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2024-06-09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共7篇)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1

1.什么是审核评估

2013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普通高等学校从2014年至2018年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审核评估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

我校将于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审核评估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审核评估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审核评估的考察重点

重点考察“五个度”: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4.我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于船舶行业,服务于江苏经济发展,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重点为船舶工业和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服务。

5.我校的发展目标

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坚持“学、研、产”全面协调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

一、科技创新平台之

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造船大学。

6.我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培养综合素养发展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强,专业适应面宽,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7.我校的校训:笃学 明德 经世 致用

8.我校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

学校制定了《江苏科技大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通则》《江苏科技大学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严抓考风考纪,对学生考试违纪严肃处理,并载入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召开考务工作培训会,加强对教师监考纪律管理,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督导组及学院选派巡视员到考场进行巡视。

9.我校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1)通过实施新生转型教育、文明修身工程、本科生导师制、“金字塔”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举措,构建了以促进大学生核心素质提升的培养体系;(2)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构建了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系;(3)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4)围绕“大助学”工作理念,建立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资助模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

10.我校本科教学特色有哪些体现

(1)坚持以“船魂”精神办学育人。在8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立足船舶、情系国防、志在海洋”的报国情怀,熔铸成了“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

(2)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培养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依托船舶行业优势,强化历史传承,坚持“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江苏省政府与中国船舶两大集团、国防科工局共建我校为“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奠定坚实基础。

11.其他需了解的知识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2

1986年, 贝德福德报告《未来的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指出:会计人员如只接受有限的会计教育, 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成功, 他们必需不断的加强学习来适应对会计师多元性服务的强烈需求。所以, 终生独立自学能力成为会计专业人员成功与 生存的必要素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 员会强调,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 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 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 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 习新的知识。主张以革新方式来启发学 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希望加强观念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动、而非被 动的学习的角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教育委 员会颁布的国际教育准则导言指出, 高等会计教育的责任首先是确保学生 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好问精神,并有终 身独立学习的愿望。 会计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 使他们能 够在其职业生涯中为他们所从事的职 业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面对职业 会计师遇到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和变 化, 发展和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是学 习和保持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 学会学习涉及到发展技能和策略,这 些技能和策略有助于个体更有效的学 习, 以及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习。 这是一个理解和 使用多种策略来改善获取和应用知识 能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源于并将导致 和加强一种质疑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 的需求。

改变会计本科学生在现行教学模 式下的被动学习角色, 让学生主动学 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为 他们毕业后终身独立学习奠定良好基 础, 是发达国家会计教学改革提倡的 新的会计教育理念。

二、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的探讨

会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会计教育者必须了解会计职业界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毕业后的终身独立学习铺垫基础。在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多, 多数院系大班教学的现实情况下, 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探索切实可行的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路径, 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并在教学中实验并逐步实施。

(一)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提高教师素质。

进行教学改革,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先行。要使教师充分认识会计从业环境变化要求职业会计师必须终身独立学习, 而终身独立学习的基础则是学会学习。因此, 会计教学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终生学习不仅适用于学生, 同时也适用于教师。学校不能指望教师们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 教师保持对学科前沿新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对专业技术方面新进展, 商业社会的最新动态, 还有与会计实务界人士的广泛接触, 教师素质提升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

(二)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老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教学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传统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下学生极少参与教学过程。新的会计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首先需要逐步减少教师授课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关键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出一部分时间, 采用能够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复杂习题分析等, 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过程。

(三) 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是案例分析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教师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第一, 从提出案例到进行案例分析, 需要一个时间段让学生充分准备;第二, 案例分析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各抒己见、相互辩论, 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第三, 案例分析总结, 教师应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 肯定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新颖见解, 提出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问题, 促使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

(四) 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

教师把握的关键环节是:确认问题, 学生自愿组合,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鼓励确认相关信息, 传达清楚的结论。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 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小组讨论的问题、后续的反思往往可以形成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题材。

