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2024-07-06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共9篇)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1

2.跑得越快,遇到风的阻力越大。阻力与成就相伴随。

3.教育是人才的娘家,社会是人才的婆家。

4.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5.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6.岸边的奇花异草,是拘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7.要是你的心本来就在燃烧,那么一旦需要,掏出来就可以当火把。

8.眼睛里没有追求的时候,一定是心如死灰的时候。

9.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2

关键词: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

0前言

从现在众多的动机理论来看, 成就目标理论是近20年来最有影响的动机观点之一 (Elliot, 1997;Pintrich和Schunk, 1996;Weiner, 1990) 。该理论关注的是个体为什么被激发, 强调个体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任务本身, 以及对自己取得成绩的重要性的看法, 并根据个体知觉到的目标特点, 划分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农村小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是其学习心理状态的重要表现, 对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成就目标定向无疑会对个人对任务完成时的焦虑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探讨农村小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同时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某农村小学的三到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 发放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70份 (90%) 。其中男生144人, 女生126人, 三年级64人, 四年级62人, 五年级60人, 六年级8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采用刘惠军和郭德俊编制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该量表共29道题目, 分为四个维度: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和掌握趋近。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等级记分, 得分越高则表示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及成绩回避越强。该量表的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以及成绩回避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0, 0.69, 0.80, 0.79, 因此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考试焦虑量表

考试焦虑量表 (TAI) 包括20道试题。量表共有两个分量表, 忧虑性量表和情绪性量表, 各包含8个项目, 这两种因素是考试焦虑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量表采用Likert4点量表形式, 其内部一致性:忧虑性、情绪性和总量表的Chronbach系数分别0.80、0.84和0.90, 因此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统计处理

将数据输入装有SPSS16.0的计算机中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1) 农村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见表1。男生在忧虑性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具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农村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年级差异分析。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因子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成绩趋近因子上四年级的学生得分最高, 五年级学生得分最低。在成绩回避因子上, 六年级学生得分最高, 说明六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更容易出现成绩回避。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3) 考试焦虑各因子与成就目标定向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与成就目标定向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2。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成就目标定向的纬度中成绩回避和掌握回避与考试焦虑的忧虑性、情绪性在相关性上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看出成绩回避与掌握回避的行为越高, 反映出其焦虑程度就越高。相反, 成就目标定向中的掌握趋近与考试焦虑两个维度均成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小学生掌握趋近的程度越高, 其考试焦虑程度的就会越低。

(4) 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各维度与考试焦虑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见表3。为进一步探讨考试焦虑诸因子与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确切关系, 以考试焦虑各因子为变量, 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掌握趋近。

从表3可以看出, 成就目标定向中的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掌握趋近是忧虑性的有效预测变量;成就目标定向中的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是情绪性的有效预测变量。预测考试焦虑的各因子中, 都有成绩回避、掌握回避变量, 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成就目标定向的因素中成绩回避、掌握回避是考试焦虑各因子中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3 讨论

3.1 农村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分析

3.1.1 农村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农村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中, 可以看出男生在忧虑性上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具有显著性差异。更多的男生对考试结果的认知存在更多的忧虑, 原因可能是认为自己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所致, 加之学习压力偏大, 学业负担重, 而在中国, 男性往往被要求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 家庭与社会不断的给男生传播这种思想, 加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将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好坏化成直接关系, 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又缺乏必要和及时的指导与支持, 学习较盲目。而在情绪性这一纬度上男女并无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 情绪控制力没有差异所导致。

3.2 农村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情况分析

3.2.1 农村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年级差异分析比较

成绩趋近纬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其中四年级得分最高, 说明四年级的小学生对高分成绩本身的追求很高, 更加关注于自己要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

在成绩回避因子上, 六年级学生得分最高, 说明六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更容易出现成绩回避。这主要是因为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小升初的压力, 这是其人生的第一次的升学, 会面临来自家长、老师期望, 同学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负担。所以学生更加关注避免在成绩或考试中自己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愚蠢。

掌握回避分析结果显示, 掌握回避也存在年级差异。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进入四年级以后, 学生的学习任务愈来愈重, 教学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这些会导致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导致他们掌握回避目标的得分高于三年级学生。所以关注避免自己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出现错误。

