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2024-09-07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共11篇)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1

(1)收获细胞,加入适量细胞IP裂解缓冲液(含蛋白酶抑制剂),冰上或者4?裂解30min,12,000g离心30 min后取上清;(2)取少量裂解液以备Western blot分析,剩余裂解液将1μg相应的抗体和10-50 μl protein A/G-beads加入到细胞裂解液,4?C缓慢摇晃孵育过夜;(3)免疫沉淀反应后,在4?C 以3,000 g速度离心5 min,将protein A/G-beads离心至管底;将上清小心吸去,protein A/G-beads用1ml裂解缓冲液洗3,4次;最后加入15μl的2×SDS 加样缓冲液,沸水煮10分钟;(4)SDS-PAGE, Western blotting或进行质谱分析。

一、样品处理: 免疫沉淀实验成功与否,第一步处理样品非常关键。免疫沉淀实验本质上是处于天然构象状态的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而样品处理的质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原的质量,浓度以及抗原是否处于天然构象状态。所以制备高质量的样品以用于后续的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对免疫沉淀实验是否成功非常关键。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要控制所有操作尽量在冰上或者4?完成外,最为关键的是裂解液的成份。

用于免疫沉淀实验的样品一般是原代培养细胞裂解液或者细胞系裂解液。我们以常用的RIPA裂解液为例(主要含有pH7.4左右的离子缓冲液,接近生理浓度下的NaCl,一定比例的去垢剂和甘油以及各类蛋白酶抑制剂等)来说明其各主要成份的用途,进而帮助我们如何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和不同的蛋白质特性来选择最佳的裂解液。

a(缓冲液:离子缓冲液常采用pH7.4的Hepes或者Tris-Cl。b(NaCl浓度一般习惯用150 mM,这主要是因为150 mM接近生理浓度,不会破坏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细胞内部的NaCl浓度并不是均一的,局部NaCl的浓度可以低到50 mM,150 mM的NaCl有可能会破坏这个区域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因此裂解液配方最佳的NaCl浓度要视所分析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而定。

c(甘油由于其粘性,可以对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一般添加10%的甘油有助于稳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d(裂解液中的去垢剂可以裂解细胞质膜,也同时破坏了许多细胞器的膜,从而释放了其中储存的许多蛋白酶。而由于用于免疫沉淀实验的去垢剂作用比较温和,因此蛋白酶的活性大部分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蛋白酶来自胞质中,主要由于其抑制蛋白或者其活性抑制环境受到改变后从而恢复了蛋白酶活性。因此,添加蛋白酶抑制剂对于防止目的蛋白的降解从而完成免疫沉淀实验非常关键。一般主要通过添加EDTA抑制金属蛋白酶,通过Protease Cocktail(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可以抑制蛋白酶。

e(去垢剂对于免疫沉淀实验尤其是免疫共沉淀实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不同的去垢剂种类和不同的去垢剂浓度主要通过影响以下三个因素来影响免疫沉淀效果:-细胞质/器膜的通透性:因为许多目的蛋白都定位在细胞器中,所以必须先将这些蛋白释放出来,抗体才能与之反应。

-膜蛋白的释放:许多膜蛋白的构象对去垢剂种类和浓度非常敏感,因此针对这类蛋白的免疫沉淀实验,需要谨慎地尝试多种去垢剂以及不同浓度。

-蛋白相互作用:不同去垢剂对不同性质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程度不一样,需要根据具体蛋白的特性进行分析选择去垢剂种类和浓度。而由于何种去垢剂适应作用于何种蛋白质现在很难精准预测,所以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具体实验筛选合适的去垢剂种类和浓度。

二、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

裂解细胞,离心并去除不可溶的膜组份后,上清可以储存在-80?保存3个月,但最好能够使用新鲜制备的细胞裂解液上清去进行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实验。抗体可以先加入上清中与样品孵育数小时后再加入Protein A或者G beads孵育过夜,也可以同时加入抗体和Protein A或者G beads孵育过夜。一般选择1mg总蛋白(1mg/ml)对应添加1 ug抗体,最高可以添加至5 ug抗体,过多的抗体会产生假阳性。这个步骤中关键因素在于选择合适的阴性对照。一般选用加同样量的IgG,但更为妥当的方法是选择针对胞内其它无关目的蛋白的一抗做对照。例如,做膜蛋白A的免疫沉淀,选择膜蛋白B来做阴性对照,只要确认二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而做胞质可溶性蛋白C的免疫沉淀,则选择另外一个可溶性蛋白D来做阴性对照。同时,为避免Protein A或者G beads有(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造成免疫沉淀实验结果的假阳性,一般在加入目的蛋白抗体之前,预先将Protein A或者G beads与细胞裂解液孵育数小时,然后取上清用于后续的抗体-agarose beads孵育。

同时,Protein A或者G beads对不同类型的抗体亲和力不同,结合一抗的种属和Ig亚型,选择合适的Protein A或者G beads也是决定免疫沉淀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推荐使用Protein A和Protein G beads的混合物,这样可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而且省去了许多选择的烦恼。

三、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洗涤: 除了选择特异性好的抗体以及选择合适的阴性对照外,去除免疫沉淀实验非特异性的一个办法是对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进行多次洗涤。一般洗涤缓冲液使用和裂解液一样的配方,但去除甘油,以减少由于甘油的粘性带来的非特异性吸附。针对不同的实验要求,还可以通过更改NaCl的浓度以及去垢剂的比例,种类来达到去除非特异性吸附的效果。例如,针对单纯的免疫沉淀而非免疫共沉淀实验或者虽然是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但蛋白质之间的结合比较牢靠,可以考虑使用低浓度(0.2-0.5%)的SDS洗涤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这样可以去除绝大部分非特异性相互作用。

四、鉴定

免疫沉淀实验用途非常广泛(见IP: Q&A),而且基于最基本的免疫沉淀实验衍生出了许多免疫沉淀相关实验手段(比如免疫共沉淀,染色质免疫沉淀和RNA-蛋白免疫沉淀),因此,免疫沉淀实验的鉴定方法主要视实验目的而定。

我们在本手册中主要简单概述常见的免疫沉淀之后的WB检测需要注意的实验环节。由于

免疫沉淀实验使用目的蛋白抗体加Protein A/G beads与样品孵育,因此在最后离心获得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后,eppendorf管中主要含有抗体,目的蛋白,Protein A/G beads以及一些其它非特异性作用蛋白。其中,抗体和目的蛋白以及Protein A/G beads三者之间是以非共价健结合在一起,只有Protein A/G与agarose beads是共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最后经过添加含巯基乙醇的加样缓冲液以及煮沸变性并离心出去Protein A/G beads后,eppendorf管只有抗体和目的蛋白以及少量非特异性吸附蛋白。这样SDS-PAGE中就含有目的蛋白和抗体二种蛋白,由于加样缓冲液中含有巯基乙醇从而导致抗体的重链与轻链之间的二硫键被破坏从而使得抗体分子变成重链分子(55KD)和轻链分子(25KD)。因此,WB显色反应中除了能检测到目的蛋白外,如果所使用的二抗与用于免疫沉淀实验的抗体分子属于同一种属的话,还能检测到重链和轻链分子。通常用于免疫沉淀的抗体量非常大(1ug),所以当目的蛋白的大小接近重链或者轻链分子时,重链或者轻链分子的WB信号常常由于信号过强而导致影响对目的蛋白的WB结果判断。

