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征文

2024-08-22

亲子共读征文(共11篇)

亲子共读征文 篇1

32班 黄雨萱家长

曾记得一年前有次与女儿一起去新华书店,顺手翻阅了一些书,看到了一本介绍引导孩子阅读的书,心中颇有感触。于是在那次我买了几本儿童小说《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及《青铜葵花》。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及郑渊洁等作家……

想要女儿读那么厚厚的书,我的心里也着实有些打鼓,那次试着把《青铜葵花》的前几节慢慢地读给孩子听。应该说我的朗诵还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被书中的情景感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与人是浑然一体了。读到深情之处甚至喉咙哽咽,眼含热泪。孩子感受到葵花成为孤儿后的无助,感受到了青铜与葵花之间相互的爱,感受到奶奶、妈妈、爸爸他们大家的爱,甚至连老牛都很通人性。尽管命运坎坷,但爱始终在每个人心中洋溢着……

在阅读《柳林风声》一书中,孩子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但我想这是一本大家推荐的名著,总有其优点所在。我找到了鼹鼠不打扫房子冲出家门去感受春天的那段心里活动,用我的理解诠释给孩子听。因孩子感受到了鼹鼠的调皮好玩,马上就来劲了,迫不及待自个儿把书读完了。

每次读完书,我基本上询问她此书的故事情节,一般女儿都能如数家珍地头头是道,甚至有时还会有自己的“小九九”。

亲子共读征文 篇2

曹保印的两次历练是倒过来的。他幼年丧父, 所以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敏感和珍惜。他中年得女, 所以对天天钟爱有加。自从有了女儿曹天健 (乳名天天) 以后, 保印似乎换了一个人, 他对于生命的珍爱、对于教育的关注、对儿童的研究, 似乎更加自觉、执著, 也更加严肃、认真了。他告诉我, 教育好一个孩子固然很难, 但是“毁”掉一个孩子非常容易, 只要稍不留意, 孩子就会养成坏习惯, 而且坏习惯还多半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 他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为孩子做好行为的楷模。我想, 在汶川大地震以后, 他之所以乐此不疲地为灾区孩子推出画册, 为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而奔走呼唤, 与他的“父亲情结”是分不开的。

作为长年编辑、写作和研究新闻评论文章的职业新闻评论人, 保印与普通人不太一样的是, 他更习惯于“批判性思索”而不是“不假思索”, 更不是“肯定性或赞美性思索”。这种职业习惯, 让他喜欢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 凡事都要而且喜欢“辩”三分, 也就是“较真儿”。

这样的思考, 让他经常发现一些教育的真谛, 发现一些别人经常忽略的问题。如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他告诉我, 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是十分巨大的, 一部电影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一本书。在电影之外, 电视连续剧的影响还会更大, 但和电影相比, 电视连续剧往往鲜有“正面影响”。

为此, 他用反省的方法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所看的电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发现在他看过的电影中, 不仅没有一部是真正的儿童电影, 而且还多是战争片 (如《南征北战》、《地道战》等) 、暴力片 (如《第一滴血》) 、功夫片 (如《少林寺》) , 有的甚至是看了之后好长时间恐惧不已的恐怖片 (如旧版《画皮》等) 。当然, 也有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 如《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等, 现在看来, 它们也基本上都是“政治宣传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一部在正式电影放映前加映的科教片《热风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依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反, 那部正式放映的电影却没有任何印象了。由此, 保印认识到科教片对儿童的影响。然而, 这样的科教片在当时就不多, 现在更是基本消失了。这是科教片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能用科教片的形式, 向儿童和青少年讲解知识, 我相信, 它的效果一定比教师捧着书本讲更好。

在天天来到这个世界以后, 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之外, 保印所热衷的事情也许就是陪天天玩了。他所有的写作, 都是在女儿进入香甜的梦乡以后开始的。他写作的主要动力之一, 就是为女儿寻找更好的教育。发现电影的价值, 陪孩子看电影, 首先大概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天天。因此, 他用心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伴随孩子成长的好电影, 那些真正能够走进孩子生命的好电影。

他以爱家、爱朋友、爱生命、爱追梦、爱青春为主题, 写了一本书《陪孩子看电影吧》, 对于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我注意到, 他完全是以儿童为中心来判断电影的价值的, 而这些电影涉及人类所有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 如家庭、生命、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保印选择的这些儿童电影之所以是经典, 而且是世界儿童经典, 自然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价值是经典的, 是儿童的, 是人性的, 是具有普遍价值的, 如《绿野仙踪》承载的热爱家庭的价值, 《夏洛的网》承载的合作、诚信、友谊的价值, 《导盲犬小Q》承载的热爱生命的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承载的对“问题儿童”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奇迹会发生的爱的价值, 《狗脸的岁月》和《千与千寻》承载的热爱青春的价值等。除此之外, 才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本身堪称经典。

与那些承载这些价值与情感的书籍一样, 这些影片, 不仅孩子需要, 成年人同样需要。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遗憾地发现, 中国儿童极其缺乏这些充盈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的营养, 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这些营养。而我们的电影, 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事实上也缺乏这些营养,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些大牌导演充其量不过是“肢体导演”, 在那些场面壮观、制作精良的电影后面, 缺少的是灵魂, 缺少的是价值引领。但是, 儿童的健康成长, 真的离不开这些价值, 也真的离不开这些承载着普遍价值的电影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 中国确需努力追赶。

