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2024-09-02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通用15篇)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篇1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完全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本我获得快乐的方式有两种:反射动作和原始过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仍然以史达琳为例,她的本我成分是她的善良,对生活渴望和谐的愿望,即是她希望小羊羔能够得救;而仅仅通过反射作用和原始过程远远不能满足本我无休止的欲求和冲动,要真正满足本我的欲求,就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自我就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满足本我的要求。在影片中,史达琳希望小羔羊能够获救,她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打开了羊圈,企图让羔羊逃走,并且还偷偷抱走了一只小羔羊。她通过这样的现实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最终获得快乐。这就是她人格中的自我成分。但是当她抱走了羔羊之后,或许她会觉得这始终是一种偷窃行为,自己或多或少

会感到不安,并且她获得了应有的惩罚,被送进了孤儿院。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由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组成的。而且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他把死本能具有的能量称为桑纳托斯,桑纳托斯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等行为。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篇2

上个世纪初, 奥地利伟大的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向世人发表了他的泛性理论, 其中一点是:人的一生童年是最重要的, 童年所受的创伤直接影响着今后的人生发展, 童年不应受到过分的压抑, 而应让儿童去做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并且人的意识中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执行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中的我;超我与自我相反, 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 规定本我不能随心所欲地追求快乐。他的理论刚刚问世时遭到了鄙疑和排斥, 因为人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一个在心理学领域标新立异的学说, 而且这种理论也很难证明其科学性, 在最初的八年时间里, 他的精神分析学著作只卖了六百本。几十年后精神分析理论在全世界空前繁盛, 在心理学、哲学、宗教、文学作品、音乐、绘画、影视等领域都产生过强大的冲击。《沉默的羔羊》无疑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扩展。

首先分析影片中的罪犯野牛比尔。他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 性格被严重压抑, 因此憎恶自己的性角色, 渴望变性, 以为改变性别后就能得到母亲的接纳了。他要做变性手术, 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当时仅有的三家权威变性医院都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正是当时社会体制不完善的写照。本我受到超我的限制令比尔痛苦万分, 以致心理变态, 只有选择剥女人皮做衣服达到变性的目的, 虫蛹变成美丽的飞蛾也即是变性的象征。在比尔看来, 他所受的痛苦程度丝毫不比那些被他杀害的女性轻, 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伴着音乐跳舞, 他的每一个动作令人感到非常恶心, 嘴里还不停喊到:“快!占有我吧!”社会与他作对, 从小受到的创伤无法抚平, 所以他用异常残忍的手段报复这个社会, 满足自己的性需要。影片中野牛比尔不是主角, 他很可恨却很悲惨, 所以很受观众的关注。

再谈谈剧中男主角汉尼巴尔博士, 观众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了。他是一个精神分析师, 有着极高的智商, 对分析别人很感兴趣, 还懂艺术, 这是他可敬的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拒绝别人分析自己, 有着吃人的恶习, 这是他可怕的一面。他有时表现得像一位谦谦君子, 温文尔雅, 对绘画很在行, 能够凭着印象画出生动美丽的彩画;但他在吃人时的那分平常心, 杀人之后还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实在令人胆寒, 他还用缜密的计划戏耍了警察, 其实他比野牛比尔更可怕!但他的双面性格使他懂得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当斯坦林把她童年时的遭遇讲给他听时, 他也时时给斯坦林指点迷津, 推动破案进展时间;当面对无耻的赵医生和自以为是的参议员时, 他给以无情的报复和嘲弄。可以说这部影片关键就是要看懂汉尼巴尔博士, 像他这样的人既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可以危害社会不小;他的自由、他的随心所欲是社会难以控制的, 也是人们最担心的。

第三谈剧中女主角斯坦林, 她是一个要强的警官学员。影片把她置身与一个男人的世界, 她身材矮小, 外表柔弱, 却完成了男警官们不能完成的案件。不要忽略她十岁时也受过巨大的打击:她很爱她的父亲, 对身为警察的父亲由衷的敬佩, 父亲意外去世使她从此以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被寄宿在姨妈家, 潜意识里有继续为父亲除暴安良的冲动, 这就是恋父情结, 因此她会不顾一切地去救正在被屠杀的羔羊, 尽管她没能阻止羔羊被残杀的命运。长大后在警官学校学习非常努力, 准备干她父亲未尽的事业, 她也不会很明白今后他所救的人其实就是以前羔羊的化身。汉尼巴尔博士问她:“你以为救出了羔羊后它就不会再哀叫了吗, 你夜晚就不会被惊醒了吗?”斯坦林不知所措, 只能说:“不知道。”她的回答是那么的无奈, 因为美国的高犯罪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弱小呀!当斯坦林最后成功将野牛比尔击毙, 在毕业典礼庆功会上接到汉尼巴尔博士的电话:“告诉我, 斯坦林, 羔羊不再哀叫了吗?”沉默无语时, 让人甚是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也找不到解救羔羊的答案。

最后还附带谈一下斯坦林在影片中的特殊性角色问题。为什么斯坦林会被派去见汉尼巴尔博士, 而不是别人?汉尼巴尔博士又为什么会相信她, 不相信别人? (比如赵医生) 汉尼巴尔博士有八年没有见过女人, 斯坦林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她的性角色来一步步取得汉尼巴尔博士的信任。当汉尼巴尔博士最后一次给斯坦林决定性的启示时, 影片给出了一个特写的镜头:汉尼巴尔博士用自己的食指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斯坦林的食指, 这表明他已经认可斯坦林的性角色吸引, 和她作了交换。两人经过四次见面后已经可以说是父女关系或朋友关系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汉尼巴尔博士逃走后斯坦林为什么会说:“我觉得他不会伤害我。”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反映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影片,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恐怖的悬疑片了, 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权且当它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观念的窗口吧。

摘要:影片《沉默的羔羊》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扩展, 罪犯野牛比尔。他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 性格被严重压抑, 因此憎恶自己的性角色, 渴望变性, 以为改变性别后就能得到母亲的接纳了。他要做变性手术, 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当时仅有的三家权威变性医院都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正是当时社会体制不完善的写照。从小受到的创伤无法抚平, 所以他用异常残忍的手段报复这个社会, 满足自己的性需要。影片中野牛比尔不是主角, 他很可恨却很悲惨, 所以很受观众的关注。像他这样的人既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可以危害社会不小;他的自由、他的随心所欲是社会难以控制的, 也是人们最担心的。女主角斯坦林, 她是一个要强的警官学员。影片把她置身与一个男人的世界, 她身材矮小, 外表柔弱, 却完成了男警官们不能完成的案件。她不顾一切地去救正在被屠杀的羔羊, 尽管她没能阻止羔羊被残杀的命运。长大后在警官学校学习非常努力, 准备干她父亲未尽的事业, 她也不会很明白今后他所救的人其实就是以前羔羊的化身。《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反映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影片,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恐怖的悬疑片了, 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权且当它是一扇了解西方文化观念的窗口吧。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篇3

《沉默的羔羊》,不是是一部恐怖片而是带着浓浓的心理分析色彩的经典之作。我试图以精神分析视角来分析片中主要人物——特工克拉丽斯。

一、剧情介绍

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汉尼拔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他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她的真诚和纯真打动了博士。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克拉丽斯在汉尼拔的提示下,一步步向凶手逼近。克拉丽斯终于击毙了“野牛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

二、女人在现实社会的处境

羔羊具有隐喻意义的,那羔羊究竟是什么呢?《圣经》中讲到: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在这个意义上讲,羔羊不仅寓示着某个人,而是所有现实社会中的人,脆弱的人类。但我想谈的是,女性是相对男性更脆弱的。不仅是那些被杀害与侵犯的女性,包括克里丝自己,也要忍受着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侵犯、弱势和歧视。解救那些受害者就是解救了梦里的羔羊,也就解救了她自己。女性在很多暴力事件中都是受害者,很多女性受害者痛苦一生,而另一些则走出了阴影与沉默,甚至走上了维权的道路。克拉丽斯特工也是对女性权力的捍卫者之一,从她的成长经历我们看看到她如何从战战兢兢的羔羊蜕变与超越的,如何摆脱她的童年梦魇。

