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2024-06-16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精选8篇)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篇1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WTO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等新发展趋势。我国应抓紧机遇,密切融入全球化的贸易进程中,积累知识、沉淀经验、创新方式,积极带动国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自由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 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全球福利。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

(四) 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登载,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二、立足现状,寻求贸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 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三)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磊. 浅析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 现代营销(学苑版), ,(11)

[2]伍先斌. 中国贸易政策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篇2

一、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必要性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发展之基, 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新形势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化, 经济的发展逐渐面向全球并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贸易往来是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经济与贸易作为一个有机体系, 二者相辅相成——贸易顺畅往来的同时各国经济无疑也会增长。为顺应新形势的变化, 我国也应转变经济的增长模式, 从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经济与贸易是相互牵制, 也是相互发展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能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使之更为紧密。同时, 贸易的顺畅往来必然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显然,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这项根本任务的体现。同时, 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 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一项重要途径。多年来,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一直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同时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极其开放的世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环境下, 实行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大力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是大势所趋。

(三) 有利于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这使得竞争在国际市场中越发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地位, 必须保持高度的竞争意识, 具备较高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企业逐渐增多, 各企业也树立了国际竞争理念, 并且在国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企业也已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国际市场竞争模式的不断变换, 对我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遵守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出, 以适合本企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策略, 稳步进人国际市场外, 我国企业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更好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环境。国际市场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 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使得企业开始关注技术团队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营销人员基本技能的提升, 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以顺应不断变幻的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使得国际市场更为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际市场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经济与贸易市场, 使得各类资源和技术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流通和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而经济全球化, 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贸易的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国际经济与贸易朝向自由化发展。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参与主体不难发现, 不论是主动融入市场还是被动牵涉进来全球大部分国家, 都将其经济与贸易的触角扩散到全世界各个地区, 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对象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已经跃出了货物贸易的范畴, 而是发展到了含有服务、金融、技术甚至是直接投资的经济与贸易。

(二) 电子商务的崛起

近年来,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贸易热潮, 作为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一种新颖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范围的一场新的革命。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评估报告, 如果全世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都开始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 那么可以创造出每年约10亿美金的利润。电子商务是提升全球经济与贸易速度的一种重要改革方式。

(三) 跨国企业的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开始进行海外经营。不得不说, 跨国企业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助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跨国企业就经历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发展阶段, 其内部的贸易总额占据全世界贸易总额的近1/3。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 增大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开放程度, 使得更多的国家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国门, 开拓海外市场, 这亦是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针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对策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增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比较优势, 实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 我国应当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贸易政策, 以保护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正当权利。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形势,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 加强人才引进,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量, 也是国家和企业增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行服务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保障。所以, 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稳固地位并取得长久发展, 必须要首先进行人才的培养, 努力培养出一批既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懂得相关管理知识和奉献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 完善制度, 创新管理

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在长期竞争中保持活力、向上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对提升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 为顺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企业必须将其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完善起来, 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创新, 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 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中国品牌

在当今企业营销中, 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培育、创林国际化的中国品牌, 有助于我国企业提升自我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 从而获得长久利润。对于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企业, 应积极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可以说, 企业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利润, 名牌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我国企业应该认识到, 品牌塑造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 不仅需要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做到潜心、精心, 还需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创新实力。品牌效力的长期积累, 可以反过来促进企业营销和管理。所以, 企业要重视品牌的塑造和经营, 实施好品牌化经营战略。

(四) 重视提升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是企业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稳固基石, 同时也是企业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企业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全世界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走出了国门, 但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的建设却略显滞后。因此, 我国企业要加大推进企业文化步伐的战略, 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软实力。

四、总结

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科技发展进步的新环境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知识化。对于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我国而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经济的发展, 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 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 确保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主导地位, 以确保社会和国家经济贸易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亦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环境。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自由化的新形势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及发展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对新趋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任佳, 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4, (16) :17-17.DOI:10.3969/j.issn.1006-3102.2014.20.014.

