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4-06-06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选9篇)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1

摘要: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最终创建人人享有的健康社会。但是,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公共危机因素不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频繁爆发。今天的世界,各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近年来,H7N9型禽流感,含铬工业明胶药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爆发,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疑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从而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大学生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和人文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

关键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 应激管理 心理咨询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

(1)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消息一出,我国肉制品行业又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尽管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暴跌。

(3)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

(4)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5月7日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4起,中毒755人,其中死亡18人。

2,另一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新发传染性疾病;

(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

(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

(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纵观所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灾难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经济的重大的损失,给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同样遭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方式和防御能力还不成熟,常常在一些大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缺乏应对能力,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损害。比如2008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就给全世界乃至各国的高校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瞬间打破了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从那时起,提高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应急的能力,减轻危害的压力,就已受到国家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大学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弱,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们会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状态下,导致他们作为学生的基本的心态的变化,然后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正常的情绪,焦虑,抑郁的心理疾病又会造成学生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神经病等,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有序的大学学习进程。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采取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必要。大学生是蓄满知识和才华的社会发展栋梁,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在一定水平上预示着其是否会拥有美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基本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人格因素,做到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相当必要的。

高校必须建立应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更何况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的社会。今天,突发事件已经给学校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危害,学生们不能按时上课,不能与外界正常联系,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扰乱。学校要尽快理顺不正常的秩序,就急需构建相应的应激管理机制。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已经被提到各高校议事日程。过去,各高校的领导者们习惯于常态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仍然采用常态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错过应激和控制的最佳时机,使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给学校造成更多危害,制约了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现在,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高校的管理者们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以确保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外部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对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经济支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贫困大学生不论是心理上的恐惧还是经济上的负担都会比一般学生要大得多,因此要加大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从心理上对其劝慰,在经济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让他们在特殊的困难时期能安心地度过危机,不影响其正常的学业。加大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

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普及卫生知识,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基本知识,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

比如,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主要对其进行语言上的疏导,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宣讲能力,从而帮助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走出危机和恐慌。对于新闻系的学生,则应该着重培养他们对事实的判断能力,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客观看待问题,当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不要盲目地轻信一些社会上的不实谣言,否则会以讹传讹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甚至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应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野外暂避或者考察的话,他们就该是学生们的领路人了。

加强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大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的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们要抛开一切成见彼此团结亲如一家,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危机事件。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四、结束语

这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时代,高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单位,在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学生应对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和提高处理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项重要管理活动。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各方人士的殷切关注和多方努力,在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定将取得不凡的成就!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省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毕节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不同学科专业在校生各500名。共发放问卷3 000份, 回收问卷2 780份, 回收率为92.67%;有效问卷2 707份, 有效回收率为90.23%。其中男生1 303名 (48.1%) , 女生1 404名 (51.9%) ;省内生源2 080名 (76.8%) , 省外生源627名 (23.2%) ;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别为865名 (32.0%) , 917名 (33.9%) 和925名 (34.1%) ;贵州大学学生449名 (16.6%) ,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470名 (17.4%) , 遵义医学院学生426名 (15.7%) , 遵义师范学院学生435名 (16.1%)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443名 (16.4%) , 毕节学院学生484名 (17.9%) ;工学学科专业学生为507名 (18.7%) , 理学409名 (15.1%) , 文学335名 (12.4%) , 医学261名 (9.6%) , 教育学250名 (9.2%) , 艺术学194名 (7.2%) , 法学187名 (6.9%) , 经济学184名 (6.8%) , 历史学143名 (5.3%) , 管理学141名 (5.2%) , 哲学49名 (1.8%) 和农学47名 (1.7%) 。

1.2 方法

自编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问卷。即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 梳理有关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形成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库。然后再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获取途径、学生反应能力、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和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拟定调查问卷条目。

1.3 质量控制

为保证自编调查问卷表的信度与效度, 采取Delphi法和专家咨询法对调查内容进行反复筛选和论证;采取预调查的形式对拟定的调查内容进行修订;采用面对面调查法, 在规定的测量时间内现场派发问卷, 统一回收, 并由专人负责对问卷进行核查, 发现错误和遗漏, 及时复访。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秩和检验等分析, 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情况

仅有15.2%的学生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范围, 26.6%的学生知道相关法律法规, 45.9%的学生具备安全意识, 21.8%的学生了解学校及相关部门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自己关系大和对社会产生影响大的受访者分别为70.9%和69.0%。通过对比分析, 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范围、法律法规、安全意识、应急预案、事件与自己关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 (χ2值分别为35.560, 30.026, 79.477, 35.034, 14.008, 32.611, P值均<0.05)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获取途径情况

