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2024-05-22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通用9篇)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1

------分层递进教学

胜境中学

政史组

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差异大,特别是双差生比较多。以往我们很少研究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备课和执教时往往过多考虑教材内容如何讲清,教学资料如何充实、齐备,很少从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一些层次低的学生,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据此,我们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紧紧围绕自己选择的分层目标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非实验年级,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课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学生不仅知识掌握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达到了目标要 求,进而提高了思想觉悟。分层递进教学,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标高不可攀、学生由于达不到要求而自暴自弃的弊病。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一层层攀登,慢慢达到目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效果明显。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分析大纲,领会教学目标,探讨与达到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分层 递进教学法,设计周密的分层递进教学计划,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补缺补差,调整教学目标,这样就必然促进和激发教师进行教改和科研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科研素质与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解决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低层次学生“咽不下”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随着分层递进教学法目标层层达到,给差生以足够的学习和思想提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转变。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2

1.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教学新策略,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贴标签式一成不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四个方面[1]。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早在2 000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查漏补缺,促进各类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他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因此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通过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或者“最佳教学区”,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现有水平的差异,也有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以采用个别教学为最好,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易做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导;优生做难题,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而又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二、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于课堂教学,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学生接触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建立起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探索自然科学的开门钥匙。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这种分层方式有多种,例如分层走班、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等等)来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因此,分层递进教学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现有条件下有助于初中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调整并弥补了班级授课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实施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层次班级、学习内容等,从而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智育等方面的发展,尤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因此而大幅提高。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这里的同质学生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异质学生则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2.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2]。在班级授课中,尊重学生差异和因材施教遭遇严重挑战,这里更多是把目光放在整体上,促进了部分学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其他学生。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对此做出调整。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把教学难度确定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参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尊重。

4.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也就相对偏高,教师需要根据每次的调整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激励和提升的过程。

三、分层递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问题”

分层递进教学中首先的关注点是“分层”。到底怎么分层合理是做好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分层递进教学和班级授课的主要不同之处。现在大多数学校是根据主要学科考试成绩把学生简单地分成A班、B班和C班。再分别提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这样的分层是静态的、单一的、固守的,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易出现“贴标签”现象。因此,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前,应该充分做好分层策略。

2.分层递进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分配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由于把学生分成了A班、B班、C班等层级,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的分配也就成为相关问题。A班学生整体素质、成绩偏高,教学目标也和其他班级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是很容易把学校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教师分到A班,而B班、C班的教师相对薄弱。长时间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3.分层递进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

分层递进教学是要争取实现“让优等生(A类)吃饱,让中等生(B类)吃好,让后进生(C类)吃了”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对各个层级的学生分别教授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这样一来,低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对于其他两层来说是偏低的,即使满足了“吃了 ”的愿望,但是“吃了”之后的效果是如何呢?C班的学生能否有提升到A班的可能呢?

4.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果管理者还是按照以往的范式进行管理,是和分层递进教学不相符的。所以管理者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要随着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整。

5.分层递进教学的方向把握

我国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中学开展分层教学是瞄准升学的。初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较多的学生升入当地的名牌高中,高中分层教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 不同学科都有瞄准名牌、重点与普通院校而分别举办的培优、提高和补差的分层补课等[3]。因此,国内基础教育受高考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的, 各中学实行的分层教学完全是瞄准高考的分层招生规律, 较多地考虑学校本身的前景。所以,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时,要把握好分层递进教学的真正内涵,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

四、分层递进教学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1.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及家长的压力和忧虑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是很大的。A类班级是所谓的尖子生班级,班级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更是比同年级其他两类班级高出很多,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隐形压力,使学生偏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能保证不会被淘汰。而C类班级的学生整体成绩偏差,类似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首先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是差生。他们除了学习压力外,心理承受了来自自尊、自信心等方面更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对于分层递进教学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与此同时,家长也承受了比以前更多的忧虑,特别是C类班级学生的家长。甄尼·奥克斯在著作《跟上:学校是如何安排不平等的》一书中,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了分在低层班级的学生所处的劣势,他认为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精英主义做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层并不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2.分层递进教学中低层学生任课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难免有一部分教师要分到低层班级任教。低层班级对教师的挑战性相对较小,并且受到的瞩目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比高层班级的任课教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班级的教师积极性。

