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024-06-01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共9篇)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1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郑振隆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生成,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有效教学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需要教师聚焦课堂,努力实践,完善细节,获得实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反思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生成,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针对一些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而提出的。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有利于对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①

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要达到三个有效:一是“有效果”,指课堂教学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学会了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有效率”,追求单位时间内产出率高,即取得的教学成效与师生所耗费时间、精力、资源相比较为高;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价值的实现情况,即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教学活动中有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有效教学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媒介来辅助教学。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现“以学定教”强调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

下面,我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后进行有效教学的作用作简单的论述。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作用------精心预设、有效备课

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备课要有效,有利于教师教,有利于学生学。具体要求教师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应达到的度,以免在课堂预设过程中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

2、准确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要求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既要让学生学到适应考试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知识储备、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偏好等来组织教学,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供与所学内容相联系的实际经验,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新颖性、艺术性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创造空间,合理安排学生活动,让他们更自由地去发现、探索、领悟、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程重视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实行“一标多本”,学校所选用的教材是专家认真研究课标开发出来的,是老师精挑细选选择的,仍然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这些教材无论是如何的“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要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改换,进行“二度开发”。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影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这些课外教学资源能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预设弹性教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必须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预设弹性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是设计师生的双边活动,不仅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把原来的教案变成既是教案又是学案,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二,就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即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手段的选择,学习资源的提供等等。其三,预设动态的教学方案。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取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根据实际将教学环节提前或者移后,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的说下去。在学生发言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引导,让其顺利的达成目标,生成精彩。预设大板块的结构教案,以便针对教学实际,及时纳入新的内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随机应变,有效指导

教师的有效指导力求达到“五适”: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三是“适当”,即指导的 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求。②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

1、有效讲授: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留给学生理解和质疑的时间。

2、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针对性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要把握提问时机,在教学内容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3)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挑战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4)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发言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5)有效提问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3、有效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自身教学实际能力选择多样化教学手段。如:讲授、提问、讨论、板书、教具、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实验与演示、角色体验教学、游戏活动、练习与测评等。

4、有效活动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是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面要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互动。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生回答、一般的由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馈,对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加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体面的坐下去。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对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5、有效管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其作用是什么,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根据可控性原则,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教学秩序、教学节奏、教学进度和难度、教学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控制和协调。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要遵守教学过程的预设性,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又要注重课程的动态生成,避免教师先入为主的教学机械性,突出学生和学习的中心地位。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创建课堂教学的时间最大效益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挂图、模型、黑板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讲述、训练、讨论、交流合作等多种方法,不停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让大脑不同部位的细胞交替兴奋,使大脑在45分钟内始终保持亢而不衰,奋而不倦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③

6、有效练习:

课堂练习要求服务教学目的,必须根据教学实际确定一个合理值,针对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薄弱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同步。要求难易适度,有梯度,照顾不同学生需求,数量适当,学生能够当场完成。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作用-----认真总结、有效反思

1、有效作业: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为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程度,巩固、深化课内学习内容,有必要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但应注意适量,难度适中,避免量太多、难度太大,以免给学生增加压力,干扰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要考虑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设置必做和选做题,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使他们都能从完成家庭作业中获益。

2、有效反思: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将教学预设中做得好的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失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使之成为今后再教时教案设计的有效材料。

有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它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努力实践,完善细节,使有效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①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②肖成全,《有效教学》P60—61,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③课堂管理行为,duozhao.com(2006-1-16).4 其它: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列宁曾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常言道“言传身教”,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语言更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工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印证了语言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教师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而且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修养,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构建魅力语文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严谨简约。

