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11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扶余县弓棚子第二中心校

于 凤 森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寓学于乐。这些优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关 键 词:多媒体教学

化静为动

寓学于乐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走进学校,迈进课堂,逐步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一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面狭窄,对事物的观察体验不深刻、不全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感到枯燥乏味,很难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激情;而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始终扮演着“兴奋剂”的作用,它通过声音、色彩、光线、形状的和谐运用,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教学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小学语文《瀑布》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画面设计成为拉窗帘式的动态效果,呈现出瀑布、青山、绿树、哗哗的流水„„生动形象,如烟如雾似尘飘动着。小学生一下子就被这样的情境吸引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精神异常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因“境”生“情”,因“情”知“文”。

二、用多媒体教学能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欲说不清,学生又难以明白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形状、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的弱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算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如四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利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在使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对三角形的面积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任意地拼摆,拼摆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种图形。接着利用计算机分别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演示,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发现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设计,在学生自己动手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技术来演示对大量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得出结论。因而,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展教学的时空,通过图象、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寓学于乐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探索,愿学,乐学。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一只老鹰和一只小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的路线飞动的课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圆周长的意义。其次,让学生自己找出周长的两种测量方法,并演示三个不同直径的圆同时滚动一周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出圆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最后归纳出周长的计算公式。面对有趣的操作演示,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寓学于乐,思维敏捷,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特点和功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归纳结论的关键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达到寓学于乐和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二辑174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多媒体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 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相遇问题”时, 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 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 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 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2. 创设应用情境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大纲中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空间、时间等限制, 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 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 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柜子, 然后提问:“如果教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衣柜, 你会怎样设计?”学生汇报时教师再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说明。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 利用多媒体创设“虚拟商店”, 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 进行仿真练习, 模拟购物。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应用情境, 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 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 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注重视听结合, 集中学生注意力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 小学生感性知识缺乏,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 稳定性差, 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 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 有意注意时间短, 持久性差, 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 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圆柱体的表面拆开与组合的画面, 通过画面的配合教学, 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了, 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了, 因此, 对于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能掌握得很清楚,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 使定义清晰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最令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 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 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 两条高也完全重合,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 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 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三、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 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 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追求成功的心理, 而这种喜悦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 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 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 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59-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新课程改革给科学教育带来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科学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造自主科学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需要创设情境,精彩导人。多媒体集图文、声音为一体,生动形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教学三年级《倾听声音》时,利用多媒体先播放学生熟知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马嘶、牛呜、羊叫、读书声、鸟叫、车笛声……在播放物体发声课件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在这样真实而形象的情境中,学生满怀兴趣地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了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实践证明科学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二、利用多媒体与科学演示实验、模拟实验的整合,有利于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学科学中有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学中有些内容用语言、文字、图片很难讲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突破重点。如《流动的水》(三年级上册)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流动的水有力量及探究如何让小水轮转得快。教学时,除了利用课本中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中有水平如镜的静水,有奔腾咆哮的流动水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浪、瀑布的状态,从而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流动的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采取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用高低不同水杯往小水轮上冲水,学生会发现:水位高能使小水轮转得快。再让粗细不同水管往小水轮上冲水,学生会发现:水量大可以使小水轮转得快。通过直观动态的模拟实验画面,使学生迅速掌握了流动的水有力量及小水轮转得快的因素这一重点。

