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当代师生关系

2024-07-04

怎么看待当代师生关系(精选5篇)

怎么看待当代师生关系 篇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态度。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很早就有教育界的研究者给予了专门阐述。作为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认为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他曾经说过,在教师心目中,学生是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按照一定的方法发展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该留给老师。

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不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师生关系的处理应以儿童为中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有围绕着儿童转。教师中心论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 第一,在教学上的授受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创造性地积极参与这个过程,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目的最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后不论学生学习什么,只要他具备这种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教学就达到了基本目的。

第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正直的有高尚品德修为的人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反之,如何这个老师行为不正,思想偏执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思想品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看待当代师生关系 篇2

一、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一) 大学师生感情淡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 起着授业者、设计者和研究者的作用, 学生则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承担着是受业者、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作用。这两者之间本应该相互依存, 相生相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信息传递与获取越来越便捷,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学生的各类知识储备也越来越丰富, 甚至超越老师, 学生学习逐渐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课堂, 对老师的学术崇拜也逐步削弱。而大学教师因面临科研任务、职称评审、社会工作的压力, 大学教师不再把与学生的交流作为其工作重要方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连结点越来越少, 教师叫不上学生的名字, 学生不尊重教师, 师生关系之间的淡漠, 显示出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厚。

(二) 大学师生关系功利趋势明显

大学师生关系本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纯洁、无利益诉求、充满责任感情的关系, 但受到社会浮躁气氛的影响, 一些功利化、庸俗化现象逐步出现在大学师生之间。[2]我国高校制度改革, 大学本科开始收缴学费, 部分学生产生了教师收费讲课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交费上学拿学分, 师生间互不干涉, 期末共同完成各自的利益目标的不良思想观念, 使得传统的师道观念沦落, 部分学生将课堂教学等同于市场化的商业行为, 对教师上课提出了商业化服务的要求, 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有些大学教师还存在收受学生礼品、接受学生请客吃饭等不良行为, 其代价就是帮学生修改学习成绩或其他利好事件, 利益交换明显, 大学这一纯洁的学术教授场所变成了师生交换各自利益的场所, 严重背弃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初目的。

(三) 大学师生关系不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崇尚和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关系强调教师是主, 学生是客, 是一种主从关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而在宣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 人们渴望自由平等交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不平等的交流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交往中的强大精神压力, 高高在上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平等的、趣味化的、平易近人的教师才是学生们喜爱的对象。另一方面, 大学教师因职业习惯, 传道, 授业, 解惑, 以及教育管理的权利掌握在教师手中, 不自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交往过程中的不平等, 影响着师生间的交往。

二、当代大学师生关系原因分析

(一) 高教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传道、授业、解惑, 是传统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要求, 而现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讲授这一层面,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 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自身的科研实力的关注, 比较不注重教学, 甚至忽视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教师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断增强、途径不断增多、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还未成熟的大学生心智, 渴望关注、自我意识强、性格偏激是这一代大学生的新特征, 在高等教育的功能培养人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人”的理念下, 教师与学生关系间的诉求冲突, 导致相互之间关系的淡漠。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和高校对教师评价制度亟待进一步调整。

(二) 大学教师师德有待加强

在各高校招生不断扩招的基础上, 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空前加强, 以育人为本分的大学教授、大学老师成分越来越鱼龙混杂, 越来越多的教师刚刚踏出大学校园, 便又踏回校园, 走上讲台, 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 但缺乏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可和职业所需具备的其素养, 大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层次不齐, 面对社会的各类诱惑, 大学教师把控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区别, 有的教师把本应纯洁的教学场所变成了利益交换的基础, 部分大学教师师德欠缺, 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三) 大学师生沟通困难

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因成长环境不同, 其个性和行为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成长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认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喜好关注新鲜事物, 而相对年长的大学教师, 受成长环境和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的影响, 与学生存在着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冲突难以避免。从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来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存在与生俱来的距离感和地位关系的不平等性, 这种不平等性无意间延伸了师生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虽然从内心上秉承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益发展的观念, 但因缺乏平等关系而难以达成互动的动力, 而使二者难以相互理解以至冲突在所难免。[3]

