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平小道有感

2024-09-05

观小平小道有感(共9篇)

观小平小道有感 篇1

这次去小平小道的活动是教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老师组织的。这天风和日丽,我们早上7点半起床简单的吃过早饭就去校体训馆集合。不只有我们一个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学院的在修这门课的将近1000的学生一起参加本次参观小平小道的活动。

这次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我们徒步前往小平小道。我们在路途中说笑着,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小平小道。刚到达目的地,就听到纪念馆前播放的红色歌曲。俨然像回到了那个红色革命的时代。首先进的是主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描绘着邓爷爷和工人一起围着,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后面是一大块白色纹理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小平的女儿著名作家邓蓉,小名毛毛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内容大概描绘了邓爷爷在下放到江西后艰苦的生活,但处处透露着希望和亮光。继续往里面逛,看到了一些邓爷爷以前在工厂里的日用产品,都是比较破旧的东西了,但是放在壁橱里却熠熠生光。随后,看到了几幅描写邓爷爷和工人的故事,一一体现了他俭朴,珍重粮食,热爱劳动,尊敬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还看到了一些以前绝密的文件以及邓爷爷下放期间调查江西景德镇时,工人们不怕嫌疑送给他的四个瓷器。印象深刻的是一副字,上面写着邓爷爷的亲笔。原文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愿望留在党内干活,哪怕只做一些杂活也心愿。还有一副是说他文革时下放的感受,他说这艰苦的几年也挺好,这促使他有时间,能好好反思自己和思索中国的未来,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这些话让我想起另一个伟岸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同样他也数次被贬,但依然牵挂着整个宗庙,牵挂着天下黎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走进了小平休息室,这是工人们看邓爷爷辛苦为他建的,希望他能休息好一点。在他的房间外看了看,外面贴着几行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几个字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是难如登天。起码,我是不行的。里面很简陋,就是一张木板床和垫子,但邓爷爷就是在这间屋子里思考和构建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出了小平休息室,进了当时的配件厂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破旧不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如何了。

然后我们观看了小平同志的照片展览,看着那些照片从小平同志年轻到老,他的为人处事让我们感动,尤其是他抱着一个小孩的一张照片,小男孩很脏,可是小平同志没有任何厌恶,他笑容满面,亲着小男孩的脸蛋儿,邓爷爷是多么和蔼可亲啊!

观《小平你好有感》 篇2

邓小平,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在他的领导下,使我们打开了改革开放之门,让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联系。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通过《小平,您好》,这部影片,是我对这位伟大的领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许多人不不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位老人具有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人生难免有起起落落,平淡无奇的生活犹如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唯有惊涛骇浪的生活,才能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波澜张阔。他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面对着起起落落,他没有低头认输,不停与困难作斗争。

他做事沉着冷静,是他在处理一些事物中养成了不骄不躁的做事风格。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书草军书”的非凡帅才。他戎马一生,但没有军衔。虽然已是耄耋之人,但在处理日常事务,任然能表现他那非凡的一面。这一点,尤其在处理香港问题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撒切尔夫人提出在处理香港问题上以“主权”换“治权”,邓小平这样说道:“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位国家领导人能够发自肺腑地说道,无不体现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因此,人民也这样对他亲切地称呼到“小平“。

在他领导的期间,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这样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跟要善于创新“、“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等等。在他外出视察中,仍然不忘记给孙子、孙女买一些铅笔、橡皮,告诉他们铅笔是让他们 好好学习,橡皮 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

观小平你好有感(毛概) 篇3

4观《小平你好》有感—— 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邓小平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魅力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家之一,而在他的魅力之中最具有吸引力、最为浓墨重彩和光华夺目的一笔,是他在毛泽东之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

然而今天,我们撇开这些,撇开他政治家的身份。仅就他个人来看,邓小平

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他具备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多种素质。

一、坚忍不拔,不畏艰难

有人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有人能够一落一起,东山再起;有人能两落两

起,历经坎坷,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很少;而像邓小平一样,能三落三起的,怎一

个敬佩能道尽?

在邓小平著名的“三起三落”中,他的妻子与他离婚,他的全家受到牵连,他的儿子被从三层楼上抛下来,终身瘫痪,而他个人也三次被撤销党内外职务。

然而这些都没有吓倒他,在一次次的倒下后,他又奇迹一样一次次的站起来,并

且一次比一次辉煌,一次比一次振奋人心。如果我们也能这样,打到一次,爬起

一次,不曾在哭泣后忘却,不曾躲在墙角黯然神伤,不曾一次次的放弃,或许我们,也会成功。

二、果敢,有胆略

邓小平敢于直言,从不看他人的脸色行事,即使是在他挨批挨整时,也绝不

为了自己过关保住“乌纱帽”而说假话。在那个多说一句,说错一句就能有灭顶

之灾的年代,能对“四人帮”不怕不惧、敢怒敢言、敢碰敢斗的,唯有邓小平了。

而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他敢于做第一人,在濒临崩溃的大地上做一场大

胆的尝试,那就是影响至今的改革开放。

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句话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或许

