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24-09-07

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精选10篇)

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1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2年7月18日)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切入点。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县注重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不断发挥农业循环经济开展模式,搞好农业内部“小循环”,推动工业介入“大循环”,从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秸杆综合利用模式。我县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秸杆一直没有综合利用,近几年来,才得到开发利用。一是作原料。龙岸、黄金等地利用桑枝作培养基种植秀珍菇等珍稀食用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龙岸镇兴龙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几年用桑枝和稻草大棚种植秀珍菇,年产值过百万元;二是作肥料。我局通过中低产田改良项目,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了肥料的投入,亩平节本增效50元。

(二)肥药减量增效节约型模式。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截止当前,全县共检测土样2万余个,发放施肥通知单3万余份,使得亩均肥料的利用率提高10%,减少化肥用量20%。二是大力推广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性引诱剂、黄色粘板的应用,推广BT等生物农药的应用,1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亩均减少用药成本15元,减少人工50元,亩增产量5%,亩平节本增效100元左右。

(三)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工业介入农业的产业化模式。我县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我县牛毕糖厂近年来引进酒精和有机肥生产,综合利用蔗渣生产食用酒精和有机肥料,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今年,我县通过广西罗城中科嘉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红薯生物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示范建设,包括年种植7万亩、总产22万吨的高淀粉红薯生产基地建设、年产3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建设、年产3000吨的红薯粉条加工厂建设、年产5万吨食用酒精生产线建设以及采用自然农耕法栽种,施用自行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年种植5万亩,年产有机大米1万吨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生产的循环利用模式。目前,项目已落实高淀粉红薯基地2万亩,生物有机肥厂已完成厂房建设,即将竣工投产。通过工业介入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传统粗放型生产,不仅浪费资源,还产生大量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污染了环境,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一是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二是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不强,循环经济理念尚未全面建立。重开发、轻节约,重外延、轻内涵,重增长、轻发展,重当前、轻长远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浪费资源、制造污染的现象随处可见,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没有形成。

三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大量使用化肥既带来浪费,也导致污染、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农作物秸秆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强化政府行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两型社会作为全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不断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三是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转变工作作风,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合涉农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多元投入,重点扶持循环农业试点,特别是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相结合的试点,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搞好循环农业,加工工业园区建设。

3、建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一是按照“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稳定队伍,健全服务、完善机制、利益吸引等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强化技术培训。目前的工作重点应围绕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进行培训,通过科技下乡,农村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技术服务队伍;三是要建章立制,制定规范性技术服务文件,进行规范管理,从制度上保证服务质量;四是要完善服务机制,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搭桥铺路。

4、不断研究探索循环经济的模式,拓宽综合利用的领域和渠道,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建议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先从农业内部的小循环入手,逐步扩大到加工业、贸易业等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进入社会生产大循环,要认真探索工业等产业介入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转变,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016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区情

****区地处****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我们本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入驻企业116家,上市企业4家,实施项目178个,总投资405亿元,初步形成了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4亿元,实现税收5.54亿元。

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成效

近年来,我们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园区为平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单位gdp能耗由2016年的2.798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现在1.61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6年的241立方米/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54立方米/万元;同时,企业工业废弃物则以8.5%的比率逐年下降,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8%以上,目前,集聚区工业废弃物处处理率达到95%以上。随着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全面建成,集聚区污水处理率达100%。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论证抓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是龙头。我们按照“三规合一”和“四集一转”的要求,编制了西部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并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率先通过了省里的安评和环评,形成了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2016年,我们又针对辖区化工产业突出的实际情况,多次邀请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集聚区内化工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依托佰利联公司、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等化工企业,以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涂料产业和基础化工产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计划到“十二五”末,西部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基本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的发展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循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循环改造”和“链条延伸”,引入新工艺,谋划新项目,建立新链接,基本形成了“氟、钛、锆、硅、锂”五大化工元素循环产业链。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工艺改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拿佰利联公司为例,主产品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经工艺转化,重新用于提炼钛白粉;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处理转化为中水,实现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热)经过梯级利用技术,为自身发展和周边企业提供热源;产生的黄泥废料用于制取钛石膏,生产石膏砖。二是抓外引内联,打造循环链条。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引进建设产业链延伸关键项目,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间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围绕佰利联公司主打产品钛白粉,我们引进了江苏三木集团和河南汉莎,实施了表层材料工业园和高性能环保涂料等项目,形成了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终端产品的链式发展。围绕焦煤集团开元化工,我们引进合晶科技,实施了离子膜烧碱、多晶硅等项目,形成了“离子膜烧碱-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光伏产业互补共进的循环链条。三是抓产业互动,促进循环链接。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依托氟、钛、锆、锂、硅等五大产业延伸,规划建设了产品相互应用、互为原料的六大产业园。如氟化学产业园区利用光伏产业园区的产品单晶硅、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切片,最终形成太阳能电池、节能灯具等产品;佰利联产业园区与光伏产业园区、氟化学产业园区间共享氯气等化工原料„„按照集聚区规划,通过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园区联系,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园区间形成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

(三)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由财税部门对照有关规定制定细则,给予奖惩。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四)严格管理抓执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环保飓风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了30余家“五小”企业,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为循环经济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人大、政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委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视察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了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开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工作建议

我们在循环经济中,感觉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进一步完善,建议缩短项目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循环经济发展开通绿色通道;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建议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建议设置具有可操作性、能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估体系。

