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2024-08-26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共15篇)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1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13〕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罗其伟

副组长:周盛

成员:袁泽刚黄德强苏金波聂旭华王永聪刘在龙

彭洪庆周洪林甘文丽 政教处工作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3)、关心留守儿童,深入开展“我把学生当家人,学生把我当亲人”活动;四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个早”预警机制和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的“7个重要时段”的重点监控工作。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学生安全负责,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仁怀市五马中学

2013年10月6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怀

五马中学政教处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2

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受到各种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均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工作。笔者所在院自2005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 成功干预了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 现将一起典型危机干预案件的方案作为范例分析如下。

一、心理危机干预背景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晚, 笔者所在院旅游系08级房地产策划专业081班学生黄某、梁某、阮某 (因特殊原因隐去学生的真实姓名) 等十余人, 因为一位好友庆祝生日而聚集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夜宵烧烤摊用餐, 不经意间与外面社会闲杂人员发生口角冲突, 在对方的挑衅和侵犯之下继而升级为群体斗殴, 最终演变成刑事案件。笔者所在院有一名学生被对方所持的刀器刺中腿根大动脉, 后来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不治身亡;另有重伤和轻伤各一人。此事发生后, 震惊了全学院师生, 笔者所在院积极采取措施, 严控事态扩大和妥善处理事件各种相关事务。由于此事件已经对全院师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形成了较大的负性、不良、消极等层面的情绪感染。特别是当晚在场亲历了事件经过的所有学生, 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更值得我们高度而密切的关注。

二、心理危机干预目的

通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活动, 采取“促进相互间交流, 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等有效的措施, 使在此事件中产生了心理危机感的同学们均能从此事件中尽快地走出来。即: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慌, 平复恐惧心理;从本质上清除已经形成的坏情绪和坏记忆, 培养正性的、乐观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更加了解生命的可贵和不可复制性 (或重复性) , 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感恩生命。

三、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确定

在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中, 首要前提就是对干预对象的精确划分 (分级) , 这对干预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手段, 以及干预的最后效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一) 干预对象级别划分

第一级:危机事件中的“受伤者”、“参与者”和目睹血案发生的“旁观者”;

第二级: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施救者”、“处理事件者”、“陪护伤员者”, 以及后来闻讯赶到现场而目睹了惨状的“感染者”。

第三级:“同舍者”、“同班者”、“老乡者”;第四级:旅游系所有专业的在校学生;第五级:全院在校学生。

(二) 确定干预对象

1.通过全面而细致了解事件的始末, 明确事件中学生行为的性质, 把握危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最终评估事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程度。

2.掌握所有“现场当事人” (即第一、二级对象) 的名单和情况, 随时随地都能保持联系 (以方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

3.经过面谈和经验评估, 把握第三级干预对象的范畴与学生名单, 并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四、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与步骤

心理危机对象级别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步骤也会有所区别。应根据“从紧到缓”、“从重到轻”的原则, 从第一级开始, 逐级进行安抚、疏导、引导和强化等干预工作。同时, 根据干预对象人数的多寡, 逐步开展形式适当、内容恰当、方法得当的干预活动。

(一) “一级对象” (个别干预)

1.个别面谈与心理会诊;

2.鼓励倾诉, 给予同感,

3.阻断外来一切不良信息, 疏导情绪宣泄, 消除坏记忆;

4.引导正面情绪情感的建立, 重构心理体系;

5.共同探讨人生问题, 重建价值体系;

6.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二) “二级对象” (个别干预或群体干预)

1.心灵辅助, 集体排解 (倾诉、发泄、相互安抚等) ;

2.疏导情绪情感, 消除不良情绪情感;

3.肯定他们行为的公正性和道德感;

4.正面引导他们认识事件的性质 (社会性、突发性、主客观性等) ;

5.通过游戏活动, 增强人与人的亲密感, 树立信心。

(三) “三级对象” (个别干预或群体干预)

1.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大家共同发表对此事件的观点;

3.通过游戏活动消除负面不良的情绪;

4.澄清已经被混淆 (或模糊) 的价值观念;

5.强化正面认识, 树立信心。

(四) “四、五级对象” (群体干预)

1.由各系、年级辅导员负责召集, 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进行;

2.以讲座为主 (或座谈) 的形式, 以“如何应对心理危机”为主题内容, 以游戏活动、行为训练等为载体;

3.有针对性地制作应对心理危机策略的宣传单和板报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提高自身化解心理危机的能力;

4.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班, 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抗压能力的提升。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与保障

1.由学院党委、学工处、团委统一领导, 在旅游系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2.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3.主要实施人:阮书云、丁玉莲、姚紫燕;

4.学院各部门、所有教师、辅导员都必须无条件的协助和配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5.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另外制订) , 应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具体心理态势来灵活调整。

六、具体干预活动范例 (系列干预活动中的一次, 主要对象:第二、第三级)

(一) 时间:80—100分钟

(二) 地点:教学主楼二楼1202教室

(三) 主持老师:阮书云辅助老师:丁玉莲

(四) 对象:房地产策划081班全体学生 (意外死亡学生所在班集体, 属于对象范畴)

(五) 目的与意义:释放苦闷情绪, 消除顾虑, 放下过去, 清除坏记忆;敞开胸怀, 展望未来, 快乐成长!

