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2024-07-15

综合野外实习报告(共8篇)

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篇1

一 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2012年2月10实习地点:澄江

3实习内容:与自然地理有关的内容

4实习目的:调查沿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的概况,学会地理野外调查。5 实习指导老师:王平老师、沈琼老师、张艳萍老师、何云燕老师

6学生:09级地理科学专业的18名同学

二实习地区概况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径102°47′~103°04′。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3.4%,坝区面积占8%,水域面积占18.6%。

三地质地貌

(二)地质

该地区属扬子地块。扬子地块的演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代,但其形成应在晚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海侵后,扬子地块基底上形成了两套沉积盖层。第一套沉积盖层广泛分布,为震旦系至志留系,其中的震旦系至奥陶系主要是浅海相碳酸盐构造。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泥盆系至中三叠统,其中的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等,都有岩相稳定且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建造,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中国地理 1997)j

(二)地貌

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澄江坝子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四气候和水文

(一)气候

全县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九溪略向红塔区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县城1730米,坝区一般在1740米左右。江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6度,属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2.9毫米,且受地形和季节影响十分明显,一般山区大于坝区。

(二)水文

澄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抚仙湖流域,主要划分为松散湖积层孔隙水,碳酸盐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县境内有主要河流16条,河道总长184.8公里,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为季节性河流。星云湖为南北向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8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容水量1.84亿立方米,面积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抚仙湖位于县城东北部,属江川、澄江、华宁三县共有,形如葫芦状,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湖岸线长90.6公里,总容水量185亿立方米,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总面积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150米,平均水深80米,属我国第二深水湖。

五土壤与植被

从昆明到澄江沿途植被包括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从目前看原森植被已被破坏,而以松林(云南松和华山松)、杉林(杉木和油杉)或松栎混交林代替,也有些地区和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例。从类型看这一路的植被属于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壤既有水平分异也有垂直分异,土壤类型有铁铝土纲的红壤、赤红壤、黄壤、砖红壤,半淋溶土纲的燥红土,火山灰土和其他土纲的水稻土。从昆明到澄江沿途一线我们大多看到的是红壤,它属于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在各种岩石如砂页岩、石灰岩上都能发育成红壤,土壤为酸性,肥力低,质地为砂壤土、粘壤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或水分多湿度大的地方,易变成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至强酸性,质地粘重,不利于耕作,有机质含量不高。

六自然灾害

云南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本区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云南2/3以上的自然灾害在实习区都能找到,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病虫害等。

七 自然资源

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实习区自然资源也和全省一样丰富。

(一)生物资源

沿途有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很低,如:石林、弥勒、开远等地,弥勒到开远公路两旁都是低矮稀疏的坡柳。而有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很高,大围山、古林箐等地,地方特有种多,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高山栲、黄毛青冈等;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望天树。

(二)水资源

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大气降雨是它的补给来源。降水到地面后形成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总体看,实习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中间(干热河谷)少,蒙自坝子年降水量仅730毫米,两头(昆明和河口)多,昆明年降水量约877毫米河口约1777.1毫米。云南省有六大水系,本区就有南盘江和元江两大水系,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三)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地方性气候的光、热、水、风等因素,对当地的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布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措施方面的互相关系和作用意义。

光能资源滇中高原是云南省光能资源分布中心,分配情况是冬春多,夏季少。昆明日照时数多,九月和十月的日照时数约316小时。虽光能资源没有西部丰富,但其发展前景很是令人鼓舞。

热量资源蒙自一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大于10℃的年积温6000℃——6500℃,昆明平均气温15℃左右,大于10℃年积温4500℃—5500℃,热量资源丰富。

降水资源滇中降水接近全省的平均值,河口是云南的多雨区,年降水量为1800——2200毫米。

风能资源滇中盛行西南风,滇东南盛行东南风。风速偏低,能满足农作物群体生长的通风条件需要,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然而,雨季末期,正值农作物成熟季节,往往发生突发性的大风,对农作物形成危害。

(四)旅游资源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是云南滇中至滇东南主要旅游路线。路南石林是世界地质公园。弥勒的香烟种植、蒙自的万亩石榴园,大围山原始森林、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好去处;河口边贸旅游;建水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历史文化孔庙、朱家花园等是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主要有:东川、个旧的铜矿;个旧铅锌矿;个旧、文山的锡矿;昆明、文山等地的铝土矿和集中分布在文山的锑矿。非金属主要有:昆明的磷矿;屏边的石墨矿和个旧、建水的瓷土和长石。另外,在东川和玉溪等地还分布有金矿。

八实习总结

通过了野外实地实习,让我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

排的时间短,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习,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地质综合实习为课堂专业知识的补充及深化, 是石油地质相关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 旨在学习地层—沉积相—构造的基本特征, 分析复杂的地质现象, 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建立地质学科思维方式, 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夯实基础。自重庆北碚实习基地实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综合实习以来, 学校高度重视该实习基地的建设, 多次强调突出实习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探讨有效教学模式, 并将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质综合实习要体现印象深刻、效果突出, 野外剖面的完整及美观固不可少, 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则尤为重要[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前已完成《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岩与沉积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但鉴于课程浓缩、专业面广而深度不够等问题,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突出重点是实习的关键。重庆北碚地质综合实习经多年的积累及探索, 在教师结构搭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 凝练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 效果突出。