你才华横溢,或许你有文治武功,但你不去闯,不去试,就像踩着门槛却不敢跨

过一步一样,永远不会成功的。

古人云: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犹豫、一个胆怯,就可能成为刀下亡魂。唯

有那个勇气,亮剑的人,才有战胜对方的可能。

三、坦诚

1980年8月,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他这样说道:“我自己能够对半

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

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

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是毛主席一个人的。”

尽管他在文革中被点了名,挨了整,但他没有把过去的错误都推给毛泽东一个人,而再三的表示他个人也有份,要承担责任。越是位高者,就越难以承认自己的错

误,就连毛主席也没有幸免。然而邓小平却没有这样做,错了就是错了,从不曾

为此推脱责任。坦然地说出自己的错误,需要一定的勇气。一个坦诚的人,不仅

不会因此而被抹杀功绩,反而更能获得他人的敬意,更能显示自己的伟大。

四、沉着冷静、安之若泰

153 号郑 悦学号 0930812

4在多次战斗中,邓小平始终能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辍,即便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也能按下“心头火”,沉着冷静地考虑问题。他丝毫不为敌人的“挑战书”、“激将法”所动,也不为暂时的敌强我弱、冲击失利而灰心丧气,不为下级部队久攻不克、伤亡较大而埋怨动怒,也不为一役之胜而冲昏头脑,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正确的分析形势,判断情况,掌握战场主动权。

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运黑云压城的情况下,社会上有些人一时惊慌失措,而邓小平仍安之若泰,悠然自闲。他告诫人们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想成大事,就要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头脑冲动,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人,而在事后却难买那后悔的药啊。

如果坚忍不拔,有胆识,能坚持,意志力坚强,头脑冷静淡定从容,试问这样一个人,如何能不成功呢?因此,对于邓小平的一生,我们不仅可以怀着对一个伟人的崇敬的心情来研读,也可以以看待一个空前成功者的态度来读。

观《邓小平》后有感 篇4

《邓小平》以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镜头及其讲话录音,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小平同志的光挥业绩和伟大理论,真实地再现了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人物的革命生涯与伟人风采。看完此片,我进一步从感情和理性上增强了对他的崇敬、赞佩和信赖。我在观赏过程中,时时为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尽管他有过几度沉浮,受过严重打击,但始终不改初衷,凭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瞻远瞩,使大家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每当我们在征途中受习惯势力和历史偏见阻挠而裹足不前时,敢于敲响警钟,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仍然是小平同志。从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倡导全面进行体制改革;从首创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推动上海浦水新区的开发、形成全才位开放格局;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谈判的成功,到胜利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等等。每一件都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宏伟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和大量的心血。

《邓小平》给我启迪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邓小平同志在1995年春节期问去上海,胃着严寒参观南浦大桥和浦东新区,当他目睹上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不禁喜形于色,感奋不已。当下他对陪同的吴邦国同志语重心长地赞叹道:“喜见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并郑重表示“这是我心里要说的话啊!”当我听到这一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后,心灵猛然受到强烈震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平同志就一直思索着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决心做好这篇大文章,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及于孙的鸿篇巨制。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谙马列经典的小平同志,深知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的点睛之笔,就在于要回答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胜济。因为我们的老租宗马充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存在市场胜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从来也没有哪本马列著作承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人们习惯地认为,谁要是提出搞市场径济,谁就是离经叛道。加上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推向绝对化和僵化,一直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已使市场经济成为禁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是,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邓小平同志,决心要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他回顾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及当代各国经济实践中的正反经脸,终于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大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创造性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开拓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时。就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中国搞市场经济作了全面阐述为止,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他一面进行试验,一面针对各种偏见,不厌其烦地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好处,以消除各种误解和疑虑,积极加以引导,最终才让大家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理论,形成全党的共识。1992年党的14大召开,终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径济体制写进党中央的报告、决议和党章总纲之中,这时他才真是完成了他所撰写的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振兴之路的壮丽华章,完成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使命。真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透过纪录片,对小平同志的苦心孤诣和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当然,在我们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决非易事。尽管道路正确,实践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型时期还会有许许多多不和人意的地方,市场径济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还会有种种负面影响。不过,这一切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暂时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正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人生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面临很多的选择,我们会后怕,会迷茫。我们也许没有当国家领导人的天分与气质,但我们可以学习邓小平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乐观的面对,对自己抱有信心,对别人抱有信心,对社会抱有信心,对真理抱有信心。一个人,怕的不是没有智商,不是没有天赋,而是没有获取成功的信念。怕的是没有毅力,没有勇气尝试失败。邓小平不是神,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我们就不可以改变自己所谓的宿命么?