(六) 具体实施流程:

第一部分:信任接力

1.摆手放松

2.相互按摩肩膀

3.相互握手道谢

4.老师与每一位同学握手问好

5.由个别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

[我们是一个集体, 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是爱你们的!]

第二部分:倾诉交流 (老师引导, 学生倾诉, 相互交流意见)

1.这几天我的内心感受到的压抑是什么?

2.这几天我是怎样度过的?

3.我最担心的 (或最恐惧的、最害怕的、最关注的等) 是什么?

4.对这件事情, 我的看法是……

5.我经常出现某种情况, 是正常的吗?又该怎么办才好?

[老师应对学生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与析疑, 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第三部分:情感“割 (分) 离” (老师引导:放下恩怨是非, 分离彼此。)

1.对“黄成材”同学的未了之事 (或愿、或话) 进行交待和完成;

2.其他想对他说的心里话或者告别话;

[把这些纸条集中放到一个盒子里, 统一烧掉]

3.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担心、痛苦、悲伤等逐一写下来;

4.把自己内心最想抛弃的东西写下来;

[把这些纸条集中放到一个盒子里, 也统一烧掉]

5.放松游戏:转呼拉圈 (每个人都必须转5圈以上)

第四部分:重拾信心

1.每个人都给自己至少一句鼓励或者祝福语, 把它写下来, 存放在自己未来的日子里;

2.倾听歌曲——“生命的意义”。

第五部分:奔赴未来

1.游戏:找朋友, 送祝福!

[每人都准备好几张写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纸条, 自由排队找朋友, 然后互赠一条祝福。只要手上还有祝福纸条, 就继续找朋友送祝福。直到送完为止。]

2.同唱一首歌 (《向快乐出发》) , 握手拥抱, 奔赴未来。

3.指导老师寄语:

生命是宝贵的, 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尊重它, 爱护它, 珍惜它, 才是正确的生命观。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生命才会阳光明媚!

经过这次活动, 我们都应该懂得, 生命给予我们的考验和苦难有时是不可预知的, 但我们应时刻准备着用一颗坚强而快乐的心来承载!这才是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尤其是在这种态度下, 我们的人生才会显示出其真正的意义, 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每一时刻都充实而有价值。

活着是一种权利, 喜欢活着和好好活着便是一种责任, 健康而快乐地活着, 更是一种境界, 也是对生命最高的诠释!所以, 我们都要学会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自己的大脑注入积极的元素, 投入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快乐地面对生活, 积极地规划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会在这样点滴的行动中展现青春活力, 绽放着属于我们的美丽!未来, 阳光依然灿烂!

七、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分析

“10.16”事件发生后, 学院领导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科学应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 并通过所开展的一系列 (共计7场) 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前后历时两个星期, 使接受心理干预的学生均能够调整认知, 积极释放负面情绪, 及时修复心理创伤, 危机心理逐步消除, 生命意识不断增强, 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 校园秩序井然, 学生学习与生活状态稳定, 师生精神面貌清新。由此可见, 此事件后笔者所在院所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 笔者所在院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了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完善学校各种心理支持系统, 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的形式, 对一、二、三级干预对象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并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关注, 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状态得到恢复, 并促进可持续成长。

在学校发生的任何一种危机事件, 对其中的当事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都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 而且也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对心理危机事件,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帮助学生化危机为机遇,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摘要:心理危机干预是借用有效的心理辅导手段, 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心理困惑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和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的活动。笔者所在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针对不久前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件”, 迅速作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进行系列的干预活动, 最终成功地为在此次事件中的学生化解了心理危机。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干预措施,干预范例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EB/O L].Z佐罗网, http://all.zcom.com/mag2/yixueqikan/yiyuanguanliyuyufangyixueweishengxue/225/20074/31290806/.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整体状态 危机 发展趋势 干预 引导 心理危机

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现状与特征

1.1整体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处在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青少年的理性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强调个性、自主、自强文化,对前途充满自信心态。然而,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的追求个性,过度自信,人生前进途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措手不及,一蹶不振,甚而至于沉沦,对生活失去希望,从而产生轻生念头。

1.2出现的危机

部分青少年易受社会转型时期不良文化、风气等的影响,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错误,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独在异乡,自谋发展的青少年,一旦遇上挫折,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2010年5月11日浙江台州三个90后打工者网络相约自杀两人身亡,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青少年因为情感受挫,工作不顺,一时冲动就产生轻生的念头,缺乏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1.3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容易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大部分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对生活积极乐观,对社会及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也有少部分人极度悲观厌世,沉沦,迷茫,觉得生活于他们已毫无意义。但是,只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类人群以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极端情况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二、相关部门如何做好干预青年少年心理危机的工作

