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逝去的青春日志

2024-07-26

致逝去的青春日志(共8篇)

致逝去的青春日志 篇1

我隔着盛夏黄昏那清凉的空气,邂逅一种潮湿。我不知道这种潮湿和泪水有着什么莫大的关联,操场跑道低洼处的积水,像一面碎了的镜子。天空的淡蓝与夕阳的血红,在缓慢地相互渗透。我一如那潭死水,无助地遥望,略带忧伤地企盼所谓的彼岸。

有一件事情,我至今无法理解。

叶韵离开后,我突然忘记了如何打篮球。最爱的篮球场,成了我的噩梦。当初,高中夏季篮球联赛刚刚展开,我凭借自己出色的三分球入选校篮球队。

得分后卫,绝对主力,强大的外线火力,令人窒息的绝杀:我总是用这等夸张的词句进行自恋,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幸福。

前三场比赛,也就是叶韵离开我之前,我场均投进3个三分球,外加4次助攻。我在外线的牵制力,让我们的内线打得分外流畅。三战全胜。

她走之后,我发现投篮的动作开始发飘,就像那急速行驶的赛车在弯道处漂移,毫无控制力可言。从训练赛开始,我的状态宛若灵魂出窍一般。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左撇子的我,在球场上扔三分球就像切白菜一样简单的我,突然忘记了什么叫做投篮。

第四场比赛,我一分未得,三分球5投中0。球队赢得很艰难,1分险胜。看着我们的中锋“胖子”满头大汗地从球场上走下来,刚刚坐稳的他就晕倒了,我心有点痛,不敢看胖子那不再强硬的身躯,如果我能投中一个三分,情况远不会这么糟。

第五场比赛,我仍旧一分未得,三分球7投中0。球队输了,这次胖子没有晕倒,所有的人都很沉默。而这种沉默,像是对我的一场诘问,让我无地自容。

每次三分线外飙射,我听到的都是球与篮网摩擦发出的刷刷声。如今的三分线外,每次出手,球都会在篮筐中旋转2圈到3圈,然后狠狠地从篮筐弹离。就像一种拒绝,让人心灰意冷。

我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老天在故意和我作对。他好像无处不在,在我最落魄的时候,给我施展一种诡异的魔法,让经我手投出的篮球,都本能地拒绝着篮筐。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们球场上的篮筐一夜之间变得太小,专门对付我的三分远投?

一切的空想,在比赛失利后的黄昏蔓延开来。我抬头望望天,还是蓝的。可亲爱的上帝,你能告诉我吗,为什么三分球远投,从我身旁偷偷地溜走了?

第六场比赛,我主动向教练提出申请。我安静地坐在了替补席上。

我们赢得了比赛,整场比赛我们没有投一个三分球,可是我们赢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其实没有了三分球的篮球赛一样精彩;没有了三分球的球队,依旧可以选择胜利;没有三分球,我是不是依旧深爱着篮球,深爱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没有了三分球,球队还有没有我的位置?

那个黄昏,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直到星星升起的时候,我依旧徘徊在球场的中央。我要的答案在哪里?篮网随风摇曳,好像在讥笑我的无能

数学老师曾说过:青春是等概率的等可能事件,在发生的那一刻,也就昭示着结束。而概率是一件你永远无法左右的事情。

猴子他们,在我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背着我去找了叶韵。

整个事件我都是不知情者,直到叶韵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依旧蒙在鼓里。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却在客观地分析着,划清着一些东西。

我突然变得异常的沉着,最后的最后,我只说了一句话: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我不知道是谁找了你。但你要明白你的离去,与我的篮球无关。

说那句话的时候,口气冷到自己无法想象的地步。或许,一切的关联都源自我的凭空臆想。

后来我和猴子大吵了一架。最后,我离去的时候留给猴子一句话,也算是留给叶韵的:我的崩溃不需要任何的人负责,而我永远不会崩溃,永远。

我想,叶韵也逐渐明白,她的离去,对我的打击是那么的大。她也许会后悔,错过一个这么真诚的男生。 夜晚,遥望星空。依旧迷恋篮筐。想起数学老师所说的等可能事件,我们永远无法左右它的概率。发生了,就意味着概率已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

期末考试终于开始,那天早上下起了雨。天被洗刷得昏暗而毫无色调,我在雨中拼命地奔跑。一如那努力飞入篮筐的篮球,我努力地跑向考场。后来回想,雨中的我一定很帅气。因为奔跑中,我突然想起青春一词。而跑步的姿势,后来的我固执地认为那一定是有生以来最帅的。我把青春与大雨、篮球联系到一起,然后用一种略带自负的微笑跑向考场,雪一样白的墙壁与外面的灰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监考老师看到我的样子——一个傻笑落汤鸡,表情有些怪。而我的笑,让他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笑了起来。

傍晚的时候,那场大雨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玻璃一样的夕阳,席卷了球场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哗啦哗啦的雨声,却在我耳中挥之不去。

第八场比赛,晋级赛。我打满全场,三分球7投中7。那天的夕阳把我一脸的阴霾击碎,突然发现那些被夕阳的血红偷去的天蓝,正在慢慢地被微风还原。队友们把我抛向血红与海蓝并存的天空。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团蓝色的物质在我身体中慢慢地释放。那好像是与梦有关的物质的破茧而出。

致逝去的青春日志 篇2

10年前你跟别人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 大部分人一定会觉得你疯了。同样,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会掉到6%或5%, 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 甚至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重回8%。不过,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像一个人终究会老去一样, 一个经济体也终将告别他的青春。这无关好坏, 只关乎岁月。

