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2024-06-24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1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讨古诗的教学模式,我感到万分荣幸,在这儿,我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在座的老师们给与我的鼓励,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唯”、“辞”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图片、课件、注释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生搜集相关的送别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2、师小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质疑课题、自学释疑

1、质疑课题: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板书出以下问题:谁送谁?在什么地方送?送到哪?在什么时候送?怎么送?

2、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教师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交流汇报、明意悟情

1、理解前两句

(1)师:谁送谁?你是从哪儿读明白的?(说说李白与孟浩然结识的经过,初步体会两人的感情)

(2)师:在哪送?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送到哪?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a、为什么诗人不用“去、往”,而用一个“下”字呢?

b、师出示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

小结: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4)何时送?

a、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

b、出示课件(江南三月的图片)

c、说说这是怎样的烟花三月?

师小结: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5)生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2、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1)质疑孤帆: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2)出示课件(长江江面船只如云,稍后定格在一叶孤帆)

(3)师:这就叫“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诗人眼中所见到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一叶孤帆。

(4)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5)目送好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边,可李白走了吗?

(6)说话练习:李白站在江边,往事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再也不能一同();再也不能一同()。

(7)指导朗读,体会情感: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8)拓展资料,加深感悟:课件出示诗作《江下行》

(9)写一写:将李白想说的话写下来

(10)配乐读话

(11)串讲诗意

(12)配乐诵读,入情入境

师小结:这就叫“目相送、心相随”(板书)两人的友情是多么的深厚啊!

四、拓展交流、积累诗作

交流积累课外收集的送别诗

五、总结全文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六、作业超市

1、爱朗诵的你,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2、爱写作的你,请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送别的文章。

3、爱画画的你,请将诗中出现的送别场景画下来。

4、爱读书的你,请收集其他诗人的送别诗并整理成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反思 篇4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和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需要教师引领他们去体会和感悟。所以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上,我去除繁琐的讲解词意、诗意;以“关键词”入文,为体会诗境、感悟诗情的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让学生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让学生同桌交流预习的成果初步理解词意和诗句的意思.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二、初读诗文、感知诗韵,三、学生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尝试读懂诗意,四、创设情境、进入诗境,角色体验、体会诗情,五、反复诵读、体验诗情,六、课外拓展”来进行。现将每个教学环节反思如下:

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本课教学课始以“故事激情”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到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和这首诗的背景,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诗情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韵

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诵读、齐读和在教师范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和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三)、学生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尝试读懂诗意

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注释、看插图等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学古诗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与同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可先跟同桌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创设情境、进入诗境,角色体验、体会诗情

在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句时,理解“烟花三月”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烟花三月”,并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形容春天的美景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并创设情境对话:当与好友告别时,假如你是李白会跟“孟兄”说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插图,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展开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到诗情。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句时。老朋友走远了,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着老朋友坐的船渐渐走远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歌曲《烟花三月》,感受诗人与好友分别时的心情、感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复诵读、体验诗情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让学生再三品读,在朗诵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更进一步整体的、深刻的体会诗情。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课外拓展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更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和对朋友的离别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灵也得到洗礼和启发。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诗歌中的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5

东街小学 赵智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中的精品,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所以选了这首诗作为诗歌课题组的研讨课来上。

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初读古诗时,韵味还是没有出来。有些学生读的音不准,有些学生读的不够流利,有些学生的感情不够,怎样有价值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并加以有效地指导是我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地方。

二、理解诗意部分花费的时间太多。在学生借助注释读古诗之后,先问他们读懂了什么,又问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大家交流了以后又找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些地方学生都说重复了,以至于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悟诗情,以后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

三、诗品得不够。由于前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去品诗部分就品得不到位,对“烟花三月、“孤帆、“长江等画面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到最后快下课时才慢慢地有点入境。

