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2024-05-26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精选6篇)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1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推动了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促进灌区节约用水,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环境,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刘芝英  作者单位:博河流域管理处 刊 名:大科技・科技天地 英文刊名:SUPER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S2 关键词:博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水管体制改革   灌区可持续发展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2

1999年以来, 针对灌区渠道老化严重, 工程病险严重的实际情况, 以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契机, 截止2010年引用中央投资6650万元, 优先安排实施了卡脖子工程和影响灌区效益发挥的关键工程、控制性工程进行建设。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形势, 采用在施工中大量群众参与施工的方法, 保质保量完成每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典型工程基本情况

一是总干一—七泵站泵房改建;二是新堡子渡槽改建;三是白茨沟渡槽改建;四是总干二泵站高排架渡槽改建等。这些工程都处在工程的咽喉部位, 施工时既要完成施工任务, 又要不影响灌溉的正常运行, 因而工期紧, 难度大。同时, 施工场地狭长, 大型机械难以展开, 缺少工作面。拆除工程以小型机械为主, 人工辅助施工, 砼工程以人工为主施工, 适合大量群众参与施工。

二、群众参与施工的必要性

一是近几年靖会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单位为白银市靖会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里人员配置结构差, 缺少中青年技术人才, 主要依靠一些有施工经验和施工方法的老人员做项目经理, 另一些公司的人员做一些辅助性的施工管理工作。在短时间里要完成施工任务, 仅依靠本公司人员管理, 无法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项目。二是这些水利建设项目大多在每年8月底到10月初完成, 这时当地群众正是农闲时间, 可以参与这些项目的实施。他们都是传统农业区的受益者, 因此参与的积极性高, 工作认真。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一条有效保障途径。三是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涉及面广, 各个工序之间要紧密衔接, 才能有序完成。在渠道翻衬中, 既有土方夯填、又有防渗膜的铺设、垫层砂浆的铺衬, 砼预制块的砌筑。在土方夯填过程中, 就可同时分散人员进行防渗膜的粘接、预制块的转运, 需要大批的人力。在建筑物施工时既要有基础的土方处理, 又要有模型的拉运、校正等。因此大批的群众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三、群众参与施工的具体方法

㈠明确责任, 干好工作每一项目在确定中标单位后, 公司成立项目部, 管理本项目的一切施工任务。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实行“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整体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单位而言, 保证工程质量, 除强调工程建设质量领导责任制外, 还要进一步落实参与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责任。为此, 本工程项目经理亲自抓质量, 项目经理部下设专职质检员, 各施工班组设兼职质检员, 在质量方面均有不受其它因素干涉行使否决权。确保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 落实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 贯彻执行“谁管生产, 谁管质量;谁施工, 谁负责;谁操作, 谁保证质量”的原则, 对专职质检员而言, 谁签字, 谁负责, 并运用经济奖罚的方法来辅助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的实施, 保证每个环节, 每个岗位生产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 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保证所有人员均持证上岗, 明确岗位职责, 实行技术交底。这样群众在带头人的带领下, 可以规范的施工。

㈡化整为零, 分段承包因为工程工期紧张, 采取化整为零, 分段承包, 增加工作组数, 缩短施工时间。这种做法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二是保持总体平衡, 形成比着干, 相互赶超的氛围。三是解决群众的一些生活问题, 也是群众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开阔眼界的一个途径。

㈢强化管理职能, 保证施工质量群众的施工技术素质低, 文化层次低, 因此, 施工单位要定期组织群众学习, 交代清楚施工任务, 施工方法, 安全常识和紧急避险常识, 施工员、质检员包段指导, 项目监理旁站监督, 保证各项工序建立在规范施工的基础上。

四、结语

一是建议在施工时中标单位应选派有能力、经验多的领头人负责本段工程施工任务。因工程施工密度大, 群众多, 做好整个工地组织协调、流程搭配非常重要。只有整个工地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 高效运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保证施工安全。群众队伍相对组织纪律性差,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对安全知识掌握不够, 中标单位必须建立强有力安全管理组织, 把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放在首位。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3