3.分层递进教学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

分层递进教学把学生分为A类班级、B类班级和C类班级,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成绩分层。分层以后,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尖子生班级的学生是朝着“吃饱”的方向发展,低层班级的学生却是向着“吃了”的方向迈步,截然不同的两个理念很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优的会越来越好;差的可能只徘徊于基础知识领域,很难有大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两极分化趋势。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新模式,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由原有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整合而成。根据分层递进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同时在分层递进教学中要注意提前做好分层策略,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做好方向把握并进行动态管理,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2.

[2]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3):46-47.

中小学分层递进教育策略实验研究 篇3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而现在班级制的特点是学生的多样性,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很悬殊,原来通行的以统一、同步为特征的教学策略越来越不能收效了,因此如何面对由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

面临上述的挑战,探讨既能保持现有班级授课制形式,又能兼顾班内学生个别差异的有关个别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一)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不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教学”,它与班级教学是相对的;而个别化教学则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它介于个别教学和班级教学之间。

个别化教学的教学观有着不同的类型。其一是调适观,认为要适应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实施相应的教学。持这科观点的学者,提倡采用能力分班、分流教学的调适措施,减少同班内学生的差异。其二是发展观,认为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与个性差异造成的,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实质不在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差异,而在于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采取“对惩下药”的措施,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别的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两种观点,前者与实施义务教育的思想有所抵触,后者则与我们目前的大班教学实际不太适应。或者说两者对我们来说都缺少现实的操作意义。第三种观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与发展观一样,强调让所有学生在与自己相适应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进步;同时与调适观相近,主张在同一班级内考虑采用调适措施,实施个别化教学。国内一些学者把其称之为“调适—发展观”。目前这种观点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外有从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到按学科能力分班制等,国内有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杭州的“差异教育”、山东、福建等省的学科能力分班“分层教学”、上海市的“分层递进教学”等。这些研究对区别教学的理论与操作进行了大量探索,提供了很多经验。但是国外的研究多以小班制为基础,和我国国情相去甚远。国内的研究多以适应差异或缩小差异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多流于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区别教学的操作。近年来,上海市的“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属较前沿的研究,他们在理论上首先提出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在操作上倾向于学科能力分班或小班教学的形式。广西区内几年来有不少学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层教学,但在理论探索中尚未见有系统的成果。在目前我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原则下实现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个别化教学,探索出适合我区实际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尚待深入研究。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策略概要

我市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上海的有关实验,进行移植和推广,着重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

1、指导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归纳,大致可概括为三句话: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面向全体,就是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全面发展则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成绩,按照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体系,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要了解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上海教科院胡兴宏的归纳,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可用三句话表述。“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第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的,教学中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各种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递进的机制;第三,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一种可供共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多的,他们之间问题探讨的效率往往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学生在探讨问题与释疑解难方面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他们年龄相仿,理解与认知的水平比较接近。另外,在把差异作为资源加以开发时,还要特别关注情感方面的资源的合理运用,分层递进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分组策略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因此情感方面的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团队精神的构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相互悦纳、学会分工合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是我们在移植上海经验中所特别强调的。

2、课题假设与操作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为:根据对学生差异性现状的研究及我市个别化教学的现状及经验教训,通过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实施,以期:(1)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都得到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2)改变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打开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

参照上海所提供的经验,本课题的自变量就是分层操作,即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作业与分层评价。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4