针对上述情况,通常有二种解决办法: a(选择不同种属的抗体分别进行免疫沉淀实验和WB实验,这样再选择一个种属交叉反应比较弱或者无种属交叉反应的二抗进行WB实验,就可以大大减弱重链和轻链分子的WB信号。

b(使用交联剂将抗体和Protein A/G beads交联,然后通过添加不含巯基乙醇的加样缓冲液处理目的蛋白-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最后离心去除抗体-agarose beads复合物,上清中只留下目的蛋白。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原理

IP是利用抗原蛋白质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蛋白质的“protein A/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

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目前多用protein A/G预先结合在argarose beads上,使之

与含有抗原的溶液及抗体反应后,beads上的prorein A/G就能达到吸附抗原的目的。通过低速离心,可以从含有目的抗原的溶液中将目的抗原与其它抗原分离。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是确定两种蛋白质是否在生理条件下有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这种方法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蛋白。

白与蛋白 寻找新的 经由免疫共沉淀然后通过质谱或者的相互 相互作用 WB鉴定新的相互作用蛋白 作用 蛋白

验证目的 经由免疫共沉淀然后通过使用待测 蛋白和 蛋白 待测蛋白 的抗体进行WB实验可以确定目的蛋 是否有 白

相互作用 和待测蛋白是否有相互作用 通过对经由免疫共沉淀而得到的DNA 片段进行PCR实验可以获得DNA片研究蛋白与DNA的动态作用 段的序列信息以及目的蛋白与DNA 之间的动态作用信息

通过使用针对组蛋白不同修饰位点的研究蛋白 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去检测

染色质 与DNA 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 组蛋白的不同修饰状态和目的基因启

免疫沉淀 的相互 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 动子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从而研究作用 组蛋白修饰与目的基因表达之间的关

基于CHIP的原理发展出来的RIP 研究蛋白与RNA的相互作用(RNA-IP)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目的蛋 白与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

我该选择什么样的抗体做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和RNA免疫沉淀以及染色质免疫沉淀, 在所有免疫沉淀相关实验中,抗原的起始浓度相对其它免疫相关实验(WB和IF等)要低得多,所以对抗体的亲和力相对其它实验(WB和IF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使用高亲和力的抗体去进行免疫沉淀相关实验。同时,由于免疫沉淀相关实验主要是在生理条件性进行,所以需要抗体识别蛋白的天然表面构象,因此选择的抗体其针对的抗原决定蔟需要暴露在蛋白表面。这些因素对制备能成功应用于IP实验的抗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用于免疫的蛋白抗原其构象需要尽量接近目的蛋白的天然构象或者用于免疫的多肽尽量暴露在目的蛋白的表面。获得接近天然构象的蛋白抗原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天然提取,原核表达重组蛋白以及真核表达重组蛋白三种方式。这其中,就蛋白构象角度而言,天然提取是最佳途径,但这种方法受材料来源限制和纯化方法复杂等多因素影响,一般很少采用。原核表达因为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最为受欢迎,但其受表达环境与大部分蛋白天然存在环境差别巨大,构象失真情况严重,抗原的构象质量有严重问题。大规模瞬时真核表达是近期新兴的表

达系统,具有表达环境接近天然,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是获取具有天然构象蛋白抗原的首选工具。

b(亲和力要比普通的抗体应用要求高得多。多克隆抗体由于可以结合目的抗原的多个抗原决定簇,所以在亲和力方面是首选。但考虑到特异性,获得单克隆抗体群是更好的选择。具体优缺点总结如下表。

单克隆抗体群(由一个免疫原产生的多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个单克隆抗体混合物)抗体抗原作由抗体的亲和力决定(极佳极佳 极佳 用信号强度 或者极弱)通常很好,但有时会极佳(由于选择可以进行IP且没有交特异性 极佳,但有时会有交叉反应 有非特异性相互作用 叉反应的抗体组成单克隆抗体群)亲和力高(由于抗体特异性好,亲和力高(由于选择可以进可以与目的蛋白的多特异性好,且可以无限量供优点 行IP且没有交叉反应的抗体组成单克个抗原决定蔟相互作应 隆抗体群)用)需要筛选亲和力高的抗体;能够筛选得到的符合条件的单克隆并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很缺点 抗原表位可能会被相互作不多,所以单克隆抗体群也就不容易获难去除 用蛋白遮蔽 得

免疫沉淀效由抗体的亲和力决定(极佳极佳(由于选择可以进行IP且没有交极佳(由于亲和力高)果 或者极弱)叉反应的抗体组成单克隆抗体群)由抗体的亲和力决定和抗通常很好,但有时非免疫共沉淀原表位是否被相互作用蛋极佳(由于选择可以成功进行IP且没特异性相互作用会带效果 白遮蔽决定(极佳或者极有交叉反应的抗体组成单克隆抗体群)来假阳性 弱)由抗体的亲和力决定和抗

通常很好,但有时非原表位是否被遮蔽或者以染色质免疫极佳(由于选择可以成功进行IP且没特异性相互作用会带及抗原表位是否被交联实沉淀效果 有交叉反应的抗体组成单克隆抗体群)来假阳性 验所破坏决定(极佳或者极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2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单一变量原则。所谓单一变量原则,是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一般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或大致相同;二是所用实验器具(试管、烧杯、培养皿、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三是所用实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原则;四是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

3.对照性原则。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是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

1.了解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题意,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明确,少走弯路。

2.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确定实验原理和设计实验方案的依据,而对于实验设计来说,实验目的是题干中必须明确的条件,否则整个实验设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实验设计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3.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一个结论可通过许多不同的实验来验证,但究竟应该选用何种设计方案,则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所以在把握实验目的之后,要弄清题目的设计要求,之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思路。

4.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在解答实验设计题目中,对于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实验设计的步骤来体现的。最好的实验设计思路也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步骤来体现。要合理设计好实验步骤,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理论知识,明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5.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是手段,结果才是目的。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三、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述,并加以编号。在分段叙述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般情况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一般是对实验进行分组;