一、“还学于生、化教为学”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若在野外教学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 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目的[2,3,4]。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地质认识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1. 以小组为单元独立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

实习前、将实习队分成5~6人的小组, 每个小组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 由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推荐小组长。在实习期间, 一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剖面点或每一条踏勘路线的总结过程中, 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 其他小组可提问或反驳。因此, 在每次总结时, 气氛异常活跃, 每位同学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也是成果的创造者;组间及组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 以学生为主导, 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针对性讲解及总结。

野外地质实习以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每一条路线, 教师事先告诉学生本条路线的实习目的、主要内容及要求。针对每个具体观察点,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 之后教师提问, 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及注意事项。然后, 小组再次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最后针对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在每个剖面点的总结过程中, 首先由各小组总结, 最后由教师提问、评价并系统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5]带给学生的往往不仅是知识本身, 而是对如何获得知识及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真正做到了“脑勤、手勤、眼勤”。通过以上的训练,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重点内容,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二、野外现象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野外实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专业知识, 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将野外现象对应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理念[6,7]。如果在野外采取室内教条式授课的方式, 会忽略野外现象及与当地经济、矿产等的关系, 学生学习热情也会大幅降低。因此, 在具体实习过程中, 针对与矿产有关的地质现象 (或地层) , 指导教师会进行详细介绍并引导学生与实际结合, 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随机加分问答题。如向学生提问龙潭组煤层的形成环境, 须家河组煤层的形成环境, 它们有何不同?如果让同学们投资建石灰厂、煤矿、砖厂或开展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 会选择在哪个层系, 什么原因?最后通过野外实物和实际矿产领域的讲解, 让同学们对矿产和油气田相关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后, 学生明晰“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 对以后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知识表述能力的培养

野外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熟悉”三步曲, 最终由学生的表述来进行评价[6]。但理解知识并不等同于表达知识。本实习的教学特色之一, 即实习过程全程引导学生主动表述其所见、所想。

在野外剖面中的难点位置, 由指导教师将各小组统一在一起, 让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 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最后由教师统一总结, 并根据学生表述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在每次总结时, 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竞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开始阶段学生专业表达能力明显不足, 但教师一般以鼓励和补充为主。通过近三个星期的强化锻炼, 在实习中后期阶段, 绝大部分学生不但能在公众场合大方地进行汇报, 而且能用较专业的语言清晰地描述地质现象。

四、多种教学场所结合确保实习可持续性

国内多个经典地质实习基地因开山炸石、退耕还林或食宿不便等原因被先后废弃。因此, 如何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开展多元化实习, 是当前实习基地面临的普遍问题。本实习结合新开辟剖面及博物馆等进行多种教学场所的实习, 确保野外实习的可持续性。

1. 开辟新的野外教学剖面。

实习基地已建设数十年, 虽大部分经典剖面保存良好, 但个别剖面 (如代家沟、须家河组一段) 由于风化作用和植被的覆盖, 原来良好地质现象已面目全非, 给实践教学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 带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踏勘新的剖面, 在附近开辟了新的野外教学剖面 (开辟土地垭飞仙关组三段和四段碳酸盐澙湖至台地剖面) , 使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

2. 利用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质教育。

重庆市自然博物馆位于北碚码头附近枇杷山上, 馆内有大量古生物、矿物岩石、古植物等标本, 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学教学场所。自然博物馆针对学生免费开放, 实习队在北碚码头河流相剖面观察后, 可就近至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丰富的古生物及矿物学标本, 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 还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 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和野外教学的不足。

3. 利用卢作孚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北碚市政府新修建了民国时期著名爱国企业家卢作孚的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北碚码头辫状河剖面上方, 是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和抗日战争的理想场所。在结束北碚码头沉积相后,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纪念馆, 了解实习区域历史及文化背景, 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趣味拓展与专业学习互动

连续登山、天气炎热、地势起伏较大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身心疲惫, 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考虑学生体力及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保障张弛有道的教学质量, 也是野外实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 在结束完构造剖面实习部分后, 租用矿区体育馆开展趣味活动和拓展活动结合的游戏, 如集体单脚跳、集体绕圈、翻纸牌等活动, 一方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放松相对疲惫的身体;另一方面, 开展专业知识趣味抢答题互动活动, 使同学加深了专业知识印象。最后以测井—物探专业篮球友谊对抗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 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

六、灵活有效的评分方式

野外评分既要体现出野外学习及实践能力, 也要突出室内图件及报告的整体质量。本次实习评分采用逐项量化的方式开展, 包括野外记录、野外表现、图件、报告、手标本鉴定五项组成。具体评分考核方面, 采取实习成绩=野外表现平均×40%+ (野外记录+手标本) ×20%+实习报告 (图件+报告) ×40%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 野外表现成绩以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记录情况三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量化评分方式为“野外成绩=总表现÷5”, 即野外表现需结合学习态度、主动发言及回答问题情况综合评定。手标本考试则要求同学们利用工具识别岩性, 并在岩性识别基础上结合层位、油气勘探意义等进行系统总结, 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述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将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野外地质综合实习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着重学生基本技能、独立思考、创新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指导教师启发性地抓重点、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针对性地讲解和做最终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基本上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掌握剖面内容,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了实习效果。在较为艰苦的实习环境中, 学生无一人中断实习、坚持完成实习, 无一人不及格, 实习平均成绩优良, 学生反馈情况佳。总体来看, 化教为学、互动式教学措施在地质综合实习方面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地学教育, 培养新型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6) :10-12.

