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模式学习感受

2024-07-09

3+1模式学习感受(通用8篇)

3+1模式学习感受 篇1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三年的校园生活,一年的实习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更生,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上,在人生理念的深刻理解上,在大学技能学习上。一进入大学,学长学姐们就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在努力开发其它实践潜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在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基础上,更应该在知识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毕竟学习才是根本。

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内容先看一遍,坚持上课是最基础的。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所以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要让其他事情占用了自己最基本的学习时间。有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的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其实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况且老师理解比我们深刻,听课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其次,学习贵在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记住,而是理解,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作到学以置用。

而且,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自习,自习能预习明天的内容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自习也为自学打下基础,在大学里自学是很重要的,不像初中一样有老师手把手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目标,自学也是一种能力,为以后的独立之主做好铺垫,当你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你会发现你各个方面也在提升。

另外,提高效率也是比不可少的。大学学习的也是一种能力,不仅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也要讲究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任务的方法,不是有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么”,一下有几种提高效率的方法。做到之后你将发现学习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高中时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还有,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博大精深的,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那里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无聊的时候图书馆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同时,对于我们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例子,需要课后的时间去实际操作练习,这样很有利于更好的理解。

学习还应该多多请教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经常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对自己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学习也得讲究战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必须去仔细的了解自己,比如自己什么时候学习效率高,什么时候不想学习,什么时候学习某科目比较忘我。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大学四年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那就要求我们会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有了时间才能赢的一切。不能一味的把时间浪费到打游戏,聊天上,我们应该理解娱乐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不能纯粹的为了娱乐而娱乐,那么四年之后你将会发现自己当时的行为有多么幼稚。大学对我们来说一生只有一次,很多大学毕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大学是多么神圣的殿堂,可身在其中时却没有珍惜,我们要引以为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只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即可。

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我走出了校门,来到了北京,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工作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在中软进行了三个月的培训,积累了一些项目经验,所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我的精心准备下,我忐忑的参加了第一次面试,这次面试还算顺利,几天后,我接到了offer,顺利的入职了北控三星有限公司,刚进公司,项目经理就让我们做一个小的项目,以便熟悉公司的一些组件,这个公司用到的东西不是我们在学校学过的ssh,而是他们自己的框架,所以这个小项目对我们来说是个锻炼的机会,也是对于公司组件熟悉的一个过程。因为有框架的基础所以接受起来还算顺利,一周的时间我就顺利完成了这个小项目,自己感觉完成的还可以,但是在验收的时候项目经理却给我指出了很多问题,内存泄露,代码冗余,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在学校的编码和公司是不一样的,公司的代码注重的是代码的质量,不单单是完成就可以,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看别人写过的代码慢慢的学习,进公司的2、3个月的时间里,公司并没有给我分配什么编码的任务,分配的都是一些整理文档,对比文档的工作,其余的时间就是让我熟悉代码,对于领导的安排我心里有些不理解,因为我感觉我完全有能力胜任开发的工作,所以我和领导提出了我的想法,领导找我谈了话,也正是这次谈话使我对于程序员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优秀程序员不一定光能写出优秀的代码,还应该有多种能力,设计文档的编写,测试用例的编写,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从那以后我开始踏踏实实的干好领导分配给我的每一份任务,一直到后来我独立开发了一个项目,我相信这些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3+1模式学习感受 篇2

建构主义认为, 个体知识更多地与个体经历有关, 是在参与某一特定活动过程中感知体验的结果, 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才能促使其内化生成。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1 + 3”合作式进行教学, 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 实现课堂内外教学优化。经过两年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1 + 3”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1. 分组

构建合作小组时, 努力促使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 ~ 6 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而给每名学生发展的机会。考虑以上因素, 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每组尽可能程度均衡, 具有同样的竟争力。现任教的八年 (3) 班共36 人, 刚好分成9 组, 根据几次数学成绩的综合, 第一次选好前9 的为组长, 然后接下去的9 名同学分到各组, 依次类推, 分好组, 一段时间后会做出适当的调整。

2. 分工

每组设四名成员, “1 + 3”中, “1”是一个师傅, “3”为三个徒弟。师傅成绩优异, 乐于助人, 上进心强。两个徒弟成绩分别中等, 中等偏上, 想进步, 另一个成绩偏下, 自信不足, 需要督促。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 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但为避免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我们可以进行小组长轮换制, 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组长的责任, 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 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心情, 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心。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先担任小组长, 逐渐轮换到能力较差的学生。同时记录员、汇报员也是如此。如师傅负责组织, 开展并执行学习活动, 大徒弟负责搜集学习资料, 二徒弟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 汇报学习成果。

