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2024-09-12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共16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1

阅读是一种活动,有的人对书情有独钟,喜爱阅读,他们把读书融入进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当作生活中的调味剂,甚至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我非常羡慕和佩服这样爱好读书的人。但怎样有效的读一本书,在阅读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寻找差距又是非常的重要。每一个人读一本同样的书,获取的知识和内容大概又不会相同,如果能够发现与书近距接触中学习的差异,便是一种进步。我一直认为,被动的阅读不如不读,所以读书要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增强一种活力,提高读书的艺术和技巧,从中获取知识,增进理解能力。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到了阅读的层次,也就是所说的层层渐进吧。但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阅读的层次向我们讲述了关于阅读中的技巧还有获得书中知识的方法,但我觉得,无论怎么样阅读,能够做到开卷便是有益。常翻翻看看,哪怕是粗浅的阅读,同样能够带来认识、思索和提高。

读书是一种学习,在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好读书,读好书”活动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阅读的平台,阅览室的图书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能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审视自己,寻找那本属于自己的书,需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通过阅读一本书,不论是什么样的类别,只要能够静心去阅读,判断作者的主旨,是赞成还是反对,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与作者对话便是读书的一种境界。书海无涯,唯有谦虚的学习,才能认识自己的差距,才能体会到阅读的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2

作者: (美) 莫提默·J·艾德勒等

译者:郝明义朱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38.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单地说,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 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这么说的理由在于: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虽然那是经过帮助, 而不是未经帮助的一个过程。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 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 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全书包括四篇:“阅读的层次”“阅读的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 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 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 肌肉包着骨头, 衣服包裹着肌肉, 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 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 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勒 (Mortimer J.Adler, 1902—2001) 生于纽约。他在芝加哥大学执教 (1930—1952) 时, 于1946年帮助策划了“名著计划”, 1952年起任哲学研究所所长。他在他的著作中普及推广西方文明的伟大思想, 如《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54卷, 1954、1990年重新修订) 、《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1940、1972年重新修订) 以及《六种伟大思想》 (Six Great Ideas, 1981) 等, 因而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曾任大观念研究中心的名誉主席, 是该中心的最初发起者之一;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深阅读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 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 使我们顺利抵达, 满载而归, 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 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 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 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 而是挑战自己, 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 久而久之, 坚持下去, 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很喜欢这书!

——佛山启聪读书协会谭健敏

编辑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3

一、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力,培养他们思维品质,提高其学习成绩

笔记不仅可帮助记忆,而且还可引导学生仔细去想,刺激他的思考。做读书笔记这一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和考试时快速、准确的解答试题,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二、从教学的角度看,它有助于加深对阅读书目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读书笔记就是读和想的阅读产物。即便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摘抄,也应该去深入思考应该抄什么,不应该抄什么,也要开动脑筋。同时要发挥自身的主观意识与思维,增强对阅读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实现透彻而全方面的阅读。老师可利用学生熟悉名著的有利条件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设计合理的教案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更全面、更彻底地了解课外阅读书籍,全面地掌握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

三、从阅读本身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去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发挥他们多种感官,即眼、脑、手同时并用的过程。这过程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小学时期,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语文成绩影响不大。但是从学生升至中学,甚至进入到社会上之后,这两种人在学习等方面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因为一个人见识面广了,各方面的知识是会融会贯通的。

四、从写作的角度看,写读书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资料积累而成的,而能够积累资料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记录读书笔记。除了做摘录外,还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将阅读后的感触写在书上,亦或是在阅读一部分内容之后,就把阅读重点与意见写在本子上,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查看。在这些记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以后,在写作文时不至于使学生搜索枯肠,无从落笔。

那么,如何作读书笔记呢?根据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自身的阅读特点,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1.符号笔记

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要画着重号,而自己十分欣赏的内容画“√”或五星,不懂或不同意的地方用“?”,几个并列的重要论点可以写上“1、2、3”等数字,划文章层次用“|”隔开等。这种笔记,一般在学生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但要强调的是书必须是自己的,才能这样做。

2.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订误、提示、感悟、评语等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上行批,在空白处写上旁批,在最精妙处加上旁圈。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写在读书卡片上。

3.摘录笔记

学生把自己需要的材料记录于本子上,然后对其评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能力远比仅仅去阅读重要得多。

摘录式笔记简单宜行,但也要注意下面几点:

(1)摘录后要经过核对,必须和原文一模一样,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有误,否则有可能把原意弄错,以致于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影响自己的考试。

(2)摘录的内容是为了保存之后使用,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每次摘录之后一定要注明资料的来源、书名或刊名、著者、出版日期等等,以便以后的查询。

(3)如果摘录后及时地写一些感想、体会,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4)注意省略号的运用,就是要把你在摘录时使用的省略号和作者文章中使用的省略号区别开来。

4.提纲笔记

在读完全书或全文后,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归纳总结出来,这样的笔记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要点,并且理清作者思路与主题情感。

总之,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学生尽量要选择统一格式的笔记本,并为其取名,在上面记录好是阅读书目的第几卷或第几辑,时间是从哪年哪月到哪年哪月。等着日积月累,学生们胸中点墨自然会起来,就可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4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5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经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区别出来。我很欣赏自我发现的学习,因为这是没有老师知道的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

在书中的――“老师的出席与缺席”提到: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的――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活生生的老师可以回答你问题,而问一本书,并且你追寻的是一种解释,你就必须去理解它并且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正本书是围绕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我重点阅读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指围绕你原先所定的主题阅读至少两本书,而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象,就是在你决定要读什么书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书籍,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树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所以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

有些书你阅读一次,放回书架上边不会再做分析阅读,而当你又一次重读时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少了许多,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重读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书,你最初阅读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书本的最后,作者提出人类心智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的心智与身体之间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没有限制。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会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来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证据显示这个可怕的惩罚也许会要了人的命。停止内在的心智活动,死亡也跟着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6

毕业后一直没有读书的习惯,直到去年开始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复盘》等书籍,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才发现,其实我是热爱阅读的。但是对于如何读书这件事,我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技巧,直到接触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太棒了!通过读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我的阅读水平——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基础阅读阶段,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阅读,也没有办法通过阅读汲取一本好书的营养。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的书,它把阅读的终极目的定义为增进理解力和心智的成长,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增加智慧。它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因为我现在处于的是基础阅读阶段,所以我给自己定下来的目标是近期重点要学习如何做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希望通过对这两阶段的深入理解学习,能够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相关技巧。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全新的理念,比如: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障碍。我们处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不幸。互联网使我们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但是太多的讯息同样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增长,现在大多数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碎片化阅读中,微信等平台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便利,使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在“大部头”的书籍,也就无法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智慧。还有一个理念是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我读书很慢,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会速读的人,梦想着也能像他们一样几天读完一本书。这个理念告诉我,读的太快或许也会一无所获,所以要培养自己一种分辨的能力,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如何用一种合适的速度来阅读。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近期我的任务是先学会速读,再慢慢培养自己的分辨能力。“半瓶醋”指的是一个读的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曾国藩要求自己,一本书没有读懂之前,不去读第二本书。一个好读者的理想境界是运用本书的规则,仔细的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的阅读大量的书。所以,读书这件事也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检视阅读通过书名页、目录页、索引、介绍等粗读步骤判断该书是否值得仔细阅读;通过摘要、重要篇章、随机页、最后页等略读步骤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做分析阅读。粗浅阅读的重要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要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当你再读第二遍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这本书要求我们主动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笔记,这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分析阅读有三个阶段共十五条规则,第一个阶段要求我们将书进行分类,这样对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梳理整本书的架构;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要求我们抓住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主旨;架构一本书的基本论述;找出作者的解答。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要求我们评论一本书之前一定要了解它;理性评论一本书;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通过阅读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者理由不完整等。测试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一本书的办法是,问问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7

◆左国栋同志:您好!你在那样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坚忍不拔、艰苦创业,把“一分钱读书社”办好,请接受一个老军人的敬礼!我爱好读书,几乎用全部的精力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又是一个藏书爱好者,现将我最心爱的《周恩来传》捐赠给读书社,并赠500元略尽绵薄之力。

原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 李向民(81岁)

◆捐寄《陈丕显传》一部。

原国家专家局局长、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副会长 吴凡吾

◆您的事迹非常感人,今将我编印的仅存的《杨建培纪念集》和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导读》寄上,以表对您的敬意。纪念册将要再版,待再版后再多寄几本给您。

商务部离休干部 王力(86岁)

◆看到《新天地》与9单位共同发起的这一活动深受感动。现捐寄新出版的《韩文辉摄影艺术获奖作品集》2册,请存阅。韩文辉也是下岗职工,与左国栋同“病”相怜,今后如有新作将会继续捐赠。应堤(76岁) 韩文辉

