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

2024-07-15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共10篇)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 篇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唐山三模作文的探讨,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复习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探讨,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评判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习过程

1、事件回放:

3月17日下午2点,一名中学女生骑单车在福田区下梅林一街违规逆行,撞上一辆白色奔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女司机提出要赔偿,女孩顿时吓得哇哇大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小女孩的确是逆行的,奔驰是正常行驶。”目击者金先生说,“女司机下车看到爱车被剐蹭,拦住小女孩,让她把家长叫来,女孩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来。”这时围观者劝奔驰司机,“算了,小事,让她快去上学吧……”但女司机不同意,“她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3月18日未来网)

2、任务驱动

通过对新闻材料的和写作要求的分析,请同学们找到作文的写作任务是什么?

3、审题立意

文章能从哪些角度立意,你从哪个立意,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

4、写作格式:请同学们写出书信的正确格式

三、优秀作文展示及评价。

四、请给下面的一篇网上给你的作文加上正确的格式,并对文章内容评价。

勇担过责,心梅不落

诗人张枣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并非圣贤的我们在匆遽的一生中跋涉,难免犯错。过失的出现,谁都不愿看到,而如何应对,却也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面对过责,很多人如材料二中的母女一样,退缩逃避,毫无担当,心梅落处,惹人唏嘘;而陈奕帆则用他附笺留钱的方式给我们以安慰,并身体力行地诉说着一个道理:勇担过责,心梅不落。

面对过责,勇于承担,仰不愧于天。当陈奕帆不小心撞坏宝马车后,在车主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溜之大吉,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无心之过。圣雄甘地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受人敬仰,那他所到之处即成圣地。”在这勇担过责的圣地之上,我还看到了留学教父俞敏洪的身影。2001年,新东方被美国ETS中心控告侵权使用该公司编写的托福试题,对此,俞敏洪选择真诚道歉、积极赔偿。而这勇担过责的态度也最终赢得了ETS的宽宥,开启了双方的长期合作。勇担过责,让我们心梅不辞树,仰首不愧天。

面对过责,退缩逃避,俯必怍于人。在因自己有逆行之责而撞上奔驰车后,女孩只知痛哭退缩,我们尚可以一句“年纪尚轻”为之开脱,可其母的消失逃避之举,则很难不让人鄙夷。不由又想到了那因矢口否认二战罪行而令人不齿的某邻国首相,和那支持美国部署萨德系统、遭受抵制仍怙恶不悛的乐天集团。莎翁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逃避过责,让我们心梅落满山,俯首怍于人。

因不能勇担指挥失当而致四面楚歌的过责,项羽说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终乌江殒命;因不能勇担沉迷享乐而致科举落榜的过责,柳永说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终仕途坎壈;因不能勇担不听谏言而致用人不当的过责,王安石说出“人言不足恤”,终变法失败。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忽如远行客的一生,只是造物主的短暂恩赐。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过错,要像陈奕帆那样,勇于担责,而不能如那母女一般,逃避退缩。只有这样,我们方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最终如诗人郭小川所说的一般:“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南山之上种心梅,俯仰无愧花不颓。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 篇2

语文高考是现实的反应, 语文高考作文尤其如此。它总是跟随着时代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或快或慢。既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又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 所以就必须兼顾现实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十八大后, 改革这一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强化, 整个政府更加注重务实高效, 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展开。因此, 高考语文作文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变为如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现实的因素进一步加强。

说这是个新东西, 其实也不尽然。从纵向来看, 这类作文在中国古代的策论写作中就出现过, 与现今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也很相似。从横向来看, 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也经常采用此种方式。说明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 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需求的考试类型。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试题往往是选取当今生活中, 比较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问题, 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 出现并列性, 甚至是对立性的问题, 让考生通过写作,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所谓的任务, 其实就是作文材料中提出的, 需要考生解决的问题。所谓驱动, 就是考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对应性的对策这一思维过程。

所以, 任务驱动型作文, 就是题目提出一个问题 (任务) , 在这个问题 (任务) 的驱动下, 考生分析这个问题 (任务) , 然后解决这个问题 (任务) 。作文的思路基本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呈现出递进式的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意在作文材料中增加一个问题型因素, 目的就是以此问题为驱动力, 引导学生在设定的真实情境中, 辨析涉及问题各方的关键概念, 考虑问题涉及的各个维度, 解决问题关系到的各方的利益。作文中给出的材料, 对学生来说, 既是启发, 同时又是引导的要求, 学生可以借此获得可能的立意角度, 但又不能偏离材料设定的讨论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 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既能防止学生宿构与套作, 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甲卷, 作文题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 以此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两道作文题目, 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需要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立意的角度可以多元, 但范围非常清晰。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又能检测出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水准, 比较好地实现了高考的考查选拔功能。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要在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比较中得来。

