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

2024-09-11

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通用3篇)

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 篇1

选择(20分);

判断(20分);

计算(15分):是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大家可以看看课本第14页;

论述(2*15分);

勾图(15分):

A.一张地形图,6种土壤类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石骨子土、石骨子大土、大土),要求将这六种土壤类型在地形图上勾画出来。请大家熟悉这6中土壤类型可能分布的地形位置;

B.一级阶地上可能出现的土壤类型:①旱地上有潮土;②水稻土可能有淹育、潴育、潜育、渗育四种。

THEEND:请大家务必认认真真看课件!!

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 篇2

1 土壤调查与制图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课程教学现状

土壤调查与制图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距今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应用土壤地理学和地图制图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以图形科学地反映土壤的类型组合及其分布的规律。它的发展与土壤分类制图技术的革新密切相关。19世纪中期俄国和美国率先开始了土壤分布图的编制,但因早期受到农业化学、农业地质学观点的影响,在编制土壤图时往往依据土壤的某个性质或某些性质进行编制。1918年美国人最早将航空摄影应用于土壤制图。20世纪40年代,许多国家都以航测制图作为野外调查的基础。50年代初,苏联运用土壤发生学说和自然景观学说研究了航片土壤判读的原理和方法,其后航空遥感同时应用于土壤航判制图。70年代初美国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使土壤制图进入卫星遥感技术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在土壤遥感制图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来是我国土壤遥感制图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采用航空航天技术,并利用彩红外航片NSS、TN、SPOT等图像和磁带计算机处理进行土壤资源制图。这一阶段遥感技术的应用将土壤制图技术理论和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领域[1]。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资源调查的理论及技能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在理论方面,已由原来主要为粮食增产服务的农业区划、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扩大垦殖资源和科学种田等单一的思想体系,逐步发展到为农、林、牧综合经营的调查,甚至为城镇建设的非农范畴的调查。学术思想上,已经从为传统农业服务,发展到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持续农业服务;对土壤资源的调查,已经从生产性能为主,发展到同时注视到土壤科学升华的内涵。调查技术上,已经由以地形图为主的野外实测调查,发展到航、卫片新技术的应用;调查成果数据的整理,已经由简单的数据归纳运算,发展到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统计、贮存、制图与评价。因而,随着土壤调查与制图相关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农业院校土壤调查与制图教学上有所创新。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一直是农业院校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及部分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农业院校的原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也有较大的变化。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有关课程的设置作了调整。

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将理论授课、实验和实习三者有机结合。具体实施上,课程内容包括32个学时左右的理论课、8个学时的实验和28 d的实习环节,其中野外实习14 d,内业制图14 d。课时安排上更体现课程的特点,注重学生课程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与实际生产要紧密结合,更要不断地积极探索教学上的不足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

2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足

2.1 土壤野外调查技术方法陈旧和效率低

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是完全依靠人力挖坑打钻、以地形图为工作底图的土壤调查方法。传统的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获取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不仅耗资多、速度慢,而且因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地区的土壤调查甚至不能实现。航片土壤调查方法指的是以航空像片为工作底图,借助野外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建立起来的航片判读标志,在室内进行航片判读勾图,再到野外实地进行核查的土壤调查方法。该方法不仅耗费小,而且成图快,精度较高。卫片土壤调查方法与航片土壤调查方法类似,它是以卫星影像为工作底图,先建立卫片的解译标志,然后在室内解译勾图,再出去核对。这种方法一般难以应用在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中。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影像技术的发展,以Google earth为软件平台,在互联网上进行判读选点,记录经纬度坐标,野外利用GPS定点取样观测。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精度高,适合于数字土壤制图。因而,讲授土壤调查与制图方法时,应以任务和实验实习条件选择适宜的方法。

