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成功要素

2024-05-16

的成功要素(共11篇)

的成功要素 篇1

如果说成功是一幢大厦,知识就是支撑大厦的坚实基础。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毛泽东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知识的获得在于学习和积累,荀子在《劝学篇》中精辟阐述了知识与学习和积累的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人的一生,应当把学习和积累知识作为一种不懈追求,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如果说成功是过河,能力就是保证实现过河的桥和船。有了能力做保证,你才能找到发展的路径,才能稳步获得成功。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个善于培养和发掘自己能力的人。成功需要具备哪些主要能力呢?从应用角度来说主要有五种,包括情绪力、观察力、分析力、决策力和行动力。能力与智商有关,更与情商有关。观察力和分析力,是智商的发挥;情绪力、决策力和行动力,是情商的表现。明白了成功要有能力做保证,就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常行三思:我为什么没有成功?我能力上有哪些不足?我如何完善自己的能力?随着能力的日益提升,你一定会走向成功。

如果说成功是四季的耕耘,证明成功的业绩就是春播秋收的果实。没有业绩,无法证明成功。假若一个人身在职场,只有忙得有业绩,忙得有价值,才会被同事认同,被领导赏识,被亲友乐道。富商李嘉诚身边有个中年干将叫霍建宁,曾连续六年蝉联香港“打工皇帝”冠军,每日的工资能拿到60多万港元,形容其“日进斗金”毫不为过。他为什么能拿那么高的薪水?唯一答案是他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见,一个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能力,还要用业绩为自己做证明,才会被称为拥有成功的人。

的成功要素 篇2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身市场巨大,而且对国家、地区的服务、旅游、餐饮、通信、住宿、广告、交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有非常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据专家推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是1:9,即举办会展的本身利润可达10%,而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利润可达90%,因此,会展业又有着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的美称,今年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北京、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之后,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大型会展活动室会展业发展的高端成果,对会展业发展具有印证作用,活动办得好,才能达到主办者的目标,若办得不好,则劳民伤财,费工耗力,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成功举办一个大型会展活动,是从业人员应仔细研究的课题,只有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保证活动按照计划顺利进行,达成预期的目标。

一个成功的展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的正确选择及定位准确

任何一项活动,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不可脱离实际,异想天开,也不可不加分析,盲目照搬。

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从1996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一直以来,虎门服交会以参展商家众多,实实在在交易而备受业界关注。虎门服交会旨在“搭建产业展示平台,增强服装文化氛围,推动服装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鲜明特点,兼备大众性和专业性。

服交会也是虎门每年最重要和盛大的活动之一,能充分展现虎门产业经济竞争力和团体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国内闻名的五大服装专业展会之一,是对推动虎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确保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曾被评为“最具行业影响力专业展会”。

展会层出不穷,但很快又销声匿迹,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严重,盲目办展,以及缺乏专业性。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广东博环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娅根据广州美博会的成功经验提出,会展企业要敢于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做别人未做过的事,“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坚定的姿态和心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要具有前瞻性眼光,懂得应大环境,做加法或减法,勇于创新。”据悉,广州美博会1989年创办之初规模只有1000多平方米,发展至今,已成为展览规模接近10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美容展。

对于展会如何定位,城市环境也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先决条件。城市的定位不同,分工也不一样,要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来进行展览策划。从国内来看,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办文化气氛较强的展会成功率较高;上海是潮流先锋地,更适合举办展示性潮流发布、会议、会展等活动;广州是对外贸易的窗口,因此,办展功能更侧重于交易。

2 精心的策划

上海家博会以“引领产消、塑造品牌、直面终端”为营销理念,以“装饰公司+建材家居产品”产业联动的展会模式,旨在为装饰公司、装饰材料及家居企业构建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住宅装饰服务。

展会前,三棵树上海团队与经销商经过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参展方案,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决定以下订单赠送三棵树精美礼品的方式开展,有订有赠,促成订单。现场成交可享受8.8折后买两组面漆赠送1组底漆的优惠活动,以吸引消费者现场成交购买。在现场展位的布置方面,三棵树以企业实力和品牌实力的彰显为主要基调,以绿色、自然、健康为品牌主特色,充分展示了三棵树创造健康生活的品牌使命。在品牌宣传方面,企业安排专职促销人员大量派发单页,在人流量最多的入口设立抢眼的大广告牌、大帐篷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每个进入会展的人员都对三棵树留下深刻印象。

为充分展示三棵树的注重健康环保的理念,本次家博会重点展示了具有三棵树特色的健康环保系列产品:以婚房漆、鲜呼吸墙面漆、儿童健康宝、清醛全效墙面漆、3D原生态墙面漆、清味木器漆、自然居等十余款三棵树极具特色的高端环保产品。会展中前来三棵树展位参观和了解的顾客络绎不绝,众多消费者对三棵树的健康理念非常赞同。通过产品的展示和三棵树人耐心的讲解,众多关注健康的消费者也开始积极主动的了解三棵树,认同三棵树。

展会三天,确定达成的意向客户有数十个,咨询人数达到数千人次,此次推广获得巨大成功。通过借助家装博览会巨大的客流量,三棵树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企业和经销商后期家装渠道和分销渠道拓展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3 卓越成效的管理

一个大型的会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一个有着健全制度规范的团队去组织和协调,仅靠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熏陶的草台班子,难免会有很多漏洞。

很多地方政府都成立会展办,规格比较高、综合协调能力比较强。但是,在会展发展的建设规划方面缺乏全盘的考虑,场馆设施重复建设,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比如,很多地方建完场馆,大概五年或者十年之后,又重新建了新的,既是极大的浪费,地位也不准确。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会展,形象工程的会展推出得比较多,结合产业优势和行业优势的会展比较少,这值得地方政府进一步深思熟虑。

我们国家在展览的数量、规模、面积、总量都占世界第一位,但我们并没有从展览大国变成展览强国。基于此,建议统一管理,从而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4 推广的成效