在掌握趋近纬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三、四和五年级的农村小学生显著高于六年级的学生, 三、四和五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三四五年级的农村小学生关注掌握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一般研究结果相违背, 一般来说因为小学阶段为学生第一个发展迅速期, 由于随着年级的增长, 小学生的心理生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五年级后, 思维由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到形式运算阶段, 记忆、理解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 在三、四年级时, 孩子以老师为权威, 想取得好成绩以让老师对自己产生好感, 来赢得老师的关注与经历上的投入, 这也与老师的期望效应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到了五六年级时, 学生已经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了, 与老师无关, 这样很多成绩不好的农村学生就不愿意在学业上努力了。这也看出在由于学校、家庭环境与个人的影响, 像农村教师数量较少、孩子父母又在外地打工挣钱的原因, 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 孩子缺乏必要的父母的教育指导与心理上的关怀。于是有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后, 家长、老师因为照顾不及时便破罐破摔。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3.3 农村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分析

成绩回避、掌握回避与考试焦虑的忧虑性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一般看来, 成绩回避得分高的学生其目标更加关注于如何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 这样无疑会表现出对考试过程的忧虑, 因为他们的对考试的好坏顾虑更多, 考虑事情的角度更多地从他人出发。而掌握回避得分高的学生关注于如何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在执行任务期间力求避免出错, 他们把考试当成一项任务, 必须要好好完成的, 在学习上不易有较高的成就感, 因此才会有对考试成绩的更高忧虑。掌握趋近与考试焦虑的忧虑性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掌握趋近高的学生更加关注掌握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过度计较, 因此并不存在很高的考试焦虑, 也没有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忧虑。

4 结论

农村小学生在考试焦虑的忧虑性纬度上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 男生相较女生考试焦虑忧虑性较高。

农村小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成绩趋近纬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其中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三、五、六年级;在成绩回避因子上, 六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三、四、五年级;在掌握回避纬度上存在年级差异, 四年级显著高于三、五、六年级;掌握趋近纬度上存在年级差异, 三、四和五年级的农村小学生显著高于六年级的学生。

成就目标定向因素中的成绩回避与忧虑性、情绪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掌握回避与忧虑性、情绪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掌握趋近与忧虑性、情绪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因此, 成就目标定向的各纬度变量对考试焦虑有一定显著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燕, 邓淑红, 郭德俊.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 (3) :310-315.

[2]Elliot A J, McGregor H A.A 2@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80 (3) :501-519.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3

关 键 词:目标定向;任务目标定向;自我定向;动机气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4

以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30 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财政体制的改革是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财政体制不断迈进的30 年,是促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30 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财政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最多的30 年。

一、30 年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1978 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则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在传统体制下,经济运行呈现高度的行政性指令状态,资源配置则采用行政性的计划安排;国民收入分配以低价收购农副产品和低工资为基础,财政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财务体制;财政收入由企业利润上缴形成,财政支出呈现“城市财政”特征,对城市大包大揽,对“三农”仅是农业生产有专项扶持渠道,地方和企业无财力自主权。1979 年,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国的财政体制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一)前15 年:艰辛探索改革方向。

为解决中央对地方、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问题,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突破,先后经历了分级包干、分税包干和中央地方大包干财政体制三个阶段。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主要内容是,按照经济体制与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按照划分的收支范围,核定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地方上缴比例、中央定额补助等收支指标,原则上5 年不变;按照核定的指标,地方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多收可以多支,少收相应支少。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缺陷明显,收支指标的核定缺乏客观性,“鞭打快牛”和“机会主义”并存,中央、地方“计价还价”的现象频繁发生。实行分级包干体制期间,实施了国有企业“利改税”,国家财政收入由利税并重转向以税为主,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因此,1985 年和1988 年先后两次改革财政体制。1985 年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主要内容是,按照“利改税”后的税种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三类。1988 年实行中央地方大包干财政体制。主要内容是,全国3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除广州、西安的财政关系仍分别与广东、陕西两省联系外,对其余37 个地区分别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制,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以前,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下,财政改革不可能走向清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准确对接的体制目标。多种体制并存,中央与地方“一对一”的谈判机制,难以解决财政体制的规范性和透明化问题,因而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失调,以至于政府行政能力和中央政府调控能力明显下降。