因此, 保印的书就不仅是简单的电影导游, 而是价值熏陶。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像保印一样,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欣赏、解读这些电影, 也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保印告诉我, 除了为天天的成长外, 让他沉下心来努力写好这本书的主要动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教师甚至全社会, 意识到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所承载的价值与情感的极端重要性, 并自觉用它去教育、引导和影响孩子, 使他们的身心能真正健康的成长。因为, 就当前而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在很多中国孩子身上, 像诚信、合作、善良、勇敢、公平、公正, 像热爱家庭、敬畏生命、追求正义等价值已经离我们远去。

第二, 他希望通过“亲子共赏”的形式, 丰富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敏锐、眼界更高远;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能从高高的作业堆里抬起头来, 偶尔解脱一下, 放松放松;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增加父母和孩子能聊得来、聊得轻松愉快、聊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共同话题, 进而使家庭气氛更加温馨, 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增进了解与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父母苦恼于和孩子无话可说, 却又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 自己该怎么做。而一旦父母和孩子无话可说, 或者“话不投机”, 那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开展。在美国, 很多家庭有传统的周末保留节目, 如看音乐电影《夏洛的网》, 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很多家庭也有这种好传统, 那么, 整个中国教育都可能会有所改观。

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认为, 如果没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阅读, 他们很可能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心灵密码。其实, “亲子共赏”就是“亲子共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 大部分是根据经典的儿童读物改编的, 如《再见了, 可鲁》、《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等。欣赏这些电影, 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儿童读物, 也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走进儿童经典读物。

事实上, 的确有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 转而想阅读和这些电影有关的图书和文学作品, 从而慢慢地热爱读书的。在《陪孩子看电影吧》这本书中, 保印也非常自觉地结合具体的电影, 向孩子们推荐了很多好书, 尤其是那些经典原著。在视觉主导的文化时代, 很多人正是在看了电影之后, 才去阅读和电影相关的书籍的。往往随着某一部电影的热播, 同名图书总是会有非常不错的销量。电影和图书“捆绑销售”, 用电影票房带动图书码洋, 用图书码洋反推电影票房, 已经成为“时尚”。我们也不妨利用这个时尚的规律, 让孩子们真正地从“亲子共赏”走向“亲子共读”。

当然, 与所有的书目选择一样, 选什么总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也总是众说纷纭。电影的选择也是如此。保印书中所选择和解读的20部电影, 虽然是他用心研究并且综合了很多读者和网友意见的成果, 但并不意味着就无有待完善的空间, 并不一定就已经囊括了最好最适合儿童的电影, 可能会有一些疏漏。但是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褒扬的, 希望他继续努力, 不断完善, 使之成为一部父母与孩子的重要读本。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 与我们选择学生读物时出现的窘境一样, 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作品始终太少。保印的书虽然选择了国产动画片《宝莲灯》, 而且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儿童电影, 但是坦率地说, 它离“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正是《阿凡达》在中国的影院票房全线飘红、一票难求的时刻, 心中的感情非常复杂。我衷心希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能够不断努力, 用心为孩子们拍出一些富有真正教育价值与情感的好电影, 也希望保印的书中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国产原创儿童经典作品。

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遗憾地发现, 中国儿童极其缺乏这些充盈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的营养, 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这些营养。而我们的电影, 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亲子共读实战妙招 篇3

一、读一读

亲子共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可以是父母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父母听,更可以是双方配合的分角色读、接力读,等等。(其中以大人读为主,即使孩子基本或完全能够阅读,“听书”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听”更享受、更兴奋,收获更大。)家长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参与阅读,与孩子一同玩味、一同感受。

除了读“文”之外,还可以读“图”。好的童书,插图通常也出自名家之手,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很快融入故事情境。

另外,读书的环境、气氛、语速也大有讲究。在温馨的灯下、书房的一角、或是相偎相依于床头,孩子心绪平静、大人兴致盎然,搂着、靠着、拥着,孩子都喜欢,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柔和中音,故事就开始读了。

注意,读到生涩的词语或句段,要灵活地变通一下说法,让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读的时候,夸张多变的语调往往能为故事添彩。因此,读的水平越高,孩子得到的刺激和享受越多,也越快活、越着迷。

二、讲一讲

在读的过程中,还应配合“讲”。比如。一本书“开读”前,为营造“阅读期待”,很有必要给孩子讲一讲本书的作者及译者是谁、哪国人,以及他们相关的荣誉、在国际国内的影响等等。

例如,在为女儿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我先介绍了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黑柳彻子。她是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所以被联合国任命为儿童亲善大使,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亲善大使,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为各国受难儿童提供帮助。该书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听了我的介绍,女儿“听书”的热情几乎是迫不及待,刻不容缓,《窗边的小豆豆》便“隆重开讲”了。

久而久之,孩子对名家名作也能如数家珍了,无形中丰富了积累,增长了见识,更亲近了图书。

三、猜一猜

除了“读”“讲”,孩子和我还经常“猜”。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猜角色,等等。

在读德国作家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的作品《小女巫》时,我让女儿猜猜小女巫第四次降雨结果会怎样呢?她猜了好几种可能,当我念出书中的结果——降下了牛奶时,孩子笑得直打滚,还感叹作者的脑瓜真是“不可思议”“无奇不有”!我还说着“早上好”,作飞翔状,让孩子猜这是故事里的谁?她愉快地猜出是小女巫的伴侣会说话的乌鸦……

“猜”的过程是游戏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亲子融情的过程。它令故事充满悬念,让双方都获得快意,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兴奋剂。

四、品一品

遇到精彩的章节或段落,孩子往往激动不已,会提出“再读一遍”的要求,有时甚至要求读上很多遍。此时,家长应该抓住这样难得而自然的机会,与孩子一道“品人物”“品细节”。

故事《雀斑点点》中有一段描写化装舞会的句子,语言简洁而诙谐,我和女儿都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对话,我俩分角色读了好多遍,她仍意犹未尽。从那以后,她经常模仿文中的俏皮话,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这就是一种品赏、一种回味。在“品”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生发想象,再现故事;同时还能积累语言,使书越读越“精”。

五、演一演

故事听得兴起,孩子们就特别想“演一演”,他们很善于就地取材找道具,一条纱巾可以当作国王的披风,一个鸡毛掸子可以当作老狼的尾巴……我常常做女儿表演的搭档,孩子郑重分派给我的角色,有时是一棵草,有时是一阵风,有时是一只大白兔。我总是全情投入,演得惟妙惟肖,和孩子闹成一片,乐在其中。要知道,此刻的你不是她的家长。而是她的玩伴啊!