传播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会展举办的成败。

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从1996年开始举办,到今天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她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强有力的推广作用。通过媒体提高展会知名度。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在后期经营管理中,聘请广东省纺织行业协会做项目顾问,市场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推广、统一管理,确保市场持续旺场。自办每年一届的“HICC流行面辅料交易会”。建立广东省首个“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专馆”搭建市场专业网站“虎门国际纺织交易网”构建虎门布料交易网络信息平台,出版专业刊物《新丝绸之路》,扩大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市场推广力度,为经营提供指导服务,提供仓储、货运、商务、市场资讯及饮食娱乐等一条龙服务配套。

5 以接轨国际为引擎,会展旅游相互相成

统计显示,2008年的奥运会为北京带来了652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其中,入境游客数量达到38.2万人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70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35%在观展之余,还会到周边城市游览。这些展会的举办,不仅大大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国内,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催生出奥运经济,世博会也催生出世博经济与后世博经济等一系列新名词。在筹办初期,展会就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容市貌的改善,伴随而来的是包括旅游、交通、酒店、餐饮、零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展会结束后,后续效应与辐射效应仍在继续。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力。它是我们‘家门口’的国际舞台。”

杭州是中国会展业的发祥地。早在1929年,杭州就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开创了中国会展业之先河。2000年,西湖博览会恢复举办,从此,每年金秋十月如约而至,成了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

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这是杭州对城市大旅游格局的定位。其中,会展游横跨旅游、会展两大行业,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为了巩固和扩大这种效应,近年来,杭州大力推动旅游综合体建设,依托景区的自然风景与文化底蕴,大力建设囊括了酒店、会展、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一系列功能在内的综合区块。在同一区块内,会展成为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功能之一,旅游休闲成为会展的外围产业。通过会展,杭州将自己的城市品牌推广到全世界,吸引了国际国内无数游客来到这里。正所谓“一业兴而百业旺”,会展旅游这种新型业态正在成为杭州会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6 经验的总结和品牌的强化

任何一个会展的成功都是这些要素综合的成功,而要“医治”一个已经没有生气的会展,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次办完会展都要从中吸取不足之处,提升亮点,很多失败的会展,都可能因为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如盲目办展,没有充足的筹展备展时间,资金链的问题或同质化严重,没有创新,缺乏专业性等等。

要成功的举办会展,品牌的强化十分重要,需要长时间的强化对外宣传,重视会展的内外装饰设计及与企业形象、主题的统一,提高会场形象,特色办会、开放办会、创新办会、品质办会,积极吸引广大采购商和跨国商业集团参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摘要:会展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展览、展销和节事来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业,被称作无污染的绿色经济,它起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当时是为了解决外交和土地问题而举办,所以该会展的功能并未特别突显。之后,自首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成功举办,会展业逐渐被各国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至今,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会展,新兴行业,成功的举办

参考文献

[1]严学军等.广告策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大可.会展活动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美)乔·戈德布拉特.国际大型活动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美)博姆.成功的会务组织[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成功的日常要素 篇3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企业家,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以使自己在日后获得成功?”有些企业家的成功要素,譬如激情、刻苦、领导能力和逆向思考,并非成功的“日常”要素,但无论如何,我将尽力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必须选择一样每天做的事情,我觉得是自己对工作节奏的痴迷。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如此,有时我甚至观察每小时得到的数据。

在微软管理Email部门时,我发现收到的很多投诉是关于我们的STMP网关的,它把内部Email系统和一种叫因特网的东西相连。我们收到的投诉来自企业,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不愿意让该公司的信息交流通过因特网这样“不可靠、不安全”的东西进行。可因特网真的是这样吗?1993年,我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因特网迷,它也因此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而促成这一切的正是我在微软看到的那些日常投诉数据。

在AT&T的时候,我建立了AT&T WorldNet Service网络,并负责管理工作。那个时候我每天观察“注册”和“取消注册”的用户人数,还通过账户类型、用户投诉以及我们自己测量的质量指标,来观察每个月的网络使用情况。当我发现客户愿意为使用成本是11美元的服务付19.95美元的费用时,我觉得我们的定价成功了。

我还发现很多用户投诉说,从某些地方拨号时连不上网络,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诊断工具却显示一切都是完好的。技术人员说没问题,但用户说有问题。事实证明我们得到的用户数据是正确的,而技术人员是错的。类似事件让我学会了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外部观察情况,而不是像我们的技术人员一样只从内部看。

你会问,分析这些日常数据是服务部门主管的责任吗?当然。还有谁会去管那些已被设定好的东西?

其实,在微软和在AT&T我都称不上是一个“企业家”。但在我和妻子一起建立ITXC公司后,我成了名符其实的企业家。我继续观察数据,就像一艘船的船长,当周围的声音听起来不对劲时,会从沉睡中醒来。每个小时我都会看国内的拨号情况,拨号时间、拨号完成率、以及成批的国际拨号。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网络运营中心(NOC)会先于我发现问题。虽然按理说就应该是这样,但他们不是每次都成功。当技术人员告诉NOC忽视某个问题,他们很多时候是正确的,但同样,不是永远正确。

对于数字的痴迷意味着,我通常在客户发现问题之前就察觉到了它们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监测工具不好用、或者有些人不愿意让我知道问题时,我其实早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为此我让他们开发了新的工具,来自动发送我的“个人警报”。当然,有时候我会过于敏感,去报告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但我理解自己的行业,并因此在公司内部树立了一个榜样,创造了一种关注日常服务节奏的企业文化。

当然并非所有对日常节奏的痴迷都是好的。比如我曾经花了太多时间去观察ITXC的股票价格。我当时有种幻觉,觉得自己可以在短期内对它产生影响,但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痴迷于他事业的脉搏。很多情况下,这种脉搏就是我这里所讲的数字。