(二)后15 年:建立分级分税制体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正式明确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财政改革作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1994 年,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经验,我国建立了分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原包干体制确定的地方上解和中央补助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三分一返”的形式,重点对财政收入增量进行调整:一是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基本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支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地方各级政权机关运转所需经费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是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按照税制改革的税种设置,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将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是与分税办法相配套,分别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地方固定收入。四是税收返还承认现状,分省分别确定税收返还的数额。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 年为基期年,按照1993 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 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保证地方既得财力。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构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还有针对性地对财政体制运行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是:第一,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安排。包括1997 年调整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1997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多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2002 年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按市场经济原则,将企业所得税由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改为中央、地方统一按比例分享;2004 年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第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1995 年起,中央对财力薄弱地区实施了过渡期转移支付,2002年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合并因分享增加的收入,统一为一般性转移支付;2000 年起,实施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999—2004 年,安排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资金;2005年开始,实行对县乡“三奖一补”财政奖补转移支付制度。同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为配合实施中央宏观政策目标和推动重大改革的要求,新增了一些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如对农村税费改革、天然林保护工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专项补助等,初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事实证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是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的增长机制。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国财政收入从1993 年的4348.95 亿元增加到2007 年的51304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从957.51 亿元增加到27738.99 亿元,年均增长27.2%; 地方财政收入从3391.44 亿元增加到23565.04 亿元,年均增长14.8%,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改革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双赢”。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由1994年的10.8%上升到2007 年的20.8%。

二是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93—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从22%上升到54%。财力的适度集中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3 年以来,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国家财政相机抉择,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张取向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中性取向的稳健财政政策,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同时,中央政府通过建立以转移支付为主的地区间收入再分配机制,大幅度地缩小了东、中、西部的财力差距,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革完善税制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本条件,又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制度基础。1994 年,与分税制改革相配套,我国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税制,从而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机制上推动了政企分离,推动建立了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加快了“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截至2007 年8月,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中,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重已达到64.2%。

四是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步入依法组织收入的轨道,同时,综合运用预算、国债、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积极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财税环境,从而保证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强化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了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1994—2006 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从16100 亿元增长到48798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1.94%提高到61.19%。

五是支持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1994 年以来,财政改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支持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突出表现在6 个方面:一是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立了“四免除、四补贴”的强农惠农制度,即免除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屠宰税,对种粮、良种、农机购置、农资综合实行补贴;二是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度;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不断加大支付体制改革成本力度,支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

一是注重调动中央与地方两大积极性。在改革前15年的探索中,财政体制一直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中寻找平衡点,始终未能解决体制的科学性、规范化问题。分税制改革首先确立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大积极性”新理念,通过明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界限,促进了各级政府的理财思路从短期“博弈谈判”转向长期“增收节支”。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各级政府在狠抓财政收入的同时,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注重突出财政增收与财力相对集中两大主题。从分税制国家的一般经验看,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普遍在60%以上,许多在80%以上。我国分税制改革提高“两个比重” 为重要目标,1994 年到2006 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52.4%。虽然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从我国地方政府级次多、承担事权较多的实际看,比较适合国情。实践证明,财力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办大事,也办成了多年来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同时,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

三是注重明确政府“出资人”与“管理者”两个身份。1994 年以前,我国始终在“税利合一”的分配框架中徘徊,每次改革都走向极端。伴随分税制改革进行的“税利分流”改革,清晰界定了政府“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社会公共管理者”两种身份,财产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两种权力,利润和税收两种收入,从而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在稳定财政收入的同时,实施国有企业利润免缴政策,有力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四是注重把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两个关系。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刻体现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作用和活动范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体制运行中涉及的经济关系由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变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突出“市场功能”为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向共同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五是注重兼顾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两大目标。财政是庶政之母,财政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方面。财政体制又是国家的基本制度,是整个体制改革的基础。因此,支付改革成本,财政责无旁贷;支持重大改革,财政义不容辞。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财政始终着眼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大局,在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同时,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主动埋单”,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在总结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历史性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政府间事权划分与政府支出范围尚不够明确,省以下财政体制仍不够完善,转移支付结构还不够科学,专项资金的设立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这些都属于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式去解决。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方向

200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尽快建立起一个“财源巩固、分配科学、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体制,继续放大分税制的体制能量与功效。

以公共产品层次性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以效率优先、节约行政成本为原则,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性质的支出责任应由中央承担,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国防、外交、司法、本级行政等纯公共产品,以及高等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准公共产品;同时,立足国情,对农村义务教育等给予引导和补助,待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后再下放地方。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应由地方承担,地方政府应以满足区域内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做好本地区行政、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管理。对中央与地方共同承