45.0%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取, 24.1%的学生通过专题讲座获取, 9.7%的学生通过培训演练获取, 7.6%的学生通过知识竞赛获取, 5.1%的学生通过宣传手册获取, 3.9%的学生通过展板橱窗获取, 3.6%的学生通过广播电视获取, 1.0%的学生则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提示网络是目前大学生获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情况

当实验室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时, 选择掩住口鼻、听从指导、安全通道和盲目随从等应对策略的受访者分别占52.0%, 19.1%, 16.1%和1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031, P<0.05)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在对实验室腐蚀液体 (硫酸类) 溅到皮肤的首选应对措施中, 选择涂抹肥皂水、凉水冲洗、抹布抹干、急救电话的受访者分别占39.5%, 30.8%, 25.0%和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307, P<0.05) 。

2.4不同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和信息公开情况

1 886名学生 (69.7%) 认为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防范能力, 1 650名 (61%) 认为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问题能力, 1 497名 (55.3%) 认为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判断能力, 1 323名 (48.9%) 认为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协调能力, 1 063名 (39.3%) 认为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后判断能力。通过对比分析, 不同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信息公开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5.751, 47.823, P值均<0.05) 。

调查还表明, 绝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所在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监测网络和管理预案, 并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等, 受访人数分别为2 470人 (91.2%) , 2 412人 (89.1%) , 2 337人 (86.3%) 和2 420人 (89.4%) 。他们认为目前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强的原因:一是所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三是不知道所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机构电话号码。

3 讨论

3.1 坚持“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遵循预防、控制、预后并行原则

为提高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预测防范能力,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遵循预防与控制并行原则, 做好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认识, 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6]。同时还要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后效果, 及时做好大学生心理干预、疏导和抚慰, 提高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适能力, 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阴影, 把负面的情绪降到最低, 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2 构建学校、院系和年级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沉着冷静, 捕捉初露端倪的客观现象, 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以及当地政府和专业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制度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7,8], 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为政府、学校处理危机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9]。通过构建学校、院系和年级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学校的预警机制, 加强各院系的执行力, 充分发挥年级辅导员深入一线的工作优势, 上下联动, 形成合力, 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实效性, 以此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沉着处置现场、善后处理等能力, 有效控制、减轻、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国家和学生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3.3 充分发挥医药类专业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导, 利用医药类专业的人才、学科专业和资源优势, 采取结对帮扶等形式, 定期或不定期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培训活动, 进一步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率和处置能力, 提高大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3.4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全覆盖、受众广的优势,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网站, 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共享。利用该网站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与教育,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解、掌握更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及突0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救与互救等知识, 提高自我防范、预后干预等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知识,学生

参考文献

[1]郑力.SARS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95.

[2]薛澜, 张强, 钟开斌, 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6.

[3]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1) :53-55.

[4]吴伟斌.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防控体系研究之一:应急响应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12) :793-795.

[5]薄涛, 李士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J].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7) :628-632

[6]相悦丽, 薛继婷, 郝俊峰, 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7) :497-498.

[7]武文宏.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8) :177-178.

[8]李宁, 涂星光, 赵虹, 等.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1996, 17 (3) :225-226.

德国如何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篇3

在德国首都柏林,危险等级被分为普通险情、异常险情和重大灾害三个级别。不同险情的救援抢险方式、各部门的分工和投入的力量也不尽相同。

柏林州内政部安全与秩序局设有重大灾害防护处,负责协调重大灾害的预防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抢险措施的实施。任何可能发生潜在危险的机构、设施都必须有内部和外部两套应急预案。

以加油站为例。内部应急预案涉及在发生火险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如何逃生和如何报警等。外部应急预案则确定了采取抢险措施的责任人、与警方和消防队联系的责任人。应急预案中。从发现警情到报警以及其他各个环节应采取哪些措施。消防通道入口设在何处以及实施外部应急预案应做何种准备等都十分明了。在柏林,各大医院也有一整套的应急预案,以备在重大人员伤亡情况下实施紧急救助。

普通险情包括火灾、爆炸、洪水等涉及到公共安全与秩序的突发事件。主要由柏林市政管理部门和警方负责解决。为此,市政管理部门和警方必须随时准备投入救援,还要有一整套在不同险情发生后的相应处置方案。参与抢险的各有关部门对抢险措施必须互相通气、彼此协调,通常要在现场设立一个联合救援指挥部。具体的抢险方案要得到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所有救援参与方的认可。联合救援指挥部的任务包括:明确各方任务和职责,确定抢险方案,随时进行险情评估以及向社会发布信息等。