观《邓小平》电影有感 篇5

《思政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邓小平电影的纪录片。使得我们对邓爷爷了解的更深了,使得这个小个子爷爷在我的心目中越发高大。“三起三落”很明了地概括了邓爷爷的一生。他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奇迹般地站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显的高大,最后他指引着中国前进。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都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邓小平先生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且不论他的“三落三起”,展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且不论他的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单单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都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本是英文版《邓小平文集》的序言中的内容,令我在此感动之余,更是思考着小平同志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回忆录或是著作,这很能体现他淡于名利,不重视青史留名的作风。但是他之所以爽快的接受了别国出版商出书的要求,无外乎是考虑到将自己的言论作为中国对外的一个窗口,使外国人能多了解一些中国,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在此,我对邓小平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尊敬。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邓小平先生是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的。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念叨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

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她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有资料显示,邓小平每天的散步从18次下降到12次,岁月不饶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思花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他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观,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停。是的,这位历经坎坷老人也会害怕,他怕中国再因为什么左倾右倾的思想,或者是什么内部的阶级斗争而停止经济发展,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清除得很:中国在不能失去这次机遇,没有任何领导人再担负得起这项的巨大损失。可能是生命的乐章催促着他的离别,他仰看着自己的中华蓝图即将奏效,他多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多少能见一下成效。他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一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广阔前景。他是踏着准点过日子的老人,他是和顶着时间作计划的智者。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观邓小平事迹视频有感 篇6

学期中,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形象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在课堂上放映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书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视频。

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作为90后,我仅能从相关电影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与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我却从小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心里长久以来就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了最难忘的印象。上课时候播放的视频,又一次的激荡起心里的涟漪。

正如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最富成就的是改革大开放和一国二制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提出实行改革大开发。“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复兴之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语句,都渗透邓小平同志的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洞察了社会发展的科学的规律,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去创新去改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都为之震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顺利实现一个百年目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982年1月11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在1984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就香港回归问题的谈话中,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气魄。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绝不退让!

香港、澳门回归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看完这些视频后,我懂的改革开放的意义,懂得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得一国二制方针政策的重大作用,更加懂得邓小平同志所做的伟大贡献。而我将不断的学习,坚定的维护社会主义,坚定的维护祖国统一。

小平小道观后感 篇7

12083115 洋葱

为了加深对邓小平同志及其它一些方面的认识,5月24日,在我们敬爱的老师带领之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道去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平小道。通过亲身参观小平小道,大大增进了自己对邓小平同志的认识。深刻体会到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等

“小平小道”座落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镇省庄村境内,原名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是伟人邓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

来到小平小道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平小道纪念馆,纪念馆是革命遗迹清一色的红,整个纪念馆有内向外透露出一种古朴、宁谧,置身馆内,更能感觉解放初期那种氛围从四面八方袭来。纪念馆并没有多大,简约却不简便,里面展现的大多是邓爷爷的生平伟绩,其中,我们还看到了难得一见的解放初期的拖拉机、双人车以及面包车,还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角用竹子拼接而成的当时的房子、小院,十分别致,看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从纪念馆所陈列的附有文字说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时小平爷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光辉历程,同时,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那句名言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成功,投以钦佩的目光,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隐藏在光环下的艰辛与努力。

出了纪念馆左转,一个巨大的小平爷爷的铜像屹立眼前,在骄阳的照耀下,更显得栩栩如生、威风凛凛,左右两侧都是以前的一些厂房,厂房外围的红砖好 多都已掉漆,整体给人一种沧桑之感,记录着岁月的流淌。在邓林摄影展厅里面展览了许多小平同志与家人的生活照。每一张照片里,邓爷爷或坐、或站,姿势不尽相同,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那和蔼慈祥的眼神。这一切的一切,都向我们诠释着一位坚强傲挺、充满责任感的父亲,一位精神矍铄,闪着智慧光芒的伟大领袖!在其间猛然间看到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惊讶于邓小平同志的忧国心和豪放感,即使遭到贬谪下放,他的心依旧装了整个民族。他没对祖国失望,也没对自己灰心。终于,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用自己的坚持,谱出了“三起三落”的政治神话。

绕过铜像,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小平小道。这是工厂与步校之间的一条小道,由当时的厂革委会主任罗朋带领工人连续大干三天三夜造就出来的一条小道,也是邓小平同志踩实的小道。这条小道凝聚着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未来的思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

小平小道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掩饰,没有喧嚣的吵闹,它如同一根扁担,连起了步校和修配厂,也挑起了中国工业振兴和军队整顿的重担。这是一个不朽的传说,“东方小子”在三年的沉寂中成长,在事业共和国命运和前途的大梁钱,他毅然地挑起这份重任。

小平小道朴实无华,袒露的泥土,没有额外的掩饰,如同小平的一生,坦坦 荡荡,但就是这片本真的土地为我们共和国的振兴垫定了起跑的基础。境随心转,世界本来并不复杂,只是我们习惯给自己的心套上太多的枷锁。通俗直白的话语往往要比鸿篇巨制的说理要来得实在。正如这条小道,虽只有1.5公里的长度,但它启迪了我们的思想,延伸了问你的思考。