[2]余际从, 段怡春, 赵连荣, 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11, (1) :3-12.

[3]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1-6.

[4]赵鹏大.在新起点上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4) :1-5.

[5]刘占红.引发式教学对地质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81-282, 260.

[6]徐振海, 倪晓玉.对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28-30.

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篇3

【关键词】旅游野外综合实习 线路规划 教学设计 能力培养

一、引言

旅游野外综合实习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我校的旅游野外综合实习主要通过野外调查等环节,使学生对旅游地理及旅游管理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旅游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区经营与管理、导游服务、旅游市场调研、旅游酒店等方面的认识,并将旅游活动对文化、生态的影响,旅游者行为等诸多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野外综合实习的内容与路线规划

(一)在实习内容设计上, 基本思路是着重培养学生对旅游业整体认知和感知能力。通过调查了解旅游业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剖析旅游业发展的现象,分析业态趋势,把握旅游业的主要发展动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参观、调查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对旅游系统有全面、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实习地区旅游业在区域、景区、旅游企业各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线路设计上,主要以旅游地理、人文地理及旅游管理学内容为主,即要圆满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又要节省时间和成本,实习线路的设计结合了教学内容,采用了不走重复点的线路, 提高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野外调研工作的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设计

(一)区别传统教学方法,使实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启发性

在实习教学设计上,放弃了以教师指导、讲解,学生“跟团”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了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在实习前期准备工作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图文资料,准备实习用具。在收集、查阅实习地有关资料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习地基本情况的了解,而且学生在收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筛选资料。在对实习路线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各小组讲授实习路线。由于实习中要求每组同学要对实习地基本情况进行解说,因此找到相关有价值的资料,剔除无关内容,并加以分类等一系列工作,都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力。

在各景区实习中,教师在考察点提出考察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对考察点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调查,自行使用地图、GPS、罗盘等实习工具,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然后教师提出各考察点需要思考及分析的问题,各小组分别讨论,并加以总结,教师当场并不否定学生任何分析的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回校后,再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小组探讨,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的实习方式。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启发性提问的实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自主性产掌握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分析与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的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式,随着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创新意识,影响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实习中教师们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如:在旅游线路设计上,韶关传统旅游线路与团队模式一般都为围绕着“南华寺—风采楼—丹霞山—珠玑巷—梅关”展开的韶关2日或3日游。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当代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出新的旅游线路与模式,有的小组就设计出围绕韶关自然景观资源而开发出的“野外徒步线路”“越野骑行线路”“亲子游线路”等 ,有的小组设计出“舌尖上的韶关”“韶关人文风情游”等特色游线路。这种差异化的线路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旅游跟团的模式,更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也是未来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方向。通过形式多样的实习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习考核方式与评价的多样性

实习考核主要由表现、笔记、记录、实习报告组成,实习考核采取了多种能力综合评定的方法。

1.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根據学生的实习表现(包括实地讲解、出勤、团结协作精神、资料准备情况等)和上交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2.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及百分比为:实习纪律(5%)+实习表现(20%:其中老师占10%;小组占10%)+实习记录(25%)+实习报告(50%);指导教师根据评分规定及指导书中各项成绩的评分标准综合考评。

3.评选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生的名额下不得超过实习总人数的20%,必须从实习成绩优秀的实习生中产生。

4.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均予以不及格的等级。

A.实习期间表现差,未达到野外实习条例中的基本要求。

B.因病、事缺席累计时间达实习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旷课两天以上者。

C.实习期间,造成教学或管理事故,影响不良者。

四、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效果评价

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按上述线路及内容所设计的旅游野外综合实习,通过2个班一周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会了野外调查的工作方法,还加深了对旅游业整体认识,学会了相互沟通与合作,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忠君,石玲.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26-92.

[2]何素玲,李玉钧.韶关旅游地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2-3.

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篇4

一、综合实习概述

此次滇西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前查找了有关于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实习过程中的地貌与河流的名称、位置及形成原因,实习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服饰、历法,实习地的人口、农村聚落的类型等。

野外工作:

2014年4月8日,早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9点半时到达滇池,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滇池的形成、形状、面积大小、容水量、水质及水质的治理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老师也介绍了西山的形成演化、属地质断裂带等内容。10点半出发去大理。

4月9日,早8点,我们到了大理的洱海公园。近10点,我们在洱海海东下车,听老师讲解洱海的形成、面积、水质等,及大理冲击扇的形成。11点多,到达南诏风情岛、金棱岛、银棱岛、双廊古镇。下午1点,我们抵达大理蝴蝶泉。下午3点,抵达喜洲,参观了侯家民居,并对白族的民俗,居所、歌舞、三道茶有了深刻的了解。

4月10日,早8点,我们来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并爬了苍山。深入了解到大理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

4月11日,早上出发,中午时抵达潞江坝,老师讲了怒江的形成构造运动,汛期,经纬度、海拔、气候等。下午3点,抵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了解了高黎贡山植被的垂直结构,气候及国家保护动植物。之后出发去腾冲。

