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024-08-29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新矿小学:段细卫

教学目标

学习应用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掌握乘、除混合算式运算顺序。在做题时,养成整体读图、读题的好习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一题多解,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应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运用脱式计算。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提前写):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逛公园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在公园里玩什么呢?谁愿意说一说。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活动。

师:嗯,可真多呀!在这些游戏中,藏着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看一看,好不好? ——展示第一张——

师:从这两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张图中发现有6条船,每条船上坐了4人。师:那从第二张图中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我看到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每辆车坐3人。一个同学说,我们这么多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师:我们这么多人指的是多少人呢? 生:12人或24人

师引导讨论是12人还是24人,分别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 从而引出红箭头的作用:划船的这些人,划完船都来到碰碰车场地来玩碰碰车。指出“我们”指24人。

师:那他们想让咱们帮着解决什么问题呢?谁读一读 生:我们这么人,要坐几辆呢? 师:那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那好,把你的想法和同学相互交流。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点评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师:商量好了吗?那谁愿意告诉大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先算4×6﹦24(人)再算24÷3=8(辆)

一共要租8辆车。

师:板书:写上算式 哦,一共要租8辆碰碰车。(可以问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如综合算式)师:那你是如何想的呢? 生: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4×6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24÷3:每辆碰碰车坐3人,把这些人按每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就是要租碰碰车的辆数了。

师:那就是说,要求租多少辆车,第一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那可不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4×6÷3 师:列的对吗?那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想的呢?

(师可以提示:你可以这么说,要求要租几辆车,要先求出什么)生:要想求要坐几辆车,要先求出一共有都少人,用4×6可以求出,然后,再用学生数除以每辆碰碰车坐的人数3就行了,就是:4×6÷3。

师:说的好不好,鼓励他(两次拍掌)。这样列要比上面的两个算式简便呀。

师:在口算中呢!咱们可以直接写出结果,而对于这种综合算式在计算式呢?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来看一看 ——展示第二张幻灯片——

师:这就是综合算式在计算时的固定格式,师:谁愿意把这两个方块填完整。

生:

24、8 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生:说明理由

师:那好,你们说老师板演一下。

师:那当咱们遇到这种只有乘、除法综合算式时,该如何算呢?

生:当只有乘、除法时,从左到右顺序来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算式,先读算式,再说出运算顺序。生:说

师:那要你们像老师这样计算你们会吗?(指着黑板算式说)生:会

师:那好,开始算一算这道题吧。

——展示第三张幻灯片—— 一起读算式,说结果。

师:好了,同学们做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用几了步? 生:用了两步计算

师:里面有乘法、除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同时完成板书,(用乘、除法两步计算)

(三)联系生活,加深新知

师:同学们,在公园里玩完了碰碰车,是该回学校的时间了,可走在

半路上不知什么原因停了下来,在说些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练习题十三第1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一个宣传牌,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每棵树有3个三角。

师:宣传牌上,写着什么? 生:植树节,大家来植树

师:植树节,号召大家来植树,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人人有责。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几个绿色的三角呢? 师:哦,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生:会

师:好,前后桌为一组,相互讨论一下,讨论完后写在算术本上。生:好 师:开始。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

师:讨论完后,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算术本上。

师: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做的,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无论那种结果只要对,都应该鼓励。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看来呀,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解决办法。

1、提出要求:认真读题,明确意思,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解答。

2、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

3、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四)练一练

同学们顺利的回到了学校,老师看到了同学很累,就给他们准备了矿

泉水,但老师发愁了?让咱们来看一看。——展示练习题十三第2题—— 幻灯片上有:

1、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那老师想让咱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师:老师根据这幅图呢,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求同桌之间互相问答一下。

师:明白了,好,开始。

同桌之间互相问答

师:都说明白了,好,请同学在算术本上列一列。师:谁愿意说一说。生:说

师:板书 3×3=9(人)18÷9=2(瓶)师:你是如何想的呢?

