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千里诗歌

2024-07-14

有情千里诗歌(精选3篇)

有情千里诗歌 篇1

一、舒缓音节、摇曳生情的语气词

语气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如同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精灵,在词中跳跃,进行情绪的调节与润色,使抒发的情思有了张弛,既舒曼深情,又仪态万方。

以“兮”为例,“兮”是语气助词之冠。原始歌谣中有一首《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寻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首歌谣从组成上看由两个实词和两个虚词组成,实词写出了诗歌的意思,即等待禹的归来,而两个虚词则表明涂山之女缠绵悠长的情思。“兮”有了语气的舒缓深情之意,“猗”字的意思与“兮”完全相同,两个词叠加一方面可以表明情之所至,另一方面也能达到一种多音节的动态摇曳之美。

再说以“兮”为语言标志的“楚辞”。《离骚》是《楚辞》的开篇,共373句,“兮”出现了186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作品表达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理想,并且交代了这种崇高理想是来源于屈原自身因其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品德高尚、才能突出而产生的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笔者指导学生领会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曾经尝试对此段文字进行压缩,保留能表意的词,学生首先就把“兮”都删掉了,然而把“兮”删掉了之后虽然不影响表意,但是在情感的传达上少了点意味,读起来比较紧促。林庚先生在其《楚辞里“兮”字的性质》一文中认为,“兮”在楚辞里起着句读的作用。句读最大的用途就是语句的停顿休止,舒缓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楚辞感情炽烈奔放,神态飘逸,神色飞扬,而实词过于深沉滞重,需要“兮”这么个精灵跳跃其中。

所以舒缓音节的语气词也是诗歌情感的修饰语。诗歌因它而摇曳,也因它而多情。

二、尺水兴波、推进情感的副词

如果说语气词是通过调节音节舒缓语气来达到诗歌情思的摇曳多姿,那么巧用副词可以激起诗词的波澜,体现情感的层次变化之美。

以杜甫诗为例,杜甫在诗中就善于运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如《咏怀古迹其三》,副词就贯穿了全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开头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诗的下一句却笔锋一转,小小的昭君村还在,让人意外,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这是诗歌的第一层转折。“一”有“一旦”之意,由上句的昭君村过渡到昭君本人,一旦离开,紫台汉殿渐行渐远,故土难回荒漠为伴。明妃此时的苦楚全融汇在简简单单的“一”字上,最后只留下那在无边的沙漠之中,在笼罩四野的黄昏背景下孤单寂寞的青冢。在“一”和“独”中我们感受到了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悲剧命运,这是第二层转折。而“省”有“略微”之意,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的美貌,这写出了王昭君悲剧的原因,这是第三层转折。“环佩空归月夜魂”空是“空然、徒劳”之意,能够圆梦回到故土的只是昭君孤独的魂魄,“分明怨恨曲中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昭君有家难归的怨恨。这层层转折与推进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昭君压抑千百年的苦涩的泪水,也体会到了作者暗藏在其中的奔波凄苦的怨恨和无奈,那种凄凉酸楚、抑郁不平之气在诗歌的几个起承转合的副词中得到了推进和深化。

再如《咏怀古迹·其二》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颈联用了两个副词“空”“岂”,意思是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宋玉凭文采辞藻闻名于世,可为什么要用“空”呢?因为人们没有关注到宋玉寄寓在作品中的志向抱负,令人惘然。云雨荒台出自宋玉的《高唐赋》,看似是宋玉编造出来的荒诞故事,实则是在讽刺统治者的淫惑。可为什么要用“岂”呢?因为后世读者对此诗误解曲解,把劝世之作歪曲成无聊小品,令人气愤。“空”和“岂”的转折,写出了词人宋玉之悲,也深化了杜甫怀才不遇,不为世人理解之悲。

所以起承转合的副词也是诗歌情感的推进者,诗歌因它而兴波,也因它而深化。

三、摹状绘形、设境传情的拟声词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大多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巧用拟声词来摹状绘形有助于传达情感。