一、萌发“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背景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小学毕业生取消升学考试,基本上全盘端就近升入初中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间的差异就越来越来大,学困生也随着越来越多,从而使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文科教学来手影响不大,而对于理科教学的影响就非常大,出现课堂教学中难以顾及两头现象,结果是优生吃不饱,求知欲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智力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学困生吃不了,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优生不优,学习缺乏竞争力;学困生找不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意志不断遭到打击,失去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直接影响班级的 学习空气,形成恶性循环,使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初中生的毕业率有其名而无其实,个别初中毕业生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恐怕连初一的学生都达不到。而以往的实践表明: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教师如果仍旧沿用过去在同一教材下运用同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就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很好地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会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地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 “学”转移,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把教学真正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我校各层次班级教学质量。鉴于我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个体差异、知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严重,我校从2001年秋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讨尝试 “分层递进策略”教学法,经过近年的教学实验,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并确立为省级研究课题,获得省级成果一等奖或二等奖。2004年9月又创造性的运用“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效果显著,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一大亮点。实验成果表明“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对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2008年6月,省教科所专家来我校考察,给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给予高度的评价:“有做法,有思考,值得推广”。下面,就“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谈谈我们的实践和理解,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仁给以指正。

二、对“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理解

1、“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含义:所谓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学生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学科中,根据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相关因素,把学生分成两种及以上的若干层次进行教学,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不断递进(当然,有些学生暂时不能递进甚至退步)的教学策略。

2、“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核心: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实行有效的教学。

三、“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1、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有差异的,教学的教也要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悦纳差异、发展差异”。

2、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困生在内,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学中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递进”的机制。

3、学生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因人施教、分类引导原则: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因人施教,分类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理想的成绩,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形容:“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生知识的溪流,由他们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 候,他们便把他们的学生当作一个水槽一样,放在他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这种古老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教师,应发挥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着“引领”的作用,多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和会学数学,达到发展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4、动态性原则:分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而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

己所需的知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设有阶 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根据每个学生提高后所达到的新水平,教师对层次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再进行选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这样使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懂得了要想争当最好的,只有时时刻刻努力,才能得到进层和提高。

五、“分层递进教学”体制

班级分层,单元流动分层,年级分层。

所谓“班级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有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班级分层教学有“分层整体教法”和“分层复式教法”两种。

(1)分层整体教法:这是一种在整体教学中分层指导的教法。即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上是整体分段的(A学困生、B中等生、C学优生三层学生同步进入各个教学 环节),但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上是分层区别对待的。为了使各类学生与教师都能配合默契,教师要在课堂设问中下功夫,特别在概念与基础知识教学中,要 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让各类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当A层学生回答

不完整或出错时,应请同层学生或让B、C层学生帮助纠正。同样在例题教学中要根据班 内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对原有例题作变式为题组形式,在课堂练习中要区分对象布置练习,让各类学生都能力所能及,造成“要求虽异步,各类皆成功”的和谐的课 堂教学氛围。

(2)分层复式教法:这是一种融“自学指导”并借鉴“复式教学”的教法。教师对不同类学生,采取不同教法,先对C层学生,布置自学提纲,指导他们以自学为 主;再对A、B层学生采用启发、引导、谈话法、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低 起点、缓坡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非智力因素,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进入学习状态;在A、B层学生开始独立作反馈检测题时,教师再对C组学生作重点指导和释疑,以保证C层学生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然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训练。此时,教师通 过巡视,重点辅导A、B层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做好纠正,同时也注意指导C层学生。最后教师与全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 学内容,做概括小结,明确要求,总结规律,指导方法。(我校王普略、雷全兴老师在自己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了这种教学法,成绩优异)

所谓 “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就是把一个或几个单元班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综合因素,采取“学生自择、家长同意、师生协商”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分成A、B两个相对固定的层次,但又是动态流动的两个教学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英语、数学时,学生自主流动,A层一班,B层一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上第一节课时甲教A层英语,乙教B层数学,第二节课时,乙教A层数学,甲教B层英语,作业自习课上,A、B两层学生各上半节数学和英语,由甲乙两位老师轮流交换辅导。这是我校在考察了郑州一中“跑班式分层教学”和鹤壁市淇滨中学“走班式分层教学”,创造性地进行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可分为小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2个班)和大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4个班)。小单元流动解决了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同时差异问题,为了彻底的解决数学、英语每个学生的差异问题,我校创造性地进行大单元流动分层:四个班在英、数教学时,A层两个班、B层两个班,甲教A层,乙教B层。