【关键词】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效益分析

1.三屯河灌区的经济地位

三屯河灌区位于新疆昌吉天山北路准格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界于东经86°24′~87°37′,北纬43°26′~45°20′之间。东以头屯河流域为界,西至呼图壁河流为界,南以天山山脉的阿斯克达坂山脊为界,北至古尔班特沙漠为界。南北长约260km,东西宽约31km,流域面积796km2。三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东段的天格尔峰,跨越高、中、低山带,自南向北流入昌吉市境内的一条内陆河,全长200km,库址以上集水面积为1878km2,河床平均坡降27.8%。雨雪混合补给的山溪性河流。灌区总人口40.35万人,有汉、回、哈萨克和维吾尔等32个民族,市辖6镇4乡6个办事处,49个社区居委会,88个村民委员会。灌区宜农面积114.51万亩,开垦面积已达90万亩,播种面积77万亩,园林面积1.91万亩,林地面积75.06万亩,水域面积25.6万亩,荒漠地306.77万亩。境内交通便利,由312国道乌鲁木齐至伊宁段一级公路从市区通过,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与乌奎高速公路自市区南侧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先进卫生城市及旅游城市,也是新疆省主要粮、棉、糖的生产基地。灌区自运行以来,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业产值稳步增长,强有力地促进灌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灌区内的人民生活,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三屯河灌区粮食总产已达1.69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73亿元,畜牧业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图1 三屯河水库

2.灌区工程现状

三屯河灌区大规模兴建水利始于60年代中期,许多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虽然经过40多年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分期分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干、支、斗渠进行了加固及更新改造,但仍然跟不上老化发展的速度,严重影响着效益发挥。如:东西干渠和盘山渠已严重老化,加之多年的资金缺乏,维修也只限于表面,而无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干渠渠道泥沙淤积,渠道磨损严重,衬砌破坏,糙率增大,输水能力不足,防洪能力差,也成为灌区发展的瓶颈。西干渠输水能力原设计为50m3/s,现为20m3/s减少了60%,东干渠输水能力原设计为15m3/s,现为8m3/s减少了47%。虽然渠首和支渠、斗渠的引、输水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干渠的输水能力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灌溉面积从80万亩减少到67万亩,效益减少20%。上述问题已无法满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图2 改造前西干渠

3.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3.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为目标,以骨干建筑物的除险加固、续建配套,解决隐患工程和渠道防渗为重点,本着投资效果好,地方积极性高,配套资金落实的原则。自1999年三屯河灌区被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区,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批复立项,并下达专项资金进行改造,项目规划总投资5.16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69亿元,田间工程投资3.46亿元,建设期为1999年-2015年。

3.2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完成情况

自1999-2012年实施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来,先后完成西干渠首和排沙漏斗工程、东干渠首和沉砂池、渠堤保护工程、盘山渠取水工程、生态渠延伸工程、龙口枢纽闸门改造及启闭机配套工程以及东干渠以下支渠渠系配套工程、灌区信息化工程。共计完成骨干工程:改建干渠8条,防洪坝38条,排沙漏斗1座、沉砂池1座,渡槽1条,配套建筑物62座、完成信息化测报系统。田间工程:完成灌区8.75万亩喷灌,12.69万亩滴灌节水改造工程。

目前,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共完成了十个年度工程的建设任务,骨干工程投资9773.3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73.31万元),占规划骨干工程投资的58%,完成的配套建筑物占规划配套建筑物的65%。

图3 改造后西干渠

4.综合效益分析

4.1工程效益

工程项目实施后,现已建成以三屯河水库、东西两大枢纽为主体的灌区输水工程和永久性桥、涵闸、渡槽1893座。灌区内已建成正规的条田,林带和田间道路;所建设的四级防渗渠道,全长1864km,其中总干渠36.3km,支渠62.17km,斗渠667km,农渠1129.26km和农用机井800多眼,控制面积在83.56万亩。西干渠首的过水量由以前的20m3/s增加到23m3/s;東干渠首的过水量由以前的8m3/s增加15m3/s。改建后干、支、斗渠渠系利用系数由以前的85%提高到93%,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2880万m3,增加水费收入256万元。

图4 改造后西干渠首

图5 节水工程

4.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灌区骨干工程得到较大改善,渠道输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缓解了用水高峰期“卡脖子旱”的现象。作物用水量、农业产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在项目实施后产量也有不同的幅度增长,小麦亩产量由1999年的每亩322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每亩480公斤,增幅150%;养殖业户的增长比例也翻了两翻;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5320元增加到2012年的10313元,增加了4993元。项目的实施给灌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农村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市农业由传统型农业向节水型农业转化的步伐,直接带动了灌区内农田林网、渠路建设,形成了渠路布局合理,防风林纵横密布,田块整齐划一,村村油路四通八达的全新灌区。