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3

2007年9月30日

根据市人大通常办发[2007]26号文件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总体概况

(一)园区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xx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依托富集的农产品资源,大力推进工业化,全县工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家,涵盖了化工、轻工、机械制造、制药等20多个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玉米、红干椒、畜禽、木业、药业和新型能源六大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围绕全县75万吨玉米、2亿斤红干椒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以农为主的旗县,初步探索出了围绕玉米和红干椒资源,如何“吃干榨尽”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2002年以来,我县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以当地玉米和红干椒资源为依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和“配套关联、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了xx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分为利牛循环经济园区、玉王科技园区和东风新区,近期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平方公里,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8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总用地为71平方公里。

园区以xx县城为中心,分南、北、东三片布局,功能互补,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采用片状布局,建设以利牛循环园区和玉王科技园区为主的玉米产业精细化工区、以东风新区为主的红干椒加工区。按照这一思路,2005年我县完成了园区“十一五”规划并上报自治区,被列入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侯选名单。2006年我县又编制完成了园区规划实施方案并于年底通过了自治区专家评审。2007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内政办发[2007]8号文件,开xx工业园区作为xxx工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为全区六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为使园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今年我县又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行政级别为副处级,组建了循环经济办公室,加强了对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同时正在编制中的园区建设实施办法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等逐年进行安排,为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和项目支撑。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36户,其中有30户企业已建成投产,全部入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余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五通”,包括道路、污水处理及排污管网、输变电线路、通讯、给水、绿化等工程,共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利牛循环经济园区位于开鲁镇南,国道303线以南,库开线公路两侧,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园区内建有占地3.15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2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占地3.04万平方米、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填埋场各一座;完成了2公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驻的较大企业有年产10万吨酒精、9万吨饲

料的利牛生化公司、年回收3万吨二氧化碳的达林公司等企业;玉王科技园区位于开鲁镇北,开保公路两侧,集通铁路横贯东西,铁路南规划为物流及商住区,铁路北为工业规划区,规划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已完成10公里道路、排污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入驻的重点企业包括玉王生物科技公司一期年产60万吨淀粉及系列产品项目、天之华公司一期年产5万吨酒精系列产品项目等共12户企业;东风新区位于开鲁县与通辽市之间的东风镇,国道303线两侧,规划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现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四通一平”,已入驻中兴公司、盛宇公司、明路椒业等13户企业。重点发展以红干椒及绿色蔬菜深加工为主的集商贸、加工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红干椒工贸城。

二、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中,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对全县玉米和红干椒两个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企业从规划、开工、投产之日起就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xx县共有酒精生产企业4家,酒精生产能力17万吨/年,其中利牛公司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自治区首位。该公司全方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做到酒精生产、DDGS饲料生产、精细化工、城市供热、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同步发展。2006年4月,新上了3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使生产酒精的废气变废为宝,年增加产值1200万元。废水回收利用,年生产DDGS饲料9万吨,增加了企业效益,又使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废渣生产建材,年生产炉渣砌块4.5万方。生产余热用于城区供热,年供热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公司今年在工程上,启动了热电联产项目,正常发电容量为7MW,年可提供4200万度电,能够满足公司目前生产用电。在项目上,积极发展酒精下游产品,年产1万吨乙二醛项目将在年底前投产,公司内部已形成了项目互为补充,废物综合利用的“吃干榨尽”的“利牛模式”。一年消耗7万吨玉米芯生产糠醛的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技术改造,把水解锅由两锅串联改为四锅串联,节约原料近10。生产糠醛废渣代替燃煤,年节煤1.7万吨,节电70万度。利用醛汽为酒精生产线加热,酒精生产成本每吨降低了200元。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浇灌林地,实现了中水再利用。此外,园区内其它企业也在内部推行资源循环利用,表现出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在园区内,以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为代表,基本形成了园区大循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的玉王生物科技,生产酒精的利牛生化公司、天之华生化公司、天溢生物公司和天源生化公司,生产白酒的百年酒业,利用玉米芯生产糠醛的新化公司,利用玉米秸秆发电的国能公司等企业,在玉米深加工的链条上集结成稳定的资源供求关系。到2008年,这些企业达产后,年可实现210万吨玉米就地转化。在玉米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作用下,生产的60万吨高蛋白饲料用于发展养殖业,10万吨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农业增产的粮食再用于工业加工的良性循环。

(二)“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效果已初步显现

xxa园区作为科尔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通辽市最具经济活力、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产业聚集区。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使污染得到控制,环境得到了改善,使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据测算,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吨标煤(当量值)下降到1.6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城镇)由130立方米下降到95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左右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分别下降

20。园区已形成年产60万吨玉米淀粉(在建)、17万吨酒精、1万吨白酒、4万吨红干椒、30万吨饲料、16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用玉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液生产蛋白粉20万吨、纤维饲料30万吨、复合肥10万吨、液体二氧化碳3万吨、余热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投入使用。园区年实现产值17亿元,工业增加值6.6亿元,占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83,实现利润5980万元,上缴税金5640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8.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国家对玉米发酵工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这对于我县以玉米为原料发展工业乃至循环经济来讲,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建议政府部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企业要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深加工上做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文章。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发展速度,而地方财力又不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议上级部门通过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3、我县工业企业大部分处在发展初期,产业层次低,企业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靠自身力量无法满足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建议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大力拓展融资、信贷渠道,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

4、污水处理成本高,需要资金量大,企业、地方财政负担过重,因此作为公用工程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难度较大,建议有关方面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讨,促进污水促进处理厂良性运转。

5、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中,将大量利用玉米废液、废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因此应鼓励各种污染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制定和推行针对相关行业的优惠政策。

四、的重点和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领导职能,组织关职能部门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倡导节约文明,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加强协调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指导帮助企业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管委会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协调到位、落实到位。

