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

2024-09-13

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精选15篇)

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 篇1

这本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刚强无比,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有的乐观面对,有的以卵击石,可他们最后却都成了名人,他们靠得是什么,是钱,不对。那是什么?是坚持,是对革命的无限向往与热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可是他们却咬紧牙关忍了下来。回想现在,如果我们受了一点小伤害都要大哭一场,更何况那么大的委屈呢。所以,我们要学习那些人物们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面对困难,更显出谢延信铮铮铁汉的本色!

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 篇2

信念是生命的绿洲、前进的号角, 《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规划精彩人生》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闪耀着神奇的光芒, 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 但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心怀一个坚定的信念。

“双百人物”的事迹犹如一幅多彩的画卷, 一幕幕感人场景, 让人们的思绪随着跳跃的文字徜徉: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焦裕禄, 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一串闪光的名字, 他们都是中华优秀儿女, 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 谱写了民族历史上华丽的乐章, 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确立了时代的新坐标, 他们的共性就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迪: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会拥有一个充实美好的人生, 更会收获一个高贵纯正的品质。

坚定的信念让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使梦想变成现实。司马迁从小研读史书, 走遍大江南北, 飞来横祸后, 他忍辱负重, 一心想着要完成《史记》。坚定的信念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一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汶川、玉树大地震后, 有幸存者说: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活下去!这个信念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信念是滴水, 那叮咚铿锵的音效, 演奏出滴水穿石的神话, 那晶莹剔透的水滴, 划出了一条光亮的轨道, 留下不朽的足迹。没有追求的人是永远无法进步的, 没有信念的人是活不出精彩的。若不是信念, 怎有越王勾践的信心, 怎有卧薪尝胆的毅力, 怎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举世闻名。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人物》这本书,书中的有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意志坚强的张海迪,忠于职守的叶欣,人间天使邰丽华,执着的王顺友,栽树英雄马永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残疾人邰丽华了。

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意外失去了听力。5岁时,她爱上了舞蹈,被一位舞蹈老师看中,考查她跳《雀之灵》,对于没有专业舞蹈基础的她来讲,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劈腿不到位,提腿不精确,手的姿势不协调,老师很不满意。邰丽华没有迷茫、气馁,对着镜子,不分昼夜,练了一遍又一遍,连她自己都记不清练了多少遍重复的动作。正因为她的执着和努力,她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说到邰丽华,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姐姐弹了一首古筝曲《渔舟唱晚》,那优美的旋律在我耳旁萦绕。我希望自己也能弹奏这样的曲子。就这样,我走上了漫漫学古筝之路。起初的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坚持每天练习老师布置的曲子,两年下来,已通过了四级考试。可是,学的时间越长,曲子的难度也就越大,一首曲子一弹就是五分钟,有的甚至十分钟。慢慢地,我开始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接下来的日子,每天的练琴在妈妈的催促下才完成,弹了几分钟以后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经常找借口作业太多就不弹了。

与邰丽华相比,我真的很惭愧。有这样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花时间,不勤奋练习,哪能取得成功。我以后一定要像邰丽华那样勤学苦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三(2)班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4

读了她的故事,我只能说上天在她的身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一个天真可爱,充满爱心的女孩却因为先天性的原因而导致双手残疾。但她不但没有自卑,而且凭借着自己的两个手指干出了一番让全中国人感动的事情_____捡废旧电池。正因为她知道一个电池便可以污染60吨水,她就不分昼夜,无时无刻地去捡电池,她还因为这样做而吃了不少苦。甚至曾经有过3000个电池堆放在她的家里。可以说,潘娜威把她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环保事业上,并且她还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是的,人只有懂得从挫折中爬起来,总结经验,才会取得进步。而你奋斗的过程就是你在进步的最好的见证。因此,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潘娜威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能做到。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不要说去捡那么多的废旧电池,连能做到垃圾分类的人都不多。难道,人一定要等到地球无药可就的地步的时候,才会醒悟,才开始行动吗?其实,不知道你们是否感觉到现在的天气非常奇怪,经常出现一些阴霾的天气。除此以外,还有温室效应。从种种迹象看出我们的地球可能就快负荷不了了。潘娜威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其实另一方面,妈妈的鼓励与支持给了潘娜威许多的动力。没有了妈妈的鼓励,或许她并不能坚持下去。妈妈觉得自己欠她很多,但潘娜威很懂事,她并没有让妈妈担心,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她都表现得非常优秀。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5

