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演变教案

2024-06-26

笔的演变教案(精选4篇)

笔的演变教案 篇1

《笔的演变》教学设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赵爱芳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笔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次口语交际我将笔的演变分为“笔的变迁”、“笔的自述”、“笔的诉说”、“笔的未来”四部分,引导学生大胆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一切听说交际活动,而且与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笔的资料,了解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排练有关笔的自述和诉说的小品。教师制作有关笔的演变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和笔打交道,你都见过哪些笔?(有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水彩笔„„)同学们用过的笔可真不少呢!那么,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说说手里的笔是怎样演变的吧!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笔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笔的了解和大家分享,好不好?首先请第一组同学给我们介绍笔的变迁,掌声欢迎!

二、笔的变迁

1.组长:同学们,我们组将以变魔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笔的变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学生甲介绍第一代笔

笔的家族历史,恐伯跟我们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了。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时,就出现了第一代笔,它只不过是用树枝、尖石块之类的东西来记数或作记号罢了。

3.学生乙介绍第二代笔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笔也不断发展。于是,在奴隶社会中随着文字的创造,出现了第二代笔:刀笔——用刀在甲骨上刻字记事;石墨笔——用石、墨条在石壁上书画记事;有的地方还用树枝作笔蘸着天然有色液汁来书写。这些笔就是后来铁笔、铅笔、钢笔的前身。

4.学生丙介绍第三代笔

在我国,由于造纸术和油烟制墨术的流传,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代笔——毛笔。人们用兽毛扎成一束,安装在竹管上制成大小不一的毛笔。按笔头原料的不同,可分羊毫、狼毫等。直到现在,毛笔仍是书画家不可缺少的爱物,他们用各种毛笔泼洒丹青,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有的地方人们用禽类的羽毛将硬端削尖了蘸着有色液汁书写,发展到近代流行于欧洲的鹅毛笔。

5.学生丁介绍第四代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第四代笔应运而生。从石墨笔演变而来的铅笔,向着经济简便实用发展,除了有软硬粗细之分外,还出现了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这种笔为中小学生普遍使用。鹅毛笔、毛笔由于携带不便,逐渐被现在风靡世界的自来水笔即钢笔所代替。钢笔是笔的家族中的骄子,它实用、美观、书写流畅、方便,品种与牌号众多,为其他笔种所不及。在第四代笔的家族中还有粉笔、铁笔、蜡笔、圆珠笔、彩色水笔、软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色各样的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名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

6、组长:这就是庞大的笔的家族。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家对我们的介绍满意吗?

师:刚才第一组同学非常清楚地向我们介绍了笔的变迁,谁还了解笔的演变的知识,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补充介绍)

同学们查阅的资料可真丰富呀!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们,我们来听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自述”。

三、笔的自述

1、毛笔的自述

我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白发满头,爱抹黑油,闲时戴帽,忙时光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呀!我刚出生时,就有白头发了!那时候我就特别爱把我的朋友——墨汁抹到我的“头发”上,来帮助小主人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我以竹节做杆,动物的毫毛为笔头--“笔”字的来历大概也出于此吧。动物毛软硬适中,吸水力强,用之于书法绘画,流畅自如,于提顿行止间,颇富神韵。我可以写出甲骨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七大书体,画出好看的国画。举世闻名的画家齐白石就是用我来画鱼和虾的,还有徐悲鸿画的骏马,张大千画的山水画,可都离不开我呀!

我有这么大的本领,小朋友是不是非常喜欢我呢?我可是小主人的“得力干将”呢!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齐白石画的虾戏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张大千画的山水画,毛笔真神奇呀,寥寥几笔,传神逼真。毛笔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笔,一支小小的毛笔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国书法大家的作品,真是墨迹飘香,千古留芳呀,希望大家能喜欢和毛笔做朋友,将我国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感情)

2、钢笔的自述

Hi,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钢笔,是笔这个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我的兄弟姐妹众多,有圆珠笔、毛笔、铅笔、中性笔、水彩笔等等,真可谓家族兴旺。而我则是这个大家族中与你们人类交往最密的一员,所以你们常把我比作你们的朋友和伙伴。