◆偶然在《新天地》看到捐寄的公益活动,很为你们的工作感动。但我认为1分钱太少,至少你们应维持书社的正常运转,我以为3-5角较合适,请考虑。现寄去《我们仨》等3本书,表示微薄心意。

原新闻工作者 沈峻(80岁)

◆左国栋同志:我们夫妻俩都是解放军离退休战士,对您为民办好事十分敬佩。现响应《新天地》与9单位倡议捐书支持一分钱读书社,祝你与读书受益者化知识为力量,早日过上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河南安阳71521部队干休所 龚庆麟 胡屏山

◆虚心学习您“身为平民,造福一方”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为支持您的工作,现送上长篇小说《天猎》和《血色黄昏》。如有特殊需要请注明种类,再收集寄去。

最高人民法院离休干部 梁宏恩

◆捐上我新购的图书《陈云传》一套,以表达我对一分钱读书社的爱心和支持!

原商务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退休干部 桑延迎

◆左国栋先生:现在城里许多家庭积攒了许多很好的书刊,但因已阅读过或地方小无处放,便当废纸变卖。我家觉得好好的书刊几个人看过就丢弃,实在太浪费,所以常拿去送人。这个捐寄活动很合我意,现将手边的一些杂志寄给您,以后将再寄些书去。

原《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审、退休干部 顾兰英

◆寄上我的新作《流金岁月》一书,一是为响应倡议的号召,二是我想与你们交朋友,通过寄作品交流体会信息等。

武汉市青山区 谢万丁

◆我重病在身行动不便,黄月香是我的老伴,她赠的是《我俩走过的路》,我补赠此本《永结福缘》以共勉。

广西农业科学院 侯松栋(77岁)

◆一分钱读书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器,力量无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8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9

001.

有人私信问我:赵聪,我想写点东西,不知如何下手,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困扰大多数写作新手的问题。

最近读了本书,叫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就给大家做个分享,一起来看看到底怎样做才能通过读书获得原创思想。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书中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

但是,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很可能会被这三个问题困扰:

记不住:读完一本书后,过段时间,就把书中的内容忘了个一干二净。

不理解: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一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它读完,并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用不上:当遇到现实困境的时候,不能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先记住了书中的重要内容,才能理解它们,进而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002 .

既然我们想通过读书获得原创思想,就要先掌握读书的方法。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像是在完成单调的任务:读完之后就把它放在书架上不再重读、因此获取的信息也极其有限。

那么,怎样突破这个困境呢?你需要用到齿轮读书法。

所谓的齿轮读书法的意思即是: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

难理解的部分:采用低速齿轮认真品读。较容易的部分:采用高速齿轮快速浏览。

这样做可以缩短读书所用的时间,更加高效的阅读一本书。

接下来,你就要开始画出书中的重点内容了。为了避免书中各种无意义的线条,你一定要慎重思考之后再画线。画线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通读书籍,在有价值的页面右上方折角。重读折角的页面,觉得还有价值,就在右下角再折一次书角。标记,三次阅读之后,仍然觉得有用的部分,用签字笔在书上做好标记。

做标记的时候,要用不同的曲线去标记重要程度不同的内容。比如,你可以用普通的直线暂时画出客观上很重要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非常重要的内容;用圆圈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

做完重点标记之后,我们就完全把书中的重点内容筛选出来了。接下来,才是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怎样通过做读书笔记获得原创思想。

介绍一个书中提到的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法。

这种方法具体来说,需要你做到的是:找一个笔记本,把书中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并在句子的起始处用○做好标记。

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和评论写下了,并在句子的起始处用☆做好标记。

比如,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书中的一句,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话。

○ 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件一举多得的`事。

☆ 确实是这样的。你把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或者你写出了对某句话的感想,这些都是原创思想的来源。很多人问我:赵聪,为什么原创那么难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原创水平呢?其实写读书笔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它会令你越写越顺。感觉自己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拿起一本书,开始记笔记是最明智的选择。

用○和☆区分好摘抄和感想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你这样做了,重读的时候,就不会分不清是摘抄还是评论了。还有就是,你可以把自己当时的想法与作者说的话做比较,感受你与作者思想上的“落差”。

用了上面的方法,你就不知不觉之间通过读书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以书籍为媒介,创造出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按照这种方法做笔记,你可以深刻的吸收书中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想。

003.