《感动中国》教会了我很多好品质、好精神,有叶欣的勇于献身,有徐虎的一心为民,有罗映珍的坚持不懈,还有方红霄的无私无畏……这些人无时无刻在感动着我的心。在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草原上的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她们在为达茂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放牧384只羊时,遇到了一场特大的、罕见的暴风雪,鹅毛大雪夹杂着狂风“呼呼”地吹向姐妹俩和羊群,狂风,暴雪铺天盖地,气温降至零下37摄氏度,西北风越刮越猛,但姐妹俩没有畏惧,赶着迷路的羊群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寻找回家的路,但是暴风雪却已挡住了归路,她俩心里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羊群是集体财产,一只也不能丢。”最后,牧民哈斯朝禄父子俩发现了她们,经抢救,姐姐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而玉荣的双腿被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可是她们放牧的羊群却安然无恙。小姐妹为了集体的财产,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一切的精神让我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象草原小姐妹一样,为了一种责任,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付出生命的事例。如在5.12地震中母亲为救自己的孩子而撑起的一小片空间;老师为救自己的学生而撑住沉重的楼板;校长为学生为安危长期坚持安全演练,最终使灾难发生时一个都不少地站到了操场上。在玉树地震发生时,胡锦涛总理正在国事访问,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坐50小时的飞机,回到中国,慰问他的人民,年仅10岁的才仁旦舟也来做志愿者,巨星赵本山捐了200万,这些都是一种责任,让人感动,让上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上,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解放军叔叔。哪里有灾难,哪里有我们的解放军。南方雪灾,疏通连接救灾的是解放军;汶川地震,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是解放军,他们尽全力救出被困人民,有的索性用手扒,扒得满手是血也不停止,有的,没日没夜得寻找,目的只是要抓紧时间,不让任何一个生命落入死神的手中;玉树地震,老百姓又重新见到了解放军。不怕苦,不怕难,不顾家人,难道他们不怕死吗?不是,那是他们肩上有一种责任,一种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责任是一个人的品质,责任能历练一个人的毅力,责任能使人懂追求和拥有生活的幸福!

我为之感动,我一定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6

故事主要讲了年仅12岁的女孩,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然而,她毅然要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何h的爸爸却把何h骂了一顿,而何h却坚持把器官捐出去。何h心只想帮助有需要的人,最终何h的爸爸同意了。汶川地震时何h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最后何h的父母实现了女儿何h的心愿。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何h乐于助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从压岁钱里取出一点钱,就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间就会变得更加灿烂。在生活中,确是有这样的事例,位在我家附近的陈叔叔,一听到邻居们出事了,他都会积极的去帮助别人。捐钱,捐物,助人为乐更是常有的事了,所以我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陈为人,他有时看见我们招做义工的,他都是第一个报名。

读《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有感 篇7

1.“六经”皆档案, 见解独到。

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 还是《乐》、《春秋》, 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 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 “六经”源于档案, 这自然不用怀疑, 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 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 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 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 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 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 满文档案研究, 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 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满文源于蒙古文, 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 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 由此可见, 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 通常是满蒙藏合璧, 而且满文居多, 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 清代玉牒研究, 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

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 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 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与此同时, 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 皇族内部的纷争, 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 民国档案研究, 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

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 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 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 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 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 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 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 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 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 我们也无须保留, 对于重要的档案, 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 唐代管理制度研究, 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

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 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 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 金代档案工作研究, 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

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 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 金代利用档案修史, 其中, 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 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 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 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篇8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1

今天,我在网上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就是一个12岁的女学生,何玥。何玥是广东桂林人,因肿瘤扩散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2

12岁的小学生何玥,竟然做出了如此令人惊讶的事情,感动了全中国人民。这种花样年华,何玥不故一切坚决把自已的器官捐献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患者。何玥的行为是多么伟大,全国人们不禁为这位年轻的小姑娘而感到激动。何玥在我心里就像一位勇者,用性命挽救了更多的生命。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她的灵魂又回来守护着祖国,为全国人民默默祈福。

何玥的故事使我想起四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永生的眼睛》他们每一代都将去世后的眼角膜捐献于他人,使他们重见天日。他们和何玥都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最后的一道闪光,把人间照亮。

我相信他们的`精神将会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地绚丽。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3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感动了全中国的小女孩——何玥。

