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的语文教学设计

2024-07-15

七颗钻石的语文教学设计(共14篇)

七颗钻石的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能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难点)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它的动人故事。

(二)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2、选读课文,正音。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三)课文探究:

出示探究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1、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2、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3、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善心)女孩→陌生人(爱心)

4、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情节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小结:大熊星座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作者为何要这样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童话)

提示:爱心像北斗七星那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四)拓展延伸:

1.提示:,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当堂作文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我们大家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腾飞我们的想象:

1.文中小姑娘找水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如果你是她会梦到什么?

2.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3.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4、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六)作业:

七颗钻石的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育是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殊不知, 我又当了回“艺术表演家”。在我的“精心牵引”下, 学生亦步亦趋地体会到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对小狗的怜爱, 母亲对女儿的母爱以及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我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离线、越线之机。学生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预设的几个问题, 获取课文语言文字所荷载的内容和知识吗?当然不是, 学生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 发展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课后, 看了前辈们为我提出的众多意见与建议, 我一直在思索:课文中所流出的涓涓爱流, 如何能轻轻流向学生的心田, 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古人云“师傅不过引路人”,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古今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指引学习方向, 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有人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我们孜孜以求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 不妨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 带着思想去学习, 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学什么。

这篇课文, 故事课文情节比较简单, 并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句子, 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 充分与文本对话, 指点学生走近角色, 走进教材, 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现出层次性, 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因为要想让学生对“爱”有更深刻、更高效的体会, 必须从研读语段入手, 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引导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内在核心”进行认识感悟。所以在这一篇课文的品词析句阶段, 我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点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 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 在读中感受爱, 在读中寻找感动的原因。其间, 我引导学生以想象为支点, 抓住文中可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想象小姑娘为了找水都去了哪些地方?小狗喝了水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小姑娘把水给路人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感受文中浓浓的爱。这样, 学生不断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与他人交流分享, 探究到文章中的深刻内涵。

二、给足机会——让学生深入探究

“你给学生一个机会, 也许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研读感悟的过程必须舍得给学生以较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其实说“给”不如说是“还”。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由于习惯于“塞”而不善于“导”, 因此害怕将时间还给学生会白白让时间浪费掉, 所以紧紧地攥住时间不放, 斩断了对学生投入学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动手和动脑, 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没有时空的保证, 学生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 成为空谈。

其实, 故事中水罐发生的几次变化是类似的, 都是先讲事由, 接着写神奇变化。所以, 可以着重讲其中一次变化的始末, 及时回头进行小结:我们刚才是怎样弄明白水罐发生第一次变化的原因的?———找让自己感动的词语或句子, 猜一猜女孩心里的想法……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静静地思考, 与同桌交流, 小组相互讨论。让每个同学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 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学生从同学身上学到的许多东西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这不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予足赞赏——让学生勇往向前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 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 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面对有争议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教师就应视为正确, 且有创新之花, 要加以鼓励, 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差距较大, 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 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 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课上, 爱表现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发言, 一赞赏, 更加热情高涨, 脑袋高速运转, 想出更多奇思妙言;不爱表现的学生, 缩手缩脚, 总不敢高高举起手来, 其实心中早已装着答案, 但怕错, 怕批评。而我, 也没充分调动起他们, 面对站起来不说话的学生, 还是没办法激励其发言。所以, 局势更鲜明, 踊跃的更踊跃, 沉默的仍沉默。这一点, 还要好好改进, 给学生信心, 给学生勇气, 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3

这篇童话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感知“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此外,初一学生虽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不少童话作品,但只是对童话有一些感性认识,缺少对童话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点:(1)知识能力目标,即了解童话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即完成预习作业,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品内涵,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方法与原则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运用导学案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合学生预习情形完成教学,以学为主导贯穿始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并诞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浩瀚宇宙,繁星耀眼,美丽传说,令人神往,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有关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七颗钻石》。

(赏图配乐:让学生在听、看、说的过程中,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走进文本。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2字词展示