历史上有没有青春不老的奇迹?没有。根据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和社科院张晓晶老师的统计, 二战后经济增速连续25年保持在7%以上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剔除掉博兹瓦纳、马耳他、阿曼、香港、新加坡等微型经济体, 实际上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8个经济体创造了所谓的高增长奇迹。但遗憾的是, 除了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中无一例外的跌落神坛, 区别只是下跌的幅度, 有的比较剧烈, 比如日本一下子减速到5%, 有的则相对温和, 比如韩国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会不会青春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当然也不会。今天我们不讲什么理论, 只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作老龄化。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 腊肉国有100个老人, 鲜肉国有100个年轻人, 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 自己吃100斤, 剩下100斤 (储蓄率就是50%, 斤可以看作GDP的不变价单位) , 腊肉国的老人自己没有生产能力, 但每年还是有100斤粮食的需求, 只能拿过去自己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那么问题来了, 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是每个国家100斤吗?当然不是。鲜肉国的GDP是200, 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有人说腊肉国的老人不也有100斤的消费吗?消费不也算GDP吗?这属于对GDP概念的误读。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 二是生产。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 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 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 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因此, 在鲜肉国生产、被腊肉国消费的100斤粮食只能算是鲜肉国的GDP, 而不能算是腊肉国的GDP, 而且因为腊肉国消费了100的净进口, 他们的GDP是负值。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 “ 鲜肉” , 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 2003到2013年间, 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 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 相当于总人口的74%, 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60%。这样的人口结构, 经济增速自然甩出日本这样的腊肉国N条街。

但2013年之后, 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 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 很难逆转。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 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 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往后看, 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 (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 , 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 (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 20年之后, 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 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 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讲到这, 第一个故事的结论已经很清楚: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 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 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 消费率上升, 工业占比下降, 服务业占比上升。

第二个故事叫作去库存。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 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 他们自己吃了100斤, 但不同的是, 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 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 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 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 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 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 鲜肉国一算计, 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 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 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 鲜肉国让自己的50个年轻人先休息一年, 所需的粮食国家暂时借给他们, 等明年参与生产之后再偿还。剩余的50个年轻人参与生产, 一共生产100斤粮食, 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 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 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 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 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 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 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库存压顶的“鲜肉国”, 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 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擒贼先擒王, 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看起, 这个行业无疑就是房地产。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 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 供过于求导致库存堆积如山。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 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 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 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即便今年房地产销售还不错, 但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 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 2015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 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2015年更大, 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房地产只是中国去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 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

讲到这, 第二个故事的结论也有了: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 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 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 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鲜肉国去库存一年就搞定了, 我们到现在还在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叫作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 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 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 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 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但问题来了, 如果到了第三年50位老人还是没回来呢?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 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 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意味着以后腊肉国的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得知消息之后会如何反应呢?还会让没有工作任务的年轻人“停薪留职”吗?当然不会。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 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50位失踪老人又重新回来了) , 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 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 (比如第三个故事中50位老人永远消失了) , 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 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 (GDP) 自然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 (供给) -市场销量 (需求) ,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 如果不缩减产能, 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 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 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 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 后来是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 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 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 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 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 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 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远的不说,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 你要说把莱钢集团 (当地最大企业) 关了, 先是4万职工不同意, 然后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毕竟每年都是市里的第一纳税大户, 最后很多局外人也不同意, 毕竟好多亲戚朋友身在其中。

第三个故事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 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那么问题来了, 有什么方法能摆脱这种困境吗?这就是接下来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叫作全球再平衡。

假设前两年的情况不变, 但第三年情况略有变化, 尽管失踪的50位老人还是确认去了天堂, 但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 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 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 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 其中100斤自己消费, 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 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 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 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但现实是, 近年来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往后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新的“腊肉国”, 但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劳动力无法退出) 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 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 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 TTIP也好, 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 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 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 很难有大的收获。

这样第四个故事的结论也清楚了: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 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问题来了, 除了靠外需之外, 去产能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叫作改革创新。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 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照理说, 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 (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 , 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 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 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 但如果做不到, 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 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 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倒逼改革。

中国目前也和鲜肉国一样, 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 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 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 根据OECD的统计, 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 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 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 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 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 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 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 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 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 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 而如果创新失败, 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 要想创新转型, 必须先改革。对中国来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 当干多干少都一样, 甚至干了有风险, 不干没风险的时候, 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 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 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结局大猜想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 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1) 长期来看, 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 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2017年之后, 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 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3) 短期来看, 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 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 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 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 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3)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 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 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 很难逆转。

(4) 外需指望不上, 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 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 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 创新无从谈起。

(5)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 如果前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 而如果后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3

在几乎忘了自己读过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时,看到赵薇要翻拍这部小说,瞬间就坐上记忆的高铁,那时青春饱满鲜嫩,如今连青春小尾巴都快抓不住。于是好像总有一种感觉——再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怀旧风在作怪,但电影的魅力正在于此,让匆忙奔走的脚步暂时缓一缓,回头看看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然后万般感慨:“你妹!老娘也曾年轻疯狂过。”

导演:赵薇

编剧:李樯

主演:赵又廷、韩庚、杨子姗

刘雅瑟、江疏影

类型:爱情/青春/文艺

上映时间:2013年04月26日

影片摘要:18岁的郑微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她的追爱之旅,谁想心上人林静出国留学。郑微备受打击,患难时刻却与室友阮莞、朱小北、黎维娟及师哥老张结下深厚友谊。面对富家公子许开阳的追求,郑微不为所动却爱上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陈孝正,于是疯狂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的追求,两人终成甜蜜恋人,毕业在即陈孝正却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

小说人物众多,赵薇也尽量在电影里保留了除三个主角外的配角,他们的存在,都是我们曾经的缩影。赵薇说:“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起大家对青春的感觉。”

