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2024-06-08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共8篇)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篇1

----------公司文化、策略、核心競爭能力(專利)、組織結構、領導風格、公司內部管理系統、員工數值(知識)

1、公司文化:組織內部共有的價值觀念。包括:企業管理宗旨、管理溝通。

2、策略:為實現公司目標所採取的系統活動等。包括:外部環境分析與成果、內部資源分析及整理成果、策略邏輯、策略實施與控制方案。

3、核心競爭能力(專利):企業的顯著特徵技術。包括:研發能力、市場競爭力、生產能力、財務能力、創新能力。

4、組織結構:組織結構以及職權/責任之間的關係。包括:組織架構與技能、權責結構。

5、領導風格: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以及為取得組織目標集體化所花的時間。包括:管理風格、企業文化。

6、公司內部管理系統:諸如信息系統、製作過程、預算和控制過程。包括:面向夥伴的關係過程、面向管理的作業過程、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篇2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Corporat e Governance)亦被称为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督导机制、法人治理结构等,是关于如何治理公司实体、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过程,即运用权力指导公司的方向,监督管理人员的行动,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按照公司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公司。

(二)内部审计:

美国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劳伦斯·索耶(1990)在其著作《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功能,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组织中内部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活动,审计人员对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独立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各种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届年会对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旨在增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状况的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引入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会通过。

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从制度的建立上需要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涉及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采购、销售、基建工程、投融资、会计核算等经济业务需要有效的控制制度来协调、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是内部审计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次,企业专项开支需要内部审计。企业的投资、基建工程、科研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手续是否规范、票据是否合法、是否有超预算支出等,需要内部审计参与其整个过程,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这些专项开支经济合理,防止浪费。最后,经营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划分需要内部审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其管辖范围较宽,责任较大,如果不进行离任审计,会给继任者留下很多经营上的麻烦,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前任在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及资产情况进行内部审计。

三、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意义和作用

(一)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不仅是国有企业集团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的有以下作用。

(1)内部审计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拥有着不同动机的信息需求。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相关的会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既可约束管理层会计信息的编报权力,也可督促管理层及时披露会计信息,以此来缓解投资者与管理层间的信息失衡问题。

(2)内部审计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作为企业管理的形式,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特殊形式,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环节,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内部审计机构处于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有利于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审查和评估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3)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公司价值增值。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而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可以通过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业务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活动,以及保障公司治理的利益平衡机制等途径来增加公司价值。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也称自我监控作用。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发现那些不利于本单位目标实现的环节和方面。其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即自我促进和完善的作用。在实践中,由于各个单位的情况不同,内部审计发挥的具体作用也有所不同。

四、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的内容、范畴未达到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要求

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履行下列职责: (1)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含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单位,下同)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2)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 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4)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5)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6)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7) 法律、法规规定和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

(二)内部审计技落后于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新趋势

在我国审计发展的20年中,虽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能够对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一定指导,但是该规定的内容缺乏具体业务操作的指导,因此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大多数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运用查账手段为主进行审计,分析方法也是以财务分析为主,没有很好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评审技术、价值工程、经营分析等技术方法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去,造成审计分析问题层次浅,系统性不强,难以很好地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使得内部审计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的传统的方式,应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身机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五、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大力开拓审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是代表出资者、经营者、决策者从事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直接参与生产,流通领域创造价值的过程,对公司全过程进行监督。其监督的内容应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模式,向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发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公司增加价值服务。在一个存在有效治理机制的公司中,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帮助公司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与管理者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二)审计部应建立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审计资料互享机制

把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联系,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必须积极、参与配合外部审计工作,实行审计工作底稿互签制度,实现审计资料互享机制,在相互审计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加强重视事前、事中的审计工作,同时防止外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交易。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定内审人员约束激励考核办法

公司应及时研究制订出内审人员从审计的过程到审计的结果都应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审计职业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内审也是一样。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系统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使用和掌握经营审计、风险性审计技术方法。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从财务会计审计转移到经营效益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内部控制评价的审计,重视事前、事中的审计,提高对信息经济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佳俊.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功能的途径[J].中国审计, 2009 (21) 。

[2]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 2004 (5) 。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

