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古诗词鉴赏

2024-07-17

偶成古诗词鉴赏(共8篇)

偶成古诗词鉴赏 篇1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

词句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创作背景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白话译文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

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

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偶成古诗词鉴赏 篇2

一.咬文嚼字、品味内涵

阅读诗歌, 贵在领悟。在解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因为在一些诗句中常常会出现一字之警、全句之奇的神奇字眼, 有时看似普通, 却蕴藏着浓郁的内涵。通过反复吟咏, 捕捉精炼传神之词, 并对此作出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如:

向晚古原上, 悠然太古青。碧云收去鸟, 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 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 十室九家贫。 (郑珍《晚望》)

(2012广东省六校高三联合考试)

这首诗字面平易, 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 以俗为雅, 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阅读该诗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赞不绝口。鸟儿隐没于碧云之间,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 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 一幅清新绚丽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古青、碧云、翠稻, 葱绿的色彩点出了诗情画意, 春色溶溶之景致。这是春的旋律在苍穹大地上的回应, 是春风裁出了这碧云, 是春雨润泽了这翠稻, 让人悠然。而尾联中的“怜”与“贫”字则把洒下人间都是怨的哀情苦楚与其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诗的主题和盘托出, 让人沉浸于思索之中。

二.领悟风格、探究特色

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抓住诗歌的精妙词句领悟其语言风格, 探究其特色。是洒脱旷达还是凝练含蓄, 是缠绵悱恻还是空灵飘逸, 是抑郁深沉还是舒缓从容。只有窥探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从中悟出其独特的风格, 才能各领风骚, 从而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如: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生庙》)

(2012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合考一模试卷)

试分析颔、颈联的表现手法及各自的作用。

答: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 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 抒发了“创业难, 守业更难”的感叹。

细品诗味, 作者雄阔绝伦, 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英雄气”、“尚凛然”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昭然揭若。“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典出殊门, 对应成巧思, 浑成自然。“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正反相形, 声情顿挫, 让人垂戒无穷。

三.捕捉情感、体味意韵

捕捉情感、体味意境, 主要是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诗歌鉴赏常常借助形象反映生活, 只有分析诗歌形象, 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 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诗歌的意蕴往往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式暗示, 多呈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式,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伤感之情、惜别之绪、羁旅之思、仰慕之念的, 让自己的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 才能进入鉴赏的境地。如: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想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12泰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 又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惆怅的基调。

诗人情以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融浃。阴云笼罩, 暮雨将临, 渲染了其负重心理。芙蓉国、薜荔村的壮观勾起诗人的思绪, 虽报济世之志, 终感报国无门, 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笛声、风声、诗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听上去格外的凄凉, 其惆怅之情不绝如缕。

偶成古诗词鉴赏 篇3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情色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比如下面三首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荊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而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相近的情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则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三、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境界

“诗言志”。诗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精神追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两首《卜算子咏梅》,我们从陆游的词作中能够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身影,也读出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毛泽东的词作展现了梅花坚贞自信、昂扬开阔的精神风貌。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格调低沉、情趣消极;毛泽东写的梅花美艳坚强、浪漫无私,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自然无需比较两首词艺术水平高下、道德情操优劣,但两首词中传达出的情趣境界却是大相径庭的。

四、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中选编的古诗词,无不是艺术技巧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代表作。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作者们或是化虚为实、虚实相应,或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或是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品评个中三昧,自须细细揣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长别,前途未卜,通过作者的依依不舍与牵挂表达深厚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用“闹”字写春意,把大好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教师可以对比举例:“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以“弄影”写花,同样妙不可言,“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南朝王籍《游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准确的传达了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宋代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中将此句化用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意趣与技巧与前者真有云泥之别,无怪乎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五、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遣词与造句

古人重视遣词造句,古诗词中往往某个字某个词特别传神而带动全诗,从而流传千古。有些诗,诗人对用字曾经反复修改,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过”“到”“入”而用“绿”?“僧敲月下门”究竟用“推”还是“敲”等。有些诗,不同版本的字句有细微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取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字有的版本用“失”字,教师为了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字的异同。其实两字各有妙处。“阔”描写了开阔浩荡的实景,直接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浩渺无际、视野开阔的感受,更加真实;“失”写出了江岸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受,给人无穷的想象。