当前,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也有不少辍学在家或者已外出独自谋生。在校学生应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活动,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已辍学外出谋生的青少年,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给予他们照顾,对于青少年犯罪从严管教。适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1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在校學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干扰。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容易成为对社会产生积怨的人的发泄情绪的对象。例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重大凶杀案。郑民生手持砍刀,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校的小学生,受审讯时称其作案动机是报复社会。其杀人动机是认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恋爱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其后杀害学生的惨剧时有发生,这才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学校也才加强了安保措施。无论怎么样,这类事件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的监管措施,完善学校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系统。给在校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这类人群的就业压力。

2.2切实做好社会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已立身社会的青少年,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应有的保护政策。适当鼓励,引导青少年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坚决打击怂恿利用青少年犯罪的不法分子,对于这些人的惩罚应起到威慑其他蠢蠢欲动的相关人员。对于青少年犯罪应给予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积极疏通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青少年的身心都极其脆弱,波动起伏大,易走向极端。因此,青少年不宜承受过大的压力。前面提到的90后相约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各界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工作,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旧的衡量标准还没有完全失效,而新的标准又还没有建立好。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特征。新旧标准导致青少年产生某中不确定性,极易产生困惑。因此,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社会工作。

2.3制定并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继续完善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政策,鼓励,监督,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德智教育同等重要。德是做人之本,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二者结合才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向前发展。

第二 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抵制,打击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入侵,完善青少年发展相关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第三 加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监管保护措施,坚决打击侵害留守青少年权益的犯罪行为。

第四 增加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争取让每个青少年都有一技之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减少社会闲杂人员的流窜,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以此为根据,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照海(1988—),男,汉族,重庆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第二作者:张勇(1990—),男,汉族,安徽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小学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篇4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场战“疫与每个人都在战 场。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湖北武汉团结一心,以巨大的勇气,作出“封城”之举, 全国人民减少出行,居家“报国”。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场“疫 战”中,学生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更 权威,更系统的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与能力,减轻和舒缓心理压力, 同时感受到这场“疫战”背后的“爱国”“敬业”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二、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标

1、开展生命教育,倡导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2、筑牢心理防疫堤坝,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

3、弘扬正能量,崇尚英雄,让英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广大青少年 的偶像。

四、班会流程

(一)教师导入:情景引入,感同深受。

面对突的疫情给每一人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大课,从开始的恐慌、焦虑、担 忧,到相信我们一定能赢,这场疫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 于敬畏、关于担当、关于信仰……那些“逆行者”奋不顾身,冲向疫情的最前线, 坚定而又执着,让我们每个人泪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坚强! 老师和你们每个人一样,在这堂抗击新冠肺炎的大课中都是学生,让我们来一起 学习和成长。

(二)科学认识疫情之下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

1、焦虑、多疑:新冠肺炎令人们的安全感急剧下降,一些人将身体的各种 不舒服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过分关注疫情的进展消息,反复查看相关内容, 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

2、愤怒情绪:面对疫情的风险,愤怒情绪其实是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这 种群体情绪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被有心煽动者利用,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

3、低落抑郁:在自我隔离的过程中,很多人情绪低落,每天精神不振,很 难集中注意力,忍不住心痛、哭泣,甚至感到悲伤、绝望。

4、盲目乐观:面对新冠肺炎,一些人盲目乐观,认为事不关己、可以不做 防护。这种不切实际的乐观不仅会放松人们的警惕,而旦会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 的风险。

5、同学们讨论自己在寒假期间的一些心理变化。

6、班主任总结: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无论是高兴、愉悦还是悲伤、难过都是有意义的。遇到突发事件,恐惧和焦虑可以帮助我们 及时发现和应对威胁,保护自己。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接纳自己所有的 情绪。

(三)正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

1、面对疫情老师和同学们一样要承认并接纳焦虑情绪,坦然面对疫情。可 以这样告诉自己:新冠疫情下,我们出现焦虑情绪是人类的本能,它可以帮助我 们处于应激状态,从而有效应对危险、做好防护、解决问题。

2、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和放松来缓解负面情绪。

(1)转移注意。感到焦虑时减少看疫情相关新闻的时间。试试阅读、听音 乐、看笑话……能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你会发现可做的事情太多,焦虑自然而 然就降低了。

(2)正常作息,生活规律。保持一份平常心,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 活作息,保持生活的规律性和稳定性,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该工作的 时候工作、该完成的事情完成,做好这些事情,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保持正常 节奏,更会让我们平静下来,感受到心情的愉悦。

(3)适度运动,增强免疫。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力,更是调控焦虑情绪 的最佳方式。