一、从内部控制定义的变化中引发的思考

(一)内部控制定文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形一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此阶段上。它重在事务分管、明确分工、加强责任,把一笔经济业务分割成几个部分由几个人分别去做,各负其责,互相监督,以防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70年代,该时期的代表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58年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它使得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光停留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第三阶段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该时期的代表是1988年美国M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55号》,它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四阶段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04年底,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颁布了一个全新的COSO报告,即《风险管理一总体框架》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个要素,它将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明确为内部环境。

(二)从内部控制定文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来看,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出来,它塑造了企业的控制文化,影响着员工的控制意识。许多学者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诚然,一个公司没有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存在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会计控制系统的失效。因此,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弥补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正如COSO的内部控制概念中所说,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基础中都存在极大的缺陷,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亟待改善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的缺陷

(一)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偏好。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尽管是无形的,但它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郑州亚细亚集团新任董事长对集团进行调查时,发现郑亚集团机构根本无人主持运作,长期没人召集会议。自上而下的管理者对集团的性质、状况、资产分布情况一问三不知。管理者忙于私事;有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把家属送出国,随时做好离开的准备。这样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那些只沾点郑亚小光的人,不以贪图小利为耻也就见怪不怪了。这种不健康的风气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阻碍着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这虽是一个特殊案例,但这种现象在我国还颇具普遍性。

(三)董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董事会只有当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东方锅炉一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虚职,没有起到一个独立机构的应有作用。

(四)内部审计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审计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不设内审机构,即使设了也附属于财会部门,组织地位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一个良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

(六)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和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当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地建立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运用适当的管理控制方法都可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和协调关系,加之不少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很容易造成权利过于集中于总经理,董事会和监事会被架空。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结构和方法的设置上,还在于权力的制衡以及外部的约束上。

(七)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管理机构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接受的直接检查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要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要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但中国证监会一方面要禁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以免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扶持。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境也一样,从独立的原则来说,是应该采用合理的审计程序发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以维护该行业的声

誉,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不当竞争仍然存在,致使会计事务所为了生存和提高竞争实力不得不放弃公正、独立的原则而出具审计报告。

所以,中国证监会在监管的过程中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状况下,中国证监会和中介机构都没有形成完全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企业的控制意识。

三、制定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

1、增加董事会功能。现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增加董事会功能的一项具体措施。在我国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管理层,与公司没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做出判断的交易或关系的董事会。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

2、强化监事会的作用。监事会担负着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其作用的强化关键在于有一批品德好、能坚持原则、素质高的人员,比如可以引入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为主的独立监事。

3、监督和控制经营者行为。所有者应采取激励加约束的控制措施,达到经营者与所有者双赢的目标,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

1、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使员工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提高管理者素质。由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原动力,只有管理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理念才能推动和激励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出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

2、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四)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

1、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报酬,创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并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对员工实施晋升和奖励制度,使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承认和鼓励,树立正确的导向。

2、建立对不合格员工的严格淘汰机制,彻底打破心存舞弊意网的潜在违规者的侥幸心理,阻止其不法动机。

3、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帮助他们熟悉应该掌握的岗位技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以保证员工更好地履行规定的职责。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企业加强内控的动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有关法规和制定法律促使企业加强内控,以外部压力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造成内控的虚位。

如何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论文 篇4

由于“独揽大权”这种情况不是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合理的治理结构,也不能有效的保障企业中各种性质的股东的权益。因此,如需企业实现真正有效的科学治理,就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这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淤改进公司董事制度。吸收具有专业知识专长的管理人员公司进入高层或吸纳无亲属关系高层加入董事会,避免董事会成员构成一家独大,股份高度集中,实现董事会人员结构的多样化,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储备、经验和知识来做出科学合理决策。于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董事会应该根据公司年度业绩,结合考核结果,进行公正全面的考核,真正实现奖罚分明,完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加强财务员工技能和业务水平培训,加强对公司内部财务部门以及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的财务工作的监督。

4.2改变发展战略

肉制品行业的发展竞争与别的行业有所不同。相对于肉制品行业而言,肉制品的质量和价格才是竞争焦点。由于肉制品行业的受多因素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对肉制品企业而言,如果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主要有提高肉制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两种途径。要提{肉质,就必须全面改善牲畜养殖模式、从肉制品的源头喂养抓起,确保肉质。要想使肉制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当地是著名农畜品养殖大县的地域优势,与当地牧农商订牲畜养殖合同,通过从源头抓起来实现提高肉制品的质量。发挥当地养殖地域优势实现规模化效应,打造优质畜牧养殖基地,从源头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肉质,并使公司不断做大做强,赢得市场占有率。