我长相特威风。头戴钢盔,身穿华丽的盔甲,还披着长披风呢,你们说我帅不帅?在这身装扮里面,藏着一个亮晶晶的笔头和一个忠于职守的内脏——笔芯,一个永远需要保持丰满的肚子——笔管。这些是我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任何一件儿都将使我命归黄泉。

我对你们人类的要求并不高,给我喝点儿墨水,我就会为你们吐出一行行工整美观的文字、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许许多多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就会忠诚地为你们服务,帮你们上理的大学;考出优异的成绩;签订合理的合同等等。我对你们人类的用处真得好大哦!

3、圆珠笔的自述

嗨!大家好,今天我来介绍自己——圆珠笔。

我的身高约13-14厘米,穿着一件漂亮的外套,看起来很精神。

我的上半身是笔杆,周围镶着一圈铝,保护着里面的笔心。笔帽是我的小外套,平常不穿,写字的时候再穿。笔帽旁边是一个笔夹,那就是我的手,它令我依附在小主人的口袋里。笔芯是我的内脏器官,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笔管,另一部分是笔尖。笔管是一个直径3-4毫米的塑料管,里面盛满油墨,连着笔尖——我的脚,笔管和笔尖中间还有一个小圆珠,油墨通过小圆珠的滚动流到笔尖,使人们在纸上挥洒自如。

我的年龄不算大,才30几岁。我在英国出生,但并不走运,后来英国把我卖给了美国资本家,我到美国后,借助了原子弹的神威,改名“原子笔”。改了名后,我的身价大大提高了,因为资本家说我的墨是原子墨,用也用不完;另一个原因是我写出的字清秀、美观、线条流畅,为其它笔所不及。我换一支笔芯就可以写八十多万字。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把我创造得更实用。

4、水彩笔的自述

这小盒子可美啦,四壁是透明塑料,盒顶上贴着有趣的卡通图案,一旁写着嗨,我是人见人爱的水彩笔,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特别是喜爱绘画的小朋友,总是少不了我这个好伙伴。

我们一家12个兄妹住在一个漂亮的小盒子里“Colours pen 12色”。房子里有12格,那分别是我们的小床。

打开盒盖,就能看到我们的模样啦。我们穿着同样的花衣服,衣服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萝卜呢!我们戴着不同颜色的圆顶帽子,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告诉你吧,帽子的颜色正代表着我们各自的水彩色。这样,小主人需要什么色彩,就会一目了然地找到。

旋开我的小帽子,火柴棒似的笔头就露出来了。拧开后盖,就会看见我那圆柱形的海绵体。它的前端与笔头相连,外面还套着塑料膜。那海绵体浸透了彩水,正是它,给我的笔头输送着养分,让我为小主人绘出了斑斓的图画。

瞧,我们正在帮小主人画彩虹呢。原本画纸上铅灰色的彩虹经过我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兄弟一妆扮,顿时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小主人又把其他图案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哦,真美!雨后,西天悬着七彩虹桥,大树绿得发亮,还闪着晶莹的露珠,花儿也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笑脸。小主人把画贴在房间墙壁上,所有人都夸他画得棒。听到别人的赞美,我们就觉得那是在夸我们似的,也感到无比自豪!

师:听了他们的自述,让我们知道了笔对我们的帮助可真大呀!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好伙伴的呢?(展示实物)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从我们校园里捡到的笔,这支没用完就被扔掉了,这支钢笔的笔尖被弄歪了,还有这支圆珠笔更惨,头都被弄歪了,老师仿佛听见它们在哭泣,它们在诉说,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倾听第三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诉说”。

四、笔的诉说

第三组同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扮演成笔,表演笔的自述。

1、铅笔的诉说

我原先是一棵大树,生活在一片大森林里,天是湛蓝湛蓝的,空气里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这里有我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我们过着平平凡凡的日子。后来,被一个伐木工人砍倒了。那时我非常伤心,为什么要把我砍倒呢?