→ 有些东西比感情更重要吗

《致青春》并不是那种轻松调子的爱情喜剧电影,它讲述的是内地“70后至80后”这代人的青春史。这一代人年轻时的状态很多都是对生存的追求,“生存的追求”,本身就容易催人泪下,因为你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陈孝正,背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包袱,他代表着那个年代正在奋斗的一群人。偏偏这样孤傲、具有疏离感的气质吸引了我们阳光灿烂的女主角郑微。生活的优越让郑微敢爱敢恨,她的感情是直接而热烈的,为了追求从小暗恋的邻家哥哥林静而考进他所在的学校,在感情不被林静接受后转而爱上陈孝正。如果说少女懵懂的心情是给了林静,那么作为女人一生中最热烈的爱,则是给了陈孝正。她的出现也像一把锋利的刀,撕开陈孝正苍白阴冷的生活,带进阳光和温暖,他无法自拔地爱了。但命运的安排让他最终选择了现实。

10年后,三人再次阴差阳错相遇,林静用玩世不恭来掩饰自己纯洁的爱情,好像在经过岁月熏陶变得沉稳世故后,再提对爱情的纯洁是很不好意思的。陈孝正则再次别扭地面对理智与情感的艰苦博弈。而在年轻的时候放弃痴心的高富帅,选择陈孝正的郑微,成长为成熟淡定女人后,却不愿再冒险了。

→ 女主郑微感情有赵薇的影子

这部电影是赵薇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也是她作为导演生涯的处女作,大家都好奇赵薇是否借这部片和自己的青春告别。说到赵薇的青春,难免就想起她在读书时认识的黄晓明、陈坤,三人是当时北影有名的“三剑客”,尤其是黄晓明,曾经公开表示见到她第一眼就喜欢她。虽然学生时代表白被拒,但黄晓明始终守护着赵薇,“他拒绝了我,但我仍愿意帮她抄笔记,陪她上厕所。”说到这一段,又想起赵薇曾经的那些绯闻男友,并不是刻意要去八卦,但是相信你我都觉得赵薇选这部片作为处女作,多少会和自己的个人经历有关。就连原作者辛夷坞也提到:“她告诉我,想拍這部电影,就是因为她在其中看到了她年轻时的影子,女主角感情青春的经历,跟她很相似。”

在那么多或真或假的感情后,赵薇最终选择黄有龙,结婚、生子。要说没有联想到赵薇和片中女主郑微有何关系是假的,饰演陈孝正的赵又廷也说:“看完剧本我觉得郑微就是赵薇,了解她的人觉得就是她,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你、我、他、她,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郑微”、“林静”、“陈孝正”,还可能是“阮阮”、“朱小北”等人。在我们青春年少时都曾爱过一个人,也有可能为了面包放弃爱情,不是有句老话嘛,谁年轻时没爱过一个“人渣”呢?还要补上一句,谁年轻时没当过一回“人渣”呢?最后老天眷顾,遇见个能给自己家庭温暖的人,于是便收拾收拾嫁了、娶了。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成长。

不过对于大家这种种“自以为是”的猜想,赵薇毫不犹豫地否认:“完全不是(和自己的青春告别)!当然,很难说没夹杂个人爱好或个人经历,但这部戏人物众多,很多年轻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

→ 成熟的导演要会扇演员耳光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赵薇就是“郑微”,但赵薇还是选择只当导演,不出演片中任何角色,“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关于青春的,是一些年轻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故事,其中青春的部分占60%,成长部分则在40%左右。我需要更有活力的演员,能演出那种青春期的感觉。”赵薇缺少这种心态,是因为她已经足够成熟到当导演了。

而赵薇这个导演也当得非常称职和霸气,有一场戏是需要郑恺演出情绪爆发的愤怒感,但拍了好几次都没有感觉,郑恺说:“要是现在有人打我两个嘴巴子……”话都没说完,赵薇就抽了他两个耳光,然后扭头就喊开机。

对此赵薇的回应是:“这个片子新人多,但又有非常重的情绪戏,我就必须让他们崩溃,感受到痛苦和压力。我本身是做演员的,我知道演员缺乏什么,缺乏的时候又需要怎样的刺激。”记得黄渤在录制《康熙来了》时,也提到过难堪的事情是拍好一条戏后,导演或没反应或对演员的演技表现质疑等等。当时还挺为黄渤吃到这些“耳光”而替他叫冤,如今听了赵薇一席话才明白,作为导演,她真的是成熟了,而且非常明白这里的规则。

→ 青春终结残酷现实开始

赵薇的成长是她个人人生阶段的一个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也是我们“70后”“80后”的成长,这必将是伴随着青春的结束,现实的开始。

有人说过一句话:“幸福的生活就是当你睁开眼睛,心中对这一天充满期待和喜悦。”可是当大部分人被闹钟催醒、打着呵欠挤公交和地铁去上班时,被城市的钢筋水泥包裹的我们,离曾经的美好就会越来越远。同时,我们的要求被提高了,跑几个街区为爱人买豆浆油条也只出现在电影里,我们笑点越来越低,泪点和G点却越来越高。以前牵个手就能兴奋半天,现在遇见一夜情就像吃顿饭一样简单。

我们在渐渐枯萎、老去,但总有不断成长的人在经历青春,我们对他们的幼稚行为嗤之以鼻,心中却有不愿承认的羡慕和惆怅,还要嘴硬说:“我擦!谁还提青春,真是矫情。”不过却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偷偷被触动尘封很久的往事,然后那些曾经的经历,又那么叮叮当当地鲜活起来。

触动我们的,或许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句话……这一次,是因为赵薇说:“像你,像我,我们都在工作岗位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可以去拍一拍曾经的踪迹,拍拍曾经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所以,《致青春》才会引起那么大关注,它触动了我们来不及用文艺的小心思去缅怀,就湮灭在万丈红尘中的青春过往。

也许麻木了很久的我们应该庆幸赵薇选择拍摄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轻松、玩闹、简单的青春路线电影,是一部大气又灿烂的片子。有些人终究是用来怀念的,有些事住在心里却消失在生活中。话虽煽情,但还是要借这个机会,举杯致我们逝去的青春,致我们曾经爱过的人。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日志精选 篇4

青春的歌,我们也曾一起唱过,青春的梦,我们也曾一起追过。爱过,恨过,痴狂过,快乐过。放飞青春,放飞梦想。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的梦属于我们只有一次。那些年我们曾追过的女孩,那些年我们曾喜欢过的男孩。那些故事只有自己心里最懂。点滴的往事珍藏在心底。

青春,花一样的季节。梦一样的年纪。为了那份纯洁真挚的友谊,也许淡淡的怀念才是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海角天边,总会想起曾经的一瞥一笑。一生的祝福,一世的牵念。但愿我们,安好!

