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

2024-08-18

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精选8篇)

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 篇1

Please Send Me a Card

一、教学课型:任务型教学(按授课过程)和听说课(按技能培养目标)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本课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一般过去式)。本课时的话题postcards学生都很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的语言项目联想关于明信片所有的会发生的情境,并提出与之符合的问题,最后做出简单的评价。此外,还需要对课文进行时态变化的复述。新教材重视以人为本,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一言堂”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背离了这一教学原则,所以,本节课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以及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相关的词汇和句型。(2)语言技能目标:能用所学的语言项目联想并给对方提出问题,最后

做出评价。对课文进行时态转变的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旅游与明信片的关系,培养旅游给亲朋好友寄

明信片的意识。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词汇和句型(一般过去式)(2)教学的难点:鼓励学生如何对课文进行时态的转换,并且能够流利

地复述出来。

五、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各地景点精美的明信片(有实物最好),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postcards? Do you enjoy your holiday? Why? 激发学生的想象,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见解。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进行小组间比赛,看哪组学生说得多,说得好。Step 2 New Words Learning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学习的单词,并且用彩色粉色粉笔书写有时态变化的动词,为下面的时态学习做准备。教师带读一遍之后,各小组内自由朗读1分钟,最后各小组齐读一次。

Step 3 Text Learning(1)listen to the tape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先听一遍,然后跟着录音读一次。

(2)Answer the questions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回答摘要写作的7个小问题,小组内进行答案的分享。教师在巡堂的时候,学生可以举手提问。

(3)Find out the difficulties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新的短语或句式,或者标出疑问点。个小组组长快速整理好后向教师做简单的汇报。PS:参考课文注释。

Step 4 Learning special difficulties 教师对各小组的难点和疑问稍微整理好后,归纳出学生们疑惑最大的知识点和本课时的学习重点。并在黑板向学生板书(带双宾语的动词:Lend, send, pass, buy, make),方便学生更好做笔记,以便以后的复习。

Step 5 Key structures(simple past tense)学生自己阅读关于一般过去式的对话,留意动词的变化,并且完成对话后面关于本课时的课文时态变化练习。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一般过去式之后,就请学生起来对课文进行时态转换的复述,看看哪位同学讲得最好,可以为本组加分。

Step 6 Summary and homework 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本课时的重难点,叮嘱学生课后要温习。最后,就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相关的练习,下节课进行检查。

六、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于示范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了大量问答、合作、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同时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这节课设计的最根本宗旨。

(2)、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1.时间分配需要更合理。由于引入和练习环节稍超出预设范围,为使教学时间不超时,后面复述环节,未能让更多学生表达,深感遗憾。2.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笔者在纠错时有时语速过快,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细节的处理。

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 篇2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课型

班级理论课。

●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 知道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信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猜谜、研讨等形式, 理解信息的三个主要概念;通过阅读教材, 案例分析等形式, 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理解;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活动, 知道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 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关系, 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素材、投影机。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教师的姓名、星座、QQ、电子邮箱、爱好等信息。在出示的过程中介绍QQ、电子邮箱的好处, 并简单调查学生使用QQ和电子邮箱的情况。

学生活动:了解任课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自己, 让自己走进学生, 并关注信息技术在人际沟通与交流方面的作用。

2.学习信息的概念

(1) 学习维纳的概念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海洋中, 每天都接触和使用大量的信息,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章的绪言部分和什么是信息部分, 并思考信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重要?出示讨论题:人类没有信息行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证明一件事情行与不行, 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要有实践检验或实验的验证。为了证明信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实验, 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实验、感觉剥夺实验等。

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前半部分。

1954年, 美国做了一项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被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 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 又戴上木棉手套, 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 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 实验者都躺在床上。

教师活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能忍受多久?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猜测。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感觉剥夺实验”后半部分。

尽管报酬很高, 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 之后, 有的吹起了口哨, 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 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 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 人会产生一些幻觉。当实验进行到第四天时, 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实验结束后, 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由此可见, 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保障, 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

屏幕出示维纳定义: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 学习香农的概念

教师活动:维纳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本质, 它既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量。物质、能量、信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物质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材料, 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动力, 那么信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何作用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信息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为了加深理解, 我们做一个游戏, 猜猜看。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它通常在学校中大显身手;它的形状是圆台形;它可以有各种颜色;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通常可以在其他物体上留下痕迹。

学生活动: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具体的物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是根据物体的哪些信息猜到它是粉笔的?

学生活动:用途、形状、颜色、成分等信息。

教师活动:人们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性等本质信息来认识事物, 在彻底认识某事物之前, 我们对事物是什么存在不确定的认识。

屏幕出示香农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3) 学习钟义信的概念

教师活动:有人说, 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 没有能量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 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香农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的作用, 说明了信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信息是由何处而来的呢?