人成功的要素 篇4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EQ),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今,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EQ高的人,人们都喜欢同他交往,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人生重要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弗雷德&S226;卢森斯(Fred Luthans)对成功的管理者(晋升速度快)与有效的管理者(管理绩效高)做过调查,发现两者显着不同之处在于:维护人际网络关系对成功的管理者贡献最大,占48%,而对有效的管理者只占11%。可见,在职场中,要获得较快的成长, 仅仅埋头工作是不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人成功的要素 篇5

“志商”就是意志智商(Wil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WQ ),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水平,包括坚韧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如能为学习和工作具有不怕苦和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就是高志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它们说明一个道理:志商对一个人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许多人一生平淡,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缺乏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在商界###之尤其如此,要成就出色的事业,就得要有远大的志向。

成功要素的名言 篇6

2. 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人生成功的法宝

3.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4.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5. 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6. 温和比强暴更有希望获得成功。——拉封丹

7.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8. 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拿破仑

9. 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博维

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成功要素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受众定位,冲突,个性

新闻评论是指新闻媒体刊发的评论文章或评论节目, 跟一般议论文相比更加注重时效性, 一般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当下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判。 (1)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体裁, 近年来在报刊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且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比如由编辑部文章、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为主体, 转向由独立评论员撰写的时评或评论专栏为主体;由突出政治性转向突出批评监督等等。这种变化是由传媒方式变革以及市场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电视传媒也不可避免地要被这种变化所裹挟和影响, 因此有必要考量一下现阶段电视新闻观众的需求, 以确定该如何打造出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定位与形态

任何媒体、任何栏目都要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是这样。根据节目播出的平台、时间段做好受众群的分析定位, 进而确定节目的形态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吉林卫视公共新闻频道《有一说二》为例, 分析不同的受众定位造就了不同的节目形态。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的权威新闻媒体, 其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一种权威性, 因此《新闻1+1》的优势在于评论员的权威性, 以及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 故《新闻1+1》的形态是最简单、基本的电视评论, 评论员相对而坐, 偶有新闻当事人的连线采访, 依托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 给予观众的是最权威的事实真相和相关评论。

吉林卫视公共新闻频道《有一说二》虽然在黄金档播出, 但是考虑到该频道没有上星, 受众几乎全部是吉林省人, 故而要求在评论选题上更侧重当地新闻事件, 以突出节目的地域接近性。在此时间段播出的其他节目多为连续剧, 以收看新闻为收视习惯的人群更偏向中央级大媒体, 这就造成了节目需要在连续剧和中央级新闻频道之间“虎口夺食”的现状, 因此, 在节目形态上要求类似的媒体和节目要有所创新。《有一说二》采取的是打擂形式, 找来多个新闻评论员进行观点的现场交锋和辩论, 辅以生动的声音、字幕效果, 以达到提升收视率的效果。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冲突性

严格来讲, 冲突性属于新闻价值要素中趣味性的一个下属分支。受众喜爱曲折的、离奇的具有冲突性的事件和情节。而评论并不是天然的正襟危坐, 恰恰相反,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 切入的角度不同, 往往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观点,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这正是它最天然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

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间》堪称善用新闻评论冲突性的典范。在该节目中, 往往会由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火花四溅的交锋感, 不同的观点在节目中得到展现, 观众在这样的评论性节目中得到一种过瘾的满足感。

吉林卫视公共新闻频道的《有一说二》也对此进行了尝试。节目初期, 节目组设置了两方截然相反的观点, 由社会上招募来的新闻达人和具有专业背景的新闻评论员共同组成对立的两大阵营, 在这种对立感激烈的现场冲突中, 使观众感到评论是有悬念性的, 观众会一直收看下去。

这种评论冲突性的使用在中央级媒体中还不多见, 原因如上所说, 中央级媒体的权威性决定了它不缺少受众, 因此在节目形态上的创新并不如地方台的某些节目那样富于进取精神。一些新闻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如2008年去世的中央电视台知名新闻制片人陈虻曾说过:“没有观点的争论在屏幕上是不好看的。美国现在主要的谈话节目就是把不同的观点、有矛盾的人请过来, 互相争论。我认为, 中央电视台现在不缺讲故事、讲信息的节目, 缺的是讲观点的节目, 缺的就是争论的节目。” (2)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好比报刊上的时评专栏, 找对了人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个人就是新闻评论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 有的节目, 它的布景可能很简陋, 成本可能很低, 但是由于评论员的个性突出、妙语连珠, 所以粉丝甚众。

《有一说二》曾经做过一种尝试, 对于经常在节目中出现的得到受众良好反馈的几位新闻评论员, 专门为他们拍摄了几款宣传片, 放在节目的广告时段播出, 节目改版后期, 节目形态发生了整个的改变, 由群体辩论形态改为新闻评论脱口秀形态, 由新闻评论员们的“群殴”改成了主持人兼评论员“单打独斗”, 这样的形态更要求评论员具有非凡的个性和号召力。节目选择了频道里的知名主持人大卓进行主持、评论, 尝试把评论员的个人魅力与节目做有机结合。相关的成功例子早年便有, 如崔永元和《实话实说》, 杨锦麟和《天天读报》, 在这样的节目中, 主持人可说是节目的根本。

上文只是浅谈了一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成功要素, 皆是在当下受众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媒体所要做出的必须改变。

参考文献

[1] .徐泓编著:《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第一版。

并购成功的三大要素 篇8

A:任何一单看起来不怎么成功的并购生意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想想小时候妈妈经常告诫我们“勤能补拙”的道理吧。那些未能全方位审慎考量并购对象全面资质的企业,失败将更有可能找上门来。

“我常常对我的客户说,你可以从成功的并购中获得经验,从失败的交易中汲取教训。无论如何,多多学习总是好事情。任何一个已经发生的并购行为都有值得深究的地方。”普华永道并购服务部门负责人芬特雷斯·西格鲁夫(Fentress Seagroves)表示,“挑战时时存在,教训也无处不在。”