以《诗经》为例,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有的是用拟声词直接表现人物情绪感情。如《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用“习习”的风声突出女子盛怒的感情。《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它写出了一个女子想和另一个男子一起逃走,但又怕那男子不敢而害怕去找他的心情。用沉重的“槛槛”车声加重了这种情感。《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凄凄”“潇潇”是形容风雨的声音,“喈喈”“胶胶”则是鸡鸣声,这两种声音夹杂在一起,写出了女子再也没见到她想念中的人时那样悲苦无聊的复杂之情。有的是用拟声词来创设意境。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立河滩,“关关”创造了一种幸福欢快的意境。《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突出了嘉宾相聚、鼓瑟吹笙的欢乐景象,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

《诗经》对于拟声词的巧用也直接影响后世的诗歌创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选择了富于乐感的拟声叠音词,如“嘈嘈”、“切切”等,增加了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这些高低粗细、轻重缓急的声音融汇在一起,不仅表现出琵琶声的音色和力度,也表现出琵琶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人感受到琵琶女情感的起伏变化。“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的瑟瑟作响,这种悲凉之声融注于渺茫的江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怅惘,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所以,摹状绘形的拟声词也是诗歌情感的传导者,诗歌因它而生动,也因它而韵味悠长。

近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讲:“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精神而传活气者。”虚词是充满着情韵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要充分引导学生去品读虚词,去领会虚词所激发的诗情。

摘要:很多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时,教学重点往往在实词的理解,对虚词鉴赏忽略了,实际上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阐述虚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道是有情却无情诗歌 篇2

已成昨日游戏。妄自凝噎,不及流水

东流至海不徘徊。内心的风暴,该怎样铺陈

仅剩的最后余温能不能捱到春暖花开

从草原到瓷都,尚无通途,素胚难成绝景

不问流水,不问季节,其实我只想迷失

沿途的风景不足为奇。我需要加进清风

加进宋词,加进古今中外会跳动的`文字

至于在水一方,伊人回避,世界只有情境

可是,无论如何,加不进你的眼神,我

已经彻底消融。就像落花融于流水无声

终究不能抵达你的心灵,就像

春风不能抵达寒冬。我所有的翘首以待

只不过是一个清梦,终成空

回首萧瑟,我不想追溯到源头或者枝头

掷地有声,誓言或者谎言已成昨日风景

一座空城,可以种植荒芜或者多情,固执的

却把头颅仰视千年前的孤冢,埋葬最初的冲动

最好的丹青,难以描摹人间乱向的情景

不是归人,眼前的风景都可一笑而过,一切随风

伤害是伤害者的墓志铭,成熟是成熟者的同行证

两条并行的铁轨,完全可以各奔前程

别怪昨夜的风叫醒了你沉溺的梦

梦终归会醒。也别怪昨日的相逢

演绎了怎样的人间春色,风景终归是风景

只是流年千里梦诗歌 篇3

似是吹起了往事的尘埃。

纵使年华易逝,

容颜弹指老。

可惜,只是流年。

昔年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

或殇或语皆失了情意。

尚记得文化长廊里落花芬芳,

沁人心脾。

转眼间却早已不见紫薇未央。

了却残心,

更无言空相觑。

流年是处,

独觞独咏独酌独成影,

却是凄凉意适风闲话。

只恐为人误,

无语话了解。

为文行行,

字字读遍,

厌厌无语。

避时避世避俗避相与,

不忍分飞一场离恨,

试问相逢何时?

万水千山,天遥地远。

梦里繁华易得凋零,

更多少无情风雨。

怎不思量,好梦除非,

春暮有时曾去。

听人笑语,故园伤心切。

朦胧似是眉眼处,

惨恻无昼夜。

愁肠百结,可堪无解。

如是门前音落,

难忆起往事蹉跎。

月照空明,

丢却似海相思,

上一篇:美甲店活动方案参考下一篇:杨集中学教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