屏幕出示讨论题:思考:信息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体验生活中的信息, 利用大屏幕逐条出示以下内容:冰河解冻, 百花开放;小孩换牙;精神抖擞, 神采飞扬;火车提速;刻舟求剑。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文字, 说出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

教师活动: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因此, 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这一概念提示了信息的内涵。

屏幕出示钟义信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4) 交流研讨

教师活动:维纳、香农、钟义信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信息的定义, 实际上, 还有很多关于信息的定义, 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根据前面的学习, 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

屏幕出示:有人说:“我不知道信息是怎么来的, 但我认为信息是可以没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 讨论这句话的说法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教材中给出的三个概念, 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晦涩难懂。通过“人类没有信息行吗”、“信息有何作用”、“信息是怎么产生的”三个思考讨论题, 辅助以适当的游戏和生活实例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内涵贯穿起来,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概念。

3.学习信息的特征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知道信息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它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 这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的普通性。除了此特征以外, 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呢?请阅读教材信息的特征部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回答信息的其他特征:信息的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教师活动:分析下面的几个案例, 说说这些案例分别体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屏幕出示下面的案例。

(1) 鞋厂推销员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 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 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 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 市场潜力很大, 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 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 不愿再脱下来, 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2) 鲍勃和托德

鲍勃和托德同一天到公司上班, 托德一再被提拔, 鲍勃却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 他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偏爱吹牛拍马的人, 而辛勤工作的人却得不到提拔。总经理听他讲完后说:“好吧, 也许你说得对, 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 你现在到集市去, 看看有卖什么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 说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赶回去, 过了一会儿回来说, 车上有40多袋土豆, 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总经理问。鲍勃又要跑回去, 但总经理把他拉住了:“鲍勃先生, 请休息一会吧。”他派人把托德叫来, 对他说:“托德先生, 你马上去集市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

不一会儿, 托德回来了, 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有40多袋, 共800多斤, 价格适中, 质量很好, 他已经带回几个土豆请总经理过目。他还了解到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集市, 据说价格还可以, 他准备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

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 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

(3) 交换苹果与交流思想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一下, 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彼此交换, 人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 甚至更多。”

(4) 粗心的李明

学生会通知, 明天下午体活课, 在体育馆将进行篮球友谊赛决赛, 欢迎同学们观看。结果有的学生去了, 有的不喜欢篮球赛, 没去。这说明了什么?粗心的李明当时没有注意时间, 过了一周后, 才看到通知, 结果没有看到比赛, 又说明了什么?

(5) 我说你猜

毕业联欢会上, 主持人出示一些动物的名称, 由小明说与此动物相关的内容, 但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 由小花来猜。

学生活动:根据出示的案例, 讨论回答其中体现的信息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 学生对信息的几个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处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 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4.学习信息与载体的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 加深了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下面思考:信息是依托什么传递的?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下面内容——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达、传播。再出示下面内容, 让学生区分其中的信息与载体——读书以明理, 其中的“书、理”是信息吗?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其中的“己、彼”是信息吗?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学生活动:根据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 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在信息的特征中提到了信息是依靠载体而存在的, 此处旨在通过前面的学习, 让学生在知道信息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 加深对信息及其载体的认识。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做适当点评。

●教学反思

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设计

一、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是推理和判断数学问题的依据,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形成和提高其数学基本技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的策略

1.用观察的情景引入概念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多边形的概念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多边形物体,如书本、课桌、黑板等,然后让学生去掉其中诸如颜色、材料等非本质性的东西,分析它们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多边形的概念。运用这种形象具体的方式引入数学概念,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为他们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概念。

2.通过实际事例或实物、模型介绍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其与现实原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使学生在亲自观察相关模型、实物的同时,对研究的对象产生感性认识,进而逐步认识其本质属性,并建立新的概念。这些实际事例可以就学生常见或是比较熟悉的事物为材料,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直线、射线、线段”,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射出光引入其中的射线数学概念,又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系,教师可以用电影院里的座号和排号来引入等。

3.用操作的情境引入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圆”时,我在课堂上就圆的定义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的轮胎都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呢?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或是其他形状呢?”听完学生都哄堂大笑,并在下面议论起来,他们都回答说不能,因为做成其他形状轮胎就不能滚动了,于是我接着问:“那做成椭圆形的总可以吧?”学生突然间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并开始轻声地交流开来,于是我让他们用圆形和椭圆形的学具进行模拟操作,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得出了答案:“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车子行驶过程中就会一会高一会低。”我就这一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那车轮做成圆形的为什么就不会忽高忽低呢?”之后学生在探讨与实验中发现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由此,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探究并解决问题,逐步得出圆的定义的本质特性。

4.变化策略

引入概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得出相关结论之后问他们还能不能得出其他的结论,然后改变其中某一条件,再让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数轴着手进行,给出这样的事例:

电影院和博物馆分别在家的南北两侧,与家的距离分别是八百米和一千米,求电影院到博物馆的距离。学生都能够运用数轴的知识点很快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常都是把电影院、图书馆和家看做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于是得出了两点之间相距两百米或是一点八千米的答案。而如果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发现答案并不止这么简单,如果电影院、博物馆与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电影院和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就没有明确答案,因为这涉及电影院和家的连线及博物馆和家的连线夹角,角的大小在零到三百六十度之间,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一个无穷解,即大于或等于两百米、小于或等于一点八千米。