第二步,一般是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

第三步,观察、记录数据、现象等。

如果在题目中没有给出实验步骤,我们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设计实验。如果题目中已经规定步骤,那我们可以灵活处理。具体做法是压缩步骤或分解步骤,如把二、三步压缩为一步,或分为两步,要视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2.要注意分组以后的表述,前后一致,否则会导致实验设计过程中表述上的混乱。

3.实验材料和用具要充分利用。除题目特殊要求外,不要随便添加实验材料和用具。题目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选用的话,题目中给出的试验材料和用具要尽量用完。

4.语言表述要科学、准确和规范,尽量用学科术语。

5.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及相关实验结论。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首先要注意实验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如果是验证性,假设既定,那么结果的预测应该是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的,也就是用肯定的语言写出假设;如果是探究性的,那么就需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对于讨论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 实验步骤设计 篇3

实验设计题一般具有难度大、开放性高和得分低等特点。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实验原理,合理运用实验材料与用具,采用一定的实验手段,控制相应的实验条件,合理调节各类实验因素,这样方能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实验设计步骤的基本方法

1.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审题,找准关键词,搞清实验要探究什么问题(课题)。一般从题干(或课题)中就可以读出。

2. 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规律。解生物实验设计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审题最关键的目标就是要明确该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

3. 确定实验思路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要求等基本条件;其次,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合理设置对照或变量,并引入科学的观测方法;最后,能够做到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如在明了确探究性实验要求、目的后,可分为三步骤进行:(1)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2)设计对照实验。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3)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因子变量”、“等量原则”。

4. 设计实验步骤

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准实验材料,遵循实验原则并做出实验假设后,就可以编制一个严密、科学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对于编制的实验程序,须要仔细推敲,形成一个最优化的方案,使实验科学、简捷、可行。

二、实验步骤书写“四步曲”

分组对照实验的步骤设计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对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分组并编号。根据题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变量,确定可分为几组。叙述时注意每组实验材料、用具都要相同。这一步要求我们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清题意,根据实验给定的条件要求来设计。第二步:对各组进行实验变量处理。施加实验变量的组为实验组,不施加实验变量的组为对照组。该步要求我们注意合理设计对照实验,并注意实验变量怎样处理。第三步:各组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或反应一段相同的时间,该步要注意控制好无关变量,保证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第四步: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结合具体题目叙述怎样对结果进行观察记录。

三、实验设计步骤中常见的错误

同学们做实验设计题时,往往不能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案,对于具体实验步骤,描述不全面,语言表达能力不到位等。

【考点例析】

例1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

1. 实验材料和用具

①家兔 ②生理盐水 ③酒精棉 ④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 ⑤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 ⑥试管、注射器(针管和针头)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只试管,编号A、B,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

第二步:

……

解析 (1)明确目的和要求:此实验的目的、要求是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2)分析原理:此实验的原理是①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②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3)确定实验思路:观察血液中有钙离子和无钙离子2种情况下,血液的凝固情况,以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4)设计实验步骤:要注意题中已给的第1步,要意识到A管和B管是一组对照,在将要设计的各步骤中要注意有关事项,如试剂用量、控制条件。

本题设计步骤如下: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液。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第四步:将等量的氯化钙溶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或只在A管中加入一定的氯化钙溶液)。

例2 在“课外”活动中,生物小组同学了解到一种有毒植物“博落回”,农民常用其茎叶的浸出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杀菌,防治秧苗病害,但是使用时常出现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同学们经调查后发现,农民所使用的“博落回”浸出液浓度约为100mL水中含有3~7g“博落回”茎叶干重。他们推测,水稻发芽率降低现象可能与使用的浸出液浓度有关。

课题名称:不同浓度“博落回”浸出液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实验材料:晒干的“博落回”茎叶,饱满无菌、已经水浸泡一天的水稻种子500粒、培养皿数套、大小烧杯数只、量筒、台秤、漏斗、纱布、吸管、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 。

解析 本题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博落回’浸出液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由此可知实验变量为“不同浓度的‘博落回’浸出液”,应设计用不同浓度“博落回”浸出液处理的水稻种子,分成几组,均为实验组,同时应设计一组不用“博落回”浸出液而用蒸馏水处理的水稻种子为对照组。另外实验材料只给出“晒干的‘博落回’茎叶”,设计中应获取“博落回”浸出液。叙述中还要注意关键词的使用,如“等量的”、“温度等条件适宜且相同情况下”等。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要充分利用(要用完),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要随意增加、更改或减少实验试剂和材料。此外,同学们在书写实验步骤答案时,要注意:①要分步描述并加以编号(一般不宜连续描述);②实验中涉及到两组或两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B、C……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③在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④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俗语、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不变色”不等于“无色”,不要将“褪色”说成“无色”,“不变”也不能说成“无现象”等等。

答案 实验步骤:①称取“博落回”茎叶30g、40g、50g、60g、70g分别放入不同烧杯中,各加水500mL,浸泡两天,用纱布过滤,得到不同浓度的浸出液;②用培养皿6只,分别编号,在培养皿内铺垫吸水纸;③按编号倒入等量的相应浓度的浸出液,对照组倒入等量蒸馏水,使吸水纸吸足水分,每一培养皿中的吸水纸上平铺50粒水稻种子,各组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条件下培养;④每天观察,使吸水纸保持湿润,三天后,检查并记录每一培养皿中发芽和不发芽的种子数。

例3 科学研究已证实某类有机污染物对水生软体动物雌性个体有致畸作用,畸变雌性体内出现雄性生殖器官。近期某水域被该类有机物X污染,为了解此有机物对水生软体动物是否有致畸作用,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提出开展探究活动。请利用中考生物实验室常用器材以及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和用具:采自未受污染水域、体重相近、性成熟的水生螺(A螺)(300只),解剖镜,有机污染物X溶液,养殖池,正常A螺雌、雄性器官解剖图谱等。

提示:给药剂量、具体仪器操作不作要求,室温恒定,养殖时间30天。A螺为雌雄异体,性别特征可在解剖镜下鉴定。

实验步骤: 。

解析 解答该题时,同学们常见的错误有:(1)没有考虑到做前测观察(见答案实验步骤①)和统计计算畸变率(见答案实验步骤⑤);(2)理解不到位,将“畸变雌性体内出现雄性生殖器官”误解为“雌性个体变为雄性个体或变为雌雄同体个体”;(3)没有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选用“培养皿、烧杯、试管、瓶子”等器皿培养螺;(4)分组不随机,表现在先用解剖镜挑出雌螺和雄螺,然后按雌雄螺进行分组;(5)对样本数量没有统计学概念,在培养后只取几只甚至1只进行解剖统计;(6)没有写明白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具体内容,仅写出“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概括性描述。