本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熟悉他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学生四个人一组谈一下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同时交流一下你在预习中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将组内公认的重要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这两个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形,扫清文字障碍。)

3感知深入

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本用生动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看谁讲得最好。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并实现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质疑解疑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你在预习时质疑的地方有没有找到答案。如果还有问题先尝试着小组讨论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此环节对文本设疑,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出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高高的挂在天空呢?为了表现小姑娘的爱心,只要写小姑娘让水给母亲,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地让水呢?以上问题的引出旨在实现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使生与师、生与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在这当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实效性。)

5感悟仿写

当我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中时,应该说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你的感受,尝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或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这一环节在预习作业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仿写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意识。)

6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有两项,它们是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和预习下一课:《蔚蓝的王国》

(课堂在《爱的奉献》歌曲声中结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这样还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的要求。这样安排,既符合新课程的原则,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7板书设计

爱可以创造奇迹。

(板书既简洁、醒目,又能突出童话的主题,符合板书的要求。)

8预学案

预习要求:第一,要求学生查找、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第二,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质疑:通过预习,对本文提出质疑。

教学步骤:第一,读一读。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第二,找一找。找出文中对你而言重要的字词,并通过工具书给这些字词正音;第三,想一想;第四,说一说。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写一句话。例如,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笔者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预习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配合课前的预习学案,和孩子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的多种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4

1.导入: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童话故事则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编织美丽的生活花环,给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大家都熟悉安徒生和格林吧,他们为我们写了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那你看过哪些呢?(《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姑娘》)。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的童话故事,你们想听吗?待会你们认真,听后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出示课件)这故事正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七颗钻石》(板书课题)2.揭题,读题。

3.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七颗钻石》就出自《安娜·卡列尼娜》(荧幕显示)

(二)授新课

1.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二)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用线画出来。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读生字)

(三)听读童话,复述童话主要内容。课文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2、出示练习:在括号中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_______(干涸 干燥 干旱)了,草木丛林也都_______(干枯 枯竭)了。许多人及动物都_______(焦躁 焦渴)而死。

3、通过这一段环境描写,你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况怎样呢?(说明当时的旱情非常严重,当时的水是多么的重要啊!人们正急求生命之水,生存之水。)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5.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给你一罐水,你会怎么样用呢?

(1)让学生自由讲: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2)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又会怎样用这罐水呢?(板书:空罐—有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在读时把你认为神奇的地方画下来,并想想为什么?

出示学习提示二:

(1)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想为什么?(2)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现在分小组讨论这几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回答。

3、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并说说原因,其他小组有不同也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很神奇呢?)

(要是遇上这样的情况,小姑娘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突出“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从第1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你认为这罐水为什么不倒掉呢?)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也突出孝心感动天)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为什么木罐会变银的呢?板书:变银)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板书:爱心如银)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为什么银罐会变成金的呢?板书:变金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最后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事发生呢?)板书: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4、齐读这几句话,把它的神奇之处读出来。

5、这篇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地方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6、在这时,你有什么话要向小姑娘说?

7、讲到这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课题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作标题吗?

8、有感情朗读课文(这篇课文这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去读)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在小组内互读)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9、小结: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景象,到最后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这一切都是爱给带来,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为怎样的世界?

10、总结: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老师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11、体会:通过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作业:(选项题做)

1、排演《七颗钻石》课本剧。

2、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

四、板书设计:

跳出钻石,涌出水流(爱心感动19.七颗钻石

空罐

有水(孝心感天)

变银(爱心如银)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5

1、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 干涸 干枯 焦渴

劳累 水罐竟然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绊倒哀哀地 舔净

反正 递给 忍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涌出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中,有哪些字的结构是一样的?