图6 新建的渡槽

4.3生态效益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有力地降低了项目区亩均用水量,用水量由1999年的480方/亩,下降为2012年的425方/亩,下降了55方。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大力发展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生态用水量由1999年的403.75万m2,提高到2012年的555.17万m2。灌区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的抑制。同时每年可减少13-15万m3的泥沙进入灌区,泥沙量的减少对延长灌区水利工程使用寿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边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沙尘暴的次数明显减少,既维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又保护了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较为明显。

图7 生态效益显著

5.结束语

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后,对促进灌区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灌区内水利基础设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灌区生产、生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4

(2010-01-0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促进灌区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从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灌区。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规划设计单位所做的前期工作、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第二章 建设内容和目标

第三条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渠首工程、干支渠(流量在1立方米每秒以上)及其建筑物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支渠以下渠道及建筑物由地方安排投资建设。

第四条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改善和适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五条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按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管理。

第六条 按照经批准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总体规划,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1号令)的有关要求,灌区管理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分期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级水利厅(局)提出审查意见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审)

第七条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包括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水价改革等促使灌区良性运行内容。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八条 灌区管理单位按照管理权限逐级申报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局)共同审查后,于每年7月底前联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报送下一项目和投资申请计划。

第九条 各省级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局)申报项目时应提交经审批的以下文件和材料:

1.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

2.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和改革进展情况调查表(附后);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4.省级有关部门落实地方建设资金的承诺文件;

5.国家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水利部汇总审核各省上报的项目建议计划后,提出全国项目建议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省和水利部的建议计划对任务进行综合平衡后,商水利部下达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灌区多渠道筹集,其中中央与地方的安排比例为:东部地区1:2,中部地区1:1,西部地区1:0.5。(省级比例)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灌区管理单位在已批复的分期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根据中央下达的项目计划投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省级水利厅(局)会同省级(由水利厅审查)发展改革委审批后组织实施。单项工程设计要达到施工图的深度。

第十四条 灌区管理单位在已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省级水利厅(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单项工程设计要达到施工图的深度。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

第十六条 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管理,努力创造优质工程。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省级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局)要加强对项目的检查监督,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将组织有关专家检查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合同执行情况等,对违反规定和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将追究当事人、责任人和有关单位的责任。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八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及时进行自验,并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局)提出验收申请。省级水利厅(局)会同省级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组织有关专家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总结报告等资料要及时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备案。

第八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条 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保证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第二十一条 灌区要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尽快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工后新增加的灌溉面积,要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进行保护。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水利部解释。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5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392 更新时间:2006-7-12

前言

建国以来,淮阴市共兴建了2×104hm2~6.67×104hm2的大型灌区12个,各大型灌区自建立以来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情、工情的变化,农业生产要求的提高,灌区工程在长期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衰减。全市大型灌区平均配套率只有50%~70%,总体工程老化率达80%以上,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0.5,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5~0.45。(2)工程不能适应水情、工情、农情的不断变化。灌区水源由原来单一的淮水变成江水淮水并用,随着向北调水增多,用水矛盾逐渐突出,原有工程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3)管理粗放,经营水平低,用水浪费严重。(4)渠道渗漏严重,部分渠道布局不合理。大型灌区内渠道断面大,输出水线路长,沿途渗漏损失严重。(5)排涝工程不配套,排涝动力不够等等。因此,对淮阴市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显得非常必要。2 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的确定

根据淮阴市大型灌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对此次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确定了本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为:“坚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两高一优‟农业为目标,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创造基础条件;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碱、渍综合治理;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行灌区运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的平衡分析 3.1 代表年的确定

代表年的确定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选定不同的年份作为分析工作的水平年。根据淮阴市大型灌区现有的降雨、水情等资料情况,选用长系列年法与代表年法相结合较为适宜。在选择系列年时,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全部选择超过30年的水情雨情资料进行分析。3.2 过境水可利用量的确定

在对水资源过境水可利用量进行分析时,由于过境水是淮阴市大型灌区的主要灌溉水资源,各种保证率(50%、75%、95%)下的水资源量及可利用水量,一方面受到渠首引水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取水许可证》中取水量的约束,因此我们采用:当引水能力大于取水许可量时,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取水许可量;当引水能力小于取水许可量时,过境水可利用量为实际可引水量;同时结合考虑江苏省水利厅分配给省内各灌区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过境水量,最后得出各灌区过境水可利用总量。3.3 供需平衡分析的确定