时间在老,它带来了的是小平思索后的累累硕果,带走的是小道的孤清。然后秋草掩饰下的小平小道,成就正在熠熠闪光。

1971年11月8日邓小平曾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可看出在其工作期间,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国家、党。可说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小平小道观后感 篇8

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总设计师,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是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我们还知道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学习毛概课程,我就不会知道这位伟人曾经的三起三落,特别是1969年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后下放到江西南昌的新建县,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如今我们要去参观的,正是小平同志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小平小道。小平小道位于南昌西郊的新建县,我们从学校步行出发,大约5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站在小平小道大门前,我的心却是平静的。这里的一切原本也是平静的,只是由于我们的到来而暂时打破了而已。一幢两层高的红色小楼,楼前四株月季,据说这与当时小平同志在时一样,因为南昌市政府把小平小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起来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视频上看到过的关于小平同志的居所,简洁的布置,安静的气氛,正如这里。走进那两层红色小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平同志一家的塑像。快乐而痛苦的他们,将爱化为种子,即使苦难的生活也充满着希望。塑像的后面是一张被放大的报纸,署名是毛毛,上面写到:三个加起来超过两百岁的老人相互扶持生活。这句话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呀!伟人也是凡人,他们也有家,也会有自己的酸甜苦辣盐别人无法理解。因为小平同志的原故,他们一家都受到了不公正的迫害,但是他们相互帮扶,用家的温暖,用一颗爱和包容的心温暖着小平,也温暖着我们。我想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对党和国家的爱,家的爱才是真正能够让小平同志忍受这些不公正对待的原因。

再进去便是对小平同志生平的简介,少年时的邓小平,从四川老家出发,立志报效祖国。从他离家的那一刻起,他的一生便注定了非凡。接下来我并没有预想中的看到小平同志的居室,但是却能够很亲近地接触到玻璃柜中小平同志所使用过的如热水壶、风扇、胶鞋,还有手稿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物品。这些东西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它们的主人,也是一位凡人,不是神,这还让我想起了小平同志为一个杂志提的字——求是!实事求是,这事实上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与写照不是吗?

继续走着,我突然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这让我惊讶于小平的爱国心,即使在政治上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仍没有对党和国家失望,更没有对自己灰心,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后来,我们知道,1977年文革结束后,这位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以73岁高龄再次复出,将中国推上繁荣与富强的快车道,他终于用自己的坚持,谱出了“三起三落”的政治传奇。

这幢小楼的旁边便是工厂,当然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工厂是小了不少。一间间的工厂分布在小路道路两旁,里面空旷而且充满了刺鼻的类似机油的味道。木架上黑色的不知道名的机器静静地躺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过去。小平同志当年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69岁了,69岁啊!但是他不久就适应了这里二层小楼和工厂之间的生活。在工厂里,工人们为了照顾他,给他三干他40年前在法国留学时干过的钳工的工作。但是他对工作十分负责,人们给他凳子他从来不坐,从早到晚就那么一直站着,他说,我不能坐,一坐我就站不起来了。一位伟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如何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动?

走出工厂车间已经是烈日当头,身体有些疲惫。但是心中却是无比清楚地回响着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大多数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时,他却把大多数人的利益记在心中,他们心怀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整个国家和人民,这让他们即使在经历苦难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今我们踏上小平同志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的意义不止在于对他的追思和怀念,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对

他那种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人生态度的学习吧!

10071107

小平小道观后感汇总 篇9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在诸多近代革命先烈身上都有所体现,邓小平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邓小平历经磨练,更是“三起三落”,为缅怀先烈,培养公司员工吃苦耐劳、积极奋斗的精神,公司于2012年7月26日组织公司2012届新员工赴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小平小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主义再教育。下午2点,2012届47名新员工在人力资源部科长陆晓敏的带领下,乘坐大巴,从公司出发,直赴位于新建县望城岗的“小平小道”。不一会儿,大巴车在“小平小道”纪念馆门前停下,一行人有序进入纪念馆,在纪念馆解说的带领下,对这个由原新建县拖拉机厂改建而成的红色革命纪念馆进行了匆忙却深刻的参观学习。

走进主纪念堂,是一组小平同志和其家人的塑像,造型生动,塑像上的邓小平和蔼亲切,引得参观人员争相合影留念,解说员也从这幅塑像开始,对邓小平这段在拖拉机厂当钳工的历史进行了解说。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扣上“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2月调回北京,伟人邓小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个月,也思考了三年四个月。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于是,从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出发,工人师傅们便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径直通往小平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杂草丛生,有曲有折,和老百姓庄稼地紧紧相连的平凡小道,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极其普通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