弹指一挥间,岁月的诗篇慢慢的流淌。春去秋来,人生的轮回无法主宰,我们都在路上。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流逝的岁月会让我们心痛,收获的幸福像一缕花香,温暖我们的心房。一帘旧梦,心忧伤。一切皆随缘,我们无法阻挡。蹉跎的岁月,荒芜的落寞,心里无尽的无奈。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收获,不断的懂得,不断的感悟,不断的珍惜。

青春,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在浩瀚的夜空中浓抹的一束光。我们祭奠青春,怀念青春。墨香串起,回忆是诗,回忆是梦,回忆是幸福的难忘时光。怀揣着一颗潮湿的心,我们追忆过去,回味过去。记住该记住的,珍惜该珍惜的。

青春是不老的歌,永远在我们心中浅唱,永远在我们心中执着。青春,是我们一生的怀念。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篇5

初春的季节,偶尔会下几场淅淅沥沥的霪雨,算是洗涤我们浮躁的心灵吧。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与浮躁的快节奏的城市,你,是否还记得儿时那份纯真和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青春和那份纯真被岁月抹去,给人留下丝丝的皱纹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当然还有那一箩筐的美好的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的青春,不经意间,从我们指尖滑过;我们的青春,从我们的梦乡中逝去。

青春是美好的!我们把它留在了某个甜蜜的角落,那个充满暧昧的角落,你我窃窃私语,说给彼此的心听,外人是听不到的。那条深深的巷子,我们手牵手闲逛,单车上的时光,记录着我们的点滴。遥隔两地的我们,把青春留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思念中,知否,“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的无奈;有时,我们又把它留在那惟有泪千行的悲伤中,不过爱情总是苦涩而美好的,待到“执子之手,与子皆老”时,我们会觉得那些走过的路,充满诗情画意。现在拥有的,请真心和珍惜,现在没有的,勇敢努力的追求,因为那时我们的青春,在整个人生路途中,或被掩埋在现实的尘嚣中,抑或丢失在追逐的名利旅途上。朋友,你准备好待到繁花落幕,你们还能依偎着拥抱了吗?

冷冷的晚风,轻轻地吹着,吹乱了满怀的思绪。辗转的流年,悄悄从指缝中溜走,不留痕迹,岁月无情,在脸上刻下道道年轮。

青春是充满激情的!不像春的柔软,夏的沉郁,秋的肃穆,冬的死寂,它一路狂热,一路抗奋,它永远一路激情!我们把它留在了一道道高考题中,留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中。激情的青春,留下的是永远甘甜的汗水!永垂不朽的荣誉!我们用生命刻画我们的青春,丝毫容不得一点遗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把它留在网络游戏中,把生命浪费在网络游戏中,最后等到找工作时,暮然回首,青春已逝。这段光阴,正是我们造梦的时间,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我始终记得高考时班主任说的时常激励我们的四个字,“天道酬勤“!至今,我还默默地刻在心上,当我累时,这四个字油然而生,一切疲倦和不满都会被这四个字驱逐。抬起头,鸟儿在枝头歌唱,天空依旧那么蓝。因为青春永远充满激情!

致逝去青春的句子 篇6

2. 青春是蓝色的。海是多么浩瀚无边无际,天是多么的蓝,那我们的青春是不是很“蓝”呢?是的。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当我们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逃避现实,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跌倒,不要害怕。古人俗说:“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不管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那憧憬的景象,都要想去跨越它。这样可以使青春变得更有激情。

3. 青春也可以是紫色的。那是成熟的颜色,就像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永不放弃。青春的我们不再躲在父母怀里撒娇,不在听于爹娘的哄骗,不再让眼泪成为自己的专利。我们开始逐步学会独立,走向坚强。

4. 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假丑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5. 青春是最美好的,但正当青春年华时,自我陶醉的我们却往往无心去感受它的美好;青春是最容易消逝的,但正当青春年华时,自我麻痹的我们却往往不懂得去抓紧它的手。

6. 青春犹如一朵花,不是瞬息就枯萎的昙花,也不是常年开放的四季,更不是热烈的玫瑰。青春是一朵报春花,又名年景花樱草,象征着青春的快乐与忧伤。

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决不可能拥有两次青春。但这样的道理,往往是事过境迁才懂得;开始懂得时,青春已成遥远的过往。

8. 青春并不忧伤却被我们演绎的如此凄凉。

9.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10.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道就彼此瓦解。两条平行线,从相交到背道而驰有多快,以为一个梦可以做很久,回头想想那会不会成为岁月轻狂。我还是相信,你是我不知悔改的执着亦或是固执。如果,我想你的时候你也偶尔想起我,那瞬间便也成就了永恒。

11. 学会放弃,学会承受,学会坚强,学会微笑,那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12. 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13. 适合走到最后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彼此而生的。我相信这一点,相信冥冥中注定的相遇和分离。有心的人,再远也会记挂对方;无心的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时候很难,几十亿人,一生也难见一次。有时却很容易,人群中第一眼就能把他认出来。这世界真有缘分的话,那么就是相遇。

14. 擦肩而过,你我,并不是属于彼此的,无所谓的珍重与再见,无所谓的感受与苦涩已化作尘埃飘过,我们该珍惜现在。

15. 当一个深爱着你的人,为你而改变,那是因为他爱你;当你遇到一个人,他为你收起他的顽固脾气,也因为他爱你;他把你的兴趣也变成了他的兴趣,还是因为他爱你。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你好好珍惜。溜掉的小鱼,总是最美丽的;失去的情人,总是最懂你的。