4月12日,早9点,来到腾冲的火山观测点,了解了火山地貌。下午1点半认识了柱状节理和黑鱼河的清澈。

4月13日,早8点半抵达腾冲热海,了解了地热。11点半了解了腾冲的玉石文化。下午1点半,抵达和顺古镇,领略到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4月14日,早8点离开腾冲,晚上抵达楚雄。

4月15日,早8点,来到彝族十月太阳历公园,了解到彝族的历法及文化。之后,出发抵达玉溪师院。后期通过对实习中的记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整理成报告。

此次实习,在时间上比较匆忙,到最后有些同学体力不支,无法更好的了解到实习地的特色,实在遗憾。

二、专题实习报告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考察发展分析

摘 要: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的考察的目的是让彝族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而不被汉化。通过对彝族历法及文化的了解,并查找的资料,总结归纳出彝族的历史发展状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节日等,分析得出彝族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即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持文化的原始味道。

关键词: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民风民俗保护 1 基本概况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汉族文化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今天,彝族的历史文化、服饰、习俗、建筑和生活等正慢慢的淡化、汉化。所以,我们要更好的保护好民族文化,使其保持着特有的民俗,并延续下去。

1.1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部族。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民族特色 2.1 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2.2 风俗习惯 2.2.1 食俗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2.2.2 跳菜

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2.3 建筑特色

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具备晒场的功能。楚雄州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2.4 彝族历法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十月太阳历广场十根文景雕塑图腾神柱,以祖先神柱为中心,正南方向两根是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为葫芦神柱、太阳神柱、虎神柱;西方依次是龙神柱、鹰神柱和羊神柱。十根图腾神柱是按照彝族古老的立杆观测太阳运动以定季节的原理。由天文学家参与测定设计的,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观测效果非常精确。

2.5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2.6 民族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现状发展分析 3.1 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彝族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文化,比如传统节日的融合,彝族人接受了汉族的春节,汉族人也接受了彝族的火把节等。还有语言的汉化,很多彝族人,不知道如何讲彝族语言,缺少对彝族民风民俗的了解,甚至没有了彝族的名字,只有汉族名字。

彝族的文化及语言,正逐渐的被淡化、改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加以保护,便会流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3.2 解决途径

对接受汉族文化的彝族人同时开设彝族文化课程,使其从小既能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会容易将本族的文化抛弃。

举办彝族的大型活动,号召彝族人参与其中,不忘本,并让其他民族了解彝族的文化。

加强本地的彝族文化旅游,将彝族文化特色加入旅游服务中,可以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去。

3.3 发展前景

由于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为第七大少数民族,云南第一大少数民族。

云南楚雄州,具有良好发展彝族文化的环境,使其永久流传。参考文献: [1]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篇5

年级:2012级2班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学号:1241212 姓名:李庭乐

实习指导教师:张立峰 李筱琳 李蒙 2014年9月2日

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实习

这次土壤地理实习的路线是从丘陵地区到山前台地再到平原地区。具体是先到四平的叶赫地区再到四平市区外环路最后到辽宁省的昌图县地区。

山前丘陵——山前苔地——平原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是在地质物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1.物质大循环:

裸露在地表的坚硬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和大气降水的淋湿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其结果导致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其形态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风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营养元素,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作用下,汇入附近的江、河、湖、泊。甚至是海洋当中,慢慢形成沉积岩,然后沉积岩在地球内应力的作用下,再次出露海面,再接受阳光照射和降水淋湿等循环过程。这样完成了地质物质大循环。2.生物小循环:

上述地物质大循环结果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多孔的母质。在疏松多孔的母质中,先出现的是细菌,然后是低等生物,如苔藓、地衣。低等生物的出现使母质出现养分,慢慢的,高等植物出现,而高等植物的出现,最终促使母质逐渐转化为土壤。这个过程叫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丘陵上的灰棕壤

时间:2014年8月21日

上午11:05 阴天 地点:转山湖水库岔路口到石岭公路2000m处 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针阔混交林(油松或黑松)地形:丘陵上的平亢地

母岩和母质:花岗岩且有紫色和白色泥岩入侵 2成土过程

以黏化过程为主是指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大量分解形成次生黏土矿物,在降水条件下,黏粒向土壤中下层移动并逐渐淀积起来。3.土体构型(O-A-B-C)O层:枯枝落叶层,厚度3-5cm A层:腐殖质层,厚度0-25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以砂质为主,通透性好;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

B层:淀积层,厚度35-55cm;灰棕色;根系较少;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

C层:母质层,50cm以下;呈黄褐色;无根系

第三节 山前台地上的黑土

1、巨丰砖厂

时间:2014年8月22日

上午09:20

晴 地点:四平外环路上的巨丰砖厂(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森林草原草原植物,现已开垦为农田 地形:山前台地

母岩和母质:黄土状的亚黏土(2)成土过程

一是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主要在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累积下释放大量N、P、K等元素,放大量的氧气,为植物矿质化过程。冬季是以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而以腐殖质形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积土壤中,从而形成暗色表层。二是彻底脱钙过程:由于黑土分布区降水比较充足,不仅可以使土壤中Na和盐淋失掉,相对来说,比较活跃的Ca盐和Mg盐也淋失掉,所以黑土无钙积层,钙积层是区分黑土黑钙土重要标志。