四、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要好好练习。就像江校在评课时所说的,要专注地倾听学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反馈,对有些答案要进行追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在品“孤帆时,严以宽同学觉得这里很“独特,但我没有及时去挖掘这里为什么“独特,就让这种不拘一格的感觉戛然而止了,真是遗憾。

五、资料的位置放得不太合适。在开始揭示题意时就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此学生只要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就行了,到后面学生体会不出朋友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时再加以介绍可能会更好一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呢?我想: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送别场面拉到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模仿课文,自编古诗,来开拓和深化意境的创造,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初读里了解古诗

情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

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诗作里,诗人李白并没有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他把这份情感巧妙地融进了黄鹤楼周围的美境里。一江春水,一叶孤帆,无不处处蕴含着这位大诗人对孟浩然无比向往之情。遗憾的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有怎么能理解呢?这时教师的“导”便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在教学设计里,我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大致叙述了一番,让学生稍微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从“这样的朋友远行,李白的心情将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丽无比,李白会伤心吗?”“如此说来,李白会把孟浩然留住吗?”连续的几个问题,并不是盲目的,它们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一步步走向诗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是的,正是这向往之情,当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时,才会面对滚滚江水,写下这感人的诗篇。让孩子们从对古人的崇拜中,走进意境,走进诗句,感悟到诗人对朋友那种真挚之“情”。

四、游情境中感悟延伸

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读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更近一步的创设情景,用舒缓的语气引导孩子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李白此时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祝你一路顺风!”“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扬州啊!”……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这份不舍,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在语言上得到了训练。接着便是我的引导: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是一个喜欢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扬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游山玩水。可是现在他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烟花三月,长江上本该是千帆过尽的,可是他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里还在为朋友的远行依依不舍。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下这首诗。是啊,那小船最后也渐渐离开了李白的视线,只能看到奔腾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而去。他无不感慨地再次吟诵了这首诗。

有人说这只是一首写景的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东流,这明明是写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单纯写景的诗吗?(不是)那它写了什么?(写情)写了什么情?(依依惜别之情,写下了诗人对自己敬佩之人一种向往之情。)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诵一次这首诗。

学生的情感在朗读里得到了抒发,或舒缓,或若有所思的长吟,无不体现着孩子对诗文的.理解。在这时,我适时地要求孩子们进行背诵,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诗句,如果不通过背诵来积累,将会在下课铃拉响之后烟消云散,背诵能使这样的情感逐渐融入、内化。当然对学生们来说,背诵是多么枯燥而又无味的事情啊,只有展开翅膀飞将开去,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就让他们也作作诗吧!我把自己写的诗展示了一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见附)孩子们的心情在飞扬,思绪在膨胀。我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相信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终于走进了古诗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临其“境”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7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案经过数次修改,课堂教学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其间不乏可取之处,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进行引读: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体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课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运用课件进行演绎,使得他们的感悟更深刻。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8

(一)交流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生回应)

师:老师也喜欢听歌,因为每一首歌都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情感。

师:那我们就同听一首歌,听听这首歌又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情愫。用一个词、一个成语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

(二)听歌入情

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曲,学生感受,并自由发表见解,师适时评价。

师小结:这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送别歌曲,歌中长亭饮酒,古道送别,人间的离别之情表现得凄美而又委婉。

(三)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送别歌曲,还给你们带来了一首送别诗,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看看诗人又是如何抒发他的离愁别绪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

,来自

学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长春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乡情友情”主题中,诗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而且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情与景交融。学生已经接触了三年的古诗学习,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方法,但是还够成熟,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还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运用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式自读自悟,在个人理解与同学合作交流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想象。最后达到:读出韵味,品出诗意,悟出诗情,感出诗情,熟练背诵,积累此类诗促进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能力目标:使全班同学都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目标:让全班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知诗意,悟诗情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设计前置性学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写给朋友几句话,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对诗人、诗情的激情的共鸣,对古诗语言文字的拍按叫绝,对古诗词的意境感悟有方法策略,对古诗的积累拓展、延伸有创新。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激趣导入 知诗人,释诗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诗的欲望,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方式导入本课。先与学生对李白的其他诗。设置悬念让学生猜背的这些诗的作者是谁。然后交流作者资料,资源共享。学生根据前置性学案的预习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迈出了搜集资料,借助前置学案学习文本的步伐,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也为下面学生更好的体会此诗的意境作了铺垫。同时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