(4)拨打热线,寻求支持。如果你尝试了以上的方法,发现通过自助还是 很难帮助自己缓解焦虑,请记住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教师总结:有科学研究表明,心情稳定、愉悦的人免疫力更强。免疫力是对 抗病毒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我们要及时自我调适情绪,适度宣泄情绪,尽量保 持平静、乐观的心态。如果你还是感到焦虑不安,可以和家人、朋友说一说,你 还可以试着做做放松训练、深呼吸、听音乐、涂鸦、做手工、读书或者做运动等, 选择你自己觉得有效的方式来缓解情绪。

(四)弘扬正能量,学习和致敬逆行的英雄。

导入:下面我们一起来追星,追逐这个冬天最闪亮的星。播放《最美逆行者》 图片,配乐《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图片故事一:终南山! 班主任:我们希望自己如钟南山一般,为了抗击肺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 工作者爱心人士一同会师湖北武汉,前路虽未知,但勇者无畏。他们用行动践 行对人民的承诺!耄耄之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奔赴抗击病毒 的最前线,为打胜抗疫战服下定心丸。“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医疗人员 在请愿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着人流,驰援武汉。

图片故事二:金银潭医院!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新型肺炎最初的“小汤山”,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 妻子也因身处前线而遭遇感染,他依然身先士卒,坚持奋战。当被问及自己的病 情时,他总显得豁达,不多言便迈着蹒跚的步子,继续坚守在病房,与同事们一 同与病毒作战。“我志愿投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图片故事三:火神山医院 从1月4 口 24 口到202月2 口一座设计科学。设施完善的医 院拔地而起,它被命名为火神山,寄寓着人们衣橱里火神祝融驱赶瘟疫的期待。

这是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基建速度。他的骨骼是由无数专家研究塑造的;他的血 肉是由无数朴实无华的普通工人不辞辛劳的连夜工作浇筑的。

班主任引导思考:结合以上故事,让学生谈谈感受和自己的理想规划。

五、课后拓展

1、写一份关于心理变化的日记。

2、写一篇自己认为有效的解压方法的作文并分享。

3、站在未来的自己的角度,给现在的自己一封信,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 人,有什么专业的建议给自己。

六、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多难兴邦,年的开年,我们以一-场“战疫”开场。在这场战 役中,中华民族奋发起无惧风雨、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些都是最宝贵的中国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要在灾难中成 长,科学认知病毒,养成尊重科学、讲究卫生的态度和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5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并适时干预校园恶性心理事件,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平安校园建设。我参加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与方案专题讲座。

培训从自杀预防基本理念、三级预防体系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如何识别和干预即将发生的自杀行为以及守门人培训计划和力量之源介绍四个方面展开培训,增长了老师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为学校开展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活动、讲座、心理咨询等各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积极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积极开展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如何帮助心理危机学生等,可以有效预防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强大的支持系统也至关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同伴的关心、支持,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本场培训会学习氛围浓厚,互动积极,参加培训的老师获益良多。本次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虽然遥远,但道路就在我们脚下,这一路上的跋涉都幻化

常见的心理危机及干预原则 篇6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

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 ,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2)恋爱关系破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怒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7

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危机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都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如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恐惧、怀疑、不信任、绝望紧张、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等。

1 大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危机

1.1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在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身上比较多见。大学新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要感受理想和现实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冲击。冯俊等人连续4年对7650例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分析发现自卑、焦虑、强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杨子珺等人对370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者507人,占13.68%;其中想轻生者79人,占总人2.13%;应引起关注1263人,占34.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是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2]。张红杰等人的调查发现男生一般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比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3]。大四毕业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自负孤傲和依赖心理,他们内心存有许多心理冲突:有远大理想但不愿意正式现实;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竞争但缺乏勇气等[4]。孟庆恩认为低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因为未来社会适应问题[5]。

1.2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在情绪上表现为厌学、焦虑、自卑和习得性无助;在学习兴趣上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学习兴趣变化快、将兴趣迁移到网络或者社团活动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懒散、自制能力差和缺乏坚韧性的特点;在方法上表现为缺乏学习规划、不懂自学、也不如何听课等特征[6]。李娜认为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在学习中回避问题或困难、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7]。学习困难既是心理危机的原因又是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学习成绩不良,他们都会在心理上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失败感,学习困难必然会加剧其原有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多重心理问题叠加最终必然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产生。因此,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深层原因,对症干预。

1.3 人际交往不良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中常见、最为复杂、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己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个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不同风格,再加上大学生情绪多变,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极端化和片面化,所以易产生嫉妒、自卑、多疑、害羞、自我中心、人际回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朱艳以上海304大学新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近三成的新生存在宿舍人际交往的困扰,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8]。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危机反应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一旦遇到不良诱发事件,不良情绪很容易演变成重大的心理危机或者危机事件。