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过程中,按照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建设八条标准,农田灌溉设计保证率不得低于75%,因此淮阴市大型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也应在75%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断下降,全市大灌区实际灌溉保证率多在70%以下,其中渠南灌区实际灌溉保证率仅为55%,根据水利部对淮阴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的审查意见和淮阴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的灌溉保证率以75%作为基本设计标准。在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过程中,进行了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的重新设计和调整,选定作物布局最佳方案,基本控制在设计灌溉保证率的情况下,灌区水资源供需达到平衡。当水量满足和富余的情况时,也相应提高了一些灌区的设计标准,如渠南灌区在2015年设计灌溉保证率便提高到80%。4 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的规划 4.1 渠系调整与渠道工程设计

淮阴市各大型灌区在多年建设过程中,一些渠道布置未尽合理,各干渠沿线直挂斗、农渠很多,管理困难,抢水、漏水、跑水现象严重。淮涟灌区内支渠仅55.2km,但斗渠高达813km,斗渠直挂现象在灌区上游十分严重。同时,部分灌区在干渠上建造多处节制闸工程导致了水头损失大,灌溉定额增大,自流面积减少。为此,本次灌区续建改造规划,原则上按照干支渠续灌、斗农渠轮灌标准,在对现有灌区渠道工程复核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渠道设计。淮涟灌区在总干渠线路不变的前提下对干支渠按续灌进行设计的要求,对所辖4条干渠分别进行了调整合并,其中一干渠废除了一干桃园南18km的渠段,从二干渠光明闸上引出一条支渠向西建渡槽穿过民便河,向一干渠桃园以北渠段供水;四干渠规划将原东西四干渠调整为四干渠,原南北四干渠调整为新四干渠的支渠;在原一、二、三、四等4条干渠沿线的直挂斗渠彻底进行合并,兴建18条贴干支渠进行灌溉。洪金灌区原有洪金南北干渠、中北干渠,大的渠系基本合理,本次规划对所有干支渠断面按续灌进行重新设计,撤并干渠沿线直斗、直农渠道,理顺灌排体系。原南北干渠上支渠和直挂斗农渠有200多条,大水高峰期抢水、跑水、漏水现象十分严重,本次规划调整为54条支渠进行控制。4.2 排水工程设计

按照淮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江苏省水利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淮阴市大型灌区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取10年,设计暴雨历时取3d,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要求,旱作物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在计算排涝模数时,淮涟、涟东、涟西、竹络坝等灌区直接采用了江苏省水利设计院于1998年编制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淮阴市的排涝模数,洪金、周桥、渠南等灌区的排涝模数,采用《江苏省暴雨图集》推荐的总入流槽蓄法公式计算: q△t-Q△t=±△S(水量平衡方程)(1)Q=KS

(线性槽蓄方程)(2)公式(1)中:

q—河道入流流量,m3/s; Q—河道出流流,m3/s; △t—时间段,h;

△S—河道蓄量变化,m3; 公式(2)中: Q—河道流量,m3/s; K—河道槽蓄参数,s-1; S—槽蓄量,m3。

按照计算出的排涝模数,在对灌区内骨干排涝河道进行重新复核的基础上,划分合理的排涝分片和排涝动力,规划出排涝骨干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和排水工程的建设规模。5 节水工程措施的选择

节水灌溉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节水20%~50%,增产10%~30%,节地1%~5%,省工20%~30%的优点,同时还具有节能效益。

从淮阴市目前大型灌区现状来看,一方面是过境水量减少;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各灌区的农田灌溉基本上都是土渠输水,渠道断面大,输水线路长,占用农田多,渠系水利用系数低,节水改造任务艰巨。全市各大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见下表: 本次节水工程规划主要从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入手: 5.1 工程措施

由于淮阴市各大型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作物及其它经济作物为辅,土质主要有沙土、沙壤土、粘土,因此,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节水工程措施:

1.干支渠混凝土防渗。按照规范要求,大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不应低于40%,大型灌区应优先对骨干渠道进行防渗,灌区干渠、支渠采用混凝土衬砌后可大大增加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加自流灌溉面积,改善灌区灌溉条件,减少渠道渗漏水量,是我市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普遍推广采用的节水工程措施,渠道断面形式主要为:总干渠、干渠渠道主要采用梯形断面,并采用弧形坡角设计,支渠以下渠道主要采用“U”型断面进行设计。