在西格鲁夫看来,一次成功的并购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整套稳健的企业策略;对并购对象进行尽职调查;并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时刻保持警惕。

完整策略

那些成功引导一次并购的企业,往往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到公司策略上来,并且将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策略视作并购的一大前提。

西格鲁夫表示,“失败的交易往往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方案。在并购之前你应该进行充分的、有条理的调研,其深入程度应该与确定公司未来走向时相当。”

在收购、并购交易的商业世界中,那种静待机会到来的方法是不符合公司发展策略的。西格鲁夫认为,“我们希望客户永远都在行动或者准备行动中。我们希望他们将并购策略作为公司发展的首要核心,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收购邀约,也不盲从于市场大潮。”

尽职调查

很多时候,企业很难对并购对象的一切了如指掌,这意味着需要进行尽职调查。但调查的范围不仅仅是其财务状况,而应包括其他一系列更复杂的内容。

“纳税状况、科技实力、人才配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公司是否良性发展的衡量因素。”

举例来说,你想购买的目标企业的销售团队为你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销售图画——公司有15家大客户。“但如果你深入研究,最终发现有5份销售订单是最近一年才获得的。那么就应该考虑这些新增客户是否有流失的风险。”

控制风险

在进行并购交易的过程中,西格鲁夫建议借助外部的智慧,比如外聘一些专业人才,对交易过程中的法律、环境、税收及其他事项进行充分评估,同时还要随时注意一些关键因素。

“你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合同的保护条款,你还需要确保在策略正确的情况下,所有的事情都朝着计划的方向发展,但在并购开始时你可能会忽略这些问题。”

而且在签署交易合同后,也并不意味着就大功告成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一切还刚刚开始。”一个成功的并购不仅要有按照计划逐层推进的执行力,还需要有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力。比如避免主力员工或者关键客户流失的问题。“在并购完成后,如果不具备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那么企业也很难通过并购整合赢得更高的发展效率。”

马云成功的三个要素 篇9

改变世界的理想、转化实际的智慧,实现目标的执着是马云成功的三个总体原因。

我本来想讲一个题目,今天临时想加一个题目,本来想讲的题目叫解读马云,在这之前讲一讲我对新常态的认识,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新常态我觉得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新常态。我认为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速度,中国发展的速度有变化。原来我们过去改革开放35年发展速度是9.8,就算是10吧。我们提升的速度是10%,以后可能我们不会有这个速度了,所以要降下来,现在公认是7%的速度,高一点或者是低一点。我觉得关键是对这个7的认识,现在我们给他的定位叫中高速,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对7的理解是低速,怎么这么低,原来是10,怎么下来了。真正的心理感觉不是中高速,而是低速,这个感觉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不对?1978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3600亿,2013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是57万亿,差140多倍。我们在140多倍的基础上,7是多大的力量。现在人们说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一年多生产出一个中等国家的GDP来,这个量是非常大的,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速度。

现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它的感觉要准确,第二对它的前瞻要看清楚。我个人认为我跟林毅夫的观点比较接近,他比较乐观一点,我基本属于他那一派的。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高速阶段起码还有十年到二十年,不会是短时间就下来了。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然这句话可以说很多问题。我现在把这个用到我的看法上,什么基本面没有变?第一,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并没有真正的完全工业化,这个没有变。第二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期,没有变。第三,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网络经济时代来看,中国处在初期。一个中后期,一个中期,一个初期,这三个加一块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的发展潜力还大得很呢。

咱就说一个数,最近我和厉以宁教授一块写了一套书,我顺便整理一下城镇化方面的数据,我就说一个数字,中国GDP世界第二,好像很大了,但是人均GDP排名80多,中等甚至有一点偏下。为什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到每人头上这么小?什么原因?根源在哪里?因为实质是人均,不是总规模,你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人均。我解析一下这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城镇化按现在公布的两个数字,一个数字上户口就是城市户口有多少,35%。不算户口,常住城市里的人有53%到不了。咱们就按53%算,也就是说现在中国人53%住在城里,47%住在农村。这个数字记住之后,解什么问题?解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中国的一产占多大比重?农业占10%。二产现在有点降,三产在增加,还按老数字,现在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二产50%,三产40%,现在三产也增加了46%。也就是说一产是10%,二产三产是90%这个格局。把这个格局和人口一对照,也就是说那47%的人一年的劳动成果只占10%,那53%的人一年的劳动成果就占90%。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是1:10。我们中国还有47%的人口处于这样的低的生产率的条件下,把我们这些人背下来了,一半人。为什么慢不下来?不是进了城的农民工他要住房,现在房价太高,将来恐怕还要解决这个问题,给中央提建议。房子还要卖,房地产让他自行发展,还有我认为房地产还有20年黄金(1183.70, 10.50, 0.89%)期,因为人口在这摆着。农民要就业,他要到城市就业,最后中国大概有一亿多人差不多真正从事农业。农民要富起来,国家更多劳动力进入高生产力的环境。

我在90年代访问德国的时候,德国的总统顾问接见我,说艾先生你访问了欧洲有什么感想?我说欧洲经济50岁,中国经济15岁。我说你这个50岁很成熟,但活力不多了,因为按我的眼光,我来欧洲看看什么地方可以盖农场,什么地方可以盖楼,什么地方搞个什么大的基础设施,我找不到地了,都盖的差不多了。但是在中国可不是这样,包括最发达的北京,你要看一看那要干的事都太多了。我们还是一个15岁的毛头小伙子,很多事没有学,很多事没有干的。他说你说的很好,我对他搞了一点外交公关,你觉得我说的很好,我给你提一个建议,我说50岁的人要想保持活力,多跟15岁的人打交道。现在15岁干点蠢事,傻事,但是你不知道他将来能干多大的事,这就是中国。如果我再说15岁,长几年,也不能长80岁、50岁,顶多长到30岁,三十尔立,30岁还有很多事要干,要学呢。刚刚立上,我觉得中国人对新常态的认识要正确,在心里的感觉要正确,对他的预期要正确,我们才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充满信心,把我们中国的事继续干好。