16. 我们都很仔细地思考,定义过,所谓幸福的生活,不过我们都没

有认真地活,但是,我又会觉得没有认真生活没有什么偶尔难过失落也没有什么,如果有你在的话。

17.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18. 笑,自己为何如此多情,现在才明白,已经上了瘾。

19. 慢慢地,你就会知道,生活中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搭上礼貌教养人品和格局的。

20. 站在青春里,遍地美好。就算那里的烦恼特别多,那里的遗憾忘不掉,可在你眼里,留白的青春,一样重要,一样美好。

21. 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的,用着用着就不够。

22. 那个可以任意挥霍的年纪,人们叫它‘青春’。

23. 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

24. 每段青春都会苍老,但我希望记忆里的你一直都好。

25. 过去就像回形针,把青春一页页的固定,然后变成了一本不被出版的书。

26. 有一种爱,叫做甜蜜。甜蜜是因为爱是酝酿甜蜜的花朵。有一种爱,叫做伤心。伤心是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那些爱过的曾经。有一种爱,叫做喜悦。喜悦是因为相爱在一起的简单的幸福。有一种爱,叫做微笑。微笑是因为爱像成熟了的挂上枝头的开心果。

27. 感情不需要诺言期限与条件。它只需要两个人:一个能够信任的人,与一个愿意理解的人。

28. 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和安宁,那就要越过层层的障壁,敲起真理的钟前进。---卡拉维洛夫

29.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30. 爱情可以是低到尘埃里还要开出花来的卑微,也可以是自此天涯不相问的骄傲。

3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欧文

32.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33. 惟有真理,才是我该誓死捍卫的。---卡特赖特

34. 即使是被捧在手心,却还是不确定心里有没有你。

35. 有些人把美的画面储藏在自己的心上,有人把这种场面拍下,凝固瞬间的美丽,发到网络,以示显自己的摄影技术,也把美的瞬间展示给了更多的人群。那种情景,那种画面,那古典建筑相互辉映,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景致,只能用心灵去描绘,用灵魂去感受她的魅力,用心灵去感受她的真情。

36. 爱,无法继续,我们都无能为力。梦,一直继续,我们却欲罢不能。

37.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38. 不管朋友还是恋人,当我说“算了”的时候,其实是包含了我太多的失望。

39.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

致逝去的青春日志 篇7

一、小说《致青春》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叙事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曲折。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 洋溢着青春活力, 心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两人约定到了大学就交往。可是当郑微终于考上林静所在城市的大学并联系林静时, 却发现林静已经出国, 并且事先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

生性豁达的她, 埋藏起自己的爱情, 决定专心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没想到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一个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男孩。两个人好不容易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起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 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出国, 放弃了郑微。这段感情给了郑微很大的伤害, 致使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爱情心有余悸而避之不及。

几年后, 林静和陈孝正都出现在郑微面前, 而工作后的郑微也纠结于工作、感情甚至阴谋之中, 最终郑微选择能给予她安全感的林静, 与林静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二、电影《致青春》的二次创作

电影《致青春》尽管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 但基本采用了原小说的故事框架。电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拍摄的, 又不同于原著。尽管观众的褒贬不一, 电影对原著的二次创作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画面场景的二次创作

原著中对于很多场景的描述大都是模糊或一笔带过的, 原著中也没有明确的背景时间, 而电影将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场景设置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然而, 场景设置并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追溯与重现,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怀念青春。

1. 校园场景

原著中对于刚入学的校园环境描述只有一句话:“她所在的位置是一条长长的校园林荫路, 道路的两边是她叫不出名的亚热带树木”。

而影片第一个场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 校园里郁郁葱葱的大树, 斑驳的光影, 炽热的阳光透过密布的树叶挥洒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庞上, 悬挂的条幅“新起点, 新高度, 新挑战, 新希望”、“接过你的行囊, 我们就是一家人”, 各式彩旗和宣传海报, 无一不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新生入学的欣喜。

2. 宿舍场景

宿舍是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之一。女主角郑微第一次碰见男主角陈孝正, 小说中场景描述是这样的, “臭袜子到处都是, 脏衣服就别提了, 整间宿舍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堆, 只有一张床特别的干净, 东西也少, 在整个环境里突兀地厉害, 这张床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建筑模型”。而在电影中, 真实地还原并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场景。宿舍里到处挂着脏衣服和袜子, 地上乱扔着拖鞋、脸盆和瓜皮, 桌子上堆着喝完的饮料桶和剩饭。在这脏乱、邋遢的宿舍环境中, 主角陈孝正的床铺却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将他的清高与另类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这种另类, 激起了郑微的好奇心, 导致了男女主角的首次矛盾冲突。

3. 周边场景

小说对于周边场景细节描述较少, 而电影在周边场景设置中也不失细节的考虑。电影中郑微因私用电器导致宿舍跳闸断电, 去找宿管科解决。在宿管科外, 墙上挂着宿舍卫生检查小黑板, 窗台里放着老式拨号电话, 小屏幕的CRT电视机里播放着当时的热播剧《新白娘子传奇》, 屋内墙上嵌在木板上的吊扇开关, 以及屋内电炉上滚沸的茶叶蛋……这些细节设置, 无一不显示了电影在场景设置方面的精益求精和准确到位。

(二) 人物形象的二次创作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在原著的基础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二次创作, 不仅包含郑微、林静、陈孝正等主角, 而且包含阮莞、黎维娟这些次主角。

1. 郑微

电影中对郑微形象的塑造基本是依据原著进行的, 只是结尾部分进行了再创作。原著中郑微最后选择了与林静结婚, 她选择回归平静的幸福。电影中在创作中将故事的结局设置为开放式的, 郑微没有选择任何人, 而是独自一人风轻云淡。为此, 编剧李樯认为:不选择是更成熟的表现, 在生活中, 选择一个人未必就代表了爱情的圆满, 郑微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 学会了判断, 学会了等待, 所以她更成熟了, 正如那句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她不属于任何人, 她是属于青春的, 所以她更加成熟坦然和理性, 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2. 林静