三、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 完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 积极关注教学对象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是评价高校教师优良与否的标准, 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成为了高校教师的行为指南, 评价制度的倾向时刻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 影响着全体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在以科研作为评判教师优良的标准的评价制度下, 必然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攻克科研问题, 花费较少的时间从事教学, 甚至不去研究教学成果。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科研轻教学, 改变高校教师评价制度重科研和轻教学的标准, 能依据教师的不同风格特点, 制定灵活的评价机制对全体教师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教学型教师, 逐步加大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工作量考核的倾斜势必会引起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和对教学的积极性, 引起高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教学对象、教学效果的关注, 从而加强与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 加强大学教师师德教育, 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 传授其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师师德等方面知识, 提升和加强其人格感召力;加强青年教师在职各项培训, 提升其各项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加强大学教师与学生沟通关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氛围的基础条件。大学教师要借着培训机会及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修养和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与学生的精神沟通中互为师友, 相互尊敬和爱护。要加强个人品行和人格的修炼, 对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 更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在品德影响学生、教导学生、树立榜样。以教师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 以教师良好的素质带动学生成才。

(三) 加强师生间沟通,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 现实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的诉求, 也是学生所关心的, 良好关系的建立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创造师生间沟通机会, 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沟通, 取得与学生的共同语言, 获取学生的信任, 要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掌握个体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等。创造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可以开设教师值班室、学问研讨室、开展学习沙龙、师生交流活动等等。另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平等, 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文化, 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常表述内心的权利, 平等交往的机会, 这种平等交往不颠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地位, 反而进一步促使师生关系融洽, 完美实现教学目标。师生交流中还应注意相互包容和理解, 建立在包容和理解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能够较好的实现相互间交往的需求, 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

参考文献

[1]岳强.以生为本, 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型和谐师生关系[J].海外英语.2013, 1.

[2]冯平.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之我见[J].2010, 2.

[3]刘建丽.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和谐师生关系[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1.

[4]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正确看待自尊 优化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自尊心;高中生自尊心;自强自尊。

近些年来,师生冲突有升级趋势,有的甚至兵戎相见,根本原因往往在于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老师也感觉颜面扫地。许多教师因为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致使教育失控。

我们就需要把自尊心的掌控权还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一、什么是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是不容他人歧视、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也认为[3],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它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存在着高相关,并指出自尊比情感更适合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二、不同阶段的自尊心

对于心理素质形成时期的少年儿童来说,自尊心主要取决于外在的评价。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对于他们的独立要求和自主要求,要予以尊重和理解;对于学习成绩,家长不要给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对于学习的落后,家长不能打骂孩子,而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以后更加努力。其次,在学校里,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特价值、有发展潜能、有自我指导力量的行为主体,不允许采取任何有损学生自尊的行为,如嘲笑奚落、独断专行、性别歧视、贬低性比较、体罚等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慎重,要有针对性,而且还应具有真诚性。教师要避免的是对学生作贬低性评价或过多地进行比较性评价。最后,教育者应重视班风的建设,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重视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师爱生、生敬师、生生团结互助的校园人际氛围。

对于心理素质渐趋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情况就不可一概而论。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觉察和自我关注也开始萌动和增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呵护对他们的自尊心的作用毕竟有限。我们需要提高他们对自尊心的认识,使他们有能力自觉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三、自尊与他尊

自尊心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这应该是自尊的本意;另一方面,要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实际上是他尊。

中学生怎样做,才能算是自己尊重自己呢?中学生要有强烈的上进心,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的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展壮大自己的能力,自强自立,使自己具有令人尊重的学识修养。即使暂时落后,不具备高强的能力,不为人尊重,也不会妄自菲薄。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只要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能够调动积极性,开动脑筋,持之以恒,终会心想事成,获得社会的承认。

能真正自尊的人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举手投足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树立自己的尊严。当他受到别人的责备批评甚至诋毁败坏时,他不会感觉人格受到压抑败坏而愤怒。他会反躬自省,不断洗心革面,清理自己的心灵思想,内强素质,由此而引发一系列内心的变革,带来精神的升华,从而获得别人更大的尊重。

有些人认为个体的尊严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心理实际上是他尊心,不是根本意义上的自尊心。托名自尊实则他尊的人平时没有人格追求,不去严格要求自己;相反,他们会放纵自己的言行,任性尚气,率性而为。等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别人批评指责的时候,不去检查自身的问题,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够尊重自己,败坏了自己的形象,因而勃然大怒,甚至跟人拼命。其实这种人的形象早在不经意间被自己践踏得一塌糊涂,只是自己不自觉。这时候要别人尊重自己,这能算是维护自尊吗?