所谓正能量并不是空洞的鼓劲,而是认识事物的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把自己认识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然后才是劲头,这个正能量是持续。今天我讲这个话,大家可以作证。我相信7%的左右的速度一定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下面我讲我原来准备的题目,解读马云。因为我讲话还是很认真的,准备了讲稿。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逝世之后,在世界上掀起乔布斯热。解读乔布斯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乔布斯是怎样的人物,我们怎么评价他。第二个问题,乔布斯成功的条件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现乔布斯。

第一第二个问题不说了,第三个问题,我说会好象有点唐突,说不会好象也不是我习惯的思路,所以没有回答。但是我回答比较狡猾,我说中国从企业家的素质来看,具有乔布斯素质的水平的企业家应该有一大批,我们企业家的素质并不是很差的。但是我们缺乏的是社会文化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不利于出现乔布斯。大家看看乔布斯传就知道了,他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突出,有很多毛病。这位企业家放在咱们国有企业两天就给他免职了,还让他当CEO,还让他去创造,你帽子都保不住了。中国的问题是不太容忍个性,不太容忍有主见和有创造性的个性。所以当时我说了这么两条,第一条就是我们很多企业家的素质具备了,但是文化条件不太具备,这是我当时看法。

今天现在是2014年12月18日,过了好几年,特别是马云带领的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的成功,我现在做这么一个评价,我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乔布斯,那个人就是马云。为什么?他的标志就是他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而且成了世界瞩目的企业家,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我们中国人终于有这一天了,成为世界尊敬,世界注目,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家那么容易吗?几千年没有过。不是马云个人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民族振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事件根本就没看清。

所以我今天是要解读一下马云,我觉得我解读马云心里更痛快,解读乔布斯还有点酸溜溜的。毕竟是我们中国自家人,对不对? 马云的成功主要三个条件,其他条件很多,我说他主观上条件,客观上是我们国家大的环境,那个不说了。从他个人来说三个条件,第一条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一点和乔布斯是一样的,乔布斯的宗旨就是要改变世界,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改变世界。阿里上市一成功,中国就有一个报告,当然不是一个,是一批报告,其中最响的一个内容就是马云成了中国首富。我有点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在哪里?马云成为中国首富是事实,因为他纽交所上市圈的钱很多。他股东下面的钱也很多,他成为中国首富这是事实,但是我认为首先是看上你的钱了,马云当了首富,不是当成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来对待,我认为偏了,虽然是事实,但是观察点和侧重点偏了。钱很重要,但是钱不能代替理想。

无论从一个国家发展来好,从一个人的发展也好,钱很重要,但是你要支配钱,利用钱,这很重要。马云的回答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了两句话,他说我现在的压力更大了,一点都不像你想的那么高兴,我认为他这个回答很真实。

另外他说的一些东西我还没有向他求证,他怎么解释。我听了他的结论,他说我现在认为阿里巴巴是一个国家企业,中国企业,这个概念可能比较准,但是他没解释。但是我给他的第一个解释,他之所以认为他是国家企业,因为是给中国争光的企业,这个解释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天天宣传的品牌为中国赢得尊敬,他为中国赢得了这么大的尊敬。如何对待钱?马云回答很好,没钱是不行的,但是有钱没有理想是非常危险的。而后一个现象相当普遍,马云在这个方面并不是用首富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坚持理想,所以能够做到今天。

在他上市之前我去杭州到他那访问过,他让我参观,我一边参观一边听,马云讲话从来不用稿,我听了很多。他说了很多话,有一句话印象最深刻,他说阿里做的事情至少看五年,什么意思?不是说发展五年,他说见效的最早5年以后,我们做的事情都是这样事情,带有前瞻性、理想性的这样一个目标。马云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把大家鼓舞了。这一条我觉得也对我们当今有很强的尊敬性。我认为中国人目前的流行病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就暴富,一夜就成首富。老踏实不下来扎扎实实做事情。我觉得马云有改变世界的理想,正确对待钱,正确对待成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他想的都是长远的事情,最后证明是大事,这是第一条,理想。

第二条脚踏实地的智慧,如果只有理想,天马行空的理想,没有脚踏实地的智慧,仍然不能成功。我最近接触几个年轻人,我告诉他们怎么做事,在清华大学BMBA商学院我做了一小时的讲演,有好几十人找我谈他们的理想,后来我就听,我说你的理想很好,有远大抱负很好,首先你这个事能不能想清楚,你要做的是什么事,你说的几个概念那不是事。说我要怎么样,那是概念,你要有事,你做的是什么事,这个本身不清楚,你往下怎么弄。事还没想清楚,想清楚之后还能不能落实这个事,这还有两层呢。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志大才疏。

马云的讲话我认为跟他的做事不太一样,马云讲话是天马行空,想哪讲哪,他没有稿子,也没有逻辑,反正就是这么讲。你听他讲半天不知道他讲什么问题,没搞清楚。但是马云做事脚踏实地,我认为最脚踏实地的一个人。

我想了互联网发展的三定律,这三定律都是从马云那得到的启发,大家听听对不对。第一条定律就是虚实结合定律。我们现在讨论的大部分都是讨论虚实消灭,互联网把实体经济给消灭了,网店把实体店消灭了。我认为这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本质。本质是虚实结合的定律。道理很简单,管你什么时代,总得吃食品,穿衣服。现在改变的是信息传播,因而改变了信息和实体的关系。我们要探讨不是谁消灭谁,而是虚的信息和实的实体怎么做结合的问题。马云最聪明,他搞网络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的最快,他就抓住这一条,很多网站原来都是在信息方面多,但是马云第一抓了一个点,我要中小企业怎么在我这个网上能做买卖,做实体,做实体经济。第二个想老百姓怎么在我们网上买东西,还是实体。再想买东西的钱不方便,来个支付宝,让他们钱用起来方便、实用。他们发展很快,为什么?就是虚实结合了,而不是仅仅在虚圈里打转转。这就是马云的脚踏实地的智慧。