在进行这样的变化和探究之后,学生就会发现数轴的局限性,从而得出平面上的位置关系都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这一结论。由此这一概念引入法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为他们后面的概念形成和表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从数学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从数学本身的需要出发引入概念也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整个数学的建立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的算术之前,为解决算术减法中会产生的问题,就引入了负有理数的概念,进而将数延伸到有理数。

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一般模式作为核心目标之一,由于数学概念过于抽象,在引入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師应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逐步引出和总结,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列举例子的能力,以便于學生开展概括活动。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引入数学概念的同时要学会用具体的事例并加以归纳,将其中的抽象属性变得更直观,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形成及使用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篇4

▲加涅

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进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成为认知学习理论流派中强调信息加工模型的代表人物。

◇累积学习说

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先前的学习导致个体的智慧日益发展。”教学上主张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知识学习可以看成动机阶段(预期)—了解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获得阶段(编码储存通道)—保持阶段(记忆储备)—回忆阶段(检索)—概括阶段(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的这样的一条链条。

加涅认为,外部事件可以使用激化、维持、促进或者增强学习的内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加涅把与上述学习过程有关的教学过程也划分为8个阶段。

⑴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⑵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

⑶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⑷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⑸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⑹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问题;

⑺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

⑻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加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动机的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4.1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从哲学角度来定义,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而物理概念是指客观事物的物理共性和本质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4.1.2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深钻大纲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理解教材上所出现的物理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即在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怎样被科学地表达出来?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l、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步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就是明确教学内容。因而对物理概念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分析。(2)功能分析。(3)结构分析。(4)资源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学习者分析。

二、创设情境,注重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概念的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这对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

创设一种好的情境,使学生处在一种求知的情境,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实际图象和情景再现等,使学生进入一种求知的境界,首先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应当朝哪些方面思考问题。如果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起来,并通过创设一种易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确保概念教学。

创设物理情境方法有四种:

1)演示实验或实际现象及其分析。

2)电脑模拟,创设动画的效果展示及分析。3)复习知识或联系旧概念引入新概念。

4)从实际或理论需要或从思维发展逐步点拨必要趋势引入。

如在《摩擦力》教学设计中:多煤体展示几组画面钻木取火、钳口条纹、滑雪、传送带;结合07年底湖南大冰灾提问:为什么大量的车子会滞留在京珠高速公路上?人们在冰面上行走为什么会跌倒?绑上绳子等后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探究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三、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设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愉悦地投入到概念学习中去,对于相近相似的物理概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加深对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最后设计各种知识“陷阱",设计不同的情境,尤其是生活实际情境,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并且已经触及到概念的核心,当学生有了足够的感性素材,充分意识到了提出概念的必要性,这样再提出概念就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方法传授比知识传承更重要。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而不是采取灌输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很多概念教学需要采用类比,比值,实验等方法来传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概念的必要性,物理概念的重要性,物理概念特点。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问题分析,讨论,动手实验得出,最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区分相似或相近概念,设置知识陷阱,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设置各种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遇到困境,教师适时点拨,组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讨论、点拨,清除困境。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对知识上的处理上、对程序性处理上、对结果的预见上和对方向控制上设计出能适时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的教学策略。

四、加深巩固,逐步提高

在教学设计中对概念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就越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概念的本质。而不致对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决不能为突出概念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次讲课能讲透讲彻底的,在设计中要树立一个观念:概念设计必须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加深的过程,在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发展物理概念的设计采取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概念。设计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从生活中去,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曾伟明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积极引进、采用新思想、新方法。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必须能够支持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的新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一)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信息,为建立概念做好准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可能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复习旧知识、问题-i,1-沦、学生活动、类比等方法创设情景,从而引入概念。

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作用,将更好地创设情景,从而更好地引入概念。主要表现为:①突破时空限制,把同一类生活实例和现象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②对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协助,扩大实验效果,对不能课堂操作的室验进行

模拟;③方便调取旧知识的资源,帮助复习旧知识、类比旧知识;④ 提供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的环境。(二)探究发现,形成概念 1.协作会话,揭露本质 在物理概念的形成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已有相应的感性知识或通过实验提供了足够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概念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另一种是学生存在与新概念相抵触的前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动摇学生的旧观念。

第一步,教师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概念,并提出矛盾,动摇其原有的理论。可以通过师生谈话法,提出假设一实验探究——结论解释法,也可通过网络即时完成诊断性题目。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

第二步,组织讨论,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从而帮助学生自愿放弃旧的观念。

第三步,实验探究(或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根据新问题,重新思考,并通过实验探究其内在本质。

第四步,引导学生尝试建立新概念。2.师生协作,明确定义

启发学生将已抽取出的本质特征加以连结。学生相互协作,并通过BBS等方式,用恰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概念来。教师收集学生的定义,作出评价,并帮助学生概括出概念的最佳定义。同时,明确定义式、符号、单位等。