我和孩子演过《鹬蚌相争》《皇帝的新衣》等完整的故事,也演过《爱的教育》《稻草人》等故事中的小片段。有时候还全家上阵,甚至邀上邻家孩子参演,阵容庞大,尽兴发挥。

此外,还可以是一人读一人演,还可以任由孩子自主创编一些对白和动作,这些都能大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让孩子在嬉戏中获得更多灵感。

六、画一画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孩子们的小手也痒痒起来,他们情不自禁地拿出画笔,画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画他们认为最逗趣的场景;有时还画连环画,带对话的那种,可有意思啦!

和孩子一起读《种葫芦》的时候,女儿绘制了一本连封面带封底共有八页的“小书”,展现的是葫芦生长的过程,有图有字,还有页码和标价,很是可爱。

读《西游记》的那段时间,女儿曾兴奋地画过一个“猴头”,因为自认为“太像了”,便请我帮她制成了个面具,表演的时候还用过很多次呢!

七、唱一唱

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来点“小插曲”,和孩子一起“唱一唱”。

在读郑渊洁的作品《舒克和贝塔》的时候,女儿爱唱“舒克贝塔之歌”,我则伴唱,女儿唱一句“舒克舒克舒克!”我对一句“贝塔贝塔贝塔!”而且每次必唱,这支歌成为了那段阅读时光的主题音乐。

《图书室》一文中,提到一首小朋友绘漫画时演唱的很滑稽的歌,我看着文中歌词,自己编了调子唱给孩子听,把她乐得不得了,非要学会不可。那一天的读书时间,我们家又是歌声,又是笑声,简直乐翻了天。

八、聊一聊

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和孩子聊书——聊作者、聊情节、聊感受、聊联想等等。有“聊的”,说明孩子读进去了,读出“味儿”了,读“上劲”了。

记住,聊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因为,这种交流完全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拨正”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让孩子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激励他更进一步地思考和体会。

九、忆一忆

阅读的时候应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产生共鸣。

有一次,读到故事里有个小朋友晕车的事,女儿立刻讲了一大串过去她自己晕车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听来的相关事情,她那津津有味的描述、丰富愉快的表情,大大激发了我要更多地为她读书的热情。同时,这种“回忆”和“联想”也让她对故事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十、逗一逗

每次读起《断腿的小木马》这个故事,女儿总会笑得岔气,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用家乡方言读的。

这是一次偶然的“花絮”。第一次听完这个故事后,女儿突发奇想让我再来一遍“土话版”,我一读之下,竟十分好笑。女儿兴致大增,要求我读了好多遍,而且后来还经常读。如今,这个故事她几乎可以背下来了。其实,我对家乡话有一种本能的亲近,让从小说着“普通话”长大的下一代了解一下家乡话,也能增强孩子对家乡亲近感和自豪感。何况这样读书,还能“逗”出一种别样的风味呢。

有时,我会煞有介事地对女儿说:“瞧你,天天读小豆豆的故事,好象长得也有点像小豆豆了呀!”女儿忙到镜子前对照着书中的插图,惊叫:“啊呀——是的!是的!不是有一点点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天呐——”瞧被我“逗”的!

应该说,亲子共读是一个双方享受、“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成年人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应该说并不比孩子少,关键看你是否真正“用心”了。大人对于书籍的虔诚和敬意会永远地影响着孩子,使他成长为一个自觉、热诚的终身阅读者。

亲子共读征文 篇4

可能是受爸爸妈妈的熏陶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报纸到杂志,书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带字的我就喜欢看。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是《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一天睡觉前是我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又能够和妈妈一齐读《弟子规》了。这天,我很早就做完作业,拿着书来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会背诵《余力学文》了,我背诵给你听好吗?”“好啊!”妈妈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拉着我坐下,示意我能够背诵了。“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一口气把《余力学文》背下来了。妈妈开心得把我拥入怀里说:“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是怎样记的?”我自豪地说:“《余力学文》里不是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吗?我读书的时候注意到眼看、心记、口念,这样真的很快就记下来。”妈妈笑着说:“我的女儿真聪明,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你要好好学习,明白吗?”“父母命,行勿懒,我明白了。”我再一次把《入则孝》也搬出来了。“妈妈,平时我任性,爱发脾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听从爸爸、妈妈正确的教导,以后我会改了。”妈妈激动地说:“《弟子规》一下子让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四年级二班亲子共读征文2 篇5