3. 有效监督, 互助协作

“1 + 3”合作小组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监督, 第一组的组长监督第二组的, 第二组监督第三组的……组内的监督, 师傅监督大徒弟, 大徒弟监督二徒弟, 二徒弟监督三徒弟。备课时, 要明确合作小组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精心策划小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 准备小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1 + 3”合作小组学习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 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每个成员应该先独立思考, 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然后互助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由师傅进行指导;小组交流后, 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 由师傅向全班汇报,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由于师傅的带动作用, 组内的学习效率将明显提高, 基本疑难问题也将得到处理。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是局外人, 也不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指导者、促进者和监督者, 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首先,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 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其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1 + 3”合作式学习模式将在课内和课外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宏观调控, 有效掌控学生的预习、复习、活动、测试等各个环节。

4. 设置评价奖励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捆绑式奖励制度, 如整个小组中四人的综合成绩是正的, 给予小组加分, 加的分数多少由本组所得的正数的大小决定。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这样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 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 有利于平时“1 + 3”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以上两种评价, 可以利用分阶段考核法, 具体操作是制订一张考核表, 从预习、作业、课堂检测、考试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就每一次考核内容制订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如果小组成员考试成绩与上次相比有进步, 给本小组加分, 一个月评比一次, 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 并给予一定奖励。

二、确定“1 + 3”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1. 合作预习新课

教师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 让“1 +3”合作学习小组根据要求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概念, 并完成课文中的合作学习、做一做及课内练习, 经小组讨论, 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 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例如, 学生预习“多边形”这节课时,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求四边形的内角和, 请同学们合作设计出三种及以上的方案。”这样, 学生就会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互相交换方案, 几个同学交换苹果, 每个人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 如果每个人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么每个人得到的是几个思想。

2. 合作完成课内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白怎样完成学习任务。初中生, 尤其是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自学能力、自主意识还是很差的,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不然就有可能出现不知讨论什么、不知怎么讨论或者讨论的东西偏离了主题的情况。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现象”一课时, 当学生完成了课本开始出示的问题并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扎纸时, 让学生操作完成后小组合作讨论:你扎的蝴蝶有何特征。本想得到的答案是:蝴蝶折痕两侧的部分是对称的, 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学生说, 我扎的蝴蝶很小;有的说, 我扎的蝴蝶有两条触须……这主要在于我在布置任务时, 目标不明确造成的。因此, 有无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对于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合作完成作业

合作完成作业不是帮忙抄袭作业或一味地把解题过程强加给对方, 而是师傅教徒弟, 徒弟教徒弟, 直到对方理解为止。因人而异, 对于每组的第三个徒弟, 成绩偏差, 要完成全部作业难度很大, 组内只要要求他能完成基础题即可。

4. 合作订正错误

每次作业讲解或试卷讲评以后, 要求学生把错题抄在错题本上重新完成。由师傅进行检查监督。检查完给两位徒弟打上评语, 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师傅由邻组进行检查。这样既能对学生有效监督, 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更能营造学生之间互动互助学习氛围的教学形式。这时教师要发挥监督职能, 对订正好的错误进行抽查, 上课前几分钟给出几个错题, 叫学生站起来口答, 亦或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针对他的错题进行检查, 用本子遮掉解题过程, 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或写出解题过程。

三、“1 + 3”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特点

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获取新知, 弘扬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1) 该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注重知识传授、文化继承的框框, 立足于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自主探究活动, 重视知识的应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2) 该学习模式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 (3) “1 + 3”合作式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1 + 3”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这对于刚刚开始的“1 + 3”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 不知从何想, 更不知从何说, 难于用语言表达, 教师要耐心扶助, 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 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 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 而是一味地举手, 不住地喊“老师, 我、我”, 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 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 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笔者主要采取下面两种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1 + 3”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很多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或合作团体进行指导和引导。“1 +3”合作学习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应以学生活动和问题合作研究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不能变。

本文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模式探究, 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以后不断完善。

摘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与结果,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总目标之一。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数学“1+3”合作式学习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教师教学负担有所减轻, 文章将对此模式的构建及理论探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1+3合作式,建构,有效

参考文献

[1]唐瑞芬, 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1模式学习感受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84-02

《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学生既要了解“容积”的概念,又要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刚学完《体积与体积单位》,只要讲清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再补充两者之间的转化练习,把“提高转化正确率”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就可以了,其实那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设计,不但无法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无法积累基本的活动技能经验,而且也无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无法感受1升与1毫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一、根据教学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确定教师“教”的方式。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笔者对执教班级通过访谈形式进行了前测,通过对学生的前测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如下表。

1.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与体积单位》,74%的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知道容器有容积;沟通“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80%的学生会求容器的容积。