第二条定律叫规模和个性相结合定律。现在我们老讲网络经济,个性消费,多元化消费,规模经济不行了,这又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不是规模经济不行了,是规模经济改变了形态。由主要靠集中型规模向分散型规模转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淘宝网为什么厉害?光棍节一天搞571亿,这是规模吗?没规模你说什么,你的作用,你的影响,你的标志算规模,但是淘宝网的规模是分散规模,他不是一个商场卖的,不是一个说商家卖的,而是800万商家通过不同渠道在他那卖的,他是分散型的,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规模。如果我们对规模的认识走入误区,认为今后不需要规模,将来要吃大亏。实际上我们身上很多概念都是规模概念,什么叫大数据,这不是规模吗。什么叫云计算,这不是规模吗。大规模云计算并不是消灭个性,而是更好的为个性服务。如果看不上这一点,我们网络怎么发展,我们网络优势怎么发挥。第三个定义,单个生命体和复合生命体结合。光吹我们这个企业都是单个生命体,但是未来的企业可以像猫一样有九条命,有多条命。一个企业不只一条命,我在多少年前我就讲这个道理,没有找到实证,现在找到实证了。淘宝就是复合生命体,并不是一个淘宝网,淘宝网上有800万家企业,他们共同组成的淘宝网。每天死一两个小企业,死一两百个小企业,死一两千小企业无所谓,会有更多补充进来。通过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不断推陈出新,新陈代谢,他可以保持他的生命力,这多好。

我建议大家很好的研究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企业生存模式,就是复合生命体模式。可以广泛的应用,比如国企改革现在叫混合所有制。我问过一个企业家,他很大,几百亿,我说混合所有制国家的提倡,你加入吗?他说我不去,我的几百亿好象看起来很大,到中石化那什么也不是了,我把资本给他,到他那入股,等于他把我给吃了,我为什么上他那去。怎么混合呢?其实很简单,就用复合生命体混合,不是在资本层面混合,而是企业层面作为生命体混合。

所以互联网的第三个定律单个生命体和复合生命体结合起来的定律,是非常有意义的义。我讲这三条大家觉得有点道理吗。让大家认识这个道理就会改变和解决很多问题,这个源头在马云那,他很脚踏实地,又有脚踏实地的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那个事情的规律认识和把握和应用。

第三条实现目标的执着,我看世界上的事最怕认真,这是毛主席说的,但是实际认真就是执着。你认真一下子不算执着,但是我持续认真,我把认真坚持下去就执着。马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套书,这套书题目就是《企业家的坎》,第一篇就是马云的坎,序是我给写的,马云的坎。我写这个讲稿的时候我翻了一下马云的坎,这本书归纳马云遇到了大大小小57个坎,说的容易,都要一道一道过,哪一道不过,就没有今天的马云。所以这本书面上写了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原来总是很惊羡于马云的成功之路,谁知道路上的沟沟坎坎。马云说我要写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总结经验,永远往前走。所以在这点上我非常佩服,马云经常发表讲演,我们没有见过忧心忡忡的马云,永远看到是精力旺盛,活力四射的马云。说容易,做很难,我们每个人遇到很麻烦的时候,你还能够活力四射吗,你还能够意气风发吗。我们执着的背后是什么东西呢?是性格?是意志?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理想,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一个人没有理想,让他成功,怎么成功。斯大林的一句话非常好,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所以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你的执着也没有用。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改变世界的理想、转化实际的智慧,实现目标的执着是马云成功的三个总体原因。我对马云解读就解读这么三条,不一定全面,还是从实际出发吧。

成功的定义与要素 篇10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

一句话,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尊重并鼓励年轻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实现他们各自的价值——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

在多元化成功的视角下,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也可以是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提高和超越……但无论对于哪一种类型的成功来说,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都应该是:

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

多元化的成功不仅可以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同时也能让社会保持健康、和谐的状态,让社会成员体验到最大的幸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会。最明显的例证是,美国的人才体系是多元化的,美国人才的成功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国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微软公司里,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人才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测试人员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隐蔽的“臭虫”,支持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了问题。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成功,微软公司的管理者不但会坦然接受,还会与当事人击掌相庆。

从培养和教育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只有摒弃一元化的思维定式,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整个社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人才,青年一代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所以,我的成功哲学的核心是:

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2、一元化成功的误区

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我并不排斥将成绩或名利视作成功的标准之一,但片面追求成绩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这种典型的一元化成功模式,对青年一代的负面作用相当大。一旦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和责任。即便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我看来,一元化的成功模式有两个极为明显的弊端:

首先,一元化的成功会让许多人失去正确的奋斗方向。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响下,即便是某些最优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他们时刻企盼着成为世俗评价体系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是遭到机遇和命运的捉弄,就会逐渐丧失自信和快乐,甚至有可能就此走向迷茫或消沉。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为什么就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动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标准,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选择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会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其次,一个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会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毕竟,在学校中考得高分的只能是少数人;在工作中晋升为领导或成为亿万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数人。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奋斗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吗?例如,那些不善于死记硬背、却能在实践中一展身手的学生,那些缺少一些领导才华、却能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的技术专家,还有那些不喜欢追名逐利、却能在知识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的学者,我们能说他们都是失败者吗?