3、制定标准规范,完善统计核算制度

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企业清洁生产、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废弃物排放等标准。完善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的能效标准以及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企业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完善监管办法。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核算制度。探索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要指标纳入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完善各项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机制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调整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扩大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产业化项目,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使循环经济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采用新工艺、回收废旧物资的企业实施政府奖励,对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实施减税等税收优惠。通过实施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加强废物代谢补链项目的招商引资,实现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环节,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减量技术和替代技术,能量梯次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绿色再生利用、降低再生利用成本、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借鉴并推广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做法,探索出一条适合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6、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4

务工总收入达8381万元。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建隐峰镇喜来乐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2个,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共带动农户6860户。一年来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69期,受训人员达12150余人次,巩固发展科技示范户560户,推广新技术、新项目8项,共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万余份。全年共推广绿肥作物光叶紫花苕440亩、晒烟腋芽抑制技术3000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4900亩,推广优质稻面积达31018亩,推广水稻旱育免耕移栽27600余亩,推广晒烟地膜覆盖面积10170亩,晒烟总产值达3672万元,小麦、油菜、川芎免耕栽培22000余亩,共为农户增收节支396.8余万元。进一步加强川芎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全年川芎、晒烟、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11600、10250、9210亩以上,示范推广稻鸭共作新技术130亩,每亩增加农户收入160余元。充分利用我镇两河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和带动小家禽的养殖,2010年我镇小家禽出栏97.6万只,发展种禽3.2万只,新增养殖大户4户,出栏生猪达46100头。努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内容,我镇能繁母猪参保达到344头,育肥猪参保达到930头,水稻参保达到3250.19亩。

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镇全面完成了总投资54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着力解决了制约我镇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项目共完成衬砌渠系31千米,其中L型渠11千米,U型渠19千米,修建人行便桥319处,安装涵管132米,建成提灌站6座,示范推广秸秆腐熟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9000亩,发放秸秆腐熟剂90公斤,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00亩,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3000份,磷钾多元配方肥10.9吨,欣物康有机肥800公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建鸭子河大桥上段两岸河堤2.6公里,新建堤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65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3.6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3.2万亩,并对庆云村与敖平镇接壤2.6公里的断头路进行了硬化。对辖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隐患11处,安排装笼442匹,落实防洪预备笼79匹。我镇新增农机具83台(套),积极争取农机局的灾后重建项目投入110余万,新建提灌站11座,新增农机总动力830千瓦,实现机耕面积2.8万作业亩,机收面积达2.52万亩。同时,我镇还积极争取日元贷款生态建设项目,共完成生态植树9909株。

农田灌溉水毁设施重建稳步推进。在我镇连续遭遇“8.5”、“8.13”和“8.19”三次洪水严重灾情下,我镇5处堰坝冲毁,镇域内大面积农田出现灌溉难。为把洪灾损失降到最低,镇党委政府一边组织抗洪抢险,一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建农田灌溉的基础设施,各水毁工程的应急方案陆续被制定出来。目前,各项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为我镇农业用水,夺取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指导和帮助农民增收,使我县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各项增产、增收措施得以有效应用,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7.88万亩,其中小杂粮17.49万亩、薯类15.04万亩、玉米7.64万亩、蔬菜2.34万亩、油料2.16万亩;发展山地苹果面积11.4万亩;全县以果品为主导产业与小杂粮、马铃薯、玉米等其它农作物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预计全县粮食总产量将达到9.8万吨,同比增长15.3%;完成农业生产总值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8800元,同比增长10.8%。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1318.6万元,完成任务的341%,其中争取国家投资2794万元。

二、以示范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基础产业

1、马铃薯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平均单产水平达到1125公斤,总产近16.89万吨。重点通过引进脱毒紫花白马铃薯原种550吨,配套推广“大垄沟栽培技术、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0万亩,在全县建成马铃薯脱毒紫花白一级种薯繁育基地5500亩;在xxxx等乡 镇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区1处,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田1500亩;新引进青薯9号、晋张薯8号同紫花白在xx村建成马铃薯核心公关田120亩等工作。特别是示范田的创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其中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2180公斤,比去年亩增产280公斤,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2348公斤,较去年增产208公斤,百亩核心公关田亩产达到3058公斤,较去年亩增产558公斤。(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52万元)

2、玉米产业:全县玉米种植达到7.64万亩,平均单产水平达到407公斤,总产近3.1万吨。通过选用登海9号、大丰

26、郑单958等优质高产品种,在全县推广地膜玉米种植面积4.69万亩。重点在xxx村建设了旱地玉米高密度全覆膜核心示范田13亩,在xx村建成水地玉米高产集成技术推广示范田110亩;在xxx村建成30个玉米品种展示区1处;在xxx村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示范田1020亩;在xxx等村建成山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心示范田2.03万亩。经省市测产,百亩、千亩、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79.1公斤、765.4公斤、754.2公斤,比露地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示范效果明显,为我县玉米旱作高产提供了选种依据。(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110万元)

3、小杂粮产业: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236公斤,总产量达到3.27万吨。通过采用良种配套、良法跟进等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0万亩,重点在xxx等乡镇建成谷子高产示范田10800亩;在xxx等村建成谷子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示范田2500亩;在xxx村建成64个小杂粮品种展示区1处(其中:展示谷子品种24个、大豆品种16个、糜子品种24个);在xxx 村建成“旱地谷子渗水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技术”试验田120亩,推广种植地膜大豆示范240亩、地膜绿豆示范60亩;在xx村推广种植地膜高粱核心示范田100亩等。特别是谷子高产示范田经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千亩谷子示范样板平均亩产410.0公斤、万亩谷子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318.5公斤,再创山旱地谷子千亩、万亩高产纪录,为我国西部旱地谷子大面积高产提供了范例。(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49万元)