我被运到一家工厂。工人们把我送进乌黑色的高大机器里,制做成了一枝枝精美别致的铅笔。后来我又被装在一个红纸箱里,成天呼吸不到新鲜甜润的空气,看不到湛蓝深远的天空。

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甜润的空气了,能看到湛蓝深远的天空了。现在我过着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文具店里,低年级小朋友来买铅笔,他们都能看见我。后来,我被一个学习很棒的低年级小朋友买走了,放在他那漂亮的铅笔盒里,和一块橡皮过着平凡的日子。上课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我掉到了地上,让我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我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小主人在收拾书包的时候一声不吭,一点也不理我,我伤心极了。

我多么希望人类能够好好珍惜我,好让我为人类多做贡献。

2、圆珠笔的诉说 我是一支可爱又美丽的圆珠笔,自从被工人叔叔做出来以后就过的很快活。可我被一个同学买去以后,我就觉的:我的苦日子就要开始了。

我是一支多功能圆珠笔。全身大多呈白色,先的很纯洁;身上有小动物的图片,还有大家爱吃的零食,让人爱不释手。我的身边有一个小小的按扭,只要轻轻一按,我那蓝色的小脚丫就会钻出来,为人们写字。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引人注目的小话筒架,还有一个配套的小话筒,只要一插上,一个小巧玲珑的话筒就出现了。

就是因为这个小话筒,让我变的好惨。每天早上,小主人就拿着我,呜哩哇啦的唱起歌来。哦,天哪!小主人的嘴可真臭啊!没办法,我只有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没想到,更倒霉的还在后面呢。小主人把我带到了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开了!大家连忙过来看,这边捏捏,那边摸摸,弄的我浑身不自在。他们还把我头上的话筒拿走了,让我觉的非常孤单。

天哪,地哪,谁可以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让我对小主人说出苦衷呀!

3、自动铅笔的诉说 大家好,我叫自动铅笔.我可苗条了,肚子里能装下几十个铅芯宝宝,每用完一个,我就拔掉一个放到后面.我还有个保护我的帽子,你可别小看这个帽子,它能让我的铅芯宝宝不受到伤害.我还有个家叫文具盒,这里住着橡皮弟弟.钢笔姐姐.还有三角尺哥哥,小主人不用我时,就把我放在这里休息.玩耍.有一天,可怕的事发生了.小主人竟把我当成兵器,去刺别人的眼睛.最后,把别人眼睛刺坏了,我也被老师没收了,我真伤心啊.我希望大家都保护我,不要让我受到损坏.4、钢笔的诉说

嗨,大家好!我叫钢笔,是主人的好帮手。告诉你,主人可爱我了。一到家,主人就用我来写作业。我穿着一件银白色的衣服,外面套件蓝色的外套。每次主人写完作业,都要给我“吃”蓝墨水,把我喂得饱饱的。如果吃不饱,我就不能很好地为主人服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主人把我捡起来一看,摔坏了,她就找大人把我修好,继续用。

我非常喜欢我的主人。当然了,主人也很喜欢我。

师:听了笔的遭遇,你有什么感想?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小帮手呢?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你希望未来的笔是怎样的呢?有请第四组同学给我们畅谈笔的未来。

五、笔的未来

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进入未来吧。第四组同学表演未来的笔。

2、第四组同学想象多么丰富,多么新奇呀!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畅谈未来的笔。其他学生做补充。

3、习作指导

要写清未来的笔是什么样子的,有那些特殊功能。想象既要大胆,又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的基础之上,写好想象作文同样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你的想象变得更生动。写后要注意修改。

4、小小辩论会。

未来科技发展了,电脑能不能替代笔? 小组讨论。

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始辩论。下面同学可补充发言。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讨论。我个人认为,科技再发展,电脑也不能替代笔,特别是毛笔书法方面,电脑打印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神韵。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留下了探讨的空间)

六、我们都是小小评论员 看谁说的好,看谁演的好。评比获胜的组奖励五角星。七.总结发言

《笔的世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课的教学以设计笔为出法点,进而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了解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意识,学会简单的设计方法,并奖设计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够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笔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简单设计图画法设计一支新颖的笔。

教学难点: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

1、课件、各种造型不同的笔、彩色纸、彩笔等

2、学生准备:一两支你喜欢或者认为特别的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把收集到的笔集中起来,举办一个“笔的世界”展览会。

教师:今天,笔家族在我们班大聚会,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笔,互相展示和欣赏。学生相互欣赏。

请几名学生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笔有些什么功能,哪个方面设计的比较新颖。

2、出示课题:笔的世界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一支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笔,提问,你能猜出它有多少用途?