生:3×3:因为有3个小组,每小组有3人,得出一共有9人。18÷9:一共有18瓶矿泉水除以9,就是除以小朋友的人数,得出来的就是每个小朋友分几瓶。

师:那第一步先求一共有多少人?那还有别的列法吗? 生:18÷3×3 师:你是如何想的呢? 生:说一说

师:你是不是想把这两个算式综合起来。那第一步先求一共有多少人对不对,所以第一步先算:3×3 师:可我们刚学的:当算式只有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算,在这个算式先算:18÷3。那如何算才能先算3×3呢? 生:加小括号 师:对了,鼓励他。

师:在以前呢,我们认识了小括号,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当遇到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面的,在算括号外边的。来,我们算一算。

板书: 18÷(3×3)=18÷9 =2(瓶)总结: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可真棒,帮助了同学和老师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那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呢!生:两步

师:对,看来呀!生活中有许多两步问题,需要等待我们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一定行。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打好迁移基础

1. 根据条件, 补充问题。

(1) 妹妹做了4朵花, 姐姐做的是妹妹的3倍, ____________?

(2) 操场上有1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 又来了7个小朋友, ___________?

2. 根据问题和一个条件, 补充另一个条件。

(1) 学校饲养组有黑兔8只, ________, 一共有兔子多少只?

(2) 树上第一次飞来小鸟8只, _________, 两次共飞来小鸟多少只?

[设计思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一步解答的简单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复习综合法解题思路, 渗透分析法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 多媒体演示:

游乐园里原来有

12个孩子, 又来了7个孩子。要求学生看图编一道简单问题。

学生口头编题, 解答, 说算理。教师板书如下:

游乐园原来有12个小朋友, 又来了7个小朋友, 游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2+7=19 (人) 答 (略)

原有人数+后来人数=现有人数

[设计思路:这一教学环节为下一步探究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找中间问题) 作铺垫。]

2. 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 指导学生看图编题。

(教师择要板书。)

有3块跷跷板, 每块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 过一会又来了7个小朋友, 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 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明确后一道题中, 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 需要算出来 (这就是中间问题) 。因此, 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

(2)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要知道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 这两个条件, 哪个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下面的“预设”可依据教学的实际进展做适当调整或启发引导。)

学生思考后, 得出了以下2种解题方法 (预设) :

方法一:3×4=12 (人) 12+7=19 (人)

方法二:4+4+4=12 (人) 12+7=19 (人)

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有3块跷跷板, 每块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 先算出3块跷跷板共有几人, 再加上又来的7人。 (方法一)

生:还可以先算出3块跷跷板上有几个2 (人) , 再加上又来的7人。

2×6=12 (人) 12+7=19 (人)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师:我们用两步 (乘、加法) 计算解决问题时, 先要认真观察“情境图”, 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后就仔细分析题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解答, 都要想好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边分析边板书如下: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原有人数+又来的人数

每块跷跷板上坐的人数×3

或:每块跷跷板上坐的人数×3

原有人数+又来了的人数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 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

(2) 完成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2. 发展练习。

(1)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装5千克, 给小兔吃了15千克, 还剩多少千克?

(2)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装5千克, 又运来30千克, 现在有萝卜多少千克?

(3)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5千克, 给小兔吃了2筐, 还剩多少千克?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3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妈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课件演示服装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服装。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句话怎么理解?(如果说把裤子的价钱看作1份的话,那么上衣的价钱就是这样的几份?)

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来“画数学”,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那么你能画出表示上衣的线段吗?让学生尝试练习。(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那现在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提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用问号标出。)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84(元)84+28=112(元)

②1+3=428×4=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2.教学“试一试”。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用线段图怎样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 84(元)84-28=56(元)

②3-1=228×2=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4.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四、全课小结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成人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成人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成人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成人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P9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渗透数形结合和迁移推理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连乘应用题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中间问题。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听老师口令做动作,第一行起立,第三列起立„„(明确横排为行,竖排为列),大家做得真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图片(出示PPT),从第一幅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个4,或4个6,算式列作4 ×6=24 或6 ×4=24)同理再说说第二幅图。同学们真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课件,获取信息。