1.选题的鲜活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题, 一般都来自于当前的现实生活, 甚至有时就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考生都很熟悉, 材料鲜活, 非常具有时代特点, 这一点与之前的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都很不一样。之前的这些作文类型, 有些可以完全脱离开现实, 坐而论道, 所以学生宿构套作的可能很大, 作文当中出现的例子, 甚至观点都出现高度的雷同。比如一说到战胜磨难, 就会搬出司马迁、杜甫;只要是追求自我, 自然联想到陶渊明、李白……以至于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些老人家已经很忙了, 能不能不要总是在作文中麻烦他们?虽是调侃, 却说出了一个现实:这样的作文题不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选题贴近生活, 就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同时又是新近发生的时事, 因此可以引导中学生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意义重大。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想写好, 要求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用心体会生活, 同时还要学生有足够的积累, 需要有思维的训练, 这样才能考查出学生见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

2.思维的开放性

作文选题可选择的立意角度越多, 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 就越能考查出学生思维的品质。任务驱动型作文选题的鲜活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实反应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站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立场, 观点自然会有差异。这样的特点就决定学生在作文时, 立意的角度是多样的, 思维是开放的。既可以站在甲方的立场说话, 也可以维护乙方的利益, 甚至居中提出比较妥善的调和的意见。无论是哪一种观点, 都有它合理的一面。学生要做的, 就是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因素, 又能妥善解决利益间的冲突。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 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检测。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的,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很多问题, 前人没有遇到过, 也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 因此也就不存在套作的可能。任务驱动型作文, 注重思维的开放性, 就是要让学生围绕作文材料中新出现的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 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 去探究可能的解决办法。不是人云亦云, 炒古人前人的冷饭, 也不是信口开河,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运用理性思维表达出理性的解决办法。

3.价值的导向性

思维的开放性, 很容易导致各说各话, 莫衷一是, 甚至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动言论。而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 高考作文必定要贯彻国家教育政策, 体现国家意志。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所言, 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 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因此高考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 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 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实现这一目的, 高考作文就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

因此,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选题时, 就有意识地增加了作文材料中的价值导向性。所谓的价值导向性, 就是指试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去立意。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甲卷, “女儿举报父亲”的材料, 实际上突出的是情与法的辩证思考, 贯彻的是依法治国的理念。而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三个候选人中选出最具风采的人物, 无论是选择哪一个, 都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 都是整个时代主旋律的体现。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原则

1.就事论事原则。既然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以问题来驱动写作, 作文过程中就必须始终围绕题目给出的问题, 就事论事。题目给出的问题, 既是我们作文写作的出发点, 也应该是我们的落脚点。绝对不能像过去的话题作文, 或者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那样, 从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后, 就抛开材料不管。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引用其他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但论述的重心和中心必须始终限定在题目所给出的问题上面。如果抛开材料中的问题, 只围绕材料中某个关键词, 就是舍形取神, 舍事取词, 这样的作文得分肯定很低。

如: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考生就必须始终围绕“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来论述, 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 论述的落脚点必须不能离开这个事件本身。而如果只选取“大义灭亲”、或情与法这样的关键词, 然后完全不顾材料, 就会被判定为离题, 是肯定不行的。

2.言必有据原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选取的都是在现实的情境中, 有对立性的问题。也就是说, 一般都至少会出现两方以上的观点。既然存在两方以上的观点, 就说明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 或者说, 是有可能性的。学生在作文中, 就要找出这个合理性来。无论是站在哪一方的角度, 学生作文的观点必须要明确, 但又不能停留在简单表态的基础上。赞同或者反对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既要站在己方立论, 同时又要能考虑对方的观点, 提出反驳的意见。这对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同时, 因为存在对立的双方, 当你反对对方的时候, 既要能指出其立论的不足之处, 又不能完全不顾对方的利益, 还必须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实际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义利谐调原则。现实生活中的冲突, 无非是利益的冲突。敢于承认利益的正当性, 合理性, 无疑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 完全不顾利益的考虑, 一味地强调要高大上, 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 我们又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凡事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必须要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 学生在作文立论时, 就须兼顾各方利益, 既不能道德至上, 不食人间烟火, 也不能唯利是图, 充当利益走狗, 须以利为导, 以义为根。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 篇3

2016年对于重庆的16级高三毕业生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重庆重新回到参加全国卷的统考,而且直到4月才有消息称考全国丙卷。2016的三四月份,在作文写作上,“任务指令型作文”概念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让高考前线的教师猝不及防,仓促应战,不得不接受新提法、新思路、新写法。于是,在四月底开始不得不给学生强行灌输应对之法。

接下来,面对焦躁的学生,面对未知的高考,怎样让他们转变写作的思路和习惯,重新接受新知识和指导,就成了教师思考的重心。在设计了几堂认识任务指令型作为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篇“如何看待大学生捕鸟卖被判十年”的作文,40分钟当堂完成,上交批改后,我准备再评讲。