[2]袁士新.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 0 1 4, (2 0) :1 7-1 7.D O I:1 0.3 9 6 9/j.issn.1006-3102.2014.20.014.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 0 1 4, (2 0) :1 7-1 7.D O I:1 0.3 9 6 9/j.issn.1006-3102.2014.20.014.

[4]李万竹.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C].//经济生活——商会经济研讨会.2012.

[5]谷莹, 洪宸.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J].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4, 1 6 (2) :9 9-1 0 0.D O I:1 0.3 9 6 9/j.issn.1673-9507.2014.02.041.

[6]郑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可持续化、生态化[J].商场现代化, 2013, (17) :40-40.DOI:10.3969/j.issn.1672-5719.2014.10.038.

[7]金林.浅谈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15 (04) :7-9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区域、双边以及多边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国际贸易开始成为各国之间进行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规范化与自由化的新特点,这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导向。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对促进国家经济与贸易的双重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进而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指的是各国之间在商品、生产要素、服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易活动,它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构成了区域经济贸易,如果站在一国的立场上来解读国际贸易的话,国际贸易就可被认为是对外贸易,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贸易指的就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助力就是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重要手段。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在商品、劳务、生产要素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顺应了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必行的举措。加强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可以有效改变我国经济模式单一、商品样式少的现状,既符合商品生产发展的趋势,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另外,我国要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稳定位置、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行措施。

(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它甚至还决定着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并且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可以在世界上赢得较大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作为我国的发展之基、立国之本,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以由传统的单一体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开始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分工及现代科技。区域、多边、双边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使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的同时,完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与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作为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贸易往来的顺畅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压力与动力,使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使人们在竞争中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自身弱点并逐步消除,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能带动一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必然会引起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竞争,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领稳定地位,企业首先就要努力发展自身实力,打造自主品牌,掌握产业核心科技,带领产业区域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要注重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而人才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又会使企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众多同类产业中脱颖而出。从这个方面讲,将国际竞争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促使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形成强上加强的良性循环。企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进而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促使经济模式由单一化向着多元化轉变。也就是说,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是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的,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三大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就集中体现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启动,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该组织强调协商一致与平等自愿,是一个相对自由、松散的经济合作论坛。1993年成立的欧洲联盟最初是由英国等七个西欧发达国家成立的经济共同体,该共同体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共赢,并且发展到东欧,成为影响世界的国际性组织,这个组织的成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合作机制。1994年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北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区。由此可见,世界经济都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规模上都在不断扩大。正如党十五大报告所言,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带动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新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的力量正在不断调整、组合与分化。

(一)全球化的国际经济

nlc202309081109

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并由此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双赢,而且加深了各国之间的贸易交集;另一方面,国际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行业竞争,给各国企业带来严重考验的同时,也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国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为企业的高效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球化的国际经济也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多元化的贸易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新平台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兴起,多元化贸易时代到来。一方面,互联网这个全球性质的网络组织有着其特定的安全机构,人们必须遵守其规则来进行交易,这样就全面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贸易发展模式大大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人们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最大化地保障了国际贸易的利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新形势下多元化的贸易模式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自由化的贸易制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着全球价值链为导向的产生,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最大诉求就是贸易制度的自由化。传统贸易制度主要是根据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协议制定的,其中涉及的内容仅仅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制度安排,现已完全不能满足各国经济的发展需求。边境监管、贸易壁垒以及繁文缛节的行政管理严重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人们迫切需求自由化的贸易制度来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各国之间开始破除贸易壁垒,将全球的生产、服务、商品要素有机整合,增加国际贸易机会,并以此为根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自由化贸易制度。

(四)科技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是新形势下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科技创新促使人们全面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总而言之,科技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知识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规划。

(五)高级化的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是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各国企业贸易结构纷纷开始向着最优化转型,以期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导性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近20多年来,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相对而言,运输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产业所占份额在不断缩减,国际经济与贸易正由低技术产业向着高技术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着高附加值产业优化升级,调整到高级化的贸易结构。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协调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外,我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机制,保护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合法权益。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才竞争力,人力资源也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是企业提升实力、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和保障,毫不夸张地说,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运营的成败。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稳固的地位并逐步取得优势,必须重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相关管理技能的人才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创新力

