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

2024-06-23

国学经典丛书(共9篇)

国学经典丛书 篇1

论语(全本)

老子(全本)庄子(选本)孟子(选本)

大学 中庸 笠翁对韵(全本)诗经 礼记 黄帝内经(选本)史记 墨子 吕氏春秋(选本)

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全本)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全本)百家姓(全本)古文观止(选本)幼学琼林(选本)千家诗(全本)

备注:如需本人帮忙购买请在书名前打“√”并签名,完全自愿。

签名:

附赖国全老师关于经典的分类:

一、基础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二、结构类

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

三、装修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全套12本)

论语(全本)

老子(全本)庄子(选本)孟子(选本)

大学 中庸 笠翁对韵(全本)诗经 礼记 黄帝内经(选本)史记 墨子 吕氏春秋(选本)

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孝经(全本)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全本)百家姓(全本)古文观止(选本)幼学琼林(选本)千家诗(全本)

备注:如需本人帮忙购买请在书名前打“√”并签名,完全自愿。

签名:

附赖国全老师关于经典的分类:

四、基础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结构类

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

六、装修类

国学经典丛书 篇2

人类社会的会计事业有着悠久而伟大的历史, 它的发端期与远古文化、艺术, 以及原始算术相一致, 在其起源之际所显示出来的管理功能, 便与解决人类生存及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由此, 它创立了自己的伟大历史起点。在进入“财产社会”及至其后的“产权社会”后, 会计在维护和保障公共权益与私家 (或公司) 权益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经济控制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正如马克思所讲:“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 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 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 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 对公有生产, 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近、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了马克思这一光辉论断。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控制基础的会计, 当今已被人们看作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作用又回归到与维护及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关的方面, 这已成为当今人类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会计控制的作用不仅仅显示在强化经济管理工作方面, 而且更为突出地还表现在科学思想发展与会计理论、文化建设方面。先进的会计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一直持续影响着会计学与会计工作的发展, 这也是现代会计学之所以成为交叉科学与边缘科学的重要原因。尽管它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成书时间较之其他科学为晚, 然而, 近代社会以后, 会计经典之作的产生与发展却展现出后来者居上的演进态势,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 以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为中心的领域不断拓展, 以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为基本内容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会计学已在科学群体中独树一帜, 其经典论著层出不穷, 熠熠生辉。

弘扬会计学的历史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会计学者应承担的重大责任, 整理出版会计著作精品是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体现, 《丛书》出版目标正是根据这一点确定的。一方面《丛书》编委会将确保以上乘的质量、持之以恒地出版这套《丛书》;另一方面也企盼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 在著作遴选、修订与出版等方面做到群策群力, 以实现《丛书》出版所预期的目标并扩大其世界影响。

1494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力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潘序伦先生译为《数学大全》, 以下统一用此名) 一书出版, 极大地影响到整个欧洲, 成为欧洲数学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数学大全》的第三卷第九部第十一篇论题为《计算与记录要论》 (葛家澍教授译为《簿记论》, 以下统一用此名) 。《簿记论》是系统研究簿记学的历史起点, 它的问世开辟了人类会计发展的新时代, 是会计学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其影响极为深远, 其意义是世界性的。《丛书》在原译中文版本的基础上, 通过再次校译与订正, 作为首批经典著作推出, 它对整套《丛书》的出版具有奠基性意义与作用。《簿记论》一书很值得每位会计学者和工作者珍藏与反复研读。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 , 蔡锡勇的《连环帐谱》于湖北官书局镌刻刊行, 它开创了中国会计专著撰写与出版之先河, 真正是“破了天荒” (杨时展教授语, 1922年) , 从根本上改写了中国几千年来, 会计无专书、专文问世的历史。在当时, 该部书的出版不仅迎合了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各类实业乃至军工业对改进中式簿记的要求, 而且以其引进与改良思想为启迪, 揭开了20世纪初期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的序幕, 是中国会计学建设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蔡锡勇引进先进簿记原理及其技术所坚持的结合“中土实际”的思想, 旨在西为中用, 他通过精心编译进行的再创作自始至终显示了这一精神。他用借贷基本原理, 设例解释中式簿记中的“一收、一付”和“一该、一存”的原理, 体现了“洋为中用”, 指引了改良中式簿记的大方向。目前, 《连环帐谱》这部上、下两册的线装书, 在海内外仅存孤本, 此次立信会计出版社通过拍照与精心设计, 完好保持了它的原貌, 显示了原书古朴的风格。《丛书》编委会深信这部书出版之后一定会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既珍视它的历史价值, 而又在比较研究中充分发挥它的现实应用价值。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的名著《1900年以前会计的演进》, 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世界会计界发生深刻影响的会计历史论著, 它开创了史论与史证相结合系统研究会计、审计问题的崭新格局, 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虽然我国会计界多年来一直在策划翻译出版这部书, 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计划。这次, 《丛书》编委会决定把翻译出版这部值得研读与收藏的论著列入规划, 并确保提高翻译水平与出版质量, 为中国会计界献上一份厚礼。