汽轮发电机启动实验步骤 篇4

2在汽机调整完毕,能在额定转速下平稳运行情况下,投入灭磁开关,进行起励试验励磁调节性能,各通道试验。

3测量发电机三相电压对称情况及相序。

4发电机空载特性试验 调节励磁由低到高逐步升压,记录各点的励磁电流、励磁电压。当电压升高到1.3倍额定电压时持续5分钟(注意:当电压升高到接近过电压保护定值时,解除保护)。然后,逐步降压,记录各点电流、电压数值。

5将电压升高到额定电压,测取空载灭磁时间常数。在额定电压下直接跳开灭磁开关,同时计时,当电压降到0.368倍额定电压时的时间约在3~~5秒。6测量发电机残压 首先在PT二次测量,当一次电压不超过500V时,可直接测量一次电压。

将电压升高到额定电压测量空载时的轴电压。7核相、试同期。

8自动准同期模拟并网试验:

①使同步器打到电动位置,送同期装置电源,调整导前时间。②调整发电机电压低于系统电压,发电机频率低于系统频率。

③选择发电机出口同期点,观察自动同期装置动作调整情况及合闸时机,合闸应正常。

④将断路器分闸,调节发电机电压高于系统电压,发电机频率高于系统频率。⑤选择发电机出口同期点,观察自动同期装置动作调整情况及合闸时机。9手动同期模拟试验,试验不同角度闭锁情况及合闸情况。10发电机真实并网试验: ①与供电有关部门联系。

②通知锅炉、汽机等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并应有应急措施。③将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手车摇至运行位置。④操作步骤同模拟并网。

⑤并网成功后,调节发电机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应能正常调节。各种仪表指示应正确。

⑥并网成功后,逐步增加负荷,观察、测量发电机差动保护电流极性是否正确。

⑦在不同负荷下复查轴电压。

⑧其他同期并网点的试验。按要求减负荷,由主变低压侧解列,重新并网。⑨并网后可七十二小时连续试运,按要求阶梯式逐步增加至满负荷。观察发电机温升及主回路各连接点的温度变化情况,是否能达到额定出力。

11安全技术措施

12将开关柜下进线带接地刀闸的全部拆除。

13参加本次受电人员应熟练掌握倒送厂用电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工作流程,熟悉本启动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参加安全技术培训交底考试。

14参加本次送电人员应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坚守岗位,不得各行其事。15各设备监护人、操作监护人、指挥人员及安全员应配备足够的对讲机,保持通讯畅通,做到随叫随答,口齿清晰。

16各设备监护人、操作监护人、指挥人员及安全员应人手一本启动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17每执行完一项操作后,操作监护人应及时向指挥汇报,并在本技术措施相应“操作项目”表内填写已完成,没有指挥明确命令严禁一切人员进行操作。18设备监护人员对自己监护的设备应认真观察和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指挥汇报。

19测量人员不得单独进行测量,操作人员不得单独进行操作,必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工作。

20各设备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本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各操作负责人应熟悉各设备的位置及编号。

21电气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本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电气各部分模拟图。

22各配电室应配备足够的适合扑灭电气火灾的消防器材。

23主控室、10KV室、400V室等关键部位,设岗值班,无关人员禁止入内,严禁随意开启或操作。

24各倒送厂用电送电区域或设备附近送电前进行清场,禁止其它无关施工作业或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并设置警戒(拉设警戒绳或安全围栏)及警戒标志。

25严格执行工作票、操作票及工作监护制度。

26所有参与本项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措施并执行签名制度。

1、检查发变组确在热备用状态,发变组保护无异常信号;

2、投入发电机误上电、启停机保护;

3、检查发电机励磁系统确在热备用状态;

4、将AVR切至“自动”工作方式;

5、将励磁调节器控制方式切至“远方”位;

6、投入励磁装置,合上MK,检查发电机电压升至额定值;

7、送上同期装置电源;

8、在DCS励磁画面中投入“同期装置电源”;

9、联系汽机投入“自动同步”;

10、核对整步表指示和合闸脉冲一致;

11、投入同期合闸回路;

12、视发电机出口开关合上后退出同期装置;

13、复归发电机开关位置;

14、退出发电机误上电、启停机保护;

15、汇报。看看我们规程中的详细步骤: 发电机自动升压、自动准同期并列步骤 3.10.4.1

合上两个主开关控制电源; 3.10.4.2

投入主开关启动失灵压板;

3.10.4.3

合上两个主开关两侧刀闸; 3.10.4.4

合上主开关同期装置电源开关; 3.10.4.5

查发电机励磁PSS在退出位; 3.10.4.6

选择自动升压;

3.10.4.7

点击起励按钮启动发电机励磁; 3.10.4.8

查发电机灭磁开关合上,电压自动上升;

3.10.4.9

当发电机电压升至额定值时,查空载励磁电压和空载励磁电流在规定值(121V,1798A);

3.10.4.10

如主变高压侧电压与系统电压相差较大,可通过励磁增/减按钮手动调整发电机电压;

3.10.4.11

给上DEH系统至自动准同期装置允许信号; 3.10.4.12

启动自动准同期装置(ASS); 3.10.4.13

查主开关合闸良好,发电机带初负荷; 3.10.4.14

调整机组无功功率正常;

3.10.4.15

退出DEH系统至自动准同期装置允许信号; 3.10.4.16

退出自动准同期装置(ASS)并停电; 3.10.4.17

投入主开关联跳压板; 3.10.4.18

查发变组故障录波器工作正常; 3.10.4.19

查主变冷却装置启动正常。

200MW汽轮发电机组灭磁方式探讨及交流励磁机灭磁方式的应用 3 此发展到两点接地的机率是很小的。新乡火电厂发电机从没有发生过两点接地短路烧坏铁芯的事故。在灭磁速度略有的差别,对发电机故障的扩大,并无实质差别。不对称故障时的T2t值也在容许范围之内。因此,采用交流励磁机快速灭磁,而发电机为自然灭磁的方式是合适的,可行的。