2.2 土壤调查的内容单一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习主要针对土壤基本分类单元,应该增加一些适合现代发展与需求的调查项目。例如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湿地保护、土地复垦、土壤污染、城市土壤等土壤调查制图方法和技术。以往土壤调查与制图教学大纲只要求掌握土壤基本分类单元的调查与制图即可,土壤分类是调查与制图的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实际生产和科研需要特殊调查方法和技能,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选修学生的专业方向,有目的的讲解。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更应注重与土壤有关的水、植物以及生态环境的资源调查与评价,而并不只是基本土类的调查。

2.3 土壤调查的结果和制图方法有待于提高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航空航天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土壤普查的详细程度和精度、加快普查速度和减少普查费用是重要的任务。因而,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介绍这些技术在土壤调查与制图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现行土壤资源调查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和数据源(土壤调查工作底图),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为土壤调查活动提供许多宝贵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土壤调查活动中用作管理和分析众多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以进行制图、面积量算,还可以进行土壤资源评价[2]。因而,教学内容上应着重普及和推广3S技术在土壤调查与制图中的应用。

3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对策思考

3.1 讲授新方法

有针对性地补充土壤专题调查资料,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例如精准农业被普遍重视,实现精准农业作业,需要现势土壤资料,利用土壤电导制图和各种遥测办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取途径。因而,教学大纲安排上删减传统土壤调查中与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不相称的部分,适当增加数字土壤制图的内容。同时东北农业大学校内立项教材“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内容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3S技术在土壤调查中应用和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章节。

3.2 讲解新观念

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土壤调查资料的需求。例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深入人心,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已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土壤调查是顺应需求,提供与之相关的各种土壤属性,甚至开展有针对性的土壤专题调查与评价。

3.3 传授土壤调查的新手段,提高土壤调查与评价结果资料的可用性

例如GIS技术能够以数字的形式有效地管理土壤调查与评价活动积累的大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型的土壤调查评价结果资料在应用上极其方便、高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应采用实验和实习两种方式。安排实验、实习课的目的,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或者没有真正地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上,针对抽象的理论和关键知识点的讲授,应尽量结合实际科研与工作需要的典型案例,多用实物去讲解,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实习教学上,要让学生知其然,又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例如实习课程内容必须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相互呼应,理论联系实际。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可以完成一次完整理论课程,就安排一次学生实地实习课程或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联系本专业实际带着理论教学内容、问题以及兴趣去学习实践,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2 注重学生对传统调查技能的掌握

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RS、GIS、GPS等得到了应用,但不同院校存在教学条件的差异,因而,注重讲述地面常规调查。实践证明,只有掌握地面常规土壤调查的技术技能,才能很好地应用遥感等技术进行调查。地面土壤常规调查是最基本的训练。要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熟练地掌握地面调查的全部技能,也要把应用航片的技能教给学生,用以提高土壤调查的水平,为采用新技术创造条件。

4.3 建立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实习基地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建立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实习基地,面积宜在10~20 km2,选择一种土壤调查方法,观测和描述典型剖面和实践野外土壤性质的测试[4]。

4.4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由于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主要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也要进行完善,要从形式、内容、标准上对现有考试模式,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综合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调整,集中精力用于知识的综合、理解、应用、创新上,达到真正地融会贯通。着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摘要: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土壤学的一部分,特别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后续部分,通过讲课与实验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存在的土壤野外调查技术方法陈旧、效率低,调查内容单一及制图方法落后等不足,提出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引导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壤调查与制图方面的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考核方法等对策,以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需要。

关键词:土壤调查与制图,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剑军.土壤调查与制图[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4.

[2]孔春芳,李绍虎,徐凯.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实习课程研究[J].测绘通报,2006(4):74-78.