2.经验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一些容器,再加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有94%的学生知道液体常用容积单位升与毫升来计量。但由于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的实物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也很难接触到,所以对“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难以感受;对“倒一倒1毫升与1升水有多少”操作起来就非常困难。从前测来看,只有20%的学生能基本正确操作,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起点:刚学了《体积与体积单位》,学生在脑中寻找知识原型时,只要恢复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不需要盲目搜索以往所有知识,98%的学生认为学习《容积与容积单位》很简单,很有信心。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呢?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这些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活动的展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操作,既动脑,又动嘴,还动手,运用恰当的器材,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方式,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片段一】认识1升与1毫升

(一)认识1升,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描述1升水有多少。

2.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毫升清水的量筒,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升水,并描述1升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升,与1升差不多,比1升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1升大约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升水刚好倒满1立方分米大的盒子里,说明1升=1立方分米……

(二)认识1毫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

1.在第三个500毫升量筒中出示1毫升蓝色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

生1:(很吃惊的样子)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升水太少了,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用针筒抽出1毫升蓝色水,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

(三)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毫升的水,并把1毫升的水放在手心,放入1立方厘米正方体小塑料盒中,说说你的感受与想法。

生1:1毫升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毫升的水刚好能放入1立方厘米的小方盒中,说明1毫升=1立方厘米……

3.展示1毫升—→1升的变化过程

(1)指导学生用针筒1毫升1毫升地抽,抽出10个1毫升的水,注射到杯中,仔细观察,再说说你的感受。

(2)把10个同学抽出的10毫升的水都倒入到一次性透明的纸杯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杯中的这100毫升的水有多少?

(3)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毫升的10杯水一起倒入1立方分米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说说你的感受?

【反思】在认识过程中,初步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一、在单位认识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透明塑料盒,建立1升的表象,学生初步感受1升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毫升的蓝水,通过1升与1毫升的比较,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感受1升远比1毫升多得多,1毫升只有一点点而已。既强化1升的表象,又初步建立1毫升的表象。然后,通过针筒抽出1毫升的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1毫升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毫升水、把1毫升水放入手掌等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深化1毫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

二、在单位沟通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升有多少后,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沟通1升与1立方分米的联系;同样把1毫升的水注射到1立方厘米的小方格中,沟通1毫升与1立方厘米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立方分米与1立方厘米的知识,迁移到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中,帮助学生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三、在变化过程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升与1毫升后,又用针筒抽出10毫升,倒出100毫升和1升水,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如1毫升大约一个手指头大小,10毫升是一瓶双黄莲口服液的容量,100毫升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1升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中,亲身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真正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片段二】:倒一倒,喝一喝

(一)倒水活动,量化1升与1毫升

1.指导学生先倒1毫升,再用针筒抽一抽,来验证1毫升,说说你的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少了点,于是又倒了几滴,现在刚好是1毫升。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也用针筒验证,结果相反,多了点,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现在也是1毫升。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结果与1毫升差不多……

2.指导学生倒10毫升,并用针筒验证。

3.指导学生倒满100毫升,用量筒验证。

4.指导四人小组学生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升的水。

(二)喝水活动,体验1升与1毫升

1.引导学生喝杯中1毫升矿泉水,谈谈喝水的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毫升的水就是喝1立方厘米的水……

2.引导学生喝杯中10毫升矿泉水,再谈谈喝水的感受。

3.引导学生喝杯中100毫升矿泉水,也谈谈喝水的感受。

4.引导学生如果喝1升矿泉水,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那太多了,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要喝1升水,也就是5杯水,有点多。

生3:喝完1升水可能肚子涨的难受……

【反思】在体验中,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一、通过倒水活动,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

在教学中,通过倒一倒的活动,学生按“1毫升、10毫升、100毫升、1升”的要求倒水,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倒多少水,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再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学生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原有不确切的认知原型,在观察中建立1毫升、10毫升、100毫升、1000毫升(1升)的表象,体验单位容积量,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二、通过喝水活动,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从喝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甚至试想喝完1升水。在喝水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到喝1毫升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毫升的水刚好是一口水,像是喝双黄莲口服液一样;喝100毫升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毫升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升的水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体验单位容积量的深刻记忆,真正理解1毫升与1升,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外出学习听课感受1 篇4

2011年12月9日,我们学校一行6人赴阜宁中学,参加该校第三届对全省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六个学科共听了12节课,听课内容覆盖高一到高三,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评课活动,感触很深。

一、总体感受:

1.校园整洁、大气、深远,教室布置简洁、科学。

2.学生待人礼貌,遇到外校老师主动打招呼,在学校活动有序、守纪,课堂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频繁而不凌乱,气氛十分活跃、和谐。