4.3规范人力资源制度

丰富招聘渠道。改革原有企业招聘模式,借鉴同行招聘手段,多方面增加招聘渠道,在公司原有对外招聘模式上,加强网络招聘力度、大范围社会招聘选拔、破原有的地域招聘限制等。于优化薪酬制度。优化公司内部的薪酬激励制度,建议专业机构对周围企业薪资水平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薪资调整,加强对员工的吸引力,避免人才的流失同时,要不断完善考核晋升机制,使企业员工真正能得到回报,劳有所获,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天泓援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形成基础研究[J]援财经问题研究,2013,(11)

[2]沈烈,孙德芝,康均援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构建[J]援审计研究,2014,(06)

联想内部环境分析 篇5

一、管理团队:

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杨元庆

非执行董事: 朱立南、马雪征、赵令欢、William O·Grabe、吴亦兵独立非执行董事:吴家玮、丁利生、田溯宁、Nicholas C.Allen、出井伸之。监事: 李勤、余政、王军

总裁室成员

总裁:杨元庆;

常务副总裁:李勤、朱立南、吴亦兵副总裁:陈国栋、赵令欢、曹之江、唐旭东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宁旻名誉主席、高级顾问:柳传志、李勤、余政、王军

联想集团新班底亮相

公司大事件: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下午,联想集团宣布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调整,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杨元庆将出任公司CEO兼董事长,该调整自2011年11月13日起生效。此外,为表彰柳传志在任期内对公司的贡献,委任柳传志为联想集团名誉主席及高级顾问。

(一)柳传志,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历任联想集团总裁、董事局主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联想集团非执行董事,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董事长。1966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之后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4年,柳传志先生与其它十位计算所科研人员以20万元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曾任总经理、总裁。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

洲最佳商业人士”。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亚洲最佳商业人士”、“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商界领袖”等称号。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长一职,将担任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及高级顾问。

(二)杨元庆,国家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同时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1989年,杨元庆进入联想集团。1991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CAD部总经理。自其上任后,该部的经营额每年均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多次获得美国惠普公司“全球最佳代理奖”。

1994年,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在其带领下,当年联想自有品牌电脑销售出4.2万台,跻身于中国市场三甲之列。杨元庆也因此被中国各界誉为“销售奇才”、“科技之星”,时年杨元庆29岁。

1995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集团执委会副主席,成为联想集团决策层核心成员,是年联想电脑以超出130%的速度增长,以年销售10.5万台稳居国内市场前三名,成为国内电脑市场销售前5名厂家中唯一国产品牌电脑产品。

2001年4月20日的联想誓师大会上,杨元庆郑重宣布了联想未来几年发展的战略,即联想未来的定位: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

曾先后荣获“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优秀青年”称号,1994年北京市“青年科技企业家之星”奖提名奖,1996年第二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1997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奖励,1998年荣获第三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年5月光荣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同年在《亚洲周刊》的推进亚洲发展的20名千禧英雄中,作为两名中国大陆代表之一入选;2001年6月,获得“商业周刊”亚洲版评选的“亚洲之星”称号。

二、雇员

全球员工人数:约20,757名

联想员工人数: 12600 余人

员工平均年龄:28.4岁

IT咨询

12%

19%研发技术 29%

生产运作 9%

三、工作的物质环境

四、组织文化

1、想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 在联想的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联想根文化,它的核心是企业利益第一、求实进取和以人为本。以联想根文化为基础,结合联想集团的特点和国际化环境的需求,联想进一步发展出了被称为“4P”的价值观:

 口号是“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

 We PLAN before we pledge. 想清楚再承诺

 We PERFORM as we promise. 承诺就要兑现

 We PRIORITIZE company first. 公司利益至上

 We PRACTICE improving every day. 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 联想文化扎根在联想员工心中,支持联想全球战略的实施,并为联想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联想的人才战略?

 追求绩效——我们设定清晰且有挑战性的目标,恪守承诺,实现目标,并且对重要的事情进行评估。

 赢的态度—对未来和客户,我们充满激情,积极主动。我们要为胜利而欢庆,也要从挫折中汲取教训。指导和反馈是我们学习的关键。

 拥抱变革—变化让我们充满活力,我们敢于冒险、快速行动。我们珍视任何人的意见。

 坦诚沟通—我们畅所欲言,公开透明。我们正视不同意见,一旦达成一致,坚决贯彻执行。

3、联想员工的发展道路和空间是怎样的?