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无误, 教师对所讲内容不能信口开河, 即使是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 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 我们选取的是哪种说法, 使学生心中明白。在准确的基础上, 教师的语言还要求简明规范, “简明”指用语简要明白、言简意赅, 力戒任何一句絮絮叨叨的话, 不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 不过多使用陌生词语, 对一些必讲的专业术语, 教师要加以通俗解说。语言的规范性还要求语文教师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不能满口方言土语, 用语要合乎语法逻辑规范, 对一些未能为大众接受的网络语言, 教师要谨慎使用, 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其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 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 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 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 不要故作高深, 使人费解,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 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 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 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 语调就是刻板单一的, 要么是宣读文件的发言式, 要么是一个调子的平缓式, 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这样自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 就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比喻恰当。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 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 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 是一种健康而完美的精神状态, 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的气氛, 缓解对立情绪, 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都感觉舒适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 情绪是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 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 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 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 人们在情绪良好时, 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 则思路阻塞, 动作迟缓, 无创造性可言。讲话幽默的教师, 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 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 而且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 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会很受学生欢迎。

幽默的课堂语言, 对打破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调节学生情绪都有着微妙的作用。是教师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 具有极高的精神愉悦性。教师平时如果注意培养宽松的心态及新奇的思维方式, 了解一些形成幽默的知识和技巧, 善于开发各种幽默源, 摸索一些教学幽默和表述幽默的技能, 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就是不难达到的。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 会使课堂教学在坚持思想性、科学性的前提下, 充满情趣与欢乐。

四、教学语言应该注意阶段性特征。

按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 可将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导语、提问语、阐释语、结语。它们在运用时是具有不同要求的。导语, 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 它往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轻松而富有启发性地敲开新课的大门, 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朝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步, 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和解释的语言。结语是问题讲完后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语言。而提问语则是教师以提问形式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教学语言方式。提问语使用得好坏, 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故在使用提问语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问题要清楚, 目的要明确, 注意问题的范围、深度和广度, 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并组织好语言, 然后才能发问。其次, 要讲究设问的顺序。在提问时, 一般应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这样学生才可顺着教师的思路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和回答。再次, 提问要有启发性, 能促使学生思考, 切忌问简单的无需发散思维的问题。第四, 提问要做到难易结合, 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最后, 提问语的设置, 不仅应关注个体, 而且更应关注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合作交流, 使全体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共同发展。

五、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 恰到好处。

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 即用有声语言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包括沉默和肢体语言。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不能取得的效果。例如, 有一次在讲课过程中, 我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 于是就停止了讲课的声音, 目光直视那位同学。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 同学们都惊奇地对望着, 那位同学也惊慌地抬起了头, 接触到我的目光, 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图, 便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课堂上。这样, 既纠正了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 又不至于影响课堂进度, 同时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伤害学生自尊的可能性,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但若没有手势, 课堂教学则会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使用得当, 可以增强语言力度, 强化要传授的知识, 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 应强调自然和真实, 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师 人格魅力 教学作用

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经验,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教学工作制胜的法宝。如何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呢?以下是笔者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及自身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提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一、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具有健全的人格素养

1.健全的人格素养应包括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第15项明确要求教师具备“四心”,即“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用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时刻感觉到老师的关怀。尤其是对待学困生,英语教师应该耐心和细心地教育引导学生。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男学生,他不但英语基础不好,而且任性,课上破坏纪律,课下欺负其他学生,经常欺骗老师家长,是学校出名的“捣蛋鬼”。很多老师认为他是问题层出不穷的学生,是根“不可雕塑的朽木”,建议笔者放弃他。但笔者没有放弃他,作为他的英语老师,我相信一定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使他有所转化。经过观察,笔者发现他喜欢打篮球,这正是笔者的爱好之一。笔者就经常约他一起打篮球,接近他了解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笔者发现由于家人的溺爱而导致他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笔者的努力下,他在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都及时表扬。虽然每一步转化都很困难,中间也有过反弹,但笔者没有放弃他,一直用欣赏的态度对待他。后来,他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和睦相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毕业典礼上,他泪流满面。他先向笔者鞠躬,然后紧紧拥抱笔者,笔者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从他身上,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英语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性格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2.健全的人格素养应包括兴趣爱好广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易于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因为学生都喜欢兴趣爱好广泛的教师。以笔者为例,笔者是一位兴趣爱好广泛的英语教师,平时喜欢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踢足球等各种球类。只要是体育课,笔者常常跟班里的男生打篮球或踢足球,有时候跟女生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在体育运动中,我们玩得很高兴,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和深厚的友情。在课堂上,学生很自然地跟笔者打成一片,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渴望与笔者共同分享,自由自在地和笔者讨论各种学习问题。此外,笔者和学生都很喜欢唱英文歌,一些著名的歌星如Michael Jackson, Back Street Boys等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常常把这些唱英语歌曲带到课堂上。在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时,时常采用欣赏英语歌曲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和学生一起唱英文歌,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及对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科学,以利于辅助英语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