3.老师备课充分,选题精当,板书工整、语言规范、教态自然有亲和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发言,耐心倾听学生观点,体现以人为本,和谐互动。

二、开课老师及课题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 我有幸观摩了周娣,陆其勇两位老师的专业课,他们讲得十分出色,通过观摩这两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观摩这两节节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1、周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周娣老师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从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周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周老师 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注意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提倡知识与现实的结合,运用多媒体把外力作用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图像、声音和视频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注重学以致用,强调课堂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能力,又实现了知识的掌握,充分实现了发展学生能力与提高应试水平双赢。

2、陆其勇《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及其影响》

陆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教学经验极其丰富,教学中讲求课堂实效。以亲和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陆老师声音清脆响亮,对教学充满热情,高三复习课,全课针对教学重点选题,由浅入深,以小见大,不断归纳总结,提炼和升华整个课堂,先做后评,学生讲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学生毫不吃力,思维之火花频发,体现了激情课堂,学生学习亦能有实效。

三、听课感想

1、阜宁中学老师们能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加强素质修养。

2、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视角。

数学学习方法1--3 篇5

看到40的数学作业一天比一天好,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高,心里蛮高兴和欣慰的。前几天让她告诉我近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感受,将好的方法和做法与同学们交流,只要是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说什么、怎样表述都行。

第二天,她交给我洋洋洒洒两千多字,让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三、四遍,读出了她的苦闷,她的探索,她的领悟,她的快乐和她的成就,还有数学学习的一般心理现象和一般规律。让我们好好品读她对数学是如何从恐惧到疯狂爱上数学的历程,也许大家从中可以汲取点什么,我也坚信通过像她那样的坚持,你一定会完成一次成长的蜕变,让快乐永远伴随着你求学的过程。

〖从小学到初中,我所有的学科中,最差就是数学了,有很多的考试,我都败在了数学这一科上,我从未觉得数学学不懂数学的那一类人,而且自己对数学重从没提起过兴趣,甚至有点排斥数学。

小学时,因为频繁地换数学老师,还有他们的“强悍、暴力”让我非常反感(此处省略五百字)。在初中时,我似乎看到了希望,我的朋友们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让我由一个平时数学在及格边缘的人,上升到一百多分,我真的很感谢她们。但这些成绩只是昙花一现。但因为(此处省略十五字),让我对数学完完全全地绝望 了,就是这样我开始恐惧数学考试,恐惧数学课,恐惧一切关于数学的东西,就这样我恐惧地上了中考考场,当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因为我知道努力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所有科目除了数学外都很理想,这让我更加反感数学,又是数学害了我。

在暑假中,我很郁闷,也很无赖,看到有关数学的东西我都很仇视,假期里,我碰到了一个在复旦的一个哥哥,也许是因为他,让我彻底转变了对数学的态度,他告诉我,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其它科都不突出,就只有数学每次都考上140,这让我很羡慕他,他也告诉了很多有关数学的方法,让我懂得了很多。

在高中上第一堂数学课时,我记住了你说的那句话,那就是:“准备一个数学错题 本,坚持三年,即使你的数学成绩再差,也有几层。”这句话深深地烙的我的 心上。也就是在坚持中,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开始用另一种态度去对待它,可以说我一天的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数学上,也许就是我太急于求成了,物极必反,成 效并一是很大。我也试着和朋友、老师和父亲沟通交流。我开始调整了我的战略,决定一步一步慢慢来,平时多积累,不要浮躁,耐心一点,只有这样,我才 可以把数学学好。

在文理分科考试后,我还是不清楚我的数学水平,但我心中有数,至少我会做的题都做对了,而且很有把握,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分班后,不知怎的,我疯狂地 爱上了数学,甚至可以说是“如痴如醉”,有时一闭上眼睛里全是数学、数学公式。记得有一次考试前一个晚上,我做梦,梦见了一道自己不会做的数学题,不知是 什么力量迫使我从梦中醒来,我迅速地凭着印象把题目记下来,面对那题我足足思考了一个多小时,当我解开时,我心中不觉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是我从未 有过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我更加爱上数学。

当我翻开以前的数学笔记本时,我真体会到了老师说的那种成就感,虽然很多人说我没事找事做,但我知足,因为别人没有体会到从中的乐趣。

也许,我现在数学成绩并不是优秀的,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只要我够努力,就可以成为优秀的,这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话,因为我有毅力,因为我有自己的梦想。

我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1、准备一个数学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无论困难与否都写在本上,因为那将是一生的财富。

2、课外多收集经典题或者高考题,只有不断积累,才有可能成功。

3、上课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节课你并不可能完全集中,但你一定要保证你集中精力的时候,是你最困难、最麻烦的地方。