(3)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4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粘重;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腐殖质层较厚是因为黑土属草原土壤,黑土原属于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过渡的土壤 B层:淀积层,厚度40-70cm;灰黄色;根系较少;有少量铁锰结构;土壤结构为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黄土状的亚黏土;厚度75cm以下;呈黄褐色;无根系颜色为淡黄色,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

2、条子河九队

时间:2014年8月22日

上午10:35

地点:四平外环路上红钢到大房身乡道条子河九队中路右侧1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森林草原植物,现已开垦为农田 地形:山前台地,漫岗地 母岩和母质:砂岩夹紫红色泥岩(2)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30-4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粘重;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腐殖质层较厚是因为黑土属草原土壤,黑土原属于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过渡的土壤 B层:淀积层,厚度30-40——60-70cm;灰黄色;根系较少;有少量铁锰结构;土壤为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砂岩夹紫红色泥岩;60-70cm以下;白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土壤剖面通体无碳酸盐反应,说明不仅可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失了,相对活跃的钙盐和镁盐也全部淋失。

第四节平原上的黑钙土

时间:2014年8月23日

上午10:05

阴 地点:四平至双辽的303国道满家桥右侧2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生物:厚生植被是典型的草原植被,以羊草为主,羊草叶量多,营养丰富,羊草为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的砂壤质聚钙土和黑钙土,多生于开阔的草原,起伏的低山丘陵,河滩和盐碱地等,它的根茎穿透侵占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物。

地形:平原

母岩和母质:黄土状亚砂土(2)成土过程

一是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二是明显的钙积过程,该地区由于降水不是很充足,蒸发作用又强。有限的降水只能将土壤当中易溶性的钠盐、钾盐被淋洗,而相对活跃的钙、镁等盐类只能部分淋失,部分残留于土体中,并在土体的中下部相成一个碳酸钙和碳酸镁相对富集的钙积层。

(3)土体构型(A-B-C)

A层:腐殖质层,厚度0-50cm;呈灰黑色;根系较多;土壤质地壤质偏砂;通透性较好;土壤结构团粒状结构;通体无碳酸盐反应

B层:钙积层,厚度50-92cm;灰黄色;根系较少;土壤结构比较紧实的块状结构;该层次有明显的碳酸盐反应 C层:母质层,黄土状亚砂土

92cm以下

第五节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分布情况的对比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分布情况比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相对于土壤中腐殖质的积累作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木本植物主要是依靠地表凋落物归还,枝落叶归还,而草本植物是地表凋落物是地下根系共同归还。森林土壤中腐殖质主要是以枯枝落叶的方式归还于土壤层,土壤腐殖质层深度锐减,即土壤腐殖质的表聚分布型,而草本植物每年其植株的主体部分死亡后都归还于土壤,既有地上部分归还又有地下部分归还,根系归还的部分集中在0-30厘米或50厘米的土体中上部,这样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逐渐递减,即土壤腐殖质的舌状分布型。

第六节 沙地樟子松

时间:2014年8月23日

上午11:30

地点:303国道四平至郑家屯段辽宁省昌图县付家镇附近的付家林场,有平原过渡到沙地。

樟子松人工母树林简介

樟子松人工母树林始建于1971年,坐落在付家林场种了林分场,距付家屯四公里,位于平齐铁路的黑城子乘降所至付家屯火车站之间的铁路两侧,规划十一个大区,三十三个小区,面积4500亩。截止2000年来保存28-34年生母树,77.716株加权平均树高9.45米。胸径为23.40厘米,最大树高已达12.43,胸径为30.60厘米。母树林于1978年初结实,到1999年末累计采制种子8000千克,除了解决本县本场育苗用种外,多年来没支援本省其它市县以及新疆、内蒙古、吉林等省区累计4150千克。

第七节 叶赫白浆土

时间:2014年8月20日

下午14:00

晴 地点:转山湖书库大坝下300米(1)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半湿润和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白浆土通常在温带形成。生物:五花草塘

植物种类多,草量大 母质和母岩:河流相的沉积物

地形:一级阶地,阶地两侧的山上位泥岩和细粒砂岩。(2)成土过程:

白浆化过程:在河流边缘水的流速慢,细粒物质沉积下来,淀积成一个粘土层,后来地壳下沉,河流改道,在其上沉淀下来粗粒物质,而其下面形成的粘土层在降水后阻挡水分下渗,很容易形成还原环境,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锰被还原,形成低价态的铁锰,它们具有流动性,当水分过多时,一部分低价态铁锰以侧渗方式流出,高价太铁锰被低价态还原,形成白浆层。

(3)土体构型(A-E-B-C),A层是腐殖质层0-20厘米左右,颜色呈灰黑色,有大量根系,E层是白浆层20-50厘米,颜色灰白色,有少量的根系,B层是淀积层50-90厘米土壤比较紧实的块状结构,C层母质层90厘米以下,黄土状亚粘土。

第八节 山门水库天然次森林

山门的植被是天然的次生林,地表植被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构成,种类比较多,枯枝落叶层比较厚,生物归还量大。植被和昌图县付家镇附近的付家林场,对比,种类比较繁多,因此降水降落到地表前,可以分别被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所截流,所以侵蚀性较弱,保水能力较强。