3.健全的人格素养应包括心态乐观、积极向上和公平公正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第16条、第17条明确指出,教师必须“热情开朗、乐观向上、有亲和力”,必须“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教师是一个让你必定要以乐观心态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心态影响身边的无数学生,心情是可以传染的,如果老师心情不好或是带有悲观的情绪表现在学生面前的话,就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学生往往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教师在一起。在英语课堂上,笔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带笑容,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使笔者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此外,笔者对待每一个学生始终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因成绩好就看得起,也不因成绩差就不理不睬。笔者认为对学生公平公正是一名英语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笔者在学习上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公正,生活上也不例外,在生活中,笔者不仅对家境较好的学生关心爱护,而且对贫寒家庭的学生偏爱有加。英语教师只有具备心态乐观、积极向上和公平公正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对老师更信赖。

二、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具有广博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亲切自然的教态,落落大方的肢体语言,较好的语音语调,麻利的口语,善于绘画简笔画,能唱出优美动听的英文歌,课堂气氛活泼互动性强,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等。具有广博知识的英语教师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这样具备人格魅力的英语老师身上,学生自然喜欢英语,乐于学习英语且学有所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有义务完善自身,让自己学识渊博。因此,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具有广博知识,这样的老师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样的英语老师了解了很多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赢得学生的欣赏。

三、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和优雅的形象气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都喜欢有人格魅力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一种由内而外发出的美。笔者认为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湛的语言艺术,更需要有优雅的形象气质。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的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易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如果英语教师把精湛的语言艺术应用到课堂上,必定给课堂增添快乐宽松的氛围,同时更好地吸引学生听课,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英语教师能做到语言表达丰富,用词多彩,就能充分利用其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佩,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的魅力。此外,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具有优雅的形象气质也能增加人格魅力指数。正所谓古人有诗云“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英语教师优雅的形象气质是指教师本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从心理学角度说,优雅的形象气质是英语教师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譬如爽快、沉静、活泼、浮躁、抑郁等,更多的是内在的东西。英语教师优雅的形象气质还体现在做人有风度如独特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等方面,可以说风度是一英语教师深层次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生活情调的外在表现。风趣幽默、举止优雅,塑造了英语教师的形象气质,可以为教学作辅助,这里所谈的形象不只是外在的修饰或是较好的容貌,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形象气质是从里到外散发出来的吸引学生的内在涵养。

四、结语

人格魅力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主要依据。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尤其是英语老师,只具有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已无法符合当前的新课改教学要求,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英语,快乐学习,学有所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4

2010-12-20 11:40:07| 分类: 教学教育 | 标签:情境 教学 创设 建构 多媒体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马开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面临着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学方式的冲击。信息技术的运用慢慢的成为课堂教学的的普遍方式,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能体会到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科学性,教育的现代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知识空间。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情境;多媒体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比其他学科有着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如果能很好利用它的这些优势,一定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声、光、影像等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

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重要特点是营造一个直观氛围的教学情境。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关于“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情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

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从中看出,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是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例如,听人讲述一声精彩的足球赛与观看电视直播的感觉就大不相同。运动员的奔跑,观众的反应,全场的气氛,都会使观看者产生不同的情绪。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主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依赖于单纯的文字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情绪受情境影响的特点。而多媒体手段形成的视、听、互动的方式