原著中, 林静是懦弱的感情逃避者。在感情中, 他不喜欢无谓的过程和徒劳的伤心, 而是选择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在电影中, 林静作为二号男主角, 戏份并不是很多。影片在创作时, 突出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无奈与犹豫。他与郑微青梅竹马, 却从未成为她真正的恋人。当郑微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 他选择悄悄离去。他并不爱施洁, 却让施洁因他而崩溃。他始终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冷静与理性来对待爱情。然而, 影片开始时, 他因为纠结于世俗观念而没有勇气面对郑微;而在影片结尾, 他依旧是一个爱情怀疑主义者。

3. 施洁

施洁在原著中是这样的人物, 郑微毕业后任中建二分公司的经理秘书, 而施洁是郑微的前任的前任。在郑微出现以前, 她是林静感情空虚期的慰藉, 他们各取所需。但郑微一回来, 林静的感情风向标很明确地指向了郑微。在感情上, 她只是一个替代品。

影片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改编。林静第一次去学校找郑微, 发现了郑微和陈孝正的幸福恋情, 失落地离开。而佟丽娅扮演的施洁是一位大学生, 因失手从宿舍掉下玻璃与林静结缘, 从此爱上了这个冷静、大度的男人。为了心爱的人, 她自杀、精神崩溃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对方的爱。可是她并不知道, 爱情对于林静而言, 只是他意念中一种象征、一个寄托。

4. 黎维娟

小说中, 黎维娟是郑微宿舍里唯一的文科生, 她性格一板一眼, 平时做事说话一套一套的, 对于男友的首个要求就是家庭条件好。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卓美, ”高中的时候有过一个初恋, 不过男的没考上大学, 还在补习, 暑假的时候就散了。”影片中, 张瑶饰演的黎维娟将原著中黎维娟与卓美合为一体, 她理性而又现实, 还带有小市民的气质, 是典型的小人物。她从一个小县城考上大学, 想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婚姻来改变命运。她反对郑微与出身贫微的陈孝正交往, 而更倾向于家境优越的许开阳。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恋人, 虽然内心也有痛楚与挣扎, 但她最终果断地与之划清界限。毕业后, 她嫁给一个有过婚史且有孩子的富豪, 虽然时常被两个继子的调皮捣蛋弄得狼狈不堪, 她却乐观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为富豪老公生孩子, 继承家产。影片中张瑶的成功演绎使黎维娟这个角色格外丰满, 她的表情尤其是眼神特别到位,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为这个小人物增色不少。

导演通过忠实原著的人物形象使得电影更加富有吸引力, 引起观众的共鸣。尽管观众对于人物的改编与创作褒贬不一。然而, 就像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导演, 也会塑造出一千种形象, 每一种都包含着电影创作者的意识和思想。

(三) 叙事方式的二次创作

影片在叙事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 但是跨越又非常明显, 而且影片中蕴含着多处前后呼应的细节, 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性。

影片的叙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从校园生活一直到社会生活。而这前后两部分叙事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调。在前半部分的校园生活中, 导演以较为轻松活泼的笔触去描写青春期男女的爱情、友情, 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开始部分运用了一些童话故事的拍摄手法描写女主角郑微的美好想象, 如同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爱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 在影片后半段, 导演却打破了这种“乌托邦”式的美丽幻想, 改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梦幻破碎的这种前后反差刺穿了现实的种种虚伪, 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冰冷刺骨。

前一部分的校园生活, 电影以校园场景为主。在这一部分中, 画面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开始青春和爱情, 而在郑微因为陈孝正出国而失去恋人的时候, 画面又以翠绿的树叶和烂灿的阳光来结束青春与初恋。影片在画面语言上的叙事方式, 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过的灿烂青春, 同时也倾诉了青春中的种种失去与无奈。

影片第二部分以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开始。阮莞与男朋友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背景音乐是Suede的《so young》。而当阮莞在结婚前决定再见前男友最后一面时, 阮莞在路上焦急地拦车, 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 却没有一辆为她停下来, 这时的背景音乐也是《so young》。甚至当阮莞焦急地闯红灯过马路, 发生悲剧的那一刻, 《so young》的音乐还在继续, 可是此刻只留下赵世勇在剧院门口独自等待的身影了。

三、电影《致青春》二次创作的意义

电影上映后票房走高, 观众对电影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电影不尊重原著, 剧本改动较大;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情节无厘头, 例如开头的童话入场;有人认为电影中某些人物设置无关青春, 例如人物施洁的设置。笔者认为, 电影总体故事情节上, 是尊重原著的。在具体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细节上, 充分体现了电影精心的二次创作。

(一) 电影的二次创作对原著进行了情节上的筛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电影充分体现原著中所体现的青春,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美好、热情而又苦涩的青春, 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放大与强化。而对原著中一些敏感话题进行了删减或弱化。比如, 原著中郑微与陈孝正初次性关系, 在电影中予以删除。因为青春的珍贵并不在此, 我们对青春的怀念也非如此。因此, 对于这一敏感话题, 电影完全没有体现。