2.斗农渠混凝土防渗。在沙土及沙壤土区(即淮涟、竹络坝、涟西、涟东等灌区)的斗农渠,水量渗漏严重,采取混凝土防渗处理,断面形式主要为U型。

3.喷灌、滴灌。喷灌、滴灌技术在输水、灌水、作物吸收水等灌水环节都有节水增产、提高作物品质的作用,也具有特别强的适应性,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淮阴市固定式喷灌系统的投资为20 220元/hm2,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投资为11 775元/hm2,蔬菜大棚滴渗系统投资为2 2425元/hm2。本次规划发展喷灌面积28 927hm2,微灌工程4 100hm2。4.管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占地少、适用性强、管理方便、使用年限长、渗漏和蒸发损失小等优点,缺点是投资较高,施工技术要求也高。根据典型设计,管灌投资为14 175元/hm2,本次规划发展管道灌溉4 066.7hm2。5.2 技术措施

淮阴市近年来主要在水稻区推广应用了水稻浅湿调控灌溉和水稻旱育秧两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1.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主要是控制田间灌溉水层和土壤含水量对水稻进行灌溉。从田间土壤含水量下限(饱和含水量的80%左右)开始灌溉,每次灌溉至田面以上水层高约10mm,这样可以大量减少田间深层渗漏和棵间蒸发量,并能充分利用降水资源。采用该技术灌溉定额比常规灌溉定额可节省水30%以上。

2.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小秧采用旱育技术,可大量减少秧田用水,并为抛秧和浅水活棵打下基础。6 灌区改革

本次大型灌区规划的目标是要把大型灌区建成能够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灌区。然而长期以来,淮阴市各大型灌区推行的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灌区改革工作也是本次灌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灌区改革关键在于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6.1 管理体制改革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研究2种改革方案:

1.灌区机构设置参照国内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典型经验,本着精干、高效、实用的原则,建立“供水公司+用水协会+用水农户”的新型灌溉管理模式。采用这种体制改革模式的有涟东灌区、竹络坝灌区、淮涟灌区、涟西灌区等。

2.“管理委员会+管理所+用水者协会+用户”模式。设立三级管理机构,见“管理模式图”。采用此模式进行规划的有洪金灌区、周桥灌区、渠南灌区等。6.2 水价改革

在水价分析测算方面按照国家“水利产业政策”规定,商品水的水价由“供水成本+利润”构成。实施步骤主要采取三步走,第一步按照上级文件按公顷计收,直接收到农户,提高水费实收率;第二步按供水完全成本按公顷计收,收到农户;第三步以“供水成本+适当利润”确定水价,按方计量收费。计划用3~4年的时间来完成水价改革任务。7 环境影响的评价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减轻旱涝灾害,提高了灌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灌区沿总干渠(沟)、干渠(沟)、支渠(沟)布置主林带,沿斗、农渠(沟)布置副林带,林网建设完成后,对防风固土、涵养水分,调节农田小气候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田间工程配套后,致使田间养分、农药的流失量大为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也随之减轻,可有效 地防止潜水过度蒸发,阻止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而且随着田间工程的配套完善及骨干工程的建设,可改善农村生产和交通条件,美化农村自然景观,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打下基础,从而可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篇6

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简称兴电灌区) 是甘肃省大型高扬程提水灌区之一, 灌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靖远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中卫县交界处。工程始建于1976年, 1978年列入省基建计划, 1984年10月总干建成通水, 1985年、1987年北干和东干相继建成通水, 开始逐步发挥效益。受益区为甘、宁两省的靖远、平川、海源、中卫, 共计四县 (区) 、9个乡镇, 受益人口14.7万人, 其中移民45629人。

兴电灌区总土地面积4.27万hm2, 宜农面积3.87万hm2。工程设计提水流量9.6m3/s, 设计灌溉面积2.01万hm2;设计年提水量1.2亿m3, 灌区现有效灌溉面积1.68万hm2。

灌区主要建成总干渠1条, 干渠2条 (东北干渠) , 支干渠4条, 支渠36条。总干渠设有泵站8座, 总装机容量4.696万kw, 总扬程439.75m, 净扬程413.18m。总干渠全长29.79km, 东干渠全长38.84km, 北干渠全长20.56km, 支干渠3条全长45.23km, 其中大红沟支干19.48km, 东升支干9.1km, 靖安支干0.434km。支渠36条, 总长139km。斗渠466条, 总长703km。