企业能否在长期竞争中保持活力、向上的状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人与工作最佳配合度、保证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它还可以根据员工的日常表现,留住与培养优秀人才,并适当鞭策与排除不合格员工。总而言之,它是企业员工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激勵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带动企业各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企业创新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足够的优势并且能够得到长久发展。

(三)提升企业文化,打造品牌战略

企业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稳固基石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它关系着企业形象的构建、企业品牌化的经营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走出国门开始向外展示自身商品,但企业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并且缺乏中国特色的品牌战略。新形势下,品牌化经营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我国企业应提升自身企业文化,打造品牌战略,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的自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获得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另外,品牌的塑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潜心、精心地进行日常经营,保证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还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国际企业竞争中占相对主导的地位。品牌战略决定着企业当前和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效益,而且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力还可以反过来促进企业的营销和发展。所以说,提升企业文化、打造品牌战略是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大举措,企业必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品牌,将品牌化经营战略完善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自由化、科技化、高级化方向发展,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应注重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运营发展,全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增强中国企业的品牌效力,从而确保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主导性优势,推动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磊.浅析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2,(23).

[2]王纪宽.现代国际贸易的新特征[J].世界经济,2013,(8).

[3]樊纲,关志雄,姚之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2012,(12).

[4]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

[5]任佳,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16).

作者简介:陈坤琳(1993-),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篇4

[摘要]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它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国际物流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同时,国际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制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如今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的日渐增长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的成长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关系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

我们这里讲的国际物流是跨越国界的,是两个或更多家之间的一种物质流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既然国际物流是多个国家之间的活动,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物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来看待,并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于国际贸易,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活动。

因此,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物流得以产生并发展。

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国际物流。

1.国际贸易的产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活动是国际物流存在的前提条件,同时国际物流的存在也是国际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假象若没有国际物流,则不同国家之间则不能进行商品交换活动,进而国际贸易则不复存在。因此要想进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就会必然产生。从这个角度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日趋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国际物流要实现专业化、一体化等更高的技术标准。众所周知,国际物流以前仅把货物从一国物理性转移到另一国,如今的国际物流已发展成集采购、运输、搬运及配送等为一身的综合性服务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并刺激其向更高的服务体统前进与发展。

2.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高效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从专业角度讲,物流技术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对象间进行物流活动时所采用或涉及到的方法及理论,以及活动中应用的设备、装置等的总称。如今,国际贸易活动飞速发展,其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物流技术要与时俱进,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以及预测等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物流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物流技术进步的内在重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地区之间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无容置疑,产品的质量在消费者眼中永远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但是,价格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价格的优势会极大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巨大利润。因此国际贸易中,要求活动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包括产品原料价格、运输价格以及库存费用等。这些所有的环节都要求物流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协调。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活动日渐发达的推动下,国际物流的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和进步。

3.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国际物流技术提高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物质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这个一方面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首先,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迅速增长;其次,贸易产品的种类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物质要求的日渐激烈使得国际贸易的结构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原来,国际贸易的主体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原料为主,现在正在过渡到以附加值以及精密加工产品等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技术、效率以及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有明显的影响

现在,国际贸易已经发展为买方,市场上众多的.贸易商采取了少量而多样的贸易方式,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日趋个性的产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配送方式,那就是高额度但小批量的配送方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特殊的配送物流方式已经渐具雏形,并形成规模,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此种模式的物流方式有很大的前景。随着消费者趋向的改变,国际贸易商的买卖趋向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其对物流经营的方式已逐渐向集约化、电子化、系统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由此,国际贸易活动的长足进步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的突破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这必将会掀起国际物流行业的另一个高潮,也必将会给国际物流行业以更大的推动力。