二、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不同思考

有些专家对任务指令“你更赞同哪种说法”解读为在题目要求中有“更”及“权衡”的关键字眼。权衡,意即评量、比较。故而此材料作文必须体现“比较”的思维过程,否则,无法符合题目基本要求。如果仅从三类人各自的角度立意,却完全忽略题目中关于“更”和“权衡”的关键要求,这是错误的,是典型的旧式新材料作文的写法,而非任务驱动型作文“完成所指示的写作任务”的写法要求。

我认为此分析过于拘泥于钻字眼。如果几种说法只是角度不同,何来“比较”和“更”?从高考考场作文的需求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指令“更……”的问法恰恰是要求考生就自己最有见解、最有感触的一种说法进行论证,而不是强加比较,东扯西拉,论不完整,论得没有逻辑了。

高中学生都还没有完善的逻辑思辨,确实是语文教学的失误,而于学生而言则是缺乏看问题的思维深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者可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指令要求,引导的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引导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安排

鉴于此思考,我对这次作文讲评课做了重新设计。

1.学情分析

批阅学生作文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写作,而有些学生的作文明显摇摆不定,想要兼顾两方面又论证不充分,想要放开手脚行文,又担心会不会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

2.设计教学目标

廓清学生心中疑云,让他们不必担心一种新提法引来的恐慌,同时明白材料作文怎么写,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思辨,在生活中运用思辨。

3.运用相关教学方法

我在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比较优秀的作文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种即“法律是铁的规范”,一种是“法律也应该有温度”,刚好是比较对立的正反观点。于是我想到用辩论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体会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好作文应该怎么写。

首先,我抛出两大对立的辩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观点,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队组员。起初,我设想把正反方的组员分成几组限定时间进行辩论,但我又担心越辩到后面的小组,学生辩论越没有观点、论据。在课堂分出正反方后,我灵机一动,让他们选择分成多队,还是直接分出两队进行辩论,学生没有悬念地选择了后者。

其次,对双方进行辩论方法的引导,提醒学生要在准备阶段准备好己方的分论点即论证思路,想好一些论证事例。双方准备几分钟后,在正反方陈述己方观点后,自由辩论正式开始。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唇枪舌剑,不断有精彩思维博得同学的掌声。当然也有学生被驳斥,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

接下来,我组织了第三个环节,让没有发言的学生或者参与了辩论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自己的得失进行总结。教师适度引导,完成学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点评。学生亲身感受了有思辨的力量的精彩。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中要有论证框架,要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要有分析方法,如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正反对比分析等。观点不游离,紧紧抓住自己的观点条分缕析,没有写不好的文章。不管作文题目怎样变化,抓住论证要有说服力这点进行写作即可。然后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变化的是外在的形式,不变的永远是写作的目的。

四、课后反思

第一,学生在课堂感受了思辨的精彩,体会了逻辑的魅力后,在写作的主要方向上不会偏离,那么对变幻莫测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何惧焉?

第二,课堂上辩论形式的采用有利有弊。利在于不冷场,能迅速组织教学行为;弊在于学生的思考时间和准备时间不足,参与的学生少,让学生亲身感受的机会不多。下次教学应该提前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这个过程是感受写作的最好阶段,然后才是课堂展示。

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4

老师和考生们都大呼:“说好的任务驱动型呢?怎么欺骗我们的感情?”心慌之余不禁有些气愤,有些无奈。然而,在笔者看来,其实这也是任务驱动型的另一种形式而已,我们并没有被欺骗,只是我们还没有看透。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写作,既然有着既定的任务,那么作文就可以避免以往的宿构和套作之类的假大空写作现象。这也就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谈到的“如2015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那么,任务是什么?这个任务既有广义也有狭义的,而我们平时训练的多是狭义的任务。除了2015新课标甲卷乙卷的作文题之外,2016广州一模“哪个新闻更适合选入《暖闻》栏目”,2016广州二模“大黎转会引发非议,请选取一个立场去回应”等等,任务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在这种任务的要求下,学生不得不抓住中心事件来谈自己看法,并且根据材料来得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的的确确是考查了考生对于事件的思考和表达。

而除了这种具体的任务,其实广义的任务也是任务。这几年,广东高考的新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像2015的全国卷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但是在实际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完成着一个叫做“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的任务的。

对于数码照片和黑白胶片,你怎么看?对于亲近自然,你怎么看?对于校服涂鸦,你怎么看?像这些作文题,只要后面加上两三个人的看法,然后再来一句“你觉得哪个人的看法更合理,为什么”,那就是任务驱动型的典型了。

而此刻,全国1卷的漫画作文也遭受到如此多的非议,并不是出题人有意耍了我们一把,而是像赵老师所说的“是小伙伴们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给玩坏了!”——在这一年的作文训练中我们逐渐陷入了对任务驱动型的误区,“不可自拔”。

