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2024-07-26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共9篇)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1

制度

王万宾

2013-3-3 6:32:45来源:2013-3-1《求是》2013年第5期

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和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根本的法律保障。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又有可靠的法律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不是“三权鼎立”,也不是“两院制”。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要尽职尽责,但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根据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地开展工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一是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

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意愿,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好地发挥人大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展立法工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前提是有法可依。要按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加

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继续做好法律制定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做好有关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制定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税收方面的立法,在条件成熟时,将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立法。

更加注重法律的修改完善,及时修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将法律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总要求,注重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立法的修改完善。建立法律清理长效机制,结合重要法律的出台,同步修改或废止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

督促有关方面抓紧制定现行法律的配套法规。统筹安排落实新制定、修改法律的配套法律与法律草案同步起草,在法律通过后及时出台;个别不能及时出台的也要跟踪督促,确保及时出台。

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

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要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监督公正司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所进行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是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途径。

要以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重中之重,加强对“一府两院”监督。人大依法搞好监督,有利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一府两院”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把握和处理好人大行使监督权与“一府两院”各自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按照各自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做好工作。

在加强对经济工作、解决民生问题、财政预算监督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将审议专项报告、专题调研和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跟踪监督,着力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和司法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2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 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 扩大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生活。而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的丰富, 社会热点是如此的众多, 选择怎样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根据就是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 分析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教学素材。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 教学目标有三点, 分别是:了解政体的含义和我国的政体;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对照教材内容, 本框题的教学重难点是后面两个。而要实现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笔者手中有三个可以使用的教学素材。

素材一:教材中提供的四个镜头。镜头一, 讲述在某省人大会议上, 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质询该省财政厅厅长;镜头二, 全国人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绘就了共和国的法制蓝图;镜头三, 2001年, 辽宁省沈阳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镜头四,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笔者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些素材, 原因在于:不能全面地反映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素材陈旧;“某省”与“沈阳市”距离学生太远。

素材二: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关信息。经对已有素材的分析, 笔者也放弃了此素材,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比较零散, 难以集中反映本框题教学要求。当然, 全国人大距离我们中学生还是有点远的。

素材三: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相关信息。既有会议新闻视频, 也有相关的文字稿。笔者决定使用本市的这个资料, 但用文字稿还是视频呢?文字稿能够较长时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反复阅读, 发掘其中的有用信息, 但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不够理想;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内容一“放”而过, 不易从视频中获取有用信息。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最后选择了视频。

视频时长11分钟, 而且其中一些内容与本框题教学要求无关联, 于是笔者对视频进行了剪辑, 保留了江山新闻的内容介绍, 激发学生的兴趣;人大代表审议与表决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报告, 用于引出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市委书记傅根友的讲话内容 (主要是强调本届人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 用于引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郑鹏彪的答记者问 (主要是强调会议结束后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 让选民得到实惠) , 用于引出人大与人民的关系。剪辑后视频长度为3分5秒, 适合课堂教学要求。

从本次教学素材的选择来看, 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素材, 需要满足两个原则:

效用最大化原则。新课程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 主张用富有意义的素材来呈现问题,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了尽可能地活化知识, 选择素材时, 必须尽可能多地与教学目标建立对应关系, 通过对素材的有效分析, 可以实现绝大部分的教学要求, 甚至是全部的教学要求, 也就是一些政治教师提出的“一例到底”的要求。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可以实现“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的教学要求, 而且可以实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要求, 而这两个要求就是本框内容的主旨。

时空最近化原则。我们知道,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运用于生活实践。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 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而且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放弃素材一与素材二, 不仅是因为达不到效用最大化, 也是因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而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仅是本市的事例, 也是半个月前刚刚发生的事情, 符合“三贴近”原则,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也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二、对照教学目标, 设置科学巧妙问题

教学素材选定之后, 第二步就是设计问题,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怎么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让学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 当笔者决定使用视频“江山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这个素材之后, 设置了三个问题:

(1) 我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凭什么审议并通过我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2) 郑鹏彪代表为什么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 (3) 结合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所起的作用, 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这三个问题中, 设问 (1) 主要是表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设问 (2) 主要是表现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设问解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的教学要求——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设问 (3) 主要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笔者希望借助这个问题解决“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教学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 这三个问题即使离开了视频, 学生只要熟悉教材也能解决。而且, 设问的表达不够准确, 会产生歧义, 致使学生答非所问。于是, 笔者对设问作了如下修改:

(1) 我市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哪些内容?能体现什么道理? (2) 我市人大代表郑鹏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 (3) 我市人民代表大会对江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江山人大的作用, 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当学生面对这三个修改之后的问题时, 他们认真观看视频, 作了一些必要的记录, 并能够积极而且比较准确地回答。这说明, 科学巧妙的设问,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课堂的效率。

而要作出科学巧妙的设问,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优化设问层次。相关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梯度, 先易后难, 体现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本课中的三个设问, 原来都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出知识点的, 不符合学生思维习惯, 即使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来, 也仅仅停留于识记水平。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 均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现象与本质两个小问题, 符合常规思维, 于是, 学生先从视频中获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现象, 再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解读, 归纳、整理出人大制度的本质内容,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后者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知识目标, 而且通过对素材的解读, 提升了获取信息能力, 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化设问方式。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原先的三个设问, 学生照读教材就可以对付, 没有什么思维价值, 难以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 能够引发学生思维, 而且思维也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通过对修改后三组问题的思考、回答, 学生不仅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而且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 在情感上也会产生共鸣。

三、结合两个实际, 合理呈现素材设问

选择了有效的教学素材, 设计了科学巧妙的问题, 接下来就必须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将素材与设问呈现于学生面前, 尽可能地使素材与设问发挥最大功用。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 在播放视频之前, 笔者将三个问题逐一展示出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素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视频中获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当然, 针对不同的情况, 我们也可以在学生阅读、观看素材后出示设问, 还可以在阅读、观看素材的过程中适时插入设问。但无论如何, 一般情况下, 应该符合两个要求:其一, 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日常逻辑顺序。它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中, 素材与问题的呈现虽然简单, 但如果先播放视频, 再提出问题, 恐怕学生对素材的把握就要差多了, 导致学生很难从视频中获取相关信息, 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二, 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当我们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素材或设问, 问学生之所问, 解学生心中之困惑, 使素材或问题的出现符合学生心理需要, 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幅度地提升。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3

李林:习近平总书记“9·5讲话”,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体,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核心内容,是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权力),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记者: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李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当家作主。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代表享有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提出质询案和罢免案、提出议案和批评建议、参加会议行使选举和表决等权利,享有发言和表决的免责权。各级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国家权力机关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上,宪法规定,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一府两院”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通过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决定和立法来实现人民意志。三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上,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重要、最广泛的国家权力,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通过行使人民赋予的这些权力,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涉及全国人民共同利益、国家和社会重大事务的各项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讨论、决定、任免和监督等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政体上保证了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统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人权与基本自由。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立法工作方面,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用法律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要求,以法律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在监督工作方面,把有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监督并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密切人民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如何实现民主与效率的平衡,历来是代议民主制面临的难题。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一些西方国家议会实行较长的会期制,任何议员可以连续发言数十上百小时,议会成为议而不决的“清谈馆”,加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机关相互掣肘,议会的效率十分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采用民主集中制作为解决民主与效率相统一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和活动原则,是实现民主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保障。60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反映人民意志,依照法定程序集体行使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集体做出决策和决定,较好地履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之间做出合理分工,规定它们各自的职能和权限,明确它们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它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地工作,支持和监督它们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了国家权力统一高效行使,真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是民主代议制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多数国家都用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禁止以任何方式破坏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关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地方各级人大通过保障宪法、法律的执行和遵守,用法制方式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实行联邦制。在单一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地方的权力来自中央的授予。国家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一是中央与一般省、直辖市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和法律对中央与一般省、直辖市的职权做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省、直辖市依法行使各自职权,管理地方事务,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巩固和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了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发展。三是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在坚持一个中国、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依据宪法的规定,可以成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由中央政府赋予其高度自治的权力。

记者: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一院制”,而不采用西方的那种政治模式?