 联想为员工建立双重职业发展路径,即管理序列路径和专业路径,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路径。

 管理序列:根据在联想的发展情况,您有机会成为管理者。

 专业岗位序列:目前,联想已经建立了15大类近100个子序列的职位序列,包括技术、市场、产品、职能等各方面。公司各BU视具体情况周期性对在职人员进行评估,做出升级、保级与降级调整。通过明确各类岗位的胜任能力要

求,为员工确立专业发展路径和方向,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系列培训课程,这样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能力提高。

 员工轮岗:为了保证员工在联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司还推行关键岗位骨干员工轮岗制度。

 竞聘制度:鼓励员工通过竞聘的方式展示自己脱颖而出,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

联想集团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第一我们非常注重从校园招聘优秀的人才,联想给他们提供培养空间,让他们在联想里能够成长。第二我们还有培养很多国际化人才的项目,要做到不但在中国非常好,还要有做到“世界第一品牌”的目标。其次还有一系列员工日常业务能力的提升的项目,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和发展。作为追求高绩效的公司,联想拥有有竞争力的薪酬架构体系,实行“奖励先进,鼓励优秀”的战略,使得员工在公司里都追求高绩效。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动态化内控制度,信息系统控制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则更倚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内部控制也面临着时代发展的考验,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重新构建企业内部控制颇具意义。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保护其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信息客观、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等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已历经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几个不同阶段。大量的现实案例证明,对于企业生产和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内部控制作为执行企业战略、保证企业目标实施的重要系统,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由于内部控制实施的企业经营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企业必须保持动态的内部控制观念,将内部控制的设置与环境发展保持同步和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企业信息化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和商务活动信息化等几方面内容。在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由于内部控制寓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信息化了的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决策和商务活动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二、信息化环境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处于企业的大环境之中。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 (Control Environment)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控制活动 (Control Activities) 、信息与沟通 (1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监控 (Monitoring) 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而COSO委员会在其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则在五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形成了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本文认为,上述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其重心仍然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体系也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每项基本要素的内部构成呈现出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征,随之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中新的问题。下面本文对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

1. 信息化对控制环境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内部控制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条件发生作用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COSO在其报告中将控制环境列入诸要素的首位,并且其在内控概念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即,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存在较大的缺陷,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内控的建立和实施也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目的。信息化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企业的控制环境日益复杂,其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内部控制程序、增强内部控制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内部控制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将使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隐患。

信息化对控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环境变化。这一变化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细微而本质。企业由于追求效率而摒弃了过时陈旧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因此而突破了旧有的模式。企业如果不进行新的内控制度的构建,很容易被旧有的内控条款在所牵累或束缚,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

(2) 信息化环境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于信息沟通的路线产生变化,企业往往形成扁平式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减少,领导不再是组织等级的上层,而成为行动的中心,信息更加容易获得。这要求企业的领导阶层学会在一个流动和动态的环境中发现内聚力和构造组织,既要有利于创造、革新、加快速度,又要在不断磨合中加强内部控制和向心力。

(3) 信息化环境全方位影响着企业的治理机制。信息化环境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求更高,因为只有企业信息系统更加完善而有效,董事会、监事会才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战略制定、经理人员选择和绩效评价,并进行企业运营情况监控等等,形成更加合理的治理机制。

(4) 信息化环境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环境竞争加剧、变化加速,管理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倍增,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都要求管理者不但要有更强的把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运营管理企业中利用好信息资源,而且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制定更加合理的企业战略和企业经营规划。

2. 信息化对风险评价方面的影响:扩大了风险评估的范围

企业随时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此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未来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是内控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信息化的环境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控制风险的难度。

(1) 信息化环境使内部控制的范围加大,内容复杂化,因此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加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虽然企业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经济、产业及管理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业务流程因此而改变,以往封闭集中的运行环境,变得开放,以往狭窄单一的信息流形成共享,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例如计算机系统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数据处理过于集中,存储的数据可以被不留痕迹地改写和删除,数据的存放形式增加了数据再现的难度,数据处理过程无法观测等等。这些新的风险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

(2) 信息化使得风险评估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支撑,这是信息化环境对风险控制有利的一面。随着控制风险的加大,更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内部控制服务。一个控制良好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具有更大的潜力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企业业务处理活动严格按商业规则进行。所以,企业管理阶层应该也有可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化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使之为高效实现内控目的而服务。