4、蔬菜产业:全县发展蔬菜种植2.34万亩,总产达到5.73万吨。重点在xx等2个乡镇11个村建成山旱地红葱高产示范田1万亩;在xx村建立了红葱重茬肥料试验区。在xx村新建成蔬菜育苗智能温室1座,为我县设施大棚春秋用苗提供了保障。(示范项目完成国家投资90万元)

三、力推主导富民产业,推动全县果业发展

全县果品面积达到11.4万亩,总产达到8.3万吨。全年累计完成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新栽面积15400亩;在xxx等村推广实施幼园标准化管理技术面积7000亩;在xx等村推广“四项”管理技术,实施低产果园提质增效3200亩,发放果袋100万个;在xx等村建成草莓、樱桃等反季节设施水果30亩;引进长富2号、弘前富、红盖露、玉华、早富、丽嘎啦等6个优良品种新建成优质苹果种苗繁殖圃18亩,为我县发展现代果业提供了苗木保障。(项目完成国家投资650万元。)

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今年,重点在xx等乡镇xx村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口,完成了计划任务的100%,建设成功率达到100%,“一池三改”配套率100%;在xxx村养殖场建成养殖小区沼气池2口;推广太阳灶600台、节柴灶1100台、热水器1100台;在xxx村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35台、杀虫灯75台。目前已全部发放到户并投入正常使用。(项目完成国家投资412万元)。

五、依托产业提升项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重点实施了产业扶持项目16个(其中休闲农业1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0个)。组织申报百强龙头企业2家、百强示范村5家、百强合作社4家、百强家庭农场3家。目前,全县发展特色产业村212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3个。发展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家xx,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11家。组织xx公司参展了xx农产品交易会,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和好评。(项目完成国家扶持资金171万元)。

六、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目前,全县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个(省级2个、市级2个),规划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年限3-5年。今年完成投资369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2万元。

(1)xx省级园区,今年完成投资8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新建成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和品种展示区160亩、旱作农业高产示范区1000亩、山地红葱高产示范区500亩,完成了万吨有机肥厂生产许可登记、商标注册、并投入生产,生产恒源牌有机肥210吨。

(2)xx省级园区,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549万元,其中国家年度投资332万元。完成了育雏中心、蛋品加工设计、预算审查以及 主体工程的建设,加工生产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等工作。

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1)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服务力度,围绕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新建成xxx乡镇区域站4家;全年编辑发布病虫情报周报7期、电视预报节目6期、科技下乡宣传8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确实为群众搭起了方便的信息服务桥。

(2)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区域监管站10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基地4个。全年共检测农产品样本2600个,合格率99.15%;全县获得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1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2个,获批“xxx”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购买发放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6万枚,地理标志10万枚。全年累计办理农产品检疫签证850余份,检疫农产品2.1万吨,其中苹果占总份数的80%;组织开展了马铃薯有害生物普查,抽取样品385份,并对所有样品建立了标签及照片等电子档案;开展农业执法8次,举办农业普法宣传5次,发放宣传资料8万份;切实为农民撑起了增收的保护伞。

惠济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尊敬的梁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代表区农经委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近年来,在惠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郑州都市区和惠济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区农委积极协调各镇办、村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地努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多元化、多功能化转变。目前,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2万亩,蔬菜复播面积12.5万亩,蔬菜年总产25万吨;花卉(含绿化苗木)种植面积17618亩,其中绿化苗木生产面积16318亩,中、高档盆花、鲜切花面积1300亩,年产值4300万元;食用菌栽培面积2.1万平方米,年产575吨;水果种植面积3574亩,年产2057吨,11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0家农(渔)家乐。

一、都市农业发展成效

按照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发展目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入调整农业 1

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济区都市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目前,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6.7万亩,蔬菜总产量25万吨,比2005年增长8.59%。蔬菜种植品种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十余种,增加到目前的20余种。初步形成了以大河、新城为主时令绿叶菜、古荥早春菜豆和黄河农牧场反季节设施蔬菜等规模化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组织6个,其中,市级规范性蔬菜合作社1个;省级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建成设施蔬菜标准园2个。全区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个,认证面积达7万亩;省级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4个,全区共注册蔬菜品牌3个,分别为“毛庄绿园”、“绿色中原”、“蔬情苑”,惠济区蔬菜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2、花卉产业区域特色日趋明显。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惠济区花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蝴蝶兰、凤梨、红掌为主的中高档盆栽花卉生产。我区已拥有花卉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近1000人。全区花卉种植面积1300亩,年销售收入达4300万元。以蝴蝶兰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惠济区已拥有红龙、巨宝、V31、04系列等名贵蝴蝶兰16个品种,年生产蝴蝶兰100余万枝,占郑州市蝴蝶兰生产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年销售产值达520万元。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并打入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陈砦(双桥)花卉市场的入住,惠济区将成为已成为郑州市“南花北运、东花西调”重要的中转、集散、驯养基地和中部重要的中高档盆栽花卉生产基地。

3、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区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30多个,农(渔)家乐140家,年接待游客约51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1.8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5万余人。2011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暨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品效益。近年来,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标准化的同时,我区设施蔬菜、花卉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先后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371栋,智能温室10000平方米,有效带动农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生产,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蔬菜、花卉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民经济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二、主要做法