李林:习近平总书记在“9·5讲话”中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一院制”,这除了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要从制度上克服西方“三权分立”和“两院制”的局限性,创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体制。

先来谈一谈“三权分立”。它也称“三权鼎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原则对于否定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是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理论根据,以财产私人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两党制、多党制为制度支柱,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和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本质上来说,“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工和利益分配,资产阶级是绝不会把自己的统治权分给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

其实,一些西方学者也不讳言“三权分立”的局限性。例如,曾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富布莱特在讲到美国的“三权分立”时就说过:“我们的政治体制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在民主党控制国会而总统是共和党人时,宪法规定的行政和立法之间的内在抗衡就要大大加剧……国会常常不能就预算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能有效地削减财政赤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们政府权力分立体制所固有的行政和立法之间的抗衡。” 在西方议会制国家的“三权分立”中,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实际上是相互混和而非相互分立的”。赫尔佐克教授在评价德国的“三权分立”时也指出:“议会和政府完全不遵守孟德斯鸠的分权要求:首先,因为政府由议会任命且任何时候都能被议会解散;其次,政府和‘政府的议会的大多数属于同一政党或联盟,因此两者间不可能真正分权。”

记者: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主要存在哪些弊端?

李林:概括起来讲:一是“三权分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基本矛盾,难以形成人民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化机制;二是在“三权分立”之下,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和民主的主体,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处于对立状态,公民权利经常遭到国家权力的侵犯,同时也成为抵抗国家权力的力量;三是以权力相互钳制为特征的“三权分立”,互相掣肘,彼此扯皮,降低甚至丧失了效率,使国家机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三权分立”发生了“行政权强化、立法权式微、司法权政治化”的嬗变,传统“三权分立”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渐趋走向衰亡。

再来看“两院制”。它是把议会分为上院(有的国家称为参议院、联邦院或上议院)和下院(有的国家称为众议院、国民议会或下议院)两个部分,两院代表不同的利益,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大致相同或不尽相同的职权,两院分权制约的一种议会制度。目前,在世界设有代议机构(议会)的187个国家中,实行两院制的有72个国家,实行一院制的有115个国家。近代资产阶级创立两院制议会以来,不断受到批评。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哲学家西哀士表达了反对两院制最经典的观点,他认为:在两院制议会下,如果两院的意见是一致的,那么其中一院就是多余的;如果两院的意见是相左的,那么两院制就是罪恶的渊源。

其实,一个国家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各个主权国家自己的内政。我国为什么采用一院制的人民代表大会,而不实行两院制?邓小平早就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国大陆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当然,如果政策搞错了,不管你什么院制也没有用。

当然,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破除盲目崇拜西方政治理论和制度模式的一切迷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记者: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李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9·5讲话”中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即“四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五个加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模式,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两院制”,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应当符合“五个有利于”的原则。这“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制定为法律,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三,积极探索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新形势下,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项职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立法工作,培养立法人才,完善立法程序,推进立法公开,扩大立法民主,改进立法技术,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遵循坚持党的领导、集体行使监督职权、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实施人大监督,强化监督权威,完善监督机制,丰富监督手段,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代表人民意志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的作用,真正执行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项具体制度,支持、规范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不断增强代表工作的实效;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依照宪法、组织法、代表法、立法法等法律和程序规则,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和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9·5讲话”中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从我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来看,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事实证明,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境界。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4

一、【课程标准】: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二、【新课教学】:

(一)、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课堂探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党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顺应党心民心,于1999年1月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治国方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过认真讨论,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修改宪法特别程序,向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宪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认真审议,以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从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国宪法中得到确认。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党的主张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你是怎样理解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的?

1、为什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相关链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2、是什么----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1)、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其表现及其要求:

①领导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②表现——A、政策法律方面: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B、人员方面: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C、进行思想宣传,D、坚持依法执政,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③要求——A、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B、规范关系:

C、支持:

D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2)、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课堂探究: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后,其贯彻执行仍然离不开党的领导。

◇国家权力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才能使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重要性,全面正确地贯彻。

◇依靠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你能否根据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的意义?

3、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

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

(1)、是什么(含义):

①主体及领导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②前提: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③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④对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⑤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①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②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怎样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它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相关链接:

2005年9月27日,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标准立法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这次听证会的28位听证陈述人中,有20位公众听证陈述人是从全国各地近五千位报名者中直接遴选出的。在立法听证会上,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众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课堂探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对会议召开,提出和审议议案,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询问和质询,发言和表决等,作出了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规定。例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草案,常务委员会听取说明并初步审议后,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和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由法律委员会向下次或者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并将其他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各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时候,国务院代表大会提出什么意义?