3. 信息化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是控制活动的重要内容。控制活动过程中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活动,这些活动经过不同的信息传递路径,形成各种信息指令和反馈,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业务作业流程。因此控制活动必须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而信息技术应用使传统人工控制形式演变为人机系统控制,控制重心将集中在作业流程的人机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一些传统的内部控制规则和程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失去存在的意义,新的控制规则和程序建立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更佳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

4. 信息化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使得组织成员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和有效率

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这一要素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由于大量的企业环境信息、政策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作业信息集中存储在企业数据库系统内,并不断被实时更新, 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员工可以十分便捷地从计算机数据库中查阅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获取与其职责相关的控制信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了解自己的活动如何与他人的工作相关以及例外情况如何报告或处理的途径。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提高效率。

另外,企业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的机制,使组织的相关成员可以实时获取经营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及时进行沟通,达到最佳协同合作和利益共享。

5. 信息化环境对监督的影响

监控更注意更新信息系统内部设置的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一部分的监控过程自动完成,并且可能实现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监控的效果和效率。应当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制是基于一种人机结合的控制模式,许多控制程序、控制指标、控制方法被设置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因此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及时了解原来设置在信息系统内的控制程序、控制参数是否过时,并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更改设置在信息系统的控制参数或程序。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如何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构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实施, 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和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 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 企业应以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为契机, 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后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笔者为现代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 建立健全的、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

企业应对传统环境下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贴合信息化环境的特点,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控制的目的是要使一切都在管理人员的掌握之中,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实现每一人和每一物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因此,组织结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保证按最佳线路最恰当的流程实现业务目标。

2. 推行以人为本、制度管理与人性化并重的“柔性控制”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尤其应该注重培养组织中人员的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信息时代,“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

3. 应信息化环境特点的要求,动态化构建内部控制框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进行内部控制构建必须事先预计到各种可能性,规定每一个岗位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履行的职责、程序和手续,并据此制定政策。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来预测各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 而且愈来愈不稳定, 其变化不仅无法控制, 而且难以预测。因此, 未来的内部控制不应该只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它应该而且必须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企业内部控制构建中应格外加以关注的重要内容。

4.完善信息系统控制

企业实现信息化, 往往涉及到信息开放和共享, 企业内部机密和关键数据的信息破坏和泄露的风险比以往大大增加。所以, 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企业应加强系统安全、数据完整、信息保密等方面的控制。从信息系统控制的手段和特点可以看出, 信息系统的控制需要企业的上下各级组织机构和各类员工的参与。企业管理阶层应制定有效的信息管理内控措施, 构建实时的监控体系。同时还必须有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手段, 有效地防治危险因素对系统的侵袭。

5.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和监控制度

在信息化环境中, 毋庸置疑企业提高了运作效率和速度。但是,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系统的开放和共享, 企业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具体的风险可表现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 企业管理层应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 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实践表明, 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失败, 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企业未实施风险评价制度。企业应该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的设置来实施事前控制。针对信息化环境加大了的风险状况, 企业更应注重对内部控制的监控, 针对控制目标的多元化趋势,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来促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控制环境的营造, 减少实际与控制目标的偏差。

6.定期评估, 实事求是调整规则和制度

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的风险。而大多数人对风险的意识是有一定滞后性的, 同时由于没有哪一套规则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还能很好地适应, 因此应注意识别新环境下的新风险, 除了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有效降低风险外,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经常评估和更新。既然控制程序和企业具体环境相关, 当新的业务和信息流程提出后, 控制目标应当保持不变, 但为达到该目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不要让内部控制程序限制能使企业运行更加有效的程序和技术手段的使用。要通过定期评估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预防性功能, 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水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控机制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2]张宇宁:《论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企业经济》, 2002年第八期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能够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保证。本文以ERP环境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特征和构建方法。

关键词ERP环境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重要的监督、制约和联系作用。ERP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更是先进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系统,ERP的实施给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一、基于ERP环境的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特征

1.提供了企业审计线索

在原有的会计信息管理体制下,供电公司的会计管理人员可以删除会计凭证,甚至可以制作账务管理系统的反结账,然而,在实施ERP财务管理系统后,会计管理人员无法再对会计凭证做删除处理,且在账务结算后,无法再做反结账。ERP财务管理系统会留下所有的数据修改痕迹,而且ERP财务管理系统也便于相关数据资料的调档和查阅,仅需点击账务凭证界面上的图标,就可以实现所有会计数据的快速查询,从而为会计人员提供审计线索。