二、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产生的。然而从产生后,它便开始了独立的发展,且发展越来越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跨国贸易中,货物的转移会带来国际物流量的上升,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而在这其中,就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过程中提供方便,以更好的方式来进行贸易。现代国际物流中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这些科技手段能够使得物流活动中的信息迅速且准确的进行反馈,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第一时间按照消费者的意愿生产出产品,并迅速的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并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在供应链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产品的流通周期会大大缩短,使得物流配送速度得以加快。另外,通过集成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以及制造环节,从而使扩大物流的服务,使之系列化,并且现在物流的规范作业,这样物流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送货不及时、延迟交货以及货物损坏等不可控制的风险等都会大大降低,便利了各国企业间的贸易。然而,效率低下的的物流体系会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从事国际贸易需要巨大的流通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其所带来的利益。

一般说来,物流系统由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组成,各个要素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有机而合理的实现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物流在货物的国际运输转移过程中相对于国内的运输要复杂的多,此时对系统内部各个功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例如在运输中,同国内物流运输相比,国际运输要涉及更为广泛的环节,且这些环节要要复杂的多,线长面广,风险也大,总之,情况更为复杂。国际运输的主要途径包括:海运、空运、陆运、管道以及多式联运等。在国际运输过程中我们要对其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最优方式以及最优路线,最后对所选方式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与管理。在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会用到多种不同的运送工具,并采取不同的运送方式,中间还有可能要进行多次的装卸和搬运,这样的话,就会与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货主、海关、银行和各种中间代理人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而由于各国的政治、金融货币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就会增加可变的因素,因此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其整个物流的效率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中的多数产品都开始了由买房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与转变。贸易商关注的重点成为如何更快、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求。针对这个方针,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向着更多样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中,生产商往往把零件进行标准化,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管理,当贸易商得知消费者的需求后,可通过对物流中零件的加工,实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今越来越高效的物流技术及物流服务系统为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使得世界各国参与贸易获得的利益大为提高,并使得越来越多的非贸易品向着贸易品的方向转变着。同时,很多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化,他们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购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料,在此基础进行组装和重组,最后把成品销往世界各地。据了解,跨国企业之间的销售和采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巨大比重,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上面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可明显改善国际贸易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因此,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密不可分的。

总结: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铺相成,本文中的讨论表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同时国际物流的完善又是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物流的发展互为因果,并互相产生着反馈作用,不过,由资料可知,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要稍大。当今,北美、欧洲以及日本是世界贸易活动最为频繁的几个区域,其繁荣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世界物流组织的发展,我国应以他们为榜样,充分发展物流技术,为我国的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2]浅谈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M].沈阳工大学报,,(10)

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发展新趋势论文 篇5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体制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长期坚持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商品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到来,传统的以指*计划来进行经济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确定,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也逐渐得以形成并日益丰富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我们对于经济管理的深入研究,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已经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具的现代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新趋势。认清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新趋势,将会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1.1经济管理的含义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监督管理部分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管理只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以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2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现代化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升,对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化经济管理必须采取合理化措施,结合实际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之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创造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缺乏创造的经济管理,就会导致落后,一个僵硬的、不知变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会阻碍社会成员的进步,导致管理制度的缺乏。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向前迈进,提高管理的艺术性,实现能动管理,发挥出人的巨大作用,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本质上说,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党和国家要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管理的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

2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2.1经济管理概念

经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管理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也以多种方式集中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经济管理理论扎实的运用其中,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2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何为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经济管理现代化为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管理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相结合,这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模式上,更加体现在管理方式上,所以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服务机制,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3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层出不穷,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其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改变,逐渐向民主化、网络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为其重中之重经济管理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此,经济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与现代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3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1管理的艺术性特征

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其自身就具备改革性、整体性和感染性等特征。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管理才能,同时也还要具备管理的艺术,从其管理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管理,这样所产生的管理效果是不容被忽视的。不仅仅如此,管理艺术的灵活性、实践性以及特殊的技巧性都能为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必须将其艺术性特征引入管理模式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

3.2管理的能动性

管理的能动性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思想管理的开放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定死守原有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样不仅仅起不到管理的效果,更会导致更多损失的产生,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利用完善的思维方式来建立管理的人性化发展模式。