首先,我们对任务驱动型的理解或许狭隘。惠州教研员周瑞彬提到:“对‘任务’的褊狭理解,使材料作文类比联想没了,据事说理没了,因事证道没了,即事抒感没了。生发、说理、悟道、兴感都没了,只剩下就事论事一径,路似乎越来越窄。在此背景之下,漫画作文突兀重现。使人联想到岳飞‘还我河山’的誓言,八路军‘到敌人后方去’的战略战术。”

其次,我们在进行任务驱动型的训练的时候,有了写作的模板,却没有把握到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真谛。训练任务驱动型训练的是就事论事、缘事析理的能力,对事件的敏感,对事件的本质的挖掘,对事件的外延的想象以及对事件本身分析和升华延伸两者比例的把控能力。如果后者未能真正掌握,那么不管分析那种材料,都会捉襟见肘,拙态百出。

回到今年的漫画作文,它没有对事件的文字描述,只是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现象,而这个画面则可以描述为:“当考卷拿到100分的时候,被奖励了一个亲吻;当考卷分数降低为98分的时候,被打了一个巴掌;当考卷拿到55分的时候,被打了一个巴掌,后来考卷分数升到61分的时候,被奖励了一个亲吻。”漫画只是比文字多了一个步骤,把图表转换为文字而已,而剩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现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这不就是最简单的“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吗?

这样看来,在高考备考时训练的关于任务驱动型的思考方法和写作技法、写作思路也就自然而然地派上了用场。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肯定有着其存在的原因或者根源,那么可以用抽丝剥茧式来进行分析;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肯定有着其两面性,而这矛盾的两面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占主导呢?那么则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去评价,去彰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有篇下水作文《仁而有礼,理性待人》,从事件到联系社会,自然流畅又贴近生活,颇有现实价值;又例如笔者的《进奖退罚合情理?》就是按照2016广州二模“大黎转会”下水文《转会合情理,非议实不该》思路来写,材料虽变,但分析起来一样游刃有余。

可是,为什么我们手持利器,面对一个身穿可爱盔甲的对手,霎时间却慌了神?

常言说,见多识广,而作文题目也是见多了淡定的,漫画类作文题少考也少见,一拿到手觉得有点惊讶,加上全省全地一直在热火朝天地训练文字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比之下,心理上自然有点难以接受,而这初见的惊讶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在考场内外的我们,即使在遇到一个看起来很新颖的对手的时候,也必须沉下心来,细细思考和挖掘其中的含义,这就不仅仅是考查考场心理素质,更是考查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了。其实,我们平时在训练当中已经形成了对事件的剖析方向和方法的习惯,那么自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已之矛去挡其之盾了。

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作文题也好,还是人类自然的发展也好,都是有着其本身的规律的。作文的训练,形式丰富自然是需要的,而培养考生的阅读和关注现实和表达个人看法的习惯,在他人的观点和个人的观点中思考和感悟,养成客观、理性、思辨的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养成更为独立、自由的人格才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应该思考和坚持的课题。

初见漫画作文题,吃了一惊,希望吃了一惊之后,还能吃一个惊喜!

附:下水作文

仁而有礼,理性待人

——雅礼游鱼老魏

【引】有这样一副漫画: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得一亲吻;第二次考98分,得一巴掌。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55分,得一巴掌;第二次考61分,得一亲吻。显而易见,这漫画讲的是一个如何看待进步与退步的问题:有的人不管别人起点如何基础如何,只是机械地看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然后依此进行奖惩。(概述、解读原材料)

【议】我的看法是:此等举动,实在是简单粗暴,不合情又不合理。传统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无非“仁、礼”二字。对进步还是退步的问题,我们也要从“仁”出发,以“礼”相待,理性来看。(亮出观点,彰显文化品位)

“仁者,二人也。”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奖惩孩子之前,我们首先得看看他(她)这考分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不是让区区一个阿拉伯数字就主宰了我们的想法。考试得100分,并不意味着孩子对知识就百分之百掌握了,也许还有20分不会的,这次并没有考到而已;考试得98分,也不意味着比原来退步了2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可能只有15分不会了,只是这次偏偏考到了其中不会的那2分。同理,从55分增加到61分,也未必一定是进步了,也可能只是试题更简单了、考前正好复习到了、多蒙对了两个选择题、阅卷老师这一回发慈悲„„。据此就判断考98分的退步了,考61分就进步了,这种家长,其逻辑水平,本身就值得怀疑。

而且,自己满意就送一个吻,自己不满意就扇一巴掌,随心所欲地走极端,本身也是思行毫无定数、毫不守礼的表现,我们鄙视之。(分析原材料,就事论事)

我们的主张是:理性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根据孩子的基础、试题的难易、要达成的目标等,给一个客观的标准。孩子将来是要考名校、做学者的,某些科目的目标分高一点,自然可以理解,但也无需搞成强迫症。孩子若愿意将来只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未尝不可,那么,“堂吉诃德的马叫什么名字”这一类的题目,答不出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怎么办)