2.完善财务稽核的深度和范围

财务管理模块与ERP系統的配合融入了多种财务稽核方法,除了对财务信息进行专项稽核和日常稽核以外,还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进驻稽核与交叉稽核,从而有效扩展了财务稽核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有效性和灵敏度。

3.实现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ERP系统中,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类型的不同,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实施相应的预算控制手段。从企业项目的角度出发,依据预算项目的特点和性质的不同实施分类监控,对成本费用、经济利润和现金流进行监控。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出发,根据“任务—作业—流程”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实施流程预算管理,提高业务考评、执行、批准、审核与申请的规范性,明确划分各个企业部门在业务监控和执行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权责划分和组织分工。从部门的角度出发,构建企业费用成本责任管理机构,根据强制性、关键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制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分别落实到所有部门,以保证所有部门都明确了解自身的任务和职责,从而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4.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ERP系统是其他模块与财务系统的有机结合,该系统能够将物资采购、生产计划等业务资料自动地输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之中,形成信息库,简化了较为繁琐复杂的凭证输入程序。这一功能的建立既实现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统一,也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准确性,节约了财务管理人员信息输入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二、基于ERP环境的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内部控制体系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

首先,授权时严格遵守职责不相容的基本原则。依据员工岗位责任和企业内部结构设置,规定各个员工查询信息的范围和系统使用权限,明确所有员工和所有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基本义务,使各个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模式,以防止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和错误操作。其次,全程监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适时监控企业经济活动,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最后,尽量保留企业的财务审计线索,并利用ERP系统进行管理,在取消纸质审计凭据的使用后,必须提高对磁性存储介质的监控程度。在同时得到签字单位和审计机构的确认后,将审计数据各个部门设立相应的数据库,或是用磁性存储介质保留原始数据,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互相监督。

2.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ERP系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会计处理和业务处理,导致企业对于ERP系统依赖性逐渐增强,因此,信息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ERP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处理系统相比,具有数据共享性、分布处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而该系统对企业会计业务的控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人员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和网络系统,通过所有环节的有效联系,提高信息输出和系统运行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提高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和防灾能力,能够主动预防一些非法操作和非法授权。通过对相关技术措施与技术规范的使用,整个ERP系统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并主动恢复系统功能和受损数据,实现纠正、检查和预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各个部门业务活动的综合管理。ERP系统主要的技术措施包括:杀毒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异地数据恢复与备份技术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供电公司要在ERP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实现供电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从而提高供电公司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的完善度和可靠性,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保障系统,有效化解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晋东.基于ERP管理系统的的供电企业成本内部控制探讨.中国外资.2010(11):85.

[2]张桂新.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财经界.2011(12):103.

[3]曹正林.论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价值工程.2011(22):126.

[4]吕华.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时代经贸.2008(36):136.

公司内部环境7S分析 篇8

一、外部环境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

1、经济发展程度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极大地完善了产品市场,也促进了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其整体的民生、生态、经济也会得到长足发展,政府对于市场的重视程度也会相应提高,这些都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大环境。 对于中小公司,其内部控制能否建立并完善,应当关注政府有无规范性政策指导、其有无资本投入内部控制建设、 能不能构建一支专业精炼的队伍等。一般地,所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政府对于市场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约束政策也越为规范。较高水平的民生教育等能给内部控制建设带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较为规范的市场也相应地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政府的监管产生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制形成的过程中,诸如如何建立、如何运行、如何保证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权威性的约束规范,政府可以担此责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政府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管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内部会计控制监管阶段、内部控制行业自治阶段、内部控制体系统一规范阶段。从政府监管的效用来看,政府对于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性的文件约束,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帮助;给予统一的评价内部控制的标准,能够避免利益相关方由于缺乏标杆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不客观的评价, 进而对该公司和其他利益方造成损害。

3、社会监督产生的影响

这里的社会监督,一部分是指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依靠社会公众或是相关公益组织的民间力量,对政府主导的行政监管进行弥补;另一部分则是指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设计、检查、评价都属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工作内容。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注册会计师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第三方审计的质量与公司的内部控制有着重要关系。