则恰恰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

国外不少教育家也对情境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本世纪50年代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他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每天教授一千个外语单词,成功率竟达98.08%。这项惊人的教学成果立即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学术界围绕它展开了热烈的探究式讨论。其实,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它将学习和唱歌(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洛扎诺夫说,暗示教学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人们从情境中得到多种多样的暗示,这种暗示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好些、多些、快些、省时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的潜力,从而提高个体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洛扎诺夫对情境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把情境教学推广到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情境

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国也有下少专家学者和教师对情境教学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从60年代起就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创造、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应用于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之中。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要“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富于其中”。她把情境教学分成。“引入情境”、“分析情境”、“再现情境”、“驾驭情境”等几个步骤,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情境教学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用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所以,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也将建构主义强调的关于学习情境创设的理论和研究推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课堂多媒体环境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将是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点。因此,运用多媒体环境进行教与学的改革与实践也是当前我国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课堂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进入了课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环境。由于多媒体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创设和构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不同教学情境下多媒体的作用

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是多样而复杂的。由于人们所持的理论依据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教学情境则有多种分类。如依据教学内容的来源不同,一般可把教学情境分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根据情境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理智型情境和情感型情境。何克抗教授将情境创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接近真实的(或模拟仿真的)学习环境;一种是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主动发现和探索。

1.直观情境下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共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即时访问远程主机,获取远程主机上的大量资源;例如,讲授中学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老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调出有关威尼斯的网页,使没有到过威尼斯的同学亲身领略一下水城优美独特的风景,将会更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而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也更利于学生的认知和识记。

当然,在课堂多媒体环境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整个课堂多媒体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的“幕后策划”,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其次,在整个课堂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教师更是直观情境创设的主角,他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抓住事物本质;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

之中,增加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2.知识情境下多媒体的作用

这里的“知识”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名词“知识”(knowledge),而应作为一个动词去理解,有认知、识记、识别的意思。多媒体及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教学内容的要求,将不同教学形式的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学生知识水

平的需要,将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和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更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识记。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某一知识点的超链接,应能近似模拟这一知识

点在人脑中的超链接结构。

此外,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容量大的特点,有利于实现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按照符合自己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的超链接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再次需要重视,否则,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网络型多媒体上的迷航现象。

3.问题情境下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问题讨论、问题探索和问题解决中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中的搜素引擎等查询工具,培

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关键环节,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应用在问题情境中得到了体现和锻炼。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要能驾驭并能引导问题的讨论,既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能对学生中的错误概念及时更正;在课件中对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并能引导

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4.协作情境下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ICQ、Internet Phone等)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行、综合、评价的场合),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常用的协作式教学情境有竞争式、协同式、伙伴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协作式学习最

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

5.创作情境下的多媒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亲自动手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可以创设一个网上的作文创作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的能力;提供“几何画板”的创作工具平台,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诸如“三角形函数图像性质”等应用小程序,既可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要使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新知识,就不应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

性的结合能够为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的最理想的环境。

四、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多媒体环境中的教与学,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是我国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使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时还应注意:

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教师不认为只要有多媒体的参与就能构筑好的教学情境。

2.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真实”应包括真实性和科学性。只有真实才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时,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尽可能运用真实的媒体,减少对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

3.要有多样性

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而建构的。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4.要有吸引力

多媒体网络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促使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尤其是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要有吸引力,要让学生带着有吸引力的问题去学习,把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还应提供在线帮助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

提供咨询与帮助。5.要有整体性

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与其他三个环节的衔接和依托,应

该有利于其他要素的展开,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6.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一些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只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课堂多媒体学环境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课堂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中,既要运用先进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又要扬长避短,继续探索和运用“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等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和多媒

教师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篇5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优秀的组织者,而且还必须是出色的评价者。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作出好、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强化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序。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运用表扬批评,而且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设想通过评价可能产生的诸多反应及心理效果。

1、由于评价的阅读能力的许多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无法用测验的方法进行,因此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观察并结合学生对自己阅读行为的观察和反思进行。