《快乐科学》让我和儿子共同进步

四年级二班

杜占宝妈妈

已经记不起认真地沉下心来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这次,和儿子一起共同阅读《快乐科学》这本书,又重新找回了儿时读书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儿子一直对一些新奇的事情感兴趣,喜欢问问题,如人为什么要做梦?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有时,我还能解答,但随着他一天一天的长大,无数的疑问越来越深奥,好奇心越来越重,我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们选择了《快乐科学》这本书,让他慢慢地看,慢慢地了解,从而激发他对书的热爱,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快乐科学》是一种科普知识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孩子和我都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当我们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我们扑朔迷离。这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的孩子和我。它不仅能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也是家长的好帮手。这本书突出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以问答的形式向孩子介绍科学知识,在问题的设计上,也突出实用性,让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这本书既通篇标注了拼音,又有生动形象的漫画插图,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当好这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我和孩子亲子共读后的最大体会。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将受益一生。亲子阅读,给我们家长和孩子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多了交流的平台。与好书交朋友,与儿子共读好书,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让书香飘满我们的家庭。

学海无涯,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要读的书也无数,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他们开好头、带好路,引领孩子走向知识的殿堂。

亲子共读征文

《快乐科学》我和妈妈一起快乐

四年级二班 杜占宝

亲子共读一直是我和妈妈最爱做的事,而《快乐科学》是我和妈妈最爱看的书。这不,周日的时候,我和妈妈又快乐的科学了一把。

《快乐科学》这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有小实验小制作、智慧故事、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生活小博士、军事天地等等。其中,我和妈妈最喜欢的栏目是“小实验小制作”和“生活小博士”。在“小实验小制作”里,有神奇的苹果抹布,有会跳舞的鸡蛋,有吹不灭的蜡烛......但最令我惊叹的是大力士筷子,为此我和妈妈还认真的准备想来念证这个实验的真实性。因为妈妈说:“不需要惊叹,自己动手做做看不就明白了吗?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开始做实验了。我准备一个纸杯,将筷子笔直地放在杯子中间,请妈妈帮忙,将大米倒满杯子。最后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用手轻轻将筷子提起。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杯子和米一起被这只神奇的大力士筷子提了起来。这时,我和妈妈相视一笑,都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一个小实验,带给我和妈妈无穷的知识和快乐,有了妈妈的陪伴和鼓励使我更加喜欢上了动手和动脑。

在“生活小博士”里,我知道了多吃蔬菜好处多的道理。以前,我最厌恶的事就吃蔬菜,可是看了《快乐科学》,我才懂得蔬菜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矿物质,特别是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就是多为身体补充维生素。从此,我爱上了吃蔬菜。

《快乐科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读物,不但能增长科学知识,而且能找到科学的乐趣。还增进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亲子共读真好!快乐科学让我和妈妈一起快乐。

亲子共读征文

我想是“窗边的小豆豆”

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三年级139班李盈

最近我和亲爱的妈妈共同读完了这本令人回味的书,《窗边的小豆豆》。此书由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写。书中的主人公小林校长创办了“巴学园”,那生着根的校门、电车教室、带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午餐、露营游泳冒险等教育活动都给在那里学习生活的孩子们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的宝贵记忆。

此书有六十篇文章,我最喜欢第四十五篇:《野炊》。那可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事。书中的《野炊》讲述了巴学园的学生们下个星期五要去东京的一处名胜——等等力溪谷野炊,要带很多东西去那里自己煮饭、烧汤。几天后,她们到了溪谷,有的人用砖头和一些铁丝网搭成了砖灶,有的人在溪水里淘米,有的人从树林里捡干柴,还有人负责煮饭、切肉和做蔬菜汤。小豆豆和另一个男生承担起了切菜的任务,把大家带来的大葱、土豆等切成合适的大小,还用茄子和黄瓜做成了咸菜。巴学园的孩子们通过这次野炊,体会到了自己做饭的乐趣,同时也知道了做饭是多么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我想,小林校长当时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开心,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感觉,懂得更多知识吧!

读完此书后,我多么希望我就是窗边的小豆豆。可以来到巴学园,在这里有着充分的自由,无拘无束。可以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

亲子共读征文

细读《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变得更懂女儿

株洲市荷塘区戴家岭小学三年级139班李盈的妈妈 暑假里宝贝的语文老师给宝贝和我推荐了一本好书,《窗边的小豆豆》。我和女儿依偎在一起,头靠着头,细细的品味着此书。这本书由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所著。该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读完这本书给我教育观念上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进一步认识到:孩子们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做任何事不要去压抑孩子。严格要求也应有尺度。

首先一直认为书里说的是女孩子的故事,对我家听话且成绩优异的小女生没什么借鉴作用。可是我错了,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直高高在上,用我成年人的能力和情感来要求着我家的小姑娘,她一直按我给她制定的路线行走。学作文、学奥数、学英语、学书法、做试卷、做习题、从未停歇。以为这样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就要从小培养起。当有准备的仗,可从未能蹲下身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问问她愿不愿意。当我喝斥着孩子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时,我想我伤害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的信心。对我,她可能有着敢怒而不敢言的心里。心中可能早已充满疲惫。回过头来看看书中的小林校长,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被设计成“钻鲤鱼比赛”,孩子们不仅在“鲤鱼肚”(布袋)里锻炼了能力,还也把“鲤鱼”钻得象活了般;“找妈妈比赛”,找的可是别人的妈妈哦,我都觉得好有趣;比赛奖品全是蔬菜,不经意间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懂孩子的小林校长真是用心良苦,只有他才是真正懂得尊重着孩子们的!看到这。我的内心再起波澜,反思我的教育方式,应该重新改变。让我的宝贝也能像书中的孩子们一样生活的轻松、快乐。