古诗《春日偶成》改写 篇4

看着美丽的春景,我愉快极了,便穿梭在争相开放的百花中,淡淡清香时我心情更愉快了,大概是心里的快乐还不够,我便沿着枝条长,叶子茂盛的柳树走去,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衣服波光闪闪的春水前,我便再一次心花怒放。

旁边不知道我此刻心情的人们见我这般欢喜,便在那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老人这样说: “哎,你瞧那人,都不是小孩子了,还在那跟个小孩儿似的,巴不成出了幻觉?”大人这样说: “这肯定是从学堂里跑出来的,也不怎么有名,还出来玩,肯定是心里不快乐,想学学少年的样子,让自己心里闹心散散,变开心点吧! ”

小孩这样说: “你们看那人,都这么大把年纪了,怎么会有心思玩呢?大概是看我们玩得开心,也想试试吧!真是个老顽童。”他们怎么都不懂我心里的快乐呢?怎么都以为我在学少年呢?

偶成古诗词鉴赏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到处是一派明媚可爱的美景,所以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很多,你们能背诵几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江南春》

3、释题: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4、介绍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探究。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三、交流点拨。

1、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读生字词:莺啼 绿映红 酒旗 烟雨 楼台 水村山郭 南朝

(2)齐读全读,注意节奏。

(3)解释词语:“绿映红”、“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达标训练。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五、拓展延伸。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3、简介作者:程颢,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hù 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学探究。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三、交流点拨。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思考:

(1)诗的前两句,具体写了哪些春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春日郊游时的愉悦心情)

四、达标训练。

1、《江南春》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其中,怀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中,“映”的意思是_______,“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春日偶成》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其中,写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的意思是_______,“时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春意很浓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是偶成》是宋代诗人_______春日到郊外游玩时偶有所感写成的一首诗,抒发了诗人郊游时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春日偶成(程颢)千里莺啼绿映红,(写景)云淡风轻

水村山郭酒旗风。余心乐 南朝四百八十寺,(抒情)傍花随柳 多少楼台烟雨中。

偶成古诗词鉴赏 篇6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攽《雨后池上》 13.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32.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寻隐者不见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4.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答案

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答案

1.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2.“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的洛阳的凄凉。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暮云低垂,雨意浓重。2.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2.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2.匆来匆去。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醉”与“愁”? 答案

1.离之愁,别之绪。

2.因离愁而借酒浇愁,却愁更愁;醉眼朦胧中,那满川的风,满川里铺银泻玉般的月光,怎也是一派愁容?莫非也在替那离人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过是“景因情异”罢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

【北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前两句诗中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3.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题目。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这首诗,为渲染出行之“早”,诗人调动了各种感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请围绕下面题目作具体回答。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19.阅读杨万里的诗,回答后面的题目。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60个字)。

答案

小池是一个清幽、精致、温馨,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所在。一眼清泉,汩汩细流,喷也无声,流也无声——恬淡安谧。小小荷花,蓓蕾初成,孕着奇胎,即将绽放……就引得蜻蜓急不可待地立于“尖尖角”之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原因是隐喻着人才刚刚显露出才能,就受到了爱才者的关注,于是呵护,于是培养,于是终于茁长为参天大树!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1.首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2.尾二句又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新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是侧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凉”,而是写水,写田畴上稻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丛的日光……而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爽人宜人的凉意,更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看叶 罗与之

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人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案

花是美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只是春天的一种形式罢了。叶子也有叶子的美!绿影扶疏满眼看,意味也许更绵长。于平凡中见不凡意。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1.首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次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乘船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航船顺流而下,两岸落英缤纷;花的世界花的海,航船如在花中行。甲板,船舷,被花映衬得一片红彤彤。

2.用了映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航船顺风顺水而行,十分迅速。3.悠闲、愉悦,并且有一种凌云壮志滚涌在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之中。

23.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因而愁苦。这正是被罢官得不到重 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的是山间之雨,为表现其特点,诗人所采用的手法特别新颖:写雨却不从“雨”字着笔。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景象?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前两句写的是一整夜天气晴和,月色皎皎,星光灿烂,天上既无云彩也无雷声。后两句写的是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溪流里的水满了,流得湍急起来。想来一定是别处的山里在夜中下了一场酣畅的雨!