课件呈现:三年级学生正在进行广播操表演。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3个方阵(板书)师:这三个方阵都是一样的,我们用一个方阵来数一数,看你们数的对不对?出示课件: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2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板书: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算式列出来的同学请看着自己列的算式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和同桌说说。

4.交流汇报。

(1)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师:请刚才上来做的同学说一下你的思路。

生1: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

(板书: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一),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2: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8大行的人数(也就是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

(板书:方法二: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二),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 生3: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人),再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

(板书:方法三: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 8×3=24(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2)观察比较:

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异同?

异:每一种方法第一步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同: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5、揭题: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练习1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下题目(学生读),请同学找一找题目中的信息,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2、打开课本完成99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找题目中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上的练习4

4、判断,选择,集体纠正

5、联系生活举例子

师:像这样用连乘解决的应用题生活中还有很多,你会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让大家做吗 ?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

【教材分析】

例5是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问题,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并在审题时就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

【学情分析】

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准备,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应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算一算。

12+30-23= 56-42-8=

56+43-90= 23+65-10=

98-76-14= 63-48+26=

63+17-28= 63-28+17=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方法做的就交流简便方法。

2.利用第一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什么情况下可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叙述不完整或回答错误,师生共同反馈纠正。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境图吗?

生: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画画。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1: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名女生。

生2: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男生有多少人?

生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列的算式。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14+9=23(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列式很正确,计算得也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例5中的两个问题,以及与两个问题相关的信息。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提示:

(1)能一步计算出男生有多少人吗?

(2)能一步计算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需要先算出什么?

3.请学生结合刚才的组内交流,第一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4.请学生代表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而不要只说“几加几”。

投影展示问题答案。

男生的人数是:14-5=9(人)

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9+14=23(人)或14-5+14=23(人)

5.师生评议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男生的人数由题目中的条件“男生比女生少5人,女生有14人”直接列式求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由两种方法得出。第一种是利用求出的男生人数加女生的人数得出,第二种是列加减混合算式得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多向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请学生结合刚才的汇报和评议,第二次检查修正自己列的算式。

7.归纳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知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再利用已知条件解决要求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与例题相仿,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完成。

2.教材练习六第1、2题。

(1)请学生先独立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2)请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学生列式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已知条件: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

要求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

(2)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解答:

(1)14-5=9(人)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乘加、乘减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但和这些经验相比较, 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通过寻找题目中的相关信息, 得出中间信息, 再根据中间信息和第三个信息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信息之间关系的模型构建, 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同时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感受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思考, 构建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 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根据运算意义建构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已知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 能找到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 构建关系模型, 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复杂的数学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解决问题开始——尝试建模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随机呈现如下信息条:

2.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多少元?

3.学生尝试解决。

方法一:2×5=10 (元) 10×6=60 (元)

(1) 2×5求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移动黑板上的信息条成如下信息图。

(2) 10×6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成如下树形图:

(3) 这两个信息都是图中原来就有的吗?

得出:我们用“每袋乒乓球多少元”这个新信息和“买了6袋”这个原有信息求出了买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

(4) 看着图完整地说说:根据哪两个信息先算出什么, 再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什么?

方法二:6×5=30 (个) 30×2=60 (元)

(1) 这种方法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 分别求出了什么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 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移动信息条形成树形图:

(3) 我们在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 也有一个信息是图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 是哪个信息?

4.分析比较

(1) 这两种方法思路不一样, 各是先求的什么?

(2) 思路不一样, 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指出:同一个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都是先选择两个有直接关系的信息求得一个新信息, 再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5.“每个乒乓球重3克”这个信息你们都没用, 为什么?