1.4 恋爱受挫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和成熟,轻松的校园环境,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成了大学生谈恋爱的重要因素。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恋爱人数逐年增加,投入或公开程度有提升;恋爱低龄化,众多低年级的学生也纷纷加入恋爱行列;恋爱的节奏比较快,有时候还会有多角恋爱关系;爱情的出发点比较盲目[9]。大学生在心理上远未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较弱,因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惑、失望、愤怒、挫折和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是很多大学生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5 家庭经济困难

贠丽萍对长安大学5000余名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偏执、社交退缩、抑郁、焦虑、依赖等负性情绪;其中女贫困生在偏执、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自卑、依赖等因子显著高于男贫困生;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以及精神病倾向高于独生子女贫困生[10]。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欲和自卑感。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父母都抱有怨恨的态度,自怨自艾,主观痛苦程度严重,将各种不幸都归结到家庭贫困,这类大学生相对个性脆弱,心理素质差,遇到不良刺激会演化为重大的危机事件。

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2.1 要高度重视,完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

心理危机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过性的,若及时予以解决一般不会有长久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对心理危机重点在于干预和预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高校要积极完善宿舍、班级、各院系、学校各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明确各级预警体系的职责;积极发挥学生舍长、学生骨干的作用,强化他们的敏感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反映危机问题和参与危机干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了解、干预和持续追踪;要及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调整;要制定并完善各级心理预警体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心理预警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以生为本,对学生给予理解、尊重和关爱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以生为本指以真诚的态度,在尊重大学生独立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让大学生充分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都会有主观痛苦和强烈的求助欲望,他们会寻求舍友、朋友、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这时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要以包容的心态、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对做出尝试努力的学生,无论效果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获取成就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学会有价值、幸福的生活。

2.3 要因人而异、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危机干预倡导的是宣泄、尊重、理解、关爱,让大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危机的特征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如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如果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就要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学习意志品质比较差,就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慢慢形成自觉和坚持地学习习惯,不可一味指责学生学习努力不够。危机干预要从关注学生的外在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逐渐深入到关注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除困惑,让他接受自我,独立自主安排生活;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个人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心理成长[11]。

2.4 要多角度、多部门联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关爱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各个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联系。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交流、表现和充实自己的平台,对广大学生兴趣所在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指导学生社团、班级和宿舍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要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时主动寻求师长的帮助;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校、护校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形成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增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共同渡过心理的危机时期。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大学生中常见心理危机的特点,提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要高度重视,要建构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以生为本,搭建学生活动平台,多角度、多部门联动,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将有效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8

【关键词】高职生    网络成瘾    人格特质     干预对策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其中值得关注的是, 16.1%的大学生经常上网, 72%的大学生一有时间就上网,46%以上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此,我们选取了南昌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期望通过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心理特质对网络成瘾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学校网络管理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江西省三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60 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63 人; 大一学生114 人,大二学生116 人,大三学生118 人; 文科学生196 人,理科学生152 人。

1.2研究工具

1.2.1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调查量表( 简称16PF)

1.2.2 网络成瘾问卷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 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由8 个项目构成,对其中的5 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可做出网络成瘾的判断。

2 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所抽查大学生中共有42 名网络成瘾患者, 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1%。

2.2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性别差异比较

进一步对实验组在性别方面的检出分布进行差异比较发现,在网络成瘾学生中,男大学生28人,占男大学生人数15.1%; 女大学生14人,占女大学生人数8.9%,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专业差异比较

对网络成瘾在文理科方面的检出分布发现: 高职生网络成瘾人数上,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2.4大学生网络成瘾分布的年级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在年级方面的检出分布进行差异比较,大三学生比例最高,占16.1%; 其次为大一学生,占13.8%; 最低为大二学生,占6.9%,大一、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2.5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进行了检验,可以看出,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中多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其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试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等人格因子的得分,实验组明显低于控制组; 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因子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

2.6网络成瘾与高职生心理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实验组得分与各人格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为: 其与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聪慧性显著性负相关;其与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试验性、独立性相关不显著。

3 分析讨论

3.1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分析

研究的高职生网络成瘾人数为42人,占比为12.1%。这与电脑的普及率增高,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普及有关,大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移动4G等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让更多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上网方式。

3.2高职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网络成瘾的人数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女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男女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第二,男女自律水平有关;第三,男女大学生现实活动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3.3高职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

大三学生网络成瘾人数比例最高,占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6.1%; 其次为大一学生,占13.8%; 大二学生再次之,占6.9%。尽管这一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网络成瘾人数分布上,大一和大三年级是高峰。这可能与各年级学业自由时间有关。

3.4高职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

研究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差异,不良的性格特征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这与Young教授的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职生网络成瘾和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自律性等呈显著性负相关,和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呈显著性正相关。

3.5结论

高职生网络成瘾率为12.1%; 男生成瘾人数明显多于女生;其他各项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人格因子影响中存在较大差异。

对网络成瘾者和网络成瘾倾向者进行个别访谈发现,心理因素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猎奇心理;②孤独心理;③逃避心理;④抑郁心理;⑤焦虑心理。