3.3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作为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民主化及专业化等效用。绝对不能将其管理固守化,一味的追求管理自身的建设发展,这样很难在整个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效用,管理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站在民主化、专业化、客观化的角度,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就对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4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更能提高整个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用。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化仪器等。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以便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4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4.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本国国情而发展的,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现状来讲,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的不均衡发展,东西南北差异较大,这就使得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而我国也是依据客观实际需要采取的是多种经济建设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也要依据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制定,合理完善其发展的不足,因地制宜才是发展的根本。

4.2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技术的层出不穷,我国在其经济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等,都将是未来管理现代化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5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5.1管理观念的柔性化

刚性管理理念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管理标准,主要是通过制度及纪律的约束和控制进行管理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员工主要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上级的指令进行实践操作,传统的管理思想既有有利的一面,对于纪律执行程度上起着令行禁止的作用,但是就提高员工积极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使员工丧失了基本的主观能动性,对创新管理方法上造成了障碍,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此背景下,知识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要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此更好地促进发展。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运用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进行柔性管理,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柔性管理观念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制定灵活完善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现代化管理理念。

5.2管理观念的和谐化

要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就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领导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和谐发展的视角创造价值和效益,并时刻了解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和谐发展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的标准,同时也是其体现市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全面宣传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价值,从而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此外,管理观念的和谐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化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以此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5.3科学管理向着人性化管理发展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管理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其中,以缺少人性化的管理问题最为突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得到了提出并确立。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本,以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被动变主动,更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目前,人本管理理念正在被企业认可和采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相信,在企业当下和未来的思想管理体系中人本管理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5.4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创新与调整,必须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充分调整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管理建设中来,而不是采取以往的管理方式,限制其员工能动性的发挥,绝对服从的管理模式。员工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更能将信息的准确性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结构优化,管理层逐渐改变专制的管理方式,听取意见,放宽其权力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民主性,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优化升级转型,这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5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在其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未来,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必须借助网络化的发展技术来完善经济管理发展,这样不仅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获得广泛的传播。使得经济管理现代化借助其优势更好的对其内部人员进行优化。

5.6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步,对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团队的有效合作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坏境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其管理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其相关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共赢的局面。这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团队的精诚协作,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管理意识,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针对其不足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5.7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不仅仅经历了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也经历过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变化,作为管理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对不能盲目地对其进行改变,要认清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源,至始至终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作为主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首先所满足的主要因素则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巩固自身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6结束语

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员工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现代化就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设备,改掉经济传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陋习,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先进的经验。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团队合作化趋势、消费者导向趋势以及沟通网络化趋势都是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都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将这些趋势努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在我国,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结合实际,改掉陈规陋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采用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广各种先进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渠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充分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近年来,在社会进程稳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要勇于突破成规,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形成基本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工作积极性,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论文 篇6

摘要: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贸易 效应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以及产品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以及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与分工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1国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

从深层次讲,分工演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分工的演进是逐次推进的,由一国内部区际推进到国际之间,并最终形成国际间的分工。分工也是剖析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切入点,而实现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是分工的二重性(专业化、多样化)。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要靠四个方面。一靠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凭借资源优势,获得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的条件;二靠区域间的分工演进,分解产业部门,从而衍生出各式新的产业。在区域多样化产业格局下,差异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靠分工促进的劳动专业化,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专业化人员的持续操作,这种操作提高了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使其不断积累相关劳动经验,改进劳动技能,并且通过人员的专门化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加速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四靠规模化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像钢铁厂这样的企业更多地依靠规模效益,而像铁路则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无法投产。

2国际贸易是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贸易创造型投资”,这种主要靠外贸对资本的传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资源结余。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普遍,利用比较优势,既利于出口,又可积累国内财富。同时,可以利用出口商品来换取本国急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宁波大部分公司,都体现了外贸的带动作用,它们大都起步于外贸生意,有了相当资金积累后再办实体。一般而言,相同条件下,由于贸易额大,利息与本金偿还转移易于发生,因而,贸易量越大,预期外贸流入量也就相应增加。而预期本息偿还机会欠佳,资本流入就要受阻。更进一步讲,外贸额(尤其是出口额)快速增长将增强外资投放的信心。原因在于:(1)出口增长迅速,外汇结余较多,国际投资信任度就高;(2)出口扩张,一则表明出口产业或产品前景广阔,再则表明该国产业或产品已达一定水准,国外企业投资信心增强;(3)一般而言,在增速较快的经济体系内,由于出口产业的蓬勃发展,投资者在产品销售以及外汇盈余汇出方面较少有后顾之忧。