学生在交流后回答: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要学会选择与问题相关的有用信息。

6.联系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材例题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每个乒乓球重3克”这个多余信息,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众多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分析信息, 尝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 独立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较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回顾的过程, 是积累经验的过程, 是理解与总结的过程, 引领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板块二】由已知信息能得到什么?——学习建模

1.找一找信息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7题:

(1) 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信息条, 并标上序号:

A.工作5天;B.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C.有4人。

(2) 找一找, 哪两个信息之间有直接关系?能得到什么新信息?这个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有直接关系吗?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边口述边出示下面的树形图)

(3) 学生独立思考, 在作业纸上完成树形图。 (填序号)

(4) 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针对不同思路直观演示相应的算理)

方法一:8×5=40 (台) 40×4=160 (台)

方法二:8×4=32 (台) 32×5=160 (台)

(5) 小结:根据这3个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解决“4人5天一共组装多少台电脑”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 只出示了条件信息, 未呈现问题,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推理, 即先找出两个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量关系模型, 再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已知信息的关系构建另一个数量关系模型, 进而提出问题。本题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明显, 且比较复杂, 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2.进一步寻找信息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5题:

(1) 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 对照树形图请学生再来找一找:哪两个信息之间有直接关系, 能得到什么新信息?这个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有直接关系吗, 能解决什么问题?

(3)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 展示学生作业。

方法一:48×3=144 (棵) 144×2=288 (棵)

说说每步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师随机完成树形图。

方法二:2×3=6 48×6=288 (棵)

方法二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先画什么?梨树怎么画?苹果树是根据哪个信息来画的?

现在能看出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倍吗?算式怎么表示?

(5) 小结:根据已知的3个信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了相关数学问题, 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能帮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再要求学生填树形图, 而是逐步提升到利用表象进行思考。对于方法二, 学生一般不容易看出数量关系, 线段图的演示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桃树与苹果树之间的倍数关系, 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

3.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解决。

(2) 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每步算的是什么, 是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独立练习是学生对已掌握的建模策略的运用, 是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化过程。图2中所有数学信息都隐含在画面里, 需要学生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还可以从问题想起——反向建模

1.看清问题, 识别干扰性信息

(1)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呈现的答案:A.3×4=12 (个) 12×6=72 (只) B.3×4=12 (个) ……

(2) 组织讨论。

(3) 教师点拨:看来在解决问题时, 不仅要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 还要瞄准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 有的时候我们从问题想起更简单。

(设计意图:本题将教材中的“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改成了“一共有多少个笼子?”。这样的改编使得部分信息不需要使用, 成为干扰性信息, 由于思维定势作用, 这容易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陷阱。从而启发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时还要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

2.立足问题, 寻找所需条件

学校要给这幢教学楼的每个教室放一些盆花, 每个教室放得一样多。请你帮忙算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 现有的信息能解决问题吗?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条件:有4层;每层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

(2) 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算一算。

(3) 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由教材第81页第3题改编而成。学生对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已积累一定的经验, 对其中数量关系的构建已经比较熟练。从问题想起, 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这些经验, 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这是两种策略的转化, 也是两种策略交替、综合使用。)

【板块四】回头看——积累经验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 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先找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 求出一个新的信息, 并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寻找需要的条件。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2×5=10 (元) 10×6=60 (元)

6×5=30 (个) 30×2=60 (元)

答: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60元。

总体设计说明:

传统教材应用题是按类型编排, 学生套用类型解题,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对较弱。新教材将应用题分散在多个领域, 采用的是“以一例带一片”的形式。本课教材习题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两步连乘问题, 需要在一节课中解决, 这是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之一。

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题教学是新课程赋予的新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没有铺垫环节, 直接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开始, 在充分探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基于学情又提升学情。整节课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教师充当组织、引导者角色。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学生建模的基础和依据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建模克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 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活动。通过建模生成综合法、分析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反过来, 这些策略为学生的建模活动提供了方向, 指引了思路。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8

长期以来,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一种习题,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也基本上采用先讲例题,然后训练的方式进行。其中,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根本没有成效。所以,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只好搞题海战术。在这样缺乏有效解题策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们也感到应用题教学的困难,使应用题的教学陷入了困境。