左右结构:渴凑咽唾沫涌舔罐

上下结构:累竟忍

重点指导:“渴”、“舔”、“罐”(相同点:左窄右宽)“累”(下面不是“系”),其它的字自己练写。

3、通过上面的四组词语,分别练习复述课文每段内容。

二、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练习讲述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三、续编故事

1.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2. 指名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四、拓展阅读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1、爱心的神奇力量

2、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在座位上不动,我们第一组的缪慧娟能不能和最后一组的蔡树荣拉上手?(生活动)

传递我们的手,传递我们的心,生活会更精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大家读过童话吗?

(屏现):这是一篇童话,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是谁给我们带来这篇童话的呢?

(屏现):本文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他了解多少?

二、走进文本

1、首先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你们最想听谁读?其他同学也有任务:听好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童话讲了什么故事?

2、生讲故事经过

(屏现):本文主要写的是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她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几次让水的故事。

3、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中什么最有想象力?(木罐)

4、水罐经过了几次变化?它有哪些神奇之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生交流。读这些语句需要注意什么呢?

(屏现):a(睡着时)装满水b(跌倒时)端正正

C木罐变银罐d银罐变金罐

E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6、指导朗读:读时要注意突出惊讶的语气,而且每次变化时惊讶的语气应该越来越强烈。生齐读。

7、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说说你的看法。

8、(屏现):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语句?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

9、文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善良。他们的爱博大深厚,他们的爱朴素动人。

10、我们的开头结尾没有读,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老师?自己读开头和结尾,同桌二人讨论设计一个问题,待会提问。

A开头有什么作用?(交待文章的背景,为小姑娘的精神作铺垫,)

B结尾中七颗钻石为什么还变成了大熊星座?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含意?

(寄托着作者希望爱心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放飞想象

1、这样的结尾体现了童话的富于想象的特点,其实我们的同学也很有想象力,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第一小节,想象第一小节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一人读最后一节,想象人间的变化,给文章再续写一个结尾。

(屏现):要求

2、生交流

3、从大家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神奇,其实我们身边也在发生着很多爱的动人故事,他们或惊天动地,或简单平凡,每一点一滴,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行动。

四、链接生活

这是老师所带来的一些爱的画面,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样的事,看,爱在行动。

(屏现):“爱,在行动”图片

爱很伟大,爱恨神奇;爱也很平凡,也很简单。在生活中拥有一颗爱的心,我们将更美丽,更幸福。

五、传递爱心

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我以及很多的同学们心中都涌动着一曲爱的赞歌。大家都爱听歌,对吗?大家能写歌吗?其实写歌也很简单。

贝多芬的《欢乐颂》大家听过吗?先来听一听,旋律很优美,对吗?老师先作了几句歌词,就算是抛砖引玉吧:爱心,爱心,纯洁的爱心,小小木罐装满水;爱心,爱心,圣洁的爱心,小小木罐端正正;……

请同学们自己创作歌词,听着这旋律,互相唱给对方听。

交流歌词

七颗钻石的语文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起承转合,剩余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是艺术,作为完整的一个课时,也应如写诗作文般,讲究起、承、转、合。而起、承、转、合每个环节中都可以拓展延伸。笔者亲身经历了王家伦老师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借班执教托尔斯泰《七颗钻石》的示范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反复诵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想象的重要作用”“通过反复诵读,深刻理解爱心的意义”。下文,笔者将结合王老师的这节示范课,谈谈课堂教学起承转合中的“剩余价值”利用。

一、导语引人入胜

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必须重视自己每次的开场白,这就是每堂课的导语。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局限,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的认知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学生才愿意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这就是一堂课的“起”。

课前、屏幕显示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跟着读。

(上课铃声响起)

……

师: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家不久前学过,苏轼说“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有“宫阙”吗?

