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2024-06-14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精选9篇)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1

深生态是对“生活质量”(富于内在价值情形)的赞赏,而不是坚持追求不断提高的更高要求的生活标准,人们将因此认识到“大”(Big)与“棒”(Great)的巨大差别,人类生活的文明尺度,不在于“生活标准”,即物质占有量的不断提高,而在于“生活质量”,即物质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金滩旅游在战略发展上,将对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以及经济生态进行协调性的保护与开发,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在这个层次上,金滩旅游规划开发项目不仅是对滨海生态旅游的阐释,更是对生态经济、生态城市的演绎,以此将在文登推动确立新的城市文化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易操作性,课题组摈弃了常用的“旅游区”、“风景区”等概念,提出“旅游新镇”的概念。此种定位方式是将金滩旅游区作为一个面向未来二十年的镇域经济区,由旅游区的态势分析,对其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蓝图轮廓、发展方向和机遇进行总体判断。

在制造业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旅游策划项目组分析了金滩旅游区应立足于其优势产业,积极寻求切入点,依托渔业的优势资源,以休闲和度假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区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区的潜力,进行郊区城市化的“生态化开发”,打造集半岛水景、田园风光、海岸滩涂、自然野趣为一体的海滨景观设计,建设第三产业高度密集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镇,以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渔业资源为基础,结合自然风貌的滨海特质和沿海高速公路通过的区位优势等综合情况,设置具有滨海小镇特色的深度旅游项目。在具体的旅游项目策划方面,应该突出该地区已有的主导优势产业,通过区内外优势资源的聚合,设置高级海产品交易中心、售楼中心等,配套具有高品位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以娱乐、休闲起步,打通产业链,通过“聚变”形式,产生规模效应。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2

1 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生态视角

从茶的客观生态视角来说, 茶作为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几乎都有不同种类茶树的分布。茶树喜温喜湿, 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种类, 只要是酸性土壤和没有阳光直接暴晒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茶树的身影。茶树根系深而长, 在其生长的区域有较好的土壤维护与巩固的功能,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涵养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作用。茶树四季常绿, 其芽、花、叶、果都有一定的观赏性, 而且茶树分枝能力强, 树形朴素易于修剪, 因此, 茶树既可以作为摘制茶叶的经济作物, 又可以作为园林绿化的观赏类植物。茶树类型十分丰富, 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 人工种植的茶树数量巨大, 野外自由生长的茶树也随处可见。大型茶树可以作为行道树或林荫路种植的植株, 小型茶树也可以被制成盆景摆在案几上供人赏玩。可以说, 茶树倾其所有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 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它利用最少的物质条件给予人类最大的经济与文化财富, 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般高尚理念, 这也正是古人将“南方嘉木”这一称号授予茶树的原因所在。

茶的客观特性相比其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来说则显得稍单薄了些, 事实上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超越了一种解渴的饮品的狭窄范围, 茶的精神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三大哲学思想在远古就有了交集。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茶的喜爱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无论是被提升到“经”的层面的“茶圣”陆羽的《茶经》还是从宋代开始流行起的“斗茶”的雅戏, 抑或是历代诗词大家们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与茶相关的语句如“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 浣溪沙) 、“少日春怀似酒浓, 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 茶瓯香篆小帘栊” (辛弃疾, 定风波) , 茶在中国人眼中早已成为一种以物咏情、咏物抒怀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不仅是儒家, 包括佛、道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中也随处可见茶的影子。佛门子弟最初选择茶作为打坐时的饮品就是看中了茶具有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 为了避免打坐时瞌睡而开始饮茶, 久而久之, 佛门中人逐渐养成了参禅时饮茶的习惯, 于是有了“茶禅”和“禅茶一体”的说法。日本茶道的茶具是一种“口不卷而底卷”的茶具, 这种古老茶具正是唐代饮“末茶”———先将茶叶研磨为末, 以水冲泡后形成混合的茶汤, 然后连末带汤一起喝所需。道家则将茶推上了几近乎“道”的高度, 老庄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茶的天然无矫饰与自然之“道”莫不相合, 故茶几近乎“道”。