担的事务,要明确各自负担的比例。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要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或由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承担,如跨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和流域治理等。以发挥市场基础功能作用为原则,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的支出结构。界定政府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责权边界,明确政府主要行使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以“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为原则,凡是市场能够办得了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尽快退出;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事务,市场又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政府就必须承担责任;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地方政府应该完全退出,中央政府只适当参与一些特大型、长周期、跨地区的项目,以及高科技等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后劲有战略性意义的项目,并增强风险投资功能,转变政府投资运作机制。财政支出加强的主要方面应是优化结构和协调发展,如:以增加“三农”支出为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增加教育、科技支出为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增加节能减排支出为着力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以减少预算级次为突破,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层级较多,建立规范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收支划分解决,必须依靠预算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要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在保持行政级别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预算级次从五级减化为三级。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减为三级政府架构,并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通过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建立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促使省级财政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5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研究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作 者:毛晋平MAO Jin-ping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76(4)分类号:B842关键词:成就目标取向 不可控感 自尊 学业自我妨碍

有关目标与成功的名言 篇6

2 、崇高的目标造就崇高的品格,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心灵。

3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

4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5 、世间最凄惨的景象,莫过于看到一头迷路的小狗夹着尾巴走。

6 、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7 、如果一个人不晓得把船开往哪一个港口,那吹什么风都冰顶事。

8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9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10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

11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12 、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再设立新的目标。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

13 、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成功的。

14 、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15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

16 、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17 、当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时,他们会鄙视伟大的目标。

18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9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0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21 、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

22 、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了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的变为现实的过程。

23 、养成好习惯:目标明确的人是一个永远没有闲暇的人,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24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目标与成就的名言 篇7

1.1 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选修心理学概论 (通选课) 的学生, 剔除无效问卷后, 保留有效被试236名, 其中, 男生124名, 女生112名。

1.2 研究工具

(1) 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本研究使用的是张智勇等人在修订韩国版的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 共34个项目, 分别测查了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这六个纬度。采用五点量表, 分数越高表示职业成熟度越高, 在本研究中α系数为0.787。

(2) 成就目标定向测量问卷:本研究使用了由Button、Mathieu和Zajac 1996 年所编制的、孟慧和范津砚等修订的一般目标定向问卷中文版, 共16个项目, 分别测查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采用六点量表。在本研究中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 抽取两个因素, 总方差贡献率为56.33% 。问卷总量表、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95、0.857、0.871 , 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3) 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成长背景等基本信息。

1.3 施测程序

在讲课结束之前集体施测问卷, 每份问卷由两个分量表组成, 严格按照统一指导语施测。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成就目标定向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相关:

(1) 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相关:

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成就目标问卷中的学习目标定向量表得分成显著正相关 (r=0.30, p<0.01) , 具体如表1所示: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①学习目标定向量表得分与职业目标显著正相关 (r=0.13, p=0.04<0.05) , 这表明, 在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情况下, 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已经做了明确的决定;

②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自信显著正相关 (r=0.23, p<0.01) , 这表明, 在学习目标定向占优势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职业自信水平更高;

③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自主显著正相关 (r=0.38, p<0.01) , 这表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会基于自己的信念来选择职业, 也就是说他们在选择职业时, 更倾向于遵从自己的标准,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 他们都会倾向于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

④学习目标定向与亲友依赖显著正相关 (r=0.15, p<0.01) , 这表明, 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职业选择的时候, 会考虑父母及亲友的意见和建议;

⑤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 (r=0.30, p<0.01) , 这表明, 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做职业决策的时候, 愿意对比参照他人的行为或意向。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人, 会愿意与他们交流, 甚至希望能通过专业的咨询, 来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人格特点。

(2) 成绩目标定向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相关:

①成绩目标定向与职业自信呈显著负相关 (r=-0.19, p<0.01) , 这表明, 大学生越是持成绩目标定向, 其职业自信水平越低;

②成绩目标定向与职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r=-0.18, p<0.01) , 这表明, 具有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 在面对是选择别人羡慕的职业, 还是适合自己的职业面前, 更可能选择前者, 即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有声望的职业, 而不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③成绩目标定向与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 (r=0.25, p<0.01) , 这表明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制定职业决策时, 也会参考别人的行为和意向。