三、克拉丽斯的成长史

克拉丽斯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从小没有母亲,由父亲抚养长大,10岁的时候做警察的父亲意外身亡,被迫寄居在姨夫家,两个月后某夜被羔羊的尖叫声惊醒,逃跑,抱着羔羊逃跑,但受伤的羔羊还是死了,那尖叫却一直伴她成长,压抑在心底。在这里,受害的女性,更像是受伤的羔羊,尽管呼喊,但还是被杀害,作为一个女性以及自己童年的经历,克拉丽斯更能体会到受害女性的痛苦与无助,社会带给她们的不公正,男性有意无意给她们的侵犯。

四、阉割情结对女人的影响

对于父亲式的关怀,她怀有无意识的渴望,而自己作为一名女性,面对异性的吸引与追求,她心存畏惧,似乎她固着在童年发展的某个阶段,自己在无意识中还是一个渴望父爱的小女孩,没有完全的走到女性的位置。也许,只有一个具有父性魅力的男人才能把她带向女性的位置。电影中克里丝有两个比较亲密的人,一个是闺中密友,还有一个是她的上司,感觉上司就像父亲一样关怀着她,这是她能真正接受的男性的关怀,也因此,她会对汉尼拔教授感到亲近,觉得他不会伤害自己。汉尼拔教授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对他产生了一种既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既爱又恨,这是弗洛伊德闡释的基本情感的两面,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总是既爱又恨,爱他们尤其是异性父母,在这儿有个俄狄甫斯情结的作用,恨他(她)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的欲望,男孩害怕父亲会阉割自己,而认同父亲,女孩恨母亲没给她一个阴茎,因此爱恋自己父亲,无意识中希望能与他生一个孩子,弥补没有阴茎的缺憾。

五、自我救赎

正是克拉丽斯的父亲被枪杀后的经历被作为精神分析家的汉尼拔所把握。然后他没有立即指出,而是给予克拉丽斯的无意识浮现到意识的时间。当然在最后几次交往中,问题被指出,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早年事件以回忆的方式在意识中返回了。正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构成了她内心中的未完成事件。所以有时候睡觉时会有类似恶梦的情况。这一问题被指出后,似乎克拉丽斯已经痊愈,她的意识接受了她无意识所压抑之物。

克拉丽斯对于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案件的执着其实是一种来自她无意识的冲动,一种拯救弱势与拯救自我的欲望。那只羔羊其实象征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生命的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女孩们。克拉丽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导致她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一个个可能被害的女孩。这一冲动直接表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当然她最后完成了,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救赎。

参考文献:

[1] Dylan Evans.拉岡精神分析辭彙[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9.

[2] J.Laplanche,J.B.Pontalis. 精神分析辭彙[M].台湾:行人出版社,2001.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性欲三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沉默的羔羊影评[小编推荐] 篇4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号:100104020045姓名:张鹏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强烈恐怖气息的悬疑推理商业影片,片中阴森、血腥的镜头很多,在令观众不寒而栗的同时,通过残忍暴力的视觉刺激和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观众第一次感到汉尼拔的可怕,是在奇顿医生为克丽丝做面见汉尼拔之前的心理辅导时,他将曾经被汉尼拔攻击过的护士的照片给克丽丝看,尽管影片并没有给受害者照片的镜头,但从奇顿的讲述中观众得知,汉尼拔在吃护士舌头的时候,脉搏都没有超过85次/分钟。这是怎样的概念呢?就是说,食人,对汉尼拔来说只是如同吃一碟小菜,丝毫没有恐惧、没有焦虑、没有犹豫不决、就连心跳都不会加速——因为他喜爱,甚至迷恋着食人,他是名副其实的“食人狂魔”。

汉尼拔再一次让观众感到害怕,是靠他的语言。在克丽丝和汉尼拔初次谈话时,汉尼拔告诉她:“曾经有个调查员想测试我,我就把他的肝配蚕豆吃了,还有美味的红酒呢!”随即,汉尼拔发出一串嘶嘶的怪声,像是刚刚吃完“美味佳肴”后回味无穷,克丽丝担心地皱起眉头看着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当时,两人之间虽然隔着厚厚的玻璃,但观众还是会感到汉尼拔仿佛会从玻璃上那一个个小洞钻出来,来吃他渴望的人体内脏。由此可见,汉尼拔语言的威力巨大,它让观众下意识地按照这一角色所说的内容联想起一系列可怕的画面,观众的想象力推波助澜地增强了自身的恐惧感,使得汉尼拔语言的威慑力倍增。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可以用来帮助观众理解汉尼拔这一人物的角色特点。一个倒霉的死刑犯,被选择参与一项试验,他被蒙上眼睛,并被告知他将面对的死刑方式是割腕滴血而死。试验人员用木片在他手腕上划了一下,然后,将水一点点滴入盆中,并让死刑犯清晰地听见声音,误以为是自己的手腕在滴血。最终,死刑犯真的死了,他死于惊吓过度,但身体上表现出的死亡特征却是失血而死。这一残忍的试验,虽然非常缺乏人道主义精神,但证明了心理暗示对于人心理以及生理的重要影响。人的想象是强大的、无边无际的,既能帮助人们创造新的事物,又能扰乱人们对事物真相的判断能力。

汉尼拔实实在在地让观众看到了血腥的一幕,他独自将两个持枪的警员伤害致死——他先将一个警员铐在门上,让他动弹不得,再去撕咬另一个警员的脸颊,汉尼拔那沾满鲜血的双唇和警员那血淋淋的残躯展现了食人狂魔灭绝人寰的一面。接下来,汉尼拔用警棍去打那个被吓得瑟瑟发抖,一直没有解开手铐的警员,不断地棍击,横飞的血肉、喷溅的殷红,染红了汉尼拔那雪白的囚衣。短短的一分钟,汉尼拔让观众见识了恶魔的本性。

汉尼拔本是个精神病专家,他虽然才华横溢、机智多谋,但性情乖戾。他本

应该去治疗那些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但自己却成为了一个让人不敢接近的精神病怪物。他为何会变成这样?首先,是因为他聪明过人,极高的智商,成就了他精神病专家的地位;其次,他性情乖戾,在为他人治病的过程中,自己却被卷入了无法摆脱的思维漩涡;再次,他“承受”着羔羊的痛苦,他不断地犯罪,在获取巨大快感的同时,也承受着极度的心理压力,杀人,不是他的目的,将世人的罪恶集于自身才是他的追求,他希望自己变得伟大,成为真正的替罪羔羊,替世人承担所有的罪恶。

水牛比尔的破茧蜕变

本片是从变态杀人狂水牛比尔剥下的第五张人皮开始叙述的,但水牛比尔不是本片的主要人物,他只是在克丽丝和汉尼拔之间起着穿针引线作用的线索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令剧情变得紧凑,令观众感到紧张。