2 云南茶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2.1 茶文化传承的局限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云南作为中国境内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水平始终相对落后于汉族地区,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够形成自己系统、规范、完备的文字体系。即便曾经出现过本民族独有的文字, 但由于使用人数少、流传范围狭小, 加之朝代更迭或遭遇战乱等因素, 这些文字也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再为人所记忆。文字的缺失往往等同于文化传承的断裂, 尽管云南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大量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 而且仍然有不少以歌曲、舞蹈等文化元素通过口口相传或父传子、母传女的形式保留至今, 然而缺少文字载体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既难以归根溯源厘清发展的历史脉络, 又无法形成规范、完整的文化体系流传子孙万代。因此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往往呈分散式、碎片化传承, 既不完整、清晰, 又经常出现人为的错误和疏漏。与此同时, 汉族地区愈发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世界其他地区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毫无阻挡地进入了年轻一代的生活, 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与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境界截然不同。年轻一代将前者视作先进和时尚的代表竭力追求, 而后者则被作为落后与陈旧的代名词遭到漠视。

2.2 观念相对落后

云贵高原多山险峻的地质条件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交通闭塞、进出困难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与外界交流受阻, 信息传递不畅, 除非能够走出大山, 否则终身受困。这种自然环境的局限也造成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相对封闭与保守, 尤其是老一辈人更加坚持着“火塘”文化的传承, 既不主动接触外部文化, 也拒绝非本民族文化的融入, 这种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茶文化对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3 建立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3.1 政府积极引导

转变长期以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相对呆板、僵化的管理思维, 尤其需要首先改变“按部就班”、“等、靠、要”的习惯性思维。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产业链条, 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使产业升级和壮大。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既需要“推出去”, 也需要“引进来”, 即云南本土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广泛宣传推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而全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也需要适当引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开发和培育更加符合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需要的茶文化产品与服务。落后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帮助茶文化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反而常常阻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2 打造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促进本地中小旅游企业的合理融合, 形成一个具备领导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通过资源共享壮大实力后打造一个或若干个本地大品牌。比如就茶马古道沿线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共有五条, 分别是“官马”、“藏茶马”、“江莱茶马”、“旱季茶马”、“勐腊茶马”。五条茶马古道串连起了汉、藏、白、傣、东巴、古滇等传统文化, 也使北京、昆明、拉萨、丽江、普洱、香格里拉等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因为茶文化被紧紧联系到一起。打造云南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可以采取先内后外、先小范围后大范围的原则, 首先将云南境内直接途经茶马古道的若干城市如丽江、普洱、香格里拉、下关、思茅、勐腊等全部整合起来, 可以先从“云南茶家乐”这种小规模的生态旅游试点入手。所谓“茶家乐”是在“农家乐”基础是以茶为主题和切入点的文化旅游的最小单位, 其基础和载体是种茶的农户, 游客在这些袖珍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节点上感受采茶, 制茶, 品茗, 购茶的过程, 在身体上体验茶农充满茶香却仍然辛苦的劳作, 在精神上参悟茶由苦到甜、回味无穷的境界与人生的契合及“天、地、人”合一的禅味。

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则可以在“茶家乐”基础上更进一步, 建设规模化、系统化的茶文化庄园与茶博物馆, 庄园与博物馆的文化积淀较“茶家乐”更为深厚。庄园里有专业的制茶师傅手把手地教游客炮制高档手工茶, 用山中的泉水冲泡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 看茶艺表演, 学习茶道, 吃茶宴、品茶点等;博物馆里可以让游客学习茶树、茶叶的品种、差异、优势与特色, 了解茶在养生、保健方面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观看与茶的生产、制作、销售相关的历史古籍、出土文物, 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知识以及它们与中国茶的内在关联和传播途径等等。

发展到更高程度和更大规模后, 则可以参考“印象”系列的舞蹈与音乐艺术表演创造出“云南·茶”系列文化表演节目, 仿照“印象”系列的表演机制将云南的茶文艺表演节目推向国内与世界。

3.3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现有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除了茶叶制成品和茶具外, 难得有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的出现。云南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应尤其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比如结合云南特有的白银艺术品或蜡染工艺制作与茶相关的茶具、茶包、茶枕等相对传统的产品;或者结合著名的滇药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滇药代茶饮、滇药减肥茶、滇药保健茶;也可以将云南地区的地方小吃结合茶叶或茶汤制成云南茶饼、云南茶饮料、云南茶小吃等;若技术条件具备还可以适当开发茶香水、茶化妆品等更为高档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纪念品。

4 结束语

我国目前有相对成熟的四大茶产业区, 不少著名茶产区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但这些地方开展的茶文化旅游仍然徘徊在整个旅游大市场的外围甚至被边缘化, 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牌化旅游产品。包括云南在内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目前仍存在开发形式相对单一、产品种类少而不精、始终未能建成规模化的大型产业链条、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其根源既有地区经济整体欠发达的客观原因, 也有管理者与经营者思想意识保守的主观原因。因此, 以云南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旅游既需要从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链、加大宣传力度这些“硬件”上着手, 也需要从开拓思路、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安排旅游与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的“软件”上努力, 两手一起抓才能促进整个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力娇, 徐奂, 董平.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J].当代旅游 (学术版) , 2010 (2) :74-80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3