走向成功的三大要素 篇11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最重要时刻,举起奥运圣火的那中神圣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太激动了!”在2008年3月24日的希腊,冯军高举着北京奥运的圣火跑完那极具历史意义的200米之后,发出如此感言。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够参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活动是一生的自豪与荣耀;作为“爱国者”这个有着特殊品牌含义的创始人,能够参加这次火炬传递活动,对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意义非凡;而作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创业者的火炬接力第一人,冯军跑过的这200米正是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那最艰难的200米……

为什么冯军会是这个第一人?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类似奥林匹克精神的特质;因为爱国者这个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代表了中华民族;因为华旗和奥运会有着一个共性——国际化。“精神”、“品牌”、“国际化”,《科技创业》认为这是解读冯军最关键的3个词。

脚踏实地是一辈子都不能丢弃的精神

华旗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也许有人会说是冯军的品牌策略;也许还有人会说是因为冯军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可否认爱国者的品牌策略是华旗成长的一个原因,同样我们不可以忽略这个时代对于华旗发展的助力;但是这些都不能算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华旗能有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冯军自创业之初便有并一直保留至今的那一份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

脚踏实地是一个创业者一辈子都不能丢弃的精神,不论你是在刚刚起步死亡之谷,还是已经到了会当凌绝顶的泰山之巅,如果创业者不能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那么等待着他们的必然是一脚踏空后的万丈深渊。套用一个退伍军人的话说,创业者必须要从班长做起,因为不论一场多么大规模的战争,在最基层带头执行命令的绝对是班长,他们带领着自己的战士在战场上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只有活下来的他们才知道怎么打仗;至于那些从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虽然一出校门肩膀上扛着一杠两星甚至是两杠一星,却从来没有被硝烟和血腥洗礼过,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打仗,也不知道什么叫打仗,因为他们的双脚踏上过战场。创业就像打仗一样,没有经历过硝烟与血腥洗礼、没有感受过死亡威胁的创业者,难成大器。因为他们不了解客户、不了解员工,甚至他们连自己究竟在做什么都不知道,整天浮在半空中,顶个总经理的头衔就真把自己当成跨国集团的CEO,哪怕手下之有两个人,都不愿意亲力亲为地去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

冯军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6年前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那个年代这是多么高贵的身份;毕业分配单位是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而且入职就外派马来西亚,多么有前途的工作。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些?而拥有这些的人又有多少能够轻描淡写地放下这一切?冯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抛弃了自己“高贵”的身份,在中关村当起了“板儿爷”;他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工作,在同学的柜台租了三分之一的摊位开始“练摊”。这个时候的冯军连个“班长”都不是,他是从更基层的战士开始做起的。后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当“班长”的机会,却因为身为清华毕业生的员工,在送货时遇到了同学感到十分丢人,便辞掉了工作……

现在冯军指挥着1900多号人,应该算得上个“团长”了,那么看起来养尊处优的他有没有丢弃那份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呢?答案是没有。在华旗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公司中90%以上的员工都必须定期去站柜台,与顾客面对面交流。除了财务这样的部门,只要跟产品相关的员工,都必须执行这项制度,包括副总级的管理层。这不是什么形式主义,每一个人去站柜台的人都必须要有所收获,因为站柜台的效果评估直接关系到奖金、关系到升迁。用冯军自己的话说:“如果你不了解消费者,哪有资格去指挥。”

不仅仅是这样,一直致力于研发创新的华旗,在核心技术研发的问题上也是尽可能去做到脚踏实地。上海爱国者数码研究院、北京华旗数码技术实验室、华旗数码影像技术研究院,这些都是华旗这15年来先后成立的研发部门,他们分别负责华旗在各个数码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研发,尤其是华旗数码影像技术研究院,这是2003年为了让爱国者数码相机能够打破日韩巨头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而成立的,4年多来从300万像素到1000万像素,一切的技术难关都是在这里攻破,相信即将问世的爱国者单反也将诞生在这里……

这就是脚踏实地的精神,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辈子都不会丢弃的精神。

民族情结是打造民族品牌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打造品牌?很多企业认为设计一个漂亮和现代的公司或产品标志,或者推出一个琅琅上口、与众不同的宣传口号,或者把广告创意和设计做好,大量做媒体投放,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这样就是在打造企业的品牌。至少中国绝大多数的创业型企业都是抱有这样的想法。然而这种做法,却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充其量只是在视觉符号这个点上做足了文章,却忽略品牌更深一层的涵义。

要想知道如何打造品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是通过视觉符号、产品和服务、品牌附加值以及品牌承诺与消费者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那么要怎样去经营这种关系呢?我们来看看冯军是如何做的。

首先是视觉符号。冯军选择了一个非常好记,而且不易模仿和混淆的名字——爱国者,英文名字从最开始的直译的Partiot换成了中文谐音aigo。从爱国者这个品牌问世开始,冯军就准备好了一大堆的宣传口号、广告创意,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发展到后来近乎疯狂的全球体育营销,最近一次就是他亲自高举奥运圣火,在希腊慢跑了200米。

从视觉符号的角度来说,冯军的营销策略已经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爱国者”这个商标,那么贴着这个商标的产品如何,服务如何,就成了品牌能否成功的又一关键。“优质优价”这是华旗产品的传统,这个传统从冯军还在中关村“练摊”的时候就有,一直保留至今;至于服务,同样是从中关村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送货、保修客户要求的、力所能及的,尽量做到。从这几年爱国者MP3、MP4、移动存储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就可以看出,爱国者的产品和服务为这个品牌的打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优质的产品还会让一些特殊的用户成为自己的义务宣传员,这样品牌的第二要素又反过头来帮助了第一要素。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是其中的一个。“This is the best photo I have ever taken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对爱国者的数码相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对爱国者这个品牌而言,这位前唐宁街10号前主人的一句赞美,抵得过一万个英国人……

说到附加值有人可能会要问:一个MP3一个U盘能有什么附加值?也许我们说不上来,但是我们可以听听冯军怎么说的:“每个人都是爱国者;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是附加值。大家都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却鲜有企业能够打造出一个品牌来满足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居然还在使用当年视我们为天朝的弹丸小国的产品,就在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爱国者站了出来。冯军将他的民族情结融入了爱国者这个品牌,再通过这个品牌来满足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这就是这个品牌的附加值,这也是冯军打造爱国者这个品牌最为成功的关键。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品牌的承诺。这个承诺既包括了对消费者负责的“阳光服务承诺”,也包括了对员工对国人那句“将爱国者建设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品牌”的承诺。前一个承诺,华旗在用实际行动向消费者兑现;后一个承诺,冯军正在带领着他的团队努力的奋斗……

中西合璧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如何让企业顺利完成国际化转型?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广大的国际市场正在等待着中国的企业家去开拓,而同时中国市场这块大肥肉也让那些国际巨头们垂涎已久。国际化,便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很多创业者认为,我只要把分公司开到了国外我就是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品牌,就完成了国际化。荒谬之极!如果把分公司开到国外就算国际化,那么《科技创业》去美国建一个常驻记者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本国际化的杂志?