应用题的教学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呢?新课程标准作出了如下描述: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问题。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后,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而应用题的呈现还应注意结合操作和直观。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即使高年级的儿童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如果没有直观材料的支持,也会感到有很大困难。如“4辆三轮车共有多少个车轮?”这样的应用题,看似简单,但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开始就能理解的。有的学生头脑里面无法想象画面,就用“4+3”来计算。对于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结合学具摆一摆或画图形来代替,明确题意是4个3相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应用题编排中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他们画一画,亲眼看见辅助图以后,知道要求的是4个3相加是多少,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认为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低年级虽没有突出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性,我想分析数量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数量关系被叙述的情节所掩盖,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提炼数量关系,寻找突破口就成了要害。如《除法》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和小红买本子,小明买了5本,小红买了3本,小明比小红多付了8角钱,每本本子多少钱?在这道题目上,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能发现该题与例题的相通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点明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样也就抓住了解题的要害,学生就可以分析出“2本本子价钱=8角钱”,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另外,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解题策略,体验方法,发展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重视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学生在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后,当遇到各种新问题时,才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解题策略进行解决。

对于一些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应用题,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在解题中,重要的是学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样一题:“小红比小华高4厘米,小华比小英高7厘米,小英128厘米,小红比小英高多少厘米?”许多学生先算出小红的身高,再用小红的身高减去小英的身高。这种方法是对的,而且容易理解,适用于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直接用“4+7=11”来计算,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总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9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P84,例题5.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班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馆,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2、理解题意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

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3、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

看看车上有多少个座位。

你准备怎样计算座位的个数呢?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检查

解答正确吗?

2、小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1

一、计算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模式基本上都是机械练习,大量地繁琐地练习。传统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重结果,没有充分考虑计算过程中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科技发展和进步,随处都是各种高级计算器。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越来越差。因此,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小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模式单一。虽然现在的教学模式加入了很多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录像、录音、投影仪等。但这些都离不开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如:“复习——引入——新内容——解析——习题练习——批改作业”,这个教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模式还在我国教学模式上传承了很多年。它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教师也没有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压根就对学习提不起积极性。

2.忽略口算。口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口算教学。其后果是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记忆力、领会力、注意力等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3.习题枯燥繁琐。现在很多学生都在抱怨有做不完的习题,而很多家长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正所谓题题通不如一题精,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精一题并且教会学生灵活应用到其他习题中,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今,许多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题目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从而让学生失去兴趣。

三、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1.改变单一模式,情境导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情境设置。利用情境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掺杂大量的非数学信息,毕竟情境导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要尽量针对计算方法探索情境创设。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如:今天书包里有几本书、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家里今天买了几个苹果等。这些都是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而且还能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口算。笔算的基础是口算,口算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瞬时记忆力、创造思维能力及注意力,且口算还有实用价值,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用到口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让口算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要有一定的口算技能,就需要强化学生的听、视练习。这样的练习需要坚持训练,或者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有目的性地渗透口算训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口算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从而为笔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以致用。让学生不再每天应对大量的繁琐习题,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如:在学习了平均数以后,可以让学生算算家里人的平均年龄,或者是将家里的男人女人分开来算平均年龄,算男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再算算女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以强化计算速度及技巧。

4.学生参与。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分析问题能力弱等特点,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教学。如:要提倡在做中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尽量采用教具、多媒体、学具等直观的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5.独立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大胆尝试。教师则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尽量避免教师“画点”学生“连线”,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创新的好习惯。

随着新课标落实,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使用计算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打破学生以往的计算常规,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加以利用,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2

本节选自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它和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共同构成了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完整体系。通过此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利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VB程序环境,理解算法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到计算机的工作都是在执行程序员预先设计的程序,而一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程序解决但没有合适的工具软件时,可以尝试自己开发相应的程序来实现。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VB环境。

(2)领会算法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

(3)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将普遍性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迁移至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构建新知识。

(3)改进解决方案并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建立起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以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率,服务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VB编程环境。