花卉+婚庆产业=世界爱谷

产业依托:花卉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1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项目定位:世界爱谷.一生一世走世界

客群市场:婚庆主题、花卉观光休闲等150 km以内的市场 创意内容:花卉产业在旅游开发上一般要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 区,以各种芳香、观赏和经济花卉种植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话花海,种植本身可以形成 大地景观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主要赢利点: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花卉深加工、延伸品;婚纱摄影、婚礼举办、 婚礼餐厅、婚礼蜜月洞房;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

发展愿景:每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都应该建设一个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体项目。

苗木+休闲娱乐=美丽中国生态城

产业依托:苗木种植产业规模要求:5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项目定位:美丽中国生态城。创意化绿化美化情景样板间

客群市场:花卉苗木休闲度假产业

创意内容:苗木产业也是在农业旅游规划中经常碰到的资源类型,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苗木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在当下的广大乡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升级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身就具备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但是由于规模和数量增加,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在苗木种植的时候可以按照城市、小镇、村庄、公园、道路、庭院的空间绿化美化景观效果进行景观苗木搭配种植展示,形成绿化美化样板间效果,提升苗木产业的销售;在情景化的样板间之中,进一步融入适合儿童、情侣、亲子、运动、游乐的各种旅游项目,形成整合化发展效果。

主要赢利点:苗木种植、销售;运动、游乐、亲子等。

发展愿景: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国家级的苗木产业基地都应该构筑一个美丽中国生态城项目。

林业+游乐项目=树上穿越游乐公园

产业依托:林业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2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本项目主要是针对经济 林以外的林业资源。

项目定位:树上穿越。创意游憩森林公园客群市场:森林游乐游憩客群市场创意内容:针对林业资源,创建“树上穿越游憩公园”、“树顶木屋、树中穿越、林下游憩”的三维空间开发理念,即依托树冠可以开发树顶温泉SPA、树顶度假木屋、树顶休闲书吧、树顶瑜伽健身台、树顶观光餐厅等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项目进行整合发展;树中依托树干通过空中吊桥、藤索、栈道和各种拓展运动结合,打造适合儿童、团队的拓展训练项目;树下利用陆地空间打造度假帐篷营地、森林氧吧、林下采摘等项目。

主要贏利点:游乐、运动、度假、养生、林下经济等。

发展愿景:在中国广大的林业资源广袤的地区,一定要做好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整合,让森林除了生态一出价值外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牧场+牧场生活体验=勇士狩猎乐园

产业依托:畜牧家禽养殖产业

规模要求:养殖产业需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是依托草原、荒地、山林的养殖产业,或者养殖场周边有可利用的空地资源。

项目定位:勇士狩猎公园?回归大自然最真实的体验

客群市场:特色畜牧产品美食和体验游乐。

创意内容:这里所指的牧场不仅仅局限于真正的草原牧场,而是指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养殖产业本身就是农业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于类似资源依托的项目,要充分释放人类对于动物的天然感情,除去要对养殖技术、环境和品质进行稳步提升外,如果可以有可以依托空地资源的话,我们提出建立一个勇士狩猎乐园,该狩猎不等同于传统狩猎,而是让游客赤手空拳去抓我们特意放养的各种特色动物、去捡散养的鸡鸭鹅下的蛋、去挖山地野菜等等,而且游客获得的动物蔬菜,一方面可以就地交由餐厅进行定制化烹饪,就地享受美食,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定制化包装成具备自己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主要赢利点:养殖、延伸加工、特色美食、体验狩猎等。

发展愿景:人类最初的本性就是在于善于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此类项目一方面可以丰富养殖产业盈利方式,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畜牧产品的价值和品牌知名度。

果业+创意体验设计=创意瓜果王国

产业依托:水果种植产业规模要求:一般是在知名的水果产地,水果自身的采摘农业旅游基本已经形成市场知 名度。

项目定位:创意瓜果王国?让瓜果旅游更上一层楼

客群市场:水果采摘近郊休闲游憩市场。

创意内容:一方面做好瓜果采摘观光等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瓜果种植品种,提升瓜果种植技术,引入现代科技大棚实现一年四季、不同地带的瓜果采摘游乐;另外一方面将瓜果进行创意化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比如可以打造苹果创意小镇,在苹果采摘园中,有苹果小屋、苹果城堡、苹果乐园、苹果垃圾桶、苹果路灯、苹果休闲座椅等等,甚至其中的服务人员也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 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都打扮成苹果形态,游客在用餐的进程中所使用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打造也将苹果的元素运用到极致。所谓创意瓜果王国,其实就是将一个地方最突出的瓜果进行极致化的创意打造,让游客实现全感官的游憩体验,进而成为地方特色瓜果的展示窗口,推动瓜果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

nlc202309090603

主要赢利点:瓜果种植、休闲采摘、创意游乐、特色度假等发展愿景: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瓜果产品。