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制定。

3、评价的方式主要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观察(教师观察和自我观察反思)。

4、评价要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进行评价应该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评价意图。学生朗读课文,你说他读得好,就要说明那个地方读得好?怎么读的?学生回答问题,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要说说为什么?批改作文,你也要指出写得好在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在什么地方,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有针对性得评价才可以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才可以使学生从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5、评价要有真实性和鼓舞性。在课堂教学运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真实,准确的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好得评价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这些一般通过语言技巧来实现,教师能从课堂上不经意的一两句话给学生们以充分的自信,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信心。

6、评价要有多元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7、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好的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应经常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诱发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寻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改进完善学习方法。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6

(1)青年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青年教师首先要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人格,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事、仪容、举止、语言、礼仪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要具有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自觉的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劳动过程必须遵循的,对青年教师而言,更是要提高其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青年教师要清醒的认识自身不足,不断反思,勤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平时要针对自身在授课过程存在的欠缺和不足,积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反思,勤于总结。同时,还可以主动去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授课,虚心向他们请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开展岗前培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如果青年教师进人高校后直接去授课,很难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在上岗之前,通过开展一系列岗位培训活动,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青年教师熟悉高等学校教师职责、教育法律法规、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掌握高等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技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使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并为每位新进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扶持,使这部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带动青年教师积极成才,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试讲和教学观摩等活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试讲考察青年教师是否具备授课能力,只有合格者才能正式参与教学,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4)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要经常有计划的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普通话、板书、教具制作与使用、组织教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安排好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检测,并力争在检测中人人合格。对于基本功较差的教师,应重点督促,加强辅导与训练,切实提高教学技能。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5)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献身事业的激励因素,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还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与学生沟通相对容易,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3结语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7

一、认真研读教材

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达到三个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或者手段、措施;情感价值目标———学生能够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得到怎样的思想熏陶。教师必须结合教育实际和学生学情来确定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其情感价值目标有两个:感受表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再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情感价值目标为:体会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着重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和句,以此达到课文所要求的情感价值目标要求。教师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选择上用心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所教学的每一篇课文做到了然于胸,课堂才能更生动、顺畅。

二、把握学生情况

古语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既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情有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层层铺垫,层层递进,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依据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

三、选择适当方法

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后,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论是阅读法、讲授法、情景法,还是小组合作探究法,都应该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四、注重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是指把准备具体付诸实施的实践性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好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为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导入环节由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学习课题五方面构成,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监督检查。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知识的各个环节中去。预习,无疑是学生最早应该进行的学习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就目前来看,农村学生的课前预习不理想。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多数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教师上课会讲,自己是否预习并不重要。因此,教师要针对文章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通过共同总结回顾,使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得以重新再现,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应该摒弃以前的盲目性和泛泛性。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断章取义地拿一小段甚至是其中的一句话,改变教学内容所呈现的目的性让学生无限遐想,这样的做法不能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激发课后探究兴趣、生成创新思考为主。如《穷人》一文,在拓展环节可以设计两个小问题:穷人虽穷,但是_____;如果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你会怎样做?前一题,学生在横线上填写了“仁”“善”“尚”等字词,后一题,学生都提到要想办法去帮助这位可怜的老人,虽然帮助的方式不同,帮助的能力有大有小,但这样的提问做到了有意义地拓展,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上一个台阶。

五、做好分组及管理

对于当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及管理工作,让不同程度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交流、讨论、展示的机会。教师还要充分关注知识程度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多给予鼓励,让课堂教学更和谐,更具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浅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就得靠实验保证完成,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教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对这些演示实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在教学中穿插演示实验,并且要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使实验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小实验,这部分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完成,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创造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这样才能使小实验顺利完成,对化学教学起推动作用。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实验,如讲了石墨可作润滑剂的性质时,可用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锁孔,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讲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一系列变化时,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云浮龙宫、阳春龙洞等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分析它们实际上是下面两个反应的结果:CaCO■+CO■+H■O=Ca(HCO■)■、Ca(HCO■)■=CaCO■↓+CO■↑+H■O;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动员同学们回到家中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的“除臭宝”,等等,引导同学们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了极浓厚的兴趣,更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组建化学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对身边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为什么河水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什么办法能让河水变回原来的样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制订出关于水净化的一系列的实验方案,并且组织实验,得出合理结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