在解说的带领下,一行人依次参观了“小平小道”纪念馆区、“小平车间”、“艰难岁月展厅”、“小平小道”、“小平铜像”、“邓林摄影展厅”。在纪念馆区,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静静地讲述着小平同志在拖拉机厂工作的前前后后;老式的电视机,缝纫机,旧工作服,斑驳的拖拉机似乎仍旧留着小平同志的痕迹;小平同志当钳工用过的工具,洗过的螺丝钉帽依旧铮亮,让人感觉到小平同志那份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走出主馆,来到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车间虽几经修葺,但土黄的颜色,不平的地面,刺鼻的气味依旧在向人们诉说这里的破败,而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正如车间高挂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从厂区出来,沿着小路,来到厂区后门,就是那条著名的小平小道,小道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南昌陆军学院的将军楼——邓小平在南昌工作期间的住处。由于陆军学院是军事管辖区,大家不能体会整个小道,但大家都驻足在此,耳畔似乎有微微风声,眼前似乎是那个坚定的小个子在小道上迈着缓慢却坚定的步伐的情景。

在整个厂区的地势最高处,巍然屹立着着邓小平同志的铜像,他静静地眺望远方,神色温和而坚毅,似乎看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雕像下,参观人员全体合影,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广大员工学习邓小平同志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遗志的宣誓!

最后,大家参观了邓小平女儿邓林给小平拍的图片展,100余幅图片是邓林无偿捐献给“小平小道”纪念馆的,题材多是1972年以后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图片丰富的展示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状况,让人感觉小平同志是如此的亲切,它们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刻缅怀。

而后,由于时间原因,大家结束了对“小平小道”的参观。尽管参观的时间有限,但是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路上,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此次参观的感受,大家一致表示,小平同志在逆境中依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以后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努力培养的,小平同志心系祖国,不忘人民,不愧是党和人名的忠诚战士,我们要继承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志向,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努力奋斗!尽管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可能无法像小平同志那样成为一代伟人,但是,只要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到自己的应尽职责,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我们就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小平小道”位置在江西省新建县望城镇省庄村境内,原名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是伟人邓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期间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萌芽地。

看看窗户外,晴空万里,看来想期盼天气问题取消这次活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们到的时候,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少说也有几百人。这让我对这课耳目一新,起码它不再是和其它课程一样的死水。

班长让我们站成两列,以免占道的问题发生意外。而很久没有整体出过操,整过队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歪歪扭扭,参差不齐。如果这是军训,我们全体只怕要做上一天一夜的俯卧撑。

队伍行进的不急不缓,这是可想而知的。

在队伍中,你要担心踩着前面的人,所以你想加速是不行的。你还要提防别被后面踩着,想慢下来休息也没有法子。

后来想想,觉得这挺像生活。唯一的不同是,生活显然更加残酷。

在生活中,我们要绞尽脑汁的把走在你前面的人踩死,还要想方设法的挡着走在你后面的人,不让他超前。

行走在队伍里的人是压抑的,我现在就压抑的不行。我习惯了慵懒的步调来看生活,但我没想到前面的童鞋比我更慵懒,后面的却剑拔弩张。

在队伍中,没有这2种苦恼的只有两个人,走在最前面的和落在最后面的。

这令我想到一个道理。

精英只会越来越精英,因为要时刻担心后面的人给他一脚。

落后只会越来越落后,因为没有了鞭策,也下不起狠心给前面的人一脚。

至于我们,则是流传万世,亘古不变的中庸,充当着历史的过客。

压抑但安全着。

当然忍受不了中庸,但又狠不下心来给人一脚也不想被人一脚的人。解决这个烦恼很干脆,双脚跳向圈外,脱离这个队伍,就是一片广袤的天地。

但是脱离队伍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一、车会把你先撞飞,其余人四散逃命。

二、你要承受队伍里异样的目光,独处众外的只有两类人,一个是头羊,一个是傻逼,很显然你不是前者。

三、老师会责骂你,因为你不遵守规则。

但想想为了自由,我觉得自己可以英勇一回。于是很坦然的跳向圈外,但我没有想到还不几分钟,队伍就已经走的歪歪扭扭不复存在,大家不用跳已经出了圈外。

你说我多像个跳梁小丑。

走了很久很久,还没有到,周围开始有人抱怨此行的艰辛了。

但我发现一个状况很有趣,它让我保持着乐观和安宁。

此刻,我们走的路是由石板铺就的,它不像马路一样非常平坦,它是小平。它也属于人行道,算是小道一类。而这组合起来刚好可以称它为“小平小道”。

这样一想,我突然觉得很荒诞,我认为我这场旅途还未到终点已然结束。这种荒诞像我以前看过的一个视频,一个婴儿从妈妈肚子里崩出来飞上了天,在空中历经了少年、中年、老年、然后跌了下来直接摔进一副棺材里结束了生命。

很戏剧性吗?很多经过大起大落的人却觉得不。

我就这样沉浸在自己南辕北辙,天马星空的想法里,而等我发现我已经站在小平小道纪念馆门口的时候,才恍然若觉。

初入纪念馆,我选择看了下全景图,规划下自己准备走的路线。有了路线就有了某种节奏,才能更好的感受一代伟人的脉搏和心跳。

首先进的是主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青铜雕像。描绘着邓爷爷和工人一起围着,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后面是一大块白色纹理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小平的女儿著名作家邓蓉,小名毛毛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内容大概描绘了邓爷爷在下放到江西后艰苦的生活,但处处透露着希望和亮光。