异常险情包括飞机失事、大型集会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危险品运输、有毒或放射性物质扩散、重大疫情以及异常天气灾害等。除了警方和消防部门外,异常险情往往还需要非政府救援组织的参与,例如德国红十字会和德国救生协会等。必要时还需要军队、联邦技术救援机构和邻近其他州派出救援力量。

重大灾害由于有可能涉及众多人员的伤亡,或者对环境和设施造成异常破坏,仅凭借市政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已经无法应对。重大灾害防护机构包括柏林州当局及其下属的市级、区级政府部门和柏林消防队、警方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如果灾害规模巨大需要外部支持时,包括联邦技术救援机构、联邦边境保卫局、军队以及邻近其他州都将提供紧急支援。州内政部与联邦及各州有关机构和红十字会等救助组织共同设有不同的协调委员会。州内政部安全与秩序局同时还对柏林警方和消防队行使监察职能,并与它们密切合作。重大灾害防护处还要经常与警察局、消防队等部门进行磋商,帮助它们制订灾害预防计划和抢险救灾方案。在重大灾害警报发出后,柏林州内政部将立即负责成立救援指挥中心,协调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与其他救援部门的行动,并向公众和社会发布信息等,以尽最大努力减少重大灾害所造成的破坏。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4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应急管理紧紧围绕提高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全面构建和谐开福的工作目标,严格遵循“以人为本、依法规范、分级负责、快速反应、整合资源、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健全预警网络,加强宣传培训,强化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92起,死亡49人,直接经济损失82.43万元。其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96起,死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42.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5.8%,35.9%,29.3%。发生火灾85起,直接经济损失25.85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3.7%,100%,因救援措施得力和出警及时,无人员伤亡。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11起,死亡24人,伤135人,直接经济损失14.2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8.4%,22.6%,32.5%,61.9%。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强化组织领导,以完善的应急管理网络确保工作推进。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今年,我区重点推进了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对全区13个街镇、96个社区(村)的应急管理分管领导、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应急值守电话等信息资料进行了摸底落实,归集汇总并建立台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人,强化了应急值守责任。目前,各街道、镇(局)及社区(村)的应急管理机构均已建立健全,应急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工作制度规范有序,区域三级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健全工作机制,以有效的运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效率。一是规范了应急值守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值班员的职责。区政府办公室和各街、镇(局)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在区政府办公室和各街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值班责任,规范了值班台帐,明确了值班台帐登记工作要求。特别在今年的防冻抗灾和奥运会以及两会期间,区应急办严格按照省市应急值班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值班任务。二是建立健全了信息报告机制。再次强调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街镇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并对信息报送范围、报送渠道、报送时间、报送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区政府值班室和区综治办、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均积极畅通了信息渠道,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确保了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及时。全年共上报应急信息130余条(含冰灾期间上报信息)。其中,《万代公司不安定因素情况汇报》、《长沙商业储运公司捞刀河仓库泄漏柴油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金太阳·外婆桥酒家坍塌事故》等突发公共事故信息引起市政府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为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决策依据。三是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突机制。一方面切实加强了排查和防范工作,力争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争取工作主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处突机制,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书记、区长及分管的区领导都亲自到现场指挥处置,各职能部门和街、镇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及时妥善地予以处置,将损害减到最低,全年未发生处置不力或不及时现象。

(三)加强预案修订演练,以科学的模式确保应急管理责任落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前瞻性,确保临危不乱、正确应对、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损害,我区根据省市各级的相关要求,启动了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我区共有各类应急预案36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5个,部门应急预案20个,共涉及农林水、安监、公安、卫生、民政、消防等16个部门。今年以来,区应急办对全区各相关部门制订应急预案的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共计22个亟需尽快修订印发的预案,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的具体要求。目前,区总体应急预案已完成修订和意见征求工作,即将正式发文;12个专项预案和3个部门预案根据需要正在加紧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4月21日,区疾控中心组织了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模拟演练,该中心4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共34人参加了演练,现场进行了模拟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个人防护设施的穿脱、重点场所消毒的演习。区消防大队全年共组织各消防中队,到辖区内社区、企业和学校开展城市火灾救援演习20次达700余人次。区农林水利局于4月和11月分别组织了全区防洪抢险和森林防火预案演习,参加人数合计306人次。