4 建议及对策分析

高职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而是网络使用不当造成的,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网络成瘾,干预的策略也要因人而异。

4.1抢占校园网络宣传的高地,冲淡网络成瘾学生对不良信息的依赖

要抢占校园网络宣传的高地,努力提升校园网站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把校园网真正建设成广泛吸引高职生、受高职生关注、为高职生喜爱的重要平台。例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开通“旅商通”掌中宝APP软件,旨在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去冲淡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4.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网络成瘾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学校要丰富高职生的业余生活,应创造条件,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快乐而有意义,要鼓励他们的进步,从而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增加网络成瘾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4.3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助,减少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孤独和焦虑

给予网络成瘾学生更多关注、关心,他们的心理孤独和心理焦虑就会得到缓解,进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关爱。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及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来缓解网络成瘾学生压力;家长应给予网络成瘾学生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学生干部应及时了解网络成瘾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沟通,并多给予同学之间的友情,让他们融入群体生活。只有通过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关心和关爱,把工作精细化,才能更好地缓解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孤独和焦虑。

4.4加强学生心理治疗和干预,舒缓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教会学生疏导消极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当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时,能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高职生作为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高职院校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力量,通过抢占网络宣传的高地,多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干预等方式引导网络成瘾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回归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4-06-15.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04) : 281-283.

[3]杨容,郑涌,阮昆良.成瘾(IAD) 实证研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0(05) : 40-43.

[4]宋珺,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 : 758.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9

为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保护学生健康成长,xx镇中学通过多途径宣传,多条线培训、多方面联动等举措,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多途径宣传,提升健康意识。

学校心理辅导站在开学初、考试前后、季节交替前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告知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校内外正确途径。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组织心理剧编写比赛、排演心理剧,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正确面对心理危机。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心理危机科普知识短片,参与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测试,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告家长书》,形同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本学期,学校共开展团辅4次、个辅30余次,开设主题班会16节、印发告家长书700余份、观看心理危机科普短片共计约350小时,学校排演的心理剧《选择》获xx区一等奖。

二是多层次培训,提升干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仔细研读《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手册》,利用全体教师会议、班主任例会、校务办公会议等场合,分层逐级对全体教师、班主任、行政人员等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分类、心理干预流程及方法、心理干预系统建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各层级人员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提升学校面对突发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处置能力。本学期,学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共4次,受训人数累计近100人。

海上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篇10

海上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分析了海上危机的特征及种类,航海环境导致的心理危机,主要从心理层面提出了海上危机的干预对策.

作 者:谢特秀 钟建东 XIE Te-xiu ZHONG Jian-dong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725刊 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MARITIME COLLEGE年,卷(期):18(1)分类号:U676.2关键词:航海 危机 心理 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4-02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业、情感、生活、交际等过程中遇到使当事人认为无法解决的困难,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了,感到无能为力、恐慌和悲伤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心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障碍,应引起在校大学生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2009年5月,有中国教育第一门户网之称的“育龙网”对某重点综合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未来就业、学业及毕业后方向等方面,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7.1%、30.3%及20.7%;学习状态中对所学课程没爱好、学习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别为31.1%、25.3%;77.9%的人感觉自己偶然或经常有心理问题。并有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大学生的自杀率为0.02%,自杀是导致大学生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令人心惊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自身原因引发心理问题的,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缺少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或个性问题,或者由于家庭中存在精神疾病的遗传等原因,发生一些心理问题,如果缺乏相应的心理保健知识,不懂得及时处理,情绪长期难以平稳,使得久而累积,爆发出不可控制的心理危机。第二是自身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生理日趋成熟,渴望接触异性,并有性冲动的迹象,但由于对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害羞的心理,性心理的不成熟且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排解时,出现了性心理障碍或者不正确的行为,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生活环境导致的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导致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集中在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群体中,那些平时习惯了日常生活依靠父母照料的学生,大学生活成为了他们的难题。进入大学后,集体生活成为了主要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全部要自理,一个人要面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所有发生的事情,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一下子难以承受,陷入了焦虑中。

3.学业原因导致的问题。较多学生是在别人羡慕的眼光和赞扬声中进入大学的,他们带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入学后发现校园中人才济济,自己并未受到别人的关注,以往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心理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大学的学习不仅专业化程度提高了,难度也加大了,并且教学方法、内容与中学有较大的差别,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常常自己无力解决,使得有些学生感觉负担重、压力大,加上老师管束少,自主安排学习不合理,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各种考证等加多,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最终使得学业亮起了“红灯”,往日的辉煌转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感觉,引发了心理危机。