1907年, 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一书, 是继《连环帐谱》之后, 第二部试图通过引进西式簿记引导中式簿记进行改良的著作。这部书以银行簿记为改良目标, 其研究的切实性与可操作性很强, 故其对于推动我国三四十年代所兴起的改良与改革中式会计运动具有直接作用。河北杨汝梅的《无形资产论》是其192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具有一定创新价值, 一度在美国广为引用, 是中国人在世界会计界产生影响的第一部著作。这部书曾被施仁夫先生译成中文, 译名为《商誉及无形资产》, 这次出版经过仔细校译, 也将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 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改良与改革会计之争, 《丛书》还再版了潘序伦与徐永祚先生的代表作。

国学经典丛书 篇3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一套融思想、艺术、知识、实用、趣味、普及性于一体的国学入门好书——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丛书系统解读与阐述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同时,深入浅出,力求好看、好懂、好用、兼顾学术、通俗,以便让广大普通读者更好地走进国学。目前,该系列中的《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已面世,并获得读者好评。据悉,该系列丛书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出齐。

这是作者郭庆祥在国学领域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在谈到创作体会时,他表示:力求靠学术水平,站得住;靠通俗易懂,铺得开;靠普世价值,走得远;靠人生哲理,留得下。

在作者眼中,中华传统文化以法、道、儒、释,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四个维度:法家治世的“严谨”,儒家用世的“和谐”,道家出世的“妙道”,佛家避世的“圆融”等,形成“诸子百家”精妙绝伦的思想精华,凝聚为中华民族历史经典的灵魂,铸就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伟大智慧。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自己一路走来的所学所思所想,都记录在案,收入到这本书中,试图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作者娓娓道来,通过全书的讲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而修、齐、治、平,成己、成人、成物,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的人生伟大智慧的境界。

国际文化版图研究丛书拉开序幕

《主流》聚焦“全球文化战争"

本刊讯 法国学者马特尔撰写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书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并拉开了“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丛书的出版序幕。

该作品通过5年实地调查和对1250多位产业领袖和文化精英的访谈,从美国文化的全球性成功,到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努力,再到印度、巴西的兴起以及欧洲文化的困境,展示了各国的经验与教训,对全球流行文化进行全景式考察与研究。作者提出:一场由软实力而引发的世界文化战争已经爆发,一些国家通过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尚服饰、餐饮、媒体等文化产业手段展开博弈。例如,美国向外输出的不是单一的美国文化,而是一种传播方式及其高效的“被标准的多元化”产品。

著名学者于丹认为,《主流》是一本简单勇敢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它打破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壁垒,旗帜鲜明地宣称主流文化就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是基于最多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表达的共识。”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说,他探究了好莱坞电影模式,其电影的主流文化是电影中产生的英雄主义,这是中国电影所缺乏的。他说:“技术层面的东西和工业层面的东西很容易掌握,能生产出《阿凡达》这样的基础科技设备在中国不下200套,但是为什么生产不出这样的影片?”韩三平表示,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电影缺好故事,缺好故事里面的好人物,特别是缺少民族英雄人物。

对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表示认同,“和美国文化交锋,重要的是要向他们学习。”他认为,中国电影之所以缺乏英雄人物,是因为国内所谓文化精英的思想境界有待提升。“目前他们创作出来的很多作品,体现出了作者的纠结,他们对于复杂的生活缺乏理解,更多流露出来的是不健康的心态。”

据悉,“主流文化与文化之争”高层论坛于5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和《英才》杂志社共同主办。 (兰 月)

中华书局出版刘墉首部“画传”

本刊讯 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华语世界畅销书作家刘墉先生首部“画传”——《像画一样美丽》。刘墉是当代公认的才子,在艺术、文学、戏剧、新闻上都卓然成家。他是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高材生,也是台湾国画大师黄君璧、林玉山的入室弟子,加上他留学美国的西画根底,使他顺手拈来,都气韵非凡、自成一家,在全球出版发行画集、画论画法(中英文版)十余种。 刘墉的山水画,最擅长描绘空气氛围的丰富色韵,而有“梦山水(Dreamscape)”之称。至于他的花鸟画,于静态中散发飞舞灵动之美,被台湾艺专前任校长张隆延评为“时有过于恽寿平”。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国学经典丛书 篇4