生:(齐摇头)没有。

师:那么,苏轼这么写采用的方法是———

生:(齐答)想象。

……

这堂《七颗钻石》的示范课由《水调歌头》展开,令人感到意外。王老师预先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由于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颇多,一节语文课无法容纳,原任课教师根据教材的单元编排,从“民俗风情”的维度出发制订教学目标,而对其中的“想象”兼顾甚少,“想象”成了这篇课文的“剩余价值”。于是,王老师以这首词的“想象”为切入点,一方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课文,一方面导入到《七颗钻石》的教学,使《水调歌头》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过程顺其自然

“承”,指的是教学过程。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必须“很语文”,但是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语文教师自己“走火入魔”了都没有察觉到。语文课偏向思想内涵的探索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甚至在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时候就无形中将语文的“人文性”放在了“工具性”之上,着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强调,以“思想”为中心向课外拓展,乃是误入歧途。

进行那种不得要领的拓展,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反作用:首先,冲淡了对原文的深入品味。一节课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就这节《七颗钻石》而言,教师占用大量时间从“爱心”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哪里还能够“深刻地”品味文本的“想象”呢?语文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影响了语文课的效率;其次,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拓展延伸的根本目的是对课文进行补充,尤其是对文本中的“文”的“点”进行强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相应的训练,达不到这样“锦上添花”的效果,就不能说是拓展延伸的成功。王老师前半节课的几个环节如下:

……

师:水罐总共经历了哪4次变化?

生:由没有水变成有水。

师:同学们知道,没水变为有水是不可能的,作者这里用了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本学期学过的《繁星》,看看冰心怎样使用想象的手法。

生:《繁星》将星星想象成在跑的巨人。

……

师:那么第二次变化是什么?这位同学非常有胆量,请你回答一下。

生:由木头的变成银的。

师:水罐的第三次变化应该是更加地显而易见了,边上的这位同学请你回答。

生: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生:因为爱。

师:再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将要学的《天上的街市》,能不能开动脑筋,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可以相互讨论。

……

众所周知,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达成多个目标,能达成“文”“道”各一个目标,即“一课(一个课时)一得(文道各一得)”,就已是成功。教师不能在教学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时候“过”了反而“犹不及”。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井然有序”,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简单实际化。

王老师在本节示范课中,教学目标甚为清晰:想象手法的运用以及对爱心的理解感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这个较为抽象的手法,借机联系了前面学过的《繁星》和即将要学的《天上的街市》的想象手法。对《繁星》的拓展延伸就是用了“剩余价值”。当时任课教师教授《繁星》,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拟人”手法上,于是,“想象”就成了“剩余价值”。在《七颗钻石》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出《繁星》,既是对以前所学的查漏补缺,又是对新课的巩固,实乃一举两得。

综上可知,我们如不能在新授课中充分利用某一个文本所有知识点的价值,则可以在后面教学的拓展延伸中“榨出”它们———“剩余价值”不仅仅是“剩余”,实际上是线索,将不同的文本串联起来。

三、突破白话文言的界限,进入高潮

论诗者常将律诗的颈联称为“转”,这个“转”就是高潮。一首诗的高潮,常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往往出现在先荡开一笔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常常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状况展开,也是说,高潮很可能在别人认为“偏”了的情况下达到。

课堂教学的高潮包括高潮出现前的预备和高潮出现时最为精彩的“一刹那”。有时候,当时机成熟时,教师也可以顺势“离”一下,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请看这堂《七颗钻石》的后半节课。

……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1页,将我们学过的《幼时记趣》齐读一遍,然后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中有没有想象?

学生齐答:有。

师:把什么想象成什么?

学生齐答:把“蚊子”想象成“群鹤舞空”。

师:还有吗?

学生齐答:把“丛草”想象成“林”……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

生:体现作者无尽的童心童趣。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象手法在文章中是常用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再把这篇文章一起读一遍。

……

一般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以古汉语教学为主。实际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在古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是否应该想到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呢?再想得深入些,作为用文言写成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否有着与现代文学作品共通的表达方式呢?