三、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段处在18~24岁之间,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特点是:抗压能力较弱,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自我感觉良好,但识别能力又相对较弱,常常感觉现实与理想脱节,经常性的地出现自我矛盾和不稳定的状态,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及干扰,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问题,即心理危机。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了解心理危机的相关规律和特点,寻找心理危机解决的策略,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危机应对策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高校稳定,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将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如成长与成才的矛盾,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等,而高校作为培养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就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其言行举止,大学生群体在各种矛盾的压力下,极易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产生不满的情绪,引发个别学生心理偏激等现象,导致对高校的管理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严重时,将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1.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目前较多高校的心理测试只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其实应面对在校全体学生每年定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工作,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存在一定的潜伏性或者带有一定根源,不会整体或群体爆发,是以个体的形式逐步形成的,通过定期开展心理普查,不断更新测评数据,及时识别那些带有心理危机隐患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并对其开展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跟踪、评估等心理干预工作。

2.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通过查看心理测试档案,来分辨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或者指定班级中心理开朗活泼且人际关系广的同学担任心理问题排查员(心理委员),定期对班级同学在学习、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进行摸查,以观察班级同学整体心理健康情况。丽水学院化生学院在每个班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并每周报告一次班級同学在各方面的情况,设置了“心理晴雨表”,记录着每周每个同学的情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心理干预工作者可以根据通过测试和摸查到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划分一般、较严重、严重等相应心理问题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针对性的访谈、交流、谈心等措施,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欣.大学生危机干预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37-l39.

[2]尤嘉,李晓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高校心理教育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71.

[3]张晓英.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4):26-27.

[4]高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44-147.

[5]胡莹,商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2):206-207.

[6]宋玲,宋荔钦.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探讨[J].现代商业,2010,(33):283-285.

[7]昌兵.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依据[J].河南教育,2010,(10):56-57.

[8]杨文娴,徐洪.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构刍论[J].昌吉学院学报,2010(1):79-81.

项目名称: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JXP201011)

作者简介:吴雄熊(1982-),男,浙江上虞人,助理研究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12

根据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工作。

一、建立心理危机事件分级预警体系,加强汇报、反馈、沟通机制

严密的预防工作体系是开展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首要环节。首先发挥学生宿舍舍长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严格学生宿舍舍长的推选制度,每个宿舍推选出本宿舍乐观向上、具有感染力、领导力和号召力,能团结其他同学的学生担任宿舍舍长。舍长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带头人,距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不良倾向。其次要发挥班级负责人、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班级内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调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要密切关注,通过谈心,宿舍内座谈等形式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切实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加大指导力度,有效开展工作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系统中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辅导员老师要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辅导员老师要向学生公开个人电话,并保证随时畅通,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能第一时间联系到老师。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遇到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能力。辅导员老师进要关心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的隐身保密,增加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赖程度。辅导员老师要把多种渠道收集上来的学生动态心理及时梳理,洞察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不必要危机的发生。

三、加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把加强教育做为工作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善待人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接受自己也是可以有缺点的,要注意看到自身的优点,发挥特长,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学生要包容他人,也要看到别人也有优点和缺点,正确评价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要学会面对挫折,直面困难,尤其是情感挫折,更应该有勇气承担,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心理耐受能力。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要靠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以先进带动后进,以积极影响消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感、职业规划等问题为题材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启示,有所感悟,对于学生端正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电影赏析,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游戏竞赛等活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同学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积极调整。

五、重点对象密切关注

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应当对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了解、及时掌握。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或自身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家庭内发生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等)的学生,遭遇意外事件(如车祸等)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的学生等,要密切关注,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有问题及时疏导,引导适当宣泄情绪,避免问题及情绪的累积发生更严重的事件。对于已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单靠教育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联系家长,及时帮助其到正规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进行专业救助。

六、对于已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要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及时、规范、有效的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篇13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篇14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校保安人员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辅导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辅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15

【摘 要】近期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呈现出递增趋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等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成因;干预策略

今年的4月16日,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因被同寝室的同学在饮水机里投毒而最终不治身亡。在同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袁某因未给室友蒋某及时开门而造成口角,在冲突过程中,袁某将一把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致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外,四川泸州医学院发生大学生自杀坠楼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发生腐尸事件……本该在最美好的年纪展现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却不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与国家的损失。这一桩桩惨案的发生发人深思,引发惨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原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极端心理,防止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1.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含义

极端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自身情感的剧烈变化或受到外界刺激的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个体采取极端行为或措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1]典型的极端心理危机常常表现为精神崩溃、自残、自杀或杀人等。

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方面,这是因为极端心理的产生不但与其所处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外界刺激)有关,而且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在承受能力有直接显著的联系。本文将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系统地阐述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2.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成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发生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将极端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指向个体自身,而外因则指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与社会等。

2.1内因

大学生处于刚刚从学习高压状态下解放,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庇护逐渐与社会接触的尴尬时期,他们自认为处理事情的能力强,结果恰恰相反,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就无法处理,但“自以为是”“好面子”的心态又让他们不肯主动寻求帮助,就很容易出现极端心理,继而引发极端行为。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自身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指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等等[2]。拥有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往往不自觉地钻牛角尖,不能看到事情积极、乐观的一面,一旦遇到压力、挫折,他们会过于看重事情的负面影响,出现极大的恐惧感与孤立感,易感心理危机。自身人格上的缺陷使大学生在遇到突发事情时易于冲动,不顾后果,往往做出极端的行为。国外精神病学家也认为,人格病态缺陷是造成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发生的内在根源之一。