按照以上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以后,你就可以灵活的运用它们了。我们有以下几种活用读书笔记的方法:

写书评

你已经在前面摘抄了部分段落,也写了不少原创的感想。只需要通读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篇完整的书评。这是一种输出训练,将一些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顺的写出来。

重读笔记

重读一遍原书最少也需要个把小时,但是看一遍读书笔记只需要占用你几分钟的时间,比重读一遍原书简单的多。

手机上做好标记和提醒,用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的频率快速浏览一遍笔记。

每次阅读笔记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全新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它们也可以作为你原创思想的来源。

用读书笔记解决烦恼

遇到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同时阅读三本相同领域的书籍。然后分别写下这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收集三本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主体思考。每个作者的观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可以让A,B,C三本书相互争论,最后再由你自己做出评判。

读书笔记:有效阅读与写作的法宝 篇10

语文学习没有太好的办法,重在熏陶渐染,贵在日积月累,只要多读多写就可以了。一位高考文科状元总结经验说:“语文不在技巧,在读书。”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但前提是,我们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做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持之以恒地写读书笔记会让我们收获什么呢?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

一是它可以帮助记忆。有许多学生很爱读书,看了一本又一本,读了一篇又一篇,课余时间几乎是手不释卷,可遗憾的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却并不见提高;还有一些学生,当他阅读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时心领神会,感慨万千,但时隔不久,印象就逐渐淡漠甚至完全消失了,日后写作急需引用读过的某些语段或论点时,却模模糊糊再也想不起来。这并不是书读得量不够多,而是书读得质不够好,没有把书中的知识“记住”。毕竟“过目不忘”的人太少了,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是可以锻炼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汇。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勤快的读书人,摘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和段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分析。随看随记,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坚持下去,必然受益。

三是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素材。写文章,没有切实的材料或资料,文章写出来就会空洞无物。写作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写作,大多来自对生活的灵感与顿悟,只有有了灵感,写作才有冲动,才能自由表达。而这种表达的基础并非突如其来,有了平时的积累,写文章就可以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写作素材的积累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语言的积累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加感染力。可见,读书笔记对写作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感染力。

四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做笔记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会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过程中触发灵感,冒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些新见解、新构思、新发明。这些可以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日益提高。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质量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读而不写,印象不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方面,我的做法有以下四种。

1.摘抄。如摘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三亚落日》一文,作者对三亚落日做了细致的描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三亚的美,就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一些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

2.列提纲。如写出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即可。

4.写书评。如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例如在学生学完了《三克镭》之后,我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原著《居里夫人传》。读完了全书,学生对居里夫人无私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我就试着让学生写出对书中主人公——居里夫人的评价,写一写对《居里夫人》这本书的评价。通过写书评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因此,学生要学会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上下一番功夫。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界沟中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11

“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凭借着这种对“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这一点达成的共识,作者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阅读之前就开始记笔记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在阅读积极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来作者通过案例介绍了记读书笔记的几种技巧: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粘贴任何跟笔记内容相关的文字、剪报、照片等等。这样自己用心制作摘抄的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帮助自己把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延续下去,另外,按格式标注统一的日期不仅对以后的检索有帮助,它还回避了时间的压力,无需给自己定任务,减少了记笔记的抵触感。

不仅如此,当你抱着要记点什么的心态去读书时,往往会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往往会再思考一下作者写这个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图。当你读完一整章而什么也没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呀,怎么就到下一章了”然后,放下书仔细思考这一章,问自己“难道没什么收获?”或者回看这一章的目录仔细回想……这样坚持记读书笔记的感觉太美好了。

当我们被作者引导而体会到了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时,他紧接着告诉我们:别急,还有更妙的。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使你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博学、富有创造力的人。是的,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诉你这也许一点都不难。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等字样儿保持着相当的“敬畏”之情,因为总觉得这些都需要“灵感”之类的神秘力量垂青,才会在你脑子里“咔嚓”一声蹦发出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因为像我一样“不怎么受垂青”的人通过信息的积累,科学的存储,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正确的碰撞方式,我们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发挥作用,变成你脑中一个不错的注意,或者笔下一篇应题的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凭着自己感兴趣的点选书是自己有意识的去获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书来读,做到思维集中要容易的多。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来阅读,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尽可能多的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使之升华。经常回顾曾经的思维火花——读书笔记,把握任何让自己思考的时机,有感兴趣的问题,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凭借着检索系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笔记,对照自己当时的想法跟现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创意,这就是读书笔记的回馈,它成为了你自己的思想,并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断的学习、成长。如果检索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笔记怎么办,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去找书了,再一次投入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美好的过程。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12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读书笔记:真阅读,强“语用” 篇13