工程建成后, 为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效益显著。但灌区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泵站上水能力不足、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渠系及建筑物变形损坏严重、管道和泵站设备老化特别是电器设备多属淘汰产品、渠道防洪设施不健全、缺乏量水设施、通讯设施落后等, 影响了灌溉的正常运行, 灌溉保证率低, 供需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以及灌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㈠完成工程项目1999年~2008年度项目实施, 完成的骨干工程有:总干渠防渗改造7.012km, 续建支干渠58.399 km, 续建、防渗改造支渠19条69.004km, 改造渡槽1533m、倒虹吸4座、总干防洪渡槽4座。完成的机电改造工程有:续建一泵站临河调节泵站1座, 改造总干渠泵站8座, 安装水泵机组及配套电器设备10台套, 更换压力管道106m, 新建永久管理公路15km。完成田间工程0.42万hm2, 衬砌斗渠106.12km, 配套农渠126.04km。信息化工程:调度总站1座, 六、八泵站子站两座, 总干水管所、红丰水管所计算机监控子站, 总干三、四泵站及赵碑变电所计算机监控子站, 网络传输光缆线路111.125km。

㈡完成工程投资共完成投资11605.18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7100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3535.18万元, 田间工程970万元 (由地方自筹和灌区群众投劳折资完成) , 投入劳动工日100.35万个。

三、效益分析

㈠工程效益项目的实施使工程提水能力由1998年的6m3/s增加到现在的10m3/s, 年上水量由1998年的0.606亿m3增加到2008年的1.145亿m3, 年水费收入由1998年的15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729万元。

㈡扩灌效益项目的实施灌区使灌溉面积实现翻番, 由1998年的1.2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2.13万hm2。

㈢节水效益项目实施后, 由于工程条件得到改善, 水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渠系水利用率由1998年的64%增加到2008年的68%, 灌溉水利用率由52%增加到55%。同时灌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节水高效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有效促进了节约用水, 深灌、漫灌现象明显减少, 灌溉定额由1998年的5775m3/ (hm2·a) 下降到2008年的5400m3/ (hm2·a) , 年节水达到45m3/hm2~90m3/hm2, 全灌区累计节水24000多万m3/hm2。

㈣农业经济效益粮食单产由项目实施前1998年的5880kg/hm2提高到2008年的8250kg/hm2, 粮经总产由1998年的0.6369亿kg提高到2008年的2.82亿kg, 人均纯收入由810元增加到2800多元。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夏秋比由原来的76:24调整为46:52, 粮经比由82:18调整为54:4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每年都在扩大, 枸杞、马铃薯等高效经济作物在灌区已形成规模, 种植面积每年都稳定在灌区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优质高效农业如反季节黄瓜、辣椒及旱沙地喷灌西瓜种植面积每年也在不断扩大, 平均收入在45000元/hm2~135000元/hm2。灌区农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0.9亿多元增加到4.48亿元, 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㈤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 灌区骨干工程得到了改造和加固维修, 解决了工程的卡脖子问题, 提高了工程输水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确保了灌区各类粮经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灌溉, 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部分人开始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由原来的23个发展到350个, 从业人员7000多人, 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以建材、煤炭、运输、供销及粮食深加工为主的个体工商户蓬勃发展, 推动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增长。电视、电话、农用三轮车已普遍进入灌区农户, 灌区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提高, 砖瓦房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村村通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及乡村道路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截止2004年底, 灌区累计建起中小学175所、各级医疗机构89个, 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5个, 移动通信塔10处, 修建乡村道路278km。由于项目的不断实施, 受益灌区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 灌区综合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从而有效促进并实现了村村四通工程 (即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公路) , 提高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科技等社会事业的普及率, 增强了信息服务功能。

㈥环境效益项目实施以来, 灌区植树造林面积累计已达0.21万hm2, 种草0.03万hm2, 田间林网化建设初具规模, 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林草覆盖率由改造前的5%逐渐提高到现在的10%以上, 风速由灌前的2.0m/s逐渐减小到现在的1.2m/s, 有效遏制了沙漠化侵蚀。

㈦投资节约分析从工程投资角度看, 兴电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总投资1.16亿元, 实现了提水流量增加4m3/s, 灌溉面积增加0.93万hm2;据估算现在要新建一个0.93万hm2的高扬程提水灌区, 工程投资至少在10亿元以上, 改造项目投资仅为新建项目投资的1/10左右。

上一篇:环卫工作年度总结下一篇:20周年活动申请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