用手写。将来电脑、网络再普及,书写也不会被遗弃的。你可以有手提电脑,但打印机可以随时待命吗?有人说:正如我们人类现在已经拥有飞机、轮船、火车与汽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人类仍需要用脚走路、跑步一样。我们是无法不用手书写的。此言甚妙!一语中的。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识,才会在练字上苦下功夫,达到写好字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 篇10

沙湾镇德贤小学 何艳琴

提要:

信息技术教育将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正在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为了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各个国家都在提高教育计算机化的水平,并且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潮流和改革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普及,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使用面还不够广泛,然而,它的优越性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代表教育技术的方向趋势和未来,这影响到学校教育、远距离教育和未来的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教育手段、方法、学生的适应和创造能力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媒体有独特的功效。投影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放映字词,帮助正音、正字、辨析词义;也可以放映给画、照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课文。以《望天门山》为例,在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情景图:在图中,教师巧妙地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再以《狼》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预先绘制屠户“遇狼”“避狼”“御狼”“杀狼”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一边观察投影片,一边学习课文,学习复述故事,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既重激又重学,既重传授知识又重能力培养,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注意开头的设计,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多媒体课件的开始,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入,那就会犹如磁石吸铁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好铺垫。还是以赏析《荷塘月色》为例,开头设计的是动化的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这点是由学生的欣赏水平,上课的专心程度,对课文类型的兴趣等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师开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难以进入状态,也就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荷塘月色》课件一开头,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绪已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接着介绍作者在那腥风血雨中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推,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缓或紧张,形成了课堂情绪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节奏美自然显现再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桂林山水》这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认为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那其实与黑板教学与播放录像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仍旧没什么两样.聪明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桂林山水。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还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教口语交际《皮球掉进池塘了》时,先让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a)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用录象放日月潭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b)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蛇月庄稼》是一篇用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短文。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蛇与庄稼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启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多媒体让古诗词教学灵动飞扬 篇11

1 创设情境,感知诗情画意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能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感知文本的诗情画意,使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在教学《忆江南》的时候,我制作了PPT课件,来给学生视觉上的感受。一幅是江南日出的美景,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写照,近处的江边的蓝草碧绿,江水如蓝,远处太阳升起,朝霞满天,江花似火。一幅是春日日出图,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整个画面都被朝霞染红了,荡舟江上的游船和游人也被染成了红色。画面整体体现了一句词:“日出江花红胜火”。还有一幅图则主要体现“春来江水绿如蓝”,选取了一幅岸边碧绿的植物染绿了清清的江水,江水澄绿如翡翠,一只小船荡舟江上,自然惬意。让人感到了一种勃勃的生机,好一个“绿如蓝”的清幽的画面!优美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让诗情画意立体地凸现在课堂中。令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2 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精妙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时,句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出:“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生”的意思,还感悟到古诗用词的精妙。

3 指导朗读,体会丰富情感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4 启发想象,训练表达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美,在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下一篇:有趣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