何玥是广西桂林人12岁。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治疗。9月初,何玥病情突然恶化,二次入院,肿瘤以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11月17日何玥脑死亡,她的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看到这个故事,我心中充满了敬佩。我佩服这位12岁何玥能如此有爱心。我佩服这位12岁的何玥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我想,她在天国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从何玥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她虽然没有何玥那么伟大,但是她也在关心着社会上的人她就是我们小区的梁奶奶。每次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说哪里发生了地震,还有新闻里尝说的关注留守儿童等等。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去社区捐款,我们小区也常搞这些活动,梁奶奶对我说。她捐得最多的一次把她一个月的退休工资都捐了出去,这让我很感动,她的善举,不仅仅只有我能看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见。

我要学习何玥及梁奶奶。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4

在星期六,我打开电脑查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其中有一个叫何玥的小女孩令人深怀感动,更令人敬佩。

何玥12岁得了肿瘤,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当何玥告诉父母要捐赠自己的器官,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可何玥哭着说: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后,她的父母含泪同意了。

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她的这种精神,我相信世界的许多患者听了后,一定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有着爱心的何玥,她在天上看见那些因为她而恢复了健康的患者,一定会很高兴的。何玥那充满爱的心,我一定要向她学习。

在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有着爱心的人!在我家楼下有一位为人正直的保安,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看见他乐于助人的事。有一天,我正要去超市买东西,前面站着两位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知他们停在前面干什么。这是,王叔叔——保安从远处跑来,按了一下开门按键,老奶奶看见了,高兴的说:谢谢你!我这才明白,原来老爷爷和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迷糊,看不见按键,王叔叔就跑来帮忙。

这一个事例,虽然没有像何玥捐赠器官那么伟大,但这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行动。我们一定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因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很快乐。

读《感动中国人物》有感5

我看到了《感动中国人物》里面吴斌的故事后,非常地感动,心情也是七上八下,连绵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吴斌的故事非常感动人心: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驾驶一部客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一块铁皮从空中飞过来,一下把玻璃打碎,打中吴斌的腹部,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住方向盘,临死前还说:快走!就这样,这位司机守住了整车乘客的安危。

这篇故事,既叫我感动,又让我惭愧,要是我是吴斌,我刚被击中腹部就昏死过去了,哪有这种忍耐力?我也想到一件令我惭愧,证明我没有什么耐力的事情: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珠海旅游,在宾馆里,我突然觉得腹部一阵抽搐,便跑到厕所,却拉不出大便,又觉得肚子更痛了,便叫来妈妈。我那时一阵大哭,痛得快晕了,哭了又哭,没完没了。妈妈赶紧拿出腹可安,我吃了后,觉得想吐,吐了出来,舒服多了。肚子不痛了,也不哭了。而妈妈在那笑我: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小事也哭得死去活来的,那去打战,受了伤还得了哇?没耐力。我不好意思,只好一个劲地说:哎呀,别说了。

读《感动中国》有感小学 篇9

刘翔、姚明、林浩……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名字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其中我最想向大家介绍的是《感动中国》这本书上所写的刘翔和林浩。

童年的日子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玩闹中度过了,刘翔与体育结缘还要靠“抓人”游戏。那一天放完学,刘翔约上几个同学在操场上完“抓人”游戏,当时,恰好学校田径队的老师经过,老师发现刘翔的节奏感很好,并且跑起来很轻松。于是他问刘翔想不想参加校田径队,当时刘翔只是认为进田径队是一件很神气的事,他回家告诉了父母,父母想了想,也同意了。因为刘翔在田径队是最吃苦最勤奋的,所以,那年上海田径队教练来“蹲点挖苗”时,校田径队总教练毫不犹豫的推荐了刘翔。后来,父母认为落下多年的学业应该补上了,于是将刘翔送进了宜昌中学,中学校长对他们说,学业不能落,体育也不能放下来。有一天,国家队跨栏教练孙海平找到了刘翔的父母,国家队,就这样刘翔加入了国家队。

雅典奥运会,刘翔预赛全部顺利通过,决赛时刻,刘翔如风一般的往前冲。12秒91!刘翔打破了亚洲纪录同时也平了世界纪录。当晚刘翔把金牌放在枕头底下才睡着。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当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都急于逃命的时候,才上二年级9岁的小林浩却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救出了两个同学的生命。我感觉刘翔虽然个人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他为我们中国取得了尊严,并且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田径不比白人弱。林浩这个小男孩,他证明了大人能感动中国,我们小孩子也能。

读《感动中国》有感范文400字

我读了《感动中国》,他讲述的是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他们的事迹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当代青少年当之无愧的学习楷模。