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百渔乐园

产业依托:水产养殖产业

规模要求:一般依托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

项目定位: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客群市场:休闲鱼乐市场。

创意内容: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是指要丰富水产养殖品种的多元化,特别是用作 旅游开发部分,其次要丰富体验游乐方式多元化,在传统的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 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鱼的各种玩法(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打鱼)做到极致,同时引入相关联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整个构筑一个乡土田园游乐游憩方式 综合体。在做好各种游乐方式的的同时,将各种水产养殖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的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主要赢利点:水产养殖、渔乐体验、特色餐饮、特色度假等。

发展愿景:在每一个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区域,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一个休闲游憩体验部落,既可以丰富水产养殖的收益来源,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水产养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田+创意景观种植=大地景观

产业依托:大田种植

规模要求: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

项目定位:大地景观。大田也可这样玩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客群市场:农业观光体验。

创意内容: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出现的,在当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管控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大田种植的景观效果也是时下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针对于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行展示,建设至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

发展愿景:中国广袤的田园应该成为承载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以旅游为画笔在广袤田园上绘画出五彩斑斓的大地景观。

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设计=梦回十八坊

产业依托:传统民俗技艺、劳作方式

规模要求:作为单独的项目10-50亩皆可以。

项目定位:十八坊。步入即梦回千年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客群市场: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体验。

创意内容:每一个乡村旅游发展地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都会形成具备地域特色的民俗技艺、耕作方式和传统工坊,这正是乡村地域文化的经典所在也是其独特吸引力所在。整理出每个地域最具特色的传统劳作作坊,在一个区域进行场景化的再现,包括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都要进行场景化、情景化的再现,游客既可以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劳作方式,比如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等。

主要赢利点:参与体验、手工纪念品销售等。发展愿景: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应该只是通过静态化的博物馆展示来实现,十八坊项目的出现将成为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

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

项目定位:真正的美丽乡村。乡愁的体验地

客群市场:民俗近郊休闲体验客群。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创意内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党和国家对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各种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发展。

主要赢利点: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等。

发展愿景:美丽乡村的建设落脚点还是在乡村,如何真正的将乡村的特色挖掘打造出来是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所在,期待未来的中国大地上美丽乡村的发展真正的是实现一村一品。

田园养生+度假模式=主题休闲度假庄园

产业依托:田园风光和具有疗养保健价值农业产业发展区域。

规模要求:根据规模大小进行相应的特色设计,可以打造精品度假庄园还可以打造田园疗养度假小镇亦可以打造田园养生国际漫城。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项目定位:庄园人生。掀起都市居民的生活革命客群市场:田园度假客群市场。

创意内容:依托各种特色化农业种植产业的地区,如葡萄、中草药、蓝莓等具备养生价值的农业资源,挖掘其養生保健疗养作用,挖掘地域内的美食、文化、特色运动娱乐等方式,打造以特色度假生活为主的综合体项目。目前比较突出的主题度假庄园有葡萄酒庄、中药养生庄园、蓝莓庄园、温泉庄园、享老庄园、香草庄园、企业农庄和艺术庄园等等。度假庄园可以结合现有的特色农村进行整体 改造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特色化的建筑景观设计来实现。

主要赢利点:度假地产、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产业加工等。发展愿景:庄园将成为未来都市人逃离城市生活的首选目的地,未来度假庄园将可以成为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拳头产品。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4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型态,它融入了“三产”(第一、二、三产业)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休闲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休闲农业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植被与土壤破坏、固废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在当代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试图提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实现路径,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1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是针对日益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指导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2].循环经济理论把社会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和运行,要求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要求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减小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物质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随之提升,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人们会选择旅游的方式予以放松。而针对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企业开发了生态旅游,以实现人们亲近自然,舒缓压力的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既能令游客释放压力,又能对环境予以保护,受到了许多旅游企业的推崇。鉴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工作。

―、生态旅游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内涵说法不一,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国外的专家、学者关注度较高,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无论是国外的专家、学者,还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都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内涵为以原生态、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旅游的对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大物傅、风景名胜不胜枚举,比如:长白山、安徽黄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游客残留的垃圾对景区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对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破坏,最终导致旃游资源退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要求。