2.2 成长背景对于职业成熟度及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

为了考察成长背景对于职业成熟度及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 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其中,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背景变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个体在成绩目标定向上的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 (F (1, 235) =1.34, p=0.248>0.05) ;但个体在学习目标上的得分存在性别差异 (F (1, 235) =5.14, p=0.024<0.05) , 女生的得分 (M女=38.72) 会高于男生的得分 (M男=36.53) ;另外, 被试的年龄与学习目标定向显著负相关 (r=-0.17) , 这说明了被试的年龄越大, 反而越少的倾向于学习目标定向, 其他的背景变量, 如出生地, 父母收入和年级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于职业成熟度与背景变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个体在总的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 (F (1, 236) =3.56, p>0.05) , 但在职业参照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F (1, 236) =5.62, p=0.02<0.05) , 女生的职业参照水平 (M女=21.35) 高于男生 (M男=20.40) , 这表明, 女生在做职业决策时, 要比男生更愿意参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而当以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 以年龄, 出生地, 父母收入, 年级等背景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 发现各项背景变量对于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并无显著的影响。但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 年龄与职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r=-0.18, p<0.01) 。

3 讨论

本研究尝试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职业成熟度与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量表显著正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成就目标定向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准备程度, 即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 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越高。

从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学习目标占优势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明确, 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决定。这可能是因为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是自我指导式的, 他们可以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 进而可以很清楚地定位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

从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自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学习目标定向的大学生职业自信水平更高一些, 这可能与他们所持有的努力会带来成功这样坚定的信念有关, 即在他们看来, 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努力可以使能力获得提高而获得成功, 所以这些大学生会更加坚定地认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自己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中获得成功, 所以不会过多地怀疑自己是否缺乏某些能力, 而担心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

另外, 从学习目标定向与职业参照之间的关系来看, 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在做职业决策的时候, 为了让决策的制定更加准确和合适, 愿意对比参照他人的行为或意向。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人, 会愿意与他们交流, 甚至希望能通过专业的咨询, 来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人格特点等。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大学生, 虽然也表现出了高职业参照水平, 但程度要低于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这可能是因为即使都做出了求助行为, 但持不同目标定向的个体, 他们的动机可能存在着差异:通常, 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出于方便的考虑, 而更多的倾向于直接求助他人, 因此对他们来说, 参照他人的意见就可以意味着减少自己的努力程度;而且, 如果在制定决策时参考他人的意见, 那么在将来一旦决策失败时, 他们还可以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以减少自身的挫败感。

总之, 我们认为, 学习目标定向的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所做的准备更加充分。因此, 从培养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这一角度来看, 应该重视对学生目标定向的培养和引导, 良好、积极的目标定向将有助于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提高。

当然, 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 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用了相关分析方法, 所以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 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实验室的情景研究, 以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同时, 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 即职业成熟度内在过程的研究, 考察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其它社会认知变量。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职业情景中, 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目标定向, 这与之前国内外以学业为主要情境的研究结果相反 。对于这样不一致结果的出现, 一方面可能是源于职业情景的特殊性, 毕竟在求职的情境中, 女性要比男性面对更多的困难, 如社会对于女性所产生的一些刻板印象, 使得女性要想在择业中取得成功, 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尤其是职业成熟度水平较高的女性, 将更加倾向于相信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得到发展, 努力和勤奋最终可以导致成功。相反, 男性在求职中占有着很大的优势, 求职的难度相对小一点, 而且长期以来, 社会上也给予男性比女性更大的期望, 使得他们在求职时, 更看重的是他人对于自身的肯定, 甚至可能还会觉得在找工作时过于努力会显得自己更加“没本事”。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则是样本选取造成的影响, 因为本研究中的样本都来自北京大学, 所以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而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已经发现, 北京大学的女生职业成熟度水平是高于男生的。当然,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针对不同的样本做进一步的分析。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1)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成就目标问卷中的学习目标定向显著正相关, 而职业成熟度与成绩目标定向量表得分则无显著相关;

(2) 成就目标定向的两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模式存在着差异:学习目标定向量表得分与职业目标、职业自信及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定向量表得分与职业自信及职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但与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

(3) 背景变量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有着显著的影响。

摘要:以236名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只与成就目标问卷中的学习目标定向显著正相关; (2) 成就目标定向的两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模式存在着差异:学习目标定向量表得分与职业目标、职业自信及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定向量表得分与职业自信及职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但与职业参照显著正相关; (3) 背景变量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有着显著的影响。结论:成就目标定向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还分析了这些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并提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

参考文献

[1]Patton, Wendy, Creed, Peter A.Developmental issues in careermaturity and career decision status.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29 (4) :336-352.