4、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竞争可以识别出管理层的努力程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天然的信息传递和监督机制。合理、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框架、管理层的行为、公司实际运营等,进而对内部控制形成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往往会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资本,对于公司的一些债权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更有力地参与决策,例如银行会通过更为严格的借贷款审核,对公司的财产进行约束,进而完善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而对于管理层,公司的业绩及信用等都会和自身的报酬进行挂钩, 也会虚心接受债务人的一些治理调整,更为关心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其结果反馈。

二、内部环境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

1、公司治理框架产生的影响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高效运转、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股权构成。对于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而言,家族企业和初创企业构成比例较大,其股东股权分配或为集中、或为分散。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在一个或是少数几个股东手上,很可能形成一股独大的现象,在大股东治理能力差的情况下会操纵和左右内部控制,进而对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构成威胁;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又可能给管理层提供逾越公司股东的机会,形成内部人控制,这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也极为不利。

2、管理激励制度产生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对于公司高管进行薪酬激励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业绩,而且也能够使管理人员更有热情、更负责任地投入工作,进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公司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属于重要的环节,既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营提供建议,还对内部控制的结果进行反馈调整。若是管理激励较为缺乏,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热情不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就很难推行。

3、公司生命周期产生的影响

公司运营的周期可以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初期公司产生阶段,往往对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需求不是很高,而随着公司的稳步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了更好地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掌握,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内部控制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行并逐步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势头都极为迅猛,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需求也更为强烈。

4、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产生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建立、执行和监控它们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控制环境的首要因素,它影响内部控制的其他构成要素的设计、执行和监控。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反馈需要员工的参与,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道德水平都对内部控制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三、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的思考

1、强化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1)强化社会内部控制规则意识。内部控制的整体推行不能仅仅依靠公司的力量,而是要建立全社会对于内部控制的规则意识,营造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围,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化建设。在公共资源分配时,依据内部控制的水平, 进行资源的顺序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整体的规则意识才有可能融入公司的灵魂,将外部要求转化为自身需求,加大对其建设的投入,踏实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2)加强外部监管。交易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独立监督对于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板上市公司准确找到其内部控制薄弱之处,作为能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长足发展的平台,在面对中小板上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时,应当适当提高监管方式,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从结果逐步转向过程和事前,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双重把握。

(3)完善债权人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债权人出于自身的考虑,有时会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影响,但实际上债权人的信用监督机制反作用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可在公司治理框架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构成中,鼓励吸纳重要债权人,共同参与公司管理过程,为内部控制建设建言献策。

2、完善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建设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小板上市公司以高新技术企业、家族私营企业等为主,其治理结构相对简单,股权也多为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容易出现的就是,公司实际所有者和管理者过度重合,所有权、经营权不相互区分,也就缺乏了一定的约束,往往会给一些舞弊带来机会, 从而给其他股东造成损失。为避免这种一股独大的集权现象的产生,应当细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将其分离形成相互制衡的态势,依据具体公司状况进行组织机构的完善配套,同时还应当将这些职能机构的权利和职责明确化,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从而形成考核的重要依据。此外,在整体的治理框架中,应当鼓励并且重视其他中小股东、公司员工以及债权人等其他可能存在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之中,形成更为有利的监督力量,帮助完善股权、债权结构,保持其合理化、透明化。

(2)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会计报表作为公司一定阶段经营成果的展示,其使用者不仅仅包含了资产所有者还有市场上的普通公众,后者往往很难评价上市公司直接公开披露信息的质量,处于信息劣势。因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建立健全一套切实有效、 持续公开、透明真实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对会计信息来源的考究,调整会计信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为了避免公司的经管部门对经营信息的操纵,应当建立系统的信息记录机制和信息还原机制,以及对于相关人员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司治理层、管理层的诚信等约束和考量机制;最后,需要关注信息披露的持续性、连贯性,使市场对公司的运营情况有更多了解,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完整和获得成本,最终使得整个资本市场的透明、规范。

(3)建立健全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公司内部风险评估是指在发生特定事件前后,就可能产生的对于组织、个人的得失影响进行的量化评估。风险评估需要关注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发生的概率大小,加强和管理层的沟通,便于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控制或降低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具体的实施部门应派专门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就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和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 使他们在企业的风险性质及关键风险点等方面取得共识。

摘要:在内部控制执行层面,中小板上市企业已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人员,在形式上达到了要求,但实质上并未能够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中小板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从环境要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对中小板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下一篇:九年级说明文800字:石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