你能想象出加起来超过200岁的三位老人不畏艰辛、不离不弃、的真挚亲情是多么感人的希望;

你能想象充满质朴的正义感,勇敢正直,热心淳朴,无私的帮助邓爷爷之子不追求回报的的工人王师傅是怎样的一束圣光;

你能想象出那么一群可爱无私,尽心尽力帮衬着小平夫妇渡过难关的工人是多么动人的患难见真情;

这篇文章无疑给了我强有力的震撼,它的结尾如是说:

“车速飞快,汽笛长鸣,北来的寒风已然拂面。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那更加激烈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政治动荡,就要揭幕了。”

一个时代伟人,即将再次挺立。而这次,将是最雄浑的一刻。

继续往里面逛,看到了一些邓爷爷以前在工厂里的日用产品,都是比较破旧的东西了,但是放在壁橱里却熠熠生光。随后,看到了几幅描写邓爷爷和工人的故事,一一体现了他俭朴,珍重粮食,热爱劳动,尊敬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还看到了一些以前绝密的文件以及邓爷爷下放期间调查江西景德镇时,工人们不怕嫌疑送给他的四个瓷器。印象深刻的是一副字,上面写着邓爷爷的亲笔。原文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愿望留在党内干活,哪怕只做一些杂活也心愿。还有一副是说他文革时下放的感受,他说这艰苦的几年也挺好,这促使他有时间,能好好反思自己和思索中国的未来,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

这些话让我想起另一个伟岸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同样他也数次被贬,但依然牵挂着整个宗庙,牵挂着天下黎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这样想着,我出了主馆。走进了小平休息室,这是工人们看邓爷爷辛苦为他建的,希望他能休息好一点。在他的房间外看了看,外面贴着几行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几个字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是难如登天。起码,我是不行的。里面很简陋,就是一张木板床和垫子,但邓爷爷就是在这间屋子里思考和构建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出了小平休息室,进了当时的配件厂工作车间。一进去就有浓浓的机油味道扑面而来,里面都是机器零件,破旧不堪,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如何了。

随后参观了邓爷爷女儿邓琳给小平一家拍的图片展,里面一块横匾写着字,大概意思是“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摄影展,它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刻缅怀。”不可不说,邓爷爷的女儿个个真是好样的,令人敬服。图片大概一百多张,题材多是生活照片,看着里面的邓爷爷你会觉得很亲切。有一副邓爷爷83岁时照的仰望天空沉思的画面令我沉迷不已。这让我无可避免的又想起了一人“温爷爷”--这个民族,需要一些会仰望天空的人。

我会是吗?

你又如何呢?

在路的尽头看到了邓爷爷的雕像,迎风挺立。很想上去鞠一躬,打个响亮的军礼。

但是我看到一些在他下面忙着拍照留念的人,识趣的走开了。这里不是美景,没有你要的风景!

大家期待,也是我一直好奇中的重中之重到了。“小平小道”到底长什么样?

沿着路的尽头走到了后门,我看到它了,就躺在那里让人一览无遗。

据史料说,邓爷爷下放期间住在解放军某步校将军楼,每天,他们夫妇要步行六华里到工厂上班。工厂的干部、工人考虑到他的安全、方便,就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沿着田埂铺出一条通向他宿舍的小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平小道”。

据说有一次,下雨路塌了,邓爷爷摔了一跤,那群可爱的工人就连夜抢修,为他铺平。

应该说,我对这小道是非常熟悉的。它就是我们农村典型的泥巴小路,小时候也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了。不过可惜的是除了摔过N次跤,一点道理没悟出来过。

踏上这条小道,我很小心翼翼很慢的走着,想好好感受这条路的不同。想知道,邓爷爷在踏上这条小道上是怎样一步步思索出让我们走上康庄大道的伟大构想...想了很久一无所获,只能看着这条延伸的路发呆。

也许我需要的不是思考吧,而是加快脚步,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那么前方一定会有答案。

这段行程基本结束,遗憾的是没有达到老师增加我党性的要求,却意外的享受了一次心灵洗礼。

回寝室的路上,我在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再大的难关有邓爷爷大吗?