如果说汉尼拔的食人镜头是恐怖的话,那么比尔的行为就变本加厉地令人恶心了。观众第一次感受到比尔的变态,是在克丽丝和同事们检查第六具女尸的时候,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比尔剥去她身上的两块菱形的皮后露出来的血淋淋又干巴巴的肌肉、折断的指甲、沾着树叶和泥土的肮脏躯体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她喉咙里的那只茧。虽然,在之前的片段中出现过比尔的镜头,但直到此时,观众也没有看清楚过比尔的相貌。观众早就盼望着见一见这个十恶不赦的变态了,希望知道他的庐山真面目。如观众所愿,他终于抱着一条可怜的小狗出场了。他是一个金发碧眼,体格健壮的男人,脸上显露出一副充满同情心的样子,此时,凯瑟琳向他痛苦地求饶,但他却做出了一系列变态的举动——装作女人般地撕扯着自己的衣襟,动作扭捏,表情充满淫意。接下来,观众看到了他的特写镜头——他正玩弄自己乳头上的金属环,他的颈上戴着性感的女款项链,嘴唇上涂着厚厚的口红,随着他微舔自己的嘴唇,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他的淡黄牙齿和湿软的舌头,他穿着心爱的花衣服,半裸着身体在房间里随着热烈的音乐自恋地跳舞。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比尔,他绝对是个变态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凡事皆有因果,比尔如今的状态也缘起有因。究其原因,就是来源于汉尼拔提供的线索——比尔童年曾遭受虐待的痛苦记忆,这些记忆给他造成的伤害是终身难以弥补的。比尔为什么会在每一个死者喉咙里都放一只茧呢?因为茧代表着蜕变,代表着新生——比尔热切地期望,有朝一日,他也能破茧成蝶,化作自己心中渴望成为的女性。比尔曾向三家变性手术医疗中心提出申

请,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他只能依靠自己谋求改变——改变,就是从那搜集来的一张张人皮开始。

死于比尔屠刀下的几名受害者就如同软弱的羔羊任比尔宰割,比尔本来也是一只羔羊,但随着自己心理的变化,他成为了一名屠夫——由羔羊到屠夫的转变,是比尔反抗意识的升级,但强烈的反抗意识使他步出了伦理、道德、法律三重界限——过度的转变,使比尔忘记了蜕变的意义,忘记了蜕变是从毛虫到蝶蛾的美丽进化,而不是灵魂的步步堕落。

克丽丝与汉尼拔

克丽丝与汉尼拔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克丽丝利用汉尼拔的高超智慧来分析比尔的变态心理;汉尼拔利用克丽丝的童年伤痛来满足自己的心里需要。渐渐地,克丽丝对汉尼拔产生了依赖心理,她急切地盼望汉尼拔能提供给她有关比尔的信息,希望通过他们的交谈能够迅速将凶手缉拿归案。可是,狡猾的汉尼拔却非要克丽丝说出他童年最痛苦的事情,他总是喜欢探究人们不愿提起的隐秘心事,这就是他的欲望。机智的汉尼拔有能力看出人们是否在说谎,因此,克丽丝不敢,也不能为了获得比尔的信息而编造故事欺骗汉尼拔,在汉尼拔面前,她无法不坦诚。

从第一次接触开始,汉尼拔就对这个倔强固执的克丽丝产生了兴趣,甚至会为她做一些事情。初次来到精神病院时,克丽丝被与汉尼拔关在同一家医院的迈克斯用语言侮辱了,尽管克丽丝并不在意,但汉尼拔却不允许别人伤害这可爱的女孩儿,就在当天,迈克斯吞舌自尽了——想必是汉尼拔给迈克斯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教育课,在汉尼拔面前,任何人都是透明且无力的。第二次与汉尼拔见面时,汉尼拔居然递给克丽丝一条毛巾来擦去被雨水淋湿的头发。从递毛巾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汉尼拔很关心克丽丝,甚至想保护她,就像他在影片结尾对克丽丝说的那样:“有了你,世界会更有趣。”

汉尼拔喜欢克丽丝,因为他从克丽丝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执着、倔强、充满好奇的欲望。汉尼拔是一只羔羊,克丽丝与他具有同样的特性,他们都愿意将罪恶集于自身,不同之处在于:汉尼拔是通过替他人承担罪恶的手段,而克丽丝则是通过救赎他人的手段。二人同为羔羊,性情上惺惺相惜,行为上格格不入,是同一种精神内涵的两种体现。

克丽丝与水牛比尔

影片中,克丽丝与水牛比尔的正面对决只有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而这正是全片最令人紧张的情节。观众都担心克丽丝失败,毕竟,一个女人对付一个强壮的男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尔扣动了扳机,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克丽丝在寂静的黑暗中听到了这机键声,于是猛地一回头向对面连开了几枪,击毙了比尔。其实,克丽丝与比尔都有着类似的痛苦童年经历,只不过,两个人的结局大不相同。克丽丝的父亲也是察,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死于匪徒的枪下,从那时起,克丽丝就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孤儿。她来到姨妈家住下,每天早晨被屠的羔羊的尖叫声都会把她吵醒,这种残忍让她难以忍受,她想拯救这些可怜的小动物,但寄人篱下的她却无能为力。她立志要做一个警察,做一个像她父亲那样的好警察,努力净化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比尔死后,克丽丝的噩梦不会停止,羔羊的叫声在她内心深处仍时时传来。

沉默的羔羊抒情散文 篇5

作为程序猿的一员,已经工作六年了,曾经以为这是多么圣神的职业,自信到可以改变世界,可是如今我却成了沉默的羔羊。我变得越来越沉默了,在办公室越来越少与同事交流,感觉大家都疲软的没有了活力,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每天重复性码代码和写文档,为了迎合客户越来越没了底线,加班成了常态。现在我们大多数都变成了没有感情的职业动物,只有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只有模仿和复制,却缺少生活阅历。每次下班看到千人窜动的人头涌入饭堂,再密集返回办公室,我都感觉我们的生活变得流水线化了,而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靠惯性推动着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他们成了埋头苦干的人,温顺的像绵羊。

我是个码农,时常莫名的感到悲伤,工作多年,我以为这样理性的工作会让我变得逻辑性强、目标明确、干练,可是生活中还是感性占据了主导位置,多愁善感、失落、敏感。忧伤时常闯进了我的思绪里,我感觉我做不到纯粹的理工男,愁绪会时不时扰乱我的工作。看着那些毫无人情味的一串串代码,偶尔会发呆,这些代码合成后的功能或许会有些绚烂表现,可是那个实现的人却失去感知外面的世界。每天就在一平米的座位上面对电脑屏幕操弄着一般人看不懂的语言,而真正与人沟通的语言却用的越来越少了,我感觉自己正在退化语言的能力。我渴望着交流,却深陷沉默,那是一场漫长无望的等待。

看着夜幕降临,突然觉得空空如也,或许白天工作过分用力而被掏空,又或许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于沉默而被世界冷落。在道德的高压和欲望的旷野里自我冲突,几近荒诞。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 篇6

031130217 张驰宇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的犯罪题材电影,被誉为最消耗脑细胞的十部电影之一,里面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颇为深入,看完之后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荡气回肠的感觉。现在就借这部电影谈一下刑事案例分析课给我的收获吧。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刚刚受训结束被分配到联邦调查局工作的见习特工克丽丝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寻找并缉捕一名外号叫“野牛比尔”的变态杀人犯。已经有不少年轻女子死在了他手上,并被剥去了部分皮肤。为了了解凶犯的特殊心理,寻找出隐藏巧妙的凶手,克丽丝不得不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一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

汉尼拔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他有着食人肉的恐怖嗜好。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克丽丝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汉尼拔要求克丽丝说出个人经历以换取他的协助。克丽丝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她的真诚和纯真打动了博士。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丽丝提供了一些线索。在他的指点下,克丽丝开始有所收获。

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这一次的失踪者是参议员的女儿。汉尼拔以转移到看得见自然风景的监狱为条件向另一名调查局成员提供了线索,可是却受到了欺骗。

愤怒的汉尼拔设法获得了转移出监狱的机会,并逃出了看守极其森严的铁笼。而此时,受到汉尼拔指点的克丽丝也开始越来越接近凶手。在一段惊心动魄的接触后,克丽丝终于击毙了“野牛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