语文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与现代文割裂开来,即便是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也很少有教师考虑将两者相结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行文技巧和精神世界与现代人有太多的“所见略同”之处。现代文文本教学中留下的“剩余价值”,完全可以作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的材料。同理,文言文留下的“剩余价值”,也可以用到现代文教学中。也就是说,现代文与文言文可以互为拓展延伸的文本。由白话跨越到文言,似乎是一种“离”,然而正是这种似乎是“离”的“转”,将一堂课引向了高潮。

《幼时记趣》被安排在“金色年华”单元。由于是文言文,任课教师通常会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古汉语教学上,能按照单元要求,从“童年之趣”入手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文本的“想象”,即使能兼顾,也落实不够———“想象”,成了《幼时记趣》教学活动中的“剩余价值”,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节课在此处巧妙地“离”了一下,指向《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达到了高潮。也就是说,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了旧课,一方面巩固了新课;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文言文除了几个古汉语词语和句式外,和现代文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必害怕。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一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热闹非凡但是却没有主旨,文章的重点得不到展示。引入课堂的资源要有所选择,做到少而精,四两拨千斤。不能仅仅是材料的堆砌,知识的重复叠加,要注意与文本的关联,生成新的知识点,与文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要有目的性,应该有的放矢。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明确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勿盲目、随意拓展,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当然,课堂高潮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不必刻意追求。但是,无论是哪个环节的拓展延伸,都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文”的教学目标。拓展延伸的指向,可尽量考虑教材文本,尤其是它们的“剩余价值”。

四、结尾余音绕梁

所谓的课堂教学的“合”,可从这几个维度考虑:

首先体现为通过“板书”而“合”。下课铃响前一刹那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过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因故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

语文课堂教学的“合”,还体现为通过“作业”而“合”。学生完成作业是对已初步掌握的目标的巩固;所以,教师布置作业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王老师在课堂结语中布置的作业如下:

同学们,《七颗钻石》后面还有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皇帝的新装》。今天的作业:文章中有没有想象?另外,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如何?与《七颗钻石》有何相同之处?

在本节课的最后,王老师再度利用了“剩余价值”,布置学生对《皇帝的新装》进行预习。此举颇有深意:表面上看是对“想象”的巩固,深入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显然是对《七颗钻石》“剩余价值”的利用。由于这堂课专注于“想象”,而未曾顾及“按时间顺序叙述”这个“点”,它显然就成了“剩余价值”。将“按时间顺序叙述”作为新课的预习作业,如果新课的教学目标为“充分掌握《皇帝的新装》一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手法”,那么,《七颗钻石》就成了拓展延伸的文本———这就是另一重含义的“剩余价值”的利用了。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益,一节课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高潮,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但都要有起承转合,才是教师上课最终应该达到的目标。充分利用教学中的“边角料”资源,贯穿于每天的课堂,形成滚动式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诗涵,王家伦.肥水岂流外人田?——论文言篇目教学的拓展延伸与“剩余价值”的多元开发[J].中学语文,2016,(04).

从《七颗钻石》教学说开去 篇8

天使在宗教里是神灵的代言人,代表圣洁和良善,来帮助需要拯救的人。她的形象是美好而高贵的。令笔者吃惊的是李凤老师的课堂如“清水出芙蓉”般的润泽,却芬芳怡人;播撒文化,却不凿痕迹。在学生的眼中,她更是一位天使,她的课堂“美在自然”,“美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她的课堂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我们都是语文老师,但是,当我们拿起课本和学生一起读《窗》,一起读《枣核》,一起读《七颗钻石》的时候,我们是否留意过“金盏草”和“睡莲”的故事,是否关心过“七”这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呢?或许谁也没有。可又有多少语文老师知道,学生需要这些,也喜欢这些。他们厌恶枯燥的白纸黑字,拒绝平庸的讲授方式。平日里的语文课,于他们而言,或许就是一种被迫和煎熬。当笔者从李凤老师那里如梦方醒般地“学艺”归来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现学现卖”起来。