【联】当然,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还是得告诉孩子:到了社会上,无论干哪一行,一个至少中上的成绩还是必须要的。开餐馆的,总不能说:我的菜由煮不熟进步到只是咸淡不均了,食客该满堂了吧?卖时装的,总不能夸口:我的衣服由怎么看都难看进步到仔细看才难看了,女士们该蜂拥而至了吧?卖楼盘的,也不会宣传:我的房子由到处漏水进步到只是偶尔渗漏了;卖汽车的,也绝不会狡辩:我们造的车原来是发动机底盘都出问题,现在只是偶尔漏机油、断轴而已了„„生活总会让孩子们知道:从55到61分的“进步”,没什么用。倒是从100分到98分的“退步”,还可能让人暂时忍耐一二,比如苹果手机明显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完美,但目前粉丝还算多。(联系社会生活,继续讲进步与退步的问题)

历史上很多时候也是无视进退,只看最后成绩的。比如尧出身高贵,本人又高大帅气,舜却是典型的矮挫穷出身,但最后两人都是被人传诵的帝王,没人会强调舜的进步更大;刘邦无赖出身,项羽世代将门,但刘邦战胜项羽靠的是他的仁政和用人之道,而不是他进步有多大„„(略举几个典故,提升一下文化逼格)

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5

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似的情景,当地晚报“酉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样看?请给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证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资料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若写信,统一以“一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题。

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

在宗法制家族无碍于历朝历代绵延之后的今日,有谁会想到它也会成为争议的焦点呢?当家假日长辈召开的家族聚会成为年轻一代人的苦恼,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是青年人正在失去其根基之状态。

的确,家族聚会自古而有之,想必不愿参加之人也自古而有之,而如今争议之所以激起波澜无疑是因为如此之争议已成为社会共同问题。作为年轻人,我能够充分地理解小王的心境——在应对一群自我并不熟悉的长辈关于学业、事业与嫁娶等一系列直接的发问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实属必然;况且在人口迁移如此轻而易举的当今,各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宗族基础早已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彼此渐行渐远的同族人,能重聚首已属不易,更别提相聚时的冷淡气氛。小王的苦恼确有其根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长辈们召开家族聚会的时间选在节假日。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假日其目的无非有二:缅怀先人和庆祝阖家团圆。当人人都在为“年味儿淡了”而叹息时,家族的聚会无疑是一个散发着团圆气息最大的发热源。其次,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探索,不难发现,不论是世界、国家还是地区范围内,对人口一个重要的划分就是民族。正因有了长期历史构成过程和法律的条文保护,民族内部才自觉构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民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所以天然合理;同样,作文民族的衍生体,家族同样拥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姓氏”的存在,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家族的紧密性。再者,回到现实意义,当下的家族体系早非古代时那般阴森可怖、男尊女卑、等级分明了,其更多时候只依靠血缘和一些极强的意识形态——长辈心中对后代们深深的挂念维系。笔者认为,这点是小王应当承认的。故当从各个角度分析过后,不难得出,小王的行为首先是忽视了家族是几乎一切传统行为存在的基础的事实,其次低估了宗族制度的普世价值。

正如前文指出,诸如小王一类的年轻人已不算少数才有可能构成的社会争议,笔者认为虽然传统家族观念的确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如若始终不能够让年轻人理解,最终在年代上构成断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为此,除了(与其)经过小王的父母、长辈对其施加言语上的压力,不如经过其他更温和的方式让年轻人不再抵触家族聚会。引领他学习、了解家庭、家族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应当是第一步,其次便是能平心静气地带领他回味家族曾带给他的完美感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这个时代最应当具有的家庭的关怀,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

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6

青花罐有其文物价值,然大多时候却只能束之高阁,成为“博物馆式”的观赏品;勋章的辉煌从上辈照耀至今,却只供人瞻仰,其激励性亦乏善可陈。相较而言,一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来令后世之人口齿噙香,可谓普世价值观中别具风格的个性产物。从可持续发展性这一角度来说,祖训相较于青花罐与勋章自然更胜一筹。

首先,祖训的存在方式有别于青花罐和勋章,其没有物质表现,属精神观念范围,这是人文价值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决定了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思维观念。瓷罐与勋章作为物质,与直接的精神领域未免存在屏障,其渗透作用亦有局限之处。再者,物质难保其对人造成的印象不会为时间所冲淡,而祖训一旦植入个人的价值观,其必于每日生活中反复践行,影响自然更为久远,更具“传世”的特征。