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读书心得 篇6

读《鲁滨孙漂游记》有感

何婧

《鲁滨孙漂游记》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笛福写的,记述了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的一生经历记历险。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靠坚强的毅力、勤奋劳动,战胜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当风暴和海啸把她卷入野岛。他没有自生自灭,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他在那里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生存方法,如,和还收作对,在山上打猎舞,把一个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建起了“碉堡”,播种种子,种东西„„鲁滨孙这种坚强勇敢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去学习。谁拥有这种宝贵的精神,谁就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取得生活生活中的胜利。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的际遇。当我遇到难做的数学题,总让爸爸和妈妈思考,然后跟我讲解做法。可是,有的题目只要我细心思考一下,就能想到解决的办法,为什就没有自己去解决总是依赖你父母,没有自己思考。我遇到一点儿小困难都不能自己克服,可鲁滨孙遇到了大麻烦,他也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变彩虹,只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我以后也会知难而进,像鲁宾逊那样有顽强的只能精神。

鲁滨逊那种坚强勇敢的精神,会像一盏指路灯,照亮着我的人生大道,一直注入在我的思想里„„

自立的精神漫谈

何婧家长

最近女儿推荐我读一下《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遇到困难我们不能低头,而是要坚强的与命运作斗争,在逆境中成长,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逆转困境,这是我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鲁滨逊是资产阶级冒险家的代表,现代社会极少有这种行为了,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女儿今年马上要参加升中考试了,很快要离开父母身边去开始独立的学习,独立生活,将来更要独立的工作。我在想现在的应试教育,不可避免她在校依赖教师,在家依靠家长,怎样培养自立的精神呢?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

亲子共读征文 篇7

关键词:亲子共读,有声读物,注音版,听读,阅读,种子

儿子小石头快七岁了,秋季上了一年级。一学期来,他读了不少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仔细想来,阅读的种子, 就这样点播在了他的心田里。

1. 有声读物,亲子共读的起步

两年前,小石头四岁半,正上幼儿园,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带他。照顾他吃饭穿衣所受的累倒在其次,晚上哄他睡觉成了我的负担,他睡觉前总要我给他讲故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优秀,请给孩子讲神话故事;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卓越,请给孩子讲更多的神话故事。”可惜,别说神话故事,我记住的故事都不多。没几天,我仅有的几个故事讲完了。能找一个“替身”,代我给儿子讲故事,那我该多幸福啊!转眼一想,故事电脑里有, 网上也多得是。讲故事,手机就行啊! 从此,晚上他睡下,我就在枕边放好播放故事的手机。经常是我陪他听,有时他独自听。小石头听累了,自己关掉手机,翻个身睡了。后来,他自己会用手机播放了,我更省心。这一听就是两年。有一段时间,他是晚上听,早上也听; 刷牙洗脸时听,吃饭时也听。我和妻子就故意说烦他听故事了,谁知他倒笑嘻嘻地模仿着机器人的腔调说:“你们不知道我是听故事的机器人吗?”

听读,使孩子在学会拼音,认识足够汉字之前,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相比,听读要轻松得多。阅读的时候,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手、眼、心都要到,才能有所收获。听读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听读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听读的内容是别人表达出来的,他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在其中,在内容、情感等方面要比孩子自己阅读时把握得更好,易于孩子准确地把握内容和情感。一次,我向六年级的老师推荐有声小说《作文为啥不及格》,播放器中有了记录,小石头无意中打开听了一段,竟然迷上了这部小说,完整地听了一遍。我想考考他对小说的理解,就问他:“杜小都(《作文为啥不及格》的主人公) 作文为啥不及格?”他认真地告诉我: “杜小都作文写得好着呢,是老师弄错了!”“那他为啥写得好呢?”“是因为他喜欢读‘闲书’啊!”看来,他还真理解了。

2. 注音版读物,让孩子早日步入 阅读的大门

小石头上幼儿园两年,学过汉语拼音,妻子又做了些辅导,幼儿园毕业时就过了音节拼读关。再加上有两年的听读经历,他对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就引导他自己读注音版少儿读物。

开始,他读一两段就没有耐心了, 我和妻子就轮流陪他读。经常是游戏式的轮读,由一人读一句,逐渐到一人读一段。读完《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后,他一个人能坚持读完一个小故事了。他常常是朗读,我发现他读出了许多“错别字”。原来,虽然是注音版的书,他对连半边也不认识的“生字”才去拼读音节,常常认“半边字”。读错几个字也不影响他大体上理解文本的意思,就劝妻子别在他读的过程中刻意纠正字音,以免多次打断他的阅读,挫伤他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帮他养成读书的习惯,妻子给他定了阅读任务。有一天,他的读书任务没完成,想出去玩。我就提出陪他读, 一人一段地读。谁知他讨价还价,要求一人一句地读,我就依他。故事很精彩, 读了几段后,他就不知不觉地一连读几句。第二个故事,我也讨价还价:他读两段,我读一段,轮读。读完后他还想读,我一扭头说:“不读了。”那些故事也实在是太有趣了,他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读完了最后一个小故事。

孩子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读注音版的少儿读物了,父母要做些指点, 就能引导孩子迈入阅读的大门。

3. 亲子赛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 读习惯

为了调动他读书的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表格,题为“XXX读书目录”, 栏目有书名、格式、时间、字数,为全家每人打印了一份,贴在墙上,读完一本书,就登记在上面。小石头的兴致很高,要和我们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我也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适合他读的注音版图书。这样登记下来,除了能比谁读得多、简单统计他的阅读量、调动他的积极性以外,多年以后还可以分析他的读书偏好、兴趣所在,甚至是文、史、哲各自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引导,扩大他的阅读面。

一个星期五晚上,我陪儿子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已经九点了,小石头该睡觉了。他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读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劝他别读了,他却不肯。趴在被窝里,读起了《中国经典神话传说》。