(五) 调整学习内容。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实务也愈加多样和复杂, 课程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时间差缩短了。学生现在学的东西可能很快过时, 甚至当他们还未学习完毕, 那些知识已经落后了。比起单纯的记忆 (例如多个行业会计技能) ,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 而非记忆日异月新的会计准则, 要培养学生笔头和口头的交流能力, 掌握有效团队合作的本领, 发展敏锐的辩证思维, 锻炼在压力下的良好素质, 毕业后能够胜任会计工作。因此, 教学内容需要按照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会计教育人员应不断地充实对会计实务的了解, 并持续地更新教材以适应市场对会计的新需求。

(六) 建立产学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以高校为中心, 以企业为主体, 共建会计教育创新平台, 深入开展合作教育。在会计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论文选题等方面, 依托企事业单位, 打造专业实习基地, 将企业会计实践活动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干中学, 缩小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盛明泉, 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10, (12) :93-95.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 2009, (10) :77-82.

[3].刘永泽, 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8, (8) :11-17.

[4].刘仲文.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 2008, (2) :106-109.

[5].孟焰, 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3) :55-63.

[6].孙明.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思考[J].技术经济, 2007, (2) :123-126.

[7].W.史蒂夫.阿尔伯切特.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J].会计研究, 1998, (9) :14-17.

学生评价与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篇3

摘 要:本文从中国教育呈现出的吊诡现象出发,分析了当前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学;挑战;高考改革

中国教育正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吊诡现象:一方面,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作用下,学生开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巧的时间一再提前,小学中学化,幼儿园小学化,勇往直“前”,恨不得提前到娘胎阶段,留给孩子们用于玩闹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大学对招进来的学生评价越来越低,不得不下大力气去补基础教育落下的“功课”,纠正基础教育的偏差,重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接力赛,前一棒的任务没有完成,后一棒就不得不先把前一棒的“旧账”还上,才能启动自己的赛程。但现实往往是“旧账未了,新账又来”,高等教育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需要大学提供更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在前后两方面作用力的夹击下,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预期渐行渐远,由此导致了目前中国社会另一个显著的吊诡现象:一方面,企业和各类机构迫切需要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但放眼望去,几无可用之人;另一方面,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却发现很难找到愿意雇佣他(她)们的机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迫使政府不得不一再出台各类治标不治本的激励措施。市场是最敏感的。如果用人机构愿意支付给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低于农民工,那只能说明它们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或者说大学毕业生为它们提供的价值低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根本原因在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事实性下降。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即使在当今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情况也并不令人乐观。高等教育的成本直线上升,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却并未随之提升。延续了数百年的“学历=能力”公式似乎受到现实社会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也迫使美国顶尖大学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本科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一个看起来正在发生的事实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的确,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其变化的速率正在超越人类的想象力边界。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大学并不完全为当下的现实世界培养人,更重要的是,大学所培养的人将要面对未来的世界——一个可能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世界。20年前的人能够想象到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吗?不能,正如今天的我们也同样无法想象20年后的世界将会怎样。因此,本科教学的本质,就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即使不会过时,也很难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她)们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他(她)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帮助他(她)们解决未知世界面临的难题。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然而,中国的本科教学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无法适应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首先,学生越来越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很少有提问题的欲望,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即使勉强提问,提出的也很难称其为问题。如果说,在传统的“演讲式”课堂里,学生不提问题尚可蒙混过关的话——他(她)们只需带着耳朵来听即可,甚至不听也没有关系,因为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在新的“研讨式”课堂中,不提问题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是无法组织教学。“研讨式”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讨论就要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讨论就无法开展;二是教学质量降低。课堂时间极为宝贵,如果学生不提问题,时间就会在沉默中飞速流逝,学生不能在课堂里接受必要的训练,其结果将比原先的“演讲式”教学还差——在那里至少他(她)还接受了一些信息;三是无法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由于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里接受不到对他(她)们而言极为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事实上,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接受过良好训练的话,“研讨式”教学就只会变成一个吸引眼球的教育改革措施,却起不到任何实际的教育效果。