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主要包括: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时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使学生在真正的操作中有原则可循,从而使实验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在演示实验中力求做到完美,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三、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是分组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一个实验能否真正成功,单靠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自行组合小组,由组长分配任务,比如说一号学生负责实验器材,二号学生负责动手操作,三号学生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并且分析数据,然后全组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多次的交流合作,能使这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整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篇9

甘肃省临洮县下寨子学校王璐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轻松、愉快,和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喜欢课堂,神情愉悦的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其中教师的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是身体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表情就是心灵的镜子,它能表达丰富而复杂微妙的情感,具有超凡的魅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知道,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会察言观色,根据教师的表情猜测教师对自己的感觉。表情更具有传神达意的功能。因此,教师的课堂表情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以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的作用。教师的音容表情,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心情。教师心态自然,和颜悦色,用一个肯定的目光,一次赞美的微笑,一个精炼的手势,都能够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深层的情感,使师生交流在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兴奋地、愉悦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表达个性化见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鼓舞勉励的作用。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有别,对于困惑者,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关注的神色,期待的表情,给予鼓舞勉励,都会为学生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们的一生奠基,既能起到对学生安慰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一次学生的作业中我看到:“老师,上次作业是由于我的一时的粗心、疏忽而造成的失误,您在发作业时没有着意的批评我,而是用一种深邃的目光看着我,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关注,充满着对我的信任和一种鼓舞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你这种传神达意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课堂表情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成就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三、警示倾听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自我表现过激的现象,对此,教师及时的用手势动作、表情、目光加以示意,引起学生的警觉,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过失,矫正言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既不伤害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进师生友谊。

四、性情熏陶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恳切的语言,微笑的表情,为人表率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等,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课堂中,学生无不关注着老师的言行举动,神态表情,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转化与情感的丰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创设课堂情境,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分析问题的绘声绘色,评价学生的脸部表情、手势、目光,有效的把握好这些课堂资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会通过学习、模仿、体验,入情入境,受到人文性熏陶教育,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的课堂表情,对于学生的知识性的学习探究还是人文性激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调控、运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智慧,精心打造丰富的课堂表情,才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自主管理 构建和谐班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化舞台上自由自在

飞翔,放手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使然。在班级管理建设中,我努力推行小组合作形式,推进自主管理,创建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现将这种形式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创建和谐。

小组自治,明确标准,细化责任,人人参与,合作竞争,综合评价,细化过程,和谐班级。

二、组建小组,公平竞争。

全班58人,分成8个小组。在分组时,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干部与普通同学排在一起;将性格内向、讷言、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动静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使他们在逐渐的接触和学习中展己之长,弥己之短。鼓励学生既为个人而搏,也为小组而战。

三、明确责任,制定规则。

对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任务都进行清楚的分工,确定班级内的职责,如管理长明灯、检查指甲、校牌、维护墙面、清理班级水池、擦地角线、电脑卫士等共32样,每名学生都在班有岗。无形中使孩子们认识到我是班级的一员,班级建设需要我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为班级做点儿事,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种荣耀,是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其次,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有责任心和上进心,对组员进行分工,有主管纪律,主管劳动,主管学习,让组员在本小组内担任不同的职责。这样既树立了个人的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实现“组内的事,事事齐心干,组内的人,人人当组长。”

四、小组合作,实践自我。

用武之地一——日常管理中。搞好卫生,美化环境一直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增高,有的学生敷衍了事,以各种理由回避劳动,晚来早走。在小组合作形式下,我重新安排了职责,值日组长不能干活,根据他对同小组成员的了解,由他安排其他组员合理的劳动任务,并且督促、检查组员清扫情况。看似轻松,不用劳动,实际上要多走,多看,指挥全局。如果在学校检查和我检查时发现了问题,由组长承担责任,组员负责具体清扫工作。这样让组员意识到,我的劳动质量直接关系到小组的利益,每位组员都会尽心尽力去做,大家一齐抢着干。小组合作形式,强化了学生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自主管理