2、引导学生看书,要求各小组有针对性地研究回答书中的问题。各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学生发表研究结果。

如:A、用日历表装饰又美观又大方。B、上粗下细显的非常可爱。

C、握笔的地方设计的很圆润,保护手长时间写字时手指不疼痛。D、凹凸有致的笔型顺着手的外形,握笔非常舒适。E、夜光笔,随身带着可以当小电筒。F、米老鼠的耳朵会动是按钮的功能

3、你还有什么问题?你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到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四、分析笔的组成部分:

1、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笔有哪些组成?

2、小组讨论回答:笔由笔尖,握笔的地方,笔杆,笔头四部分组成.3、谈话:很好,笔有笔尖,握笔处,笔杆,笔头组成,我们可以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

五、出示课件: 欣赏课件中的作品,了解设计图的画法。分组讨论研究后创作。

六、实践操作: 学生创作教师点拨,辅导重点(进一步强调学生注意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1、提出作业要求:为自己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笔。

2、学生设计草稿。分析设计稿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3、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七、展示作业:.举办“新颖的笔”设计作品展,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

1、分组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阐述设计意图。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指出注意点。(笔对于学生是很熟悉的物品,但是笔在材料、造型、尺寸等方面的运用是根据不同功能而进行设计的,这是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所忽视的。)

4、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

5、小结:同学们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和研究我们的笔,大家能绘制出体现自己设计理念的设计图——既实用又美观的笔。

八、课后延伸

《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 篇3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投影)语言的演变

[语言小常识] 提到语言,我们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语言包括几个组成要素呢?一是语音,二是意义,三是语法。那么这几个方面是怎么变化的呢?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研析文章]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1: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明确: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中心句,统摄全篇

2: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是,假设举例,既明确又有趣

朱熹是注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语汇问题了。

3:接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邹忌讽齐王讷谏》的例子对全文的中心观点作了具体的阐释。

4: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5: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分项说明法

6: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1: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关键语句 A语言的消长: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B语言的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C改变了名称: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3、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3:小结,明确: 第二部分中,作者由概括到具体、由大类到小类进行分类阐释,不仅揭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内部原因,以及语汇所发生的演变情况,而且有区别地阐释了语汇变化的具体特征,这样就使论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

这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1: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 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押韵; 其次,平仄; 又其次,形声造字法。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这一点和说明文的表达很类似。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篇4

板书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唐:藩镇割据

北宋:中央集权的发展

元:行省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制、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一、教材分析

从汉至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内容繁多,线索较为复杂,不易把握要点。教材分别从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 政治制度的演变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角度,勾画出一条重要线索—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本课上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深刻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的内涵,是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础。学习本课后,要对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利弊做一下探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在对历史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在汉至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3)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着在一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和课件辅助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请问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教师介绍一下汉武帝,由此导入新课。推进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看书。问题情境1:中央集权的发展 1.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汉初仿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请同学们思考: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帝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藩镇割据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影视材料,了解唐代的节度使手握地方大权。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让学生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样做?

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势力,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

请同学们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再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比较相似?(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问题情境2: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朝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1)任用布衣为相。

(2)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3)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2)三省之间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4.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引导提示学生: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举措:(1)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3)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4)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5.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中央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愈突出。

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趋势: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一直存在并加剧。

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表明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问题情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

1.察举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3.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发展过程:(1)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4)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六、课堂小结

上一篇:图片发布行为规范-盗图行为处理规范下一篇:地质勘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