其次,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材料和实验时间长短因素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地球近邻——月球》(六年级上册)时,用皮球涂墨的方法来模拟月相变化,学生很难观察到月相变化规律。如果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演示,学生观察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三,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剖析抽象的科学现象,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讲《电铃响叮当》一课时,用书中图片及科学在线说明电铃工作原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果将电铃剖面图与动画相结合,展示电铃整个工作原理过程,学生就清楚看到电铃通电后,电流经过弹簧片和接触的螺钉进入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性,便吸引磁铁带动铃锤,敲响铃盖。但此时弹簧片也跟着过去,离开了螺钉,电路被自动切断,使电磁铁失去磁性,铃锤被弹回去,这样,电路又接通,又产生磁性。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电铃就会不断地发出铃声。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来展现,是用语言难以讲清楚的,因此,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的实验需要观察很长时间。有的一周、二周,或更长时间,有的甚至一个月。所以,在一节课上很难得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种子的萌发》、《豆苗在哪种土巾氏得好》(五年级上册)、《月相变化》、(六年级上册)等课,实验时问都比较长,我们就可下载一些科技的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学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巾,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活动,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演示操作过程,讲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沦,同全班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虽然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但将小学科学教学与多媒体有机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学生参与意识强,探究兴趣高;有利于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从黑板到白板,从白板到互交式白板的飞跃对于我来言简直是一个值的飞跃作为一名教育者,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教育者新的新的使命做一名适应时代的高素质的教育者。而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是枯燥乏味的、抽象难学的,这使学生一接触就感到乏味不愿学了。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化枯燥的、抽象的知识为有趣味性、形象生动的动化画面。能设计出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场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值得我们去提倡与发展。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经验,来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我校的校徽图案让学生大吃一惊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疑惑中去学习去探究圆的知识寻求学生的奥秘,多媒体教学不仅对高年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再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感画面,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二、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符号感。符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数学的基本语言就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目标中明确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可见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标准》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个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学生符号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符号更与生活密不可分。多媒体资料库中就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符号,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对数学教学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针对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出现了这样一道发展题:在一条小河一旁种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第一棵种的是柳树,那么第100棵是什么树?这样的题目,光让学生用脑子想,确实有点困难,但我们也无法找到这么一条河边数河边的树,当然我们在课堂上也只能“纸上谈兵”了。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画出来看看,有的说可以拿东西来摆一摆,这些方法当然都可以,于是我问:“你们打算用什么表示柳树、桃树呢?”“、”、“□、○”、“柳、桃 ”„„学生们一连说了好几个答案,我就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现出来,最后我们一致选出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进行排列:□○□○□○„„看着这么简便的符号,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也很快地解决了这道难题。教育学家苏霍姆斯林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而符号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固定的方式去表达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及数量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通过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重视符号感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多媒体技术的展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培养的初步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标准》中还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去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一个例子:2个小朋友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说一说,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我就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现这两个小朋友不同位置所看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把抽象变为形象了使学生一看就能理解。并根据此场景展开想象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知道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及人机交互能力。多媒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了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是否能组织学生的集中注意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堂英语课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将对整堂课的英语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我就开始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唱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或是朗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抓住这一时机,我又在开始上课时的5分钟之内,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多听标准的语音,让学生在语音的学习中,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洞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多优于一般的讲解,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电化教育又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新授bed,lamp,dresser等词时,把这些单词所表达的事物制成多媒体课件。当屏幕上出现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屏幕上。这时,我就趁机教学What’s this? It’s a bed.反复几次,学生不仅掌握了单词拼读,理解了词义,还掌握了What’s„?It’s„的句型。

在教学打招呼用语时,用自制课件,将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猫制成小动画,并拟人化,加以配音。小猫的卡通形象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动画一播放,小猫的顽皮与可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只见小猫边做鬼脸边说:“Hi!大家好!我是cat!想和我交朋友吗?那就先记住我的名字吧,cat!”小猫一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练习起来,很快就记住了cat这个单词。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想和小猫交朋友吗?那你必须要有礼貌地和它打招呼,这样小猫才会高兴,才愿意和你交朋友。谁想先和cat交朋友啊?”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争着打招呼。每说对一个,小猫就会给他奖励,翘起它的大拇指,说“Hello!你真棒!”或“Hi!Good!”听着小猫的夸奖,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说得就更起劲了。接着,我又让善表演的学生模仿小猫和大家打招呼并用实物投影放映到电视中,孩子们从大屏幕上看到自己很兴奋,都努力地表演,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在很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复习、运用了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多媒体图像刺激与丰富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再造形象能形象地理解自己不曾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因此,利多媒体课件这一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再造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陌生及抽象的事物,故事书中的“The Lonely Lion”借助课件展示猴子的活泼狡黠、狮子被困笼中的无奈与无助以及重返森林后的喜悦,再造想象了故事发生时的情境,体会狮子向往自由的情感。得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想象的内容,畅谈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The Farm”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学会cow, duck, farm, field 等单词及句型,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一幅幅彩色画面的再造想象,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形象直观,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四、利用多媒体展现情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说”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际方式,是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基础的小学英语其口语在此尤显重要。

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多媒体设计,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小学英语第二册第七课,课前,我播放了这节课所学有关食物的歌曲《It’s time for lunch》来渲染气氛,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以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用微机播放剪辑好的对话,进行播放回顾和润色,在此期间,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是为了用,在课结束之前,我又将卡通人物和食物用投影放映并展示给大家进行现场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练习材料,让情景的设置配合情景活动,为学生提供想像空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将所学知识变为己用,讲出来,让他们有开口的欲望,并真正说出口,进行语言交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形成流畅的语流和悦耳的语感。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由于这种模式重视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目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实践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运用中加以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影像画面要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和演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达到模拟真实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过分依赖这种手段,认为多媒体如此精彩,学生好奇心又强,看总比讲印象深、效果好,就大量使用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制作课件中,对于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要认真挑选,做到精而管用,该用的用得恰到好处,不该用的坚决舍掉,切勿因引用过多的图文资料而削弱了教师讲授,把教师要讲的内容变成了旁白解说,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相当于观看“图片展览”,欣赏“动画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节奏要适当,切忌“走马观花”。

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何时使用多媒体,使用多长时间,何处该精讲细练,教师都应该准确握,避免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辅助教学常态化,切忌公开课“撑场面”。

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应当看到,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以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的困难。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其实办法还是有的。一是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般的课件不妨试试用office97中的powerpoint,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其功能虽无authorware强,但效果还算不错,用来做“家常菜”还是挺“实惠”的;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三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网上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四、多种媒体有机配合,切忌“独尊”多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此情有独钟,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黑板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黑板的现场演示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北山街小学 姓名:康明兰 性别:女