(二) 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节

原著中并没有海洋馆的情节。而电影中当陈孝正知道不能再继续陪郑微走下去的时候, 他选择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他们一起去海洋馆, 陈孝正向管理员说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使得郑微圆梦———亲自抚摸海豚。那一刻, 郑微笑得无比灿烂, 很多观众心里也笑得无比灿烂。青春似乎定格在这美好的一刻, 陈孝正与郑微的美好和甜蜜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然而, 从海洋馆回来没多久, 郑微就得知陈孝正即将出国的消息———正如烟火一样,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原来美好的海洋馆是陈孝正送给她分手前的回忆, 正好应了那句歌词“短暂的狂欢, 以为一生绵延”。多年后, 郑微与陈孝正都历经世事, 电影让他们再一次回到了海洋馆的场景。也许青春带给了我们伤痛, 然而它也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正如那句台词:“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 谁也不亏欠谁的,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接着, 画面再次回到几年前他们在海洋馆的美好时光, 电影接近尾声, 王菲的歌声《致青春》响起, 很多观众已陷入电影创造出的怀念中, 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三) 原著是青春恋爱与理性现实的结合, 而电影主题定格在青春与怀旧

电影在改编时结合导演的经验和当下观众的审美, 对原著中的时间背景做了成功的修改。原著的时间背景大约在2000年以后, 而电影将时间改到上世纪90年代。导演赵薇是90年代的大学生, 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元素与风格, 很多观众甚至表示主角郑微身上有“薇烙印”。影片将时间定格在这个时间, 不仅引起了70后、80后的共鸣, 也给90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影鲜明地体现了两个主题词:一是青春, 二是怀旧。

影片所体现的青春活力无处不在。影片以密布的绿色树叶和阳光开场, 镜头处理采取“移”的运动方式, 形象地展示了青春给人的奔放和活力。明媚的阳光照在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上。碧绿的草坪上, 飘扬的彩旗下, 学子们弹着吉他, 演着话剧, 发着传单, 各种大学生社团搞得轰轰烈烈。

然而, 明亮的青春也有苦涩。当郑微意识到自己不再讨厌陈孝正, 而是开始喜欢上他的时候。画面设置在一座孤独的天桥上, 昏黄的灯光照着路面, 郑微独自走在上面, 拖出长长的影子, 此刻的镜头语言体现出人物心情的低落与压抑。当阮莞得知男朋友让一个女孩怀孕时, 抱着他的手瞬间呆在那里。在医院破旧的走廊里, 阮莞陪着那个女孩等待手术, 阳光苍白地照进来, 两个女孩坐在长凳上, 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 画面用光采取逆光的光位, 显示出人物的无奈与悲伤。

电影的另一大主题是怀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年轻人看《新白娘子传奇》、唱《红日》, 男生理着"郭富城头", 所有这些细节, 无一不点燃了一代人有关青春的集体记忆。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挥之不去的故事, 每个人的青春也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这部电影里, 无论是音乐, 还是故事, 都充满着浓浓的怀旧味道。学长在新生开学时对漂亮学妹大献殷勤, 学生社团活动的如火如荼, 学生在文艺晚会上高唱激情澎湃的《红日》, 学生宿舍内张贴的电影海报《阮玲玉》等, 无论是服装、发型还是道具, 影片都尽力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氛围, 充满着怀旧气息。曾经在那个年代走过大学岁月的观众, 看完电影后, 感触颇深。

(四) 视听语言的成功运用

电影中对于很多场景与人物的二次创造都源于画面与声音的成功运用。如原著中郑微听到了陈孝正要出国的消息, 当即去找他证实。在破旧的水房里, 锈迹斑斑的镜子前, 陈孝正流着泪告诉郑微, 人首先要爱自己, 他习惯了贫贱, 无法让心爱的女孩忍受贫贱。陈孝正纯洁的校园初恋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击败了, 阳光透过糊着牛皮纸的窗口照进来, 水龙头里滴答着水珠, 他哭得那么心痛和无奈。电影通过场景设置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了陈孝正对初恋深深的遗憾和留恋。

也许电影的二次创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然而在艺术的道路上,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电影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形式, 20世纪以来, 电影在主题类别、结构模式及技术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将被搬上银幕。如何在电影二次创作中将文学作品推广开来, 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电影《致青春》给了我们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1.刘凡.叙事的置换: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 2010 (18) .

[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2.Leon.http://i.mtime.com/andygoandgo/blog/7598966/in-dex-1.html.2013-04.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3.赵建波〈.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青年文学家, 2009 (12) .

[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5.朱旭辉.新媒介环境中电影对小说的改编[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5) .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6.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 (5) .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7.焦素娥.三重视界的命运悲剧——西班牙影片〈卡门〉的叙事结构与隐喻色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8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都市里的人,通常先看到海的图片再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再学着去爱,一切都是二手的、包装过的感受。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都市男女的爱,聚光灯下的爱,会尤其显得难以苟活到青春的潮汐之后。自然而然,像野兽般突然闯入心扉的爱情已如此罕见一样,球星对球队的爱、球迷对球星和球队的爱也越来越难摆脱千般的造作和虚幻。但凡事总有例外,而凯尔特人绝对是这个例外。

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他比不了洛杉矶和纽约的时尚、繁华,却有着深厚的城市底蕴。而作为承载波士顿城市精神的凯尔特人队也从来不是那种偶像型球队,他们的岁月沉淀下了威严和权力,他们有自己的骄傲和信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曾经遭遇过很长一段黑暗时期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源。

皮尔斯和加内特,这两个凯尔特人精神的传承者,终究没有逃过岁月的“魔爪”,他们的老去就是整个凯尔特人的缩影。实际上,在送走雷·阿伦之后,绿衫军已经开始了重建的序曲,但他们依然把体系建立在皮尔斯和加内特身上,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尽管很多事情我们都明白,但它真正到来那一天,我们还是很难接受。并不是因为成败得失,而是知道又将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要离开我们,永远不再回来。

当“真理”和K G拼尽最后一滴血走出花园球馆时,关于波士顿未来的疑问也开始浮现。这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的球队、这支给予我们无限力量的球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皮尔斯,这个为凯尔特人贡献整个职业生涯的绿军队长或许要成为传说了。交易、特赦或是退役,这是皮尔斯必须考虑到的所有结果。一旦他真的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波士顿,那么他能给球队留下的价值又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是忠诚,15年来始至不渝地、注入球队灵魂的忠诚。