其次,学生正在丧失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他(她)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是结果,就一定是确定的,无非是好的结果和不好的结果而已。但全球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挑战在于,我们现在和未来所面对的世界,将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学生不能从过程入手去思考、分析、研究问题,而只追求结果的话,当他(她)们一旦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将会手足无措,陷入迷茫和恐惧之中;反之,如果学生不断养成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了批判性思维的话,当他(她)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时,至少他(她)们心里不慌,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

最后,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上课、上网,却很少读书。由于思考能力的丧失,学生对未来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和恐惧。他(她)们不得不选修大量课程,企图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充实起来,用课程填充时间。在他(她)们的意识里,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手,心里就有底儿。然而,当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你现在所掌握的技能性知识也许不能帮助你有效地解决未来面临的难题。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学期开始时,学生拼命地选课修课,力图使自己充实起来;学期结束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空虚之中——除了拿到了一个分数外,还剩下些什么呢?再加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读书,因而更没有时间去思考,导致思考能力进一步退化。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现在看起来,问题可能主要出在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上。长期以来,由于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成绩,学生进入好大学的唯一路径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分数,迫使中学、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旨在提高分数的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中,由此逐步形成了上述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学生不需要提出问题,只需要回答已知的答案。所有的笔试都不需要学生提问题,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因而,在围绕考试所进行的训练中,当然不会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留出任何时间,只会在不断的重复中提高学生填写唯一答案的技巧。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中,学生逐步丧失了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endprint

第二,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熟练和准确。经过近40年的高考,围绕知识点的题目几乎枯竭。在“减负”的压力下,高考题目越出越简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上。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对试题的熟练度、准确度和反射速度。思考过程被省略了。换句话说,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已经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反映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据说,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将反射训练做到极致,甚至可以将学生眼球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时间精确到毫秒,以监测其对知识点的纯熟度,并进而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已经不是在教育人,而是在训练毫无感情可言的冷冰冰的机器。

第三,学生不需要读书,只需要搜索和获取答案。对于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而言,是否理解面前的符号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看到了符号之后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因此,在大规模重复性训练模式下,读书和思考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带来副作用——在读书和思考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就意味着花费在做题训练上的时间越少。在学习总时间既定的情况下,学生的选择当然是不读书。

这种旨在提高学生对已知答案的敏感度的高强度训练的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未来没有任何人会给你提供确定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需要你自己去探求和追索。当教育机构不断提高学生对已知答案的熟练程度的时候,社会和用人机构却要求离开校园的毕业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没有任何人知道的答案——甚至需要他(她)们自己去寻找问题,南辕北辙的两个目标又怎么可能实现匹配呢?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必须下决心改变大学招生录取的“指挥棒”。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但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经过近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几乎消耗殆尽。如果不能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出发从根本上实现中国人的自主创新,我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将会延缓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就业岗位的提供,最终体现为失业率的上升,影响宏观经济稳定。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教育机构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毕业就万事大吉。如果毕业生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最终也会影响教育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力求打破应试训练的“魔咒”,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现在的关键是不宜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而要充分发挥微观教育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研究和落实具体方案。

其次,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的训练。中学和大学只是教育的不同阶段,这意味着,尽管在两个阶段里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但学习方法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完全可以在中学阶段引入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大学在影响中学,而是中学应试训练模式由于惯性作用在侵蚀大学的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大学先修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方式,提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有益的学习思维习惯。

最后,要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她)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早已使人们意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使命。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劳永逸地用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机会,企业和机构也会为自己的员工提供进一步的职业和非职业的培训,目的都在于使人们能够保持“不断充电”的状态。但无论何种培训,都无法替代终身阅读习惯带给人的价值。终身阅读习惯不仅为解决未来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人克服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在最艰难的时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那些前辈先贤的经典会带给人智慧、勇气和信仰。这样一种宝贵的习惯,如果到大学再去培养,显然是太迟了,最好是在中学阶段,通过课程本身的学习,就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阅读,勤于思考,这才是基础教育真正的价值。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4