1、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实施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发挥惠济区生态、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蔬菜种植业、花卉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养殖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二产,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增强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惠济区加速蔬菜、花卉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步伐,不断提高蔬菜、花卉的科技含量。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与蔬菜、花卉科研单位有效结合,通过聘请高级专家,与大专院校以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反复试验,掌握蔬菜、花卉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蔬菜、花卉新品种逐渐在生产中得到推广。截止目前,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花卉新技术40多项,新品种120多种。

3、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产业化经营体系运作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花卉标准化生产体系,以“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

民积极实施”为原则,以蔬菜、花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蔬菜、花卉特色基地和主导企业为载体,着力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

4、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认真落实上级扶持政策,同时引导企业、合作组织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农民的闲散资金,努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实施规模开发。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技术设备科技含量低。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自动控制设备不配套。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蔬菜、花卉的发展与技术、资金脱节,制约了我区蔬菜、花卉产业的发展。

2、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生产标准化。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技术落后,迫切需要标准化生产模式。

3、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蔬菜、花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蔬菜、花卉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难。

4、休闲观光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不紧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而目前我区大部分休闲观光农业企业没有将高效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为一体。

四、下步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惠济区农业今后的发展定位,突出蔬菜、花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

蔬菜:2015年菜田面积达到7万亩,年产量30万吨;以黄河滩区为中心发展高端蔬菜。建设蔬菜标准园4个,集约化育苗点2个,蔬菜产品认证达到40个,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企业5家;改造和建设产地批发市场2个。

花卉:以陈砦(双桥)花卉博览园为依托,打造花卉产业“一带、一中心、三大产业区、五大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区花卉及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用于花卉生产的设施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花卉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以上。

休闲观光农业: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 篇7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xxxxx定位于旅游、休闲、宜居xxx建设,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现将近年来发展观光农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现状

截至2011年,我街道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8家,有从业人员82人,2011年实现接待游客24万人次。辖区内较具规模的“xx人家”为例,“xx人家”是我办事处xx村,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依托,总投资700万元,占地面积105亩,职工人数达到45人,日接待能力为800人。2011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规模建设的不断完善,周边环境的不断美化,“渌水人家”将称为我市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

xx辖区内共有村、社区13个,境内xx景区森林茂盛、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紧靠城区、交通便利、游客众多,为旅游发展打下极好的基础。为扩大市场需求、提升景区品质,办事处将以文化景区建设为契机,将休闲农业打造成西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xx村xx人家的生态农庄项目和民俗风情园已对外开业,1并建成了面积150亩农业公园。随着人气的不断提升,正愈来愈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地方。在抓好接待服务型的山水人文旅游同时,积极发展农事参与型的休闲旅游,形成了以五里墩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为重点的休闲旅游点。

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明。辖区内各地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园区,但由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对建设的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设想,尽管开发点较多,但分散,未连点成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投资小、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吸引力弱;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带动力弱。

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 篇8

海安县滨海新区

近几年,我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农业向观光、休闲、旅游等方向延伸,以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带和滨海渔家乐为抓手,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努力打造滨海新区农业新亮点。

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我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前,以原角斜的民兵节和原老坝港的开渔节为代表,吸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旅游。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滨海新区“渔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休闲观光农业企业5家,从事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村1个,“渔家乐”酒店和宾馆14家,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乡村旅游年收入1000多万元,基本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育”八要素在乡村集聚,形成了以民兵节、开渔节、采摘、垂(海)钓、温泉度假、农事体验、农业科学普及、农业发展展示等内容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我区休闲农业发展重点企业:1.南通龙洋水产公司;2.宏宇农庄;3.了凡木屋;4.乾居农庄;5.晓杰农庄。其中:乾居农庄、晓杰农庄被县农办、旅游局确认为2015年度村干部领办(参股)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仍属起步阶段,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土地制约。近年来,我区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但由于缺少用地指标,项目分散,未连点成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特色不浓。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它的特色农业。但有些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是跟风而上,缺乏长久发展的特色农业基础,很难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

三、下一步打算

1.突出“一园、一带、一街”建设。“一园”是指围绕中洋河豚庄园、了凡木屋项目,加快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河豚美食、黄海风情、特色地热温泉为主要吸引点;“一带”是指沿新G328国道两侧规划建设,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展示带,年内必须初建规模,建成:150亩采摘基地、5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200亩绿色生态休闲场所、50亩鱼文化产业园、引进一个含台湾、日韩元素的100亩种植基地或一个100亩以上的外资项目。“一街”是指省级“渔家乐”示范街,依据资源优势,创建海滨特色,在三个渔业村和海港村建设一个“渔家乐”一条街。注重农业发展与旅游业以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依托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和现有基础,明确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和重点,努力打造具有沿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2.坚持正确定位,科学规划滨海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防止一哄而上、无序开发。要加强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统筹规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使滨海新区观光农业真正走上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

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9

情况汇报(2011年12月)