强调读书时“动笔墨”做笔记,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但在现实教学中尽管教师们都认同做读书笔记的益处,却鲜有实践与研究,即使偶有涉及,也仅仅提提而已,缺乏指导,很难取得实效。为此,不少课改专家呼吁:“但愿读书笔记的理论及实际运用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中规定“学写读书笔记”。笔者在“以读书笔记为载体,促进学生读写实践”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对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有点滴认识,现小结整理如下,以求教方家。

一、促进真实阅读

要做读书笔记,必先读书,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与读物亲密接触。至于读物中的不懂之处,哪怕是个别字的读音不懂,都先放在一旁,等第二遍、第三遍再去探究。如此沉醉于读物之中,学生才能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思维。”这也就是说,实现各类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整体感知。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鸟瞰”,首要的便是“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做读书笔记,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来谈论体会收获。学生走入文本,在真实阅读中发展整体感知能力,长期坚持下来,便能形成良好语感,为写读书笔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言语能力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现实中,不少学生往往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积累读物中鲜活的语料,摘抄积累“锦言秀语”,学生的言语表达就有了根基。例如,在指导做《白鹅》一课的读书笔记时,我们要求学生摘录白鹅高傲的短语句子,并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加以分类整理、记忆。经常这样积极地积累语料,在表达时就不必为语言苍白贫乏而担忧了。除了摘抄细节描写的词句短语,一些名言警句、格言也是积累的重要对象。这些名言警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已成为“范型”,是众读者心中共同认定的某些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共识度。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思乡的范型,“为人民服务”是公仆的范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志报国的范型,“粒粒皆辛苦”是爱惜粮食的范型。在写作表达中,恰当运用范型,往往能以一当十,直观、形象,使人心领神会,提高表达效率。有的范型如歇后语,还具有幽默的效果,适当运用可以让表达生动。学生在阅读中还会接触到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等。它们不一定是范型,但在写作中恰切运用,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让学生在读书笔记本上摘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数据、信息、事例等,也可为习作表达增加“储备”。

2.在阅读中领悟表达形式。学生习作表达困难除了缺乏材料,还有一个原因——不知如何表达。有了素材,又掌握了形式,学生就容易畅快地表达。如何获得表达形式?著名作家巴金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自己熟读《古文观止》的两百多篇文章,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文章的调子即是表达的路子——表达的形式。阅读中引领学生去发现作者言说的图式,用精练的文字列出提纲,既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作者表达的方法、表达顺序。当学生对某种言说图式有了鲜活的印痕,就有可能在表达时下意识地直接仿用。例如,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学生发现了作者的言说图式:假设独自旅行,选择只带一本书—假设别人感叹,回答表明缘由—假设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阅读。课后让学生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什么东西?请写写自己的想法。学生便能依葫芦画瓢,轻松完成练习。几乎每一篇(本)优秀的读物都有可被学习、被仿效的表达形式,在阅读中感悟体会,一旦积累达到一定量,就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3.在笔记中锻炼表达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意随文生”,写作的灵感不期而至,写作欲望不吐不快。让学生把阅读的思考感受、心得发现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没有教师命题的局限,学生可以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由之见、抒“我”的自由之情、显“我”的自由之趣,在“贴近自我”的表达中锻炼言语技能。即使是摘抄,只要能对所摘抄内容有所批注——加上一两句评语,或是一点感悟,便是基于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笔者班上一名学生阅读沈石溪作品《再被狐狸骗一次》做了这样一个摘抄批注笔记——语句:“公狐狸痛苦地哀嚎着,挣扎着,顽强地朝与树洞背离的方向奔逃,我紧跟在它的后面,我再没有回头去看树洞,不用看我也知道,此时此刻,母狐狸正紧张地转移它们的小宝贝……”批注:它“挣扎”,是因为它的生命已经到了临界点,却还“顽强”地扛着,多坚持一秒,多奔逃一步,妻儿就多一分安全。多伟大的公狐狸啊,为了妻小牺牲自己!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为之感动,推着他跟公狐狸跑去。这样的批注,是潜心与文本的对话,是源自心灵的真情流露。这就是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因此,可以说读书笔记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最自然的通道,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片沃土。