难点:领会算法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

【设计思路】

1.本节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相关内容的开篇,过高的教学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信心,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教材中的例子做了修改,从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在我校各班抽取10名同学参加问卷调查”入手,以这一用普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并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

“怎么做”:带领学生分析问题的需求情况及已知条件,判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目标要求,建立一个描述问题的模型,得出“用给出1~n之间的随机整数来表示学号”从而解决本节课提出的问题。

“具体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详细方法和步骤,步骤越详细,操作越简单。

“用什么做”:将引出本节课课题“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为什么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问题?因为计算机运行速度快、效率高,且一次编制可多次使用。用什么程序或工具软件来具体实施呢?能否尝试编制一个解决本节课问题的程序。而用VB程序设计语言如何来设计这个程序?将在这个环节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并让学生体验VB环境,编制解决本节课提出的问题的程序。

“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则引出编制程序经常出现的错误———语法错误。

“做得怎么样”:则让学生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后,给出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而这时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分析出这个程序执行效率低,接下来引导学生从第一步开始改进解决办法,在“具体步骤是什么”阶段引出循环结构。演示改进后的程序,观察演示结果,又一次让学生对程序给出意见和建议,分析后学生回答出有重复学号,再一次从第一步骤开始分析,从“具体步骤是什么”引出条件结构,带领学生分析出现重复问题的原因并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演示改进后的程序最终得以高效、无重复、准确地解决本节课提出的问题。

2.拓展设计程序。为了使抽出的这10名同学的信息更具体、更直接,教师演示不仅仅能显示学号,还能具体显示对应学生的姓名、图片信息的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最后以回答3个问题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

(1)请问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什么?

(目的:给出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以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其过程和思想,避免了使用新知识解释新知识的困难。)

(2)这个过程中哪一步是最关键、最难的?

(目的:引出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地位。)

(3)只能用VB编制计算机程序吗?

(目的:引出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展开的教学内容,重点介绍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Excel等应用程序的相关操作,并掌握了相应技能。在本节课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方法和过程,他们虽对计算机程序有一些接触,但没有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做指导,可学生仍然对编制程序解决问题有极高的兴趣。