第九节 母质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母质对土壤土质形成的作用

(1)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2)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它不仅直接导致土体的机械组成和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而且还会造成地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

(3)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 元素组成的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十节 团粒结构土壤为什么适于农业生产

(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

(2)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这样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

(3)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这是因为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4)具有团里结构的土壤具有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作。

第二章 植物地理学实习

第一节 吉林师范大学校内植物

时间:2014年8月20日 下午

晴 地点:吉林师范大学校内

实习内容:植物地理实习植物种类识别 序号

植物种类

别名

所属科种 01.02.大刺菜

菊科

水稗草

禾本科(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03.苋菜

苋科(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04.05.06.07.08.09.10.11.12.铁苋

血见愁

大戟科

金银花

忍冬

忍冬科

车轴草

香车叶草

茜草科(三叶草,牧草作物)

刺柏

松科、柏科

丁香

洋丁香

木犀科

榆叶梅

蔷薇科

槭树

槭树科

龙葵

天茄子

茄科

鸭跖草

鸭跖草 13.14.15.16.17.鼠长老鹳草

牤牛菌科

狗尾花

禾本科

树锦鸡儿

小黄刺条

豆科(大灌木或小乔木)

火炬树

鹿角漆

漆树科

梓树

臭梧桐

紫薇科

18.葎草

19.萝藦

20.灰菜

21.苟麻

22.羊蹄叶

23.苦菜

24.地锦

25.叉分蓼

26.飞蓬

27.紫花地丁

28.北京毛桃

29.狐尾草

30.豚草

草)31.地肤

32.马齿苋

五爪龙

桑科(草质藤本,具有倒钩)

天浆壳

萝藦科

粉仔菜

藜科

青麻

锦葵科(双子叶)

廖科

山苦荬

菊科

爬山虎

葡萄科

酸浆

蓼科(多年生草本)小白酒草

菊科(一年生草本,可入药)

蓳菜科

蔷薇科

绿羽毛

小儿仙草科

三列叶

菊科(外来入侵物种,属于有害杂 地麦

藜科 长命菜

苋科

第二节 山门水库地区植物

时间: 2014年 8月21日 上午 晴 地点:山门水库

实习内容:植物种类的鉴别

序号

植物种类

别名

所属科种 01.02.03.萎陵菜

蔷薇科(多年生草本,圆柱形)

翻白草

鹅绒萎陵菜

莓叶萎陵菜

水杨梅

豚草

三列叶

菊科(外来入侵物种,属于有害杂草)04.苏子

唇型科(叶子有浓型香味)(判断依据:1,有花;

2,茎四棱;

3:,有香味)05.06.07.08.09.10.11.12.13.14.羊尾花

胡枝子

胡枝条

豆科

全叶马兰

黄花三草

菊科

菟丝子

豆科

蒙叶栎

柞栎

壳斗科

马莲

马兰花

鸢尾科

蝙蝠葛

山豆根

放己科(多年生藤本)

山里红

蔷薇科(果树)

牛蒡

东洋参

菊科(二年生草本)

悬钩子

山莓

蔷薇科 15.16.17.18.19.花絮柳

蔷薇科

鸢尾

鸢尾科 茜草

血见愁

茜草

玉竹

铃铛菜

百合科

地榆

山地瓜

11级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封面 篇6

地 理 科 学

0 11 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014年 月 日

2011级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格式和要求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1 实习时间 1.2 实习地点 1.3 实习目的 1.4 实习人员 1.5 实习准备

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 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

2.1自然地理 2.1.1 地质地貌

地层与岩石、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构造形迹)、矿产;地貌区划位置;地貌特征、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地质地貌景观(遗迹)及意义、地壳运动和地貌发育简史等。2.1.2 气候与水文

气候区划位置、气候特征、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水系和流域、河道特征和水文特征、主要河流简介、主要水库简介。2.1.3 植被与土壤

植被区划位置、植被分布特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群落特点;土壤区划位置、土壤分布特点、土壤发育特点、主要土壤类型基本性状特征等。2.1.4自然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洪灾和涝灾、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等。2.1.5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等。2.1.6 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带、自然区等。2.2 人文地理 2.2.1 人类活动历史

人类繁衍活动的足迹简介,区域历史沿革。2.2.2 人口和民族 人口数量与构成,少数民族文化及特点。2.2.3 经济和产业

区位的环境与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支撑、产业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支柱产业及结构、成长路径、SWOT。2.2.4 城镇与交通

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城镇发展沿革、城市民族文化特点、城市产业及经济发展、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周边交通与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街区布局、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状况。2.2.5 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主要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存在的资源问题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保护和防治措施。2.2.6 区域发展与协调

区域发展中存在那些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人地关系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3专论(<3000字)

含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综合实习总结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应用 篇7

1 实习基地概况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环节中的必修课程, 实习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玉泉镇地区, 距阿城市区6.5公里, 301国道 (绥满公路) 经由此地。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地质条件, 区内三大岩类出露齐全, 褶皱断裂发育, 是公路建设和各项基础建设石料等原材料开采场地的主要地区之一, 地质现象丰富典型, 交通往来颇为便利, 是黑龙江省各高校相关专业较为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 对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原有观测地点主要分布在玉泉镇周围, 主要有四处的地质地貌作为学生实习点。