一.介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中华书局出版 陈晓芬、徐儒宗译注 共二十万字 《论语》部分:二十篇

《大学》部分:十章

《中庸》三十三章(注:这里着重读的是《论语》)

《论语》部分: 1.学而篇:

本篇共有十六章,从总体上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也较重大,包括了孝、仁、礼、政、学习等论题,这些都说明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与礼,也是孔子思想的初步显示。2.为政篇:

本篇共有二十四章,记录了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原则,要求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作为治政的重心,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3.八佾篇:

本篇共有二十六章,内容集中,论说的问题基本与礼乐相关,当时,正处于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而孔子极力要求弘扬周礼,本篇中就反映了孔子关于礼乐的认识观念。4.里仁篇:

本篇共有二十六章,除了末章,其它基本上是孔子简短的言论,其论述集中于仁的话题上,认为仁是礼乐得以实施的根本,成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而“忠恕”则是仁的精神。5.公冶长篇:

本篇共有二十八章,主要记述孔子言谈中对人的评论,尤其是对自己学生的评论上,其一,表现为价值取向明确,都以有用于现实政治为根本标尺;其二,反映在德才的表现形态上,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都采用不同方法对人循循善诱,这两点也恰好体现了孔子的仁礼思想。6.雍也篇:

本篇共有三十章,前十五章多为孔子与学生交谈内容或评价学生的言论,后十五章内容较广泛,对于道、治政、学习、为人等一系列问题,从不同角度皆有所论,值得一提的是,《论语》中孔子唯一一次直接说及中庸言论即出现在本篇,这也是儒家的主要思想。7.述而篇:

本篇共有三十八章,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言行,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而且记述了孔子对富贵的认识观念,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8.泰伯篇:

本篇共有二十一章,比较集中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记录孔子对尧、舜、禹等古代圣君的赞美;二是连续五章记录了曾参的言论。9.子罕篇:

本篇共有三十一章,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孔子的德行,除了孔子本人的言论,也有他人对孔子的评说。10.乡党篇:

本篇原为一章,现分为二十七节,着重记录孔子在各种场合的神貌举止,反映出礼制在礼仪形表上的严格要求。11.先进篇:

本篇共有二十六章,集中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共同相处的情况,既有孔子对他们的教诲之辞,也记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12.颜渊篇:

本篇共有二十四章,所论包括仁、礼、政事、用人、断狱、交友等诸多内容,综合起来看,则较集中地表现仁、礼、政三者的关系。13.子路篇:

本篇共有三十篇,所记内容集中在治政与道德两方面,与《颜渊篇》有一定的承接关系。14.宪问篇:

本篇共有四十四章,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孔子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也在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15.卫灵公篇:

本篇共有四十二章,记述内容较广泛,治政方面,孔子依然把统治者的德行作为强调的重点;德行方面,孔子特别集中地论述君子的人格要求,但就本篇而言,强调自我约束而求得社会稳定有序,即贯穿他的各个角度的论说中。16.季氏篇:

本篇共有十四章,前三章反映孔子对政治权力的逐渐下移这一状况强烈不满,以下数章主要是有关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也记叙了孔子命其子鲤学诗与礼的情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孔子关于诗与礼的见解。17.阳货篇:

本篇共有二十六章,所述内容甚富,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也有数章记录了孔子在诗、乐等文学艺术问题上的认识观念。18.微子篇:

本篇共有十一章,比较集中地记述了孔子在出仕问题上的观念和原则。19.子张篇:

本篇共有二十五章,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分别记述了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的言说。20.尧曰篇:

本篇共有三章,首章记叙尧、舜、禹、商汤及周武王治理天下的重要言论,提出当今治政的基本原则,次章记叙孔子与子张关于执政的对话,中心内容是如何治理教化人民的问题,孔子提出“五美”“四恶”,表达他对从政者的理想化要求,末章为孔子知命立身之论。二.感想: 我读《论语》这部书,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那种同样也是一种自由精神的“道不行,乖桴浮于海”的直言不讳,也更加说明了他的言行包括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对现今亦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现今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作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而这句话中,表达了我们子女应该尽孝道,但应注意的是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孔子讲究的孝道。

【国学经典】国学十二道 篇5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教练之道

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妳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妳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之道

国学经典丛书 篇6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7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学经典选读 篇8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国学经典与教育 篇9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

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

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上一篇:清华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下一篇:于文具的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