[2]Ames C.Classrooms: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84 (2) :261-271.

观念 目标 行为 成就 篇8

高能力不等于高成就: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性假设,是认为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必将是最有成就的人物。遗憾的是,这种观点与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悖。心理学的结论是:对于某些具有竞争意义的成就任务,能力水平低的学生比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其成就分数往往更高。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1)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动机水平有直接关系;(2)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其能力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能力水平较低而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能获得较高的成就,而能力虽强但动机较弱的学生则可能回避竞争性成就任务。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强调能力的培养,其效果是否最佳就值得人们怀疑了。

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和莱格特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所以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是因为他们对智力的本质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区分了儿童对智力的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是实体观念,即相信智力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一种是增值观念,即相信智力是一种可发展的品质,持实体观念的儿童选择判断目标,持增值观念的儿童则选择发展目标。最近,莱格特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持实体观念的学生中,有81.8%的学生选择了判断目标;而在持增值观念的学生中,有60.9%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目标。

总之,可以把心理学已有的有关研究总结如下:学生的智力观念决定其学习目标的选择;学习目标形成学习行为模式;学习行为模式决定学习成就。如果这一结论具有合理性,那么,过去和现在流行的教学模式就有必要重新考虑。

第三种教学模式:任何教学的直接目标都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只在于从何着手,经何途径通向这一目标。这里对第三种教学模式做些简要说明:

首先,既然学生学业成就不良的根源在于他们对智力本质的实体观念,那么,若要提高他们的成就水平,家长和教师就应当首先转变阻滞提高成就的实体观念,树立对智力的增值观念。许多家长和教师习惯于把学生考试成绩不良归因于他们的头脑笨拙,甚至当着这些学生的面指责他们没有聪明的脑瓜,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则容易将父母的和老师的“权威性看法”同化为自己的观念。与通常做法不同,第三种教学模式把形成对学生提高学业成就有利的增值观念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启发学生逐渐养成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的归因方式。使学生相信,经过努力或积极寻求新方法就一定能够使他们原有的能力水平获得进步。

其次,帮助学生自觉选择通向最佳成就水平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教育学生为“四化”而努力学习当然不错,但只有将这种抽象的、长远的大目标化作具体的、短期的小目标才能成为学生完成成就任务的直接动机。按照第三种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和各种比赛,主要不应当看成是检查他们知识多少,评定他们能力水平高低的手段,而应当视为给学生进一步发展能力、获得新知识所提供的机会。不幸的是,许多家长、教师以及受他们影响的大多数学生都采取了逆向性的看法。

第三,根据第三种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将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三项,还应当包括那些属于上述三项之任何一项的非智力因素和非道德因素。例如,教师应当把养成有利提高学习成绩的归因方式,培植乐观的自信心,形成勤于动脑,善于辐射式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作为自己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意志品质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模式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最后,为了巩固和强化有利于提高学业成就的智力观念、学习目标和行为模式,教师和家长应当把学生已获得的成就后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比较,这样一来,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物便主要不是糖果、蛋糕、新衣服、奖学金和名人等等了,而是学习活动的后果(学业成就)本身。换言之,强化物主要不是外在的名利而是内在的动机。

关于目标与理想的名言警句 篇9

2) 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3) 我真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4) 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令人无法抉择的关键球。我们不能逃避,只能直视。不管各自的方式如何,总该作出选择。

5) 人在高涨时,万万不成写意失神,否则骄兵必败;人处低潮时,万万不成悲不美观丧志,否则郁卒自灭。

6) 拥有了一颗赤城的心,便拥有了朋友;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拥有了友爱。

7) 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8)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9) 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

10) 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要理智地去办。

11)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2) 无须绝望,也无须为你不绝望而绝望,在似乎穷途末路之际,总会产生新的力量,这恰恰意味着我们依旧活着。

13) 无论你现在或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对职业要负责这一点切切不可忘记。

14)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15)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 理想与奋斗名言

★ 理想与信仰的名言

★ 目标奋斗名言

★ 一些理想的名言

★ 理想的目标初一作文

★ 工作计划与目标

★ 有关目标信念的名言

★ 理想的国内外名言

★ 理想成功的名言

上一篇: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下一篇:教育学考研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