1.1 小孤山滑坡观测点

玉泉地区在小孤山发现有产生于坚硬岩石中的滑坡。滑坡是沿基岩的节理面产生的, 滑坡体、滑坡床及滑动面上的牵引台阶, 都十分明显。此观测点可以满足认识滑坡、了解滑坡成因, 掌握测定滑坡构造产状方法的认识教学实习点。

1.2 小黑子河观测点

小黑子河的补给主要是由山上的地下水给地表水。本地地下水主要存在于石灰岩的裂隙中, 所以又属于裂隙水, 其口感好, 以至于玉泉的啤酒比较好。小黑子河观测点是观察河流的地质作用, 了解冲积层的形成及特点, 掌握河流地质断面的调查方法的合适观测点。

1.3 电缆厂后身断层观测点

在玉泉电缆厂后身有一明显的断层结构, 基岩出露好、断层结构分明, 非常适合学生掌握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及断层要素的测量, 节理的类型及特点。

1.4 威虎山玉泉地貌观测点

在威虎山上可以观测玉泉地区全貌, 是学生充分了解玉泉地区山岭起伏、地貌特点、水系的分布等等极好的观测点。

2 地质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校非常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目前的地质实习基地的观测内容远不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 达到实习内容齐全性、实习范围集中性、实习区域典型性、观测地点便利性的目的, 决定重新选址, 增加实习观测点。经过艰苦的调研、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大量的实验后, 现增设以下几个观测点:

2.1 威虎山风化壳观测点

该观测点位于威虎山公园二道门入口处, 为残积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的风化壳, 通过观测可了解如何鉴别变质岩, 并认识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接触关系, 了解风化壳剖面的分带、成分类型及薄厚发育状况。

2.2 火车站岩层接触侵入观测点

经踏查, 火车站附近有三处岩体呈现出新岩体穿插老岩体的接触关系。这些特有的岩层剖面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现象, 属典型的教学案例, 是难得的优质教学资源, 设为教学实践和科考研究观测点。

2.3 冲沟

本地区冲沟分布较为普遍, 铁路北侧之山坡均有分布, 除个别地区发现有处于第一发展阶段的冲沟外, 大部分冲沟处于第四发展阶段。冲沟一般长50~100米, 宽5~10米, 深1~3米。从目前看这种冲沟没有什么危险, 但由于本地区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因此, 对于冲沟的复活现象应引起注意。

2.4 玉泉料场开采观测点

玉泉地区无论是天然建筑材料 (砂、卵石、石块) , 还是人工建筑材料 (水泥、石灰、砖、瓦) 都比较丰富, 区内有两家水泥厂、多家采石场、砖瓦厂。玉泉镇三面环山,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西部有一峡口连接平原, 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许多代表性的地形在此都能看到。

上述实习基地的各个观测点是经过实验分析、对比筛选而建立的, 内容丰富, 典型, 有代表性, 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地质实习的观测点, 更可以成为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基地。

3 实践基地建设后的应用

实习队的全体老师认真总结多年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经验, 并召集多位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现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和研究, 在原有基础上又开发了多处地质实习的观测点, 补充和完善了地质实习的内容, 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并于2009年5月-7月进行了增设实习基地观测点后的第一次实习的实践, 实习基地在野外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 2009年5月-7月陆续有土木工程专业 (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房屋建筑方向) 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等专业近18个班次六个循环的地质实习。通过对现场调查, 我们重新调整了实习路线, 统一规划和合理部署, 将现场实习观测点分三条路线, 分别是:小孤山滑坡观测点———小黑子河观测点路线;电缆厂后身断层观测点———火车站岩层接触侵入观测点———冲沟点———玉泉料场开采观测点路线;威虎山风化层观测点———威虎山玉泉地貌观测点路线。经过六个完整循环的地质实习, 均达到了预期的实习目的, 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习任务, 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相关实习应该掌握的实习内容和技能, 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取得了预期效果, 为以后各届学生的地质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4 实习基地建设与应用总结

工程地质学实习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重要部分, 一年来, 为了更好地适应专业的改革和新专业发展, 提高学生对岩土的地质地貌的判断能力, 加强学生对不同地貌、岩石、矿物、水系分布等勘察能力, 真正地解决隧道或地铁等地下工程的地基稳定、边坡稳定等主要工程问题, 我们对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扩充了4个实习观测点, 修改了实习路线, 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 为野外地质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钱建平, 余勇, 陈三明, 张晓虹.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J].CAI, 2004.

[2]钱建平, 胡云沪, 庞保成, 冯佐海, 张晓虹.加强普通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2.

[3]时红莲, 项伟.论深化地质教学实习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3 (16) :1.

[4]王心源, 张广胜, 贾冠忠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2.

[5]徐先海, 周葆华.高校地质学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探索[J].科技信息, 2009, 1.