4、课上没有听懂的在旁作记号,课后思考。

5、多与老师沟通,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你学习中的不足,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

6、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这就是一个学生的转变过程,在行动中的真实感受,也是体验学习的心理历程。几 天前,我已经将班级数学科差一些的同学,单独成立一个弱科攻克小组,在征得小朱同学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们传阅了这篇文章,也让他们像她一样,谈谈自己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受,敬请关注后续追踪记录。

希望我的学生们不再恐惧数学,希望我的学生都会喜欢上数学,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干扰我学习数学的五大因素(数学学习方法2)

数学没有学习好,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教了52一个方法,请先在一张白纸中间位臵,写下第一层次的问题:我现阶段数学学习遇到什么困难,第二层次是分析哪些困难是可以自己克服的,哪些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哪些困难暂时还不能彻底解决。第三层次是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制定完成时间表,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及时找老师一起解决,对那些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并搁臵下来,不要影响信心和心情。

这就是他做的自我分析,我从中看到了他的聪明与冷静,也看到了一个学生如何将某科学成弱科,直到最后是差科的。后来才发现,很多同学可能与他也一样,或多或少地有相同的问题,我更期望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通过自我的调整,形成一次漂亮的飞跃!

懒,成了我学习的现状 看到很多同学真是很强,平时也挺努力,是在下苦功夫的。想想我的错题本是没有时间去写,更没有时间再去看,这就暴露我的缺点:懒!没有去落实,是因为不愿、不想做这些。平时的作业,总是拖,即使是做错的题目,即使老师评讲了,也懒得去更正,到后来,就欠了许多帐,再到后来,就成了现在这种样子。

上课没有一个好的状态 我需要一个很好的状态,才可能融入到课堂中。现在的感觉是晚上兴奋有余,白天精力不足。这种落差在数学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数学知识是一个很连贯的系统,上课打盹或走神,那一节就听不懂了,也就别谈以后的作业了。现在想的是调整,以前尝试每天早上喝咖啡,可时间长了,也没有效果。明白了关键还是在晚上,既然如此,晚上就要早点睡,更不要看小说、电视等。回家后就洗漱,花十分钟浏览一下当天所学的知识,争取在10:40上床睡觉,这个先试行一段时间。

做事要有计划、提高效率 对于时间问题,曾经有多种想法和安排。比如具体的空闲时间,做事的效率就成了问题。拖拖拉拉,这样每天的很多时间,都不知道怎样过去了。我想一个办法,每天要想做的事,不落一件地写在小纸条上,在事情的后面也写上具体要完成的时间,每做一件,勾划一件,让它来监督自己做事的效率,这个也先做着,以后再调整。

先练练到问老师的胆量吧 要及时处理课堂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个事一直让我挺头痛的。一是无法找到自己的问题,二苦于向老师寻问,尤其是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浑身的不自在。我可以先试着和同学一起来问你,先练练到老师办公室的胆量。

毅力,对我来说是个问题 上面说到的这些事,都不知道自己能否很好的做,能够做得很好。我是一个懒于实践的人,可能今天写了,明天就忘了,而且很容易被周围的其它东西诱惑。我再试试吧,看能否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当问题明确后,就好好地一个一个地解决吧,会有效果的!

数学考试从78分到150分的经历(数学学习方法3)拿到这次数学考试的试卷,看到自己的分数竟然是满分--150分,有种狂喜的感觉。

就在上次半期考试时,我的数学仅考了78分,让我受受到的打击太大,大到让我曾有一刻觉得自己的数学是没有希望了。这次考前,我有一种怕失败,但又想证明自己的心理。

当看到老师抱试卷过来的时候,我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我好害怕自己又败在第Ⅱ卷上,尽管我相信这次发挥还是蛮好的。我在心跳告诫自己:如果考差了,那么你要更加努力;如果成功了,一定不要骄傲。当我看到Ⅱ卷是满分时,如释重负,我深深知道,我从Ⅱ卷的泥潭中爬起来了。当我再次确认自己选择题也是满分时,我的数学终于得了满分了!我也知道这比上次翻番了,有种爬上云霄的感觉。这意味着我摆脱了数学差科的帽子,终于回到了正常的学习轨道,让我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回想上次,当我从欲言又止的同学口中得知自己糟糕的数学分数时,我懵了!我的分数是满分的一半,这应该是我学习数学生涯中最重大的一次打击。我平静地坐下来,在痛苦的世界里挣扎。记得那天中午,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我静静地坐在位臵上,很认真很仔细地把每一个错题都更改过来。再呆坐在那里,很伤心,我仍能清楚记得我当时的状态是多么的不佳,原来自己的数学知识空白多得那么的吓人。