2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悟道诗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首诗中看,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从这首诗中还可悟到这样的道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放吏衙:放弃属吏的例行参见。

有人认为这首诗景、情、事三方面巧妙结合,抒写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你是怎样认识?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案

首联总写环境的幽雅,统领全诗,引起下文。颔联写室外的鸟雀、蝴蝶,“占”、“寻”二字尤其传神,将景物的清新、淡雅,以及勃勃的生机,乃至诗人心情的愉悦、闲适,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内与知心好友品画、品茶的高雅的情趣,只是两个细节,就把诗人不同流俗的志趣概括浓缩在了方寸之内。尾联写的是面对着清幽的景色,摆脱了公事的烦冗的超脱之感,那感受太美妙了,就宛如当年一无挂碍在山里的家中一样,活得真切,活得洒脱。诗人就是这样将景、情、事三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横塘 范成大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案

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

29.阅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价这首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明。答案

决非抄袭之作!古乐府不过就是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与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本诗,则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凌寒独自开”,明写的是梅花不惧恶境傲霜斗雪的品格,实写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30.阅读宋代诗人李唐的《题画》,回答问题。题画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蓬庆《书海题跋》记载,钱塘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③牡丹,一名富贵花。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诗人旨在借“题画”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醉心声色犬马者,贪恋荣华富贵者,一句话,讽刺的是那些缺少真正审美能力的人。诗人所题的画,画面十分淡雅宁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滩涂之上,白云深处,一带远村……看上去,画成它十分容易,实际上画好这一切是恨不容易的。但这样的艺术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只喜欢大富大贵的牡丹,他们哪管什么艺术不艺术呢!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诗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陆游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①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②一柱香。

[注]①河阳愁鬓:即潘鬓。晋潘岳曾为河阳令,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班白的代名词。②蒲龛:蒲,蒲团,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龛,供奉佛像及神像的石室或柜子。

1.苏轼为追悼亡妻王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江城子》,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将陆游的这首诗中的中间两联与苏诗坐比较,看二者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2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一“空”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

1.相同点:抒发的感情相同;不同点:苏诗直抒胸臆,陆诗寓情于景;苏诗直率,如江河奔涌,陆诗委婉,似溪流百折。2.一个“空”字,贯穿诗的始终。“空”,空虚,空漠,空冷,空无之意。空虚之感,空漠之心,于是,眼前的一切便全成“空冷之景”;万念俱灰,怎能不顿生空无之念。但这“空”字的背后跳动着的则是一颗滚热的心。

3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

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3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往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参考答案(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12 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3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生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籜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1分)③以声衬“幽”(“鸣蛙”)(1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1分)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1分)

36.阅读下面这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

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 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3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参考答案

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观点2分,分析3分)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14(2)“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颈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2.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戊辰即事①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探讨 篇7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 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 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 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 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 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 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 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 哪里的叶子稀少,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而是要眼睛盯着树, 心里面想着树, 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 为它喝彩, 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 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语言怎么样, 应该怎样去评价等, 越过了审美的过程, 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 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 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 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 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 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 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 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 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 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 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 可以安排在最后, 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 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 而学生们却不接受, 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 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 对于古诗词鉴赏, 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 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 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 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 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 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 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 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 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 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 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 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 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 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 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 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其中“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时, 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 东风摇百草”, 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 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 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 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 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 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 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 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 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 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 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 但是直到如今, 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 也可以请学生朗读, 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 读出其韵味来, 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 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 直击我心, 触动人们的灵魂, 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 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 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 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古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教师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拙见。我认为,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只要真正能够让鉴赏古诗词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让学生们喜欢上古诗词, 这就是成功的教学。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8

探春慢

姜 夔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苕溪:在今湖州,千岩老人萧德藻的住所。

1. 请分析上片前二句中“愁”“送”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结句“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词上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6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 本诗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诗歌尾联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请简要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9题。

点绛唇·春愁

赵 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7. 试分析上片中“嫩”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简析下片中的最后三句“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2题。

水调歌头·中秋

米 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注】①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阳),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 ,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醽:美酒名。

10. 请分析这首词所写“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分析词的上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词是怎样体现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lc2023090207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3~16题。

踏 莎 行

[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 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3.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似”指的是什么?“不似”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的“两种”指的是什么?“一家”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两首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7~18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见 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注】坼,绽放。

17.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9~20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9.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悼念亲人的句子下一篇: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美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