所谓 “年级分层教学”,就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

有针对性的教学。这里重点加强A层教师的配备。

六、“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操作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以班级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为例)

1、学生分层

(分层的依据)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C、B、A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C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A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具体操作步骤:(1)摸清学情,初步分层。将上一学年下期期末考试成绩做为摸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强弱、行为习惯,酝酿分层。

(2)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向学生家长宣传分层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的依据及优越性,尤其是A层学生的家长,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消除他们的虚荣心理和思想顾虑。

(3)针对学生情况个别谈话。抓住A层学生的闪光点,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放下包袱,充满自信,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能成功。

2、目标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

这一教学模式关键是着眼差异、分层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既要根据教材原有教材结构,又要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科学合理的补充和调整,以形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分级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每个章节教学目标分成A、B、C这样三个层次: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课堂

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3、施教分层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的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们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C、A(优生、学困生)两头,努力为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C、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C、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 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分层辅导”相结合的方针。

大班导学是指教师对整个班级的教学采取整体引领。C层学生接受能力强,基础好,就着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只起到引领作用;B层学生大多数肯学,反应慢,听会不会用,课堂上发言机会少,不善于思考,课堂上就要反复操练,练透练够;A层学生基础差,多学一点,就有点力不从心,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所以,首先从树立自信心入手,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只要发言,都要表扬。

小组议学是指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式的学习。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启发。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练习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要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学习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

分层辅导,教师在处理习题时虽然是同一个教学班,但要分四个层次:(1)基本题(体现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人人要做,(2)加深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纵向挖掘),为A层学生的选做题和B、C层学生的必做题,(3)拓展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为B层学生的选做题,C层学生的必

做题,(4)聪明题(是为各种竞赛作准备的)这样,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即基本知识),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平时设计教学内容的分层标准的依据有三个:一是以学生学业基础,二是自主选择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三是平时单元测试的成绩为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已的实际自主选择。基础知识部分一般是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反馈来解决;基本技能及其基本知识的运用就要分层进行。

另外,介绍几种分层教学小策略:

(1)、各层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同时,CBA层各有侧重点:

 C层:以“放”为主,“放”中又“扶”,重在指导自学,点拨方法,拔尖提高。

 B层: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自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训练上。

 A层:以“扶”为主,重在带领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习惯,补知识漏洞上。

(2)在引进新知识点前对A层学生筑好台阶,补好他们旧知识的缺陷。例如,在学习三册代数“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对A层学生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强化A层学生对“一元”、“一次”、“整式方程”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很顺利地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在学习新课时,采用“时间差”,利用各层学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用复述的形式,让C层学生对A、B层进行辅导,使C层学生知识得到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A、B层学生学习有榜样,知识上得到帮助。

(4)在复习课和课内练习时,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让C层学生担任(一般情况,一个小组由一个C层学生和两个B层学生及一个A层学生组成)组的学习管理工作。

(5)在课内进行反馈分层练习,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做好调节。

(6)在课堂上要偏爱弱者,对A层学生要特别关照,要利用眼神、手势、教师的站位等暗示方法,或用提醒、赞许、鼓励、优先回答、优先板演、优先面批等方法,让A层学生获得

成功,获得满意。

(7)课外同质组(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辅导。对A层学生辅导是补缺补差,使C层学生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

(8)经常实行小先生制。减轻教师负担,提高优生能力,方便学困生的学习。

(9)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作业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分层完成作业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和作业的过程,又是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所必需的。恰当的难度体现在,对A层学生要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考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为主,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B层学生应起点略高于A组,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对C层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多作考虑,能独立解决诸如想一想之类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多变,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索性、开放性、讨论性的问题,也可让学生编拟数学问