五、新乡火电厂#

4、#5机改造后的测试及运行情况1.#5发电机有关时间常数测试结果1.1 空载工况下:跳FMK快速灭磁时机端电压衰减时间常数为1.33秒,转子电流衰减至零的时间为0.35秒;跳LMK自然灭磁时机端电压衰减时间常数为7.11秒,转子电流衰减时间常数为4.8秒。1.2 短路工况下:跳FMK快速灭磁时机端电流衰减时间常数为0.14秒,转子电流衰减至零的时间为0.35秒;跳LMK自然灭磁时机端电流衰减时间常数为0.877秒,转子电流衰减时间常数为0.706秒。从上可以得出:发电机定子开路转子时间常数Td0=7.11秒发电机三相短路瞬变分量时间常数T’d=0.877秒Td0、T’d实测值比设计值略偏大(约0.05秒),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自然灭磁中包含有主励磁机的时间常数,而理论计算未包含该因素。1.3 去掉FMK后,由主励磁机灭磁时,发电机定子残压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主励磁机有残压,并继续向发电机转子输出少许电流,当断开整流柜交流侧开关后,测量发电机定子残压值为221V(相电压),跳开1KQD、2KQD后发电机定子残压值为82V(相电压),拉开4DK、5DK后,发电机定子残压值为63V(相电压)。由于该发电机采用高压氢冷方式,电弧熄灭电压高于500V,因此不会影响电弧的熄灭。1.4 短路工况下的自然灭磁,定子电流的衰减是按Td’ 时间常数进行的,因此比空载工况下灭磁快的多。1.5 空载工况下逆变同时跳LMK灭磁试验中,逆变先将电流衰减较小后,LMK断开,大大减轻了LMK的工作负担,减少了开关维护工作量,提高了灭磁系统可靠性。1.6 主励磁机磁场灭磁过程中,主励转子绕组中存在一幅值逐渐衰减的交流电压,频率为100Hz,时间约0.15秒,最后稳定值约8V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主励磁机转子绕组开路后,主励磁机定子电流衰减过程中在转子绕组中感应的电压。1.7 并接在主励转子绕组两端的非线性电阻过电压保护动作值约450V,负向过电压(包括灭磁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时正常动作。正向过电压(感应过电压)时因二极管的阻断无法动作。

试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灭磁系统各种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动作可靠,可满足发电机在事故及异常工况下的灭磁要求。消除了由于FMK开关机械机构等原因造成的拒动和误动,以及FMK开关灭磁过程中产生的过电压及烧毁事故,提高了励磁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4发电机改造后测试情况同#5发电机。

新乡火电厂#

高考物理实验步骤知识点 篇5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高考物理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5、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n-1)t。

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注意此项只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才适用)。

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一次测出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的距离,再逐个计算x1、x2、x3…,读数时应估读到0.1mm。

8、尽可能保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

①细绳尽可能与板面保持平行;

②滑轮和车轮灵活;

③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基本保持一致。

高考物理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长度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求解、有效数字的说明。

高考物理实验题得高分的方法总结

(1)独立完成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实验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考试说明的“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要在明确目的、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步骤要很熟练,并且要真正理解实验的每一步,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另外,还要求学生能有创见地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控制实验条件促成达到实验目的方面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比如改变了哪些实验条件,又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类似这样的思考,可以让高三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模式,更深刻的体会每个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做到独立思考这一步,高三生将会很轻松的应对考试中出题老师对实验条件的变换。

(2)会运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

要学会掌握做某个或某几个所列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经自己消化吸收后能举一反三,能够用以完成其他类似的实验,或设计某些实验。比如用比较法测电阻的实验内容,也不属于前述所列实验范围。但所涉及的一些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都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实验范围之内。

(3)正确使用在所列实验中用过的仪器

考试说明中写明的、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要会正确使用仪器,就需要列它的性能、功用、规格、使用规则、读取数据的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地对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另外对于一些误差的产生,也要加以重视,很多时候,实验类题型出题会涉及到误差。要会从实验要求出发选择符合需要的仪器或量程。在高考中将选择仪器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电路等相结合,常常是深入考查实验能力的方式。

(4)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要从实验目的出发、结合实验原理进行。

对于实验中获得的原始数据(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如何根据相关规律进行止确处理并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是实验效果如何的关键性一步。如果这一步没有完成,不仅是功败垂成,也是实验能力有缺陷的一种表现。在处理分析数据时要能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必要时要能用函数图象作图法正确处理数据,要会发现实验的误差,并能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6

整理人:早熟组赵凤利

一、准备试剂:

1.加有三抗的YEB或LB液体培养基,用于摇菌;

2.渗透液(50ml):250mg D-glucose,5ml MES 原液,5ml Na3PO4·12H2O 原液,5ul 1M 乙酰丁香酮原液,加dH2O至50ml。

1).500 mM MES(Sigma):4.88 g溶于50ml dH2O,保存于4℃

2).20 mM Na3PO4·12H2O(BDH):0.38 g 溶于50ml dH2O,保存于4℃

3).1M 乙酰丁香酮:0.196 g,加DMSO至1 ml,可分装成小剂量,存于-20℃。

二、实验步骤:

1.将检测成功的农杆菌菌液过夜扩摇,28℃,200rpm;

2.取1-1.5 ml 菌液,加到灭菌的1.5ml离心管中;

3.1000 g,10 min,沉淀菌体(室温),去上清,加1 ml 渗透液,悬浮菌体;

4.重复步骤3,进一步除去少量的抗生素;

5.取少量悬浮菌液稀释10倍,测定OD600值,并乘以10,作为悬浮菌液的OD600值;注:如果悬浮菌液的OD600值在1.5-2.0之间,说明有大量的死菌细胞,将降低转化的效率。

6.确定悬浮菌液对渗透液的滴定度,计算稀释系数,使最终悬浮菌液(用于侵染)为0.5-5.0 ml,OD600为0.01-0.1,通常0.5-1.0 ml的最终悬浮菌液就能满足侵染了;

如:需要OD600=0.1的500 ul最终悬浮菌液,而测定的悬浮菌液的OD600=0.4,则最终悬浮菌液中,悬浮菌液的用量为(0.1*500)/0.4=125 ul,则需要渗透液为375 ul。

7.在1.5ml离心管中,配好最终悬浮菌液,准备侵染;

8.侵染前,将烟草放于白色荧光灯下1 h,使其气孔打开;

9.选择倒三叶和倒四叶,用于侵染(于两叶脉之间侵染),一株选两叶,侵染一种菌液;

10.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轻柔地摩擦待转叶片的背部(0.5 cm2),或用小针头刺穿,以去除其蜡质层;

11.侵染前,用记号笔标记待转区域;

12.将第7步中的最终悬浮菌液吸入1ml去针头的注射器中

13.将注射器对着叶片背面的待转区域,一手按着叶片上面,另一手轻轻推动活塞,直到看到液体扩散,再侵染其他部位,侵染后,用记号笔圈定侵染区域;

14.将侵染后的烟草放回培养室

15.2-3天后:

1).亚细胞定位实验:切掉侵染区域,制片,荧光显微镜观察;

2).启动子GUS活性:GUS染色,75%酒精脱色,观察结果。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7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泸州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2005级和2006级学生。

2.实验材料。细铜丝、0.8~0.9mm钢丝、平钳、三臂钳、切断钳。

3.实验方法。将我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2005级和2006级学生分别随机分成三组, 在进行三臂卡环弯制步骤的教学时, 两组采用本实验的教学方法, 即先用细铜丝弯出卡环在基牙上的正确位置, 使学生明确三臂卡环在基牙上的正确位置和走向后再用0.9mm的钢丝弯制;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直接用0.9mm的钢丝弯制卡环以作为对照。要求各组学生在相同的学时内完成这一工作。弯制完成后由同一教师按照学生成绩标准评分, 并且由学生对三臂卡环弯制这一操作步骤的难易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4.统计学处理。对学生成绩及学生的评价结果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优秀—卡环在基牙上的位置完全正确, 卡环与基牙密合性好。良好—卡环在基牙上的位置比较正确, 卡环与基牙基本密合。较差—卡环在基牙上的位置不正确, 卡环与基牙密合性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见表1。