邓爷爷的旅程从小道开始,在大起大落中执着前行。

而我的旅程才刚刚起步,至于它以后是否能精彩纷呈,且留给那些飘过的云彩和远去的风吧。

游小平小道观后感

早就知道江西有条“小平小道”,那是一代伟人在落难之际,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举步沉思,循环往复踏出的。

早就想去瞻仰“小平小道”,亲临追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踏小道引领华夏神州奔大道的心迹历程。

长期以来,踏访“小平小道”已成为我心中一个厚重的情结。今年6月适逢去井岗山学习,终于有了了却这桩心愿的机会。

“小平小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隔赣江与南昌相望,有小平小道、小平铜像、小平车间、小平会场、艰难岁月展厅、永远的小平展厅等景点。

汽车向着新建急驰。天不作美,忽然阴霾四起,乌云密布,雷电后,竟下起雨来,我的心也随那雨雾而阴郁起来……

车轮辗溅着雨水,终于驶入了“小平小道”景区。

踏上“小平小道”,仿佛走进了上世纪60年代那段光怪陆离的岁月。文攻武卫,残酷斗争,“红色恐怖”的浪潮猛然间向我袭来……

历史的镜头切换到了1968年10月,当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到第二个年头的时候,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邓小平的主要罪行》印发全党,并作出了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一年后的10月,邓小平便在中苏边界紧张、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的由头下,被紧急“疏散”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监护劳动。在周总理的多次干预、关照下,他被安排在原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许光友少将曾住过的一幢小楼——将军楼里。小平同志到工厂上班,走大马路需绕行20多分钟,不但时间长,且极易被造反派发现,而招至纠缠、揪斗。为了保证安全,使他免受“红色恐怖”的冲击,经上级同意,工厂在将军楼的院墙上开了一个小门,这样从小门出来,沿一条崎岖的田间小道到厂里上班,既安全又便捷。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三年零四个月,小平同志每天都从这条小道走过,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从未间断。渐渐的这条红色沙地上的坎坷小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平坦,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平小道”。

在江西,历史给予小平以磨难,而小平回馈江西的却是财富。因为邓小平、因为“小平小道”而使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建县望城岗载入了史册,为世人瞩目,也使那个仅有百人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而名闻遐迩。

雨仍在不停地下着,可来这里瞻仰观光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浏览、凝视,漫步、驻足,议论、沉思,尽管神态各异,但都充满了对小平同志的怀念、敬仰之情。

我从“小平小道”走进“小平车间”,轻轻拿起工作台上小平同志当年紧握的锉刀,感知着这位世纪伟人当年的心痛,破译着这个“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三落”后而又能“三起”的奥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古老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

记得有人曾写文章说“如果我们事事都顺心如意,从来都碰不到困难的话,那或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了。”“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但邓小平这个参与者,在“天降大任”之前却经受的挫折太惨重,参与的太艰难了。他曾“三起三落”,战争年代因追随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是“毛派分子”而被革职。和平年代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运筹党和国家大事的时候,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红色”风暴卷入了万丈深渊。政治生命被剥夺——背负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恶名,由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运筹帷幄的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干起了锉机件、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的琐碎力气活。

天伦享受受限制——从儿孙绕膝,阖家团聚的含秀轩逐出,孑然一身发配江西,除夫人、继母外,任何子女不准相伴。亲子健康罹摧残——长子邓朴方被逼跳楼,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胸部以下肢体全部萎缩,终生残疾。在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下,这位怀着深深忧虑走出中南海的年近古稀的老人,却动心忍性,傲然坚挺,既没有因一己之痛而使情绪感伤、颓废,也没有因蒙冤受屈而使信念动摇、偏转,更没有因无端罢官而心生怨愤、嫉恨,而是以特有的博大胸襟和达观平和的心态,将自己的不幸推己及人、推己及党、推己及国,默默地、平静地承受着这一切。每天从那条小道上准时上班、下班,悄无声息地劳动,悄无声息地学习,悄无声息地思考,在严寒肃杀的恶劣环境里,精心孕育着绿满大地、百花争艳的春天故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三度春秋,在小道上酝酿初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的宏伟蓝图,在小道上找到了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改变我们党、国家、民族不幸命运的途径。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风骨啊!邓小平也因这种精神,便有了永恒……

雨在驱走了一天的燥热后,终于停歇了,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雨雾。解脱了雨水困扰的游客游兴更浓了。

我驻足在“小平小道”上,久久地仰望着邓小平铜像,默默谛听着他那情浓意切的内心独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感受着他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尽管毛泽东曾两次做出“打倒”邓小平的决定,但他对邓小平的忠贞品质、卓越才能却厚爱有加。“人才难得”、“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比较顾全大局,比较有才干,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一个厚道的人”。具有高超政治洞察力的毛泽东曾不止一次的夸赞他。为了保住这个治党、治军、治国的“大才”,虽然两次把他“打倒”,但都始终给他留下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保住邓小平,就保住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保住了炎黄子孙的福祉。这也许就是两代领导核心的默契吧。

然而邓小平确也没有辜负他所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用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书写着自己的忠诚和真爱。从百色起义到血战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渡江战役到挥戈西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勋满神州。解放后,他于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此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进入了他一生最繁忙的时期。十年中,为了勾画新中国的蓝图,他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为了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他主持召开了一次次会议,研究制发了一个个文件;为了纠正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意见,治党治国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充分显露。特别是“三落”之后的第三次复出,更使他登上了事业的巅峰。“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年逾古稀的邓小平,呕心沥血,拨乱反正,抓改革,促开放,构筑起了让世界瞩目的丰碑,于是神州大地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才使今天的中国人变得如此气宇轩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漫步“小平小道”,每一步都踩踏在了厚重的历史上。透过这条小道,凝视着景区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使我深深感知了这位世纪伟人平静背后的炽热,成功背后的执着,挥洒自如背后的千锤百炼。