题并解之,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一节课内容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做作业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布置多层次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好作业练习题,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收获。

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递进,“掌握尺度”这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

作业设计把握两点:

(1)、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机制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教师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设计几个不同层次形成性练习,发放给学生练习。作业设计的容量、难易程序按课标要求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 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 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A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给培养不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机制

设置学习的“阶梯”,这样就调动了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递进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目标的前提下,选做高一层的题目,自觉、主动地积极争取递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如我班的刘平同学,刚入中学时她的摸底考数学成绩才40分,全班倒数几名。由于我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刚开始每天给她布置A层的题,消除其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的提高。比如我在教“线段大小比较”时,我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线段AB上取一点C,则线段AB与线段B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许多学生都只会想到AB>BC,而李开同学却能说:“老师,若C点与A点重合时,则AB=CB,所以它们的关系应是AB≥BC。”她现在的学习已递进到B层,有时还向C层挑战。这样就完全解决了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5、评价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许竹叶老师激励学生,成功事例)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5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是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如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能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知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无味、繁杂枯燥的学科,这固然有科学特点的客观性。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力挖掘并展示数学的美味于课堂上,以培养、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二、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法,就是把那些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变化成学生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已经设定好的情境中去。情境在能够支持儿童数学学习的同时,它也应该是现实的。现实的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验,同时能帮助儿童认识到数学是与生活是相关的,而不是脱离生活实际存在的。在创造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轻松、有效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好的学习情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可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制作小朋友喜欢的Flash 动画,对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有一定帮助,可吸引他们主动地进入到数学动画里去,不知不觉地主动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摒弃了单一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育方式,既能有所学,又能“乐在其中”。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情境问题中获得发现,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意识。

三、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适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这样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已不是课本中枯燥而抽象的知识,而是变得很有趣味性和现实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编题的操作,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小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从操作中去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教学9的组成,我先让学生拿出9根小木棍,分成两堆。提问:“9能分成几和几?”使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一边分,一边问,还有没有其它的分法?并且指导学生做到手、脑、眼、口同时并用,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有序思维。最后,归纳出9的组成。这样充分运用学具,让学生边动手、边思维、边动口,用操作启发思维,用思维指导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学生对9的组成既能加深理解,又能牢固掌握。

五、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平均数》的课堂教学中我从游戏开始,游戏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了关于比赛成绩统计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讨论交流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成绩计算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刚刚上课时同学就被游戏吸引了,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现在发现了成绩统计的问题,眼里的期盼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公正的解决这个问题,帮自己的小组赢得比赛。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6

袁学勤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分层递进式教学法在山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关键字:分层 递进 实践 探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六年前我便在我校开始探索并初步试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山区学校十分实用。它既减小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其在数学课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山区农村学校,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造成我们的学生中有60%以上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就由老师全权负责。另一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且各班人数达60人以上,每位老师至少带两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原则

本着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分层,而不是人格分层。讲清分层目的后,指导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在取得学生同意后,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层次。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在各层次递进上升。

三、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教师向学生宣布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分层方案和目的,及时进行一次周密的摸底考试,然后对试卷做详尽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结合新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第二周内将完成对学生的层次化,即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组是拔尖的优等生,乙组是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丙组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在编排座位时,尽可能六个人(2个甲组、2个乙组、2个丙组)为一个学习小组(多年来我面临的学生中优中差的比率基本相同)。以方便讨论、辅导和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差互补。并规定甲组两名学生为改组的小组长,两人互相促进,相互监督。带着乙组学生逐步提高,帮助丙组学生掌握基础。同时负责检查、帮助、该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指导各组小组长顺利完成组内任务,同时对其重点进行拔高训练。尽量做到“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2、教学目标和过程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丙组学生意在培养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力求问题简单易懂;对乙组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具有一些难度;对甲组学生设计灵活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优待”后进生、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生、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尖子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均等参与课堂,逐步实现后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尖子生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师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