2005级和2006级学生成绩统计分析表明: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学生对三臂卡环弯制步骤的难易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标准:A级—明确卡环在基牙上的正确位置, 清楚卡环弯制的方法, 能准确控制卡环在基牙上的走向和位置。B级—明确卡环在基牙上的正确位置, 清楚卡环弯制的方法, 但是不能控制卡环在基牙上的走向和位置。C级—不明确卡环在基牙上的正确位置, 没有掌握卡环弯制的方法, 不能控制卡环在基牙上的走向和位置。学生主观评价结果见表2、表3。

分析表明:学生主观评价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学生认为自己更好地掌握了这一技能 (P<0.005)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 在医疗服务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1]。实验教学在口腔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的必经阶段[2], 是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处理病人能力的中介。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实用型口腔人才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臂卡环的弯制方法, 为活动义齿的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实验对三臂卡环的弯制步骤进行改革, 降低了弯制难度, 避免了学生操作中的盲目性,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一技能。从客观上看, 对提高学生成绩没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在主观方面, 试验组学生认为自己更好地掌握了这一技能。这可能是由于在课堂上两个学时的时间中, 这种方法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不可否认, 试验组学生更加明确三臂卡环的弯制要求和方法。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研究表明积极的相关学科学业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对于该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3,4], 而消极的学科学业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具有减弱作用。传统的卡环弯制方法, 任务难度大, 学生不易掌握, 如果在教学中形成了口腔修复学是高度抽象的科学, 学习难度大的认识, 会使学生失去学好该门学科的自信。根据学习动机与归因理论的研究[5], 依据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以及坚持程度, 将归因风格归纳为力求成功的意向型、习得的无能为力型、自我价值动机型三种类型。对习得的无能为力型归因风格的学生而言, 当任务难度加大时, 他们就会放弃, 而不是去加倍努力[6]。因此设置学习任务时, 应该难度适中。本实验通过分解教学步骤降低了任务难度,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该技能, 但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确切影响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3.在口腔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在开始学习制作义齿时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然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 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甚至产生了畏难厌倦的情绪。这种状况的存在,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 如何优化教学手段, 减小学习难度, 让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兴趣, 是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严肃课题。

摘要:目的:对三臂卡环的弯制步骤进行改革,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三臂卡环的弯制方法。方法:将我院口腔医学本科2005级和2006级学生随机分成三组, 每个年级有两组作为试验组采用本试验的卡环弯制步骤, 另外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卡环弯制步骤。实验完成后, 按照学生成绩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同时从学生主观方面对卡环弯制步骤的难易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学生成绩分析表明: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学生主观评价, 试验组学生认为自己更好地掌握了这一技能, 操作更容易, 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对卡环弯制步骤的改革, 降低了学生学习弯制三臂卡环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

关键词:口腔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三臂卡环

参考文献

[1]王慧明.提高实验人员素质, 做好口腔实验教学工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 (6) :643-645.

[2]王树文, 余海波, 敖秋月, 等.口腔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121

[3]朱丽芳.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坚持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92.

[4]张梅英.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 2006, (7) :61.

[5]David Whitebread.小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浅谈数学实验活动课的认识及步骤 篇8

一、数学实验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课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教师要真正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自觉深入开展研究活动,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基础,钻研教材,搜集、整理好相关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研究教学方法,同时进行大胆的实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2.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课,给学生创造了开阔的空间。数学活动课打破了课堂常规教学的框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实践、向生活,向社会学习知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这样做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实验活动的魅力。

3.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课,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习知识并且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内知识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在实验活动课上有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没有答案的,所以学生能勇于探索,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课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数学实验活动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而设置的,因此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只能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和适当的指导。

2.实践性原则。数学实验活动课重要特点是强调实践活动。因此,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扬所长,各尽所能。

4.趣味性原则。数学实验活动课是由学生自主参与,因此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刻苦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活动,乐于参与。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包括在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都要体现趣味性。

5.思考性原则。数学实验活动只是数学教学组织的形式,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才是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以典型问题为研究对象,学会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基本的知识规律。选择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有趣味性,也要有思考性,要使学生在活动时有思考和探讨的余地。

三、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课的步骤

1.制订计划。每学期初,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活动课课程的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数学实验活动课的随意性,使活动能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2.课前准备。准备工作应由教师和学生分头进行,教师应根据活动计划写出活动教案,并根据活动课的内容,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好程序。同时还要考虑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准备好对策,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大量工作,做好周密细致的安排,必须付出一定的精力,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3.精心组织。活动课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差异,它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的“导演”来安排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高超的“导”的艺术。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七章的“数学活动”中,把这一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欣赏图案,第二是收集图案,第三是创作图案。在第一个环节图案欣赏中课本提供了一幅图案,教学时,我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供学生欣赏,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学习激情空前高涨,课上踊跃发言,同时也使他们产生创造美丽图形的欲望,由此创造了很多美丽的图案。

4.认真总结。实验活动课结束前还必须进行认真总结,对学生活动情况及效果进行评析,并做好记录。还要求学生小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取得了哪些收获,有什么感想,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上好数学实验活动课。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9

1.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过一会儿可乐罐的外表面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李明认为这些小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李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求写出:(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答案:(1)器材:天平、装有饮料的可乐罐、干布或毛巾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先用天平称出刚取出的可乐罐的质量m1,过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把可乐罐外的水抹去,再用天平称出可乐罐的质量m2,如果m1=m2,则水不是从罐内渗出的,即李明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它意思表述均可)。

2.小阳在利用吸管喝饮料时认为“饮料是靠嘴的吸力进入口中的,而不是靠大气压进入口中的”,而小明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此他准备了如下一些器材:一个装满水(可以饮用)的玻璃瓶,一个可以塞紧瓶口的塞子,塞子上开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中插有一支吸管并与塞子压紧。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阳的说法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并加以说明。

答案:用塞子将瓶口塞紧,堵住没有吸管的小孔(不漏气),不能将水吸入口中;再将没有插入吸

管的小孔放开,用吸管吸水,能将水吸入口中。

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可知:第一次堵住没有插入吸管的小孔,没有大气压的作用,不能将水吸入

口中;第二次放开没有插入吸管的小孔,有大气压的作用,能将水吸入口中;所以小阳的说法是错误的。

3.小明在家中照镜子发现,离镜子远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小,离镜子近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