一、工作目标

为了更好配合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前期动员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学校评估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增加学生对本科评估各个环节的实施步骤和落点的了解,使学生对学校评估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确保评估任务圆满完成;

二、工作思路

一个意识:“校荣我荣,参与评估,人人有责”; 两个环节:培训,演练;

三个坚持:坚持平常心、正常态;坚持寻找差距、积极作为;坚持实现评估目标;

多个群体:学生党员(党员与预备党员),学生干部(班委与团学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

三、工作职责

1、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精神风貌迎接评估;

2、严格各项检查,保证优良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风;

3、组织本科评估学生座谈会培训工作;

4、确保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四、工作步骤

(一)学习、宣传、动员阶段(9月22日一9月30日)各系部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爱校热情,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全体学生深刻学习和理解科教学评估目的和意义及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规定等相关内容,尤其是围绕学校校情校史(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校训、校标等方面内容)、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学风建设开展的特色座谈会教育活动等,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爱校热情。评建知识手册内容以学校评建办提供的为准。

具体措施:由系部辅导员整理学校校情校史、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内容的PPT,利用晚点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座谈、讨论和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要结合所学专业的认识推进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重要性的深入了解。活动须至少开展四至五场,且对活动要求有整体计划和记录,包括相关活动策划、学生发言记录、活动照片记录、简讯等各类形式以展示成果。

(二)演练、整改、提升阶段(10月1日一10月16日)各系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座谈演练,请系部按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师生名单一览表》,选取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作为座谈会的主要培养对象,达到以培养对象促进班级整体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具体措施:

由系部工作室负责人带头,围绕学校重点评估内容以系部优秀学生为单位开展座谈、讨论和学习活动。在此阶段,对活动要求有完整的计划和记录,总结此阶段中座谈会中的优缺点,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或方案,形成文字材料。

10月1日至10月8日学生放假期间,各系素质教师须提醒学生温习座谈会培训知识,巩固前期座谈会培训取得的成果。

(三)升华阶段(10月17日-11月5日)由中心组织进行各系优秀学生的正式座谈会,考察系部前中期工作成果。

具体措施:由中心根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师生名单一览表》按随机原则以抽取学生学号的方式,抽取学生参与中心举行的座谈会培训。且学发中心抽查前期学生的座谈会成果,并将不足之处反馈给各系工作室负责人,各系工作室负责人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和提升。

(四)展示阶段(11月6日-11月10日)在评估阶段以昂扬的状态和必胜的信心展示自己。

五、工作要求

(一)学生座谈会工作要求

l、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组织好对学生的培训指导; 根据《本科教学预评估各系学生座谈会培养方案》内容落实好前期座谈会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自我检查阶段具体内容。

2、有新开设专业的系部,在座谈培训时更要对学生进行新专业师资情况、办学条件、社会需求等相关信息的介绍;

3、鼓励各系部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本方案将根据学校整体工作方案的调整而进行调整,与学校整体工作要求保持一致;

5、各系部应于X月XX日前上报学生座谈会详细方案交至中心邮箱:处。

(二)评估期间学生座谈会工作要求

1、参加座谈的学生发言时,要注意表达对班集体、系部、学校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发言要积极踊跃,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

2、中心接到专家组进行座谈会的通知后,中心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到学生本人。中心指派专人负责,提前30分钟将学生带至座谈地点并检查学生到场情况。

附件1:《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师生名单一览表》 附件2:《本科教学预评估各系学生座谈会培养方案》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5

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相结合的中医人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据调查研究,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关于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3段式的教学模式,理论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第一阶段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理论,然后集中进行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此种教学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中医学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度重视理论学习:中医学专业学生大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大多重视课堂教学和学期考试考核,对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临床操作技能大多照本宣科,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受到局限,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

1.2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时仅依靠授课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想象,学生普遍存在临床实践机会少,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将课本生理指标转换成临床具体指标的现象,导致很多理论考核合格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时,面对临床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专业认同感不足:有些学生由于高考调剂中医学专业,对专业存在偏见;也有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持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发展感到迷惘,加之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临床医生不能带来足够的尊重或者职业满足感,导致许多学生中途转换专业或者毕业从事其它工作。