其中,最让人震撼的就是田世国的事迹了。他讲的是田世国的妈妈患上了尿毒症晚期,他为妈妈献出了自己的肾。一位医生得知后,说:“如果患尿毒症的老人们都有你这样的子女,超码每年有三五十万这样的病人活下去。”三五十万,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只要有一个感恩的心就能换来。

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经常跟妈妈为一些小事而闹别扭,在我心情不好时会故意拗着她,她让我学习,我就偷偷看书,他让我看书,我就偷偷玩。现在想起来,我很后悔,比起田世国,我像一粒沙子,他像一个巨人;我像一棵稚嫩的小草,他像一棵挺拔的大树。虽然我不能像田世国一样做一件那么伟大的事,但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古人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虽然做不到古人所说,但妈妈说得对的我一定要听,妈妈为我好的事情,我尽量去做,我要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也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妈妈可以依靠的大树。

读《感动人民,感动中国》有感550字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军人、科学家、医生、警察、普通百姓……但他们却用人性至爱持续感动着我们。

才哇:一个普通农民,但是,村民们都叫他“康巴铁汉”,在一次大地震中,才哇的邻居告诉刚种地回来的他,说:“才哇,你家塌了,开去看看吧,”才哇刚放下工具走了没几步,便看见大家正在卖力的救人,于是,才哇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帮助村民救人。当才哇回到了他自己家时,他的父母和一位弟弟已经离开了人世。

痛苦犹如一把利箭射入了他的心扉,事后,才哇说:“我才哇就是这样的人!”是啊,才哇是这样一个冷静、沉着、不怕危险、先人后己的人,他用大爱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

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才哇这样心中只装着大家的人:建筑工人,不怕危险,在几十米的高空上只把着一根绳子,为我们造楼、刷墙。

公交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时刻把住了方向盘,把车上的乘客安全的停放的停放在了路边。

这种先人后己的大爱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公交车上给残疾人让座,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爱心捐款,哪怕是帮助同学补一次课……这些都是爱,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充满阳光了。

让大爱,在华夏大地谱写新的 篇章吧!

读《感动中国》有感范文550字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其中吴登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吴登云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医生。

有一个婴儿,不慎落入火堆,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可完好的皮肤却损伤许多。无奈之下,父亲就把孩子送到了乌恰医院。吴登云看着惨不忍睹的小生命,感到阵阵揪心,决定马上手术。可是婴儿身上一半的皮肤都烧掉了,又不忍心动仅存的那些嫩嫩的皮肤。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孩子的父亲。父亲听后,吓得惊恐万状,连连说不行。吴登云想:那只好从我身上取皮了。

护士们听了,都说:“怎么能从医生身上取皮呢?”护士们都不配合,吴登云只好自己动手。他从腿上总共取下13张邮票那么大的皮,又拖着两条没有知觉的腿,来到手术台前做手术。吴登云用自己的皮,就来这个孩子,现在那个孩子已经长大,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吴登云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医生。他刚来到乌恰医院时,这个医院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工作。在做院长期间,他从外地买来水、土、种子,硬是在“生个娃娃容易,种活一棵树难”的帕米尔高原上,建起了一家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医院!我觉得吴登云很了不起,虽然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不顾自己、竭尽全力的工作、救人。连孩子的爸爸都不敢取皮救自己孩子,而吴登云却从自己身上取那么多皮救病人。

像这样为病人献血、献皮的事,在他身上还有许多次,他说:“我献出一点血、一点皮,换来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吴登云在条件落后的帕米尔高原一干就是36年,但他从无怨言,而是积极去建设这里的医院,改善医院条件,更好地为这里的病人服务。我们一定要学习吴登云医生这种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读《感动中国》有感范文300字

今天,我和妈妈去书店看书,我看了《感动中国》之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从诚实、首信、仁爱、宽容、孝顺等各个方面来赞美我们人类的良好品质,我从而读出了深刻的道理。“成材先成人,立人先立德。”这句话是一句至理名言,更强调了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例如,其中的“另一种教育”,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单亲男孩儿,母亲早在前去世了,父亲去外面打工,只留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渐渐地,他有了好多不良习惯,直到他和父亲谈话时,才痛哭流涕,他不断悔改,最终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而这个故事的真谛就在于仁慈的爱,比威严的棍棒更起作用。

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 篇10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青年还没有摆脱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遗憾, 思想情绪上还是比较低沉和迷惘, 在这样的背景下, 青年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进行了批判, 开始对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道路进行反思。书的作者作为这一时代的经历者, 曾经与当代的青年共同感受过社会的变迁, 并且搜集了大量史实材料, 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现的政治风波, 全球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记述。本书主要通过以“平民”线索和“精英”为线索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 还选取了当代文学流变中所折射的民族意识和互联网上的青年民族情绪这两条线索来分析这一时代整个民族情绪意识和国家社会变化的关联。