“野牛比尔”被击毙了。在庆功会上,克丽丝接到了汉尼拔的电话。汉尼拔重新自由了。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心理分析的电影,里面有各种心理暗示、分析及其影响,在剧中三个主要人物上都有印证。

女主角克丽丝有着伤心的童年回忆。小的时候,克丽丝的父亲在追捕窃贼的时候被罪犯打死,这给年幼的克丽丝带来了心理上巨大的创伤。缺少父爱与家庭的温暖使得这个小女孩孤独而无助。

在一个深夜,克丽丝听到羔羊的呼救声,暗合了克丽丝孤独的心灵,她正如那些脆弱的羔羊一样。然而,她没能救出一只羔羊。从此,在潜意识里,克丽丝自比那黑暗中的羔羊,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她只能自救。

当她长大,成为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学员,选择这样的职业与她一直不能释怀的内心创伤有关。一旦成为了警员即可继承父亲的遗志,救治更多的弱者。克丽丝是要通过拯救别人而拯救自己。

在与汉尼拔的接触过程中克丽丝非但没有对汉尼拔这个吃人的“恶魔”感到恐惧,反而产生了微妙的情愫,这归结于早年丧父的克丽丝身上的“恋父情结”。

克丽丝虽然在职业上是“拯救者”,可是童年时候的阴影让她在内心深处仍然是那只孤独无助的“羔羊”,而汉尼拔天生有对女性救助的本性,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两人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影片中地方法院克丽丝被迫与汉尼拔分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汉尼拔用手指在克丽丝手心轻轻划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传达了两人微妙的情愫。

影片的导演曾经提到过克丽丝有三个父亲,一个是她死去的生父;一个是善的父亲克劳福;还有就是罪恶之父汉尼拔。克丽丝必须超越这三位父亲才能真正的成长。克丽丝十岁丧父,暗示了克劳福在克丽丝的潜意识中部分地代替了父亲的身份。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克劳福并不能帮助到克丽丝,克丽丝必须自己独自面对。真正帮助到克丽丝的是罪恶之父汉尼拔,汉尼拔引导她破获案件,教会她工作的方法,更加重要的是,汉尼拔揭示了克丽丝的内心隐秘。

通过这次事件,克丽丝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更加摆脱了潜意识中自哀自恋的不安全感,超越了生父死亡留下的阴影。

汉尼拔一方面是吃人的恶魔,另一方面又是疼爱克丽丝协助其破案的拥有高超智慧的心理学家。他融合精神变态者贯有的残暴和心理学家的高度理性。非理性和理性在这个人物上合二为一,克丽丝对他既由衷地佩服又深深地恐惧。这种高度理性之下的疯狂更加令人感到恐惧。

汉尼拔这样的性格也是有成因的。小说中有交代,汉尼拔出身贵族家庭,他心理的变态缘自二次世界大战。在书中,汉尼拔的父亲先吃了猎取的麋鹿,继而在汉尼拔和妹妹之间选择了妹妹。之后汉尼拔又遭受了二战残兵的侵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妹妹被残兵吃掉。在双重刺激之下,汉尼拔有了心理的病态,他一方面内心深处有对弱小女性(妹妹)的怜悯,另一方面有着嗜血的吃人习惯(来自父亲和残兵)。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罪犯“野牛比尔”。比尔在童年时候遭受了很多的家庭暴力,长大后两次要求变性而遭到了拒绝,所以他才会搜集女人的皮肤妄图给自己做一张皮。从某种意义上说,野牛比尔的犯罪也是家庭和社会促成的。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犯罪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出自生活又远高于生活,像《十二宫》、《沉默的羔羊》这类电影中的犯罪在美国显示社会里都能找到原型。这些变态罪犯的犯罪动机大多因为幼年时的创伤,而这种创伤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而在文学作品中导演将其扩大,再由于各人本身的不同,出现了电影中的内容。

外国对于心理学尤其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远胜于中国,在中国好像也没有听说过那些骇人听闻的案件,我觉得这和中国人的隐忍和含蓄有关。有的人萌生出不正常的心理或犯罪的欲望,但由于传统的道德、社会的大环境没有将其表现出来,而在充满自由精神的美国,这些心理变态者会得到一定的谅解、认可、接纳。从法律上来看,西方的法律比中国的法律更有利于被告,比如无需自辩,外国的司法机关也比中国的更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证据的合法性。以前看《十二宫》时,我觉得这种案子在中国的话早就被破了,直接搜那几个犯罪嫌疑人家就行了,香港悍匪张子强也是在大陆落网的。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对于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危险品的严格控制多多少少抑制了这类犯罪。

上刑事法律这门选修课,我感觉有很大的收获。首先是罪刑法定的原则,然后是法律的思辨性,还有就是各种各样关于法律的常识。罪行法定简单来说就是刑法上写的违法行为才会被判刑,没写的罪行就不会被判刑,而且判多久也要明明白白的写出。这个原则是中国法律的进步。以前中国有“口袋罪”,比如流氓罪,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很多人都是稀里糊涂的被判流氓罪。罪刑法定可以让人们有法可依,在必要时刻也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课上法律的思辨性让我感到震惊,以前我以为法律就是拼命的背下那些条条框框,现在才明白法律当中的逻辑思维不亚于理科,你要从一字一句中证明你的观点,而且不能有漏洞。《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医生和探员克里丝的对话非常

经典,汉尼拔一直牵着探员的鼻子走,自己就像一个父亲、半人半神的角色。对于法律的理解也考验着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什么是过失杀人,什么是防卫过当,什么是盗窃,什么是非法占有。

选修课里我还学到了许多法律的常识。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我认为理科生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有好处的。确实就像老师上课说的那样,中国的法律是死罪太多,活罪太轻。中国每年被处以死刑的人约有8000人,而美国一般不到10 人。但除了死刑外美国会把人关上五六十年甚至几百年,而中国就是无期和有期徒刑,无期只要好好表现转为有期没问题,可能二十年就能出来了。所以在中国只要不判死刑和美国相比还是比较轻的。

在此解释一下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指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谁让我们成为“沉默的羔羊” 篇7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而且长远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习惯, 影响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紧密配合, 相互促进, 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 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 受一点罪, 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 最先否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 而是教师的教育。我也遇到几次家长到校找教师来理论, 且不说谁对谁错,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人说:“家长如果到了动辄就去找老师理论的时候, 那也就是老师放弃你的孩子之时。”教师也没有了安全感, 更谈不上成就感了, 处理不好会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敢管吗?有的家长在学生面前宣扬“读书无用论”, 考上大学还不如回家做生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了, 任凭教师怎样苦口婆心, 也是“烧火棍, 一头热”, 多次的工作、家访也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生, 教师会管吗?更有一些“成功人士”, 有权有势有钱, 信奉金钱至上, 权力至上, 在这样环境熏陶下的学生, 教师怎么教育?虽然上述现象只是一部分, 但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社会对教育缺乏理性关注

许多人对教育多多少少有些曲解, “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更有人提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 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法成了一些人的借口, 更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 出现问题都是学校的错”。事实上孩子成长出现的问题, 往往根源在家庭, 表现在学校, 恶化在社会, 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但有些家长把责任全推给学校, 把矛头直指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就只能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遇到具体情况时, 能够站在公理的角度, 切实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权利, 而不是默然无声, 令学校和基层教师陷于无奈无助的境地, 连批评教育学生都不能的话, 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地苍凉。

现在,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 很可能招来非议, 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学生的教育, 教师只能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 不管多大的错误也只能是说服教育, 坚决不能惩罚, 否则出什么事你要负全部责任, 所以对于出现的问题, 教师总是小心翼翼, 就怕说错一句话, 经常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不能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一旦学生与教师出现矛盾, 受到指责的总是教师, 舆论总是强调学生的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 我们还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吗?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都被认为是变相体罚, 请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我们教师多大的权力来教育问题学生?如果真像有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为教师的无能表现”, 那么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奉承与迁就, 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当一名教师连批评教育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权力都没有了时, 那还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吗?