这个分数告诉我,我的数学学习历程是多么的冗长,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个分数也像一个警告,对我的学习亮起了灯。不过,幸好是黄牌警告,而不是红牌警告。那时我告诉自己,我还有机会,一切还不是太晚。那段时间里,我不断地攻数学,特别是每一道题,我力求做得精确,特别是解答题,我在尝试用最简单的计算逐渐加深。总是不想从别人的那时得到答案,尽量自己解决。做对了就小小地开心一下,做错了就检讨过程,其实有时错了一个题,也应放宽心,感谢命题人,又让我发现了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我看到,考试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有一个又紧张又放松心态。紧张有时处于考试状态,对时间的警觉性;放松是能让平常水平发挥到极致,易题不松,难题不慌。

成绩大起大落毕竟不是好事。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稳定成绩,并逐步向更好方向发展。这次考试数学得150分,更多是让我赢得了信心和细心,所以仍然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我仍然要提醒自己:你做的还远远不够!

3+1模式学习感受 篇6

时间: 2018年3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学校领导 会议内容:

1、会议主要围绕 “知晓学校章程”展开学习,充分了解学习学校章程。

2、学习关于“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为汉语言文字。学校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

3、学习关于“学校按编制设置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和其他人员。设置教导处(含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安全办和行政办公室等职能工作机构。”

4、学习关于“学校行政办公会议是学校管理的决策机构,是学校重大决策的主要形式。”

5、学习关于“行政办公室主要任务:负责学校日常事务工作,信息收发,政工人事,对外联系,会议记录,宣传报道,有关材料撰写收集等。”

关于学习章程会议记录

时间: 2018年4月10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学校领导 会议内容:

1、会议主要再次围绕 “知晓学校章程”展开学习,充分了解学习学校章程。

2、学习关于“安全办公室主要任务:负责学校安全、卫生防疫工作,包括:学校安全教育,学校安全、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安全工作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安全督查等。”

3、学习关于“

(1)、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职工的业余生活,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2)、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监督;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接受社会、家长和教师、学生的监督。

(3)、指导教代会开展好各项工作。”

4、学习关于“教师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5、学习关于“平时抓“五防”,冬季抓“冬防”,节日抓“重点防”,消灭苗头性事故。”

6、关于学习“政教处工作职责。” 关于学习章程会议记录

时间: 2018年4月26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学校领导 会议内容:

1、会议主要再次围绕 “知晓学校章程”展开学习,充分了解学习学校章程。

2、学习关于“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职责:1.建立健全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团队工作,做好学校的德育、体育、卫生及家长学校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积极组织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和德育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好各种节日的庆典活动和留守学生的关爱活动。3.抓好文明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校风正、校纪严、教风实、学风活、校容净的目标。4.积极开展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定期(每期不少于一次)上好团队课,定期按要求发展团、队员”。

3、学习关于“

5、学习关于“总务处工作职责”

关于学习章程会议记录

时间: 2018年5月3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学校领导 会议内容:

1、会议主要围绕 “知晓学校章程”展开学习,充分了解学习学校章程。

2、学习关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学校招收本辖区内年满6周岁及以上儿童免试入学,实行秋季始业。”

3、学习关于“教学采取单式班级授课制,每班设一名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工作,并与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教学班级学生额原则上以不超过55人为标准。”

5、学习关于“学生修业年限小学为六年。修业年限满且成绩合格者,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

6、关于学习“学生因病无法继续学习,凭有效证明(县医院)准其休学。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休学超过三个月者,复学时根据学生实际,编入相应年级就读。”

7、关于学习“学年末学科考核不合格者,准许其补考,对学生的考核要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对学生成绩优异,提前达到更高年级程度的学生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关于学习章程会议记录

时间: 2018年6月4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学校领导 会议内容:

1、会议主要围绕 “知晓学校章程”展开学习,充分了解学习学校章程计划。

2、学习关于“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大力表彰,对有错误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对错误较严重的学生,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学校按规定不得开除学生。”

3、学习关于“积极防止学生辍学,发现学生辍学,班主任应立即报告学校,并协同学校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做好学生复学工作。”

5、学习关于“严格管理学籍,有专人负责,及时核对,做到数字准确,底数清楚,发现问题 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解决。”

3+1模式学习感受 篇7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 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征,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食品加工领域, 固然需要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乃至帅才, 但更需要一大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侧重, 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是创新型、研究型、理论型高级专门人才;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型、技术型应用人才[1]。

作为地方高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根据自身办学历史、传统、条件、资源、特色和优势等进行了科学定位, 以“服务地方、服务垦区、提供人才支持”为思路,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 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并于2009年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迈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创特色型地方高校的关键性一步, 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 来自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黑龙江垦区的挑战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 其漫长的“粮食—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环节需要大量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食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 黑龙江垦区依托粮食、肉类、鲜奶等优势产业, 以工业化的思维为指导, 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拓展市场销售空间等措施, 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持续增效。因此, 对担负着为垦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重任的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来自高职高专的竞争性挑战