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布置作业时,甲组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乙组学生的作业以基础为主,配少量略有提高性的题型;丙组学生的作业应紧扣基础。批阅时尽可能做到老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配套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的督促检查,部分重难点,以“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对于共同困难,教师再做统一处理。批阅以学生互阅、自阅为主。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7

关键词:工艺技术,分层递进,素质教育,能力,评价

在工艺教学中, 学生们喜欢工艺技术课是很普遍的, 但在创作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学生设计意思, 形象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很强, 但有一些学生就比较差, 这样的教学结果必然会造成有些学生对工艺技术课不感兴趣, 制作水平提高不易, 针对上述实际问题, 我在工艺教学中探索分层递进的工艺课教学新思路, 使学生在实践制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整体制作和创作水平。

一、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人都有差异, 不但有先天的遗传因素, 还有后天的文化素养的影响, 思维水平和创作能力的差异较大,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们都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进步与发展, 假若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按同一标准, 同一尺寸、同一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统一的制作操作教学, 就能够使部分学生因为制作过于轻松而抑制了个性发展, 另一部分学生则难已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分层递进教学, 就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劳技教育教学, 使学生们的制作水平在已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根据学生的对象不同, 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 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 使学生各得其所, 各展其长和各成其才, 在实践其个体发展价值的同时, 满足社会各方面和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是:

1.学生制作能力需要分层, 在对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生源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将全班学生可以分成高、中、低等三个层次, 进行教学。

2.目标管理需要分层。我们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学生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次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递进劳技教学, 使高层学生达到“一等”技能水平的递进;最低层学生也可以由“三等”向“二等”水平不断递进。由于教学中赋予不同程度的要求, 因此,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各有所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主动地进行观察、识记、思考、想象和创造从而推动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因素的认识中, 智力活动才能被激活。学生对学习便会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

3.基础训练需要分层。手工制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任何一件手工作品都是具有复杂的创选活动, 从创作到构思, 从选择材料到制作, 都充满了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平时, 手工制作课的训练是利用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优势, 通过创造力和形象思维的训练, 来开发设计意识, 设计思维, 培养设计能力。要求, 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想象、构思、精心的设计、创作、展示自己的性格和艺术追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和培养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4.作品评价需要分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实施分层递进的工艺教学, 一般要以纵向对比的评价方法作为评价自我的基本手段。即使学生本次制作水平提高了, 就应该肯定比上次有进步, 就低层次学生而言只要达到“三等”水平, 就鼓励学生达到“二等”水平甚而有能力达到“一等”水平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层次的递进, 也就是学生制作能力的提高。教学的难度也增大了。利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动手能力进步的很快。

二、在工艺课堂教学中, 不同层次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差异, 远比读、写、算等能力差异要大得多, 授课时间也是有限的, 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来说, 才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所以, 对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实施分类推进和分层教学。

首先, 对低层学生要进行特殊指导, 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适当的增设台阶, 减少坡度。例如:手工制作单项训练剪纸部分, 这是手工制作中最基础的练习。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 首先分析教材, 打开思路, 扩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学生“范作”课本上的题材, 临摹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和老师本人的作品, 而后评定其成绩。这种方法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很大, 制作水平也提高的较快。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的培养低层次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并培养这些学生, 由浅入深的掌握一些简单的成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 还可以利用这种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进行对中差生的转变工作, 及时发现他们的特点, 因为,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有的学生文化课突出, 并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有的学生劳动态度端正, 手工工艺制作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抓住这个机会, 在全班进行表扬, 并鼓励他有能力学好文化课, 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在班里也有了抬头的机会, 文化课也有了进步。

其次, 我们要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信心, “设计”才刚刚进入学生课堂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和有学习的畏惧。这方面要教育学生, 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性要全面发展, 使得艺术设计不再是少数人所有的, 每个都有教养的公民都可涉足并通过设计艺术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丰富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认识,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此外, 要通过由易到难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感到有设计的潜能和天份。例如:在装饰画制作过程中,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和技术构思, 从动手制作到不断的修改完善, 整个创作过程都离不开形象思维, 在完成一幅作品的同时, 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求异、求新、求全、求高、创造有个性的设计, 结果学生们创造出较高水品的作品。在内蒙首届希望杯造型艺术大赛中, 我辅导学生的作品荣获二个一等奖, 二个三等奖和五个好作品奖。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奖, 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8