从7月份至12月份五个月时间, 他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博学天下丛书 (拼音美绘本)、《水浒传》等近30本书。听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9种有声读物。一家人,数他读的书多。这些书, 他未必全读懂了,但收获总是有的。一天小石头竟然对我说:“爸爸,你比我年龄大一些,我却觉得你知道的比我多多了。”我告诉他:“多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比我知道的多。”“比你知道的还多?”他还有点不相信。

绘本亲子共读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绘本亲子共读家长选材漂流解读图画思考

“绘本”,一个新名词,带动了全国上下一股阅读热,它走进了我们温州平阳,踏入了我们蓓蕾幼儿园。顾名思义,绘本其实就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经接触虽不久,却发现这类书籍版面大而为精美,插图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含义,更能传达主题内容的表现。阅读绘本,不难发现,一本本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的绘本,能引领孩子飞翔在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着不同寻常的快乐。然后孩子的心胸开阔了,表达能力增强了,想象力也丰富了……

但尽管如此,毕竟我们的孩子目前还停留在刚刚学习中文汉字的阶段,还无法快速地阅读文字。通常他们都会害怕很多字的书,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不管里面的图画内容再有趣、再形象,他们的兴趣也都会是黯然无趣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那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真正地让孩子爱上绘本、领悟绘本呢?

就绘本阅读方式而言,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是分享而不是教导,它带给孩子的应该是快乐、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而我们老师应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我个人认为,最有利于绘本阅读的方式之一就是亲子共读。在这过程中,父母的热情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它更容易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更是一种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们蓓蕾幼儿园的幼教团体在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是非常重视早期阅读的,而绘本恰如其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的平台。因此,我们各个班级也争先恐后地开展了亲子共读漂流活动。通过实践及家长参与的反馈交流,现针对绘本亲子共读发表个人小小的观点(看法):

一、邀家长听讲座,视家长为教学资源,提高重视度。

我们幼儿园发放了“致家长的信”——关于绘本阅读知识,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聆听东方娃娃特邀专家曾小林教授的精彩讲座。通过讲座,让家长了解了早期绘本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走进了绘本,领略了阅读的快乐。因此,为开展绘本漂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相信,利用孩子接送时的双向沟通交流,班级QQ群的网络互动交流,手机短信通等方式,家长会及时地把孩子在家的绘本阅读情况反馈到我们老师这里。通过家园互动,让我们共同分享了孩子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快乐。

二、选择好的绘本,亲子阅读将会散发独特的魅力。

亲子阅读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选材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绘本,像小班的孩子就较喜欢情节性的绘本;像中班的孩子介于小班与大班之间,他们有时候像小班小朋友那样需要情景:有时候像大班孩子那样喜欢逻辑推理类的绘本;而大班的孩子就可以直接选择抽象、推理类的绘本。在我们自己班亲子共读绘本的材料选择中,我们大致将它分为几大类;一是亲情类的,二是科普类的,三是生活习惯培养类的,四是富有想象力的。它们共同的特性都是孩子可以从图画中找到及其丰富的信息,所以精美的绘本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开展实践一绘本漂流。有利于幼儿成长。

在每周三的下午,我们都会组织家长进行交流、探讨。我们的家长在为孩子讲述时,大部分都会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去模仿故事中的角色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完全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有时,有些家长还会玩一些故事表演的游戏。是的,事实上,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或喜或悲。这种讲述方式,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甚至还会透过故事的榜样,让他们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的优质品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另外,我们打算在本学期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将会陆续开展“亲子儿歌创编”,评选“阅读小状元”,撰写“亲子阅读日记”等渗透性的活动。我相信,这将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好评的,更会大大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解读绘本的图画。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及审美感。

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在亲子共读绘本的过程中,经家长反应,他们都一致认为,孩子的想象是不能缺席也无法缺席的。因为集图像与颜色于一身的绘本将会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说起绘本中的插画,每位插画家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画得都很细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存在,有简单派的、写实派的等待。我自己认为,孩子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不就等于在欣赏一部画册吗?这对孩子“美的概念”之培养不是很重要吗?在我班的孩子之中,像有为家长所说的,她女儿喜欢看绘本,不只是因为绘本的字少又有图画,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欢看漂亮的插画,我觉得这种美的概念就在孩子的心中慢慢地累积了。我们现在不是常说我们孩子的艺术气质不够等,如果能将这个概念传达出去,我想不只是我们的孩子受惠,甚至就连插画家都能受到鼓励,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这不是两全其美的效果吗?

五、亲子共读仍美中不足。引发思考。

在共享阅读的过程中,经分析,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忙于奔波的很多家长反应虽然也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共读,但常常会受到习惯阅读于文字的成人的忽视,在陪孩子们阅读时,就会不经意地只将焦点置于自己念读的文字上,而忽略图画的表现和重要性。我觉得,这种方式不但无法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亲密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也无法将书中的讯息和精神完整地传达给孩子。只做了一半的事,都算不上是做得完整、做得好。这样的话,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化了,对于这点,我也依然是很茫然、彷徨的。于是,在我们班,通过与家长的共同探讨,共同摸索,也借助我们幼儿园其他班级的经验,我有了这样小小的建议:

1.在绘本教学中,提倡“不讲完”。如:自我想象结局,假设几种结果,让孩子选择,问问为什么如此选择,有何根据。有时也提倡“漏讲一个片段”来锻炼孩子倾听的认真度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我们可以积极发挥想象的力量,把绘本教学完美开展。

2.创造想象,自编故事,自描绘本,教师作指导,做到人人有作品,进行流动式的传看,延续绘本的生命。

3.“玩偶”、“手指偶”的表演中渗透绘本故事内容,进行班级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进行有必要的再创造再想象的创改编,不能依旧而作,努力提炼出精华的东西,给孩子的心灵以最好的启迪,超越文本,不也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吗?