第二,国际贸易的促发展功能,主要是通过将区域的储蓄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来实现。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是实现储蓄转为投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则很薄弱。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生产能力、转换能力不足以及获得国际借贷的局限造成了资本的缺乏。

第三,外贸还具有优化储蓄的功能。外贸引导国民储蓄,进而弥补储蓄缺口,要通过限制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国民总收入支出公式,即Y=(CD+CM)+(ID+IM)。CD、CM、ID、IM分别代表区内消费、国外消费、区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由此可见,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区域的出口,相当于CM的增大,而在ID有限的情况下,IM的增大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四,外贸对于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区域技术进步的纽带,又为其创造条件。外贸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有种渠道:(1)通过购买或引进的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可以提高现有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白来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外贸发展积累外汇购买所得。(2)通过对于进口产品的研究,获得其相关技术,进行模仿创新。随着国际技术信息的交流,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进行细致研究,获得相关技术信息,模仿其产品技术,实现对于部分产品的仿制再现。例如,国外的一些西式快餐店在国内的大量出现,其西式快餐制作技术被国内逐渐模仿,甚至可与其一较高下。(3)通过外贸刺激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技术的进步。要想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外在竞争压力也迫使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而这种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既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实现区域收入的增加,而且也会通过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技术的进步。(4)通过外贸与外资的联动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当前,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做文章,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会分得先进技术的红利,国内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工业等就在外资的驱动下,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3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首先,国际贸易对于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具有推动作用。贸易一旦不存在,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举例来讲,甲地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但缺土地,乙地则有土地优势,欠缺劳动下,两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就会达到双赢的局面。放大来讲,仅国内区际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局限,实现全球范围内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生产资源都有趋利性,出口行业效益好,进口行业就要受冲击,而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出口行业,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能得以实现。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两种力量,即出口的“拉力”和进口的“推力”来实现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出口“拉力”具有前后双向关联的效果,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以及相关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的拉动,这种拉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生产此类产品厂商的快速发展。如果出口产品为中间产品,出口量的增大,会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产业的成熟就与蚕丝出口带动丝绸制品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此外,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已经与输出产业融为一体,并实现了平行发展的态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有利于促进输出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进口的“推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国内未有的产业产品来刺激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需求量逐渐增加,国内相关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对于国内已有的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凭借的就是进口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具有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出口工业的布局上一定靠近便于产品运输的港口等地。由于保护的原因,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工业多半位于内地,其结果可使工业布局实现有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的间接传导机制,包括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内外交错,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上的二次组合。

4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机制创新

主要指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显示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制度优越性。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示范推动的显著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对于推动政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具有迫使作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指令性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包办一切,弊病很多,与国际贸易和惯例格格不入。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展迅速,成效显著。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微观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刺激作用。

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企业在机制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也将企业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予以切割,市场开始逐渐主导企业的发展,而行政干预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则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潮的“逼迫”下,有力地推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产品运作习惯。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并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会成长起来,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是不开放且与国外无贸易的情形之下,低效率的国内或区内垄断企业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必将刺激其改进生产,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不可避免地,一些低效率、低技术水平的企业就只有被淘汰而代之以更高水平的企业。

此外,国际贸易对新的区域经济理念还具有传播作用。新的理念的传播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开阔其经营眼界。

5我国外贸发展新阶段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以此有效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此外,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以及在与国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国内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企业管理渐趋科学化,并且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开展,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际贸易加速区域成长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小国(系指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规模较小)囿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而大国则相对要弱一些,大国本身内部就存在若干的区域,这些区域相当于小国,区域之间开展贸易交流的空间很大。然而,现有相关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多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来考察外贸的影响,并且总是理性化地认为国内(包括大国和小国)的区际贸易机会和贸易空间都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省际之间互通贸易不足,自给自足现象仍很严重,并且人为地设置诸多贸易壁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的合理有序流动。因而,在制定相关贸易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和国外贸易潜力的充分发挥,优化国内,壮大实力,并培育国际竞争力。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的对外出口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面,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并且综合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可以预见,我国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我国要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货出版社,.