3.讨论意义,建构概念 从定义出发,师生共同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意义建构。

(三)巩固深化,运用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 段。通过这一阶段可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将易混淆的概念加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第二、人机交互进行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教学过程是“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创设人人参与的环境,甚至可能将练习内容寓于趣味性的游戏中,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软件提供的针对性的有梯度的练习,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运用概念的技能,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自我检测,总结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即时反馈效果的功能,先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测试,再组织进行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

初中物理热学相关概念的教学研究第

初中热学相关概念的教学教学设计课题引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由科学史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由小实验引入新课;由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由提出疑问引入新课;通过类比法引入新课。

(一)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二)由小实验引入新课。。(三)由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四)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引入新课。。(五)(五)过类比法引入新课。。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物理学科概念课高效课堂的构建》 龚正波龚栋梁曾献智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反复地讲学生反复地练,但学生就是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更谈不上准确掌握与之相关的物理规律,教学效率低。究其原因:(1)很多物理概念超脱了现象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远远地脱离,无法直接感知,于是学生学起来感到特别的困难。(2)教师方面,往往是由于怕耽误时间,概念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仅注意从字面意思讲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3)学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几条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

物理概念教学如何才能高效呢?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l、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观察和接触到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平时习以为常,一旦提到课堂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引入概念时,联系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给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物理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找出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让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移动体验摩擦力,让学生推动毛刷在桌面上运动观察毛的弯曲方向来判断摩擦力方向,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加速度”的概念时,出示预设的课件,展示生活中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快慢。其效果直观,能说明问题,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速度变化的快慢,自己就有了要提出加速度概念的意识,再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等相近的概念作对比,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加速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像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引导探究,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把生活和物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高中阶段有不少像摩擦力、加速度等这些比教抽象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都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只要教师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那么学生正确建立物理概念也并非难事。

2、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发挥学科特色,展现学科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根本之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让实验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课堂上,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如果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进一步的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静电屏蔽”的概念时,首先播放日常生活中飞机遭雷击的新闻报道,然后让学生对飞机内的乘客和内壁接触的乘客是否安全迸行了一番猜测,最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一些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模拟飞机中的情景,并检验自己的猜想。学生带着悬念通过自己动手探究,自然而然地得出静电屏蔽的概念。像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过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分析处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会更好的落实学生对“静电屏蔽”这些生僻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从“熟练的解题技术工人”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重视物理学史对学生的感染力

一部物理学史实际上就是物理学基本观念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深刻地记述了物理实验与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也生动地记述了物理学家的活动,因此包含了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多方面的教育因素。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就不仅能使学生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且还能掌握获得这些基本概念的方法,从而能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学习物

理的态度不够积极,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卓越物理学家热爱科学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电场”的概念引入中,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史上的两种作用观点以及法拉第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充分了解“场”概念的形成过程。同过这段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场的物质性。如果我们只是通过字面意思来强调场的物质性,恐怕学生很难接受。又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只让学生记住它们表达式的区别难度不大,但要学生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分析具体问题时正确应用,那就比较困难。关于“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从17世纪笛卡儿和莱布尼兹等人提出,经过许多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争论,直到19世纪中期才由恩格斯精辟地论述。如果我们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段物理学史,了解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产生过程,那么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4、适当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 物理知识的学习有阶段,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往往会提出一些现有知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指出“由于目前所学知识的局限性,现在还不能解答”,避免学生钻牛角尖。但有的概念仅熙本宣科,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若根据概念内容适当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向学生展示解释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向,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宽深化他们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有效值”的概念时,由于教材对“有效值”的引入和定义都缺乏足够的铺垫,通常的教学处理便显得苍白无力,从而给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带来了不少困难。学生对“有效值”这一突如其来的概念感到难以接受,反映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有效值与平均值间的差异,出现了用平均值求焦耳热、用有效值求电量的情况。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从一般性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由“微元法”求解某一交变电流通过__

《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探讨》 李秋芬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构成单元,学好物理的前提就在于牢牢的掌握相关的物理基本概念,在现如今的中学物理课教学中,物理概念的传授也是物理课上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期望通过不同的角度与方法来达到物理概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兴趣激发

兴趣的激发是一个人认知与探索未知的最大动力源泉所在。因此,一旦激发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全身心投入到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去,因为主观因素的推动,对于概念的掌握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用当下学生们都比较关注的新闻事实作为引导,来激发他们对于时间原理的探索兴趣。例如,中国载人火箭的成功发射一直就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可以借此来讲解宇宙第一速度以及地球引力计算等相关概念来为同学们解答火箭发射到预期运行轨道所运用的物理知识。