2“早临床班”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践

对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改革,许多高校做了尝试,但主要集中于西医教育,并且以小规模,短时期的观摩学习为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情感和专业认知,但是对于深入的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还需要深入探索。

我校秉承“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精神,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医人才的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学“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改革。

2.1“早临床班”的教学计划: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校情、国情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设置了“早临床班”。“早临床班”与普通中医班学生相比,提前一年接触临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中医人才奠定了基础。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21世纪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流思想。“早临床班”教学模式是一种依托学校临床教学基地(主要为三级甲等医院)所进行的新型五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于第6、7学期即进入医院,该学年的临床理论课程全在医院完成,吃、住均在医院,边临床边学习;第8、9学期按学生志愿分配至学校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第10学期返回学校,最终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

2.2“早临床班”实践

2.2.1实践教育观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实践教育具有突出的贡献,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的实现方式以师承教育最为突出,师承教育是几千年来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承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传统的实践教育被忽视,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名中医,而现代院校教育的普遍性教育难以培养优秀的中医大家,于是践行实践教育观提出中医学专业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实施,各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又开展了新一轮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培养卓越医师的“早临床班”,学生不仅要提前进人临床学习阶段,带教老师的选择也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的理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医院的实际。“早临床班”将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论和临床能力,配备合适的导师。同时,将学生教学见习学习与导师查房、坐诊、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周一至周五的第一二节课为临床见习课程,学生跟随导师轮科学习,确保学生的临床学习时间。对于特殊或者典型的临床病例,导师现场提问,学生诊断继而当场讲解,并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加深记忆。

2.2.2与病人的陪伴式沟通与交流:“早临床班”学生在接触病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与理解,而陪伴式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加深学生与病人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对病人痛苦的理解与同情,也让病人了解学生的临床学习的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矛盾。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作为医生的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不断加强,这对其日后的各种课程学习有一种激励和振奋作用,有利于增强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3完善考评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早临床班”学生的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单纯的学生见习不同,因为“早临床班”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在临床学习期间完成的想,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早临床班”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效为准,建立了完善的考评体系,学生的考评方式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评定发展为多样化的考查形式,从单一实施多种业绩评价和课堂表现评价方法到多元化、灵活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相互评价;同时建立健全考评反馈机制,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康、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多方面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6

整体而言, 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截止到2012年底, 来华留学生人数已增加到328330人。

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教育层次的统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 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为本专科和非学历生层次的教育, 二者合计约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90%。2010年到2012年, 各教育层次留学生的比例基本稳定, 本专科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约为30%。2012年与2010年相比,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10.5%上升到11.0%, 非学历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59.5%下降到59.3%, 说明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在提高。

表2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来源地区的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 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为亚洲, 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欧洲, 到2012年底, 欧洲来华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16.6%, 大洋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比例最低, 仅为1.4%左右。

各个洲来华留学生的绝对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所占比例有所改变。亚洲留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由2010年的66.3%下降到2012年的63.2%;欧洲和非洲留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年与2010年相比, 欧洲留学生提高了0.8个百分点, 非洲留学生提高了2个百分点;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比例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总体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留学生总体层次不断提高, 本专科留学生人数已占到留学生总数的30%。留学生来源地区呈现多样化, 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的主要来源。较大比例的本科来华留学生和多样化的留学生生源地情况, 要求高校积极探索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以保障和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整理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整理

二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模式简单化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普遍采用趋同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即是采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基本相同的教学管理办法, 例如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针对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趋同管理是高校留学生管理的一个总体要求, 但现阶段我国来华留学生来自多个国家地区, 各个地区在本国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留学生在汉语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留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薄弱。这些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同步学习中, 如果一味地对两者采取同一标准, 势必造成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

(二) 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高校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上, 釆用的基本上是对本国学生一样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 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还较少。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个性有较大的不同, 所受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留学生的需求。有调查显示, 74.3%的留学生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1]。