(四)强化宣传培训,以良好的宣教氛围提高应急工作成效。制定《应急管理培训方案》,切实强化了对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安排专人参加了市应急办组织的应急管理培训。全年我区通过两个途径开展了应急管理培训。一方面,组织各街镇应急管理专干参加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培训,7月份和11月份两次共计组织培训应急管理专干42人次;另一方面,通过区委党校“青年干部队伍培训班”的途径,安排半天时间,组织学习《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全区53名青年干部参加了培训。全区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都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区卫生监督员、安监员、建设局质监站工作人员等全部通过培训,做到了全员执业上岗。识和技能。

(五)精心谋划应急宣传,以有效的形式确保应急知识普及。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宣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自救应急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否切实得到保障。一是精心组织应急宣传月活动。按照省、市应急办的工作部署,2008年5月26日至6月1日,我区精心组织的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集中宣传日当天,辖区内汽车北站等13个集中宣传点以及所有社区、村全部悬挂宣传横幅或张贴宣传标语,共计悬挂和张贴宣传标语在2000条以上。共向市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0余份,接待市民咨询5000余人次。全区各社区、村以及各企事业、学校共张贴应急知识宣传画3600余幅;宣传周期间,全区中小学校共组织应急知识讲座或竞赛58场次,刊出宣传板报100余块,宣传活动的不断普及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企业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提高了应急自救能力。二是积极拓展其它应急宣传渠道。在区政府公众信息网站设置了应急管理宣传网页,区应急办和区直部门、街(镇)密切配合,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有关应急知识和报警电话。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顺利实施,11月1日当天,我们组织区直各部门和街镇(局)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利用本单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应对法》的学习宣传。同时,利用12月4 日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我区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向市民宣传了《应对法》的相关内容,反响较好。

(六)全力开展隐患排查,以有效的监管确保应急处置有备无患。为全面掌握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情况,有效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大力开展了风险隐患的排查。根据市里要求,我们制定了《长沙市开福区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将其下发各街道(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在区应急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各街道(镇)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风险隐患开展调查、登记、检查、监督等工作,各类基层组织(社区、村组、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石矿、医院)负责本单位风险隐患的日常排查整治工作,对风险隐患开展了识别、排查、评估和整改,区民政局、安监局、卫生局、公安分局等四个职能部门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组,指导、规范本行业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好了可能引发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监管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由于我区应急管理工作起步不久,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区域应急管理工作效能不高。由于我区应急办无独立的办事机构,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造成办事效率不高,协调力不强,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尚待进一步健全。全区原制订的应急预案有相当部分尚未正式发文,或者因时效原因亟需重新修订发文,以便进一步推进预案实际操作演练等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因工作量大,一时难以到位;三是信息报送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宣传还不深入,方式比较单一,应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应急机构的设置工作,确保应急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整合资源力量,迅速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否则,应急管理犹如空中楼阁,越建设难度越大。

2、建议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研判分析机制,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加强社会稳定局势的评估,增强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3、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的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4、应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的经费投入,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满足实战的需要。五是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2009年开福区突发事件趋势分析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趋势:

1、存在季节性森林火灾隐患。我区山鹰潭度假村、秀峰山等8处林场存在过火灾面积50公顷以上的火灾隐患,主要森林火灾隐患为野外火源引发山火,其易发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清明节、7、8、11月份的农忙时节等时段,可能造成直接危害为发生一般森林火灾,基本可控。

2、“补降性”暴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按照自然界水系循环的自然规律,在去年延续干旱气候之后,今年出现“补降性”暴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伴随而来的汛情以及水库、水库堤坝山体滑坡等现象或有发生。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抢险物质储备,同时,加强森林防火救援知识宣传,加大森林火灾预警力度。

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趋势:

1.建筑行业事故或有发生。建筑行业因不按操作规程作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及配备不当、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项目建设事故可能发生。

2.少量高危旧建筑存在风险隐患。辖区内的区妇幼保健所、金太阳鞋业针棉批发市场等高危旧建筑存在坍塌的风险隐患,亟需整改。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对建筑行业普通员工的特种工的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工作要求;

(2)在去年已对危旧建筑风险隐患排查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同时加大整改力度,防患于未然。

(3)推广成功处置灾难性事故的经验与方法。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趋势:

动物疫情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从隐患排查的情况看,我区因农村面积较大,动物疫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等动物疫病可能发生,基本可控。另外,马尾松毛虫、白蚁等森林虫害在农村地区可能发生,基本可控。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加强防控措施。

四、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趋势:

1、群体性上访事件将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是全市启动棚改项目最多的年份,全市六大棚改项目中,开福区有三个,全年总拆迁面积达50万平米左右,预计因棚改拆迁新增的上访人数和规模将呈上升趋势;二是近年来拆迁、企业改制等导致的上访事件还有相当部分无法彻底解决,在今年经济普遍降温的情况下,部分弱势群体可能通过上访争取救助。