三、养成读写习惯

做读书笔记能促使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要做读书笔记,学生就会“逼迫”自己读书,读书就会有印象和体悟,就会有诉诸笔端的冲动。另一方面,写作必然会促使人去读更多的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这样就引起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形成读、思、写的良性循环,促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据参与“以读书笔记为载体,促进学生读写实践”课题研究的实验班级教师反映,学生对读书和做读书笔记兴趣浓厚。因为读书笔记的读物可以自由选择,只要有益的课外书皆可。同时,读书笔记也是自由的,没有字数限制,没有体裁约束,有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真情实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比上语文课更来劲!”乐趣是最好的导师。能坚持自由阅读与笔记,久而久之便能形成良好的“读、思、写”的语文习惯。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14

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导图笔记 篇15

从个人使用情况看,我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有用而且使用方便的思维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整合左脑、右脑的各自独特功能(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收敛思维、视觉化思维、结构化思维等),实现全脑思维,从而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思考!个人认为导图的本质就是它是一种符合人类大脑自然物理特征的思维工具。

我使用的绘图软件为Mindmapper ,个人认为与mindmanager

相比,Mindmapper所绘出的导图更加漂亮,运用的色彩、图形、图片更为丰富,因此也更容易记忆。

我绘制读书思维导图时,是根据自己对于书的理解,特别是对书主要结构、主要观点的理解而绘制,不完全按照书的目录。因此可能在看导图时,最好对我所画的书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

下面是我读《如何阅读一本书》《THINK BETTER》所画的思维导图,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

第一本书可以说是每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一本经典。按照书中的方法,就像“装上了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帮助我们掌握一本书的内在的血肉、骨架,进而真正咀嚼和消化一本书。

第二本书我认为是帮助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本好书。该书介绍一个融合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解决商业问题的总体方案,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阅读这本书再结合《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意识》《水平思考》,对提高思考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欢迎大家交流并多提宝贵意见!

1、《如何阅读一本书》

导图帮助说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说的是“阅读好书的艺术”,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对某类问题想得比以前更清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而图书,而非仅仅获得资讯或是消遣。(只有少数经典之作才需要用此方法)

一、一个好的阅读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主动阅读。作者认为真正地阅读必须是,充满主动的,努力凭借自己的头脑,耐心玩味文字,从粗浅的了解逐步到深入的理解,最终超越了原有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破茧而出。

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回答问题。四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本书到底谈些什么?这本书细部说了什么(信息),怎么说的(论证逻辑)?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二、阅读的三个层次。(书中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每个人都掌握的,所以我只分析了后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

1:检视略读。这一层次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15分钟)大概了解,一本书是谈什么的?如何架构?包涵哪些部分?。具体的方法是:浏览一下书名和序言、目录、索引、后记、出版者介绍、各类图表等,而后随意翻翻重要章节,粗浅的看一遍,最后再简要复述,可以花五分钟绘制一个初步的导图!这样就在总体上对一本书有了概括性的认识,激活了大脑存储系统,帮助联系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而可以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读?想要从书中学到什么?难易程度?要读多久等?

2:分析性阅读。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咀嚼和消化一本书。分析性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a)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对书的种类和主题进行分类、用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要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列出全书纲要、找出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b)诠释一本书:

一是要掌握书中基本概念,与作者达成共识。书中关键词、主要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可以通过疏理概念演变的历史(黑格尔说过,理解任何一个观念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其“定义”,而在于阅读其“历史”),或是同时阅读相互冲突的各种论点(意味着要读许多书)。

二是要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三是要抓出作者的论证逻辑,掌握作者论证的前提假设、理论支撑、内在逻辑、归纳演绎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读完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章节与全书主题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确定作者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

c)评论一本书:一般规则(先看在评论、理性表达不同意见、评论要有理论基础);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作者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篇16

关键词: 海量阅读;书海扫描;书海拾贝;美句精评; 心海拾遗

农村寄宿制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像营养师一样,将课本作为教学的影子,抓好课堂笔记教学,拓展课外阅读,深化“好习惯,好未来”办学理念,将学生带进阅读的海洋,赠之“碗筷”,配以“厨具”,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配餐”,享受丰美的阅读盛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结合我校多年的本色语文教学实践,读书笔记教学即为最佳海量阅读配餐模式。