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呈现规模较大、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但是,在旅游企业当中,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问题。由于传统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而有的属于家族企业,个人管理意识强,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创新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发展较慢,不利于市场竞争;其次,人才问题。各领域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在传统旅游管理当中,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大多由业余人员组成,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导致其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岗位热爱程度较低,人员流动现象较为频繁;最后,市场竞争问题。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上升的因素的积极影响,旅游业发展日益繁荣,但对旅游企业管理明显不足,还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呈现良性市场竞争趋势。但是,在现阶段的旅游企业发展中,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使,进行恶意竞争,导致市场竞争紊乱,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对于当前人们旅游来说,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无法满足对环境发展的具体要求。所以,为了促进旅游企业的长期发展,确保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模式。首先,旅游地管理理念应予以转型。我国旅游市场需求较大,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三产业,面对这种情况,应注重旅游地管理理念的转型工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展过程中,旅游企业将生态旅游予以宣传,进而引起共鸣,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旅游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确保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培养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联系,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人们将环境保护进行到底。比如: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培养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后,培养生态旅游管理观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企业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保护意识。鉴于此,旅游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地进行宣传,以期实现对游客起到提醒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企业还要加强主人翁意识,将旅游地环境保护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游客旅游过程中,能够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其予以监督,以期实现文明旅游。结束语

生态农业旅游案例 篇6

镇内水资源:有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5座,属李善桥、棒化桥、通济堰的灌区。镇内有变电站l处,电网覆盖全镇,电力充沛。

xx镇拥有广阔的多种类型土地资源,适宜种植的范围广、品种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辣椒等粮食经济作物:橙、柑、柚、梨、桃、李等优质水果;养殖猪、牛、羊、鸡、鹅、鸭、兔、鱼等家禽和水产品:近2万亩林地和2千亩桑园。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优质水稻和杂交制种、水果、生猪和奶业、竹业、蚕茧、蘑菇、蔬柒、水产养殖等八大基地:镇内有丰甯的页岩、石材、地下芒硝等资源。

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篇7

近年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的形式也在进行多样化的全面迅猛发展, 旅游界兴起了回归自然的全新旅游概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山野林间, 寻求大自然的真谛, 寻求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健康启迪。其中以农业休闲方式为主的生态游模式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选择的旅游模式之一。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分为和田园生活的功能, 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她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没在旅游活动中, 游客需要的不是物质结果, 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感受。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2.2.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 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 既增长知识, 亲近自然, 又陶冶情操。2.2.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 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 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 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优美, 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 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 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2.2.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 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 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2.2.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 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 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 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 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 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 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 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2.3.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 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 因地、因时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2.3.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 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 通过相互带动作用, 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2.3.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 经济条件可能, 交通比较便利,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2.3.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 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 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 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2.3.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 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 改善农村环境, 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 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 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3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园区现已发展为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 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3.1 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 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 陆地与澳门相连。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 环境优美, 面积广阔、交通便利, 基础条件十分好。

3.2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3.2.1更新策划理念, 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 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 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 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3.2.2产学研紧密结合, 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 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 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 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联合开发高新技术。3.2.3以科技为本, 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 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 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 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 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 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3.2.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 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 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 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 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4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4.1 理念创新。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 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 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这样通过理念创新, 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 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 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 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 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4.2 制度创新。

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 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 实行“技术折股, 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

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 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 (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 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 。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 形成报酬级差, 混淆用工身份, 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 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 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 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4.3 组织创新。

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5 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 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 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 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 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 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 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 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 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 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

摘要:以农业休闲方式为主的生态游模式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选择的旅游模式之一。针对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2) .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7.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篇8

【摘 要】秦岭国家植物园建成后,成为展示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亮丽名片,本文提出建立大秦岭生态主题公园的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以“回归大自然”为特点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探险等生态旅游,打造秦岭生态旅游品牌。

【关键词】秦岭地区;生态旅游;主题公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5-01

秦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最为丰富基因库,被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秦岭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山形地貌、水域风光、森林植被、珍稀动物、气候环境等享誉海内外,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丰富厚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因此,秦岭旅游发展将以秦岭山水为基础、以地方文化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主线、以山水和文化特色的资源整合为发展脉络、以主题公园为秦岭旅游的经营单元。