[3]骆泽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10).

[4]吕燕萍.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09).

试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 篇7

一、制约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因素

1. 国际经济贸易。

从世界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一发展状况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所以, 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容我们乐观, 所以一定要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2. 区域化、贸易全球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现象。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规避世界经济贸易中带来的风险。

3.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持续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方面, 如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没有一条持续性的道路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1. 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就不可能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现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地明显, 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 而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 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

2. 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要想发展国际经济贸易, 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位置, 同时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 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3.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 经济才能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才能发展, 而且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

1. 跨国企业的发展。

在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 而这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 在上世纪末, 跨国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趋势, 跨国企业的贸易总量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跨国企业来看, 其中制造成品的跨国企业在众多的跨国企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所占有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而利用技术进行贸易的跨国企业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佼佼者, 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这些跨国企业中出现的。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看, 跨国企业在世界中所占有的生产总值即将达到一半, 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与此同时, 跨国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2. 贸易自由化趋势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自从上世纪末以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也越来越增强, 这就在一些方面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不仅仅是在技术, 还包括第三产业的一些贸易。

3. 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贸易形式,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从联合国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得知, 电子商务在一年中所创造的利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 这也就说明电子商务等新形式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会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措施

1.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自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窘迫, 因此, 我国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增强综合实力, 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2. 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条约。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些条约要切实坚持和实施, 坚决抵制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 以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创造有利的环境。

3. 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政府要对我国的一些企业进行指导, 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 同时还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活动, 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走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4.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从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从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中我们不难看出,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定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 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 从而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

5. 鼓励我国企业朝着跨国企业发展。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篇8

关键词:欧盟;经济贸易;反倾销政策;经贸合作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情况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

二、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问题

1.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各国经济、技术实力普遍较强,因而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并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的国家,同时也是设置TBT最严重的国家。调查表明TBT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首要的非关税壁垒。

2.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欧盟是最早发起对华反倾销的地区,也是外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案诉讼最多的国家。截止2003年底,欧盟已发动98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申诉。进入2004年,这一势头有增无减,年度立案数量大幅度增加到9起,涉及产品包括手动叉车、铸铁井盖、碳酸钡、聚酯长纤维面料、三氯异氰尿酸、镁砖、不锈钢紧固件、颗粒状聚四氟乙烯树脂、酒石酸等,这些产品均属中国出口欧盟的重要产品。

3.取消普惠制待遇。从1995年开始,欧盟分两阶段(1995—1998年和1998—2004年)逐渐了削减对中国产品的普惠制待遇。一些产品从2003年11月1日起,在原优惠安排的基础上,削减50%的优惠幅度,并从2004年5月1日起,取消了全部优惠安排。这意味着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关税的大幅度提高,必将影响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中国多欧盟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对策

1.拉动内需

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2.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协助出口企业融资

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酝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3.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广交会为例。尽管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下降。但是从现场情况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特产品大量涌现,成交活跃;节能环保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拥有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专利技术的产品和创新产品优势明显。及早推行市场多元化的企业,掌握了成交和定价的主动权,显示了较强的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4.有效化解贸易摩擦

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会增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我国的外贸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中外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此外,为了抵御发达国家通过贸易转嫁危机的做法,我们还要积极联合周边国家,建立统一的多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反倾销的保障措施。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

5.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6.产业升级

劳动力成本低,已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难免被淘汰的命运。产业升级成为了必然,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种种阵痛,从政府的角度、企业的自身,产业升级已经得到了共识,“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张谊浩,陈柳钦.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4,(01).

[2]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09).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4]裴长洪.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J].经济研究,2005,(09).

[5]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08).

[6]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2,(05).

上一篇:乡镇交通安全工作职责下一篇:训练器材库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