大,由此他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刚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答案:(1)实验器材: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平面薄玻璃板,火柴

(2)实验过程和现象:

①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蜡烛点燃,固定在平面玻璃前,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使之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

② 再使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仍可使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从而证明小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小明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大,在密

度小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小。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来说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答案:将同一木块分别放入装有足量水和酒精的容器中,待木块静止时,可观察到木块均漂浮在液第 1页

面,即此时木块在水和酒精中受到浮力相同。

5.小东同学学习浮力的知识后,认为“漂浮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

力”,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东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

实验提供的器材有:符合实验要求的量筒和足量的水。请你在全部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再补充其它的物品并完成实验步骤。补充的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补充的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实验步骤:

(1)在量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0

(2)将木块放入量筒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1(3)将铁块放入量筒中,铁块下沉到量筒底部,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

2(4)根据公式F浮=ρ

6.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用各自的器材测得水的沸点为97℃、93℃、102℃;小文同

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这种猜想。

答案: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水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g(V-V0)分别算出木块和铁块所受浮力。

7.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的热

水中,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小红认为是酒精汽化造成的,小阳则认为是塑料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答案:实验方法:将塑料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 排出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盛有80℃的热水中, 发

现塑料袋鼓起来不多,由此说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8.小丹把标有“2.5V0.3A”和“3.8V0.3A”两个小灯泡L1、L

2按图16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L1较暗,灯L2较亮,因此小丹认为:灯的亮度与额定电压有关,灯的额定电压越大灯就越亮。请你利用图6中的器材(不限导线)设计一个实验,并根据...1......实验现象说明李丹的解释是错误的。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在右侧虚线框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李丹的解释是错误的。答案略

9.利用家中电能表【220V、3A、3600revs/(kW·h)】,秒表和六盏阻值已知的白炽灯,家庭电路电压

保持恒定。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电阻两端的电压及通电时间保持不变时,电流做功与电阻阻值成反比”。请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答案:(1)实验步骤

① 关闭家中所有用电器,将电阻为R1的灯L1接入家庭电路中,闭合开关,记下时间t内电能

表的转数n1,将R1、n1记入表格中。

②断开开关,用电阻为R2的灯L2替换灯L1,闭合开关,在相同时间t内记下电能表的转数n2,将R2、n2记入表格中。

③重复步骤②,分别记下电阻R3、R4、R5、R6和电能表的转数n3、n4、n5、n6,并记入表格中。④根据公式W

n

3.6106J=1000nJ计算出W1、W2、W3、W4、W5、W6与R1、R2、R3、3600

R4、R5、R6比较得出结论。(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10.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各

1)一个。已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个电阻R1与R2并联时,如果R1的阻值保持不变,则电阻R1与R2并联消耗的总功率P跟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关系为:P= P2 + k(k为常量)”。请你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答案:实验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

(1)电流表调零,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断开开关,调节电阻箱R2的阻值。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时,电流表的示数用I1表示,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用I2表示,将R1、I1、I2、R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仿照步骤(2),分别改变5次电阻箱R2的阻值,用电流表分别测量S1闭合时相应的电流I1的数据,再用电流表分别测量S1、S2都闭合时相应的电流I2的数据,并分别将R1、I1、I2、R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4)利用P2=UI’= I1 R1(I2-I1)—分别计算出R2的电功率数据,利用公式P=UI= I1 R1 I2,分别计算出6次并联电路的总功率,以上计算结果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实验数据记录表(1分)

11.如图23所示,现有一个量程为5N的已经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一个一端带有小钩的铝圆柱体(其质量小于0.4kg),另有一个满足实验要求的量筒和适量的水。要求利用上述实验装置和器材,探究“浸在水里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成正比”。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图23 答案:主要实验步骤:

(1)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面对应的量筒的刻度用V0表示,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把铝

圆柱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铝圆柱的重力G,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铝圆柱,使部分铝圆柱浸入水中,此时,水面对应的量筒的刻度用V表

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用F表示,并把V、F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依次改变铝圆柱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仿照步骤2,再做5次实验,并将各次V和F的数据

记录在表格中;(4)根据V排VV0计算出铝圆柱体各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V排,根据F浮=F-G,计算出各次

培养语感的基本步骤   篇10

一、初读想像,大体把握

“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充分想像,想像怎样的人、怎样的景、怎样的事,甚至怎样的理,从而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达到学习语文的第一目标——读懂基本的文章(大纲)。读书应像三昧书屋里的寿老先生,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坳过去”。这是一种较高的阅读境界:心口高度一致,思维高度集中,心神专注于内容之中。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快读,也可以慢读。哪种读法都可以,重要的是把文字转化成大脑中的画面,走入文章,这是阅读的基础一步。

二、再读重点,品要义

如朱熹所说“熟读而精思”,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忘乎彼”。有的文章很长,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抽出内含信息较多的语段,细细品味,拂去表面含义,掘出真正内涵。我们常说,要善于把书读“薄”即这个意思。所谓的品味,就是所说的“涵泳”,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意识,沉浸在其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咬文嚼字的工夫。那么,给我们一篇文章,怎样判断哪一部分是信息含量最大的部分?这一点,教师需在分析现代文重点段落的基础上把一些方法总结给学生。如:一般记叙文的背景及结尾;议论文点出中心论点的段落,关联词较多的语段;散文有文眼或感情基调较明显或表现手法较集中的段落。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然后稍点拨疏通一下其他的“血肉”就可以了。

三、整合关键词语,归纳中心

汉语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灿烂的生命力。它能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是意义或主旨的高度浓缩,是作者写作意志和情感表达的聚焦点,惟其此,才造就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突出了重点,就攻克了文章中细小而又最富表现力的部分,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哪些是关键词语呢?从结构来看,处于段首或段尾具有总括性的句子;从内容来看,表达作者观点或感情的句子;还有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词语找出并勾画,揣摩它们之间的联系,加以整合归纳,理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观点。这样,由第一步的感性想像,到第二步的找出重点段落,再到这一步重点词语,理性思维越来越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深刻、准确。

四、评价写作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我们学习语文,除了应达到的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目的外,还有学以致用的写作目的。所以要探讨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最佳表现所运用的写作规律,知晓“怎样写的”。这里面,既有表达方法,也有构思剪裁方法,还有独特的选字用词造句修辞等方法。小学和初中已有相应积累,高中生初入学,教师可再作些系统讲授,但主要是实际阅读时,对每篇文章独特的写作特点形成感性认识,潜移默化中提高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思想意义。提出个性见解

探究能力是新考纲提及的一种新的能力,是在理解、分析、整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面。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你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须注意立足于文本,这个观点要有理有据,而且一定要从文本中来。比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一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道探究类题目:

(一)22、作者说人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或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探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从答案来看,其要点取自原文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显然,虽是要求谈“你的看法”,但不能脱离文本空谈,须立足文本,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当然,课堂教学时,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可适当放宽学生的个人见解。

IP实验步骤基本实验步骤 篇11

1 基本检查法

现在惯用的耳、目、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对病畜直接检查, 既是基本检查法。包括问、视、触、叩、测温等。条件较好的地方, 配有辅助的特殊检验法, 如化验室常规检查、动物试验等。直接检查法貌似陈旧、粗糙、简陋。但真正动用起来, 想达到心手相应、应付自如, 却是不容易的事, 需要反复实践, 积累经验并且在理论上钻研提高。认识来源于实践, 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案来源于对病畜的调查研究, 利用直接的优势抓住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材料。有条不紊地进行问诊、视诊、触诊、嗅诊和测温等。

(1) 问诊。了解病畜初期情况, 找出是原发病或是继发病及其病原病因的线索。

(2) 视诊。中医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 视诊是了解病畜全部情况, 即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 要注意病畜的年龄体况、神经系统活动所表现出精神外貌、状况异常姿势行为。如:破伤风病、狂犬病、伪狂犬病[1]、醋酮病、膝盖骨脱位并等, 当时可确诊。腹痛病虽不能直接定为某种胃肠病, 但也是几种胃肠病的主症。如:中医所说“蹇唇似笑冷伤脾, 口吐清涎胃冷虚打尾伸腰痛可知, 回头观腹肠中痛, 鼻脓腥臭肺经亏”, 观看病畜大小便情况, 诊断泌尿系统病, 消化系统病也有重大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 肝与胆, 脾与胃, 肾与膀胱”, 意思是说肺与大肠同时病, 则说明此病难医, 愈后不良。其他以此类推, 了解了这些对病的轻重愈后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 触诊。触诊是利用手掌手指手背甚至直接感觉, 检查患畜各部情况, 判定其温度、硬度、疼痛、形状、声响、活动和弹性、脉搏检查等, 有些病当时可确诊, 触诊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有重大作用。

(4) 嗅诊。该法虽然应用不广, 对呼吸出带臭的气味, 判定为呼吸系统疾病[2];带烂苹果味, 判定为酮体病;排粪带酸臭味, 判定为肠内容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发酵所致。反刍食团, 有逼人不能忍的特殊味, 判定为患前胃迟缓病等, 较准确可靠。

(5) 叩诊, 嗅诊。是借助于简单的器械搜集与病情有关的资料, 它是直接检测循环呼吸系统新陈代谢等功能好坏, 可以显示出病不同阶段机体机能演变情况。也是愈后的依据。

(6) 测温。一般说器官有炎症或有传染、原虫病、体温均偏高, 未经治疗体温自降愈后不良, 低于常温的病, 愈后也不好。

总之, 运用对病畜的调查、观察、检查, 在临床实践中搜集丰富合乎实际的各项资料, 并客观描述和记载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诊断。

2 诊断步骤

2.1 初步诊断

把搜集的症状综合起来, 加以具体分析, 去伪存真再进行推理判断, 这是抽象的思维进行认识疾病本质的过程, 症状不同判断也不同, 症状虽同但轻重程度呈现的时机不同, 各种和个体差异, 其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 对症状必须仔细思考, 才能正确认症, 作出正确的诊断。

2.2 区别症状

分清主次, 从畜体组织结构所发生的量变、质变以判断疾病的存在。这些变化情况成为症状, 随着疾病的演变, 症状有规律的呈现, 这些症状有的表现明显, 突然出现;有的不明显甚至不显, 只要细致地观察, 按步骤检查可以找出线索。症状的分类方法很多, 如故有症状与偶然症状、功能症状与解剖症状。原发症状与继发症状前驱症状与后遗症状等, 一般分类如下。

(1) 示病症状。表现其特有, 并且其他疾病从不出现的症状, 如听诊心脏有拍水音, 即可判定为创伤性心囊炎。马来因点眼呈阳性反应, 即为马鼻疽病。

(2) 局部症状。常在病畜某器官或组织表现明显的局部反应, 即为局部症状。如患畜采食时, 常吐出嚼过的食物, 表现为牙齿病。关节有炎症显跛行。

(3) 一般症状或全身症状。家畜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解下的统一体, 并且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关系, 一旦发生病变, 不是某一局部发病, 而是整个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反应。任何疾病可能出现全身倦怠、精神萎顿、食欲减少、体温升高、脉搏变换等。此种变化的症状, 虽不能作为确诊病的根据材料, 但全身症状的有无轻重变化等, 对于病势轻重病的种类性质、病程愈后等的判断, 均可提供有力的参考。

(4) 症候群。有些症状同时或相继出现而又相互联系, 这就是症候群, 也称综合症。如病畜疲劳、咳嗽、呼吸困难、心脏收缩期杂音、出现腹水或肺水肿, 继而导致心脏衰竭。在各种症状中, 示病症状、局部症状、症候群三者有决定诊断意义。全身症状可作为判定病情轻重愈后的参考。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应进行区别, 主次是相对的, 对不同的病期、个体,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如病畜处于极危险期, 则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 是否将死亡处于病的明显期, 则注意示病症状。查明症状原因, 对患畜诊断何种病, 还要确定其发病的原因及其性质, 就要从问诊调查了解, 结合生理与病理知识而加以判定。

2.3 找出症状的相关性

机体是统一的整体, 各器官组织是密切相关的, 临床上根据疾病出现时间的先后, 而且区别原发病与继发病[3,4]。总之, 把所搜集到的资料和症状进行归纳整理, 分清主次, 查明原因, 分析其相互关系, 作出正确诊断。临床诊断采用方法是推理判断法。运用步骤是先用鉴别症状, 后用论证症状。此2种诊断思维方法是结合交错运用的, 在疾病的早期缺示病症状, 仅根据病的某一或几个主要症状提出相似的疾病, 这就是鉴别诊断法。对简单易认的疾病, 即从起病情况、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疾病经过治疗效果等, 找出完全符合某一疾病的论据, 这就是论证诊断法。愈后判断是对疾病的时间及其转归提出相应的看法, 这不仅是畜主最关心的事, 对于兽医临床人员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有了正确的愈后判断, 可作为判定防治措施的参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初步诊断是正确的, 必须通过防治实践效果来验证。实践论证, 初步诊断是正确的, 此初步才变成最后的诊断。总之,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有基础知识丰富经验和高度智力的一种科学技术, 通过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就是兽医临床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忠森, 王强, 孙跃进.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S1) :20-23.

[2]胡恒龙, 王强, 左瑞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S1) :29-33.

[3]张雯雯.猪衣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2 (1) :25-27.

上一篇:我把幸福告诉你作文1000字下一篇:2011年中美篮球国际对抗赛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