用武之地之二——活动中。“老师,我们组选张厚禄参加踢键比赛”,全班同学一片哗然,“啊,他有150、160斤,推铅球行,可是踢键…不敢苟同”,同学们的议论不无道理,如果是我选他一定是我第一批排除的对象,可是看着第四小组同学的神情仿佛是志在必得,我也只好将信将疑的记下了他的名字。比赛结果让全班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大吃一惊,64个——班级榜首,而班级亦因此获得第二名。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感受到了“一举成名”在该生身上发生的效应,他品尝到了消失了很久的荣耀感,增强了自信。而我更体会到最大的功臣是小组合作形式。起初由组长组织展开组内比赛,然后小组间展开较量,组和组竞技,择优上报。学生的能力是巨大的,他们有自己负责任的判断标准,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了解谁擅长什么。这样我要管的不是58个人的比赛而是8个人的比赛。在活动筹备中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忙,而是有8位小助手在辅助督促,既做到了全员参与又为班级输送了优秀者。之后在学校陆续开展的呼拉圈、跳远、握力、长跑等大大小小各种活动中,我都充分利用小组资源,发挥小组作用。在手抄报、大扫除、扫雪、主题班会、诗词朗诵、辩论赛中都能看到各组出谋划策,分工有序的场面,有力出力,有招支招,大家似乎有了这样的共识: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要为小组做些什么,我荣组荣,组败我败。而这宝贵的内在驱动力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所渴求的吗?小组合作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在竞争的驱动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促进了自主管理。

五、组间竞争,合理评价。

是什么牵制了小组合作——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班级每天测验、作业、纪律、卫生、活动都会有详尽记载,以此为依据相应加分或减分,人人有分,组组有分,每天一统计,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期末总盘点。让每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得失、他人的进退、小组的升降、班级的荣辱。每周评选出小组前3名,个人前10名,个人进步前10名,而墙上那一张张红艳艳的奖状就是孩子们最大的自豪和荣耀,那也成为我们班一道亮丽的风景。除此之外,还有多元的评价标准,每天一名值日班长,每周一次班委会例会都会从各个方面总结进退;我通过校讯通的平台把学生总结的情况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成长。

在小组合作形式不断实践中,班级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同时我意识到在看得到的数字考核背后,还潜藏着一股无形的推动力量,把他们结合起来,才会让学生自主管理名至实归:

1、小组内凝聚力的形成和组长的培养。

除了分数统计要及时,软件上小组长的培养是无时无刻都要注意的,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行动、一个眼神都会给小组带来影响,所以要不时地提醒小组长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何调动组员,此外还要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2、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

开展合作学习几个月来,并不是一如既往的。刚开始,大家还有些新鲜感,组内同学关系也十分融洽,随之,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就出现了差距,有的小组以自我学习为主,讨论稀少,还有的个别同学讨论时常常是闲聊,影响了其他组员学习。为此,我除了在小组学习时间到教室走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引导。本学期,还召开两次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让同学谈谈合作学习的好处和各自收获,在全班引起很大反响,这对巩固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起到积极作用。

3、做好会反复、耐心持力的准备,及时沟通。

很多八年级的孩子对于一些事情没有热情,见怪不怪,上进心和求知欲就渐渐淡却了。在小组合作如火如荼进行时,我细心观察每个小组是否有特别的学生,当他们成绩下降时,当小组落后受不了时,当组员不省心时,是否有变化。适当的渗入谈话,将学生当作朋友,“促膝而谈”。在谈话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自信,对他提出要求,并加以鼓励。同时发动组员同伴的力量帮助和引导。

上一篇:儿童教育论文下一篇:小河的理财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