陶先生不是说在口为语吗?这样设计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对课本的解读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位特级教师甚至说:有趣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权衡利弊,还是决定采用这一板块:克隆人正渐渐进入人类科学研究的视野,美国、意大利等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开展克隆人的研究,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试图打开一个有关神秘的克隆人的研究大门。作为年轻一代,你们支持克隆人技术吗?哪知正反方人数比是1:5。要不要帮助?帮助是对于弱者,你怎么能以人数的多少武断判定强弱呢?当同学们你来我往,口争舌战,不以人少而气短,不以人多而持强,妙语连珠,见解独特而深刻时,当听课老师们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时,笔者知道这一设计是成功的。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呼唤更多的人文性,呼唤师生展现独特的魅力和活力,那种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独到领悟的课堂(也可以延伸至课外)的精彩生成,就越发显得活力四射。语文课堂只有通过“生成”才能走向和谐,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动构建者,用自己的主动生成,将语文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台阶,必然能看得更高;用自己的主动生成,将人生体验汇入语文学习的长河,必然能走得更远。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食物吃过之后齿颊留香,好的课堂给孩子留点什么呢?对,课尾用一组图片展示克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今天”展示完的时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张张神奇的图片:大象穿上了青蛙的迷彩服,老虎留起了狮子帅气的络腮胡……孩子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全场不断发出惊奇之声,好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本节课就到这里吧。

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扇风点火”的能力还不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学与反思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中学(226404)

笔者和学生们聊起了《寂寞沙洲冷》(周传雄的一首歌),说到了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联想到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一起想象苏轼面对温超超的坟头,低徊踯躅的情形……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笔者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不需要笔者强调什么,也勿须声嘶力竭。学生们已然领会了“寂寞沙洲冷”的妙处:无论是周传雄“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的思念,还是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万分愧疚与悲愤,人物的心境犹如广寒宫一样的冰冷。寂寞、孤独、悲怨向全身袭来,形象而生动。此时,我也仿佛成了天使。之后,我们又聊起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提到了黄巢的《不第后咏菊》,讨论了菊的象征意义及它在电影和诗歌中的作用,甚至探讨了《不第后咏菊》的风格特征。最后发现,诗如其人,先抑后扬,豪情万丈。电影主题与诗人的经历也是惊人的相似,同举造反义旗。学生们的热情不减,更让笔者坚定了一个信念:语文老师应该成为天使。

殊不知,要成为一位天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语文老师毕竟还是要教书的,离开了书(教材)似乎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我们总不至于天天“在生活中学语文”。最终还是要返璞归真,面对“白纸黑字”。难道只有枯燥,只能平庸吗?天使是为拯救人而生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为学生而生,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向光明。

“守得云开见月明”。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充满探究的动力,具备专研的能力,让他们在思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对学习生活始终充满情趣。

“白纸黑字”也是美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光。朱自清的《背影》不美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不美吗?当我们学习《春》的时候,大家都在探讨文章的语言美,可是手捧着《背影》,总觉得平淡了许多,逊色不少。难道朱自清的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变得朴素自然了?认真研究文本后发现,并不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而是“怎样的语言环境下说怎样的话,表达怎样的感情”,即“合适”表达。《背影》的语言美就在于“说合适的话”。

背影的主题也是美的。《背影》主题的理解应与《我的母亲》有所区别:除了至爱亲情的主题之外,《背影》更能够让大家明白“理解”的意义,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是有隔膜的,包括父子亲情。但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在某一个环境之下,感情融通,便体现为一种理解。作为教材,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最合时宜的。

在我们看来,教师如果能将这些不同寻常的“美”,通过前后的学习联系起来,必将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念想,必将令他们的学习生活始终充满情趣。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关于主题的理解,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仔细比较分析语言的特点,并作调换式的推敲,而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或许,学生毫无兴趣,亦或是学生对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理解是有难度的。毕竟,他们受到生活、学识、思维和想象力等因素的限制,缺少情感的真实体验。一味地推敲只是徒劳,怎么办呢?这时,你何不采用留白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这句话说过之后的场景——笑。淡淡的笑,爽朗的笑;一个人笑,两个人同时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不同的笑,表达不同的心境,可以是苦笑,也可以是一种自适,即自我排遣。或许,就在这一“笑”之后,学生也会“自适”许多。