下面我就书中所写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义的发展, 聊作浅显的解读, 并对我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做出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义

1978年末至1979年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国策, 在这个时期, 新的制度与观念与人们所根深蒂固的旧的观念不断摩擦, 冲撞, 导致社会出现了动荡混乱的局面。爱国主义传统虽然得以保持, 但这个时期的青年受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注重个性解放与自我发展, 形成了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爱国主义观念, 当时的口号“从我做起, 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就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青年们了解到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生活, 看到中西方的差距, 导致民族自卑感和忧患意识不断加强, 出现了“出国热”和关于“球籍”问题的讨论。此后, 爱国主义逐渐变得激进起来。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路线, 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青年们冷静下来了, 开始不断反思与质疑。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伤痕文学》到“开除球籍”的忧患意识的讨论到《河殇》可以看出, 80年代的青年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国情, 但是又极度渴望摆脱落后的社会现状, 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烈对比与冲击下, 不断有言论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旧体制进行批判, 青年们的情绪变得很浮躁, 最终成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的导火线。

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的青年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民族自卑感和忧患意识强烈, 崇洋媚外愈加明显。第二、祖国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逐渐疏离, 在看待民族、国家与个人、个人价值与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显得很矛盾。第三、民族情感与祖国观念仍然深藏于心。1985年发生的“五一九事件”和“新九一八事件”涉及到了国家荣誉问题, 尽管可能在形式上有些激烈, 但是反映了青年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而此时的爱国情表现出一定的自发性与独立性。

二、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民族主义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也不断的在提升中, 因此, 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在不断恢复。《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引起了很多读者的注意, 认为一个长期稳定而又快速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别的国家的差距, 每个爱国者都需要有理性的、沉稳现实的思想与行动。学者何新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 我国要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 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经济、政治霸权, 始终维护本民族利益, 不断提高本国综合竞争力。随后, 有关“中国青年看世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西方国家在青年人心中的形象不断减低, 青年更多地从国家利益出发来看待当今世界的冲突。1996年, 《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引起了众多青年的关注,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崇尚美国到反对美国的思想转变历程, 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情感, 从侧面折射出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在不断加强。

这个时期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些西方国家联手对中国各方面进行了制裁。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年民族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自发性与时代性。银河号事件、藏独问题、申奥失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国青年的愤怒, 他们有的发表言论进行极力批判, 有的自发组织游行示威。他们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青年人以互联网为媒介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第二、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书中通过一系列调查显示, 中国青年对改革开放的认同率高, 参与性也强, 他们敢于反抗西方文化、政治、经济霸权。认同感增强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西方在各方面对中国的抵制使人们认为只有让国家富强起来才能与之抗衡。

三、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它永远是我国各族人民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伟大力量, 也是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情况下一个国家团结稳定的精神基础。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其人生观, 世界观的重要塑造, 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信念决定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能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目前,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一直受到了高度重视,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青少年的政治观念和意识时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 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书上从社会, 家庭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政治生活化的影响因素。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父母的国家民族意识深刻得影响着子女。因此, 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以身作则, 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 营造浓厚的氛围。学校作为政治共同体之一, 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可以用上课的方式, 也可以班会活动, 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大众传媒的经常性传播也可以提高青年的政治兴趣。

书中对爱国主义的内容、途径和特点进行了具体描述, 认为爱国主义包括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和形式国情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目前在中学中,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有活动教育、情境教育、暗示教育和榜样教育, 学习雷锋就是榜样示范的一种表现。校外教育的途径有景观欣赏教育、文物展示教育和影视观摩教育等, 电影、文物和景观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潜移默化得影响着青少年们, 让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在他们心中扎根。

虽然近年来, 爱国主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个人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一些青少年还是显现出自私的一面, 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和急功近利的倾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点: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概念不清, 内容缺乏说服力, 导致青少年难以理解, 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理念难以深入人心。二、没有“因材施教”, 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没有针对性、科学性和现实性。三、仅仅单纯地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理念的灌输, 有些理论过于成人化, 不能够被青少年所接受。第四、理想与现实具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与青少年的现实感受之间存在反差, 这让青少年在选择判断上有了疑惑。因此, 我认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应该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青年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社会, 应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培养出一些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将理论联系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光靠嘴说说, 要组织青少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亲身感受自己的民族责任。