[3]潘剑君,姜小三,陈巍,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壤调查与评价”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C]//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2004:89-90.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篇3

2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土壤资料缺乏主要表现在大比例尺方面和资料不齐全方面。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比例尺多在1:50000和小于1:50000;土壤属性多局限于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方面。如工作中需要比例尺大于1:50000的土壤图或者需要的土壤属性超出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的范围,就必须自行进行土壤调查。(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81年,土壤野外调查和采样多在1982年-1984年之间。所以,若引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所说明的情况是20年前的情况。(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就全国而言,除做了1:500000的水土流失调查外,没有其它土壤专题的调查资料。

3土壤调查的任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1)对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或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域、或大流域、或某一自然区域的土壤资源作一概括的了解,以便进行农业区划、土地资料评价或总体规划等,这种调查均采用中比例尺或小比例尺、其比例尺确定主要考虑其调查面积大小,即面积较小者多采用中比例尺,反之,则多采用小比例尺(2)对一个具体地区,如某一县,乡、农场、甚至更小型的生产单位,需要对其土壤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便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或土壤改良规划等,一般采用大比例尺调查。

4底图的精度及要求:土壤调查的精度是用成图的比例尺表示的,精度不同,所用地形底图比例尺也不一样,通常采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四种;(1.)详测比例尺:规定为1:200-l:5000.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2)大比例尺:规定为l:l万-1:2.5万。多用于乡和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土壤制图单元要 求到土种、变种或其复区。(3)中比例尺:规定为1:5万-1:20万、多用做县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属、土种或其复区。(4)小比例尺:规定为小于l:20万。多用做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土壤制图单元要求到亚类或土属的复区.5确定比例尺的其它影响因素:(1)农业用地方式.在自然成土因素较一致的情况下,一般果园土壤调查所选比例尺最大,农地次之,林地再次之,牧地最小。如果在同一地区,有不同利用方式,也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测制土壤图.(2)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通常对地形平坦、切割程度不深 而土壤种类又比较单纯的情况,所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3)调查面积大小.调查面积较大的,采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这与调查后的成图图幅大小是否相称有关.(4)地形底图除带有等高线外,应具有足够的和精确的地物点。

6自然成土因素资料的收集

(一)气象资料 1收集调查区历年的年、月、旬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最低温度等。2历年的年、月、旬平均降水量。借以了解水资源及其分配状况。3灾害性天气、包括干旱冷冻、冰雹、台风、暴雨、霉雨等资料以及群众抗灾经验的资料。4土壤温度。5风向、风速、风力等级资料。

(二)地质和地貌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

(四)植被资料

7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1)调查区一些基本资料,如人口、劳力、畜力、农业机械的马力、耕地面积、林业、牧业用地面积等(2)调查地区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研究报告,以及试验资料。(3)调查地区的农业历史,农、林.牧业的生产情况,各业所占的比重,历年作物产量、产值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调查地区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和总产的影响。(5)历年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问题,当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6)各种土地耕作管理经验,用地养地的措施及其效率等等。(7)农业生产历史及其变迁情况,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与特产等。

8土壤资料的收集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1)调查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形成特点、肥力特征、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经验。(2)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如土壤上生产性能、因土施肥、因土耕作、因土种植、因土管理以及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历次调查使用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比例尺大小及质量标准。(4)特殊的土宜资料,因许多地域性植物性特产往往与一定的土宜特性有关。(5)按区域整理过去调查的土壤资料,最好设计表格进行填写,以掌握区域土壤特点与问题。

9地形因素研究内容:即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是研究的主要内容。10古土壤形成的原因(1)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终止了原来的土壤形成过程(2)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或地面的变迁,使原来的土壤发育受到埋藏而终止

11古土壤的特征 一.是具有与近代环境条件不相适应的土壤发生剖面;二.是剖面由不同土壤发生层段所组成;三.是在剖面上部土壤必须具有腐殖质层的痕迹,其下部土壤发生层段的排列组合因当时成土作用的不同而异。

12土壤剖面常规布点:应从土壤调查要求出发,全面考虑剖面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主要剖 面点的设置要做到每个制图单元或景观单元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主要剖面点,并尽可能地将剖面点布置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形部位上.均匀性,是指在一个面积较大而景观变化又较小的区域,即同一景观单元之内,应按一定的面积比例设置主剖面点,以确保调查制图的精度。