一、“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也可以预先设计两套综合测试题,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组,甲层次小组是指那些拔尖的优等生,就是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解题思路宽且方法灵活;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中等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但拓展知识欠缺;丙层次小组是指那些学困生,他们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死板,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点拨和帮助下才能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的习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即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

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既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3、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

教师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随机布置作业习题,各层次学生所做习题基本一致,但作业内容和要求则不同。设计上应体现甲层次学生拔尖提高,即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体现巩固练习题,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习题,侧重复习巩固知识,树立信心;丙层次组学生作业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作业,完成书本上的基础习题,反复演练,或将难度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使他们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各层次是动态的变化。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接近。同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一个层次,学习态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个层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逐步解体丙层组学生,从而达到甲乙层次组学生不断扩大的目的。

2、不公开划分学生的层次分组。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教师在划分各层次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层次实施教学,也只能是教师心里有数,是有目的进行的分层,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质,培养优等生,转化学困生,很好地处理全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三、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意义

“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提高和发展。

“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它不仅使学困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使优等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初中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 篇9

广东省台山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陈日邦

[摘 要]当前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在中职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主要面向中层生,较容易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相应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差异性教学。本文结合笔者所讲授计算机学科——《局域网组建》,阐述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可为相关学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村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关键词]中职、分层、递进、策略

一、中职《局域组建》课程的特点

中职《局域网组建》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小型局域网组建、管理和维护的技能,这门课程应用性和实践线较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

二、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应届生源的逐渐减少,进入中职读书的学生已经实行了免试入学等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公平性,但这也给中职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同一班学生中,好、中、差的界限十分明显,在学生过程中的差异非常明显。比如在我们学校网络技术班进行《局域组建》的授课中,有的学生,只要稍加提示,就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讲解,但还是茫然不解。网络实训课程的反馈也类似,有的学生不仅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内容,并富有创意地进行改进;有的学生徘徊在基础操作中,依靠老师手把手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面向中层学生、统一要求、统一任务和目标是常规教学模式的特点,尽管这种模式符合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有缺点。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况且中职学校没有普通高中的统一升学目标,改革空间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时调整了教学,在班级教学中采用递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他们循序渐进,通过分层次、差异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组、分层策略

对学生分组、分层是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分组、分层不能够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简单划分,这样偏差往往较大,而应综合、动态地分析和研究。我的做法是先了解学生各门课程测验和考试的综合成绩,然后结合学校实训场室等因素大致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4至5人,每小组都包括三个层次学生(A层、B层、C层,其中A层是优秀层次,B层是中等层次,C层是基础层次,各层次人数比例是: A:B:C=1:3(或2):1),这种组合人员均衡,有利于组间竞争;再根据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特别注意对有特长学生的的评价,合理调整;最后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研究学生,被分层、分组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原方案作出调整,防止出现“贴标签式”的负效应。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进行实训时,有的C层或B层学生在完成相对容易的任务后不主动向更高层次任务挑战,甚至有C层学生觉得自己被分配到基础层后觉得没面子,出现了不主动配合小组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重新修改了部分方案:让个别小组在接受分任务后进行分析,小组成员根据每个分任务的难易程度自主选择任务,通过自适应原则来决定自己的层次。调整方案后,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难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有效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因素,目的在于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目标。设置的分层目标既要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体现“补差”、“提优”原则,让基础层次和优秀层的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得到照顾和满足,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的不同目标逐步迈进,积少成多使学生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例如:我在“局域网组建组网实例”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提高目标。基本目标:能说出网络组建过程中的软硬件名称、作用,懂得工具的正确使用;应用目标就是能够按部就班地组搭建局域网,懂得各种网络服务的常规使用;提高目标不仅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类型的局域网,还会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网络服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达到或超过提高目标,形象地说,教学目标设置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选择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方法和途径。在递进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法指导。基础层的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我主要安排了微课教学,让这一层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前或课间观看视频教学,按照视频教程进行学习,让这部分的学生学好基础,为下一步学习打好根基;中等生以巩固学习为主,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通过多种网络练习和实验内容,让这一层学生够巩固所学知识;优秀层学生则以创造性的学生为主,给其提出任务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我并不告诉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让他们在质疑中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如在教学《DNS服务器综合应用》时,我通过“钓鱼网站——仿真网站,利用相同的网址指向不一样的页面”的现象激发这层学生的兴趣后,再以设计的若干任务驱动这部分学生学习新知,层层递进,从而强化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2)落实知识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对于差础层的学生按照课程的大纲要求,落实单一的知识点,落实速度应该放缓;对于中等层的学生落实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实施速度适中;对于优生则在纵向和横向加于开拓,形成知识网络,实施速度要稍快。