1、为什么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2、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1)、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不断加强人大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课堂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

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丽务。现在,人民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上电视征集意见、开办议政网站、设立接待日、公开联系方式等。2004年4月1日,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悬挂出100个“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征集建议”意见箱。代表们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视察,就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或提出议案和建议,或交有关部门办理,或向群众做具体说明和解释。“选民信任我,我就要对神圣的权力负责。”这是北京一位人大代表的座右铭。2003年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北京代表团被列为议案的13件中,他领衔提交的议案就有九件。他说:“自从当选代表后,我每年都要求自己完成一个硬指标,征求500人次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他坚持深入厂矿、学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等地,广泛结合物价、医疗、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分析以上材料,说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意义。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就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就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专家点评:

我国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具体体现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

课堂探究:

如今,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改进监督工作。讨论决的重大事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各级人大代表的议案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

◇由代表联名提出的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要领导干部候选人越来越多,其当选率也越来越高。

◇部门的工作报告未能在人代会上通过和干部任免提有通过等情况,已不是新闻。

你能否列举近期发生的实例,印证上述结论?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专题活动建议:

●以探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为题。结合历史课的内容,共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汇编成集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为题.收集有关资料.包括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制作一期展板。

◇本框题小结:

◇3个要求: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

(1)、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2)、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3种方式: 即党对国家领导的3种方式-----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3个意义:即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①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②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③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3个方面:即依法治国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5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为本,忠诚之心,人之大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基本品德和基本操守。

作为人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理想信念高高举过“头”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忠于信仰初心,以如磐的定力坚守本真;忠于维护核心,以绝对的标准看齐追随;忠于党员身份,始终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实施宪法摆在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建设法治广安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切实把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落到实处。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6

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

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

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

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2、在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工人、农民占18.46%,知识分子占21.14%,国家公务员占32.43%,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16.08%,解放军占8.98%,港

澳和华侨代表占1.68%。上述数据充分表明 []

①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 ②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③社会主义民主已达

到完善的程度 ④人民代表都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5日—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选举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回答3-4题。

3、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最高人

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

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提出了意见。这表明 []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部门 ③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④人民代表享有质询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审查和批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表明全国人大拥有 []

①最高决定权 ②最高监督权 ③最高立法权 ④最高任免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07年7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武汉市红山区市、区人大代表

公开发放《人大代表告选民书》,并注明代表姓名与联系方式,征求人民群众反

映司法不公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受到群众欢迎。据此完成5-6题。

5、代表发放告选民书,倾听选民意见表明 []

A.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B.选民可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C.人大代表的权力受到法律制约D.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6、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民代表权利的是 []

A.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B.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C.接受选民和原单位的监督D.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7、今年沈阳市人大会议否决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有媒体认为,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沈阳市人大行使的是[]

A.立法权B任免权C.监督权D.决定权

8、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 []

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 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 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审议表决。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

②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③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①集体依法行使职权②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 []

A、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B、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

C、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D、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12、2013年3月,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上,该市政府2012年财政预算报告草案接连被人大代表们否决,修改了两次才通过。这表明,在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政府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C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D人大代表具有质询权

13、《江南时报》曾载文指出,在对代表的监督上,基层人大建立了代表述职制度,这是对人大代表加强监督的措施之一。建立代表述职制度[]①有利于增强人大代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有利于扩大人大代表的权利 ③有利于选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④有利于选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 ③D.②④

14、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于2012年1月中旬召开。会前,部分人大代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形成议案提交大会。会议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们审议后,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这表明人大代表有权依法[]①向人大提出议案②向政府机关提出质询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表决各项决定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代表法》规定:“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但有些被视察单位将“不直接处理问题”理解为“不处理问题”,对代表的视察敷衍应付。据此回答15~16题。

15、代表视察不直接处理问题,是因为[]

A、人大是监督机关,不是执行机关B、人大是立法机关,不是执法机关

C、人大是立法监督机关,不是司法机关D、人大是行政机关,不是权力机关

16、代表视察“不直接处理问题”,不等于“不处理问题”,这是因为[]

A、人大代表是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B、代表视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和解决被视察单位所存在的问题,推进工作

C、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7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5-0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3]564

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1933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中规定:“取消过去中国政府对各弱小民族所行一切压迫条约,承认各民族的完全自决权……”[6]42等早期文件都能见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民族自决权最初只是动员和团结各民族的一切力量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以期达到民族独立和解放。但事实上,民族自决却被理解为民族自治权或者文化自治权,而列宁“把它解释为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完全分离的权利,各民族有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7]237-238在此,列宁没有明确民族、附属国的概念,致使这一原则,成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对于这种“民族自决”中国人民并不生疏,不仅过去有过“满洲国”、“蒙疆自治”、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美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8]711。