秦岭是世界三大著名山脉之一,是中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独有的秦岭更是一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天然原生地域,至今人们能看到这里最原生态的神奇地貌,是一处“世界级”天然植物园。大熊猫、朱、羚牛、金丝猴、独叶草、太白红杉等很多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个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区域存活。秦岭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秦岭国家植物园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重要的绿色工程,总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15.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植物园,是大型立体式植物园运营的试点。 秦岭国家植物园海拔从480米延伸到3000米, 园内的平地、丘陵、山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园内共有13条河流,还有大峡谷景观、瀑布景观、石海景观、山林景观等大量自然景观,园区景观资源等指标都位居全国植物园首位。秦岭国家植物园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未来3到5年之内,秦岭将升温为陕西乃至全国人居和休闲度假的热点区域。

秦岭國家植物园划分为植物迁地保护区、动物迁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以及农业观光和生态度假等4个区。动物迁地保护区以楼观台的道观、森林公园、动物抢救中心为规划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主要进行大熊猫繁育基地、朱鹮繁育基地、羚牛馆、金丝猴馆、鸟类天堂及其他动物场馆建设。农业观光和生态度假区,面积34平方公里,在楼观台沿山一线以市场化方式建设自然农业观光、生态度假设施,为秦岭植物园提供综合服务。

秦岭国家植物园不仅成为陕西的绿色“形象大使”,而且也将成为我省继兵马俑历史文化、法门寺宗教文化、延安红色文化等知名品牌之后,增添的第四个文化品牌———绿色文化品牌,并将成为展示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世界级主题公园。

随着秦岭整体形象的塑造、品牌市场的培育、大规模营销活动的开展,生态旅游的逐渐兴盛,秦岭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兴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总收入将会逐渐上升。据《秦岭旅游发展规划》预测,秦岭旅游收入近期目标可达150-200亿元,近期游客接待量为3500-4300万人次。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秦岭旅游发展整体水平与所拥有的顶级生态旅游资源是不匹配的,与秦岭所拥有的世界知名度是不相应的。总体来看,与国内其它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相比,无论是游客人数还是旅游收入,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竞争力,秦岭地区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现有旅游项目多以传统的观光游览为主,新兴的度假产品和特种产品较少,特别是精品更少,不能满足高端游客和个性游客的消费需求。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对人文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以致游客参与、体验性的旅游产品项目严重缺乏。同时,缺乏大秦岭旅游观念,表现出旅游项目雷同化,开发无序化等问题,导致各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秦岭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客源需求,构建秦岭旅游多角度、多形式、多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各个旅游发展板块的旅游资源,设计并推出重点旅游产品组合,体现其生态、珍稀动植物、地方文化、休闲等产品特色;设计并推出满足世界、国家、地区等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打造秦岭地区内部、省际联合及专题旅游线路。

1 大秦岭生态主题公园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是秦岭生态主题公园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突破秦岭地区各级行政区划,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设想,构建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使秦岭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绿肺、生态屏障和负氧离子库;打造陕西秦岭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构建秦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共进的良性循环体系。

(1)打造大景区:秦岭作为国际性大区域旅游目的地,须打造若干具有较高旅游产品价值的大景区,如自然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科学考察区、探险旅游区等,结合自身品牌效应和优势项目,构建统一的品牌联合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2)扩张大容量:秦岭作为山地型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一方面加大景区的可游面积,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游客空间流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度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产生大影响:应用新的营销理念,实施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品牌营销战略,树立起世界知名的秦岭生态旅游品牌,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产生大的影响,全方位提升秦岭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构建大循环:秦岭地域广大,为了旅游活动的顺畅进行,必须构建交通大循环,同时打造旅游线路大循环。一方面加强秦岭内部各地市景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各旅游发展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之间交通循环及线路循环。另一方面加强秦岭与外部的联系。

(5)突出大特色:大秦岭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发展模式,既有自然特色,又有人文特色。对于秦岭旅游来说,生态特色是秦岭旅游的最大特色。因此,秦岭旅游必须坚持走生态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2 结论

依托秦岭优良的旅游资源,通过大景区建设、特色项目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秦岭“华夏龙脉,中国脊梁”的总体形象,将秦岭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最具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创建高质量的自然、人文、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形成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げ慰嘉南:

[1] 杨新军,李同升. 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通报,2004,3

[2]张小明. 秦岭北麓“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析西部下半月》。2008,10

生态旅游农业(定稿) 篇9

仲宫镇是济南南部山区后花园的第一站,距市中心城区仅10余公里,辖129个村、11万人,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近年来,该

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组团开发”的思路,依托绿水青山,把发展以服务城市为方向的生态旅游农业,作为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龙头产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全镇形成了以7大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6处观光农业园区和基地为主体,300多个农家乐为