皮尔斯的忠诚是大多数人在爱情中、友情中、工作中可望而不可求的。从1998年到现在,他从堪萨斯大学的毛头小子成为了成熟稳定的关键先生。即使是在球队最困难的几年里,他依然坚守着凯尔特人高傲的灵魂。可以说,皮尔斯见证了凯尔特人15年来的荣辱兴衰。

在皮尔斯心目中,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为凯尔特人打球,直到退役。如果不能,他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凯尔特人退役。“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凯尔特人球员的身份退役。”皮尔斯说道,“但要知道,我下赛季的合同并不是全额保障合同,管理层掌控着我的命运。也许,我甚至有可能被交易走。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回来,和凯尔特人签个1天合同,然后在这里退役。”

里弗斯说:“他是最伟大的凯尔特人之一,他为球队付出了所有。如今我们生活的时候,球员的流动就像换袜子一样频繁。保罗整个生涯都在为这支球队效力,即使他有选择离开的权利时他也毫无二心。我万分尊敬他的这种不离不弃,他希望在这里结束他的职业生涯。我希望后人能够铭记他的这种精神。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他能够留在这里。”

加内特,这个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明尼苏达的家伙,当2007年被交易到波士顿后,仍然给球队带来了新鲜血液和不服输的精神。你是过去半个多世纪凯尔特人精神的体现。当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压不垮你,当穿骨断筋的利刃刺不死你,当缓慢而持久的伤痛磨不垮你,你仍然甘愿用自己的血肉做成铜墙铁壁,甘愿一次又一次迎接仇恨的撞击,甘愿蒸腾着汗水与命运纠缠。在累累伤痕后,你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

在凯尔特人赛季总结发布会上,加内特略带伤感地回应着有关于他退役的话题,“我当然希望能留在这里,但我们都必须明白,NBA是一个生意场。我总是告诉安吉,不管我身在何处,都心属凯尔特人。但我希望能作为一名凯尔特人退役,就算死后被埋葬也永存一颗绿色之心。”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不管皮尔斯和加内特怎么想,不管我们在情感上怎么感知,改变就要来了。惟一不变的是,德鲁伊那绿色的灵魂将永远守护凯尔特人。

难说再见

有些时候,当你心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复杂交织时,无论是多么华丽的词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长篇大论的表述最终只能化为两个最简单却最贴切的词语——谢谢,再见!

在人类语言中,这两个词语是最常用却也是最难用的,一个表达了感激之情,一个表达了不舍之意。当绿军将士们拼尽全力却无力回天,波士顿北岸花园球馆的球迷们依然响起最热烈的掌声时,我们发现,原来“谢谢”和“再见”这两个词饱含了如此多的内容和感情。

为什么喜欢凯尔特人?是他们总能带来胜利的感觉吗?好像有那么点意思。可是他们输的时候,也没放弃过支持——那只不过是因为相信他们还能赢。如果他们一直输,战绩始终处于联盟下游,你还能坚持多久呢?现实一点说,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得住。但是这并不只是与输赢有关,这六年的凯尔特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输赢,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生命中遇到过的某些人,他们身上承载着你曾经的梦想或者标记着你某一段最珍贵的神秘经验。他们形散四处,你不以为意,像存放在不同张早已停用的存折里那些永不会去提取的零头。我想凯尔特人身上所标记于我们的“神秘经验”便是——他好像只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战斗,我们的热血应该洒到哪里,你甚至不用思考仇恨是如何埋下的,要怎样才能将其消弭。驱散一切旁骛,让你的对手看看人性最简单狂野的地方。他们是如何嘲笑你的,你就如何拾起嘲笑狠狠地砸向他们。这就是凯尔特人教会我们的,而它已经超越了篮球运动本身。

我在看《冰与火之歌》的时候,除了喜欢琢磨每个角色的性格极其演变,更迷恋中世纪式的大家族带来的感觉:荣耀、信仰、族语,甚至觉得“wedonotsow”这样没道理的族语也很有力量。我想是因为每个族语都代表了一种活法和信仰,而大家族意味着这种信仰的传承,就像我们常说的从拉塞尔到伯德再到皮尔斯,凯尔特人的精神传承一样。

当然,不同的活法和信仰肯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或者说,各种选择之间并无对错,其意义在于你坚持的方式和决心以及为之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以说,过程本身远比结果更重要,那么过程中去执著于结果,就不那么必要了。

当然,我们回顾从2008年到现在,如果没有那些伤病,凯尔特人绝不只是拿到一个总冠军。甚至如果我们说这六年,凯尔特人错失的机会比抓住的更多,也并不为过。但这么说大错特错,有失公平。我们都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没错,我说的是我们每个人。

这些年,凯尔特人有多少次被提前判了死刑?

记得在2009-10赛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部决赛会是詹姆斯的骑士和霍华德的魔术在东部决赛回合。结果凯尔特人狠狠羞辱了这两大热门,最后进军决赛和湖人上演了传世经典的七场大战。

还记得2011-12赛季的前32场比赛结束时,凯尔特人15胜17负吗?波士顿的挽歌再次唱响。结果他们最后34场24胜10负。这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很多伤病,然后缺兵少将的阵容却把最后的总冠军热火逼到第七场。

然后是今年的季后赛首轮,在连输三场之后,对手开始计划他们的“葬礼”,结果绿军连下两城,把对手打回恐慌模式,甚至在第六战落后26分之多时几乎上演大逆转。

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能赢得胜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次他们倒下的时候,都还在挥拳战斗。没有一次,凯尔特人是举着白旗缴械投降的。绿军精神告诉我们:你可以被夺走所有的东西,但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你想要战斗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在追赶着什么,却又无时无刻都在失去着什么。很多时候,对于不经意间失去的东西我们毫不在意,但在某个特殊时刻一定会让你追悔莫及。正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后部分说到,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当你怀揣它时,觉得它一文不值,只有回过头去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上一篇:传话任务游戏下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