自尊心是一种反省自律的心理。它推动着人们修养的提高,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的和谐。他尊心却是一种惰性依赖的心理。它不追求实质的进步,片面要求别人的尊重,实际上是虚荣心的代名词。这种心理会严重阻碍个体的成长进步,破坏人际关系,导致落后倒退。

自尊和他尊,究竟何者为重?何者更能给人尊严?不言而喻,自尊是根本,他尊是表现。有了自尊,他尊指日可待。只有他尊而缺乏自尊,他尊就是无源之水,必不长久。

我们的文化中缺乏对于人自尊心的重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尊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不经意间伤害人的自尊心,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极大的内耗。当我们的尊严受到别人的挑战伤害时,我们没有必要愤怒。我们知道,除了我们自己,谁也败坏不了我们的声誉。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做无谓的争执。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握住自己,刷新内在系统,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这样,我们就能保持内心的和谐平静。

当代高校师生关系 篇4

摘要: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建构和谐文明校园和提升高校实力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急需改善的问题。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总体上能够体 现积极向上的、和谐的交往关系,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 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事业的 发展,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未来生存 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分析当下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策略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关键词: 中国 高校 师生关系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个时代人们的关注点。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向不良方面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出现黄金发展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受到重视。

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习惯了中小学班主任各科任课老师的跟班,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特殊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式,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多样的课程也导致了与各个任课老师不同模式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照顾学生不像中小学那样周全,大学生都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生能否转变思想,适应大学模式也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独生子女的性格是否会影响高校师生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和学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学校、社会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因此,师生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探讨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使人们从更多层面和角度来认知和理解师生关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师生关系内涵,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成果。

2、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指导实践,从而有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育体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制定正确合理的教育政策方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探索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构建有利于高校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二、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发展状况与评价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含义包括:

(1)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 ,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 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 ,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逐渐从单一的教育教学领域走出,从教育、心理、社会、文化、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领域中审视师生关系,将其置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展开研究,如周新林就认为“师生角色关系的本质内涵是学习——促进关系”;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有三重性质:教育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 ,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金生鈜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 ,也就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一种 ‘生活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 “主体——客体关系 ,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何素萍从客观性和媒介特殊性 ,师生之间交往的需要性和个人性、直接性和可感性、情感性和多样性探讨了师生人际关系的特征 ,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理关系”。

(二)国内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孙俊三教授指出“一种全面超越的师生关系研究范式开始迅速生长,这种研究范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现代性,注重师生之间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注重师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①”

1、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一部分,应当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也应当是安定有序、富有人本精神的和谐校园。学者徐洁则主张新型师生关系将以民主、平等、对话为特点,师生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

杨元业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认为完善和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必然诉求。”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影响因素、现状、重要性以及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等方面。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研究者们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异化,甚至扭曲现象。

李院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好的一面为:“教师与学生相处和谐”“学生也尊敬、崇拜教师”。但也存在着“师生交流被动、感情转淡等一些不和谐的方面。②

何莉的研究表明,有部分教师很少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师生感情淡漠。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权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异化。

蒋思勤的研究则表明,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和谐程度中,在招呼问候、平等身份尊重、观念与时俱进着三项都显示师生关系基本和谐。但由于师生双方在交往中情感投入比较少,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都对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何莉认为,由于师生比例过大、高校过度重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唐清云认为,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学生的个性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因素和年级因素③。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认为教师方面的原因有: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政治工作人员重管理,轻交流,重惩罚,轻疏导。学生方面的原因有:大学生对高校的期 ①② 孙俊三:《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4—47 李院莉.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年 5 月

③ 唐清云.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49-50 望值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滋长①

(3)关于构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江易华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从而使教育过程得以实②现。刘岩认为,师生之间的感情良好,学生心理上就会把教师的管理较快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进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4)关于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对于如何建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从学生的角度,田园认为,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主动与老师沟通,消除误解。从教师的角度,李院莉认为,要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修养,大学教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从学校和社会角度,罗锦银认为:“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要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二)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不局限于师生何为“主客体”、何为“中心”,比较偏重于实证性研究,大多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观察师生交往的微观方面,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形成相关的师生关系理论。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学学者,主要研究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教师期望”的研究者罗伯特与勒诺发现,教师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于 1968 年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杰斯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真实、接受、理解三种品质。