进而谈及祖训为传家宝的更为广泛的意义所在,不妨先分析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作为社会集约体的组成单位,其家风“吹”向“社会风”,其价值观引领社会普遍价值的走向。由此可观,家庭之于社会,意义重大。习主席亦强调了家庭作用,呼吁人们专注家庭。但不难看出,小张与小杜家的传家宝更多偏至于家庭的价值与荣耀,而小程将与外界交往的“忠厚”与对自身修养的“诗书”巧妙糅合,其中体现了家庭将个人与社会相牵连的独特作用。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人文价值正是每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源之所。设想若每个家庭均有一套蕴含丰厚人文价值的祖训,代代传承,那么中华文化的传承便无忧“短节”,文化复兴亦可计日以待。

另一方面,从家庭成员的心理也可看见,程家传家宝的人文价值。转型社会发展迅猛,新式生活方式将原有观念进行“破坏式重创”,“文化焦虑”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突出。于是有了“淘宝剁手族”、“稻米”这些人为了缓解“身份焦虑”而加入的团体组织。可是,众生却为何偏偏忘却了家庭这一团体没有在家庭找到文化归属感这些现象恐是由于许多家庭缺少如程家般能够让家庭成员依靠的“文化支柱”。如若每个家庭都有一套体现为人处世之有人文价值的祖训,那么众生的心理焦虑便可大为缓解,不易出现高速发展社会造成的“文化脱节”问题。如此看来,小程家的“传家宝”具备这一功能。而小张家的、小杜家的不免相形见微绌了,毕竟其仍停留于物质层面,纵使能提炼出一些观念,亦不如程家的“忠厚”、“诗书”更为纯粹、精辟、成熟。

任务驱动型作文讲评 篇7

驱动力3.0,简单的表达就是影响学生去做某事的力量。它是一种深层的欲望,能够主导学生的生活,延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出现的驱动型作文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提高、乐于成长。

驱动力3.0包括自主、专精、目的三大要素。

所谓“自主”,就是我做什么我决定。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作文材料出现的新题任务驱动型作文自主意识比较浓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功能的作文。其旨在让考生在规定的场景中,用写作的方式,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个内容落实到日常训练,就是“我”怎么看待这个材料,“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提出什么样的方案,这让学生有真实言语可说,有真实态度流露,有个性足迹。主观上让学生觉得这是在展示自我,我拥有发表自己真实看法的机会与权力,不是被拔苗助长,不是被拔高到一个道德祭祀台说话,这是一种对考生的尊重,因为人人无法宿构,也才是深层次的公平。

例如,2016年成都“二诊”作文题目: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带导盲犬乘车,这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可以站在各个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思考、权衡、判断,关注公众健康、关注弱势群体、矛盾的主次关系等道德与哲学的问题便成了学生自然而然思考的立身处世素养问题。这跟金钱与生理都无关系,是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自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样成长的驱动力是自主的。

所谓“专精”,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它是一种心理定向。学生认为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处理,是自己立身社会天天面对的问题,是彰显自己的本领;而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可以越来越清楚,对问题的处理可以越来越妥帖,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自己是可以越来越成熟的,越来越像个“大人”的。他们就会学习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不断地进步,这是一种自发的驱动力。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对这个材料的正确认识,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妥帖处理这件事情。

认识这件事情。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认错改正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情势不可收拾,给我们的感觉是文明战胜不了邪恶,反而被激发转向为谩骂的不文明。黑衣壮汉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看来这是有效的。这一脚,是不是暴力呢?是暴力肯定不能宣扬;这一脚,明显也不是“文明用语”,但却很有效,有效的方式都值得探讨。看来对“这一脚”的定性非常重要。翻查百度百科,所谓暴力,法律术语,指使用武力或人身攻击或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很明显,黑衣男的行为虽算是“武力”,但还上升不了法律层面,最多最多也只能算是轻微暴力,相当于我们日常术语“惩戒”“小小惩罚”。那么,“黑衣男”就站上了社会功德、道义的角度,理所当然,也就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这是大快人心的。

处理这件事情。对“黑衣男”,我们如侠士般赞赏。那么,对待“吐痰男”,随着地铁站点的到达,是否也自然消失在人群中不再随地吐痰或者选择性的吐痰?前者是我们期望的,后者是我们担心的,因为他像病菌一样具有了“耐药性”般的隐蔽性,更是顽固。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根本问题呢?我们把“吐痰男”抛在道德的对立面是我们的目的,还是希望他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回到我们人群中来才是目的?怎么设置场景才能转化“吐痰男”,这会让学生思维大放异彩,也会让学生行为充满温情。

学生能够这样去认识事情,处理问题,不断积累,不断渴求,构成这个过程的也必然会伴随着毅力、坚强、勇敢、诚实、宽容、能吃苦、能受委屈、能吃亏等品质的锤炼,这不但会赢得高考,还会赢得人生啊。