13统计抽样法的优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于常规布点的剖面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布点调查的精度。其次,可以获得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明土壤分类的可靠性和制图的精度水平

14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瓦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④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15剖面挖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上应分别堆放在土坑两侧,不宜相混,以便在观察剖面后再分层回填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④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可以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⑤剖面点的位置必须用目视或仪器测量,准确地标在工作底图上

17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元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1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

19分类单元和图斑:分类单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确定义的,从而给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评价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一个调查区的土壤性状与某一分类单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绘土壤时,我们就以这个分类单元的名称命名该区域的土壤,从而成为图斑

20中小比例尺制图基本工作方法(1)掌握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2)路线调查 路线调查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图的基本方法之一(3)典型区调查 21土壤边界分布规律性的实地分析 :科学地确定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边界线,是保证土壤图合乎一定质量和精度要求的关键。寻找土壤边界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变化着的环境因素如何综合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而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多种多样的剖面形态特征。由于土壤是一种具有分布上连续特性的自然体,划分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态作为根据的。

22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制图特点是:调查范围是县一级以下的基层生产单位,面积较小;调查和制图的比例尺≥1:5万,通常为1:5000~1:25000;工作对象一般与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相对应的小面积的土壤自然体;通常要求在实地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和填图,土壤界线一定要求在野外确定

23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的特点是:一,工作底图精度高,图面上信息量多,通常运用目视估测法就能把实地的土壤界线转绘到工作底图上去;二,大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在实地往往不容易分辨,难以用目视推理找到土种或变种的界线;三,要求制图的精度高,在土壤图上能量算各种土壤的面积。因此,它的制图技术,与中、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24内插法其作法是:先在地形、母质、植被或农业利用上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土壤上,确定两个主要剖面点,而两点之间必有边界存在。然后,在两主要剖面之间,逐段挖检查剖面及定界剖面,以缩小边界的范围

25编图综合的指标:最小图斑面积为25mm2,个别特殊图斑可保留到10 mm2;对面积过小无法在图上表示,而在上图单元中保留的土壤类型,则用符号标示

26大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设计比较详细,除以代号、颜色和几何图形表示制图单元以外,同时还包括地形、植被、地下水位、土壤主要特征、农业利用状况、肥力评级、面积等等内容

27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的设计比较简单,只标出制图单位的符号或颜色、土壤名称等主要项目*土壤制图的步骤:准备工作,搜集,分析,评价有关资料。28分区原则必须全面考虑土壤的环境条件和土壤性态,特别是土壤改良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地质等)和障碍因素(如过砂、过粘、内涝、盐碱等),把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为分区的依据

29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在摸清土壤资源底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与服务管理。

30土壤资源评价4条基本原则(1)土壤生产力高低评价:这是评价的核心内容。一般以耕地的农作物产量、林地的林分生长量、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等作为土壤当前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也要对土壤资源类型的形成、演变与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经过调整和采取高科技措施以后的生产潜力作出评价。(2)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评价:这里要特别注意土壤资源潜在的适宜性及其长远利用的后果,要求使经济、生态和社会 3个效益相互协调,并且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进行评价。(3)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强度评价:要求在全面分析土壤资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土壤资源自然生产力的主导限制因素,分析研究改造限制因素的可能性及应采取的措施,并预测其改变后的生产潜力。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即在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对土壤资源的利用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几个因素进行评价。二.名词解释

2微域小气候变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和风的变化上,但其中以地形小气候对土壤形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3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1重力地形:是指坡地上的风化壳、土体等在重力和一定水分的参与活动下,发生不同形式位移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地形。

2岩溶作用地形: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为主要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过程,其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形。

3雅丹地形:是由强劲的风力对产生龟裂的平坦地形作定向风蚀的结果,并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沟槽,在沟之间形成高达5-10m的垄背,其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4黄土地形:黄土地形和其它地形一样,是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它是第四纪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物,分有很广,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5冰川地形: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可分为两大类.即:侵蚀型的和堆积型的地形。