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初读诗词 读通顺,知节奏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初见古诗,学生总分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本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听范读视频、模仿读、个人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相机适当范读,力求让学生达到读准、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初步读出古诗词特有的韵味来,为感悟诗情,领悟意境打下基础。

第三,理解诗文 自读悟,质疑问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接下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前置性学案中阅读理解质疑提示栏中说出自己在学习这首诗中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然后大家交流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资料,借助注释、插图等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学生交流。在通过小组交流,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理解“黄鹤楼、烟花、西辞”等读语的意思。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诗中的情,但他们在查找资料和交流汇报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使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理解了诗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

第四,品析交流 想诗境 悟诗情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创作诗歌时包含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是四年级,情感上还有障碍,难入情入境,我就采用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抓“孤、尽”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同时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使这首更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五,总结升华 点诗类,拓视野

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于是我就点出这首是送别诗。然出示了四首送别诗,让学生在读诗中感受许多诗人在差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所表达出的深情厚义。学生再交流收集的送别诗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本节课不仅是讲一首诗,而是一类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古诗积累。最后,我适时地要求孩子们进行背诵,能使这样的情感逐渐融入、内化。

第六,读写结合 展积累,促迁移

我们学习文本不仅是理解内容,更要形成一种能力,那就是写的能力。这样才能

做到读写结合。在课的结尾让同学们写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说的话。让同学们在学习古诗后找到一个情感的宣泄口。迁移情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经典。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古诗词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读诗赏诗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在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下面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进行教学反。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学生在充分的读诵中体会“浓浓的惜别之情”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初学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感,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达到背诵下来。最后在总结诗的类别,积累送别诗,促进迁移。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知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培养课前预习

在本节课的课前,我设计了前置性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内容做好相关的预习。从字到词,到诗句的意思及作者的资料等等。同时还设置的阅读理解的质疑问难的栏目。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质疑。有了问题才能学得更好。清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有了问题才能走进去。这样学生不仅会搜集资料,同时也会筛选有用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课自语自悟提供了信息源。

二、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读是文学习最基本的教与学的策略。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文本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读得熟了,读得多了,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所以,我设计了

听读、默读、自由读、模仿读、朗读、研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设计了引读,在老师动情的渲染下,以情动情,以声传情,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知诗意,悟诗情。通过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与同学交流、质疑等方式来理解、感悟。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从学生的读就能看出学生已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积累促迁移。本课我不仅仅教这一首,通过对送别诗的总结,引出其他四首的送别诗,并且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送别诗。增大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便于古诗教学的横纵向联系,为学生的诗词积累提供了资源。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对于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评价。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时间整体把握不够好。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应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10

可是有一天,孟浩然要离开李白,远去广陵,李白悲痛欲绝,于是二人含泪在黄鹤楼相别,李白深情地望着要去远方的孟浩然。说:“兄弟,不知下次见面会在何时相遇,道声珍贵。何时才能相逢,但愿这情谊似酒浓。来,兄弟,咱俩把这酒干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祝咱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愿这情谊比酒浓。

两人喝完酒之后,孟浩然便说;“放心吧兄弟,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天长地久,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到时候咱俩还要一起饮酒作诗,喝它个不醉不归。告辞了,兄弟,我们后会有期。李白回应:“后会有期。李白望着好友的身影远远离去,李白的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情不自禁的流下来,因为李白觉得孟浩然是自己的好友,还是自己的知己,更像是自己的兄弟。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做哥哥的看着弟弟要远去他乡,能不担忧吗?能不伤心欲绝么?李白思绪万千!

上一篇:给老师点赞作文下一篇:策划公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