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大多强调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宽与厚, 弱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留学生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 留学生很少参与实验、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对留学生的住宿一般采取单独管理, 即为留学生分配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住宿的分离, 导致了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交往联系较少, 使得留学生对需要合作进行的实验或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较低, 不利于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课程设置缺乏国际化, 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较少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课程还局限于按照本国标准和特色来设置, 缺乏国际化和全球通用性, 影响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趋同管理模式下,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以汉语授课为主, 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极少。对留学生而言, 用于日常交流的基本汉语已被多数留学生掌握, 但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却较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时, 经常遇到很多不熟悉的专业词汇, 这些词汇很难在一般的汉语补习中涉及到。在学习专业课程时, 没有辅助项目帮助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词汇, 专业词汇成为阻碍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 英语教学课程的缺乏, 使得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也无法借助英语课程的渠道来辅助自身的学习。

(四) 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教学管理渠道不够通畅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确保教学质量。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国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较完善, 但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还不够健全, 缺乏相应的留学生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 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进行了部门分工: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成绩考核标准通常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具体的细节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因各专业留学生人数较少, 各学院不可能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大多由各院系的教管人员一并管理, 在教学管理具体细节的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同时, 由于教学管理涉及到三个部门, 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不利于留学生教学管理计划的正常开展。

三国外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一) 美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美国对赴美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强调与本国学生教学的共同性, 没有将留学生的教学单列体系。在留学生教学方面的管理, 和美国学生同等对待, 没有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部门, 要求外国留学生完全适应美国高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环境, 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使用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后勤保障[2]。近年来, 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 美国高校开始针对留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课程设置, 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

美国高校在教学上, 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核, 目的是促使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 从而确保教学效果。考核环节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课堂小测验, 平时作业等。与中国不同, 美国高校布置的作业通常需要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思考分析才能较好的完成作业, 难度较大。此外, 美国高校还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尤其是以学术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设计了一些课程, 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和运用学术领域的知识, 又能够服务社会、树立形象、锻炼能力, 学校还从制度安排上要求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设置了专门的社区服务学分。

(二) 英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英国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同美国相似, 没有单独的留学生管理体系, 但会给留学生免费提供语言培训。在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 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英国髙校大量开设国际关系、异国文化比较等课程[3], 英国大学还注重对留学生外语教学的力度, 以使留学生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谈判、国际研究的工具。近年来, 英国开始重视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课程以及国际交换课程网络的建设[4]。

(三) 日本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日本高校为留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教育指导体制, 其目的是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研究领域的课外援助。该体制规定, 所有留学生在抵达日本不久后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指导老师的短期辅导[5,6]。教育指导老师从与留学生相似专业的日本学生中挑选, 这些选拨出来的导师和学术顾问、留学顾问、行政人员一起合作, 承担帮助改善留学生教育和研究水平起辅导作用的一种支持性角色。导师只为留学生提供指导, 并不代替留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指导内容具有弹性化, 导师可以根据留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的程度决定其教育指导的内容及程度。

日本高校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日本高校普遍为留学生开设了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和特别日语学习课程, 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包括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标准课程和没有固定地点的网上日语课程。特别日语课程依据日语基础的程度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多样化的日语学习课程, 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日语, 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四我国高校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对策

(一) 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 建立教育指导体制

我国在对留学生采取趋同管理的同时, 还应考虑“同中求异”。根据留学生个体差异, 制定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与各国留学生所在国的中学教育衔接好, 积极探索合理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可在留学生入学后, 开展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 大量收集留学生本国中学以及高等教育的相关资料, 以此作为制定留学生本科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例如对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留学生, 鉴于其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可考虑给留学生单独讲授高等数学等课程, 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教授, 加强学习中薄弱环节的辅导。

留学生教育指导体制可借鉴日本, 采取一对一辅导制。通过中国学生自愿报名, 留学生管理部门筛选的方式来挑选出合格的留学生辅导人员。指导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指导, 通过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的充分交流, 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第二部分是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对留学生专业词汇, 实验, 科研等提供协助和指导。第三部分是在生活上的指导, 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的生活。