2.1.2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这个理由,就是人生的目标或是人存在的价值。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往往不懂得珍惜生命,也不会主动承担生命的责任,一旦面临真正的挫折与危机,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慌了神,无法摆正心态,从而流露出消极情绪。在这种消极情绪控制下,他们通常不会考虑很多,会通过极端的手段如剥夺他人或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武断解决问题。

2.1.3出现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部分大学生在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透露隐私或害怕被别人背后议论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他们不愿听从专业人员的指导,也不愿向父母、好友吐露心声。更有甚者认为“这些问题没什么大不了,过几天就好了。”他们压抑不良情绪、控制烦恼往往适得其反,常常是这个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下个问题又悄然而至,不甚其烦。问题和烦恼越积越多,更不易解决,最后导致“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只好选择“一死了之”来逃避问题。

2.2外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外界刺激)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外界环境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生活背景,是大学生极端心理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作为应激事件因素存在,成为诱发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重要导火索。笔者在此将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2.2.1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族遗传与精神病。

有研究表明,家族中有三代以内的长辈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自杀的可能性相比普通人要高出两倍。这类人从小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精神上也较少得到长辈的关爱与呵护,长期处于欲望得不到满足,生活热情不高的状态。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找不到或者不愿意找人倾诉,对待问题不易冷静,容易偏激,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2)早期心理创伤。

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如父母离异或早亡、个人生理上有严重疾病或伤残、家庭暴力、长期得不到关注等。相比普通人,這部分大学生会更加敏感,自卑,不相信别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使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当遇到困难时难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就会采取极端方法。

(3)不当的家教方式。

根据社科心理教授王极盛的研究,我国约有70%的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和传统打骂。[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族给予太多期望,他们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业而忽视人格塑造,使得大学生们智商很高而情商与“逆商”(AQ)却很低。父母习惯了包办一切,大学生离开了父母难以独立生活,心理脆弱,遇到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显得无所适从,很容易采取极端方式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2.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当前学校大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

(1)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大学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也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师,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流于形式。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遇到难题不愿意找心理咨询师进行科学咨询,而是向缺乏相关知识的朋辈求助,导致效果甚微,有的甚至会起到反效果,造成惨剧的发生。

(2)学习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而到毕业时因为没有任何优势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因此,处于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往往充满了迷茫与无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会释放压力,极有可能导致极端心理危机的出现。有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相比低年级有更高的自杀率,因此,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也成为大学生突发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3)人际交往的压力。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被称为“半个社会”,大学生要处理的各种人际关系要复杂的多。一些同学可能在大学里生活得游刃有余,可有少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不善交际,人际关系紧张,交友出现障碍,陷入不合群的苦闷和烦恼之中,这些同学缺乏求助资源,如果遇到难题,就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诱发极端心理危机。

2.2.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家强调,不能脱离个体行为发生的外界环境来理解个体行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影响自杀率或他杀率高低的重要因素。[4]当前社会关系复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如现代流行的“拼爹”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他们的社会不平衡心理和仇富心理逐渐蔓延,由此产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

3.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疏导、治疗是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应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口头说教,更多的需要借助各种无形资源的渗透。良好优美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通过它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感情得到抚慰,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而大大降低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真善美,传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可以举办“半杯满――正能量”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杯子中已有的半杯水,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赞美对方,欣赏对方,使参与的同学体验到自信、快乐,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3.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高危人群”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及时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及心理档案建档工作,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工作。其中,一些“高危人群”需要特别关注,主要包括这样的人群:第一,面临严重的危机:如严重疾病、学业就业失败、失恋、经济拮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第二,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情绪长期抑郁低落,性格孤僻,对周围人敌视,个性暴躁冲动的;第三,直接、间接谈论或暗示过有自杀倾向,有个人或家族精神病史的;第四,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对现实冷漠,对未来沮丧绝望,行为冲动的。学校要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治疗,并跟踪了解他们在各阶段发生的心理变化与困惑。

3.3系统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生命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生命是人类自身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建立起乐观的、积极的人生观。[5]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他的家庭、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地活着。死亡教育则是通过对死亡的了解,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反省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6]死亡教育虽然在中国并不多见,但在国外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死亡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主动承担生命的责任并运用理智的方式看待死亡。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更高层次。它的使命就在于让大学生肯定自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将自身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更高的成就感。面对现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高发的现实,高校应尽快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公选课、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中的真善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

【参考文献】

[1]刘超.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影響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朱珍葶.大学生自杀现象与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袁希.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及预防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4]陈朝霞.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5]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8).

上一篇:2024上海PTC展览参观心得下一篇: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