(一)书海扫描,整体感知,配海量阅读主食。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两种基本技能和两种基本阅读习惯,即整体感知、筛选整合技能和速度默读习惯、圈点勾画习惯,获取海量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

(方法技巧荟萃)

1、善用题眼巧扩充,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嘆不如。

2、一线串珠巧合并,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三个大段的内容为“钱决心回国”——“美阻扰回国”——“钱终于回国”。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点睛语段提重点,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部分,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警句巧串联, 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5、要素整合删繁就简,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巧拈时、地、人、因、过、果。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书海拾贝,积累字词,撷取海量阅读副食。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五关”捉“六将”,撷取五彩缤纷的“贝壳”,夯实双基,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五关六将”例举):1、识记生字关(正音辨形);2、圈点新词关(辨析词义)3、勾画好词关(丰富词汇);4、批注点睛语关(整合内容);5、积累美句警句关(写作积累)。

“书海扫描”、 “书海拾贝”两环节,是我校三段六环教学模式中前置学习的必备作业,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影子功能。

(三)美句精评,学会鉴赏,品评海量阅读佳肴。

“书海扫描”如配餐主食,学生食之能果腹, “书海拾贝”如配餐副食,学生食之才有味。囫囵吞枣式的扫描,就会消化不良;不加辨别式的拾贝,就会食不甘味。所以创造性的品评,才会进入读懂文本,读出自我的理想境界,咀嚼亲手烹饪的美味佳肴

(品评操控策略例举):

1、动词传神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活化小草活力与动态,跃然纸上。

2、形容词贴切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毕现小草情态。

3比拟形象化,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在读者眼里,将草化为想象中的灵异之物,任凭你玩味咀嚼。

4、排比反复凸气势显情感,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连续或间隔反复,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誓言的震撼力,涤荡情感。

5、名言警句哲理化,如《童年的发现》点睛句,打上时代烙印,切合时代脉搏,具有精警性。

6、正面描写形象、逼真;侧面描写烘托、渲染;景物描写渲染、推动情节。

7、对比写作,突出重点,渲染情感,明确态度。

8、借物喻人,寄情于物,写法探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当然美句精评,要据学龄段,需分文体,看表达方式,审语言环境,多角度评品,显异曲同工之妙,这就看教师如何深钻三书,如何扮演调剂师,搞好影子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此环节低段要求较低,会背优美片段、优美文章即可,高段学生不仅会背,更要会评。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环节,以上八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用影子做好点拨释疑,学生才会循序渐进地学以致用。

(四)心海拾遗,品读感悟,我的口味我做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如巍峨峻拔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走进作品,读出自我,可评人物论英雄;可赏美景晒感情;可评文本悟道理。与作者对话,和文本交流,“雁过尚且留声,阅读岂能无痕”?读《钓鱼的启示》,启示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狼牙山五壮士》,可痛骂日寇,可铭记英烈,可树中国梦;读《开国大典》,再现历史场景,领略伟人风采,树立爱国之志。……在“我”的心海深处,对“我”所读作品的粗浅体会或真知灼见流淌于笔端,整理成笔记。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环节充分展示“我”的阅读个性,做到说写结合。教师随时掌控拓展阅读渗透,弥补农村寄宿制孩子查阅资料、迁移阅读的漏洞及不足。我校语文组在此环节将小组量化评价改为即时性激励评价和渗透海量阅读评价,在尝试中收到了好的效果。

(五)写作提高,自品海量阅读鸡尾酒。

“阅读”可全盘拿来,“积累”可信手拈来,“品评”可按图索骥,“拾遗”自有我的见解。而写作却像美国人调制的鸡尾酒。海量阅读后,进行写作借鉴,以我手写我心。行文走笔,不怕没特色,就怕没思想,徜徉信息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似乎什么体裁都有人落墨,什么内容都有人涉及,不知写些什么。其实文章重在组合故事相近、寓意关联、言语富有表现力的信息文字,只要思想、观点是自己的,不必计较自己胸无成竹,因为众多的知识信息皆是为我所用的“佳酿”,奇思妙想加素材达意的文字组合,也不失为自己酿造的一杯鸡尾酒。

海量阅读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读书笔记教学即为海量阅读的捷径。我校将读书笔记教学作为前置学习作业单,巧妙融合在三学小组模式之中,形成一种模式,依据学情,依托课型,适时、适量、适度为学生配餐,既有特色套餐,又力求丰富多样。

上一篇:人事部工作总结规划下一篇:经济学管理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