6冰斗:主要是在山坡处.或河源洼地中,长年积雪成冰,周围基岩也因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的物质从洼地中带走,使原洼地加深,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另一面为低平的山口,形同斗状,故称为冰斗。

7绝对年龄:以土壤经历的年份,就可以推断出土壤发育的深浅 8相对年龄:某些土壤的发育始终处在年幼阶段,或者原来土壤的发育进程被终止了。这种造成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差异

8河长:指从河源至河口的距离。计算时从河口为起点,向上游量测 9间隙性间流:每年出现两次汛峰,两次枯水期,三、四月上游积雪消融,形成春汛,六月下旬至九月,雨期来临,出现第二次洪峰,径流变幅大,径流系数5% 一20%。其余时间为枯水期,可以断流,造成春季严重干旱缺水

10指示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严格的植物

11样方调查:主要根据工作要求及植被类型,在不同典型样区,结合土壤剖面观察,选择1m2(草原区)、25m2(灌木草原区)、100 m2(森林区)作为观察记载的样方

12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13地区分级原则:据地形、土壤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特点,对调查区进行复杂分级。调查区的等级愈高,相应的剖面数量也要求愈多 14精度要求原则:在同一等级的土壤调查区内,其剖面数量还因精度要求不同而差异悬殊。土壤调查精度要求高,即制图比例尺大,要求设置的剖面数就多

15底图质量原则:野外调查的工作底图质量,也是关系到剖面数量多少的前提。单一的线面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因它所提供的地面信息有限,要求设置的剖面数量就多。如果利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则地面信息丰富,景观影像逼真,主剖面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许多相同的景观单元可以不设置主剖面,而以检查剖面代替之

16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17土体(剖面):不同的土壤发生学层次构成了不同的层次组合 18非发生学土层:特性不是成土作用所为土壤发生层与残留于土壤剖面中的母质的层次性具有根本的不同

19特定发生层:除了上述一些“正常的”主要发生层外,尚有一些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发生层,它们在发生学上有其特定的共性,难以完全符合上述几种主要发生层的定义,而且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也有必要将之独立划分为土壤的主要发生层

20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包括土壤干湿度、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和坚实度等四项

21湿时可塑性:指土壤物质在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能持续改变形状而不断裂的能力

22制图单元:在一个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制图,相同的图斑组成 23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4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5土壤资源评价:指对土壤的质量、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评价,并综合评定其生产潜力。

1河流包括:(1)河长(2)河网密度3)浅滩与深槽的分布(4)河流分段

2样方调查记载内容包括:①生境条件包括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②群落名称

3植物根系调查方法:方格、网、湿筛法

4土壤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变性”

5人工剖面包括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6土壤剖面点地表状况描述:地貌和地形,母质类型、岩石露头与砾质状况,土壤侵蚀与排水状况,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7特定发生层包括G层(潜育层)K层(矿质结壳层)P层(犁底层)8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与土壤黑色色值之间并无完全的相关性 9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

10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1中国现行的即国家在土壤调查中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

12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3一个制图单元或图斑内,并非只包括用来命名该制图单元的土壤分类单元所定义的土壤,可能还包括符合其它土壤分类单元定义的土壤或非土壤的东西

14中小比例尺制图是1:10万~1:100万之间的土壤制图

15修正土壤分类系统的方法是通过比土、评土

16土壤草图的审查与修正包括土壤界线、草图内容的审查与修正和拼图。

17五图一书:五图是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评级图、土壤利用线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18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它主要从土壤质和量两方面来衡量

19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1.山地 2.丘陵3.平原4.岩溶作用地形 5.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6.冰川地形

20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1.流水地形包括(1)片状水流作用地形(2)线状水流作用地形2.波浪作用地形3.重力作用地形

21重力作用地形三种基本类型:(1)倒石堆:(2)滑坡体(地下水和坡表面水侵蚀是产生滑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3)泥石流

上一篇:大学优秀小课声乐教案下一篇:特种设备验收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