二、运用类比

类比的方法非常频繁的出现再科学研究的领域,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物理学中,许多概念的结论的推倒也是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得以实现的。因此,依循这类物理概念的结论推倒过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在物理教学当中用同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来掌握这方面的概念知识。例如,在教授电源的作用时,可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从而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这是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也没有其他实验或者工具能够直观展示整个过程,单纯讲解、分析,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如果利用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类比,就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源的作用。诸如此类,掌握了其中之一,就能通过类比让另一部分在自己的脑中变得清晰与具体,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三、设置疑问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是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通过疑问的提出,思考以及讨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经历这一过程,让参与其中的人更为深切的体会到这个概念的本质所在。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以说是那才是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东西。例如:对摩擦力的概念,我们可以置疑,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对加速度的概念,可以设疑,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吗? 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吗? 加速度为正,速度就增加吗? 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了解概念本质所在,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前后联系紧密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说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前后概念的连接,因为在新概念的学习中许多会要运用到过去学到的许多相关的旧的概念知识。例如,力的概念,在后面所要学习的速度加速度,以及电场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设计。再比如,在电势的概念进行学习之前,一定要温习一下场强的相关知识,以此来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也随之增大,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所以说,物理的学习不能分割,必须是以整体来进行,只有在整体的大框架构件清晰明朗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掌握新的内容。

五、实验法

物理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我们生活当中所有客观事物发生的规律与科学依据。因此,最为直观的物理概念教学莫过于实验教学。通过直接可观的实验效果,来验证物理概念的具体含义,而实现的本身也让学生拜托课本内容的束缚,直接具体的体会到物理概念的存在与价值。例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诸如此类,让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过程中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物理概念教学效果。

六、通过生活举例来实现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力来进行举例说明,介绍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在讲解质点的概念的时候,可以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事实来进一步阐述质点就是忽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计其质量的点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生活现象的物理本质所在,进一步帮他们理解与运用物理概念知识。

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这里也只是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毕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对象群体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物理概念的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探索中,希望相关从业者也能尽心尽力,探索出更多的有效方式。

高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研究

加 涅 教学设计的模式

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3.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4.呈现刺徽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学为行为;7.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8.评估学习行为: 9.促进记忆与迁移。

教学设计概念以及理解 篇5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entir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and go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system(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to meet the needs.L.J.Briggs

Instructional design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o plans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P.L.Smith

Instructional design can be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creat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tuations which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unite of subject matter.R.Richey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disciplin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The purpose of any design activity is to devise optimal means to achieve desired ends.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prescribing optimal methods of instruction to bring desired changes i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C.M.Reigeluth 国内的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李克东)

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

平面向量概念教学设计 篇6

平面向量概念教案

一.课题:平面向量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向量的物理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正确进行平面向量的几何表示。

2、让学生经历类比方法学习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的过程,体验对比理解向量基本概念的简易性,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向量的概念方法源于现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类型:新知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2、难点:向量的概念及对平行向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在物理中,位移与距离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2、在物理中,我们学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量吗?

3、在物理中,像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而把那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数量。

(二)讲授新课

1、向量的概念

练习1 对于下列各量:

①质量② 速度③位移④力⑤加速度⑥路程⑦密度⑧功⑨体积⑩温度

其中,是向量的有:②③④⑤

2、向量的几何表示

请表示一个竖直向下、大小为5n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8n的力(1厘米表示1n)。思考一下物理学科中是如何表示力这一向量的?

(1)有向线段及有向线段的三要素

(2)向量的模

(4)零向量,记作____;

(5)单位向量

练习2 边长为6的等边△abc中,=__,与 相等的还有哪些? 总结向量的表示方法: 1)、用有向线段表示。2)、用字母表示。

3、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1)相等向量的定义

(2)共线向量的定义

六.教具:黑板

七.作业

八.教学后记

篇二: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引言和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两部分,所需课时为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桥梁,对更新和完善中学数学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位移、速度、力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它的物理背景,有向线段是它的几何背景。向量就是从这些实际对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学概念,经过研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向量又作为数学模型,广泛地应用于解决数学、物理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它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是“平面向量”的起始课,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本节概念课,重要的不是向量的形式化定义及几个相关概念,而是能让学生去体会认识与研究数学新对象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而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二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

三 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⑪ 通过对位移、速度、力等实例的分析,形成平面向量的概念;

⑫ 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理解向量集形与数于一身的基本特征;

⑬ 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含义。2)、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类比的方法研究向量;获得研究数学新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概念思维; 3)、情感目标使学生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实现“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中,享受寓教于乐。

重点:向量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以及相等向量概念;

难点:让学生感受向量、平行或共线向量等概念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概述: 4.1 向量概念的形成

4.1.1 让学生感受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引子:章节 引言

意图:向量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这一简单直观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的客观存在,自然引出学习内容,学生会有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 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意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

进一步直观演示,加深印象。

追问:生活中有没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请举例。

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板书)。4.1.2 向量的表示方法

问题2 数学中,定义概念后,通常要用符号表示它。怎样把你举例中的向量表示出来呢

意图:让学生先练习力的表示,让错误呈现,激发认知冲突,最后自觉接受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几何表示法: 记作a b |a b|为ab的长度(又称模)。

字母表示法:a、b、c??或a、b、c 4.1.3 单位向量、零向量的概念:

问题3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学生演板,提出问题,大家画得线段长度长短不一怎么回事?如何解决这问题?由单位长度引入单位向量