“学生在课堂中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长,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顺应学生原有的基础,使他们自然地成长”,这便是智慧延伸的美丽瞬间,也正是堂课生命的节点。而能敲响这生命节点的人,正是我们的如天使一般美丽的教师。请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拥有一份自信,并孜孜以求,你就是学生们喜爱的天使。

《七颗钻石》最新教学设计 篇9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 二 课 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七颗钻石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看课件,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石,象征着纯洁、永恒,是珍贵的,又是难得的。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上了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你想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七颗钻石》的故事。

二、初读,铺垫情感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齐读课文。互相正音。

3、交流朗读情况:指名同桌一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

4、默读课文,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正确而又简单的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许多人、许多动物焦渴而死。

说说你看到这些场面后的感受。

故事就发生在这儿。在这时候,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设计意图:通过看课件以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此时此刻水的珍贵,为感悟课文做情感铺垫]

2、认真读课文,思考:没有水,人和动物都面临着死亡。一位小姑娘的母亲病了,急需找到一些水。在这漆黑的夜里为了母亲小姑娘拿着水罐出门找水。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找水、分水、让水、水罐一次次变化)

小姑娘在夜里为母亲找水

小姑娘找到水不舍得喝

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

……

3、小组内合作: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习:小组内集体朗读课文有关段落——边读边找出发生了几次变化——默读找出变化的原因——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各小组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先明确水罐的几次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水罐在一次次变化着,故事也变得更加感人。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在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在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中蕴含的那颗真挚的爱心。

四、品读,渲染情感

1、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变化:当世间万物在忍受着焦渴时,突然,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是什么让荒芜的大地又涌起清泉,让焦渴的人们重获甘霖?(纯洁的爱)

3、如果没有没有小姑娘纯洁的爱心,没有母亲无私的爱心,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五、唤起共鸣,升华情感

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水罐的变化”而叫“七颗钻石”呢?

爱心像钻石一样美好、纯洁,但愿爱心像钻石一样永恒。最后,(引读最后一段)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愿爱像满天的群星永远升起在每一片天空。

在一首《爱的奉献》让我们去体味像钻石一样美好的爱心,让爱的星空因为你我而更灿烂!

★ 《七颗钻石》课文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的课文原文

★ 《七颗钻石》的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 七颗钻石说课稿

★ 七颗钻石课件

★ 《七颗钻石》教案2

★ 七颗钻石同步练习题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篇11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doc 篇12

三里畈小学

杨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并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就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一个美丽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世界。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生字词,不会读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齐读课文。

3、指名认读词语

干涸

舔净

绊倒

唾沫

一瞬间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读课文,试着用“谁干什么?”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出第一自然段找水的原因。

2、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旱灾、干枯、干涸、焦渴”进行分析,指导感情朗读。

3、用横线画出最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4、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①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②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③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④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⑥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4、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学生交流汇报,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选择下面其中一个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1、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2、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3、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五、课外延伸,拓展想象

介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感受童话魅力。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有水罐----端端正正放着,水满满的----银水罐

孝心

善心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3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释了大熊星座的来历。一起去感受吧。

2、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提醒吗?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朗读。

(投影加点字,在书上注好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字音:

干涸(he) 水罐(guan) 绊(ban)倒 舔(tian)净

一瞬(shun)间 咽(yan)了一口唾(tuo)沫(mo)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教师相机板书。空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

三、课文探究:

(一)以带促读,总结学法。

1、课文以找水为线索,谁能告诉老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去找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从哪些词里你感到旱灾的严重?指名回答。

比较“干涸”和“干枯”,指导朗读。

出示西南干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旱灾的严酷。

2、、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带学生学习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标注。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女孩对母亲的爱?她可能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

把水罐的变化及原因填入表册。

总结学法

(二)合作学习,感受爱心。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学习水罐的其他变化,一起完成表册。

2、集体交流,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善心)女孩→陌生人(爱心)

3、.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这神奇的变化呢?板书:爱

四、拓展延伸:

1、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2、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庐山地震,到处演绎着爱。播放视频。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中对童话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为达到高效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三步曲”:

一、亲近文本。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文本。

主要做法是指导学生预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星座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为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也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即在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的教学中,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点上,而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熊猫咪咪》,并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读、议、找、导、悟五步

读:读课文,再次感知故事内容。(给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和空间)

议:就是读完后,让学生结合朗读的文本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

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索寻,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教师则作为倾听者,整合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S版《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一、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

二、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爱好。

教学重点

一、爱心的神奇力量。

二、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质疑

1.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你们看看他们是谁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童话故事,出示课题《七颗钻石》。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童话的作者。

3、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大概。

三、处理第一自然段

1.刚才有的同学问“大旱灾有那么严重吗?”(想了解旱灾时的情景),这个问题我们通过阅读哪个自然段就能解决?(生:第一自然段)2.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出示第一自然段)

3.大旱灾严重吗?(指着板书)你从哪儿感受到的?(指名两人说)4.自由读:你们体会的真好,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残酷。5.指名一人读。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语:

看,大旱灾多么严重,多么残酷啊!就在这场大旱灾中,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很多神奇的变化。

1.指名读描写水罐变化的句子。

上节课,同学们在读书时画出了描写水罐变化的句子。

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读一读。2.默读二、三自然段

(指板书)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呢?

大家能不能还像刚才那样通过阅读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二——七自然段,试着找一找答案。(指名说)3.指名四人读二、三自然段

看来,同学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有的同学还联想到这是神的力量。

从这一次次变化中你都体会到了小姑娘对谁的爱?这样吧,我们请四位同学把这几个情节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说 4.情节1——给妈妈找水

这些爱都令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先来读读小姑娘为妈妈找水的这个情节,看看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小姑娘非常爱她的妈妈。

(1)自由读 学生说:

1.一天夜里(1大旱2爱妈妈)

2.找哇找哇,终于(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小姑娘会去哪找水呢?

3.小心翼翼、一滴一滴(水太宝贵了,小姑娘为了自己的妈妈有水喝丝毫不敢放松)

(3)我听出了你们的又惊又喜,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呀!点评:水罐里有水了,而小姑娘想到的确是她的妈妈,她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啊!

(4)指名读完整情节

谁把这个情节完整的读给大家听?

谢谢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5.课件演示情节2、3的变化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小姑娘爱小狗,把水给小狗喝,于是水罐变成了银的。(多神奇啊!)小姑娘爱妈妈,捧着水罐给妈妈喝,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太神了!)

6.情节4——给陌生人

在水罐的这些变化中(指板书),有一次变化是最神的,你们认为是哪一次?

(1)自由读

我们再自己读一读这个情节,看看这个过路人什么样?

(2)指名说

渴极了。你从哪看出来?(脸色苍白、有气无力)

谁能试着读一读过路人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什么是过路人?素不相识的人。

从哪能感受到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更、全都)

这可是大旱之年啊,这一罐水多么宝贵呀!有了它,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啊!可小姑娘还是把水给了过路人。指名读小姑娘的话。

谁想读读这两句话?(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读。

(出示句子)奇迹再次出现了!自由读

读了这次变化,让我们又想起了小姑娘找水时的情景。(出示句子)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句话,大家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从“涌出、水流”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看来,这一次次的爱心感动了上天,使水罐里一下子涌出了这么多的水。

(3)大地上有水了会是什么样?

(出示句子)看,你们能试着说一说吗?先自己练一练。

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花儿不再——,草木不再——,人和动物不再——。

大地上有水了会是什么样?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大地上又生机勃勃了!)7.那七颗钻石呢?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读出了你的感受,还有谁想读?

8.我们再看看这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这是为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总结板书:正像同学们说的,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而且无私而广博的爱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七颗钻石变成了七颗星星普照大地,这不是爱满天下吗?

五、拓展、发散

上一篇:数学f1初中数学【教案】2.3绝对值与相反数下一篇:十九党知识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