我们相信,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 坚持对青年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定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他们增强为祖国和民族振兴而立志成为国家栋梁的信心和力量, 逐步培养他们树立为祖国和社会奉献的精神, 塑造他们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读《感动中国》有感800字作文 篇11

华罗庚,19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辍学离校,在家帮忙父亲经营小杂货铺。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数学的学习。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炎热的夏天晚上,他很少到外面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绊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串门,而是在埋头在家里……

读到这儿,我的心里感慨万千:华罗庚爷爷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下,,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再看看我们这孩子生活多么优越,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有些人上课都不注意听讲,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有更多的同学沉迷在网络上,就这样,他们成为了时间的奴隶,让时间飞逝的流去。 内容来自

我准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华罗庚爷爷为榜样,刻苦学习;在上课时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在课后,多读课外书,积累知识…… 内容来自,,专业的中小学作文网站

读《可爱的中国》有感优秀作文 篇12

这本书的作者就透露出本书的不凡。方志 敏,江西省上饶市人,他创建了具有方志 敏风格的赣北根据地,但在1953年被国民党抓获,死于同年8月6日,年仅36岁。

作为中国人,绝不应该忘记方志 敏所做的一切,不应该忘记他的坚强,他的勇气,他的不屈,他为自由而做出的努力。是什么一种力量创造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呢?

答案是信仰。

只有一个拥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获得这样大的力量,而他的信仰就是希望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希望祖**亲获得解放。

这些话现在听来,或许有些可笑,我们此时此刻正是生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但是,在方志 敏的那个年代,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美好!

如果读到方志 敏在书中写到的环境,你会为那时的中国感到深深的震惊;你会为那时的中国感到深深的痛心;你会为那时的中国深深的无奈。方志 敏正是怀着一股对中国无尽的热爱,才写下了《可爱的中国》。当你再次翻开当年方志 敏狱中写下的文章,你会读到一颗炽热的心灵,一段漫长的努力,一股冲天的豪气。《可爱的中国》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灵魂,一种生命的集中体现。

当我读到方志 敏和他的同学及青年老师们在学校里发泄对日本侵略者无尽的怒火时,我动容了,被他们此刻的无畏所感动,被卖国贼的所作所为激怒。在国将不国的时刻,这些人还称得上是中国人吗?不,他们称得上是人吗?!他们只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只是日本军队的奴才!而当我读到那些老年教师无动于衷时,我更加地愤怒,这些人的举动与那些卖国贼无异!他们同样只是袖手旁观,将中国河山置之不顾,使中国人民生灵涂炭,他们此时的不反抗就能换来安宁吗?这样做只会使得人们遭受更大的苦难。

而当书中写到徒们的不同遭遇时,我益发愤怒,我一直以为,宗教和政治应该是不会互相干扰的,宗教就要做到清静,做到平等,而最倡导的“平等博爱”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中国教徒拿到的薪资要远少于外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就要承受这般的屈辱,这可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啊!不难推测,中国人在国外将遭受怎样不平等的待遇。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吗?

我们决不能害怕,决不能屈服困难,哪怕是对方有飞机大炮,而我们手无寸铁;我们要拥有信仰,哪怕是我们的国家已经是山河破碎;我们要拥有斗志,哪怕是我们自己正备受煎熬。

读《感动中国》有感优秀 篇13

既然季教授试图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那么本书不乏制度设计及说理,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其对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既为顶层设计, 自然是指向性的, 文中给出的指向性的顶层设计即为司法的非民主化。之所以使用司法的非民主化来说明, 因为不确定司法的民主化是否直接对应的是司法的职业化。季教授也没有讲清楚, 中国法治的发展是否要走司法的职业化道路, 但是肯定不能直接走司法的民主化道路。从能动司法、“大调解”、以人民满意度作为司法评价的标准等入手, 季教授的观点是“大调解”带来的法院“零判决”导致法院的“无责任”;司法迎合群众带来司法腐败及“众愚政治”。他给出的分析路径为司法本身应当追求的是一种调整而非应然的作用, “在混淆应然和调整之后, 法律的调整功能势必因应然之争而大幅度减弱;一旦连单纯的调整问题都不能有效解决, 那么秩序本身也就呈现分崩离析之势了” (1) 。他举出的事例即南京彭宇案, 本身一个能够在规范层面上简单解决的案件, 因为加入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而导致案件的解决被牵扯到应然层面, 最终变成了一个司法疑云, 并且成为法学历史上的一个笑柄及社会道德滑坡的证明。