【教学过程】

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13

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场景,使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要点: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法选择:引导法、讲解法、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 课前准备、激情导入。1、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32+13 45 - 6 2 -716+23 54 - 7 49 -228 +43 64- 20 2、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2、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2.解决问题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1)独立思考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3)汇报:并说想法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电脑专卖店原来有18台电脑,运来36台,卖出15台,还剩多少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2、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四、小结: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选择:观察发现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做什么? 2、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情境图(买面包)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2、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二、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1、(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提问:谁会列式解答。板书:(1)54 - 22 = 32(个) 32 - 8 =24(个)(2)54 -8 = 46(个) 46 - 22 =24(个)(3)54 -2 2-8 =24(个)(4)还可以先算一、二组一共买几个面包?22 + 8 = 30(个)再用做的面包总数54去掉买的总数30,就是剩下的面包数了。师板书:22 + 8 =30(个) 54 - 30 = 24(个)师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强调:54 -22 +8 =30(个)不对,因为应该剩24,不是30》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师讲解:要想先算22 + 8,就要把22+ 8用小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板书:54 -(22 +8)= 30(个)2、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38棵桃树,40棵苹果数,有梨树多少棵?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四、小结。同学们通过看图,能提出问题,并基本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同学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同一个问题。在今后的练习、作业中,你喜欢用那种就用那种。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解决问题(练习一)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 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2、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法选择:自主探究法、活动练习法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 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2、 强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强答。3、 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二)基本练习1、 练习一第3题本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练习一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汇总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课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三)思维训练1、练习一第5题,是一个有关过生日的实际问题,设计这一 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到是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 2、一枝钢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钢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3、 幻灯片看图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玩具汽车52元 玩具摩托车20元 玩具自行车18(四)小结1、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 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 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3、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4、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思想教育要点:养成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投影、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学前准备 口算卡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二)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情景图(1)请同学们看图说图意。(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又来了 7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知道一点说一点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列式计算(分组讨论)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4 ×3 = 12(人)又来了 7人,12 + 7= 19(人) 列综合算式:4 ×3 +7 = 19(人) (3)还可以怎么计算?生1:左边有6人,右边也有6人,再加上后来的7人,一共有19人。列式为:6 × 2 + 7 = 19(人)生2:4 × 4 + 3 = 19(人)2、做一做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生;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列式10-4 +3 =9(只)或10+3-4=9(只)生:中间有2盆花,左边有5盆花,右边有4盆花 ,一共有多少盆花?列式:2+5+4=11(盆)生:前面有4只蜜蜂,右边有4只蜜蜂,左边有3只蜜蜂,一共有多少只蜜蜂?列式:4+4+3=11(只) 或4×2+3=11(只) (三)思维训练 帽子9元 袜子6元1、 如果买3顶帽子和一双袜子应付多少钱?2、 如果买3双袜子和1顶帽子应付多少元?3、 小红有30元钱,她能买什么?能买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四)小结同学们,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要学会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练习二)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 数学的 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教法选择: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具准备:投影、口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口算卡片(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强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强答。(3)听算;老师说口算卡片,学生回答。2、解决问题(小黑板)(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小力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小明买了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3)一个足球元,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请你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二)基本练习1、第1题和第2题,分别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2、第3题,设计的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购买门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3、第4题,仍然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思维训练(投影)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3袋,应找回几元?(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2袋,应找回几元? 2、第5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算式是:3×3×3-2=25(个);3×3×2+7=25(个);3×3+3×3+7=25(个)…… (四)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够用解决问题的 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大家最好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解决问题(综合练习)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2、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法选择:引导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出示口算卡片击鼓传花练习口算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口算(2道)3、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争夺智慧奖牌(二)基本练习1、出示投影(解决问题)有70名游客来北京旅游,有5辆面包车,每辆面包车上坐8人,其余的游客坐大客车,请问,坐大客车的有多少人?(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2、有两个小组,每小组有5人,第一个小组每个人折7只纸鹤,二小组折了30只,两个小组一共折了几只纸鹤?看大家这么聪明这道题就由你们独立完成,好吗?再汇报想法。)3、 提问:怎样计算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三)思维训练1、 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应找回几元?(让学生分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让学生汇报解决的思路)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每个玩具娃娃8元,那一个魔方多少元?(汇报不同的算法,并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并强调列出综合算式)(四)小结同学们,我们要学会认真审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大胆尝试用综合算式解答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篇14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计算应用题是一个质的飞跃,解答两步应用题需要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中间的问题,正确地选择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分析和解答策略,可以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会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运用谈话与讲练、导与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视、听、思、议、说、做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参与中不断感知发现寻找策略,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我采用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动手实践、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理清思路,同时学生也会在活动中品尝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情境引入;(二)解决问题;(三)拓展辨别;(四)练习提高;(五)全课小结五个教学环节,整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就从这五个教学环书 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l、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发现小朋友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注重说衣服的数量是按照什么做单位来计算的?(请一个小朋友站起来),问:“你的上衣和裤子是一起买的?还是分开来买的?”“你的呢”

(这样的谈话提问,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教学资源解决“件"和“套”的区别,同时为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2、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播放课件,情境是妈妈带着小玲去买衣服,售货员告诉她们:“裤子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放完后提问:

①你从片子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他们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生:算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生活情境,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并激发去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

l、教学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2、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图的图意。

3、提问:这个问题需要几步来解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者相互评价。

4、总结两种解法,并引导学生比较。

(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体会成功的过程,同时通过自主探索,自由发言,相互评价,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辩别

1、如果把原来的问题改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小朋友会解决吗?

2、这跟原来的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问题的变换,在设计上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四)、练习提高

l、P43.1、出示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P44.2、指名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说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3、P44.3、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

4、P44.4、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每步计划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反馈纠错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必备】辉煌与梦想作文下一篇:高尚同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