2、棚户区火灾发生概率或上升。开福区老城区和棚户区面积较大,这类区域消防设施缺乏,加之部分居民缺乏对油、气灾难性事故科学安全处置方面的知识,极易发生火灾。

●应对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上访源头信息渠道建设,同时,切实开展依法依规的阳光拆迁,尽量做到零上访拆迁。

(2)加快对老城区消防设施的建设;

(3)加强居民油、气、危化物品事故科学处理的知识宣传,进一步防止灾难性事故的扩大;

(4)在社区(村)、街道(镇)制气救援应急预案,组织专、兼职的快速反应救援队伍。

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政府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篇5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他《危机管理》中论述,“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做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

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以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

童兵教授在《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中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存在实践上的匮乏和理论建设上的滞后,对大众传媒报道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管理上都存在着种种误区,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②这段话可以概括出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弊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传媒机构以及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这些公共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其一、突发性:有些公共事件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不论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之前也没有任何预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应急体制。

其二、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面非常广泛,一方面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生命财产损害,也给人们心灵带来重创。

另一方面给国家、社会安全和安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不利于国家、地区发展,所以要建立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的各类联盟组织,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心理影响。

其三、复杂性:突发事件只要一发生,它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既要科学的分类管理,又要互相协调沟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建构媒体的新形象。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上特征,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舆论公信健康做出贡献。

二、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1、舆论引导

媒体的作用就是上传下达,信息沟通。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媒体的传播有正效应传播和负效应传播。

一方面,媒体通过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加强人们的联系和交流,也为人们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追求利润、吸引眼球,媒体报道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同,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汶川地震不久,某台推出一档辩论题目为《教师在地震中逃跑是否应该》的讨论,这场讨论看似抓到社会热点,实质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害于凝聚抗震救灾力量的言行在大众平台的展示,同时也为弘扬人性价值观带来了负面效应。

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更要发挥社会舆论载体的公共传媒角色和功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因此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及时发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声音。

若不及时跟进引导,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就会失语,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流行打开方便之门。

为此,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公布事实,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其二、加强人文报道。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和地方广电媒体进行开放式报道,这种直播灾情、信息公开、击破谣言、凝聚人心的报道方式,凸显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设置议程。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比较集中,舆情四起。

主流媒体要根据事态的不断发展设定报道议程,客观公正地报道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把受众吸引到舆论的主流阵地上,同时要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焦点及关键环节,把政府与民众的关切点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其四、媒体有效联动。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合互动,即发挥新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建构起立体传播平台,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二、深度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

这个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这表明媒体要向受众发布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才能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但是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背离自己的责任,背离报道原则。

因此加强深度报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媒体自律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媒体生存和发展之道。

如今人们已不能满足对突发事件的表层了解,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

通过深度的解释性、分析性、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的来龙去脉。

1、解释性报道

是指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突发事件,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

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信息,并依据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符合客观实际,把单一、孤立的事件,通过更多的事实报道解释给受众,使报道对象、采访环境和客观实际相吻合。

2、分析性报道

它是一种加入新闻背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报道,使事件明白易懂。

对报纸媒体而言,分析性报道更有优势,报纸媒体的优势就是它的深刻性,通过精工细雕,深度挖掘,全方位展开。

“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人第一天是在电视前度过的,而第二天却是读着报纸度过的。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新知识、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茫然,时刻需要有冷静的声音发出,让他们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生活是否有影响等等问题。

据统计被传播的信息中约有70%都不是专业传媒机构发布,而是日益活跃的“博客”和“播客”。

媒体的价值在哪里?显然不是简单的“事实”提供,而是需要他们专业解读事实的逻辑方法和展开事实的角度以及组合事实的结构,读者不仅需要舆(新闻信息),而且需要论——媒体的观点和见识。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

突发事件发生时公民有权利知道事件的真相,要求媒体如实、真实的报道事件的缘由。

二是揭露黑幕。

任何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要求记者敏锐观察、深入采访,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详细的报道。

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在12月5日山西临汾特大矿难爆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了《追踪矿难瞒报真相》,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揭露出矿难背后的真相,使一些贪官下马,这一期节目也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使调查报道成为现代新闻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形象建构

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因此媒体要从专业素养提升、意见领袖培养、互动平台搭建三个角度注重自身形象建构,扩大其影响力。

1、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它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更需要他们用专业的角度带领人们去思考、去观察。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视点、行业精神、行业态度等几方面的素质,才能找准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2、培养意见领袖