《中日夏令营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反思, 除了关注他们学生的表现之外, 重要的是看到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他们对登山探险这类危险的活动, 日本的父母普遍支持, 教师普遍敢于组织, 遇到意外事故, 学生父母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日本人会认为是自己给集体添了麻烦, 应当个人负责, 严重伤害靠保险解决, 一般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而恰恰相反, 我们绝对不可能组织孩子探险,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 则常常把学校告上法庭, 上级也要处理学校, 学校也会追究教师的责任, 看看现有还有多少学校敢组织夏令营?

三、评价制度不完善

对教师的评价现在有些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 盲目否定了教师的成绩, 一旦在教育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要自上而下追究教师的责任, 使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常常畏手畏脚,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当前不少人还采取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 使教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 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现在要求教师追求成绩, 学生追求升学, 学校追求升学率, 在此大环境下, 育人成为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 我们普通教师也不得不迁就这种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主义, 而这种功利主义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让学校失去了育人的职责。

单纯以“鼓励”“赏识”的方式教育学生, 缺乏挫折、惩戒的教育注定是不健全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没有健全的人格, 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在社会上健康发展。我们都认为社会是竞争激烈而且残酷的, 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 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早一点经历风雨, 早一点长大呢?教师绝对不能放弃批评学生的权利, 不是说批评了就不尊重学生了, 尊重、赏识不是一味地顺从和纵容。许多人仍然认为激励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和惩戒, 结果导致有些学生为所欲为, 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有的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教师处罚时, 扬言报复教师, 或者以体罚为由向媒体曝光, 砸教师的饭碗。

教育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 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 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 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 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 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 特别是对有些比较顽皮的学生, 单靠说服难见成效, 通过惩戒, 让学生认识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教师不能实施教育学生的权力, 不愿批评教育学生, 当学生对教师没有敬畏之心, 在学校违反纪律却不会受到惩戒, 长此以往, 当他走上社会后能认认真真地遵守法律吗?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吗?这样最终只能把“育人”的责任推向社会, 让学生从头学起,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许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吃苦, 经受不住挫折失败, 一意孤行,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学校当中, 他们没有受到这样的教育, 没有受到这样的挫折, 盲目的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这样算是成功的教育吗?教师不愿管学生, 不敢批评教育学生,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当看到有人去指责现在的教育是多么无力的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笼中的鸟儿怎能搏击长空?不经修剪的果树怎能硕果累累?戴着枷锁的教师怎能够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激活“沉默的羔羊” 篇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但在语文课堂说话训练中,班里总有部分孩子是“沉默”的,笔者回想起自己课堂上关于“沉默生”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如算盘子,一拨一动”

课堂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愿动口,捧着书,眼睛盯着书本却在发呆。或是埋头做小动作,沉浸在自己的玩乐中。笔者巡回一圈,提醒了这几个孩子,这一次孩子说起来了。可下一次,这几个孩子又“沉默”了。

镜头二:“只听不说,没有参与”

在小组交流环节,不愿跟读的孩子往往保持沉默,只“听”不“说”,

缺乏参与意识。在课堂互动中极少举手发言,即使是被迫叫起来,也是三言两语或闭口不答。

镜头三:“诱骗吓唬,施加压力”

“没有说起来的小朋友,下课到老师旁边重新说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老师等会请你来说,说得好的小朋友奖励笑脸一个。”

思考:俗话说,脑子越动越灵活。如果在课堂中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答案,缺少了思维的碰撞,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思考能力的发展。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操作措施

让“沉默生”动口,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在课堂上“说起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沉默生”从不愿动口变为乐意动口,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出让“沉默生”乐意动口的有效方法。

(一)两步入手,造就一份自信——说起来

1.课前准备要充分

(1)晓之以理,引导认真对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说”也视作一项“作业”,并树立“说很重要”的思想。让学生知道“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可以请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说一说。

(2)预习课文,增强说话信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在课堂学习之前展开对所学内容的自觉、主动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热身练习,创造说话机会

一天选一节课的前两分钟进行“说”的表演。可以是朗诵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首简短的小诗、讲一个童话故事等,只要是让学生能读起来、说起来的形式都可以,对象就是“沉默生”。

2.课中引导很关键

(1)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

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很多时候都和班级氛围有关。学生说错了,班里同学嘲笑。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创造一种愉快、友好、和谐的氛围。

(2)不同层次要求,让学生都有话说

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切勿“一刀切”,这样会让“沉默生”变得更沉默。

②对不同的练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读说要求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词语读时要干脆,读段落文章要注意停顿,不添字,不漏字,不要一字一顿。句子要说完整,说

通顺。

(3)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说话

①活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说,从而激发兴趣。

②开展多形式,激发欲望

a.角色演一演

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读说形式。对话式的文本非常适合分角色演一演。这样的形式,学生积极性会很高。

b.大家爱竞赛

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个别比赛等。

(二)两种方法,练就一份技能——说得好

1.读例句,读得有滋有味

(1)示范朗读,读出味

一年级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或是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领读,把例句读好读懂。

(2)多种朗读,读出趣

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朗读也要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读例句可以是指名读,小组轮读,开小火车,同桌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2.完整说,说句通顺的话

(1)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完整的话

一年级语文课每节都配有文学、拼音插图,教师要运用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说话,通过练习,让学生从感性上初步建立句的概念。

(2)凭借教材中的句子,让学生练说基本句式

教材中有许多基本句式,可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如《雨点儿》中的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适时出示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使学生明确两个句子的共同点是写谁从什么地方出来,然后让学生用“从”说话,从而达到了基本句式的训练。

(三)两种反馈,增添一份乐趣——巩固说

1.家校配合,增强说话毅力

一年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缺乏自觉性,因此家校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方法引领,家里巩固训练,才能让读和说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2.两种评价,延续说话动力

(1)评语式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评价会使师生心灵相通,使学生充满自信。

(2)奖励式评价

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回报。因此,笔者很重视通过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达之星”之类的奖励很吸引学生。学生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得到锻炼了,自然而然就乐意动口了。

总之,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监督,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习惯和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都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观《沉默的羔羊》有感1 篇9

林菲菲22201131201109

1上周四,心理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心理电影,我也准备看个电影轻松一下,但事与愿违,一部《沉默的羔羊》又将我的心狠狠地压了一下。不过怎么说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现在就谈谈我的观影感受。

看电影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跟我说:这演的是啥啊?说实话,我也没有看懂,看的时候感觉很压抑,片子的整个画面、配乐给人一种悬疑恐怖的感觉。片子开头就以女主角在森林奔跑的镜头奠定了整个影片悬疑、压抑的调调。森林,城堡式建筑,电梯,面部特写,导演对画面的选择令人叫好。没有台词,诡异的气氛就已经简单巧妙的营造出来了。

影片讲的是年轻的联邦调查员克拉丽斯接受了一项任务:帮助寻找一个失踪的妇女,而这个妇女正受到一个把受害者的皮剥下来的变态杀手“野牛比尔”的威胁。汉尼伯·以前是位受人尊敬的精神病医生,现在却成精神变态者。克拉丽斯想通过与汉尼伯谈话来了解心理变态杀手的扭曲的心灵。联邦调查局警官杰克·克劳福特认为汉尼伯非常聪明机智,通过与他谈话可以帮助警方找的变态杀手,克拉丽斯必须在汉尼伯透露任何情况之前努力赢得他的信任。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后克拉丽斯成功的杀死了“野牛比尔”但不幸的是汉尼拔缺成功逃狱,为影片留下十足的的悬念。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弄懂“沉默的羔羊”的具体意思。有些影评说,羔羊的显性意义是女特工Clarice希望救出那些被水牛比尔威胁到的女性。女特工Clarice童年时期失去父亲,被寄养在姨夫家,某天夜里,听到被宰的羔羊的尖叫,决定带着一只小羊羔逃跑,但没有成功,从此心理产生了一种愧疚感。而救出那些受害者是她摆脱每天夜里小羊羔尖叫噩梦、获得自我救赎的一种努力。也有些影评说,羔羊的隐形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的生而脆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阴暗的,痛苦的回忆。Clarice是这样,水牛比尔是这样,甚至是期望拯救每一个患有心理病症的Dr.Lecter也是这样(他逃出监狱时将警察的尸体悬挂成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模样。当然,从他以帮助提供破案信息为由,期望Clarice讲述她个人经历也可以看出)。