(二) 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 重视留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是留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留学生的教学方式。某些课程的教学可以研讨为主, 多让学生发言, 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留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内容, 可定期举行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学习交流会, 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升第一课堂教学效果。鼓励留学生与我国学生一起学习, 参加教学、实验、实习等各环节, 鼓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 注重培养留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 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国际化课程能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外国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可向英国学习。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 在对本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 例如国际关系、文化比较等。同时,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体现国际化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将学科知识放在国际框架下讲授, 以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问题的普遍性。在教材上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教材, 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引入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 在内容上紧密关注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 及时补充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趋同管理, 我国高校应开设汉语学习课程特别是科技汉语学习课程, 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考虑到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需要采用英语完成工程师资格考试, 我国高校应提高本校双语教学能力, 增加英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语言是学习课程的基础,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可以增强留学生本校教学的认同。

(四)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

在对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上, 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留学生教学督导委员会, 监督教学任务的落实,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工作职责, 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使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对涉及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院系教管部门, 学校教务处, 明确细化工作职责, 加强沟通合作, 积极高效的处理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总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 研究新问题, 不断探索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促进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丹, 藤居特.浅析趋同培养下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 :229.

[2]任巧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5.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83-88.

[4]孙宛秋.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刘丹.日本国留学生管理特点及其经验借鉴[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科教学评估学生版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选择中国留学的海外留学生日益增多。2010年底,在华留学生人数已突破26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在华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人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

留学生教学管理是留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声誉息息相关。当前,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相关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整体而言,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截止到2012年底,来华留学生人数已增加到328330人。

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教育层次的统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为本专科和非学历生层次的教育,二者合计约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90%。2010年到2012年,各教育层次留学生的比例基本稳定,本专科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约为30%。2012年与2010年相比,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10.5%上升到11.0%,非学历生层次的留学生人数比例由59.5%下降到59.3%,说明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在提高。

表2给出了来华留学生分来源地区的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为亚洲,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以上。其次为欧洲,到2012年底,欧洲来华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16.6%,大洋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比例最低,仅为1.4%左右。

各个洲来华留学生的绝对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所占比例有所改变。亚洲留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6.3%下降到2012年的63.2%;欧洲和非洲留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与2010年相比,欧洲留学生提高了0.8个百分点,非洲留学生提高了2个百分点;美洲和大洋洲留学生比例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从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总体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留学生总体层次不断提高,本专科留学生人数已占到留学生总数的30%。留学生来源地区呈现多样化,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的主要来源。较大比例的本科来华留学生和多样化的留学生生源地情况,要求高校积极探索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以保障和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二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简单化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普遍采用趋同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即是采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基本相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例如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针对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几乎一致。趋同管理是高校留学生管理的一个总体要求,但现阶段我国来华留学生来自多个国家地区,各个地区在本国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留学生在汉语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留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薄弱。这些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同步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对两者采取同一标准,势必造成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高校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上,釆用的基本上是对本国学生一样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还较少。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个性有较大的不同,所受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留学生的需求。有调查显示,74.3%的留学生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满意[1]。

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大多强调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宽与厚,弱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留学生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留学生很少参与实验、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对留学生的住宿一般采取单独管理,即为留学生分配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住宿的分离,导致了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交往联系较少,使得留学生对需要合作进行的实验或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缺乏国际化,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课程还局限于按照本国标准和特色来设置,缺乏国际化和全球通用性,影响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趋同管理模式下,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以汉语授课为主,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数量极少。对留学生而言,用于日常交流的基本汉语已被多数留学生掌握,但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却较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时,经常遇到很多不熟悉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很难在一般的汉语补习中涉及到。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辅助项目帮助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词汇,专业词汇成为阻碍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英语教学课程的缺乏,使得留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也无法借助英语课程的渠道来辅助自身的学习。

(四)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渠道不够通畅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教学质量。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国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较完善,但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留学生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许多高校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进行了部门分工: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成绩考核标准通常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具体的细节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因各专业留学生人数较少,各学院不可能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大多由各院系的教管人员一并管理,在教学管理具体细节的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同时,由于教学管理涉及到三个部门,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不利于留学生教学管理计划的正常开展。endprint