所谓“目的”,就是超越自身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超越自身的渴望,十八九岁的年龄,都有渴望自己的观点独到新颖,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认可,并愿意不断努力。驱动性材料贴近社会生活,自主空间大,满足学生的目的,立意角度自然,当中的实际案例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施展思维、见地的机会,有的放矢,用事实说话,用事实锻炼,用事实提升,用实事超越。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场景,就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是学生所渴望的,是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阐释性话题作文,学生都有一套套路,抓出一个关键词,比如“诚信”,然后文章开篇用“诚信”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作为排比开头:甲讲诚信,乙讲诚信,丙讲诚信,我们要讲诚信。中间的结构分别用三个不相关的句子:“诚信是成功的保障”,“诚信是为人的准则”,“诚信是进步的灯塔”。这也无关乎学生“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话题作文本身的空乏,让学生平时无所适从,无法积累,无从入手。即便是写得好点的,也是背了几十上百篇范文的结果,或者把“诚信”抠出来,换为“勤奋”“坚强”“激情”之类。这也不能怪学生宿构,能够宿构的应考,就是换了命题者作为考生恐怕也不能超脱。再有写得好的,如去年重庆的满分作文《普适的善良》的写作思路也是驱动型作文的思路,但能像这样“另类”的去磨砺自己的又有几人呢?高考试题虽只是一种选拔标准,但这种标准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还应面向思维提升。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人的真实成长,才是切实地为国家教育解决问题。

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3.0不是激励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诱惑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功利性的动力,而是朴实地引导一个个学生面对具体的事情、场景去面对去处理,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的驱动力,是自主、专精、目的的自我培养。驱动型作文虽然只是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学生的思想与见地,但实实在在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其写作原则 篇8

语文高考是现实的反应,语文高考作文尤其如此。它总是跟随着时代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或快或慢。既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又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所以就必须兼顾现实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十八大后,改革这一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强化,整个政府更加注重务实高效,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展开。因此,高考语文作文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变为如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现实的因素进一步加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试题往往是选取自当下生活中,比较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出现并列性,甚至是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所谓的任务,其实就是作文材料中提出的,需要考生解决的问题。所谓驱动,就是考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应性的对策这一思维过程。

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题目提出一个问题(任务),在这个问题(任务)的驱动下,考生分析这个问题(任务),然后解决这个问题(任务)。作文的思路基本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呈现出递进式的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意在作文材料中增加一个问题型因素,目的就是以此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在设定的真实情境中,辨析涉及问题各方的关键概念,考虑问题涉及的各个维度,解决问题关系到的各方的利益。作文中给出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既是启发,同时又是引导的要求,学生可以借此获得可能的立意角度,但又不能偏离材料设定的讨论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既能防止学生宿构与套作,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以此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两道作文题目,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需要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立意的角度可以多元,但范围非常清晰。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检测出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水准,比较好地实现了高考的考查选拔功能。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要在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比较中得来。

1.选题的鲜活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题,一般都来自于当前的现实生活,甚至有时就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材料鲜活,非常具有时代特点,这一点与之前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都很不一样。之前的这些作文类型,有些可以完全脱离开现实,坐而论道,所以学生宿构套作的可能很大,作文当中出现的例子,甚至观点都出现高度的雷同。比如一说到战胜磨难,就会搬出司马迁、杜甫;只要是追求自我,自然联想到陶渊明、李白……以至于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些老人家已经很忙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在作文中麻烦他们?虽是调侃,却说出了一个事实:这样的作文题不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选题贴近生活,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同时又是新近发生的时事,因此可以引导中学生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意义重大。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想写好,要求学生及时关注生活,用心体会生活,同时还要学生有足够的积累,需要有思维的训练,能考查出学生见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

2.思维的开放性 作文选题可选择的立意角度越多,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就越能考查出学生思维的品质。任务驱动型作文选题的鲜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反应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站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立场,观点自然会有差异。这样的特点就决定学生在作文时,立意的角度是多样的,思维是开放的。既可以站在甲方的立场说话,也可以维护乙方的利益,甚至居中提出比较妥善的调和的意见。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有它合理的一面。学生要做的,就是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并妥善解决利益间的冲突。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检测。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很多问题,前人没有遇到过,也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因此也就不存在套作的可能。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就是要让学生围绕作文材料中新出现的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去探究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炒古人前人的冷饭,也不是信口开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表达出理性的解决办法。

3.价值的导向性 思维的开放性,很容易导致各说各话,莫衷一是,甚至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论。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高考作文必定要贯彻国家教育政策,体现国家意志。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所言,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因此高考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实现这一目的,高考作文就要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

因此,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选题时,就有意识地增加了作文材料中的价值导向性。所谓的价值导向性,就是指试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去立意。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的材料,实际上突出的是情与法的辩证思考,贯彻的是依法治国的理念。而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三个候选人中选出最具风采的人物,无论是选择哪一个,都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都是整个时代主旋律的体现。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原则