高职高专承担着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虽然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方面均不能和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但其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本和单位用人成本均低于地方高等院校, 并且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有近30所独立的高职高专, 加上各高等院校设置的高职高专, 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 作为地方高校开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 以服务垦区粮食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服务于垦区特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3+1”人才培养模式, 符合学校长远发展和垦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含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要素。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对整个系统工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联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等。

(一)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含基本要求 (学制、学分、学时要求) 和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计划) 。

“3+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尤其是实践教学, 同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在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后, 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取消, 于第四学年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学分等于前三者之和。同时, 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 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毕业论文。

(二) 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搞联合、求协作、同受益、共发展”的原则, 探索“互惠互利, 先让地方 (企业) 得利;双向受益, 先让地方 (企业) 受益”的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垦区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与合作模式, 积极开展广泛协作, 参加规划设计、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进行攻关、进行人才培训、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和支撑单位优先推广新科技成果等,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建立联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3+1”合作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是高校、企业和学生, 而各方参与的目的是不同的:高校希望获得高质量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诸如师资、经费、实践环境等资源的支持, 并能缓解就业压力;企业希望获得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学生则是最大受益者, 接收到最好的教育, 实习期间享受劳动报酬, 毕业后工作有保障。

为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并使其健康发展, 必须建立如下良好运行机制[2]:一是动力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将各方所需最大化, 以此作为合作的动力;二是调控机制,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 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三是保障机制, 三方在合作文件中应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合作教育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 并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四是评价机制, 应建立对合作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学校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以不断检验、改进“3+1”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要研究并制定合作方 (企业方) 选择制度、实验班学生选拔制度、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实习期间劳动合同制度、学生跟踪调查制度等, 以确保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 应达到如下效果。

一是与地方及垦区知名企业合作,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 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 教育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 促进企业的发展;学生能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育团队精神, 增强竞争力, 拓宽发展空间。

二是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毕业生, 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 毕业后上岗快, 适应强, 能较好地克服人才频繁跳槽给企业和学校声誉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学校应努力创造合作教育的外部环境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处于自发状态而缺乏外部机制的保障, 变数较大。部分企业过于关注名校名专业以及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员工培训等方面, 不愿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大学生的培训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同时, 部分企业过于关注短期经济效益, 而人才培养相对时间长, 缺乏兴趣。

因此, 学校应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把握主动权,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争取更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参与到联合人才培养, 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要区别对待“3+1”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的“顶岗实习”

目前高职高专所进行的是一种较好的实习方式,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顶岗实习”仅仅是一种实习, 是针对于车间某几个岗位的操作实习;而“3+1”培养模式中的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 充分发挥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同时又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3+1”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科学、轻工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3], 偏废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从而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毕业生难以根据食品生产工艺方案, 进行生产线的设计与设备配置; (2) 毕业生难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与装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非常缺乏单机研制、设备成套化、过程自动控制设计方面的人才, 导致大量的生产装备依靠从国外引进; (4) 这些人才进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食品技术研究所后, 其研究成果不具备食品工程方面的实用性, 导致大量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被束之高阁。

因此, 完成三年在校学习的学生, 在食品加工企业实习的一年时间里, 可较好地弥补“工程”知识, 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 赋予“3+1”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性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适应人才需求而出现的新生产物, 其运行机制并不健全, 缺乏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法规性保障, 基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定。因此, 赋予“3+1”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性是使其健康运行的需要。其灵活性表现在时间方面的灵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灵活。虽然名称叫“‘3+1’人才培养模式”, 但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实习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可稍作调整, 以保证学生完成在校课程的学习。另外, 原则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到实习单位工作, 但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 可适当放宽。

摘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承担教学任务和育人功能, 企业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承担学生实习, 学生毕业后原则上留在企业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优势资源、学校与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型本科教育解构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 2009, (27) .