意图:这样过渡学生不会感觉新的概念是从天而降,而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归纳小结: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并与a同向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让演板学生回到座位之后利用这个情境提出问题,他位移的大小是什么? 归纳小结:零向量——长度(模)为0的向量,记作0 提问:你们认为零向量和单位向量特殊吗?它们的特殊性体现在哪?类比实数集合中的0和1.4.2 相等向量、平行(共线)向量概念的形成

设计活动:传花游戏,游戏中将呈现通过学生之间传递花朵所产生的位移向量,让他们从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展开思考,教师适时介入,强化本质特征、规范概念表达,与学生一起完成概念的定义。

意图: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相等向量与平行向量的本质特征。归纳:

1、从“方向”角度看,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就是平行向量。

记作:a ∥b ∥ c 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2、从“长度”角度看,有模相等的向量,︱a︱ =︱ b︱

3、既关注方向有又关注长度有相等向量:记作:a = b a 规定: 0 与任一向量都平行或(共线)。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深化上述两个概念

问题4 由相等向量的概念知道,向量完全有它的方向和大小确定。由此,你能说说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的异同吗?另外,向量的平行、共线与线段的平行、共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意图:让学生注意把向量概念与物理背景、几何背景明确区分,真正抓住向量的本质特征,完成“数学化”的过程。4.3 课堂练习:

概念辨析

两个长度相等的向量一定相等.

相等向量的起点必定相同.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若 ab 与 cd 共线,则 a、b、c、d 四点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向量 a 与 b平行,则向量 a 与 b 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教材例题

3、教材第79页,b组第一题(选择此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位移概念,又能为后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4.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问题5 欣赏一首关于向量的诗,布置任务能否用拟人的方式把你对向量的认识做个概述呢?

结束语:略

板书设计

5.5明确零向量的意义和作用,不过分纠缠于细节。

首先,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是完善概念系统的需要。其次,就像数零的作用在于运算一样,零向量的作用在于运算及其表达的几何意义。因此孤立地讨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没有多少意义,也不必耗费过多时间。总之,作为现代数学重要标志之一的向量引入中学数学以后,给中学数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节“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概念的教学应在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揭示它的本来面目。要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向量的概念,与数、形的相关概念类比与联系是值得重视的。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具体教学中,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向量概念的本质特征,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及表示,类比数的集合认识向量的集合,类比直线的基本关系认识向量的基本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这也是本堂课的核心目标。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往往要费很多周折才能理解,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针对学生的理解困难来展开教学,保证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确保学生有自己想明白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我们力求使学生理了解向量概念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怎样定义这个概念,怎样入手研究一个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宏观上为学生勾勒研究框架和总体思路,使学生能“抬头看路”,知道往哪里走,这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微观上,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有序地给出向量的定义、讨论向量的表示、定义特殊向量、研究特殊向量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展开对向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应强调“让学生参与到定义概念的活动中来”,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恰如其分地“以问题引导学习”,在质疑——反思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的理解,使概念的理解成为学生自己主动思维的结果。

本课中出现的特殊向量——零向量,很多教师都会在“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上”花太多时间,原因是“这是考试中的一个陷阱”。这其实是对零向量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到位的表现:首先,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是完善概念系统的需要;其次,就像数零的作用在于运算一样,零向量的作用在于运算及其表达的几何意义。因此孤立地讨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没有多少意义,也不必耗费过多时间。

四、本课教学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在学生建立向量的概念之初,与数、形的相关概念类比与联系是值得重视的。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能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向量概念的本质特征,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及表示,类比数的集合认识向量的集合,类比直线的基本关系认识向量的基本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

在向量的几何表示中,我让学生大胆探索,而不是“全包全揽”,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改进,最终明确向量几何表示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全体同学热情参与,自我教育,互帮互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当同学们能将向量正确的几何表示时,我又适时地提出问题:大家画出的线段长短不一,怎么解决?由此自然过渡到单位长度上,使得单位向量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相等向量、平行(共线)向量的概念,本课设计了“传花游戏”,通过学生之间传递花朵所产生的位移向量,让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自己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结束本课之前,为了让同学对向量加深印象,我让学生先欣赏一首关于向量的诗歌,再让学生在课外动笔写出自己对向量的感受。

新概念英语 教学设计 篇7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核心之一,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正确与否,理解层次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概念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历,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事例,充分展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讨论、事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要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阐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注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要重视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数学概念。

那么在具体的概念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倾斜角与斜率”教学的具体分析,分析它的设计思路,归纳总结概念教学的策略。(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

[教学设计]

环节一:“倾斜角”“斜率”概念的生成

1.简介解析几何及其本质

复习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说明这一对应关系,沟通了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的联系,从而为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提供思路。一个“点”可以用“数”来表示,那么其他的图形如直线、曲线、几何体又如何用数量关系描述?这些都是解析几何所要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从比较简单的图形一—直线开始研究。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回忆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数对”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说明“数”与“形”的对应,这是解析几何的根基,使得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成为可能。同时,指出解析几何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直线、曲线、多面体等图形的性质,这样既让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历史,又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等。

2.倾斜角的概念

(1)通过学生的画图操作、观察,了解直线的倾斜程度是直线的性质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2,3)能够作多少条直线?这些直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②给定直线的方向,你能够作多少条直线?这些直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③你认为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要素?