在季教授看来, 司法民主化就是把审判权与问题分离, 而让法院直接面对应然层面的问题, 这也是司法民主化的最大弊病。民主与司法之间是不同的, 民主就是解决“由谁做主”的问题, 而司法是为了保证法律的正当性, 如果将民主与司法对应起来, 其实是用少数人的民意来修正整体的民意, 这必将导致立法民意与司法民意的冲突, 甚至会出现审判人员为了舆论压力而违背法律。

季卫东教授从司法的目的推导出司法的行为范式, 即司法的调整行为, 也就是说司法或者说法治应当调整社会行为, 而不是树立价值。持相同态度的学者不在少数, 比如说北京大学的陈端洪教授, 其指出司法活动本身应当承担一种理性、公正的角色, “司法对民意机构的最大责任是忠实地执行法律” (2) 。我亦是如此认为, 尤其在中国当下语境下。当然, 世界上一些法院一直在争取政治上的话语权, 甚至影响整个政治进程, 最为出名的是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 马歇尔大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仅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政治冲突, 而且为联邦最高法院争取了足以抗衡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的利器———司法审查权。即使司法审查权自诞生以来, 一直存在着有违民主性的天生缺陷, 但是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行为与结果都被尊重及妥善地遵守, 这与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政治、法律智慧、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息息相关, 而社会对法院、法律的信仰, 应当是法院严格遵守法律并公正审判带来的。然而, 现在我们国家尚缺少这种由公正审判、法院起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带来的社会对法律、法院的信仰, 何谈直接由法院改变整个政治格局, 或者说由法院推动社会的改革呢?所以, 当下司法的主要作用就是严格地实施法律, 忠诚地执行法律, 独立地实施法律。

既然法律的目的是实施法律, 那么司法就应当去追求职业化而非民主化、大众化。因为一般主张的司法民主化, 即司法应当顺应司法过程中的民意诉求, 遵从民意导向。不得不说司法顺应民意能够提高对司法的一时社会接受性, 但是司法顺应民意是不符合司法的规律的, 即与司法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存在紧张关系, “一个公正的———从实定法的立场看———决定并不必然与民意相一致” (3) 。如果司法严格地遵守法律, 这样却与民意不相符的话, 那么只能说法律与当下民意不相符, 这应当是议会的问题, 而不是司法的问题。而司法若弃法律于不顾, 只迎合民意, 长远来看, 司法的公正性、可预期性都将不复存在, 最终会导致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既没有公民对法律或者司法的信仰, 再加上权力集团出于对司法改革目的的本能排斥, 还有法官本身的政治、法律智慧的匮乏, 司法改革寸步难行, 法治国家建设遥遥无期!

此外,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 司法与民主是不相同的两回事, 应当保持距离。首先, 司法并不是发源于民主制过程中, 在专制下依然存在司法;第二, 司法的本质是理性中立的, 而作为一种决策机制的民主注重的是个人偏向, 二者是不同的。在司法推进过程中, 以法律这种民意的体现为准绳, 体现了司法需要得到民意的支持, 但是司法与民主还是不同的, 不能用民主的方法来推行法治建设。贺卫方教授发表《不走回头路》一文, 认为中国司法改革不能走司法民主化路线, 应当推行司法职业化。张千帆教授走得更远, 他在《司法大众化是个伪命题》一文中, 直接认为本身就不存在司法的大众化, 因为在司法过程中出现的大众的声音, 其实不是大众的真正的声音, 司法大众化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是个伪命题。即使真正存在司法民意, 最终对于司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 权力享有者顺应了民意, 干预了司法, 也就是说司法大众化即使存在, 作用也是间接的, 而非决定性作用。

当然, 也有支持司法民主化的。陈忠林教授撰写《中国法治:应当怎样向前走》一文, 强调法律不能偏离一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 因此民主化优于职业化。何兵教授在《司法民主化是个伪命题吗?》一文反击张千帆教授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他推出, 其一, 司法的过程本身并不存在价值选择;其二, 司法也不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环节。同时又祭出西方国家的陪审制, 主张司法民主化。我认为司法的非民主化不是说司法改革、法治建设不需要公民的支持。当然需要, 而且是主要支撑, 主要指的是司法过程中应当唯法律与事实是瞻, 在公正与独立中获得民众的信仰与支持, 而法律本身就是民意的体现, 何谈司法不民主?但是无论季卫东教授、贺卫方教授还是张千帆教授, 他们的主要意图应当是反对在司法过程中顺应民意, 用民意对抗、压制法律的情形。而这几年的司法民主化提法, 的确是在司法中考虑民意的“大调解”等。至于国外的陪审制度体现司法的民主化, 我认为贺卫方教授的解答非常好, “人民陪审制……是司法进入相当专业化之后对于制度的某些缺陷的纠正, ……陪审制度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分专业的倾向”, (4) 也就是说陪审制度的确体现了司法民主化, 但是这是司法改革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 主要是实现了专业化以后, 为了弥补专业化的缺陷应运而生的制度。但是现阶段, 中国尚没有司法专业化的前提, 遑论建立其基础上的陪审制度。