电话:*** 邮编:030022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多媒体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关键词:

激发、启迪、突破、培养、提高

曾在《走进新课程》一书“现代教学技术“一节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者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当今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充满活力,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先激情导入,然后便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组小兴安岭的实景图,那绿绿的山,清清的水,岸边的小鹿喝水并悠闲地散步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便提起来了,读课文也就更专注了,回答问题更是积极踊跃,整个课堂便焕发出勃勃生机。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一课,学生们和我一样,从小就呆在矿区,大多孩子没有过旅游经历,要亲眼目睹荷花的风姿更是不可能。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我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了一部分荷花系列图片,在美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陶醉于那动人的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中,有的竟然达到忘我的境界。结合这些美妙的图片,学生对课文那精美的语言多次品读,读出了荷花之美,教学效果自不用说。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较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例如我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作者苏轼生平的资料和写本首诗时作者的生活情况,然后使用多媒体出示给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件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三、利用计算机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课文,我们既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时,当学生跟着我的思路一步步理解了更羸的分析过程后,我为了让学生脑海中的思路化为记忆,便播放了课前下载的更羸与魏王郊游并拉弦使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全过程。动画不仅生动具体,人物的对话更是很有趣,学生看了自然会印象深刻。

四、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扩了学生的“视域”。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被动划一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它将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把校园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环境,把握好网络学习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优化。

五、以多媒体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和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如我在本学期进行第二篇作文“有关环境方面”的指导时,我认为这个主题很宽泛,学生们不知从哪里下手,于是我将搜集到的关于环境破坏、动植物被人致死致伤、乱扔垃圾和乱贴乱挂等等的让人痛心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大家看了后感触很深,纷纷举出自己身边发现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表示要做个环保小卫士。学生们再也不用愁没有话可写,这真的比老师说的天花乱坠都要强。

总之,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有了它,课堂将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 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 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荡起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观潮》一课, 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 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不少学生翘首凝望, 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 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 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走进多元世界, 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 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同学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 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 配以不同的色彩, 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 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听、说训练《知错就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1.孙小圣和小熊丁丁去公园。2.孙小圣在公园的柱子上留下七个字。3.孙小圣改正错误等三部动画片。在教学时逐部播放, 同时根据需要适时配上声音, 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动画世界, 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利用起来, 促进其心理内化, 学生兴趣盎然, 每欣赏完一部动画后就会议论纷纷, 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有同学还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当一名同学说到孙小圣知道自己错了低下头的时候, 就有同学提出问题:“光知道错了还不行, 应该改正。”那怎么改正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番讨论。有的同学说:“应该擦掉”, 有的同学说:“应该在亭子旁竖一块牌子写上:禁止涂写”等。同学们在讨论中不仅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讨论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 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 但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惑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 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 这话比较抽象, 是课文的教学难点, 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 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 这样, 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 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 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 从而学得生动活泼, 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 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巧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结合课外阅读, 共同讨论。”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 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 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开始时, 教师如果能运用各种现代媒体, 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索研究的兴趣, 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 他们就会入情入境, 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 我们开展了自由阅读综合性学习, 我让学生在学校电脑室自由阅读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自由查阅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和对联等。同时, 把活动的资料做成PPT, 让学生自由阅读、赏析,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汉字的欲望, 信息技术对学生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啊!学生一来到电脑室, 就兴奋得没法形容, 他们完全陶醉于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殿堂之中。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教学设备;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4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104

一、 小学多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已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个性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80后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之后,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多媒体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多媒体教育在学生早年教育中开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与政府逐渐加大对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配置中趋于完善。这一切都十分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开展。现将多媒体设备在我国小学阶段教学的应用现状总结如下。

1.国家与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

2.由于网上资源的丰富多彩以及学校配置了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再像以往一样,学生与教师只能通过“写板书读课本”的形式教学,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下载各式各样的图片来充实课本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3.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实时的图像教学。这一切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今后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然而,多媒体设备还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势必会大大影响今后学生的学习。

首先,有些教师将精力放在设计炫丽的课件画面上。学生都被新颖的课件画面所吸引,反而忽略了内容;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入了过量的图片,使得上课成了图片放映,令小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而减少了课堂上思考的时间。

其次,多媒体设备教学的普及也使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难以招架,他们花费不少时间用在学习上,反而忽略了其专业水平与教学内容的提升。

第三,由于教师一味地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减少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我们知道一个教师教课质量的好坏与其感染力有较大关系。这感染力也是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

三、多媒体设备在小学教育应用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个工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而不能被多媒体设备所牵制。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提高课件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过于强调画面,忽视教学内容,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掌握不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绚丽的排版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实课堂内容。

2.要提高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时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网络来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筛选出符合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信息。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教师交流”活动,让年轻教师与上年纪教师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学习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学校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这样不仅能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3.要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了解小学生的知识需求,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

上一篇:有关共建美好家园的演讲稿下一篇: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