三国外高校留学生的教学管理

(一)美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美国对赴美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强调与本国学生教学的共同性,没有将留学生的教学单列体系。在留学生教学方面的管理,和美国学生同等对待,没有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部门,要求外国留学生完全适应美国高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环境,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使用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后勤保障[2]。近年来,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美国高校开始针对留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课程设置,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

美国高校在教学上,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核,目的是促使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从而确保教学效果。考核环节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课堂小测验,平时作业等。与中国不同,美国高校布置的作业通常需要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思考分析才能较好的完成作业,难度较大。此外,美国高校还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以学术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设计了一些课程,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和运用学术领域的知识,又能够服务社会、树立形象、锻炼能力,学校还从制度安排上要求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设置了专门的社区服务学分。

(二)英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英国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同美国相似,没有单独的留学生管理体系,但会给留学生免费提供语言培训。在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英国髙校大量开设国际关系、异国文化比较等课程[3],英国大学还注重对留学生外语教学的力度,以使留学生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谈判、国际研究的工具。近年来,英国开始重视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课程以及国际交换课程网络的建设[4]。

(三)日本的留学生教学管理

日本高校为留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教育指导体制,其目的是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研究领域的课外援助。该体制规定,所有留学生在抵达日本不久后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指导老师的短期辅导[5-6]。教育指导老师从与留学生相似专业的日本学生中挑选,这些选拨出来的导师和学术顾问、留学顾问、行政人员一起合作,承担帮助改善留学生教育和研究水平起辅导作用的一种支持性角色。导师只为留学生提供指导,并不代替留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指导内容具有弹性化,导师可以根据留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适应的程度决定其教育指导的内容及程度。

日本高校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日本高校普遍为留学生开设了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和特别日语学习课程,全校日语学习课程包括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标准课程和没有固定地点的网上日语课程。特别日语课程依据日语基础的程度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多样化的日语学习课程,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日语,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四我国高校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对策

(一)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教育指导体制

我国在对留学生采取趋同管理的同时,还应考虑“同中求异”。根据留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与各国留学生所在国的中学教育衔接好,积极探索合理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可在留学生入学后,开展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大量收集留学生本国中学以及高等教育的相关资料,以此作为制定留学生本科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例如对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留学生,鉴于其数理基础知识薄弱,可考虑给留学生单独讲授高等数学等课程,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教授,加强学习中薄弱环节的辅导。

留学生教育指导体制可借鉴日本,采取一对一辅导制。通过中国学生自愿报名,留学生管理部门筛选的方式来挑选出合格的留学生辅导人员。指导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指导,通过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的充分交流,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第二部分是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对留学生专业词汇,实验,科研等提供协助和指导。第三部分是在生活上的指导,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的生活。

(二)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重视留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是留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留学生的教学方式。某些课程的教学可以研讨为主,多让学生发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留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可定期举行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学习交流会,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第一课堂教学效果。鼓励留学生与我国学生一起学习,参加教学、实验、实习等各环节,鼓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留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国际化课程能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可向英国学习。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在对本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例如国际关系、文化比较等。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体现国际化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将学科知识放在国际框架下讲授,以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问题的普遍性。在教材上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引入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在内容上紧密关注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及时补充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趋同管理,我国高校应开设汉语学习课程特别是科技汉语学习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考虑到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需要采用英语完成工程师资格考试,我国高校应提高本校双语教学能力,增加英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语言是学习课程的基础,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可以增强留学生本校教学的认同。

(四)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

在对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上,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的留学生教学督导委员会,监督教学任务的落实,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对涉及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院系教管部门,学校教务处,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合作,积极高效的处理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来华留学生的本科教学管理是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丹,藤居特.浅析趋同培养下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229.

[2]任巧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5.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83-88.

[4]孙宛秋.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刘丹.日本国留学生管理特点及其经验借鉴[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作文下一篇:造口联谊会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