有人说要读懂冯军,先了解3个词:“创新”、“品牌”、“国际化”。就整体而言,我们不以为然,因为他忽略了冯军最重要的创业精神;但是我们却觉得前面两个词恰恰是华旗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因为爱国者的品牌,华旗名扬四海;因为冯军创新的中西合璧的经营管理模式,让华旗从内部正在逐步地进行国际化转型。而所谓的中西合璧,放在一个具体的事例上,就是那副著名的“爱国者象棋”。

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转型的时候,最大的阻力莫过于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员工乃至于创业者自己都难以把它们揉到一起,使他们融合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冯军用了一种很简单的举动,创新出了与众不同的“爱国者象棋”,在这个棋盘上中西文化的精华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而这幅象棋之所以与众不同,仅仅只是因为国际象棋的棋盘上多放了4只“炮”。这种象棋的下法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所有的国际象棋棋子都是按照原来的规则游戏,只是新加进来的“炮”是用从中国象棋里带来的规则游戏。

冯军在公司内部推行“爱国者象棋”,每个月还进行象棋比赛,获得前八名者会上光荣榜,还有物质奖励;但是冯军又同时说,自己并没有要求每个员工都要精通此道,推行的目的只是为了用这个很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规则,来帮助中西合璧、文化融合。既然如此,那光荣榜和奖励岂不是多此一举?不然,这恰恰是一种西方的管理文化,它和国际象棋中兵的游戏规则,异曲同工。不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兵在到底之前只能前进,但是在细节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象棋的兵,在刚刚跨过河界和走到底之间这段距离是最强的,号称“过河卒赛过车”,但是一旦它走到了底,那么这个兵就和死兵无异了;国际象棋不同,首先它没有河界,其次当兵走到底的时候,可以升变成任何你想变的其他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冯军既不要求员工精通此道又要去奖励前八名的原因。企业国际化从这里开始,比赛中的前八名,就是国际象棋里那走到底的兵,既然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到了数一数二,那么就要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来奖励他们。

那么既然要国际化转型,又何必放4门炮进来“画蛇添足”呢?因为国际市场是一个下“国际象棋”的地方,韩国人学了20年,日本人下了40年,美国人呢?人家研究了200年。对于初出茅庐的中国人来说,我们不在这个棋盘上保留一些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拿什么和别人去拼?外国人看中国的国际品牌,不是来看我们穿西装打领带的,他们要看的是这家中国的国际化公司拥有的中国特色。“爱国者象棋”中的炮,就是这个“中国特色”。冯军很固执的认为这个“炮”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它代表了跨越式的思维方式,绕过眼前的问题去解决后面更加关键的问题,剩下的留给时间和后人。

有人说国际化离不开本土化,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完完全全地接受西方文化那不叫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在保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去尽可能的去接受西方文化,去迎合国际市场。而为了不让文化冲突成为国际化的绊脚石,那么创业者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契合点,来让中西文化融合,真正做到中西合璧。冯军找到了——他的“爱国者象棋”就是那个契合点,而且他没有把这个东西白纸黑字地写出来,只是通过游戏规则的潜移默化,让华旗上下来接受这种文化融合,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华旗简介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1993年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六赢”理念为准则,即确保“大众、代理、员工、公司、供方、社会”参与合作的六方,共同获得合理利益的满足和发展的机会,使公司能够坚实、稳定的发展。

华旗资讯营业额连续十二年每年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旗下爱国者移动存储产品市场销量连续五年遥遥领先,带动中国移动存储行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领先于国际市场的IT产品领域;爱国者MP3随身听入市仅一年即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连续三年销量遥遥领先,将垄断此领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众多韩国品牌远远甩在后头,成为IT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首个领先于众多国际对手的民族品牌;爱国者显示设备及其它外设产品一直稳居国内市场第一集团,其中电脑机箱连年市场占有率第一。2004年被CCID评为“数码产业杰出企业”、“中国信息技术创新最具潜力企业”。

为帮助本刊改进质量,请告诉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编辑信箱:blacktea710@vip.qq.com

主编荐语

所谓脚踏实地白手起家

冯军白手起家“板儿爷”身份创业的故事,其实尽人皆知;之所以还想炒这碗冷饭,完全因为这碗饭不但意味深长,而且味道好极了,值得我们经常想一想,天天尝尝。

对每一位创业者而言,开始的艰辛和艰苦几乎都是逃脱不了选择,当然,彼时彼刻,列位也觉自然并乐意接受。值得一提的是,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就洗手穿鞋上岸了,把团队和员工留在原地继续艰辛艰苦,于是,创业者身份马上转而成为了老板。

这种转换似乎在所难免,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也的确是这么一个貌似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老范想要特别强调的是,上岸穿鞋也许必然,但不论是上岸还是上船、上车、上飞机,我们创业者的思维和精神不能变,我们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不能变,我们因创业精神指引的企业发展方向不能变,我们因创业精神营造的企业文化不能变。

如果这些也随之而变了,起先的脚踏实地白手起家,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也就只剩下了居功自负的谈资和回忆,然后在谈资和回忆中,偏离自己的人生轨迹。

上一篇:思念的文艺句子下一篇:中文简历写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