1.任务驱动原则 既然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以问题来驱动写作,作文过程中就必须始终围绕题目给出的问题,就事论事。题目给出的问题,既是我们作文写作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我们的落脚点。只有完成了题目给出的任务,作文才算是完成了,绝对不能像过去的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后,就抛开材料不管。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引用其他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论述的重心和中心必须始终限定在题目所给出的问题上面。如果抛开材料中的问题,只围绕材料中某个关键词,就是舍形取神,舍事取词,这样的作文得分肯定很低。

如: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考生就必须始终围绕“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来论述,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论述的落脚点必须不离开这个事件本身。而如果只选取“大义灭亲”、或情与法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完全不顾材料,就会被判定为离题,是肯定不行的。

2.言必有据原则 任务驱动型作文,选取的都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有对立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一般会出现至少两方以上的观点。既然存在两方以上的观点,就说明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或者说,是有可能性的。学生在作文中,就要找出这个合理性来。无论是站在哪一方的角度,学生作文的观点必须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态度,而不能模棱两可。但又不能停留在简单表态的基础上,赞同或者反对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既要站在己方立论,同时又要能考虑对方的观点,提出反驳的意见。这对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因为存在对立的双方,当你反对某一方的时候,既要能指出其立论的不足之处,又不能完全不顾对方的利益,还必须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实际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义利谐调原则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无非是利益的冲突。敢于承认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无疑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完全不顾利益的考虑,一味地强调要高大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又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凡事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要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学生在作文立论时,就须兼顾各方利益,既不能道德至上,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唯利是图,充当某些利益集团的走狗,须以利为导,以义为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所以我们要以利为导。但我们的追求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所以又要以义为根。也就是说,我们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要崇义尚道,持中秉正。

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9

孙教授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我认为,上述郝同学的做法有辱学者的人格与学识,孙教授果断而决绝地斩断了这种不尊重学识风气的纽带。

学问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高雅与博大的追求。治学之人被要求应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同样不可污言秽语,用“垃圾”来形容他人的学识和人品,这是文学界学术界公认不讳的。中国著名戏剧学家黄佐临曾远赴欧洲师从萧伯纳,对于学问有着坚定不移的向往与热情。即使在七七事变爆发回国后,学术遭受坎坷,他也依旧不忘初心,专心研究中国戏剧,使得中国戏剧发展到一定高峰。在此期间,他一直拒绝用言语攻击他人,或吹捧政党,保持着高雅的学术情操,致使无人支持他的工作,甚至极少有人知晓他的名字。

这是真正低调且高雅的学问,它博大精深却不张扬跋扈,与材料中的郝同学形成鲜明对比。孙教授与之断绝关系,也正是为了维护学术公器,传播与发扬高雅的学问传统,这无疑是正确的。

学问作为求学之人应具的内涵与素养,应当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材料中史学教授的学识与人品不容得新生郝同学来指指点点。这学识与人品是这些教授依靠个人勤奋努力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修养逐步积淀而成,拥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应该被尊重!不一定要求他人观点与之相符合,却一定要在尊重并承认其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运用事实证据才能进行评价。在臭名昭著的文革时期,文化学术被大肆贬低,许多学问家被毫无根据地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成为“地富反右坏”分子,被打发到猪圈、干校中做“大炼钢”等毫无意义违背科学根据的苦役,白白浪费了学术才情。就是这种普遍的对于文化的恶意攻击与贬低,才导致了中国那十年的社会衰退和民生衰败的迹象。

文中郝同学对于几位史学名家无凭无据的辱骂,便颇有些文革时红卫兵的做派,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硕士新生的外衣,内在性质却毫无二致,理所应当被摒弃!所以孙教授的做法不可置否,反倒维护了学术道统。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篇10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

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但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相关的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件、生活(社会)中某种现象。★★

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 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是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一、“争议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

1、★“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例文1——资料一“抢红包”范文1 思路结构———

1、第一步:引——概括现象(事件)、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并确定观点。

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3)自然、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

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

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

2、★“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范文见 资料一“抢红包”范文3

1、现象——观点本质

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模型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文化、制度或其它)——本质

3、联现实,挖根源(析本质)

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

5、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成都三诊“争第一”

提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1、★“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范文——参见《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写》资料3《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思路结构——(先驳后立——同鲁迅《拿来主义》)

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2、★“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

思路结构——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每一段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

证明最具风采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

5、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三、★“事实现象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作文题示例:2015年11月9日云南网配发一则图片新闻:孙子要手机,奶奶背着竹筐替孩子付钱。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很吃力,而正值年少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只顾前面带路,连搀扶奶奶的意思都没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它依然是任务作文!!看起来和以前的叙事材料一样,但现在绝对不能找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材料举一大堆古今材料,天马行空地阐释证明一番,必须就事论事,适度拓展):

1、梳理材料,找出评价的对象或角度,揭示本质,表明看法(可以谈从孩子的角度谈“孝”,也可以从奶奶角度谈“溺爱;正确的教育方式”等)

2、围绕主题进行评价说理(必须就事论事)

上一篇:我的超人同桌作文下一篇:幼儿园贝贝班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