2011年,我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总体目标,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现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县共有18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6万,农村劳动力16.4万,农业劳动力9.3万。全县耕地面积28.4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1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7亿元,财政总收入4.32亿元。全县农业增加值72958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27万亩、总产12.32万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279元。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8303万元,财政总收入28239,早稻播种面积2.19万亩,亩产360公斤,总产量7884万公斤,春播蔬菜5.2万亩,全县果园面积8.1万亩,1-6月产量1900吨,到6月末,全县出栏生猪7.785万头,上半年肉类总产值2.29亿元,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2.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62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79元。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要求,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茶产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6.5万亩,茶叶产量8200吨,实现茶业系列产值8.5亿元,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茶农人平茶叶收入1250元。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供应标准化基地11万亩,婺源有机绿茶在欧盟市场占有70%的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均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大力发展“两菜”(蔬菜和油菜)经济,设立了蔬菜发展基金,扶持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1100亩,其中大棚60亩。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借助“乡村游”平台,积极开发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大力推进“农家乐”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游,着重在开发和培植“油菜花”景观上作文章将油菜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来抓。全县春熟油菜播面达10.3万亩,县域主要公路沿线两侧100米左右和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油菜种植覆盖率分别稳定在85%、95%以上。在全国油菜高产示范创建活动中,落实了一批千亩、500亩、100亩、50亩示范点(片),建立核心区1200亩,已顺利完成了测产验收。今年春令时节,全县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灿烂绽放,吸引了近100万人次的赏花游客,同比增长20%,创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补贴范围,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年预计补贴资金300万元,必将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今年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旅游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施农民创业政府贴息贷款,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和自主创业。金融机构面向农民开展无抵押贷款业务,今年1~8月累计发放的无抵押贷款总额为 55000 万元。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财政配套投入、部门项目计划衔接、挂点单位资金帮扶、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村点群众自筹启动”的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面推进今年105个新农村建设村点的 “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项目任务。完成改路 2454000 米(含改沟),完成改水4890户,搬迁粪坑 360 个,完成改厕4015 户,完成改房73315平方米,搬迁、拆除牛栏 168 个,新增农户庭院绿化3560 株,村内绿化8350株,道路绿化12650余株,使用太阳能总户数612户(其中新增太阳能 385 户),使用沼气190 户,安装有线电视4993 户,使用电话5297户,使用宽带362户,建文化室(阅览室)45个,体育休闲场所42 个,极大地改善了105个建设村,5318 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着眼长远,推行“三点一面”工作体系,破解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深层难题。以打造一流景区景点环境为切入点,把打造农村清洁工程亮点村庄作为支撑点,强化各部门的契合点,形成县、镇、村三级建设联动格局,全面推进所有296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建设。2010年累计投入资金680余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迄今为止,全县共建成垃圾焚烧炉160个、垃圾屋65个、垃圾池610个,配备各类垃圾桶6253个,垃圾转运车辆67辆,达到垃圾“有人扫、有地方倒、有设施集中处理”的基本要求。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到2011年,我县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经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评审,认定了一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规模农业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基地40万亩,由龙头企业引领,联系带动农户8万余户(含交叉计算)。在规模企业中,6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5000万元,其中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成功跻身全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中的“双百”企业。鄣公山茶叶有限公司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年出口创汇额突破200万美元。林生茶合作社是全省第一家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4022户、茶园面积1.6万亩,合作社的核心区大鄣山乡水岚村181户全部入社,茶农年户平收入超过1.5万元,成为靠茶叶致富的典型示范村。作为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各合作社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创新观念转变方式,农业招商引资有了新进展 按照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要求,我县围绕特色产业、高科技农业、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园区招商,共引进农业招商项目11个,其中江西好晟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原天佑生产科技园项目)的山茶油加工项目,入住生态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7000万,已投产。江源公司的荷包红鲤鱼良种繁育及生态观光园项目建设完成投资额1900万元。这两个项目都被列为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周边较为发达的县、市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我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种植业中茶叶除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农民自有茶园的亩产收入较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我县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我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高

罗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10

×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近期情况汇报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下面,就我县近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进展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增加

值增长速度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元,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新的突破。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强防旱抗旱,大搞劳务输出,稳步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深入调研,广泛讨论,明确发展思路

为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思路更加切合全县发展实际,从去年秋季开始,县委、县政府就自下而上开展了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县级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分别深入联系乡镇,同乡村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讨论,听取了他们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相继召开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研讨会议、四套班子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了今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并召开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和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县上立即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有关精神,讨论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并结合上级精神对原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并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进一步安排部署。之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全县个乡镇进行了现场办公,对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春耕备耕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落实。各乡镇也层层召开会议,针对各自实际,讨论确定发展目标,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全面安排部署了各项工作。通过多层面的讨论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全县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县级着力抓好“三化”,即: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乡镇全力抓好“三个提升”、突破“四个层面”,即:提升乡镇企业规模和效益、提升畜牧业比重、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效能,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上求突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求突破、原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上求突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上求突破;村级重点抓好四件大事,即:修路植树、种草养畜、劳务输出、科技推广。

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净增元。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⒈全力提升产业化水平。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强化龙头、提升基地,拓展市场,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是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完成万吨中药材加工、滨河集团“大成”白酒工艺技术研发及规模生产、文教纸制品厂吨防近视纸生产、吨方便面生产项目,力争开工建设万吨菊芋加工、万吨高烹油生产、林河果汁公司万吨浓缩果汁扩建、吨洋芋全粉加工项目。同时,认真抓好全省乡洽会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二是提升基地水平。开展万亩无公害大蒜、万亩无公害中药材、万亩无公害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个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个以上,推广农业新机械种,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发展蔬菜、油菜、洋芋、花卉制种,用到年时间,把制种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三是不断规范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公司+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户参股发展龙头企业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着力健全体系、完善章程、拓展市场、规范行为、发挥功能,使之成为连接市场、龙头与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入会农户达到户以上,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以上。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环境,提高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努力实现农民群众、龙头企业与地方财政“三赢”。

⒉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使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变,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县农科教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开展与用工单位的“订单培训”和与沿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培养劳务能人,确定一批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打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增长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其成长为劳务经济的带头人。在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建立驻外办事机构,派驻常驻代表,做好当地劳务信息的搜集、反馈,协助用工单位加强务工人员日常管理,并协调解决好拖欠工资、无故解雇工人、因公负伤等劳资矛盾。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工地或地区成立临时党支部,领导