④以①中两条直线l1、12为例,如何描述其不同的倾斜程度(或方向)?

(2)学生对照图形,给出倾斜角的定义,并规范语言,完善概念。

①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②对照图形,师生共同给出倾斜角的定义:当直线1与x轴相交时,x轴正向与直线1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1的倾斜角。

问题:根据上述定义,能否确定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补充规定:当直线1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0°。

电脑动态演示,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讨论并确定直线倾斜角α的范围:0°≤α≤180°。

巩固练习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并且倾斜角分别为45°、60°、90°、150°的直线。

设计意图:在倾斜角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过一定点作直线,可作无数条直线,感受直线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方向不定造成的,即直线“斜得”不同。通过观察直线动态演示,学生感受到倾斜程度或方向不同,其实就是某些角的大小不同,从而意识到可以用角来反映倾斜程度,但这里的角很多,到底选择哪一个角呢?从直线的方向性及轴的正方向,学生很容易确定其中的一个角,即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角,从而引出倾斜角的定义。但这样的定义是粗糙的、不够完善的,因为不是每条直线都有向上的方向,因此必须加以完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探究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什么有倾斜角?怎么定义倾斜角?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探讨1:在明确了一个点和直线方向为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后,如何引出倾斜角的概念?

师:既然方向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来准确地描述直线的方向或倾斜程度呢?请大家观察图形,我们把直线动一动,改变直线的方向,看一看影响直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角度。

师:哪里的角?讲到角,首先要有一条基准线,即该直线与哪一条直线所成的角?

生:取x轴作为基准线,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

师:这里有4个角,你确定哪一个角呢?你所选择的角要有“能力”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图形演示,直线绕P转动,学生指出某个角度。)

师:随着直线倾斜的程度不同,这个角也不相同,并且保证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它决定了直线的方向,反映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称它为直线的倾斜角。那么,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倾斜角呢?

生:x轴正向与直线1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1的倾斜角。

(学生描述,但不够完善,电脑演示。)

师:我们再仔细地琢磨一下,什么叫向上方向?直线都有向上方向吗?

生: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才有向上方向。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没有向上的方向。

师:为了对每一条直线有所交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倾斜角的概念呢?

生:必须补充规定,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0°。

师:(电脑动态演示)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

生:0°≤α≤180°。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倾斜角完整的定义。

启示1:在一个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应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向概念的本质接近,这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启示2:在定义数学概念,如倾斜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等概念时,所选取的对象应该是唯一确定的。如本节课中所选取的“x轴正向与直线1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必须是唯一确定的,但这样不能保证所有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因此进行了“分类定义”,使倾斜角的定义趋于完善。

3.斜率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方法表示倾斜程度,如反映山坡的倾斜程度(多媒体演示:山坡),我们用“坡度(或坡比)”。

(1)坡度指什么?它如何反映坡面倾斜程度?

(2)对照“倾斜角”,你能发现两者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两种反映倾斜程度的量相互比较,进而相互统一,即坡度=tanα(倾斜角的正切)。

斜率的概念:把一条直线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e)。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即k=tanα。显然,当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环节二:“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及互相转化

问题:“斜率”是如何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电脑动态演示)?

(1)一条直线如果不垂直于x轴,则有唯一的斜率;若垂直于x轴,则斜率不存在;倾斜程度不同,则斜率也不同。

(2)小结:

强调: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但不是每一条直线都有斜率。

巩固练习2:设k为直线的斜率,α为该直线的倾斜角,填空下列各题:

若,则α=______;若,则α=______;

若α=135°,则k=______;若α=30°,则k=__。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数(度数)来刻画、描述一个倾斜角的大小,用一个实数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

设计意图:解析几何常用数量关系描述图形特征,那么“倾斜角”这个图形如何用数量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用数量描述?课本上提供了一种好方法,回忆“坡度”,它是用比值反映坡面的倾斜程度,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并将其与倾斜角对应,引出斜率的概念。到此已完成了用“斜率”这样一个实数来描述直线倾斜程度这样的图形特征,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解析几何思想。

问题探讨2:关于坡度、倾斜角、斜率之间的过渡。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方法表示倾斜程度(演示图片:山坡)。

生:坡度。

师:对,坡度反映山坡的倾斜程度。你知道坡度是指什么吗?坡度又是如何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的?

生:坡度,坡度越大,就越陡;坡度越小,就越平坦。

师:它是用一个比值反映倾斜程度。既然能够用这个比值描述斜坡的倾斜程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用它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请大家对照“倾斜角”,你能发现两者的关系吗?