目的是引导舆情,这种引导不仅是包括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3、搭建互动平台

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迅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媒体间的联动与互动。

总之,做好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工作,能够尽快凝集人心,服务受众,也为政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23

②童兵,《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人民网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8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6

一、判断题

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正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正确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正确

4.各市(地)级、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此权力。错误

5.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正确

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正确

7.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正确

8.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采取统一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错误

9.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错误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正确

二、单选题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B.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2.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决定。

D.国务院

3.下列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选项是()

D.生命安全

4.()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5.()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C.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6.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D.大范围流感

7.从矛盾交织时期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中国需要()

B.15年

8.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的原则。①统一领导②分级负责③反应及时④措施果断⑤依靠科学⑥加强合作

D.①②③④⑤⑥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设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A.国务院

10.()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A.任何单位和个人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报告。B.国务院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不变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A.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

C.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联合国定义发展的五个基本支柱包括()①卫生②教育③环境④管理⑤就业⑥安全D.①②③④⑤⑥ ■国家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C.边远贫困地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A.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采取控制措施。B.食物和水源■()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A.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

三、多选题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

A.特别重大(Ⅰ级)

B.重大(Ⅱ级)

C.较大(Ⅲ级)

D.一般(Ⅳ级)四级

2.以下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卫生应急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包括()

A.群灾害的避险能力

B.知识的知晓能力

D.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

A.授权发布

B.组织报道

C.接受记者采访

D.举行新闻发布会

5.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03年,是我国系统加强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

B.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的工作

C.2006年,在紧紧围绕“一案三制”这个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地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D.2007年,我国的应急管理逐步走向依法科学、常态管理的规范

6.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做到()

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全面

7.以下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是()

B.社会安全

C.生命安全

D.金融安全

8.公共突发事件分为()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9.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原则有()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C.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10.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A.统一规划、分类实施

B.分级负责

C.突出重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篇7

1 医院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常见问题

1.1 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医疗机构中, 许多管理层及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 责任心缺失。例如, 认为医院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占重要地位, 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或觉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地发生的机率不大, 不需过分重视;或只重视医院的医疗经营情况, 不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故一旦发生该类事件, 未能很好应对, 便导致了严重的后果[3]。

1.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高

大对数的医院只注重对病人的诊治, 却不重视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未能经常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 演练次数少。因此, 当发生该类事件时, 上至管理人员, 下至医护人员, 均未能很快找到自己的角色, 反应速度慢、院前急救能力低、院中救治能力不高, 而一旦错过了抢救时机, 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1.3 未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

许多医院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疫情通知, 有时虽然发现了早期预兆, 却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上报上级卫生管理部门, 也未及时将疫情报告及处理对策告知有关科室。除此之外, 较大部分医院在进行信息沟通时还是采取电话、传真、等传统手段, 结果让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 最终直接影响到决策机构进行正确决策。

1.4 各种储备工作不到位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不高, 故许多医院只会重视平时的医疗储备, 而很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投入大量储备, 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疗药品、应急医疗物质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储备严重匮乏。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由于缺乏充足的储备, 给应急工作增加了难度。

2 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措施

2.1 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网络

要将医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 先要做好医疗卫生应急网络的建设工作, 以利于实现对不同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等条件的协调, 并能有效配置各医疗机构间的资源。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便能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发挥其最大作用。

2.2 建立有效的应急实验室网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问题层出不穷,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医院应不断提高应急实验方面的能力。比如, 可以建立一个专业性较强, 且具有特殊技术的应急实验室网络, 通过不断的训练, 医院检测病原微生物及其他种类中毒情况的能力便有了大大提高, 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3 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物资保障机制

医院的后勤保障情况与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紧密相关。所以, 医院加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资金投入, 做好在医疗药品、物资、设备等方面的储备, 特别是在救护车及病房方面的储备, 避免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无救护车、无病房的情况。同时, 医院还应扩大传染病房的建设规模, 并对急诊、住院部等的建筑布局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准备, 以利于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 注重对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

医院的人员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 医院应经常对医护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 进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 促进其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备良好的处理能力。

2.5 注重现场救治能力的提高

医院能否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医疗救治水平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而言, 救治能力越高, 成功率则会更高, 反之则不然。院前现场急救与院中救治, 统称为医疗救治。现场救援对于拯救病人及其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现场急救时, 医护人员应在获取信息的第一时间赶至现场, 并严格根据医疗原则开展抢救工作, 若是传染病, 必须先对其实施特殊处理后再将其安全转送。在转送病人时, 要根据要求把患者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也转送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实施院内抢救时, 先要及时找出病因, 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并注意做好病情的记录工作。因此, 医院应在平常积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及演练, 使其现场救治、院内救治等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以便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很好的应对。