综上所述, 在当今语境下, 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或者说是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是司法民主化。当下中国的司法尚不能严格地按照法律, 独立、公正地完成调整功能, 并得到民众的信仰, 在这种情形下要求司法顺应民意, 更会加剧公民对司法的不信任, 使得司法离民主越来越远, 更何况民意可能只是被权力利用的民意, 并不是真正的民意呢。

对于很多学者所说的共同推进司法专业化与司法民主化, 这是一种完美主义者的想法, 也是中庸文化遗留的思想, 理论上我们总是追求尽善尽美, 尽管都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除非现在我们只是将司法民主化认同为司法遵循法律这种民意的表达。

摘要:笔者阅读《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后引发对司法民主化的思考, 通过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并分析了持不同观点法学大家之间的论辩, 得出司法改革方向不应当是司法民主化。

关键词:司法民主化,法治,司法改革

注释

11季卫东.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7.

22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评[J].中外法学, 1998 (4) .

33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评[J].中外法学, 1998 (4) .

读《学会感动》有感 篇14

读《学会感动》有感

感动曾经、感动当下、感动永远。是的,曹文轩的《学会感动》感动着我们少年的心,让我们懂得苦难,不再如家中小皇帝一样奢华;让我们为童年的梦想感动,拥有着纯朴的聪明、天真的深刻,尽情享受童年;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成长,领略化蛹成蝶,成长了结,破壳成为“新人”的过程„„

《学会感动》分为三十二个通讯,每一个通讯让人领略到一种不同感动。让我最为喜欢的是“通讯二十六:有个女孩叫米子学”,它教会我无论我们成长到何时,一定不能失去的就是“灵性”。我们可以在教育中成长,但我们不可以让教育一味的束缚我们的思想,折断我们翱翔的翅膀。今天,有一位作家感动着我,他就是曹文轩,他的《学会感动》让我体会到了美、正义、苦难、执着;有一个地方感动着我,那就是乡村,它充满了童年的梦,美的境界。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动着我,为他们的品质、精神感动;更有文学的魅力感动着我。感动着《学会感动》,让我们为永远为文学的伟大而感动!

我感动――读《青铜葵花》有感 篇15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葵花和她的爸爸来到了大麦地,一次意外她的爸爸被水淹死了,葵花被寄养在青铜家里。青铜一家人都很善良,对葵花很好,青铜更是十分爱护她。为了能让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机会,为了能让葵花看马戏表演青铜就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她招回城里。青铜从此常常望着芦花荡的尽头。

苦难让人学会了克制欲望。对大麦地的孩子们来说,照相是一件让他们既渴望又感到奢侈的事情。然而懂事的葵花尽管内心十分渴望照张照片,但是她却在其他同学热热闹闹照相时悄悄地躲在一旁,就是为了不让家里再为她多花一分钱。读到这里我内心无比震惊,照相是一件多么普通的事情,出生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照了多少了。最后还是青铜在冰天雪地里卖掉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才换来了葵花的照片。可见我是多么的幸福呀。

苦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葵花正是在这些苦难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地学会了生活。《三月蝗》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扰乱了他们安稳温馨的生活。孩子们从兴奋到害怕到无助,大人们从烧香拜佛到无可奈何。灾难过后失去了一切。可青铜和葵花却在灾难之后变得坚强、乐观。青铜逮到一只鸭子,这时邻居嘎鱼家正好少一只,于是发生误会大闹了一场,后来青铜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书读完了,我难以释怀。妈妈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是一个人的阅历是一棵树上的年轮。为书中青铜和葵花的故事感动,也为他们的遭遇同情和感慨。曹文轩在书中说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对比今天的人遇一点挫折就放弃就逃避就跳楼,实在是应该感到羞愧。

上一篇:abo血型鉴定实验方法下一篇:党员党章再学习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