[2]梁喜, 黄承锋.重庆市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诗歌阅读鉴赏的“3+1”模式 篇8

所谓“3+1”的阅读训练,就是在阅读一首诗歌时,在思考形象、语言、技巧的同时,要考虑感情。具体说来就是:形象+感情;语言+感情;技巧+感情。

一.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示例

下面以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来体会一下“3+1”的阅读训练方法。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阅读鉴赏“醉别江楼橘柚香”

形象与感情:江边;高楼;橘柚飘香。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行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技巧与感情:乐景哀情。

语言与感情:“醉”字,借酒浇愁,暗示着“酒深情亦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深情。

(二)阅读鉴赏“江风引雨入舟凉”

形象与感情:江面;风;雨;舟;行人。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气候已变,人的心情亦跟着变化。

技巧与感情: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

语言与感情:“引”字与“入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

(三)阅读鉴赏“忆君遥在潇湘月”

形象与感情:潇湘;月。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

技巧与感情:想象(虚写)。因为孤寂与愁苦,行人恐难成眠。

语言与感情: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中。

(四)阅读鉴赏“愁听清猿梦里长”

形象与感情:猿啼;梦境。朋友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技巧与感情:想象(虚写)。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语言与感情:“愁”直接点明感情;“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运用以上“3+1”模式解读《送魏二》后,学生在答题时就能八九不离十。

二.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原理

(一)诗歌阅读鉴赏“3+1”中“1”指的是感情

鲁迅先生认为诗歌有两种来源,一是原始劳动,一是原始宗教。不论是先民在劳作中,还是在对神明的顶礼膜拜中产生的诗,都离不开人的感情抒发。劳作中的愉快和痛苦,面对神明的恐惧和敬畏,都是先民发之为声的直接动因。

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就是诗歌产生的本源。正如德国格罗塞所言:“诗歌唤起一切人类的同一的感情,诗歌到最后创出了一种持续的心情。”古今中外的哲人对诗歌的看法都强调了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与外国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基本上是抒情,而外国的诗歌大多是叙事诗。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每一首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首先考虑必然是感情。

(二)诗歌阅读鉴赏“3+1”中“3”用意也在感情

1.形象是诗人抒情特有的方式

诗人的职责在于抒情,但诗人不能空洞地抒情,他必须把心中的感情通过富有一定感染力的审美形式抒发出来。正如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所说:“诗歌是赋予形象的思维。”有了这些形象,诗歌才有美的境界,才能产生艺术魅力。

诗歌的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都寄托着诗人的苦乐悲喜。诗歌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也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景物形象的类型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诗中的景物必然要浸染作者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既形象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李煜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起的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2.语言是诗歌的物质外壳

不论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语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中介,诗人们要创造出美的诗歌,就必须首先在语言上下功夫。

高考诗歌语言类题目有三类:炼字、炼句和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两类是高考的重点,无论是哪一类,都要在把握语境含意的基础上,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涵的情感。一首诗,语言给我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印象,我们从诗人们的炼字造意方面就能体会到诗人们的辛酸、无奈与快乐、欣慰,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人语言的精妙,我们才能读懂诗歌,进而理解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技巧是诗歌感情的物质形式

技巧对表现感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技巧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技巧,它是个广义的概念,可以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藏、表现力更强,从而鲜明地突出情感。

古人十分重视技巧的运用。《诗经》的主要手法是“赋、比、兴”三种。三种表现手法目的都指向感情,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抒情传统的写实取向一样,“赋比兴”的传统,一直是中国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楚辞》更是屈原愤激情感的表达,它辞藻华美,对偶精巧,并杂有大量的“兮”字,以更丰富多变地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声声慢》的首句,一连使用了十四个叠字,一下子就点化了整首词感伤凄惨的基调,不仅如此,它还活画了诗人怅然若失、无所事事和百无聊赖的孤苦心情。

三.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一)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最好安排在复习的第二阶段

诗歌阅读鉴赏训练第一阶段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此方面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建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网络:各种复习资料都有详细讲解,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分块按点认真复习。第二步,按诗歌内容分类指导:每类诗歌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其形象、感情及采用的技巧都会有区别,比如“怀人思乡诗”的诗歌,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特有的一些意象有: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等。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二)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应整合到相关的程式中

一般来说,做一首诗歌鉴赏的题目需要四步。

第一步:浏览。就是在拿到一首诗歌时,先要读一遍,如果把一首诗比作一个活生生的美丽的少女,我们首先获得的是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最鲜明的容貌、体态等表面印象。在诗歌美丽外表的诱惑下,我们再去探求她深刻的本质。

第二步:细读。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我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答题的效果。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读正文。这一步最重要,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阅读训练就应在这一程式中体现出来。读每一句都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即:形象+感情;语言+感情;技巧+感情。在思考这几个方面问题时,还要有所侧重,这是因为从结构章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绝句、律诗的前两句、四句往往写景,后两句、四句常常抒情(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的要侧重于分析景,写情的要重点关注情。

第三步:读题。这一步要求我们要琢磨题干,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了题干的暗示信息就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第四步:答题。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收获的一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按要求写出答案,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答题策略。

如果我们套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词,本文仅看作是对“诗歌阅读鉴赏‘3+1模式”的广告。

上一篇:名人故事校园广播稿下一篇:桥的说明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