2.6 各种应急预案的正确制定

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医院是重要的场所, 必须制定有应急预案。通常情况下, 医院的应急预案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报告流程介绍;③重大、危急事件的控制对策及预防措施;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用物质的相关分析, 如储备、使用方法等;⑤如何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队伍;⑥疑似患者及确诊患者的处理方法, 如怎样隔离、如何对其进行治疗等;⑦进行院内感染控制的方法分析;⑧传染病流行后医疗工作的规范操作等[4]。

2.7 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也很重要, 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公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提高其健康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必须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来开展宣传工作, 比如和媒体及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通过政府的组织能力及媒体的作用来增强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水平, 从而促进医院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的能力的提高[5]。

3 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多样性、传播广泛性、分布差异性、危害复杂性等特点, 处理该类事件需要良好的应对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问题也在日渐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而医院的应对能力也必须有所提高。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只有实现人员、物资及技术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及完美配合, 才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易绍海, 罗良德.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4 (4) :1554-1555.

[2]陶涛.部队防疫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1) :203-204.

[3]丁菊梅.浅谈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5) :1-2.

[4]张慧, 张战赛, 何晓燕, 等.培训演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1 (3) :249-252.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8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8-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亦指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有公共卫生属性的,危害性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然事件[1]。

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会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等严重危害影响的事故、事件和灾害。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突发事件的侵袭,高校危机管理也应该相应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是高等院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类型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高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事件一旦发生,更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以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2-4]。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其自身特征。其一,社会联系广泛性。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特点,一个学生的安危牵动众多亲人的心,一旦疫情在学校蔓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二,群体的敏感性。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高校管理者如果掌控不当,易使事件朝“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加深事件的危害性。其三,两面性。大学生突发性卫生事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事件的发生客观上破坏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决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正确应对,积极地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则会极大地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

高校常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和集体中毒,这些是高校最易突发和较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2)意外伤害和体育、心理卫生,各种意外伤害和大学生群体中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各高校中均较普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滞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日常生活的安全教育欠缺等为主因。(3)其他自然灾害所致的突发事件,如洪涝灾害、地震等,不仅造成伤害,也易诱发传染性疾病的流行[5]。

二、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欠重视、组织不健全

一些高校管理者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轻视防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没有切实将学校卫生防疫和健康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把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卫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责任不明确;有的院校对突发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只有书面预案,缺乏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不落实,也未经演练的检验。一旦发生疫情,就措手不及,组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应对疫情控制和处理措施。

(二)医疗设备、技术投入不足

校医院处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斗争的最前沿,对阻断传染病流行和妥善处置临床病例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但许多高校在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配置方面却增加很少,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严重投入不足。一些高校医院的基础建设薄弱,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正确掌握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应对突发危机力不从心,甚至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的疫源地,造成医护人员、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三)预警信息缺乏

信息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许多高校不重视不及时对当前国际、国内、当地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建立疫情和突发预警制度建设、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等方面欠缺。

(四)基本卫生知识教育的欠缺

不少高校学生基本卫生常识和医学知识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合理承受能力还很贫乏和脆弱。校园生活的不文明、不健康、不卫生现象仍处处可见。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中,简单地把公共卫生理解为搞清洁卫生,这种错误的认识也给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埋下隐患。此外,学校特别是高校医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也是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应急预案

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防范和处置突发共公卫生事件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师生安危重于泰山的思想,认真做好突发共公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设立严密的组织机构。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机构,以校领导班子为核心,以校医院和相关研究机构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持续运作的机构。加强高校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及监测网络的建设,保证防控监测网络正常运行,随时监测可能发生各种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负责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将重要的防范应急预案向全校发布,组织领导日常全校性的应急处理演练,使突发共公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教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在灾害不可避免发生时,能够反应敏捷、运转高效、处置规范地组织人员、物资等的调配和协调。

2.建立一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队伍。该队伍可由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骨干、院系思政教育骨干、辅导员组成,该队伍直接受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同时,从常设机构中抽调骨干成员组成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日常加强组织演练,重点加强针对学校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传染病、伤害、火灾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和演练。使该队伍熟悉学校中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程序和原则,具备较强的危机管理意识、应急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危机一旦爆发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按需提供车辆、物资、资金;保护现场、维持秩序、保证师生安全、安抚学生及家长、善后事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校园网络畅通、开展校园内外宣传、教育工作。