2.民族区域自治

列宁把民族区域自治同民主共和国和民主集中制联系起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原则。他说:“至于自治,马克思主义者所维护的并不是自治权,而是自治本身,把它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等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9]271

斯大林则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是居住于一定地域上的一定居民;其次,区域自治把居民统一起来,以便为实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最后,它使大家不必等待整个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资源并发展生产力……总之,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7]113-114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时的缺陷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李维汉曾作过这样的界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他并指出:“这是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8]510在其定义中,虽然也提到“民主集中制”原则,但由于我国人民刚刚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共产党也在建国制度中践行其在战争期间所许诺的那样,建设共和、民主、富强的社会,使人民当家做主,对民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加之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影响“只有当地居民才能够完全准确地估计所有这些条件,而国家的中央议会将根据这种估计来确定自治区域的区划和自治议会的管辖范围。”[3]363过分地强调地方分权,而忽略中央集权,中共领导们深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当时中共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没有科学理论和民主意识的指导下,少数民族民众能做好这项工作吗?而在我国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下,在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造成的只是更大的民族封闭、隔阂,严重的将引起民族主义的觉醒,以致发展为民粹主义,而不是造成最终的民族融合。

三、建议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西藏自治区在各个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而十一五期间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一番,自治区的法律体系也取得很大进步……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设立全国性统筹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

在现今的民主改革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具体在少数民族民主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来进行。我国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小聚居的现状又要求在改革的进度上要做好协调工作,有必要设立一全国性统筹机构,做好统筹工作,使全国一盘棋。同时,设立全国性机构统筹整个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事宜,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有助于确立中央的权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改革进程。

3.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促进民族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将56个民族看作是某种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以“自治地方”为民族边界,开始有意无意地使民族之间的边界明晰化,而且使每个人的“民族成分”固定化。民族边界的清晰化,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设立之初以“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但所采取的“区域自治”将一些本来没有明显边界的民族居住地域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今天,如果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和政策有可能导致民族分离。因此,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上,有必要提高民族区域自治的准入门槛,尽量少设一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区域自治州、县等。

4.注重宗教信仰问题,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由于历史上西藏是“政教合一”模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达赖的神化使其言论在西藏地区,尤其是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一定要注意宗教问题和党的政策宣传,在宗教问题上,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尽量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当前,对于西藏的发展更多应是侧重政治文化的建设,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裂的潜在威胁,还要靠少数民族民众和精英人物在深层意识中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真心认同,并把本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10],培养藏民对社会主义和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产生一种民族向心力,把其从传统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转变为对伟大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上来。当前,在学校、基层社区介绍和普及我国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深入细致地介绍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我们的民族交流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5]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斯大林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间领导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8

2013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如期举行。会议期间XX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事。他们作为“两会”的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传达给党中央。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会”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也是“两会”的精神所在。

今年比较热议的提案内容主要有税收、垄断行业、缩小贫富差距、教育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等,可以发现,这几乎是每一年都是热议的提案,说明这些都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大难题,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乎民生。所以,“两会”的提议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民民主选举出自己满意的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代表全国13亿人民行使权力。“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提案,大部分都会通过。所以我们相信,“两会”精神只要一直存在,那么很多搁置已久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丁x——

2013年我国的两会刚结束不久,关注了一些两会的信息,知道了明年的两会重点大致有——

1.税改:中国税收结构不合理,以间接税为主,且税目多,税率重,有的甚至涉及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重复征税。根据保守计算,一个工薪阶层一辈子要交100万的税。

2.垄断行业:“垄断福利”也是一种腐败,一些垄断性行业尽管天天喊穷,但是种种内部福利却雷打不动。

3.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今年“两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 篇9

2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

【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

3.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重点)

4.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学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比较法

【预习任务】

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探究与共享

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政体的含义:一个国家的,叫做政体。

(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思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

2、我国的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和相结合的制度。

(2)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

(2);

1广灵五中高一《政治生活》预习案编写:周业程2014-1-1

2(3);

(4);等等。

因此,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1);(2);

(3);(4)。

4、实践证明,我国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政治制度模式。

思考: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问题反馈】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是()。

A.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

C.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D.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政协制度

3.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依法履行职责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

A.对人民负责B.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C.实行民主集中制D.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二、论述题:

上一篇:随班就读管理制度下一篇: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生会生活治安部2010—2011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