不可否认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而相比之下,我更赞成后者。

“沉默的羔羊”是每个人无法诉说的一种情感、经历、记忆,是内心不愿为人所知的伤疤、缺点、痛楚。而整部电影就是通过Dr.Lecter与 Clarice的几次谈话,逐渐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一方面协助Clarice破案,另一方面Clarice将“沉默的羔羊”释放的过程。我不愿意将水牛比尔和Dr.Lecter放在一个太过主角的位置,也不愿将他们三个人同时讨论,是因为Clarice的这种“沉默的羔羊”的情感经历记忆是平常人身上都有的,而另外的两位则比较特殊,需要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关键的人物,Crawford,一直的背后默默支持Clarice办案的长官。他与Dr.Lecter一明一暗,对 Clarice形成影响。有些影评甚至说两人是Clarice需找父爱的对象,Crawford是正义的、积极的、鼓励的一面,而Dr.Lecter则是邪恶的、消极的、阴暗的一面。Crawford带给Clarice100%的安全感,而Dr.Lecter则是带给Clarice智慧和思考。三人关系最形象的体现是Clarice与Crawford的握手,和与Dr.Lecter手指的触碰。我认为这是在表现人格的构建恰恰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人们往往认同显性积极的方面,而从心理去抵制隐形消极的一面。殊不知后者也就是潜意识的体现,对人性的成长作用更大!

至于某些影评写到的Clarice的俄狄浦斯情节(体现在她身上也就是恋父情结)、Clarice可能收到性侵犯的猜测等,好像也提出了不少有力的证据。我自己不置可否,我想还是需要去看一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相关心理学书籍再下定论。

再来谈谈克拉丽斯,其实说她是羔羊并不准确,她应该是勇敢,沉着,执着的代名词。过去的她逃避自己的童年,因为她无法面对。但与汉尼拔的谈话使他成功的面对了过去,并战胜了过去。抓到“野牛比尔”正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影片其实运用了不太明显但有显而易见的对比,那就是克拉斯利与汉尼伯的对比。汉尼伯真的勇敢智慧吗?还是克拉斯利成了这场战斗中的胜者,这点发人深思。

影片的拍摄绝对堪称经典,两主角的表演更不敢用我自己的语言评价。说说喜欢的镜头吧。最后那场克拉斯利与“野牛比尔”的对手戏扣人心弦,整个画面全靠有女演员一个人的表情带动,在这里又不得感叹女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

经典就是经典,虽然已经15年过去了,但是与此相关的讨论却不会停止。这也包括弗洛伊德。

电影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细节,可以自行解读一下:

1、片头Clarcie在从林中奔跑训练到跑进现代的办公大楼。

2、Dr.Lecter所在的地下监狱以及与Clarice谈话时隔着的玻璃窗子。

3、议员女儿被囚禁的深井

4、水牛比尔用女人的皮肤满足自己的变性期望。

5、Dr.Lecter将杀死的警察悬挂成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样子。

沉默的羔羊读后感 篇10

有着亮丽的长发,苗条的身材,美得像冬天的晚霞的克拉丽丝,可以轻易的得到别人的青睐,绝不仅仅是因为美丽,而是因为她可贵的灵魂。很喜欢她和变态杀手莱克特医生的交流,审视他们的对话,他们心灵的碰撞让我感慨,感叹甚至于感动了自己越狱而帮克拉丽丝!觉得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盗逻辑中去为莱克特辩护,之所以这样子,是因为触摸到了他的灵魂:他不是为了自己越狱而帮克拉丽丝,是为了让她梦中的羔羊从此沉默,读后感《沉默的羔羊》读后感》。感动于他的爱,虽然不是很深厚,但却是心灵碰撞的产物!

这一部小说吸引我们的也许正是莱克特和伽姆所做的事情,虽然残忍恐怖,但它却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幻想,让读者惊异于食人教授对周遭一切天才般的掌控力,惊叹于美女调查员无比坚韧的性格。

不能忽视6000万沉默的羔羊 篇11

救救孩子们。这是鲁迅对人吃人社会的呐喊,也是旧社会的彷徨与悲哀。但在今天新中国的新社会里,农村却有约6000万的“留守儿童”陷入新的彷徨与悲哀,他们像共和国一群被遗忘的羔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随波逐流。

他们父母都在城市打工,在农村没有父母的照顾,和祖辈或远亲住在一起,或者是住到寄宿学校。他们从小在一个缺乏完整家庭的环境中长大,人格发展出现不少异常或缺陷,没有什么道德的价值观,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般,辍学率很高,在社会上游荡,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败笔。整个社会在GDP主义的氛围中,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旋律中,社会的主流舆论更多地关注所谓精英阶层的言论生活,而忽略底层社会的裂变。

2.5亿名农民工进城投入沿海和大都市的建设,做最繁重、最肮脏、最廉价的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们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没有国民待遇——子女很难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没有公共医疗,住房条件很差。他们的小孩沦为乡村的“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鲜明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尖锐矛盾。

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失衡现象,显示发展的策略没有全局观,不能照顾到共和国赖以成立的农民阶级。马克思早就警告,贫穷的哲学的背后,不能忘记哲學的贫穷。如果忘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忘记1949年新中国的立国理想,那么中国的发展模式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些代价就是巨大的社会危机。

那些在感情废墟上飘荡的留守儿童,渐渐变成了留守少年、青年,没有好的教育,没有价值的坐标,而只是充满了自我中心和怨怼,也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乱源。他们也踏着父辈的脚印,流落到城市中,却欠缺谋生的技能,更没有第一代农民工那种刻苦和无怨无悔的精神,而最终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反弹,危害政治的稳定。

这也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反思,个人的烦恼和命运,与公共议题息息相关。他在《社会学的想象》(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就指出,要从一个视野到另一个视野,才可以准确了解社会的真貌。

推理小说推荐:《沉默的羔羊》 篇12

《沉默的羔羊》 【美】托马斯•哈里斯 译林出版社

还记得汉尼拔教授吗?史上最迷人的变态杀人狂。

根据本作改编的电影成为继《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之后第三部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等五项主要奖项的电影,在美国二十世纪百部最佳影片中列第65位。而小说一点也不比电影逊色,高智商的罪犯和漂亮年轻的女探员之间的对峙,时时让读者冷汗直流。开放式的结局让这部惊悚小说显得余音缈缈,耐人寻味。小说续集《红龙》(27)亦同时入选此次推理史百大榜。

【作品简介】

《沉默的羔羊》主人公史达琳,年轻娇小却冷静聪慧,意志坚定,她从上司那儿接受了缉拿性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任务。为了了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恶的天才莱克特医生寻找线索,与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展开殊死捕斗…… 无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本书的精华在于莱克特和史达琳的交锋,一方是邪恶的诸葛亮,另一方是初出茅庐的刘备,他们的反差非常大,渗透到性别、年龄、个性、为人处世各个层面,这为他俩的互相利用创造了绝妙的条件。小说的主要人物并不多,除史达琳外,就是莱克特、克劳福德和“野牛比尔”。我以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莱克特。他几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里,后来虽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困兽一样地囚着。