2、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老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因此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社会学可分为两大学派:和谐理论学派和冲突学派。其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有两大模式:社会体系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1)社会体系模式

①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67-69 江易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年 5 月 ② 具有代表性的有盖泽尔、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认为社会行为受到仆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班级团体的气氛。阿什勒(B.J.Ashleg)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师生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教材中心型师生关系、教师中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2)交互作用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以及佛朗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交互作用模式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指导、沟通、评价,才会形成良好的团体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产生影响。

3、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解

二十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教育者通过自身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对师生关系有了独特的认识。利奥塔认为,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一场革命在知识领域不可避免,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关注社会的“自由精英分子”,而变成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教师则成为信息控制专家,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解决困惑①;弗莱雷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②;理查德·罗蒂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③。

4、德国教学论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探析

德国教学论专家 K.沙勒与 K.H.舍费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 “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教育者已注意把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认识和开发,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交往教学论学派。交往教学论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当是平等的。

三、当前研究状况及评价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关于高校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研究甚少,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 ①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知识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R],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53 ②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55 ③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173 生日渐享受着前人享受不到的,因此,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更加受到重视。

四、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案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成果显著,多数学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个人认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我国人口众多,研究大多数情况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特殊的人群,目前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都呈现出其群体内的特殊特点,对此应当重视;其次,大多数学者的问卷采用的是已有的问卷,再将之修改,而这些原始问卷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最后,关于问题与对策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怎样评价最合适的对策是最重要的,因此,学者应当更加重视实践,以获得最有价值的对策。

参考文献

怎么看待当代师生关系 篇5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到:“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 (或是痛苦) 的能力, 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回想我以前的教育教学, 我自认为对待学生是孜孜不倦、默默无闻, 把润物细无声当成了师爱的至高境界, 殊不知这样的含蓄换来的是学生情感的麻木与苍白。为此, 我督促自己要改变以往“爱生在心, 口难开”的做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言语表白

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 使之享受成功, 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师爱。不吝啬“好”“真棒”“你真行”等赞赏的语言, 并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当学生出错时, 要委婉地给予校正, 让学生知道你是在帮助他, 从而感受到师爱。

二、表情表白

1. 教师要让课堂永远盛开微笑之花。

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我们在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解读教师的微笑, 享受课堂的和谐、师爱的润泽。

2. 教师的眼睛要会说话。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曾经学过的一篇叫做《穆老师的眼睛》的课文, 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穆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能够表达鼓励、赞许、安慰、提醒等多种意思。从那时我就了解到要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老师的眼睛要会说话。当我踏上三尺讲台以后, 我也尝试着用眼睛说话, 也收到了一定的功效, 例如, 在调查“你是否感受到老师的爱”时, 一位学生在问卷中这样写到:有一次, 我上课走神儿, 老师看了我一眼, 没有当场揭穿我、批评我, 就是这关切的一个眼神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爱。”由此可见, 老师的眼睛可以温暖学生的心灵。

三、肢体表白

抚摸是教师爱护学生最美丽的语言。直到今天, 我还常常回忆起学生来信中的这样几句话:“王教师, 我记得以前你最喜欢摸我的头了, 运动会中你用手搭着我的肩膀为我加油, 我使出浑身解数跑了个第一名, 我知道是您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您那种亲切的爱意会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让我时时想起你的关怀和温暖。”

四、亲情表白

教师在平淡如水的语言里加上亲情的味道, 会让孩子感到爱意浓浓。记得有一次, 在课堂上为拉近师生关系, 亲近学生, 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 对姓名是三个字的学生, 我去掉了姓直接叫了学生的名字。第一次这样叫时, 很多学生都笑了。我问他们为什么笑?孩子们有的说很好玩, 有的说很新鲜, 很多孩子回答说很亲切。当我把这个去掉姓的称呼叫了几次之后, 我发现课堂上没有学生再发笑了, 换来的是学生积极、专注的投入。

上一篇:表彰大会主持稿集总下一篇:网上开店实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