4.教师也需要想象,需要多想出些新花样来教孩子学绘本,总之教不厌,学不倦,形式多样,交互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可以保持绘本教学的新鲜度。

其实,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就可以为亲子共读画下美好的句号。

亲子共读《战马》 篇9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读《战马》有感

吴蕊言小学三年级学生

战争,可以剥夺所有人的所有东西,包括生命。战争可以把活蹦乱跳的生命变成一具具冰凉的尸体——这就是我读了《战马》这本书之后最真实的感受。

《战马》的主人公是一匹名叫乔伊的马,它的鼻子上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四只蹄子是白色的,其他地方都是枣红色。它是一匹很漂亮的马。可是,这匹漂亮的马却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生离死别的磨难。

《战马》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可以让所有像我这样热爱生命、反对战争的人为之哭泣。它让我们懂得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不想再有战争,让我们想阻止那些挑起战争的人停止战争。

乔伊的主人艾伯特说过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它的那些图案是被泥土盖住了。”是的,要是没有战争,那些那么湿的泥土一定是一亩亩良田。可是,战争来了,良田变成了战壕和沼泽;树木变成了黑色的棍子;一座座美丽的村

庄变成了一片片的废墟;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变成了“万人冢”;我喜欢的艾米丽、托普桑、上尉也长眠在泥土里了。

还有乔伊说的那一段话:“我们打赢了,我听说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马尸遍野,还有的马伤势严重。仅这一次战役中,我们就牺牲超过了四分之一的士兵。”更让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是一扇地狱之门。

看了《战马》之后,我强烈地希望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永远没有战争,永远只有和平,所有的人永远都相亲相爱!

与痛比肩的爱

——观读《战马》有感

妈 妈

这是一本讲述战争残酷和展现人与动物之间非凡之爱的故事。乔伊原本是一匹在乡间干活的漂亮小马,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走上了战火纷飞的一站战场。在战场上,乔伊挨饿受冻、九死一生,经历了重重危险。幸好,尽管战争很残酷,但是乔伊一路走来都有人照顾,并幸免于难,最后,在大家,特别是艾米丽爷爷的帮助下与为专程寻它而参军的主人艾伯特一同回到了故乡。

我和女儿一同读了迈克尔〃莫尔普戈的《战马》,一起观看了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同名电影。

或许,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战马》是儿童文学作品,书中展现得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好的一面。艾伯特、上尉、艾米丽和爷爷、德军士兵对乔伊的照顾和关爱;乔伊和托普桑之间相互扶持的友谊都让我们为之感动。最让我动容的是,托普桑死后,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在两军战场之间的“无人区”被铁丝困住,为了这匹神奇地出现在“无人区”的马,英军和德军停止了战争,并各自派出了一名士兵来“营救”它,最后还用猜硬币的方式,友好而和平地决定了乔伊的归宿。而对战争残酷的一面,相对而言呈现得就要弱一些。对第一场战争,书中只用乔伊的话说“我们打赢了,我听说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马尸遍野,还有的马伤势严重。仅这一次战役中,我们就牺牲超过了四分之一的士兵。”,对上尉的牺牲,也只用乔伊的话说: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上尉。整本书都用乔伊的眼光去呈现它在战场上经历的、看到的和感受的一切。在乔伊的眼里,没有正义或不正义的一方,没有敌军我方的区别,有的只是对主人、朋友的牵挂和不舍,对枪林弹雨的害怕,对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的死亡的恐惧。

而电影除了呈现人性美好的一面外,对战争残酷的一面展现得更直接更形象。第一场战争场面,遍地是马和士兵的尸体,上尉瞪大眼睛,手持长剑的特写镜头,让女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虽然在书中她已经知道上尉会在战争中“消失”,但是,上尉消失瞬间的镜头鲜活地呈现在她面

前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哭了。乔伊在艾米丽家被德军强行拉走、乔伊在战场上艰难无比地拉炮弹、托普桑无比眷恋地闭上疲惫的眼睛,一个又一个镜头,让女儿一次又一次痛哭,一次又一次扑进我的怀里紧紧搂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说:不要,不要,我不要上尉死,不要托普桑死,不要乔伊离开艾米丽。当电影放到乔伊被坦克追赶,在战场上惊恐地四处飞跑,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的时候,女儿不敢再看下去了,她穿上鞋,躲进卫生间,直到两军派出的士兵成功地解救了乔伊后,她才走出来。因为她害怕电影把乔伊的结局改写了,害怕乔伊和托普桑一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虽然,书和电影的结局都是美好的。战争结束了,美丽的夕阳下乔伊和艾伯特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农场。但是,无论是合上书还是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沉淀的还是那种难言的伤感。那些鲜活地消失在眼前的生命,蹒跚着孤独背影离去的艾米丽的爷爷——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倾其所有买下了乔伊,最后又把它送还给了艾伯特,虽然,艾伯特和乔伊回到了故乡,但是,这个坚强的老人,却注定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亲子共读感悟 篇10

说来惭愧,作为家长,我本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很庆幸的是,我家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平时出门只要去到有书的地方,他拿上一两本书,可以一个人静下来呆上几个小时,一页一页地认认真真地看。作为家长,我可能没有像大多数合格的家长一样,在进学堂之初就很认真地规划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读书,反倒是孩子自己拿出书来,拖着我陪他读。渐渐地,每天睡前读一本绘本成了我们家的必修课,即使是晚睡,这个功课也会照常完成。而且我会说故事名,然后指着字让他一个个地读出来。因为孩子喜欢读书,我们还给他订阅了《巧虎书》、《幼儿智力世界》,《幼儿智力世界》里的走迷宫他很是喜欢。