徜徉间雨过天晴,被压抑的阳光霎那间喷薄而出,扮靓了片片云朵,给西边的天空镀上了一层金黄。告别“小平小道”,我们迎着彩云,踏上了去井岗山学习的大道……

“小平小道”观后感

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现南昌陆军学院)原校长楼,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小道长约1.5公里,见证了非常岁月里邓小平同志的艰苦生活。如今,它将成为“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基地”

南昌是一个出奇迹的地方。76年前,南昌起义一声枪响缔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30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从这里复出,改变了中国前进的航程,让人民走上富裕之路。

游客:“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就让我们看一眼‘小平小道’吧”

从南昌城西行十几分钟,便是新建县的望城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此居住了3年4个月。

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现为南昌陆军学院)原校长楼,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小道长约1.5公里,见证了非常岁月里小平同志的艰苦生活,人称“小平小道”。

邓小平之女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讲述了“小平小道”的由来:“一开始,父母亲从步校到工厂上工,从大路走要绕一个大圈子,步行差不多要40多分钟的时间,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这个路线既费时间,又不安全。罗朋、陶排长和黄干事爬上工厂后墙向步校方向望去,两处之间如果能够直走,就近得多了。他们立即动手,在后土墙上开了一个小门,在厂的后面,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垫垫,修出了一条小路。从这条小路,只用20多分钟,就可以从步校径直地走到工厂。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热天寒,除生病有事外,每日清晨,都可以准时看到,父母亲二人在前,黄干事在后,通过这条田间小道,到工厂上工。”

邓小平在这条小道上行走了3年,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思索了3年。

2003年3月26日,时任南昌市委书记的吴新雄参观“小平小道”时提出这是南昌市红色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基地,并要求迅速组织开发。

一个多月后的5月1日,当年的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被修旧如旧,作为一个重要景观对外开放。景点就命名为“小平小道”。不到两个月,就接待了来自广东、浙江、上海、湖北等地的游客6000多人。“小平小道”的声名不胫而走,海内外探访者日增,月访问人数最高达1万人。

讲解员周荣荣介绍:常常是到闭馆时间了,还有游客来参观,恳切地说:“我们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就让我们看一眼‘小平小道’吧。”

邓小平之妹:“被打倒的‘走资派’,还是可亲的、宽厚的大哥”

除了“小平小道”,人们还关注着“小平会场”:邓小平当年第一次被请来开会,听了有关林彪事件的传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小平车间”:当年65岁的邓小平在这里当起钳工,里面摆放着他用过的工具;“客车、卡车、拖拉机”展厅:展示着当年与邓小平有关的几辆车。

在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有一个《艰难岁月》的展览,其结束语称:小平同志虽身处困境,遭受了精神上的沉重压制和打击,却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服从大局的组织观念,困而益坚的钢铁意志,矢志不渝的顽强追求,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以及一件件展品,都印证着上述的观点。

邓小平的妹妹邓先芙,打小便跟随母亲夏伯根和大哥大嫂生活在一起,感情很深。1972年夏专程来这里,见到阔别6年的大哥大嫂,并住了11天。去年10月,她再次来到曾住过的步校小楼,睹物思人,禁不住满眼热泪。

那一年,因为她的到来,邓小平、卓琳很高兴。她和卓琳天天有说不完的话,邓小平总是靠着门边笑呵呵地听着。几个孩子也乐得像过节似的,楼上楼下地追打。邓小平从不责骂孩子,又担心孩子的安全,常跟着楼上楼下地喊:慢点,慢点!她记得,邓小平穿的是件破汗衫,上面满是洞洞眼。那些天,母亲去了天津,家务活都落在邓小平身上。为了表示对妹妹的欢迎,他还亲自动手蒸了馒头。

邓先芙看到的这个被打倒的“走资派”,还是那个可亲的、宽厚的大哥。

“如果青少年都能学习小平,由人生小道走上开拓祖国辉煌事业的大道,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跨越?”

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对景区修旧如旧的同时,对景区周边重新规划。“小平小道”的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充实。“小平小道”的教育基地作用正在逐步发挥。

去年7月1日,邓小平长女邓林献出她拍摄的100多幅照片,举办《女儿心中的父亲———邓小平》展。这些照片永久地留在邓小平工作过的车间,供参观者瞻仰。

去年9月,南昌市委宣传部和组织部组织数万中小学生到“小平小道”进行“追寻传人足迹,学习小平精神”主题教育,培养他们越挫越勇、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近,南昌市委宣传部拟将“小平小道”定为“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基地”,并希望全国大中小学把它作为社会实践基地。

上一篇: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下一篇:影楼战略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