(二)紧抓高校各场所的卫生管理

首先,要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小卖部等卫生建设和管理及各种传染病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用水卫生,饮食安全。严把食堂采购关、储存关、加工关和销售关,保证卫生,避免食源性突发事件。其次,校医院是高校防范和处置突发共公卫生事件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要健全校医院的领导组织,建立健全校医院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对疫情传报、消毒隔离和自身安全防护的培训。最后,领导校医院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合作,获得技术支持、帮助和指导。

(三)进行宣传教育,加大信息透明度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群体恐惧的产生,这种恐慌往往是因为对事件的不确定和一知半解引起的。因此向全校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公共管理的一部份。发生事件,每个人都希望知道其严重到什么程度、怎么预防。建立健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信息发布上要加强透明度,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把校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声音传达到每一个人,使得全校师生能够在危机发生时有所依靠,找得到方向,这种依靠不仅仅是物质和行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仅使高校在突发事件中遏制流言,获得广大师生的充分信任,也能通过信息的透明化发布,及时了解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思想动态,提高突发事件处理的针对性,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终引领群体意识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判断和处理外部各种情势。要健全信息渠道,建立严格的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一方面及时与上级部门取得联系,一方面引导民众,安定民心。

同时要加强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识别能力和应变处理能力。高校应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在校园大力开展经常性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增强和改进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严防意外伤害发生。鉴于学生中时有群体性心因反应病例的发生,各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

(四)重视政府的行为和力量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政府的第一要务。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发生必然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的还会导致社会危机。通过政府适时介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运用社会媒体、民间组织的力量等各种应急社会资源将会对事态发展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如何应对高校突发性卫生事件,是高等学校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增强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将极大保障高校的正常、稳定运作与学生的安全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www.gov.cn(2005-05-20)/(2012-12-1).

〔2〕蔡乐农,杨燕华,权正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痢疾预防质量控制,2006,13(5):58.

〔3〕武文宏.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78.

〔4〕谭春梅.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西预防医学,2002,8(6):344.

〔5〕尹铁芳.浅谈广东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70.

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9

(绝对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C)

A突然发生,已经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B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C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D偶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A)设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A国务院B当地政府

C有关部门D应急指挥办

3.(B)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

4.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

(D)的原则。

①统一领导②分级负责③反应及时④措施果断⑤依靠科学⑥加强合作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5.国家对(C)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A受灾严重地区B伤亡重大地区

C边远贫困地区D自治区

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A)

A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B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C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D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7.(C)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A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B当地政府

C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D国务院

8.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A)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1B2 C3D4

9.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B)报告。

A国家总理B国务院

C国家主席D应急管理办公室

10.(A)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A任何单位和个人B有关单位

C事发地政府D国家机关

11.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

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D)决定。A事发地政府B应急办

C事发地有关部门D国务院

1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

(B)采取控制措施。

A物质资源B食物和水源

C食物和交通D水源和交通

13.(A)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A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

B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

D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构

1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B),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A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B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C构成犯罪的D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15.从矛盾交织时期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中国需要(C)A10年B15年

C20年D25年

16.下列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选项是(D)

A政治安全B军事安全

C外交安全D生命安全

17.以下不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D)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B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C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D大范围流感

18.(D)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B民政部门

C县级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9.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A不变B增加一倍

C增加两倍D不享受

20.联合国定义发展的五个基本支柱包括(D)

①卫生②教育③环境④管理⑤就业⑥安全

A②④⑤B②③

C②④D①②③④⑤⑥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ABCD)

A特别重大(Ⅰ级)B重大(Ⅱ级)

C较大(Ⅲ级)D一般(Ⅳ级)四级

2、以下属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ABC)

A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D大范围发生的流感

3、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原则有(ABCD)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C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4、以下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是(BCD)

A政治安全B社会安全

C生命安全D金融安全

5、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BC)A2003年,是我国系统加强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

B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的工作

C2006年,在紧紧围绕“一案三制”这个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地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D2007年,我国的应急管理逐步走向依法科学、常态管理的规范

6、卫生应急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包括(ABCD)

A群灾害的避险能力B知识的知晓能力

C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力D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7、公共突发事件分为(ABCD)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8、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ABCD)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A统一规划、分类实施B分级负责

C突出重点D适应需求

9、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ABCD)

A授权发布B组织报道

C接受记者采访D举行新闻发布会

10、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做到(ABCD)

A及时B准确

C客观D全面

三、判断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3、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采取统一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5、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

6、各市(地)级、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此权力。(×)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8、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9、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上一篇:创新创业口号下一篇:风景在路上抒情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