【作者介绍】

托马斯•哈里斯(1940— )是个和蔼可亲的络腮胡子。他每晚给母亲打个电话报平安。他精通厨艺,喜欢给朋友做美食。只有当埋头书斋时,他才变成那个游走于心理迷宫的悬疑作家,那个深不可测的汉尼拔医生的创造者。

虽然只出了五部小说,但已使他成为公认的悬疑小说宗师。其中《沉默的羔羊》系列尤为经典,它们将悬疑小说带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在悬疑文学史上是难以逾越的巅峰。

沉默的羔羊影片观后感 篇13

汉尼巴尔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并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他有着食人肉的恐怖嗜好。他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而又足智多谋。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汉尼巴克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为博士的智慧所折服,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一种即同情又憎恨的奇妙感情。她的真诚和纯真打动了博士。在多次接触中,他断断续续地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在他的指点下,克拉丽斯开始有所收获。

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这一次的失踪者是参议员的女儿。汉尼巴尔以转移到看得见自然风景的监狱为条件向另一名调查局成员提供了线索,可是却受到了欺骗。

愤怒的汉尼巴尔设法获得了转移出监狱的机会,并逃出了看守极其森严的铁笼。而此时,受到汉尼巴尔指点的克拉丽斯也开始越来越接近凶手。在一段惊心动魄的接触后,克拉丽斯终于击毙了“野牛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

“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在庆功会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巴尔的电话。更危险的杀人魔自由了。这次又会有多少人遭到不幸呢?

象征丛林现代建筑地下监狱

电影开始于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拉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人性的潜意识,因为里面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每年春天许多植物可以从其中产生,而在冬季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特别是那种带有黑色淤泥的丛林,更加象征潜意识的深处。

然后她通过跑步而走如一现代办公楼,这可以视作意识的层面,一些可以被控制的层面。问题总是在意识层面被交代,但它发生在潜在的层面。这是精神分析的根本观点。

而后,克拉丽斯被派去和一个以前杰出但后来变态的心理医生汉尼巴尔会谈。这场景来自地下监狱。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当我们夜晚去一个有恐怖气氛的地方,我们所感觉的恐怖其实不来自环境,而来自内心。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荣格曾经提出阴影并不总是坏的,它是我们的本能中的智慧的象征,你如果合适的和它交流,它是可能带有智慧老人的性质告诉你一些什么。我们在这里开始。

整个电影是很复杂的,这个电影的复杂远远比《心灵捕手》要复杂。因为它涉及三个角色的分析。因此我只能分别从三个人说,一是见习特工克拉丽斯;二是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三是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

羊羔见习特工克拉丽斯

见习女特工克拉丽斯和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的交往,是克拉丽斯老师给的任务,而且之前获得小心的提示,因此她在交往中的预防之心是比较重的,预防的人不管如何假装,其实总是无法从实际上掩蔽其情绪的。

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之初,反击汉尼巴尔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她不想给人给予轻视。这当然和她童年经历相关。汉尼巴尔博士在交往之初给予克拉丽斯一些有益的指导。这里面存在一些交换条件。而这一交换条件是汉尼巴尔在治疗克拉丽斯。他们的这一互动是非正常的。因为在实际咨询中是遇不到这类情况的。这说明汉尼巴尔的内心可能存在某些没有释放的情结,当然电影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线索。

至少是克拉丽斯的坦诚相待给了汉尼巴尔一些刺激。这当然也和一个精神病大夫在监狱里没有获得病人治疗可能有关。分析心理学指出,许多心理治疗者本身都有某些原型和情结。这代表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接近他们的职业。不过这不是说他们都是病态的。但能理解他们喜欢这一职业本身是可以被分析的,因为这涉及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反移情的可能。

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后来产生了移情,缺陷的东西总需要被满足。不过这需要大家仔细在回味那电影才可能感受得到。在某种意义上,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之间出现了亲密的关系,这一潜在的亲密性被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汉尼巴尔所感受到,这一女孩需要帮助的情感。于是,在这里,克拉丽斯这里的内心问题开始浮现了。那是和她童年作为警察的父亲被杀有关。当我们在童年丧失我们的亲密感时,我们和所亲密的客体的过早分离会产生力比多的未完全释放。不过似乎这里这力量被升华成另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事情。这可能和克拉丽斯的心理和特工职业有关。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内心有可能反映出她内心有问题需要被关注。

汉尼巴尔于是询问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克拉丽斯的父亲被枪杀后的经历,这一情况被作为精神分析家的汉尼巴尔所把握。然后他没有立即指出,而是给予克拉丽斯的潜意识浮出的机会。当然在最后几次交往中,问题被指出,回忆起了作用。就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这直接构成了她没有完成的事件。所以有时候睡觉时候会有类似恶梦的情况。这一问题的被指出似乎克拉丽斯已经痊愈,因为她的意识接受了她本来所错误压抑的东西。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冲动。

但问题其实还远不是在这里,克拉丽斯对于那件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案件的执着其实投射了她内心那没有完成的情结。那只羔羊其实象征那些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生命的女孩子。因为这正是沉默的羔羊的象征。许多年前,克拉丽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一个可能被害的女孩。这一冲动直接出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冲动。当然她最后完成了这一事件,而从心理和感受两方面成功地释放了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从而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痊愈。

不过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我们可以看见另一种象征意义,她可能和《圣经》亚伯拉罕为了感谢上帝而试图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以供献给上帝有关。那个孩子据说最后由于上帝的慈爱而获得没有被杀死的幸运结果。

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心理学分析,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杀人和剥取女性人皮以完成女性服装的事件最大的可能来自其幼年时的冲动,就是“野牛比尔”的母亲多数在养育上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野牛比尔”在被关怀和性别分化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导致他的心理发育根本还是存在在幼稚期,而试图通过一种幼稚的行为来导致其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他在被害者嘴里所放的蛹充分说明说明了他希望自己变成女性的一种希望。其实变成女性是他自己希望获得母亲之爱的象征,他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满足其自体意象的需要。这假设自己是女性的自体意象则来自更早期的心理发育为成熟。

他的冲动以一种非正常方式出现。如果童年能给予一种罗杰斯式的非条件关怀,他就不可能出现那种病态后果。在他的意象中,他和被害人是一体的或者至少是无法清楚区分的。所以当他杀害那些被害人时他的主观中可能是觉得在处理他自己的问题。他的反社会的出现一定导致他的变形只是死亡,而不是死后的复生。

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

这是个象征阴影的角色,他具有救世的情结。至少在最后他逃离时将一个警察象耶酥一样扎在那里可以反映出某些。

所说他的吃人可能和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有关,在南太平洋上以前所流传的曼纳信仰象征一类意思。当一个人试图去获得力量时,那些原始人就去杀另一个强壮的人。这样他可以获得那个强壮的人身上的力量和智慧,这种力量在宗教学上就称为曼纳。

在此我想起李连杰的电影《救世主》,这一电影其实就反映了这一原始主题。这力量的获得电影没有给出更多供我分析的内容。但我从电影的情况来看,这位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以前或许是有很强烈治疗病人冲动的人。作为一个太有愿望希望治疗别人的心理医生,可能是需要反省的。因为这是具有两面性的。治疗者的背面可能正站着一个魔鬼。

沉默的羔羊影评 精神分析 篇14

女性健康专家说“最令人窘迫的问题便是洗手间话题,它包括一切只能在洗手间处理的问题。而紧随其后的便是体味、阴道恶臭以及口臭等问题。”不过,缄默不语只能给女性带来伤害,因为对付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很多。下面便是女性不能沉默的六大健康问题。