补充的四季旅游格局,60%以上的农户通过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走上了致富路。先后被授予“全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示范基地”、“

全省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文明村镇”等称号。

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生态富民路子

仲宫镇地处南部山区三川四峪交汇之处,是我市实施“南控”战略的核心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及“南控”制约,全镇

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多数农民靠种果树或到城里打工维持生活,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南控”固然会对全镇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也并不是没有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他们在学习借鉴北京、成都等地城市近郊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南控”的大背景下,全

镇工业发展受到制约,靠传统农业也根本无法实现农民致富,必须在稳固一产、优化二产的基础上,从旅游三产上搞突破。而生态旅

游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现代农业形态,既符合“南控”战略要求,也是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它对于农业来说,能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城市资

金、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流入,激活内部发展活力;对于农民来说,则拓宽了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仲宫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一是该镇是南部山区离省城最近的乡镇,距中心城区只有1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二是境内锦云川、锦绣川、锦阳川三

川汇聚,卧虎山、锦绣川两湖荡漾,自然风光优美;三是齐鲁第一大佛、隋唐太甲山遗像、子房洞遗址等人文景观荟萃,待开发的旅

游资源丰富;四是随着省城近郊游、休闲游的日益火爆,发展空间和前景越来越广阔。为此,他们提出了“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以服务省城为方向,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繁荣镇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

规划先行,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遵循《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基本原则,聘请专家编制了《仲宫镇生态旅游

农业发展规划》,为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和旅游项目安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

讨论活动,引导全镇上下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农业当旅游业来培育,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营造了浓厚

发展氛围。

做好山水文章,构建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仲宫镇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坚持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组团式开发,构建起了大型旅

游景区、农业观光园区(基地)和特色农家乐互为补充、层次分明、适应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格局。

大力引进发展综合性旅游景区。坚持把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和重点,着力培育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航空

母舰”。强化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制订了扶持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用地上,镇里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项目

用地由政府出面协调村里进行土地调整,办理流转手续,避免客商与村民之间出现利益纠纷;在税收上,项目运营后五年内按形成地

方财力的一定比例奖励企业,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档次。近年来,在不断提升红叶谷、金象山游乐园、卧虎山滑雪场等景区

规模档次的同时,又先后引进新上了世纪园、波罗峪休闲度假区、大佛寺观光园等总投资10多亿元的旅游项目,许多没有耕种价值的荒山、荒滩、荒地资源,变成了一个个大型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旅游格局。

组团式开发观光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是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主要载体。仲宫镇重点规划建设了环湖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并以其为核

心,辐射带动全镇生态旅游农业实现组团式聚集发展。项目区规划面积2.5万亩,主要建设“一地六园”,即1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

基地和6大休闲采摘观光园区。项目建设一年多来,营而蔬菜公园、杨而休闲度假园、卧虎山垂钓园等都已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接待

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省城居民自驾游、休闲游的首选之地。在园区建设中,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主要搞好园区规划设计和基

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大户、龙头企业和外来客商作为投资经营主体,成片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观光园区。大胆创新经营思

路,除了发展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等传统项目外,城市居民还可以在园区内“招租认领”一块“私家菜园”,一家人共享田园之趣。

如济南庄正科技公司策划经营的青青有机菜园,规划了35亩地建设高档休闲度假农庄,发展有机菜种植和休闲垂钓等项目,并在地头

安置具有北欧风情的迷你小木屋。他们以1分地每年2000多元的价格对外出租,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彰显了休闲度假农业的巨大发展

潜力。

提升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的引导和规范,力促农家乐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

变、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从无

序竞争向规范化服务转变,让一些低档次的农家乐淘汰出局,逐步提升经营档次和水平。实行农家乐准入审批制度,对不符合规划、达不到规模的坚决不予批准,适当控制农家乐数量。制订了农家乐管理标准和星级业户评定制度,实行门前“五包”(卫生、绿化、容貌、设施、秩序),做到“四有三无”(即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淋浴室、自来水、沼气池,无乱堆乱放、无污水乱流、无家禽散养),加强食品安全及环境卫生监管。重点扶持旅游特色村发展,培育农家乐旅游品牌,全镇以休闲、观光、采摘为亮点的旅游特色村发

展到20多个。今年以来,集中开展了农家乐综合服务提升行动,从经营、卫生、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为全运会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永续利用,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仲宫镇牢牢把握生态保护这个核心,狠抓基础,优化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保护生态、植树造林不再是实施“南控”战略的无奈之举,而已成为仲宫发展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他们加

大生态保护力度,彻底关停了19处矿山,对存在违法行为的违法占地全部予以处理,共拆除违章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组织实施了