生:坡度=tanα,即倾斜角的正切,。

师:倾斜角的正切能否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请看电脑演示,随着直线倾斜程度的不同,对应的正切值也不同,不同的正切值对应着不同的倾斜角,反映了直线不同的倾斜程度,因此可以用倾斜角α的正切值来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描述倾斜程度的两种形式统一为一个数值tanα,这个数值称为直线的斜率。

定义:一条直线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用小写字母k表示,即k=tanα。

那么,斜率是如何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

学生:结论1,随着直线的变化,倾斜角不同,斜率不同。结论2,当α=0°时,k=0;当0°<α<90°时,k>0;当α>90°时,k<0。结论3,当α=90°时,斜率不存在。

启示3:以上处理方法比较直观、简单,如果学生作深层次的探究,“坡度”与“倾斜角”是有区别的,但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可以用一个数值反映“倾斜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启示4:定义一个数学概念时,不仅要考虑定义的科学性、完备性,同时还要考虑定义的合理性以及思维的习惯性,这样才能给出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如为什么不用其他的三角函数表示斜率?事实上如果用正弦值的大小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则不能保证一一对应,如果用余弦值的大小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则倾斜角越大,对应的余弦值反而越小,与人们认识问题的习惯不相符。

环节三:课堂小结

1.学习内容的回顾:倾斜角→斜率→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学习过程的回顾(知识的构建过程)。

3.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特殊→一般,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意图:设计小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探究过程,并从整体上把握倾斜程度、倾斜角、斜率之间的关系,师生共同构建数学知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专家点评]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本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不定积分概念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学生 互动 探索

中图分类号:O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16-02

一、设计思想

积分运算是微分(导数)运算的逆运算,因此我从小学初中学的运算:有加就有减,有乘就有除,有乘方就有开方等等,联想到我们前面学过的微分(导数)运算,它也有逆运算——积分运算引入新课。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是基础,微分(导数)运算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如何从已知函数求出它的导函数,而积分恰好相反,已知导函数求原来的函数。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为不定积分应用埋下伏笔。导数公式→原函数定义→不定积分定义→不定积分公式→应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与处理

内容:不定积分与原函数关系;熟练求出简单的不定积分;让学生观察出导数、微分、积分关系;已知函数求出它的导函数及已知导函数求原来的函数。

处理: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动手、动口、动脑,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同学交流合作,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用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次课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原函数和不定积分,体会引入不定积分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通过不定积分公式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等价转化”“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

(3)理解原函数的概念,了解原函数是否唯一?若不唯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全体原函数的表示形式,能求原函数。掌握不定积概念,能使用不定积分记号,能理解推导这些不定积分公式的依据和过程,能理解导数与积分关系,并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不定积分,体会引入不定积分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导数运算与积分运算互为逆运算关系。

(2)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理解导数运算与积分运算互为逆运算关系,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形成共同进步、坦诚交流、互助互学、互相激励,民主、活跃的班风班貌,让学生明白“众志成城”的道理。

(2)在竞赛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每位学生端正态度。努力使他们认识到竞赛式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时常提醒他们把这种竞争看作获取知识、学习别人之长、形成能力的机会,克服单纯的“竞赛”心理。

四、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是初中毕业来到我校,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大专学习,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但年轻人极富活力,充满朝气,需要课堂上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就感觉不枯燥。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基本导数公式、原函数概念、不定积分定义、不定积分基本公式、导数微分积分关系

难点:概念理解

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学生互助互学、互相激励;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需要性的指导。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学到现在学了哪些运算,得出每种运算都有自己的逆运算,从而微分运算也不例外,有自己的逆运算,即不定积分,从而引出课题。

2.任务驱动法: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3.问题探究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4.合作学习:以成绩和学习习惯为核心,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合作性小组A、B、C、D,各组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多向交流。

5.竞赛式教学:分组竞赛和个人竞赛相结合,班里学生分成四组,由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然后参与竞赛(竞赛题由教师和学生轮流出题)。竞赛完毕后,教师除了公布竞赛结果外,还要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再次明确知识的要点、难点。

6.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参照团队竞赛分、个人竞赛分、个人参与度、个人进步度、闪光点等进行综合评分。

其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任务单

八、任务单

任务一:默写基本导数公式(一人写一个,接力赛时间1分钟)[小结]

任务二:原函数概念

1.填空(1) ( )'=sinx (2)( )'=xa (3) ( )'=x

2.原函数定义

3.填空(在第一题中) ____是 ______导数;______是 _______的一个原函数;其全体原函数是__________。

4.如果一个函数存在原函数,其原函数必有________。

5.如果F'=f(x),则 f(x)的全体原函数是_____;其中任意两个原函数的差是一个____。

6.= ∴是________的一个原函数的全体原函数是________。

7.若f(x)的一个原函数为常数,则f(x)=______。

8.若f(x)的一个原函数为tanx,则f(x)=______ 。

[小结]

任务三:不定积分定义

1.(x+c)'=1,如何将左边的全体原函数“x+c”搬到等式的右边?

阅读教材P93,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推广: F'(x)=f(x) 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定积分定义

3.(1)( )'=1,∫0dx=______ (2)( )'=0,∫dx=______

(3)(4)题略

4.不定积分与被积函数关系?

5.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xdx= ∫x4dx= ∫2xdx=

[小结]

任务四:基本积分公式(接力赛一人只能写一个)基本积分公式与对比求导公式。[小结]

上一篇:深入治“五乱”整洁过国庆工作总结下一篇:五一广告语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