和团结民工诚实劳动,互相帮助,遵纪守法,维护民工良好形象。认真落实县直单位联系帮扶劳务输出制度,每个县直单位联系个村,联系建立个劳务输出基地,帮助输出劳务人次以上,拓展基地,扩大规模。完善县级劳务输出协调领导机构、乡镇劳务协会、村劳务公司、组劳务信息员四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大力引导和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所,切实做好信息发布和组织人员的工作。建立劳务输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分级负责抓劳务的机制,县一级重点抓好对农民技术工人的培训,乡镇一级抓好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村一级重点抓好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服务工作。邀请外地用工单位召开次劳务招聘会,组织次较大规模的劳务回访活动,宣传××劳务品牌,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同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单位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全年输出劳务万人次,收入亿元。

⒊做强草畜产业。全力推进百万头只牛羊和百万只绿鸟鸡生产基地“双百”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新模式,促进畜牧业走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单位帮扶机制,鼓励干部、单位与农户结对子,进行长期指导帮扶。实行畜牧技术人员包村包点责任制,为养殖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投母还羔”、“投母还犊”等投入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优质畜种的引进投放速度。充分挖掘退耕还林优势,加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和林区内畜禽养殖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建立养殖示范点个,建立示范小区个,扶持发展养殖规模示范户户以上,重点抓好南丰炒面庄奶牛养殖、三堡种羊繁育、六坝仔猪繁育、丰乐绿鸟鸡基地四个养殖示范点建设。继续运用“五良”配套技术,推广“繁育-育肥-出栏”的高效生产模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动物免疫检疫,保证运输、屠宰、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的检疫率达到,确保生产安全。全年新发展养殖专业村个,新增规模养殖户户,使全县牛、猪、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只和万只,分别增长、、和。

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完成日协农业节水灌溉、瓦房城和双树寺水库地震破坏修复、节水灌溉示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童子坝河流域水土保持和小型农水工程等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借鉴外地经验,完成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亩,治沙造林亩,封沙封滩育林万亩,西山绿化亩,义务植树万株,四旁植树万株,及-××年退耕还林补植任务,使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加强县乡道路建设,按照“”工程要求,今年完成乡村公路建设条公里。进一步加快小城镇与小康住宅建设速度,建设小康住宅示范点个,新建小康住宅户。加大项目争引力度,争取将大堵麻灌区列入国家大型灌区改造项目。

⒌加强农民培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全力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县农科教培训中心作用,集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期;依托各科技示范点,组织开展各类观摩学习活动,把科技培训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光盘进万家”活动,为农民赠送实用技术光盘万张以上;充分发挥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现场培训,下派名农业专业干部驻点工作。力争年内培训农民万人次以上。通过强化培训,使全县农民在种植养殖技术、诚信观念、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⒍抓好扶贫开发。继续坚持领导挂点、机关挂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制度,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贫困村的帮扶。切实关心农村弱势群体,继续实行科级干部和党员富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提供支持;发动邻居、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互帮互济,为贫困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切实做好以防旱抗旱为主的春季农业生产

⒈切实抓好防旱抗旱。去年入冬以来,全县气温偏高,降水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比多年同期减少,是有气象记载以来冬、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面对严峻的旱情,全县各级党政组织把防旱抗旱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了社会稳定和春耕备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是广泛调查,准确掌握旱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各水库和河流查看水情,了解水库蓄水情况。从农业技术部门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组成旱情调查小组,在个乡镇设立土壤水分监测点个,准确测量了土壤含水情况,并分析预测了旱情对全县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各乡镇也对受旱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措施。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抗大旱和长期抗旱的思想。组织召开灌区委员会场次,及时向群众通报了旱情及水情形势。在县电视台和××政务信息网上开设了专栏,每天发布水情信息。各乡镇和村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大会多场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农口相关部门印发各类宣传材料万多份,从抗旱措施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引导。

三是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灌溉管理,狠抓计划用水,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认真分析水情,科学制定了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和灌区轮廓配水计划。严格灌水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死比例、硬轮期、保重点、不调剂”的灌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量水设施。建立了旱情信息互报制度,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及水库蓄水情况,适时指导群众抗旱防旱。原创:水务局对灌区所属村下派驻点干部,帮助群众工作,同时,与各灌区签订灌溉管理工作责任书。按照早计划、早安排、早建成、早使用的要求,对今年计划完成的各项水利工程进行了重新安排,目前正在利用春耕前的有利时机加紧拉石备料,力争在夏灌一、二轮灌溉中有的工程投入运行,发挥节水抗旱效益。抓好常规抗旱措施的落实,组织群众维修渠道条、公里,清淤立方米,维修养护水利设施台(件),维修高效节水工程项,整地保墒万亩。全县连续两次召开抗旱备耕工作会议,从县直部门抽调机关干部名,分赴各乡镇宣传旱情和防旱技术,落实抗旱措施,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利用近期连续几次降水过程,抢墒播种。

四是发动群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群众扩大中药材、洋芋、优质饲草等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目前已落实总播面积万亩,粮食作物万亩,经济作物万亩。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大麦万亩,洋芋万亩,饲草万亩、大蒜万亩。