在我看来,孩子喜欢看书,更喜欢让家长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孩子们喜欢家长陪伴着的这种温馨的感觉,在如此环境下,他也觉得读书会变得更有意思。呵呵,其实孩子们从内心上来讲是非常期待和家长一起读书的呢。

现在经常听人讲说,这个时代,孩子们读书,家长们也在跟着一起读书;孩子们在成长,家长们也在跟着一起成长,我觉得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很多我和孩子一起读过的书,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和年龄阶段需要的,很多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但是都非常有深意和寓意,孩子们从中能懂得不少道理,学到不少知识。孩子们很多好习惯的养成跟正确观点的形成,不就是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与肯定吗?而作为陪读的我,也从这些故事中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我的这些额外收获,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甚至是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技巧都是大有益处的。

古人有云,“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这也足见养成孩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能提升孩子们的知识面,在书中朦胧体会到大千世界的奇妙,慢慢地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亲子共读,你不知道的“多一点” 篇11

很多妈妈说,和宝宝一起阅读,谁都会,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你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多一点启发,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引导,宝宝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在甜蜜的亲子阅读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呢!亲子阅读时的对话有益于宝宝语言的发展、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执行功能的发挥,你将培养出一个懂得换位思考、通情达理、有创造力的宝宝。

Tip

自我调节(其中包括执行功能技能)是对思维、行动和情绪有意识的调控。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孩子更有目标、更深入地对不同情况作出回应,从而使他们的行为少一些冲动,多一些思考。学前阶段正是这些技能得以快速发展的时候,而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孩子一起阅读特别重要。

多一点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能够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执行功能的各种技能,更好地感受他人的情感,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看法。

试试看这些方法

当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听故事时,可以问他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例如,“你觉得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鼓励孩子观察图画推测故事人物的情绪。年纪小的孩子可能只会用一两个字来回答问题,稍大些的孩子可能会开始复述故事,甚至会自己问问题,比如:“她在哭。她为什么会伤心呢?”

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提示:“你说这个小女孩会有什么感受呢?是啊,她感到很失望。为什么你觉得她很失望呢?”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说出简单情感(高兴、悲伤、害怕)和复杂的情感(嫉妒、担忧、惊讶)的名称。当孩子学着用描述性词语形容诸如不顺心、骄傲和失望等情感时,他们就能够自如地识别和说出自己的情感名称。因此他们会更善于了解和捕捉自己的情感状态,区别对待不同的情况,而不是凭一时冲动。

多一点对图片的探索

鼓励孩子观察图书的封面,猜猜书中故事的内容。这样的探索能够帮助孩子观察并复述故事细节,扩展话题,留意画中肢体语言,表达对故事人物的感受和理解。

试试看这些方法

读故事时,用手指着图片,说出不同物品的名称。

年幼的孩子也许只会盯着图片看或者问很简单的问题,例如“狗狗在哪儿?”他们往往需要大人提示才能复述故事里的细节。

年龄大点的学龄前儿童往往会做出“阅读”的样子来,可能会浏览着图片,甚至开始编故事。比方说,一个孩子看见一幅火车图,然后就开始讲这列火车正开向哪里。

家长可以用描述性词语,借孩子的话生成新的话题,讨论每页上的图画。如果一张图上画着两个小男孩在玩耍,家长可以说,“你看操场上的这两个小男孩,只有一架秋千。他们会怎么办?”如果孩子说,“轮流荡秋千”,你可以用他的话扩展话题:“对啊,他们可以轮流推秋千。”

用词语描述图片可以帮助孩子把文字和图片联系在一起。家长也可以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哪怕他的话跟故事本身没关系。例如,看到画中操场上的两个小男孩,可以讨论好朋友的含义。

看图说话时也可以提醒孩子去留意画中肢体语言,说说故事里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一点角色扮演的游戏

跟孩子一起把故事演出来是特别有用的方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灵活思考,即用新的方式看待特定情况,解决问题。孩子考虑把故事表演出来的过程也是增强自己的计划能力的过程。尽管年龄小的孩子不一定能记住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已经能表演或按正确的顺序来复述故事了。

试试看这些方法

家里面的日常用品可用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方说空纸盒和各种布料可用做道具和表演服装。

当孩子在装扮游戏中把日常用品当成其他东西时,他们实际上正在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例如,把大纸盒变成一座城堡。

大人和孩子轮流扮演故事里的不同角色。每当孩子“饰演”一个新角色时,他也是在以另一种角度看世界,从中理解他人的情感,获得通情达理的能力。

多一点与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

帮助孩子把故事主题、事件或情境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增强短期记忆能力,在心中同时思考相关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可以使孩子把自己的生活与书中故事人物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能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最后,这样做能为你的孩子提供许多机会,在分享和陈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一起阅读时学会轮流发言,边等待发言机会,边倾听别人的话,有助于孩子抑制冲动反应,培养耐心和自控力。

试试看这些方法

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故事里的某某,你会怎么做呢?你觉得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过和他相同的感受吗?”

讲完故事,可以接着和孩子聊,想象不同的故事结尾。

芝麻街工作室简介

芝麻街工作室作为一家教育机构,从世界各地幼儿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全力改善幼儿生活。工作室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向观众传播新颖有趣的教育内容——包括创造经典电视节目《芝麻街》、广播、书籍、杂志、舞台剧、手机应用软件和社区拓展活动等,并且受到全球150多个国家数以亿计儿童、家长、看护人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请访问http://www.sesamestreetchina.com.cn进一步了解芝麻街工作室。)

上一篇:家具导购岗位工作流程下一篇:法政学院二级教代会建设自查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