“三川增绿”等各类绿化工程,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投工投劳,仅近两年就投入1000多万元、绿化荒山2.6万亩,计划再用三年时间把

所有荒山全部绿化,建成绿色仲宫。立项实施了锦绣川、锦云川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5%以

上。投资400万元实施了道路精品绿化工程,构建起通达各村各景点的绿色网络。全镇林木覆盖率由2007年的54%提高到58.3%。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点上抓园区、面上抓调整”的思路,以农业的功能性调整为方向,拓展“生产、生活、生态、服务”

四大功能,努力把仲宫建设成为服务省城的大果园、大菜园和鲜食作物、小杂粮生产供应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一村一品”“

多村一品”,集中连片发展,规划建设了6大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即1.5万亩无公害蔬菜、4万亩优质果品、1.5万亩鲜食作

物、5000亩花卉苗木、5000亩中草药种植和5000亩优质杂粮基地。严格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循

环农业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杀虫灯、防虫网等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培育发展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

业和24个农民合作社,申报认证了14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全镇粮、果、菜面积比例由三年前的5:4:2

调整到2:5:3。现在的仲宫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的棒子麦子,而是处处花果飘香,一到周末游人如织,展现了省城后花园的无穷魅力。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建设。抓住被列为全市城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的机遇,圆满完成了镇驻地骨干道路拓宽改造,基本实现了村

村通公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四个村村通”,为游客到来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强旅游购物设施建设,引进南方富申公

司新建了大型综合性商业街区———上海街,入驻工商业户120余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2300万元建设了仲宫污水处理厂并

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5000吨;在农家乐业户集中的门牙景区,沿河道南岸铺设了污水管道,并在景区下游投资120万元建设了污水

处理站。开展了“环卫进农村”活动,以景区周边、水库周边、交通干线两侧为重点,整治“八乱”现象,提升镇村容貌,被评为全省

环境优美乡镇。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79%的村成为区级生态文明村,艾家村还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

位,其经验被在全省学习推广。

搞好旅游宣传促销。对全镇旅游业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推销旅游项目,全力开

拓客源市场。以镇驻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策划推出了“三川一湖一峪”五条生态旅游线路,形成了富有仲宫特色的旅游品牌。强化宣

传促销,每年组织举办春季赏花节、郁金香节、蔬菜采摘节等8大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并利用政府网站及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全

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计划投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游客集散服务中

心,全力打造齐鲁旅游强镇品牌。

综合带动,新农村建设“助推器”

从仲宫近年来的实践看,生态旅游农业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已成为全镇发挥生态优势的“转化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越好的地方,旅游人气就越旺,农民的收入就越高,这就使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

行动,由“要我保护”变成了“我要保护”。这种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对生态保护具有根本性意义。广大农民纷纷在房前屋后栽树

种果、见缝插绿,美化绿化家园。农家乐经营业户、各大景区更把生态绿化当作经营之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红叶谷在建园之初就秉承生态发展的定位,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前的40%提高到98%。全镇林木覆盖率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今年将提高到60%以上。

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变成了独特的旅游商品,突破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可以直接挂在藤上、挂

在树上卖,价格远远高于过去农民自己运到城里沿街叫卖。全镇发展采摘观光农业的亩均收入过万元,营而蔬菜公园大棚采摘区亩均

收入高达3万元。今年一位农民种植的大棚甜瓜,一个卖到十几元,仅两周时间便被游客抢摘一空,一个棚收入20多万元。刘家村村

民采取以地入股方式成立了八里峪生态观光农业合作社,对6500亩山地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规模经营,村民收入两年翻了一番

多,该村这种以合作社催生土地流转、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被专供省部级以上领导参阅的《中国新农村

建设内参》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前来学习参观。

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生态旅游农业不仅本身就是以服务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能拉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以及商贸、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具有乘数效应。据权威机构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钱可带动相关行业增

收4.3元钱,1位从业人员可带动4.7人就业。按照去年全镇旅游收入2.7亿元计算,能为全镇带来11.6亿元的消费收入。生态旅游农

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变成了三产,农村变成了景点,农民变成了工人和旅游服务者,全镇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相关产

业从业人员过万人,60%以上的农户直接或间接通过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走上了致富路。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每年300多万人次的城里人到仲宫旅游、观光、采摘,使仲宫真正融入了省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资金、人

才和各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新信

息、新理念也被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许多过去贫困落后的村,通过发展生

态旅游农业,群众过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康生活。

上一篇:花开盛夏的旋律小学生作文600字下一篇:全民创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