⒉积极调运储备春耕物资。目前已调运储备各类农作物种子万吨,占全县农作物种子需求量的,其中:优质大麦种子吨,加工型洋芋种子吨,优质玉米种子吨,优质油菜种子吨,优质饲草种子吨,优质中药材种苗吨。储备化肥万标吨,其中氮肥万标吨,磷肥万标吨,复合肥万标吨,占总需求量的;积送农家肥万立方米。农资、供销等部门调运农药吨,占需求量的,农膜吨,占总需求量的;农机部门检修农业机械台件,完成率达。金融部门发放春耕备耕贷款万元,占计划万元的。

⒊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成立了由县工商、质监、物价、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进行了专项整治。止目前,共出动车辆台(次),执法人员人(次),查获倒买柴油案件起,案值多元,罚款元。查获—油菜种子公斤,案值多元,取缔无照经营农药的户。通过整治,进一步净化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⒋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组织各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国家的支农政策和投资导向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干部“依靠项目促进农村发展”的意识。超前谋划,积极行动,论证和筛选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发展项目,编制了可研报告。实行了重点建设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对个农业和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确定了责任单位和联系领导,制定了项目建设目标,细化了建设任务,并坚持一月一调研,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全年一总评管理制度,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⒌狠抓劳务输出工作。加强宣传,利用春节前民工返乡之际,组织召开务工人员座谈会多场次,认真听取了务工人员的意见建议,并请一些劳务能人进行了经验交流,着力解决群众的思想顾虑,坚定了大搞劳务输出的信心。在××电视台、《三农资讯》、政府信息网站设立劳务输出固定专栏,在各乡村采取悬挂横幅、刷写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开办黑板报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帮扶力度,积极推行部门联系帮扶劳务输出制度,各部门都根据制度要求,确定了名领导专门负责联系村劳务输出的宣传发动和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已确定联系帮扶对象个,联系组织输出劳务多人次。加强劳务培训,在县农科教培训中心举办裁剪缝纫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家政服务班期,培训人。为进一步探索劳务培训的新途径,近期,县上又组成考察团,赴广州、厦门、青岛等地进行了考察,与沿海职业技术学院联系开展在本县进行基本知识学习、赴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异地就业的“联合培训”,已签订意向协议份。各乡镇也组织人员,到各固定劳务基地,慰问务工人员,了解务工信息,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巩固合作关系。止目前,全县已输出劳力万人次,其中有组织、成规模输出万人次,能人带动、自谋输出万人次,就地转移多人次,创收万元。

⒍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结合“科普之冬(春)”活动的开展,县上从涉农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宣讲组,分赴全县个乡镇、多个村,集中对乡镇、村、组干部、劳务输出人员、农村党员、青年科技带头人、种植养殖专业户、致富能人及其他劳动力进行了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标准化生产、卫生防疫知识等多个方面实用技能的培训。培训中对文化层次不同的人进行因人而宜的宣讲,初、高中文化程度及种养大户等重点讲技术要点、农产品的销售与国内外市场的衔接关系、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等;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重点利用《高效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系列电教片、现场示范等形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此次培训共播放科教片部、场,宣讲相关知识项,参训多人,其中乡村组三级干部参训余人,青年科技带头人参训多人,其他参训多人。发放科技教材多本,科技“明白纸”万多份。

⒎积极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春季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化措施,认真安排动物春防工作。止目前,已调入牛、羊、猪型口蹄疫苗万毫升,亚洲型牛羊口蹄疫苗万毫升,禽流感疫苗万毫升及常规疫苗多万头份,并全部发放到了乡镇。目前,已完成疫苗注射以上。

⒏加大为农服务力度。实行县级领导联点、科级干部驻村、部门包村包户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乡镇个,帮扶村个,帮扶部门个,结对帮扶困难户户。在农口部门实施了每个单位联系一个示范村、每个领导联系一个示范项目、每个干部抓好一个示范点、每个科技人员抓好一个科技点、每个党员帮扶一个党员科技示范户的“五个一”示范工程,已落实科技示范点个,调运良种万公斤。积极为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帮扶户捐助资金万元,捐助化肥吨,捐助种子公斤,捐助面粉袋。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我县的春耕备耕生产工作由于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动手早、行动快,农业生产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由于我县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当前春耕备耕生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旱象严重,资金短缺,抗旱任务依然非常重。进入月中旬以来,虽然天气多次出现降水过程,但多为无效降水,最大降水量也仅毫米。截止月日全县河源来水量为秒立米,是去年同期来水量的。座中型水库蓄水万立米是去年同期蓄水的,旱象依然十分严重。今年以来,县上多方筹措资金万元,用于防旱抗旱,但根本无法满足目前防旱抗旱的需要,缺口资金达万元。

二是部分困难群众的“三缺”问题还比较严重。目前,由于去年重建任务大,进行了震后重建的群众基本用去了多年的积蓄,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那些贫困户,家底薄、信誉度低,历年农资贷款沉淀大,金融部门不敢投放贷款,缺口粮、缺种子、缺化肥的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县“三缺户”达到户,需用口粮万公斤、种子万公斤、化肥吨。

三是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农业投入。今春以来,各种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化肥涨幅较大,据供销部门统计,原创:美国二铵每吨涨价元、云南三料每吨涨价元、尿素每吨涨价元、复合肥每吨涨价元,其他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时,假冒伪劣农资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受农资价格上涨和市场秩序的影响,农业投入减少,成本加大,全年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受阻。

四是乡级财政运行困难的问题突出。乡级财政多年来负债运行,困难重重。止去年底,乡级财政累计赤字达万元,负债万元。今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年转移支付资金比原农业税及其附加费少万元,乡级更加困难,将直接影响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上一篇:区域经理演讲稿下一篇:如何理解落实党委党委的主体责任与纪委的监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