4、辅导策略

班级课堂教学主要是面向中等生,适合中等生的学习需要,而分层递进教学是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目标是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因此,分层递进教学着眼点应该在“优秀层”和“基础层”,解决这两头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个别辅导。我在课前预习时,指导优秀生要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学习,指导差生抓住基础知识,围绕重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指导优秀生多进行拓展练习,指导差生多练基础知识;在课后复习,指导优秀生加大难度,多拓展思维,指导差生进行达标练习。

5、互助策略

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达到的级别和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的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背景和经验等因素,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学生互助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互助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效果而互相合作的行为。我在《局域网组建》小组教学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进行教学,通过以下措施指导学生进行互助:(1)、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优秀生、中等生、差生除了考虑分层策略,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伴关系等方面,便于优等生辅导困难学生。(2)、精心设计任务。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助,比如,在“无线局域网络组建”这一项目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企业网络管理员之一,要为企业组建无线局域网,首先以角色转换来调动学生的兴致,接着划分以下任务:○1需求分析准备;○2拓扑结构设计;3实施任务;4测试反馈,然后再通过分层、分组策略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组长制订计划并书面汇报给老师,我最后给出修改意见并提出“分工不分家”的要求,让小组根据任书协作完成整个任务。最后完成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小组同学为了达到任务要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分任务,并且有小部分学生信心满满,主动提出要帮助其它小组的同学。

6、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从功能上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就是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评价,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反馈;决定学生最终学成绩的等级评定就是终结性评价。我在中职《局域网组建》课程教学,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过程性评价要及时、细致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实训任务等等,课堂练习主要是理解所学内容的实时反馈,作业是课堂的巩固反馈,实训任务是操作技能反馈。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师布置练习但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而没有细致检查,长时间下来学生发觉抄袭或不做作老师也不知道;还有一些课堂,教师虽然批发作业,但只是大致给一个等级评价,而没有写出作业的相关问题或优缺点,不久学生明白只要交作业就行,至于做到怎么样不重要。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做到及时、细致尤为重要。

(2)、评价要有广泛性,更具公平性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一些评价不合理的现象: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都要展示几个优秀生的作品,认为这是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够代表性,因为分层递进教学的思想是“全民参与、各有所得”,那么,只评价几位学生的作品,怎么具有代表性?又如何保证所选作品是最优秀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安排稍多的时间,作较为广泛的全面评价。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每一次的练习评价中,每一小组的完成情况都作评价,甚至有的小组在指定时间没能完成任务,我也会作评价,因为越晚完成的作品,可能经过不断完善,作品可能越优秀。

(3)善于利用激励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是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创意的有效途径,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利用班级QQ群空间,设置了“网络高手”、“合作栏目”、“最新网络资讯”等项目,建立起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后,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情绪,学生的积极性的跟随学习成效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优秀层次的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主动、积极、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学生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中小型局域网组建与实训》.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涛斌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上一篇:自助式服务流程及标准下一篇:龟兔赛跑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