1放屁

专家说,要跟医生讲你的情况,因为放屁通常与饮食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和非处方药来治疗。专家说,除了吃豆子以外,用吸管喝饮料和吃十字花科蔬菜也会让人放屁。

在众人面前放臭屁最不雅。臭屁有两种情况,一是大便稀溏,放出来的屁屎臭味很浓,如果大便排出,屁便中止。从这一点来看,“屁是屎头”是有道理的。二是屁的臭味特别浓,如同臭鸡蛋一样臭不可闻。这是由于进食过多蛋白质类食物,使肠道发生了食物滞留。滞留的蛋白质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产生了胺类,胺具有这种恶臭味。解决的办法是减少食量,特别是减少含蛋白质类食物的量。

2尿频

专家说,膀胱控制问题困扰着1700万美国女性。患尿频的女性中有1/3在35岁以下。另一位医学博士说,尿频是一种患病且需要诊断的信号,也可能是你正在服用的某种药物在作祟。她说,药物治疗、饮食调整以及膀胱肌锻炼能有效改善尿频。

女性尿频可以说是个很普遍的话题。当然这里说的尿频不是由于喝水过多所致的小便过多,而是在小便量较少的情况下,仍然不时地小便,具有“量少次多”的特点。如果尿量不少,成人24小时尿总量超过2500毫升,就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这种情况不是尿频的范畴。

3肠易激综合征

这种病的主要特征是腹痛、不适以及大便习惯改变,比如便稀、便次增加、腹泻或者便秘。根据国际功能性胃肠紊乱基金会的报告,受该病困扰的患者占总人口的10%-15%。专家说,患者也许会觉得很窘迫,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特别是女性更愿意忍着。

4多汗

一说到多汗,不论是手掌,还是腋下,很多女性就会面露羞涩。专家说,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找医生看。有很多种抗汗除臭处方药可以服用,极端情况下,肉毒素注射也能帮你解决出汗问题。如果病情与众不同,或者因为多汗而停止了一些正常活动,或者让你的日常生活很压抑,还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5阴道恶臭

专家说,“这是感染的信号,但是不一定是真菌感染。一些女性过多使用非处方类真菌药膏,未能进行更为准确的治疗,这样跟性生活有关的一切形象或者感受都会受到影响。此时最重要的是去看医生。

6性欲缺乏

电影沉默的羔羊原创读后感 篇15

——看《沉默的羔羊》有感

前言:初次接触《沉默的羔羊》是在很久以前,同学们讨论到恐怖片时,对其变态的评价。这导致我一直对其的印象停留在“那是一部很变态很恐怖的电影”。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它的内容介绍,酷爱侦探片的我就立马搜出来看了。看了之后,我就着迷了,又果断下载了后面一系列的续集。从来没有如此喜欢一个反派——汉尼拔,呵呵他的变态魅力真的很大。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女主朱迪·福斯特的对手戏也是相当精彩。

影片一开始就单独着力于女主史达琳作为一个FBI学生所经历的刻苦训练,直到汗流满面。对于后头她用心查案子应该埋下伏笔,说明她很想成功,建立在对父亲的思念上。当然这刻苦的一切上司也又看到。行为科学组的克劳福就盯上了她。当史达琳走进克劳福办公室时,整篇故事就开始了。对于墙上的无数关于水牛比尔的剪报和受害者的被剥皮的照片,史达琳震撼了,也让观众初次感到了恐怖和害怕。克劳福给史达琳安排的任务是接近汉尼拔从而获得破水牛比尔案件的线索。这组对话通过镜头的不断转换而加强观众对史达琳的了解。而到达疗养院时主治医师对于汉尼拔的一系列描述,让观众和史达琳对于汉尼拔这个食人魔深感恐惧,认为其是一个十分面目可憎的野兽。导演让我们上当了。当镜头转到汉尼拔时,观众惊异地发现他是一个风度翩翩气质优雅的中年男子,那双眼睛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时大家才想起汉尼拔可是一个心理学家。

这一段与汉尼拔的对话,史达琳认识到他的可怕之处——善于读心。不得不说,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一段表现精神状态下的变态太优秀了,那种让你的思想无处藏身的感觉通过对其眼睛与语言的着力表现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迫使史达琳回忆起原来她父亲的死亡从而痛苦流涕。这也只是对于汉尼拔外表的体现,所以其后导演安排他催眠隔壁人而使其自杀的戏码,从而塑造了汉尼拔这个从外表到内在都很变态恐怖的食人魔。相对,史达琳就显得要柔弱一些。

后来,史达琳根据汉尼拔透露的讯息找到了一家仓库,发现了一具尸体。从而开始了史达琳和汉尼拔的第二次交锋。这一次,汉尼拔就显得要收敛许多,并显出其温柔的一面。后来电影就开始转向水牛比尔了。

又发现几具尸体,在查看尸体时,史达琳想起了她参加父亲的葬礼,凸显其脆弱的内心,她需要一种感情,为后来与汉尼拔交换破案线索做了铺垫,也间接引出了“沉默的羔羊”这个事件。案件当然不停地在进行调查。这时,议员的女儿凯瑟琳被比尔捉了,史达琳为了尽快解救凯瑟琳,不惜撒谎来从汉尼拔口中知道真凶的身份。就是从这次开始,史达琳说出自己的信息来交换比尔的线索。通过在尸体喉咙发现的一种虫蛹,史达琳通过汉尼拔的的解析慢慢了解了比尔犯案的目的——想用女性的皮肤做一件衣服来满足自己相当女人的变态想法。可是贪婪的主治医师却偷听了他们的对话,以后的愚蠢行为却为汉尼拔的逃跑提供了良机。

当然如此聪明的汉尼拔是不会让曾经讨厌的主治医师得意的,它提供了虚假的消息,换得了相对自由的监押环境。闻讯赶来的史达琳又一次面对了汉尼拔,为了知道比尔的真实身份,她讲出了深埋内心许久的秘密——也就是沉默的羔羊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让整个电影的内涵从普通的恐怖片变成了比较精神层面的伦理片。史达琳恳求汉尼拔说出比尔的真实姓名,汉尼拔用了比较隐蔽的方法间接写在了史达琳的档案袋上。

接下来最精彩的就是汉尼拔的逃跑了。已经优雅很久了的汉尼拔为了逃跑,开始露出了本性——杀人与食人。突来的大口与血腥的场面让观众想起了汉尼拔是个食人魔这个事

实。导演对影片的控制能力真的很强,完全带动着观众的情绪与思想。而汉尼拔诡计十足的逃跑方式也使观众十分震撼与害怕。还有如此狡猾的凶手在世上,想想就让人惧怕。

这边史达琳正在调查那个死的最早却发现的最晚的女孩的家。但克劳福却告知她找到了凶手,正要去通缉。史达琳表示出了无奈,她感觉真相不止如此。她走访了被杀女孩的朋友,却意外走进了真正水牛比尔的家。看到了那种虫蛹变成的飞蛾,她明白了一切。接下来就是一场绝对精彩的悬疑部分。在黑暗的情况下,悬疑被用到了极致,知道史达琳不会死,但看到气喘吁吁神情高度紧张的史达琳,观众心里也没有那么轻松。特别是比尔已经站到史达琳身后要射杀她时,气氛达到最高潮。多亏史达琳作为高材生的警觉与迅速,比尔终于死于史达琳枪下。

最后,理所当然,史达琳成功成为FBI正式职工。本来故事到这已经很完美了,但未知的汉尼拔却依然让观众耿耿于怀。最后的一个电话正式为这部影片结尾。美国的电影向来喜欢开放的结局,好编制续集。最后汉尼拔的身影渐渐隐于一个小城镇,电影结束。后面的几部续集也是依照这部电影来开展的。没有看够汉尼拔的精彩演绎就只有在续集中继续了。

上一篇: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下一篇:我的暑假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