[6]陈骏.胡文.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论高职院校野外实习学生管理 篇8

[关键词] 野外实习 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

【分类号】G717

野外实习的学生管理是野外实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实习任务能否按时、按量、保质完成的关键因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重视理实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尤为明显。野外实习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扩大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野外这个特殊的、开放的、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加之我们高职院校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造成了我们责任大、管理难度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学生管理,探索管理规律,完善管理机制,做好野外实习学生管理工作。

一、野外实习特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探讨野外实习学生管理之前,应先了解野外实习所特有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野外实习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1、野外安全隐患的不确定性。野外是个开放的大环境,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恶劣的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的地形、不便的交通、简陋的住宿、粗淡的饮食,还时常缺水断电,加之行行色色的野生动物,这都是我们在室内所不碰到的挑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些因素都不是人为可操控的,带有突发性特征。

2、实践性。野外实习更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持续性

高职院校一直秉着“理实一体”的原则,把实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所设置的野外实习一般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短则数天,长则数周,有些甚至数月。面对长期野外相对艰辛、单调、枯燥、贫乏的环境,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较高的挑战,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很多学生会产生疲惫和松懈的心理。如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安全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安全高于一切

安全高于一切,安全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我们本着对生命、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在野外实习学生管理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野外实习的学生安全,我们应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纪律约束,防患于未然。

野外存在以下人为不可控制安全隐患:

1、野生动植物危害。我们的学生活泼好动,对野生动物充满了好奇心,有些学生还喜欢抓蛇、捅马蜂窝,这是非常危险的,不能主动招惹野生动植物。一般来说,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万一真是被蛇咬伤,首先可以根据牙痕判断蛇有无毒性,如果是两排细牙或无牙痕,一般为无毒的蛇,如果是2颗牙印的,应为毒蛇。如若真是被毒蛇咬伤,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按照毒蛇咬伤急救处理方法处理,并及时服用蛇药。如果天黑看不清楚牙痕,也要按毒蛇咬伤处理,千万不能视伤口情况变化而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平时不关注的,甚至有些同学不以为意的小昆虫,如蜂、蚁、蜈、蝎。其实,它们的袭击也是非常可怕的。大家对这些昆虫最好避而三尺。

2、水火无情。首先要防溺水。在野外来回的奔波,徒步行走,大家常常会汗水湿透了衣服,看到野外清澈清凉的溪涧,恨不得跳入其中一洗为快。但是这种体温的高热和山水的冰凉的温度差,极易引发感冒,并引起抽筋,加之对野外溪涧湖塘深浅的不了解,最易溺水身亡。进入野外就要郑重宣布,严禁下河游泳、洗澡,只能在特定浅水区域,洗脸、洗衣等等。其次,要注意野外用火安全。无故不能玩火,因工作需要生火的,应尽量选择背风区,并将火堆附近的易燃物移开。灭火的时候需要浇上水,尽量多浇水,彻底弄灭火苗。要确保火苗和火星都熄灭了人员才能离开,千万不能留下无人看管的火堆。

针对这些客观的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 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形成“一重视、二完善、三严守”的模式。首先,领导要高度,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由专人负责的野外实习小组,加强实习动员与监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大家的职责。落实好与实习相关的各项具体工作,如实习前的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前的材料准备工作、实习中的安全管理各项事情。其次是安全工作应全体师生参与,严守纪律。在野外的实习活动,要一切活动听指挥,遵守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老师统一安排,不得擅自行动。

我们要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只有保证安全,才能保证实习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渴望走进大自然,喜欢游山玩水,对大自然的神秘充满了好奇心。然而,这种好奇心、新鲜感只是对流于表面和最求新奇,并不是对知识的深入感兴趣,而且这种心理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当这段时间过去后,随之而来的是野外枯燥而单调的生活,难免会有 “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真是一天都不想呆”的怨言,学生们在野外活动的身心疲惫后,对学习也产生了惰性心理,往往抱着敷衍了事的形态对待后面的学习。秀美的湖光山色使他们忽视了学习目标,陷入无意义的玩乐之中,而真正应该学习的专业内容反而被疏忽了。正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出了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醒、教育后,就要引导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作到“五勤”、“五多”, 眼勤、耳勤、嘴勤、腿勤、手勤、脑勤,多看 、多听、多闻、多记、多思,充分调到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对采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能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意味。

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向德才皆备的方向努力。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团队协作、合作精神,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大一部分同学存在自私自利的情况,情绪容易走极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的方式加以引导,并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体质强陪体弱、性格快陪性格慢及学习成绩好陪成绩差,让同学们能够强助弱、快催慢、优帮差,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助人为乐的性格品德,并保证了整体队伍行进速度和学习效率。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陡峭的地形,体格好的男生应该多主动伸手搀扶体弱的同学,或是帮助大家背背书包,拎拎行李,一个小小的举动会让同学们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团队意识。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明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人做学问的起码要求,吃苦精神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否勇于实践、顽强探索的精神尺度。既利于教育,又利于学生成长。

我们要牢牢抓住野外实习的实践性、艰苦性、团队性、运动性和师生同伴性等特点,对实习学生从学习、纪律、行为、道德及安全等方面全面要求和管理,既注重对学生的实习智力培养,又注重对学生实习期问的非智力培养,即将野外教学实习的内容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虎杰 易发成 高德改,地质工程专生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地质教育,2000年第4期.

[2]刘勇健 张丽娟 李子生 梁仕华,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7卷增刊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总结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索赔问题的探讨